IMG_0006.JPG

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的另類療法

坐骨神經痛是一種很普遍的疾病,根據文獻統計,約80%的國人一生中或早或晚,或輕或重,都有這種經驗。發作初期時好時壞,到後來發作次數越來越頻繁,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嚴重且難癒,以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本病發作的情形,隨著"病灶"所在位置不同;及神經之深淺、分佈差異,每個人的症狀不盡相同。

因各式廣告,國人對〝脊椎長骨刺〞、〝脊椎側彎〞及〝椎間盤突出〞有初步暸解,但對造成下背痛的另項主因梨狀肌症候群〝薦(骶)髂關節痛〞卻較生疏而忽略。較典型的情況是,前者由臀部沿著大小腿直到腳背外側抽痛(S1),尤其是站立或走路的時間太久,腿肚就會痠脹,以致行走困難,必須馬上蹲下或坐下才會緩解;後者是站立彎腰、上下樓梯、及久坐起身時腰際會明顯痠痛。甚至牽引到大腿外側及小腿外側(L5由於都會影嚮到坐骨神經,所以常會被誤診為脊椎病變所致。

坐骨神經痛圖片來源:http://www.aafp.org/

***-----------------------------------------------------------------------***
下背痛20年 禍首竟是骶髂關節而非腰椎
摘錄自:2017/09/22 自由時報【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一名50歲的雲先生飽受下背痛困擾長達20年,無法久站、久坐和行走,期間試過各種治療均無效,多次求診都被診斷為類坐骨神經痛,原以為進行脊椎手術會好轉,沒想到做了脊椎手術後,感覺更痛,連坐都有問題,再就醫才發現,原來他罹患的是「骶(讀音同底)髂(讀音為ㄎㄚˋ)關節疼痛症候群」,疼痛是來自「骶髂關節」而非腰椎,接受骶髂關節融合術後才痊癒,盼20年才解決疼痛病灶。
台灣脊椎微創醫學會理事長王超然表示,「骶髂關節」又名薦髂關節、薦腸關節等,位於骶骨與左右髂骨的交界處,左右各一,以韌帶穩定住,是人體中最大關節。
王超然指出,骶髂關節疼痛好發在40至60歲中年族群,不少患者從年輕痛到中年,「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占下背痛成因約15%至30%,但症狀類似腰椎間盤問題、神經根受壓、脊椎面關節疼痛等。容易被誤判為脊椎問題,或是部分復健科、疼痛科醫師也可能判定為「梨狀肌症候群」。
國外統計,四成五腰椎手術失敗的原因為骶髂關節炎,王超然提醒,脊椎手術屬於大刀,在脊椎手術之前,一定要排除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的因素,否則腰椎手術完以後,骶髂關節炎更加嚴重,病人更痛。

王超然說明,「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主要是骶髂關節不穩定所致,可能為外傷造成,例如車禍、跌倒、滑倒,或是非外傷造成,例如懷孕,因為產道暢通、骨盆韌帶變得鬆軟,骶髂關節就可能鬆脫。其他像是長短腳、步姿異常、長時間激烈運動、脊柱側彎等,也會增加骶髂關節承受壓力的風險。
王超然建議,民眾若有下
背痛症狀,保守治療3個月未見改善,或是出現愈來愈嚴重的跡象,最好儘速就醫檢查;如何及早發現骶髂關節異常、疼痛?王超然提供簡易辨識方法,只要做些拉開(Distraction)、大腿猛推(ThighTrust)、外展外旋(Faber)、扭轉(Gaenslen)與擠壓(Compression)等5項理學檢查動作,就可提高確診率。【版主按:可見筋骨痠痛目前是無法用儀器檢查出來,否則因何會被誤診,而且被耽誤20年;旣然認知錯誤當然治療措施也是錯誤,脊椎手術自然也無效】

***-----------------------------------------------------------------------***
腰椎坐骨神經痛?小心梨狀肌症候群作祟
摘錄自:2016/02/22 華人健康網【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案例一:26歲吳小姐,白領上班族,體型纖瘦。最近出現右側下肢痠麻感覺,一路從臀部延伸到腳趾,擔心是腰椎退化。經門診檢查,發現吳小姐腰椎疼痛不明顯,但右側臀部有壓痛點,壓下後右下肢出現被電到且痠麻的感覺。
原來吳小姐上班長期坐辦公桌,偏好翹腳坐姿,使得梨狀肌長期受到拉扯,壓迫到坐骨神經,引起所謂的梨狀肌症候群,教導改善坐姿、避免久坐,配合藥物與簡單復健動作後,症狀改善。
案例二:39歲鄭先生,每逢假日都騎腳踏車與車友遊山玩水,也出現右側臀部疼痛與痠麻症狀。理學檢查時發現右側臀部隱約有一痛點,將右大腿彎曲且向對側夾擠時,痠麻感更重,告知暫時休息不要長時間騎車,配合藥物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
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王維新醫師表示,坐骨神經是下肢很重要的一條神經,它由第四腰神經至第三薦神經會合而成,經由臀部沿腿部後側一路向下。梨狀肌是在髖關節深處的肌肉,主要負責髖關節的外旋與外展。坐骨神經恰好位於梨狀肌附近,當梨狀肌出現解剖學上的變異,或因外力受到損傷,或因久坐、久走、過度運動導致過度使用或痙攣,壓迫到坐骨神經,就會出現類坐骨神經痛症狀。

患有梨狀肌症候群腰不太疼痛,無明顯的腰部壓痛,腰部活動度影響小,患者不需要開刀,只要局部注射或復健即可緩解。(攝影/黃志文)〝梨狀肌症候群〞其〝病灶"就在〝環跳穴"附近與脊椎無關(褲子後面的口袋範圍)

 

