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關節炎」易被誤易被誤為是扭傷

「風濕關節炎」經常腳氣腫,踝關節腫痛別以為是扭傷

     徐0花 女 29歲 住台北市北投區雙全街62巷,患風濕關節炎,雙腳背及腳踝稍浮腫、疼痛,撫之無熱感,右腳重;左腳輕以致行走困難,已經二個月,口苦口乾,脈數84/分,二便正常,並全身痠楚,以致無心工作。
以前西醫檢查尿酸及腎功能皆正常,只是打針止痛,好了一陣子又曾復發;換別家治療也是無效,也看過別家中醫,因親戚介紹前來求治。

 

     此症中醫屬於"痺症",濕氣較重的體質;或脾胃功能較差的人;尤其是好飲酒者,由於濕熱內蘊,患病的機率就更高。給于清熱除濕的科學中藥,二星期即見效,一個月痊癒。
     以個人多年經驗及觀察,此種濕氣較重的體質,若是平常有留意的話,在患病之前,即經常覺得腳背似有水氣浮腫;脛骨處按之稍有凹陷,但過些時又沒事,如此反覆發作,在中醫來說是"濕熱下注"的現象。

 

     本症的主要症狀:腳背腳踝浮腫、疼痛,往往是一腳輕、一腳重;行走困難。其痛處也很特別,很少是整個踝關節腫痛,外踝都是痛在前端,即"商丘穴"一帶;內踝則痛在後端"太谿穴"一帶,輕者只痛一處;重者兩處皆痛。往往被誤為扭傷,而被誤冶。


     此症嚴重者,陰雨天;或午后即使不走路也會痛。就曾經治療一位趙老太太,每天晚上,腳脛痛到必需推"萬金油"方能入睡。我還曾經遇到過最嚴重的,是一位89歲的陳老先生,雙腳自腳脛以下到腳背皆浮腫、發黑、皮膚粗糙,右腳有一小傷囗,整天流膿水而難癒,夜間刺痛難眠。主要原因是拖延太久又嗜酒,以致病情加重所致。

 

     由於各人的體質不同,治療上必需因人而有所變化。尤其是胃腸不好者;容易暈車者,即使治癒,也必須調理胃腸,若是好飲者最好能戒酒,才不致復發。

 

★「風濕關節炎」易被誤易被誤為是扭傷 有筋骨痠痛者,請點閱〝文章分類〞的【拔膿系列】及【橘井泉香】參考相關文章,或想詢問者,請來電(02)2679-3117 德輝居士。

 

參考資料:

***-----------------------------------------------------------------------***
類風濕關節炎未就醫 小心合併肌少症
摘錄自:2017/07/18 中央社【中央社記者趙麗妍台中電)】66歲張姓婦人20多年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因未及時就醫治療,關節逐漸變形、肌肉萎縮,體重下滑加上關節發炎、疼痛,行動上的限制,導致合併肌少症。
衛福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胡宗慶表示,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屬於發炎性疾病,主要侵犯全身周邊大小關節,會讓整個身體變得比較虛弱。
胡宗慶指出,類風濕關節炎好發於35歲到50歲中年婦人,又以女性較高,主要是先天體質加上後天環境影響所導致。
醫院表示,張姓患者指出剛發生的時候,只覺得早上起床時,兩側手指頭腫痛僵硬,活動後就逐漸改善,加上工作忙碌帶孩子,當時聽鄰居說有什麼偏方可以治療就會去嘗試,未料,連其他關節也逐漸變得腫痛、僵硬,難以行走、連上廁所都要人家抱。
胡宗慶表示,患者罹患類風濕關節炎已經20幾年,因早期沒有及時就醫,導致關節逐漸變形,造成行動受限,肌肉也萎縮,甚至體重下滑,加上關節發炎後行動上的限制,導致合併肌少症。
醫師指出,患者在家利用毛巾、繩子、彈力繩等工具,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每天至少做2至3次,每次維持15至30秒、重複2至4次,每天持續做將能把緊繃的肌肉達到不錯的伸展效果、也能增加肌肉力量,防止肌少症的發生。
胡宗慶表示,如果初期有發現對稱性的關節出現疼痛、僵硬等情形,且持續關節疼痛六週以上,同時有自體免疫家族史,就要高度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應盡早到醫院尋求免疫風濕科診治,避免延誤病情。
***-----------------------------------------------------------------------***
★高麗菜熱敷關節 研究:有效減緩疼痛
摘錄自:2019/05/23 三立新聞網 【記者黃瀞瑩、張哲儒/台北報導】高麗菜用敷的能舒緩關節炎嗎?有國外研究指出,把生高麗菜用軟加熱後包覆在關節疼痛部位,裡頭的植化素能有效減緩關節疼痛。但營養師不這麼認為,因為皮膚吸收有限,用「吃的」效果較好。除了高麗菜也能多攝取紫色蔬果,蔬菜裡的花青素也能有效抗發炎。
大把高麗菜丟進鍋裡大火快炒,簡單調味起鍋,除了能幫助消化還能抗癌,更有國外研究指出,把高麗菜拿來「濕敷」能有效減緩關節疼痛。
生高麗菜洗淨後,桿麵棍前後來回滾動,讓菜葉變得平軟,下個步驟保鮮膜墊底,大面積層層堆疊。
微波爐加熱後敷在關節疼痛部位,一個小時為基準,國外醫師表示,高麗菜裡的植化素能緩解紅腫治療扭傷。但營養師認為皮膚吸收有限,用「吃的」比較有效。
營養師張斯蘭:「在研究的時候,我們都是用劑量比較高的一些劑量去做研究,那我們在飲食攝取裡面,其實有很多因子會影響,我們吸收率到底是多少,光吃就不見得是全部可以吸收了。」醫師建議想舒緩慢性疼痛,食用茄子、葡萄等紫色蔬果,含有豐富植化素和花青素,薑黃也能抗發炎抗氧化。
***-----------------------------------------------------------------------***
9成銀髮族 有"行動障礙症候群"
摘錄自:2018/04/25  華視新聞【綜合報導  / 台北市】台灣有九成銀髮族是行動障礙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所謂的行動障礙症候群就是骨質疏鬆症,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握力不足、易跌倒和肥胖等,主要和老化、骨質密度與肌肉量下降有關。
五十歲以上受測者中,高達七十五%確診罹患骨鬆、四十五%罹患肌少症,合併起來約九成受測者,是「行動障礙症候群」。男性患病風險為八十九‧八%,女性高達九十一‧五%,這會增加其他疾病致死機會。長者最好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強化心肺功能與肌耐力,並每日攝取足夠蛋白質,並曬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