由於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病灶〞沒固定的位置,只靠儀器檢查就斷言是什麼病,這樣將會有很大的誤診槪率,所以醫生動手仔細檢查病人的身體狀况是最重要的診斷依據,尤其治療本病更是需要,否則怎能找出"病灶"之所在?就以梨狀肌症候群為例,因為梨狀肌是連結尾椎到髖關節的橫向肌肉,而往下延伸到腿部的坐骨神經正好通過它的下方正好疊合在一起,都是該處曾經跌倒挫傷所致。其〝病灶"就在臀部的〝環跳穴"附近(褲子後面的口袋範圍),其實多數病患平時也會感覺到這一帶會痠痛。只要有辦法將〝病灶"的痠痛消除,坐骨神經痛就會痊癒。

但是現在很多醫生只是問一問就去照X光,然後醫生就自以為是的說:是腰椎第四、五節骨質增生(長骨刺)、或是脊椎突出、脊椎間隙過窄壓迫神經、脊椎側彎所致、、、、等各種說詞,反正就是脊椎病變造成,好像"病灶"只有在第四、五節腰椎上。這種〝制式的說詞〞對任何一個患都這樣說。有人就說:X光都已經照出來有骨刺難道會假嗎?事實上儀器檢查只是幌子這種疾病儀器是無法檢查的。椎間盤突出是老化的正常現象,人老了身高會變矮就是這緣故。除非是病態增生(機率極低),所以「骨刺」並非病徵,與坐骨神經痛完全無關

***-----------------------------------------------------------------------***
男子從屁股痠麻到腳趾 復健也無用!醫師看X光片直呼「這裡滑掉了」
摘錄自:2021/10/13  CTWANT  【記者:張雅淳 】一位66歲男性右側屁股大腿外側到下肢腳趾痠痛麻多年,近6個月更是每況愈下,走太久或是站太久症狀就會出現,坐著休息才能改善,穿鞋時腳底會有麻木感,接受復健治療超過一年還是沒改善,才決定至骨科門診治療。
經醫師檢查後發現患者脊椎第四、第五節滑脫合併椎間盤突出及黃韌帶增生,造成結構不穩定及神經壓迫。評估後採用微創鋼釘術固定滑脫的脊椎,增加穩定度,並在右側椎弓處做部分切除,讓壓迫的神經減壓。術後患者症狀明顯改善,休養半年後已恢復正常生活。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骨科醫師楊祐昇指出,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及神經管狹窄等病症,都是退化性脊椎病變的一環。受壓迫的神經及脊柱穩定性問題,會導致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沿著臀部與髖部往大小腿後外側的線型放射狀痠痛麻)、跛行及不耐久坐或久站臨床上會進一步以X光肌電圖神經傳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掃描來診斷病因。
若症狀不嚴重,保守治療上會建議先以消炎止痛藥,搭配短期的類固醇,輔以物理治療、推拿針灸為主。若治療3~6個月後症狀仍無法有效改善時,就需要考慮接受手術治療,以避免脊椎結構的不穩定導致神經壓迫加劇。【版主按:從證狀來看明明是〝梨狀肌症候群〞醫生卻說是「脊椎滑脫合併椎間盤突出及黃韌帶增生」,還在脊椎動手術打鋼釘,根本沒找對〝病點〞。患者症狀改善只是短暫,來日必定受到病苦折磨。】

 下圖說明:左圖為住宜蘭的黃女士患坐骨神經痛多年,保守治療無效,醫生說必需開刀,開刀後只是短暫緩解,結果是越來越嚴重,最後是親戚介紹,前來本店用〝拔膿術〞治療才痊癒,可見骨刺不是致病的主因也不是脊椎問题。

右圖為住桃園的謝老先生也是坐骨神經痛,經過多年的中、西醫治療無效,且越來越嚴重不得已才開刀,雖然稍有改善終究無效,也是經早覺會的朋友介紹,一個月前來本店治療,雖沒痊癒但已好了七成,這是因為病點面積太大所致,這讓他有了信心所以繼續過來治療。

136151.jpg33235.jpg

     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謝榮豪醫師曾說,「我們治療的是病人不舒服的症狀,而不是治療影像的報告;人到中老年,往往脊椎長骨刺和椎間盤退化是很常見的,但絕非都是需要治療或手術的。」。前陣子在台北書局買到一本大陸骨傷科中醫師王家祥的著作,書中「腰腿疼痛的治療心得」一文中提到腰椎間盤突出動手術也沒改善,可見與坐骨神經痛無關:

1.jpg

 

也有不少患者是因為腰痠很嚴重,彎腰或是坐久一點突然起身都會痠痛,連該側鼠蹊部及大腿內側也會痛,甚至麻到膝蓋。其病灶就在脊柱的兩側,而脊柱中活動性最大的是「腰椎」,腰椎的功能是支持身體的重量,使人體能夠直立、前彎、後仰、側彎、扭轉、作日常活動。當我們彎腰搬東西時一定會使用腰部力量,因此腰椎四、五節及骶骨一至五節其兩側的韌帶和肌肉,如果用力不當很容易閃到腰以致形成慢性勞損,時日一久就會産生上述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薦(骶)髂關節痛〞。所以往昔專家教導我們,搬東西時一定要屈膝,靠大腿肌肉用力站起,不要使用腰部力量,以免傷到腰部軟組織,不是沒道理。

IMG_0006.JPG敷「賊仔膏」治療〝骶髂關節痛
***-----------------------------------------------------------------------*** 
10餘年日搬百公斤 32歲打拚哥 腰椎如8旬翁
摘錄自:2018/06/07  自由時報【記者蔡孟尚/新竹報導】住在新竹32歲的吳姓男子不喜歡讀書,高中休學進入職場,從17歲起就從事勞力工作,每天要搬運原料和模具,並且要久站操作機台,常徒手搬重物,累積達上百公斤。
5年前他陸續出現腰痠背痛、腳麻症狀,四處求診做復健、吃藥都無法緩解,甚至痛到坐立難安,連睡覺也曾痛到醒來,只好辭職養病,每2至3天就打止痛針,正當他學成技術可出師,身體卻得靠打止痛針,他只好離職求醫,經人推薦到台中光田醫院求診。
光田醫院外傷科主任林牧熹解釋,吳男的第5節腰椎左側神經受壓迫而疼痛難耐,當保守復健治療已無法有效緩解時可考慮手術。透過微創手術切除2%受傷的椎間盤減壓後,在皮下4至5公分、後脊突處植入彈性撐開器,可分擔椎間盤壓力,減緩退化也保有椎間盤的活動彈性。
林牧熹指出,當彎腰提1公斤物品時,腰椎就承受5公斤的重力,因此搬東西要先採蹲姿後再搬。另外要隨時伸展,避免久站、久坐,以及多運動鍛鍊核心肌群,可增強身體支撐,就能避免腰椎問題上身。若是透過復健、藥物等保守治療半年未改善,甚至更嚴重,就要考慮手術治療。【版主按:這就是骶髂關節痛的病因。】

 

總而言之,這些痠痛的病因,就是往昔曾經有損傷的病史閃腰、慢性勞損所致,這都會造成〝氣滯血瘀〞的現象,很難自癒。所以不要輕忽平時跌、撞傷,每一次的跌打傷將成為來日筋骨痠痛的禍根年輕時,氣血旺盛所以很快就不痛了,沒當一回事,及至人老體衰,一旦天氣轉陰雨;或體力較差時,或在某種誘因下例如跌倒,舊傷處就會發炎脹痛,若正好有神經通過此處,腫脹壓迫到神經就會導致坐骨神經痛。當今坐骨神經痛的患者起碼佔八成屬於這種情形;真正是腰椎有問題的很少。這就是因何脊椎開刀絕大多數效果不佳的原因。

***-----------------------------------------------------------------------***
椎間盤突出 不必急著開刀
摘錄自:2013/06/24 健康醫療網【綜合報導】研究發現,脊椎在做扭轉及前彎曲的時候,最容易產生椎間盤突出的現象。間盤突出問題的運動包括:舉重、體操、摔角、高爾夫球、羽毛球、網球等,有統計資料指出,高爾夫球選手有1至3成都有下背痛的問題。
「下背痛」通常是指背部肋骨最下緣以下的疼痛,發作時臀部和腿部都會受到影響,如肌肉或韌帶挫傷,是很常見的下背痛原因,多會有下背部僵直、堅硬和肌肉緊繃的現象,進而導致坐立難安、舉步維艱,甚至使大腿痙攣。
有「下背痛」症狀而真正需要手術比例不高,約佔所有下背痛患者2%,即使是椎間盤突出(HIVD)病人,也只有10%需要手術。但是必要時,例如椎間盤突出併下肢肌肉萎縮,或疼痛不已、在使用適當的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及復健幫助之下,都能自行緩解。甚至有一些病例報告指出,突出的椎間盤會有自行消退的現象。倘若經保守治療數月無效,又確診出病因,則必須慎重考慮外科手術。
然而,手術後也不是代表一勞永逸。因為不管是椎間盤、椎板或脊椎開刀,原本就是受損組織,會比正常的老化得快,也容易再度受傷,出現背部手術後症候群(Failed Back Syndrome),症狀為疼痛,腳麻等,所以更應該做好好保護背部。


西醫對所有慢性病的治療都只是〝控制〞,所以對坐骨神經痛也只是舒緩疼痛,並不能真正根治,只是等待病患的體能恢復而自癒,若是青壯年偶發性的疼痛或許有可能,但對年老體衰或體弱多病的人來說就比較困難,陳年舊疾偏偏又是中、西醫最棘手的病症,以致牽延難癒。

150561.jpg

 

「下背痛」如果影響到坐骨神經可用「拔膿術」治療。「拔膿術」只是類似〝刮痧〞沒有傷口;更沒有器具侵入,加上具有「撼動氣血」功效的膏藥(參考《拔膿術因何不能同時治太多處》一文),只要貼吊膏〝拔膿〞一般來說,一星期即可痊癒,(年老體衰者恢復較慢,需二、三個星期才會痊癒)機率在八成以上,確實是最省時、省錢、簡單、安全、此種外療法不僅能根治坐骨神經痛也能治療五十肩、膝關節退化痠痛、久年傷、、、各種筋骨痠痛。堪稱是最便捷的方法!

 

每當我提到治療時必須貼吊膏〝拔膿〞,患者都會反問我:「是痠痛的位置裡頭有〝膿〞嗎?」。事實不是像長〝疔瘡〞那樣裡頭有化〝膿〞,是經由這種〝現象〞這種病就會根治!這是先人實際觀察所得心得,致於道理就無法解釋。中醫有句諺語『藕節止血出於疱丁、牽牛利水傳自牧人』;『不為考證費功、但從療效取定捨』這說明中醫是經驗醫學,也很注重傳承。雖然沒有科學的依據,但能把病治好是事實,事實就有其道理,必然也符合科學,應該說是超越當今科學能理解的範圍,所以不要說「中醫不科學」。

 

如果沒影響到坐骨神經只是局部痠痛(或是輕症坐骨神經痛)治療就更簡單,一星期為一個療程,只要敷「賊仔膏」一、二個療程就會明顯改善,若繼續敷藥即可痊癒(療程的長短隨各人體質好壞疾病的輕重而異),而且可追蹤到已經二年多沒再復發,(這種外療法也可以治療各種筋骨痠痛)這就比吃中藥更快更方便;比吃止痛藥好太多了。

下圖的梁先生患一年多的腰臀痠痛,多處治療未見效果,後來在網路上看到我的文章才來本店,因為不是很嚴重(尙未影嚮到坐骨神經),又因是獨自生活,無人幫忙換藥,所以用「賊仔膏」治療,敷三次藥就好了八成。可見只要用對藥,外療法的療效不比內服藥差,因為是局部敷藥,所以任何體質皆可使用,而且安全,是值得推廣的療法。

IMG_0009.JPG

☀☀☀☀☀☀☀☀☀☀☀☀☀☀☀☀☀☀☀☀☀☀☀☀☀☀☀☀☀☀☀☀☀☀☀☀☀☀☀☀

 

1707534282.jpg患者證實腰痛經本店治療,多年未復發!  