***-----------------------------------------------------------------------***
★關節炎非體重過胖所致?美國研究:腸道壞菌是元兇
摘錄自:2018/04/20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過去總認為關節炎係因體重過胖導致關節不堪負荷所致,但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最新研究發現,腸道裡的壞菌才是造成關節炎的元兇。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餵食小鼠高脂肪的起司漢堡與奶昔,並以健康飲食之小鼠做為對照,發現12週後,高脂肪飲食的小鼠罹患肥胖症與糖尿病,體脂肪幾乎比健康飲食的小鼠要多出1倍,且腸道內菌叢亦有所改變。
研究人員指出,小鼠歷經高脂肪飲食後,牠們的腸道被促炎細菌支配,幾乎找不到特定有助於健康的益生菌,且這些微生物群體的變化,與小鼠全身逐漸出現的炎症跡象一致,包括膝蓋處常見的關節炎,12週的實驗後與健康飲食的小鼠相比,肥胖小鼠幾乎所有的軟骨都消失了。
研究人員另外發現,對肥胖小鼠補充腸道益生菌,能減緩軟骨的消化速度,保護關節避免退化,甚至使糖尿病罹病機率降低,研究合著者羅伯特.穆尼(Robert Mooney)教授認為,心臟病、糖尿病與中風等疾病都有類似發炎的症狀,「或許他們都有著相似的根源,而(腸道)微生物群可能就是這個共同的根」。
研究第一作者艾瑞克.史考特(Eric Sc hott)補充說,「目前沒有任何的治療方法能夠減緩、逆轉骨關節炎的進展,但這項研究卻為開創微生物群治療法,以及臨床醫學奠定基礎」。
******
這些症狀上身 腸壞菌惹得禍
摘錄自:2017/11/06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你經常感到疲勞、脹氣、偏頭痛,甚至罹患肥胖、脂肪肝、濕疹嗎?原因可能是腸道壞菌太多了!養生達人陳月卿強調,腸道菌群失衡不只容易身體出問題,久而久之,更會引起自體免疫疾病,建議養成健康全食物飲食,才是根本預防之道。
《全球4億人 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表示,自體免疫疾病已成現代社會流行病,包括焦慮症、憂鬱症、過動症、自閉症、第一型糖尿病、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症、漸凍人、多囊胞性卵巢症候群、類風溼性關節炎,全球近4億人口罹患,國內也有近百萬人。
《腸道菌群失衡 腸漏症導致》陳月卿董事長強調,健康的身體原本的制衡機制,可使抗體活動不致於過度,其中腸道微生物扮演重要角色,當腸道壞菌太多會趕走好菌,使腸道酸鹼值平衡改變,腸道最外層的上皮組織衰弱,包括毒素、微生物、未消化的食物粒子,直接滲入血流造成腸漏症,也就是自體免疫疾病急速增加的原因。
《全食物健康飲食 養好菌預防病痛》陳月卿董事長說明,人體有100兆腸道菌,大約可分成3種,包括好菌如益菌、共生菌,占10至20%;中性菌如伺機菌、條件致病菌,占60至70%;壞菌如害菌、致病菌,占20%。腸道菌內好菌與中性菌必須超過85%,才不會發生腸漏,建議養成多吃蔬果、堅果等全食物健康飲食,補充益菌生、養好菌。
******
容易疲倦、緊張 恐是腸道壞菌太多!
摘錄自:2014.10.12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腸道在人體的器官中,除了是常見的消化系統外,更與免疫力間息息相關,肝膽腸胃科蕭敦仁醫師表示,人體中有70%的免疫系統存在於腸道內,只要腸道健康,就能夠身強體壯,減少罹患各種疾病的風險,也因此,有多數民眾皆想透過飲用養樂多、優酪乳等方式補充,增加身體好菌,但醫師提醒,若在不對時機飲用恐無法攝取到益生菌,當心喝下的全都是糖與熱量。
聯欣診所家醫科醫師林美秀表示,腸胃道雖然是人體消化器官,但在它的表面上有層黏液層是更重要的系統,因為住著腸道微菌體,可說是腸胃道的鄰居,在2005年時,醫學權威期刊《Science》已將腸道微菌體當作是人體器官,對於人體免疫、新陳代謝、腸腦循環扮演重要影響,且代謝功能更等同於肝臟,若能提供良好的環境,維持好菌生長,能改善許多發炎反應。
《顧好腸道微菌體 有助於改善免疫、代謝等問題》林美秀表示,腸道的結構可分為黏液層、腸細胞與淋巴組織,黏液層也就是腸道微菌體住的地方,因為腸道微菌體有100兆,其中約500萬個基因在做控制,比人體中60兆的細胞數3萬個基因還要多,所以腸道微菌體的功能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與人體的免疫、代謝、腦循環等息息相關,若受到外界破壞,使得黏液層受損影響腸道微菌體的功能,及易造成壞菌侵襲腸細胞,刺激淋巴組織發炎反應,造成身體出現各種問題,例如:倦怠、過敏、大腸激躁症等。
《各種研究皆表示 腸道微菌體對身體影響多》聯欣診所也曾在97年~102年間,針對8萬多名不分健康狀態的民眾進行困擾調查,結果發現10大主訴中,其中就有高達5~6項與過敏民眾的問卷症狀是重疊的,包括疲倦、腸道不適、焦慮、緊張、失眠等,有此可見,免疫問題確實已直接影響影響健康及生活品質。
除此之外,在2013年時法國有項針對女性焦慮、緊張問題進行研究,連續四周食用發酵乳與益生菌,結果發現有助於改善腦部緊張程度,進而穩定情緒,從種種研究看來,只要照護好腸道微菌體,就等同於顧好腸腦循環。
對於需要補充益生菌的民眾,醫師表示若沒有對乳製品產生過敏的話,可透過飲用優酪乳、優格等來進行補充,且可以不斷的做補充,但對於肥胖、擔心熱量熱取過多的民眾,則建議可用益生菌膠囊、粉劑等,避免攝取過多熱量。
除此之外,根據日前有篇英國的研究指出,普遍民眾所飲用的養樂多無法在腸胃道發揮作用,對此林美秀醫師表示,針對養樂多目前已有上百篇文獻指出對於人體而言,是有一定的功效存在,只不過益生菌本身很怕胃酸,所以,無法100%達到腸道進行作用,尤其民眾若又選在胃酸旺盛的期間飲用,腸道吸收恐怕所剩無幾,例如,飯後、食用甜點、飲用茶或咖啡、緊張等,建議民眾飲用時,應避免胃酸旺盛時機,喝下才不會只有糖與熱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