經來店接受治療的網友,在PTT上推薦本店,網址連結: https://moptt.tw/p/ChineseMed.M.1556345886.A.5E7

image

有筋骨痠痛者,請點閱〝文章分類〞的【拔膿系列】及【橘井泉香】參考相關文章,或想詢問者,請來電(02)2679-3117 德輝居士。

 

【參考資料】

***--------------------------------------------------------------------------***
男子椎間盤突出痛到跪趴在地 民眾報警救援
摘錄自:2022/11/24 網路新聞【綜合報導】11月19日上午8點多,台中有民眾在台灣大道二段及英才路口地下道內,發現一名46歲的歐姓男子,疑似身體不舒服,跪在地下道不敢妄動,原來是因為他走著走著,急性椎間盤突出發作,導致痛到站不起來,有民眾發現歐男已經跪在地上長達20分鐘,趨前詢問原因,歐男也都未予回應,因而報案請求警員協助。
第一分局民權派出所警員李宗政到場後,發現男子打著赤腳,趴跪在地,表情痛苦。立刻趨前詢問歐男是否需要救護?
員警說,「你那裡不舒服?」「有需要幫忙嗎?有的話我幫你叫救護車好不好。」
不管員警怎麼問,他一句話都沒有回應,直到救護人員到場,他才勉強擠出幾個單字。
員警:「椎間盤突出是不是」,男子痛到勉強擠出「嗯」;「你是腳還是腰痛?」.歐姓男子:「腰」。原來是急性椎間盤突出,讓男子痛到說不出話、又站不起身。
員警:「會酸會痛對嗎」,男子:「是」。員警:「你有開過刀嗎?」,男子點頭,「有哦!」‥…。眼前這名員警,過去也曾有類似經驗,當下以「過來人」的身分耐心安撫。最後在6名警消合力協助,將男子從地下道抬上救護車,緊急送醫急救,順利完成即刻救援任務。

【版主按:歐男〝椎間盤突出〞雖然已經開過刀仍然無效,可見西醫無法根治此疾】


***--------------------------------------------------------------------------***
前立委林惠官病逝 得年53歲 骨剌手術後感染
摘錄自:2009/08/26  網路新聞【綜合報導】前親民黨立委林惠官今天(26日)上午在台大醫院病逝。根據了解,林惠官之前在台北仁愛醫院動骨剌手術,出現術後感染現象,轉送台大醫院急救,不料還是在今天凌晨6點多宣告不治,得年53歲。今年5月中旬,林惠官爭取國民黨連江縣長選舉提名。(讀者要記取教訓,這是不必要的手術,這種病使用針灸就可以治好的。)
林惠官是於7月中旬進行頸椎手術,手術後透過媒體表示情況良好,並預定兩週後出院,不料術後併發感染和敗血症,轉往台大醫院治療,上午家屬緊急以書面對外宣布此一不幸消息。(怎會去這超爛的台大,真是找死。)
林惠官因為發動台鐵五一罷工事件,開始走入工運,曾經擔任兩屆親民黨不分區立委,也因此前立法院的同事偶爾也會喊他「工頭」,過去推動全國週休二日制、反健保雙漲…等,為勞工、上班族爭取權益。
本屆立委選舉由於親民黨全部改為國民黨籍參選,但林惠官沒有再被提名擔任不分區立委,林惠官現任馬祖酒廠董事長,原籍連江縣莒光鄉,先後擔任過台灣鐵路工會理事長及全國總工會理事長,資歷相當豐富,96年底,林惠官在縣長陳雪生的支持下,曾經返鄉參選立委,以些微票數落選。
今年5月間,在陳雪生、縣議會議長陳振清、副議長陳貴忠、縣議員曹以標、林貽祥、陳建光、張永江等三分之二民意代表支持下,決定參選縣長,不料傳出病逝,讓親民黨好友不勝稀噓。

評論
   此人必定大限已到,真正是冤死的,這種小病有必要開刀嗎? 小題大作的結果就是送上人命一條,讀者認為值得嗎? 使用針灸來治療這種病痛,效果是立竿見影,而且絕對不會受到感染的。所以此人是死在她信任的西醫學之下,如果當初她相信中醫的話,我保證今天她還是活著。《美國佛州漢唐中醫 倪海廈醫師評論》
***-----------------------------------------------------------------------***
★拉鐵門傷到脊椎  半年動刀3次 會計師控告長庚醫院
摘錄自:2006/11/13   網路新聞【記者潘姵如、張仲華/台北報導】一名會計師因為脊椎受傷,到長庚醫院就診,半年內開了3次刀,手術後長達1年的時間,他無法下床,13日他出面指控長庚醫院的醫師誤診,讓他現在連生活都沒辦法自理,長庚則是表示,秉持醫療專業,留待司法調查。
會計師張得文拄著柺杖,右手撐在腰上,每踏出一步都顯得很吃力,兩年前,張先生因為拉鐵門用力不當,傷到脊椎,到長庚醫院就醫,沒想到手術之後,狀況卻沒有改善。
張得文指出,「6個月就開了3次刀,原先是站著走進去,到後來坐著、躺著,最後根本沒辦法下床。」
拿出厚厚一疊的病歷資料,張先生說,當初脊椎的椎間盤出問題,醫生開刀打鋼釘、拆鋼釘,還在脊椎上裝了一個支撐架,不過,病情卻沒有因此改善,他質疑是醫生誤診,讓他現在腰部沒辦法支撐上半身的重量,連生活都出了問題。
張得文表示,「不能開車,不能洗澡,不能自己穿衣服。」
張先生看著以前的照片,想到現在連走五分鐘的路都有問題,他氣的告長庚醫師傷害,不過,院方則是表示一切都將留待司法調查。
【版主按:拉鐵門傷到脊椎,其實只是閃腰跟脊椎一點關係都沒有,手術就是想多賺點錢才搞成這種地步】
***-----------------------------------------------------------------------***
★婦人下背痛逾半年 確診揪出薦髂關節病變
摘錄自:2019/04/22健康傳媒【健康傳媒 林芊聿/台中報導】1名55歲的盧姓婦人到院自訴,臀部到髖關節疼痛超過半年,曾經求診多家骨科診所及醫院,但都診斷為腰椎長骨刺,復健了2個多月也沒有改善,只好繼續求醫。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黃伯仁說明,婦人疼痛範圍從臀部後面、腹股溝前面到大腿外側,且10年前曾因車禍發生壓迫性骨折,做過胸椎骨釘融合手術。經評估症狀後,另外安排特殊理學檢查,終於找到婦人疼痛的根因在薦髂關節。
  薦髂關節位於腰椎骨及骨盆腔交界,本來就是個不太會活動的關節。黃伯仁分析,婦人之所以在其他醫療單位找不到病根,是因為
薦髂關節病變無法直接由核磁共振確診【版主按:可見儀器檢查只是幌子】術,發現病情會獲得暫時性改善,於是再利用核子醫學影像檢查證實存在薦髂關節病變,實行薦髂關節骨釘固定手術後,讓婦人如獲重生為婦人施行薦髂關節注射與神經燒灼手
  黃伯仁指出,單純下背痛通常有25%找不到原因,往往被歸為慢性肌腱炎、退化或是坊間最常講的長骨刺壓到神經,但事實上,有些在核磁共振或在X光上看不到明顯滑脫、移位或神經壓迫的問題,以致於慢性下背痛的病人始終找不到正確診斷。
  黃伯仁表示,薦髂關節之所以會發生病變或失能,可能原因是曾經受傷、長期姿勢不良、懷孕、做過胸腰椎融合手術,或其它不明原因,讓薦髂關節失去支撐身體功能。他建議找不到病因的慢性下背痛病人,可以從幾個線索判斷是否需要跟醫師討論薦髂關節病變。(一)慢性下背痛超過3個月以上,無法得到明確診斷。(二)痛的地方集中腰、臀部的地方,且痛會轉移到腹股溝、大腿後側。(三)曾經做過胸椎手術。

***--------------------------------------------------------------------***
椎間盤凸出 先復健別急開刀

2011/04/18(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縣18日電)不少民眾有椎間盤凸出困擾,痛起來又痠又麻。醫師指出,發病急性期其實不需要急著手術治療,使用消炎止痛藥物、牽引復健等方法,應該可以在1至2週內緩解病情。
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簡瑞騰今天表示,曾收治1名男性病患,患者4年前椎間盤凸出劇痛就醫時,醫師強調一定要馬上開刀,且手術中不只將凸出的的腰椎3、4節椎間盤切除,也給予2支鋼架、8支鋼釘,還置入6顆鋼珠。他表示,患者術後症狀確實有緩解,但才過2年就又開始疼痛痠麻,轉而尋求民俗療法,又過2年仍未改善,最後才到大林慈濟醫院治療。經詳細檢查,醫師診斷是前次手術打入的鋼釘及椎間植入物(俗稱龍骨入珠)鬆脫,導致右側第5腰椎神經嚴重沾黏及壓迫。醫師為患者仔細取出前次手術留置的器材,並施以神經鬆解術,患者疼痛症狀馬上緩解。
簡瑞騰指出,在椎間盤凸出的急性期,其實只要病患沒有大小便失禁、肌肉瞬間無力等情形,不需要急著手術治療,可以採取保守療法,使用消炎止痛藥物、牽引復健等方法,應該可以在1至2週內緩解病情,3個月內8成以上患者症狀都能明顯改善。他說,若使用過度醫療治療椎間盤凸出,後遺症太大,且復發後第2次手術只能補救,無法完全恢復,因此,提醒民眾千萬不要以為用愈高價的自費醫材,醫療效果就愈好。

******
坐骨神經痛要手術嗎?整脊治療別亂試
2013/02/10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下背痛、坐骨神經痛、頸肩痠痛和肢體的麻木無力甚至癱瘓等,是國人就醫最常見的原因。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謝榮豪醫師表示,治療應該針對每個人的症狀、生活需求和健康狀況,加以量身訂做,達成個人理想的脊椎健康。我們治療的是病人不舒服的症狀,而不是治療影像的報告;人到中老年,往往脊椎長骨刺和椎間盤退化是很常見的,但絕非都是需要治療或手術的。【版主按:由此可見骨刺並非導至坐骨神經痛的主因】
醫師們透過神經內外科、復健科、和骨科、麻醉科、內科等專科醫師的配合和互相支援,不管是要從事保守治療或者手術,會給您實在又專業的諮詢與幫忙。手術方面:從最微創的痛點治療、神經阻斷、椎間盤整型術,到內視鏡、顯微鏡顯微手術、動態穩定手術、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乃至最傳統重要的骨融合內固定手術,花最多錢也未必能最切中病患的需要。
年輕人若是簡單椎間盤突出或破裂,應該單純解決神經壓迫即可(例以椎間盤整型術、內視鏡或顯微手術切除部分椎間盤),沒有必要上下多節段不相關的腰椎都以骨釘固定起來,應該盡量貼近人體原本正常力學構造來思考,才能得到最大的舒適感過去骨釘植入多半都是藉由2D影像輔助,對於病人解剖結構較難完整分析,尤其高位頸椎結構的變異性高,若植入骨釘時產生誤差偏移,就有可能造成神經、血管受傷而導致不可逆的影響,包括肢體癱瘓、呼吸衰竭或大小便失禁等憾事其他再如多次中風或心絞痛病人,若能保守治療則盡量避免手術。肥胖病人若不減肥而單想靠椎間盤成型術來治療,也是容易復發。而最新的人工椎間盤,若運用在頸椎外傷滑脫病人,反而有反效果。
而且最新的產品不一定最好、傷口最小的手術也不一定適合每個人,這些迷思,還不如尋找一個能幫你量身訂做脊椎健康的良醫,來得重要!切忌尋找坊間參差不齊的整復,我曾經有報導病人在頸部不適當推拿後出現急性半身不遂,幸虧及時手術得以搶救成功的例子。有症狀的先針對該症狀治療,保守治療無效或者診斷時就已經很嚴重時(脊髓壓迫、椎間盤破出、外傷壓迫)應該進行適切的手術。

******
機械式腰椎牽引治背痛 只能緩解疼痛 不能拔掉骨刺
2012-07-10自由時報【作者為衛生署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根據統計,背痛求診的人數僅次於感冒,而背痛常見的保守治療方式就是腰椎牽引,這對於常進出復健科做治療的患者並不陌生。然而,大多數的民眾卻不是很了解,以致產生了過度期待,誤以為可以立即見效,甚至認為可以藉此拔掉骨刺,這都是錯誤的認知。
機械式腰椎牽引治療原理是利用兩條綁帶的固定,透過儀器提供縱向拉力,讓腰椎各節的間隙變寬。所以,並不是所有類型的背痛都適用,但對於脊椎椎孔間隙變小的患者,如椎間盤突出、骨刺等壓迫到神經根,此法有助於緩解神經被壓迫所產生的疼痛與下肢的麻木。
為了避免過強的拉力造成組織的傷害,重量一般會調整在體重的1/4至1/2,採漸進式的增加,且在治療前,會先予以熱敷。然而,腰椎牽引提供的拉力是藉由固定在皮膚上的胸帶、腰帶分開而產生,並非直接作用在脊椎上,因此治療區域內的關節韌帶、肌肉、皮膚、衣服都會分散拉力,固定的部位和方法,也會影響效果。
另外,腰椎做牽引雖然可以透過下肢擺位的高低來調整作用的部位,但原則上,拉力是給予整個脊椎,無法鎖定在某一節有問題的部位做特別處理,因此,患者有時會有症狀改善,卻無法痊癒之憾。
牽引只能降低骨刺對神經的壓迫,沒有拔除骨刺的效果,但民眾毋須失望,因為骨刺是一種正常退化的現象,只要不壓迫到神經,並不會有症狀。
只是人必須直立活動,拉開的腰椎關節可能馬上縮回,但持續牽引,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臨床上會建議患者先做一個月,如果對症的話,大約7成的患者都有改善的效果。另外,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做腰椎牽引,脊椎腫瘤、脊椎骨折、腰椎內固定、關節不穩定、脊髓感染、嚴重的骨質疏鬆患者應避免。
雙側下肢神經症狀、甚至影響行走者,建議先讓醫師做檢查評估後,再決定是否適合做。另外,有些患者在做完腰椎牽引後,會覺得不舒服、病情惡化(如疼痛加劇、下肢症狀更明顯)等情形,則應減輕牽引的重量,或停止牽引,改用其他治療方式。
***--------------------------------------------------------***
NFL:撞傷太多易變笨
2009/10/01 中國時報【尹德瀚/綜合報導】由美國「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委託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該聯盟前球員罹患阿茲海默氏症或記憶相關疾病的比率遠高於一般人,以卅歲至四十九歲這個年齡層為例,前球員的患病率高達一般人的十九倍。
這項研究係由密西根大學社會研究所進行,其結果與之前幾項針對NFL球員頭部受傷後果的獨立研究大致吻合。NFL長期以來一貫否認有任何可靠數據可證明其球員容易罹患認知衰退的疾病,這次該聯盟首度承認NFL球員的職業傷害可能與記憶衰退有關連,但指稱這項研究有其侷限。
NFL球員每周在場上要承受數百次衝撞,但很多傷害都未經診斷或治療。密西根大學社研所透過電話對一○六三位退休球員進行調查,問題皆取自《國家衛生訪問摘要》的標準題庫,結果發現這些人罹患「癡呆、阿茲海默氏症或其他記憶相關疾病」的比率偏高。曾任NFL匹茲堡鋼鐵人隊隊醫、現任西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系系主任的貝爾斯說,這項研究將改變美式足球的面貌。

【版主按】:這些人罹患「癡呆、阿茲海默氏症或其他記憶相關疾病」都是與頭部受傷有關,受傷的地方必定有神經或經絡通到腦部相關區域,才會致病;相同道理,若是傷到胸部往往會影響到心臟、肺部,因而引起胸痛、胸悶的現象;可想而知,如果坐骨神經經過的地方受傷,就會產生坐骨神經痛!這與椎間盤病變何關呢?這也說明了,為何骨刺開過刀還會再復發的緣因。由此可想而知,要徹底處理新、舊傷不是那麼容昜的事,更不是西醫藥所能根治。

***-----------------------------------------------------------------------***
頭部外傷恐陽痿  亞洲首起研究  揭風險高1.5倍
摘錄自:2018/07/30 蘋果日報【江慧珺╱台北報導】「大頭」受傷,恐致「小頭」不舉!三軍總醫院運用全國健保資料分析,發現若曾遭受頭部外傷的成年男性,日後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比未曾受傷的一般男性高出1.569倍,這也是全亞洲首度針對頭部外傷與陽痿關聯性提出的創新研究。
三總神經外科團隊分析自2000年至2010年的健保資料,找出7萬2642名年齡20歲以上、曾遭受頭部外傷的男性,並以21萬7872名健康男性作為對照組,發現曾遭受頭部外傷的男性,傷後的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率為10萬分之24.66,明顯高出一般男人的10萬分之19.07。 
經校正年齡等可能引起不舉的因素,發現只要頭部曾有外傷,日後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會比一般男性高出1.569倍。此研究已發表於《美國男性健康期刊》。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湯其暾推論,嚴重頭部外傷需開刀,腦部缺氧或出血,皆恐影響腦內掌管勃起功能的區塊,但腦內若有瘀青,壓迫神經也會影響;另外傷可能使血壓驟降,而低血壓會傷害腦部,這也是可能原因。
湯其暾表示,自從騎機車強制戴安全帽政策實施後,頭部外傷雖減少,但傷勢狀況兩極,不是很輕微就是非常嚴重,且頸椎受傷變多,這一樣可能波及性功能;此外,工地意外跌落或老年人跌倒,也是頭部外傷常見原因。
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張宏江認為,勃起功能障礙分為心理性與器質性,外傷可能直接導致器官組織損壞,進而破壞勃起功能,而受傷後造成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可能造成心因性的不舉。 
在不舉治療上,張宏江說,器質性不舉可用藥物治療,擴張血管增加血流,也可用低能量震波增加陰莖海綿體血管再生,嚴重者則可在陰莖動脈血管放支架,使血管擴張。至於心因性不舉,則須找出根本原因,有時需精神科醫師或性治療師輔助。
避免外傷導致不舉,湯其暾建議,騎機車務必戴安全帽,不超速、不酒駕,並要加強工地安全,中老年人則特別要避免跌倒。 
***--------------------------------------------------------***
別輕忽!下背痛竟是肝腫瘤轉移
摘錄自:2012/09/23 網路新聞【綜合報導】肝是沉默的器官!43歲的建築工人阿信,身材壯碩卻有酒精性肝硬化的病史,下班後喜歡與朋友小酌一番,2個月前開始感到下背痛,誤以為是太過勞累或長骨刺,經整脊的民俗治療無效後,轉往神經外科門診,進行影學檢查才發現肝腫瘤已合併骨轉移。醫師提醒,患有肝病的民眾,應定期到醫院接受追蹤檢查,不可聽信偏方,以免病症急遽惡化。

☀☀☀☀☀☀☀☀☀☀☀☀☀☀☀☀☀☀☀☀☀☀☀☀☀☀☀☀☀☀☀☀☀☀☀☀☀☀☀☀☀☀

眾所周知,睡姿和坐姿不良經常會引起手、腳的神經麻木,僵硬、可見真正脊椎神經被壓迫,是出現肢體逐漸麻木、無力、漸漸失去知覺、甚至僵硬、癱瘓,無法控制大小便等狀況,而且病程進展迅速,絕對不止是痠麻、抽痛,看看下列五個實例。

******
急性脊椎壓迫病變 婦女四肢失知覺
摘錄自:2015/05/02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坊芸報導】64歲的張姓婦人,平時身體一向健康,但今年1月時,某天晚餐後出現突發性肩頸撕裂痛,慢慢演變到四肢無力,其速度很快,一開始從無法拿碗,到雙手沒有感覺,變成下半身漸漸失去知覺,緊急至門諾急診就醫。
收治病例的神經外科醫師廖正智表示,經檢查發現,患者出現頸椎內大片硬膜外出血合併脊髓壓迫症,主要是血塊壓迫到神經,造成四肢逐漸無力,若延誤病情恐終生癱瘓。醫師緊急安排手術,為了將脊髓硬膜外的血塊清除,醫師先將頸椎前一塊骨頭進行切除,手術範圍為頸椎第三節到胸椎第一節。術後不到8小時,患者已完全恢復四肢知覺,24小時內已可自行下床走路。
****** 
台中市76歲婦突癱瘓失禁 竟是胸椎長瘤
摘錄自:2017/02/14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即時報導 】76歲許姓婦人平時有運動習慣,保養身體,去年6月因下肢無力跌倒腰椎骨折,靠服藥治療,疼痛從下背後延伸到左下腹麻痛,不以為意,二個月後竟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經中山附醫接受胸腰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她的第九胸椎脊髓腔內腫瘤,壓迫神經引起,經手術切除,二個月復健,如今可用助行器行走。 台中市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曾福豪今天說,脊髓腫瘤成因不明,大部份為偶發,女比男多4倍,尤其好發於50歲以上停經後婦女。
他指出,由於脊椎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出現局部不適、間歇性隱痛,休息或吃止痛藥可緩解,較常和勞動的腰酸背痛或老化混淆,常到嚴重惡化,出現劇痛、肢體無力、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才就醫,若中老年人腰背疼痛,平躺休息還痛,半夜還劇痛被痛醒者,要就醫檢查。
他說明,脊椎腫瘤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尤其脊椎腫瘤造成神經功能受損或惡化,產生脊髓壓迫或脊椎腔狹窄,手術除了可以減壓恢復神經功能,另外對於不穩定脊椎病理性骨折,也可施以內固定治療,配合術中神經功能監測以及先進的醫學影像定位系統,可大幅降低開刀過程中傷及神經或血管的風險。
******
熟女渾身痠麻癢 脊椎髓長瘤險癱
摘錄自:2008/06/25 蘋果日報【高麗玲╱台北報導】身體若出現痠、麻、癢千萬別輕忽,一名婦女身體突然出現麻痺感,接著連手腳都無法抬舉,且無法控制大小便,檢查發現,原來頸椎脊椎髓內長一顆如花生米大小的神經腫瘤壓迫神經,若不治療恐全身癱瘓,幸婦人治療後腫瘤已消失。醫師昨提醒,民眾出現痠、麻、癢、痛、肢體沉重感時,最好就醫檢查。
這名四十二歲的劉小姐昨天受訪時說,前年四月某天起床時,她發現左邊身體有麻痺感,以為中風了,到醫院檢查,醫師認為是血液循環不好,但隔幾天右邊身體也出現麻痺,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後才發現,頸椎第六節長了一顆一點五公分大的脊椎髓內腫瘤。 
劉小姐表示,她的症狀變化得很快,手腳不但無法抬舉,後來連大小便都無法控制,幾乎就像植物人一樣,當時醫師跟她說,開刀的風險性相當高,無法開刀,但她堅決要求醫師動刀,「因為這樣還不如死掉,」但在開刀後卻發現無法切除腫瘤。
劉小姐後來轉到台北市萬芳醫院接受電腦刀放射治療,為她治療的神經外科主任林家瑋昨表示,脊椎髓內腫瘤是惡性原發性神經瘤,國內估計一年約有四十名患者,好發在二十至五十歲的青壯年,若未及時治療有可能癱瘓。
林家瑋表示,脊椎髓內腫瘤初期症狀為痠、麻、癢、痛、肢體感覺沉重等,接著手腳無力抬舉、無法控制排便功能,再來就有可能癱瘓。過去醫界以開刀方式治療脊椎髓內腫瘤,但多數無法將腫瘤切除乾淨,拿不乾淨者三年內的復發率更達百分之百,有七成的人在術後神經功能會變壞。萬芳近三年來以電腦刀為十二名病患放射治療,則是有九成的人腫瘤獲得控制,八成神經功能和術前一樣或更好,三年復發率約一成,比開刀治療效果好。 
高雄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主任何治軍說,惡性神經腫瘤很難切除乾淨,有時可輔以放射治療,而若是腫瘤長在腦幹等區域,連切片都很危險,此時可用電腦刀、諾利刀等放射方法來治療。 
******
男子7天突癱瘓 原來腫瘤長在脊椎上
摘錄自:2016/05/06 TVBS【記者 許碩穎 報導】新竹1名20多歲男子,突然感到雙腿痠痛,一開始尋求民俗療法與針灸治療,但沒想到,短短一周內,男子雙腿竟然出現癱軟無力,無法行走,也沒辦法控制排泄大小便,家人緊急將其送醫治療。
經過檢查,確認男子的脊椎處長了腫瘤,壓迫神經,因此旋即安排手術,目前男子雙腿漸漸恢復活動功能。為什麼會這麼可怕呢?短短一周就無法行走?收治病例的新竹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郭岱宗醫師表示,影響到脊椎骨的腫瘤,大多數是「轉移性腫瘤」,男子的腫瘤病理切片報告也證實是淋巴癌的轉移腫瘤。
為何腫瘤壓迫神經會出現大小便無力呢?郭岱宗醫師指出,人體脊椎位置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及尾椎,脊椎除了支撐體重、維持身體平衡外,也有保護神經及血管的作用,因此,當脊椎長了腫瘤,破壞脊椎結構造成神經壓迫,就會影響人體感覺、運動、自主等神經系統功能,壓到運動神經就會肢體癱軟,壓到自主神經則出現大小便無力,若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可能影響其功能之外,還有生命危險。
脊髓神經若受到腫瘤壓迫,應盡快切除腫瘤為脊髓「減壓」,部分神經疾病有一定的不可逆性,當神經受損嚴重,要恢復原有功能將更加困難。以此個案來說,才一週時間病程就進展到脊髓神經壓迫致雙下肢癱瘓的程度,除了需在最快時間進行手術外,術後也必須積極復健,才可以將神經功能漸漸恢復到原有水準。
郭岱宗醫師提醒,若手臂、胸頸、腰背痠痛或是手腳麻木、感覺減退、發軟無力、走路不穩,甚至無法控制大小便等狀況,應懷疑是神經系統問題,應就醫檢查,才能避免延誤病情及早確認病灶進行治療。
***-----------------------------------------------------------------------***
脊膜瘤壓迫神經 廚房阿姨「倒退嚕」下樓梯
 摘錄自:2017/07/21  風向新聞【畢翠絲/台北報導】67歲的林太太從事廚房工作,自去年10月起左側胸部下方有麻木感,雙下肢內側嚴重麻木、走路漸漸無力,尤其從坐姿站起時,需站一會兒才能步行,下樓梯困難且需扶把手「倒退嚕」,走路無法超過100公尺,站立無法超過20分,無法搬重物,連提菜籃都有問題,只好辭去工作。
收治患者的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外科陳建民醫師表示,檢查後發現不是因為腰椎問題引起,另安排胸椎X光及胸椎核磁共振檢查後,主要是「胸椎第七節腫瘤-脊膜瘤」所導致。
陳建民提到,手術過程發現此胸椎腫瘤嚴重鈣化且相當堅硬,大小約17x13mm,合併使用超音波骨刀才完整切除腫瘤。為避免傷及到脊髓,使用術中神經功能監測器,減少因手術中脊髓間接擠壓造成的傷害。目前患者術後恢復良好,第2天即可下床行走。
陳建民強調,脊膜瘤發生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基因有關。另指出,脊椎產生脊膜瘤在胸椎發病率64~84%、頸椎14~27%、腰椎2~14%;以人口比來說,脊膜瘤發生率,每10萬人,每年發病率約1人;以性別比來說,女性發病率比男性多4~8倍。
陳建民指出,脊椎腫瘤壓迫症狀,通常會雙腳嚴重麻木、無力、行走困難或有疼痛狀況,甚至有大小便困難、嚴重時幾乎癱瘓之症狀。陳建民建議,如有下肢不明原因的麻木、行走無力感、疼痛應別急著推拿、復健,應先找神經外科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和診斷後,及早確認病灶,避免延誤提早治療。
******
少見腫瘤!躺下就喊痛 他「坐著睡」3個月
摘錄自:2016/07/25.NOWnews【作者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一躺平就疼痛難耐,只好「坐著睡」長達3個月!一名26歲的出家法師,前年開始,左腰部痠痛,因為時好時壞,起初不以為意,沒想到最近3個月症狀越來越嚴重,只要上床一躺平就痛到受不了,根本無法入睡,只能勉強用坐的睡覺,能撐3小時就算很不錯了,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少見的「脊髓內腫瘤」。
這名法師一開始只是常半夜痛醒,只要下床走走,繼續睡一小時又好了,幾次就醫,不是診斷為椎間盤突出,就是當成坐骨神經痛,儘管消炎止痛藥已經照三餐吃,努力復健,仍然稍動一下就痛得受不了,長期睡眠不足更飽受折磨。
法師轉院就醫時,甚至已出現跛足情況,大小便控制異常,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伯仁憑著經驗直覺有問題,因為椎間盤突出病患都是平躺時最舒服,但法師只能坐著睡,並不像是椎間盤突出。
黃伯仁說,疼痛延伸到左腳,雖然跟坐骨神經腰椎疼痛類似,但給藥治療沒有改善,加上有「下肢明顯無力、膝部肌腱反應上升」的特殊神經症狀,懷疑有腫瘤,躺著時腫瘤壓到神經,坐著反而不會壓到,才會無法平躺,透過核磁共振檢查,果然證實是少見的脊髓內腫瘤,手術把已經壓得很扁的神經一一撥開,再清除腫瘤後,病人不必再吃止痛藥就能安心睡覺,且腫瘤病理報告為良性。
黃伯仁指出,脊髓內腫瘤是從神經外面的表皮細胞長出來,多為先天體質,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占所有脊椎疾病發生率為千分之一左右,特性是生長速度慢,通常發現時多已大到2到3公分以上,若置之不理,等神經被壓扁,有無力與癱瘓的危險,且一半以上為惡性,所以只要發現就要開刀處理。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