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孕婦用瑞德西韋 近5成代謝物可進胎兒體內★孩子感冒發燒到38度,到底該不該吃退燒藥呢?燒壞腦子? 新生兒高燒不退別輕忽★定速撫摸皮膚 能產生愉悅感★幫寶寶按摩 可刺激大腦發展★母乳白天晚上成分不一樣★ 餵母乳 建立早期親子關係★礦泉水泡奶粉 寶寶喝了傷腎!★牙周菌殺死胎兒★女兒像爸爸,兒子更像媽媽?這是真的嗎?美國科學研究告訴你答案!★因材施教 孩子氣質大不同★寶寶在母體內開始學語言★醫師:睡前摸頭 改善孩子脾氣★子宮裡喝母乳 小寶寶一瞑大一寸★奇蹟!母難產瀕死 剛出生女兒救回她一命★小孩飯吃一半...突然斷電睡著 醫師勸「別急著叫醒」 2歲女吐胎內記憶…媽一聽嚇壞:差點把自己玩不見!★近5年165名嬰兒猝死!專家:照顧者應多注意「5件事」★讓孩子性早熟的可怕兇手,環境荷爾蒙對兒童青少年的危害★★★★

 

***-----------------------------------------------------------------------***
★胎兒表情透露對味道喜好 紅蘿蔔氣味下呈「笑臉」反應
摘錄自:2022/09/22 中央社【倫敦22日綜合外電報導】今天發表的一份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胎兒的表情透露對紅蘿蔔有好感,對葉菜則較反感。英國研究人員指出,這是首次有直接證據證明,嬰兒出生前就會對不同氣味和口味有不同反應。
法新社報導,英格蘭東北部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研究人員帶領的科學家團隊,利用4D超音波技術掃描100名孕婦,發現暴露在紅蘿蔔味道下的胎兒有「笑臉」反應,暴露在羽衣甘藍味道下的胎兒則偏向「哭臉」反應。
這份研究的首席學士後研究員烏斯頓(Beyza Ustun)表示,先前已有數份研究結果暗示,胎兒有味覺和嗅覺,但都是以胎兒出生後的結果為依據;「然而,我們的研究是首次在胎兒出生前見到這類反應」。
「因此我們認為,若胎兒出生前反覆暴露在不同味道下,可能有助塑造出生後的食物偏好。從傳遞健康飲食訊息及避免嬰兒斷奶後出現挑食情況等角度來看,這樣的結論有其重要性。」
人類是結合味覺和嗅覺來體驗味道,胎兒則據信可能透過吸入或吞入子宮內的羊水來體驗味道。
這份最新研究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參與的科學家包括來自杜倫大學的胎兒與新生兒研究實驗室(Fetal and Neonatal Research Lab)、來自位於英格蘭中部伯明罕(Birmingham)的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以及來自位於法國布根地(Burgundy)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CNRS)。
研究團隊相信,他們的發現,有助更加了解人類味覺和嗅覺感收體的發育,以及人類的感知與記憶。
研究作者之一、阿斯頓大學教授布里塞特(Jackie Blissett)表示,可以主張說,若讓胎兒反覆暴露在特定味道下,可能導致出生後偏好這些味道體驗。「換句話說,若胎兒暴露在羽衣甘藍這類較不『討喜』的味道下,可能讓人在出生前就習慣這些味道。」
布里塞特說,下一步就是檢視,胎兒若經過一段時間對這些味道的反應顯得較不「負面」,是否在出生後首次嘗到這些味道時,接受度會較高。(譯者:張正芊/核稿:陳政一)

胎兒對胡蘿蔔和羽衣甘藍粉的做出的表情不同。(圖/翻攝自每日郵報)
***-----------------------------------------------------------------------***
★研究:孕婦用瑞德西韋 近5成代謝物可進胎兒體內
摘錄自:2022/06/06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6日電 】陽明交通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經動物實驗證實瑞德西韋代謝物可通過胎盤屏障,懷孕投藥後,近5成藥物代謝物可進胎兒體內,對染疫孕婦臨床用藥具重大參考價值。
陽明交通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瑞德西韋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首款核准治療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藥物,但瑞德西韋對孕婦與胎兒的科學研究仍不足,目前僅建議潛在效益大於風險的情況下才給予投藥。
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蔡東湖和研究生楊淩、林怡馨,以及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究員林麗純、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合作,經由動物實驗發現,瑞德西韋雖無法通過胎盤屏障,但投藥後在動物體內分解的代謝物,可在羊水、胎兒、胎盤中測得。
研究團隊透過自行研發的微透析探針,在懷孕母鼠的血液、胎盤、羊水、胎兒中取樣,並以質譜儀分析藥物代謝濃度,發現母體血液中的藥物代謝物,約71%會到達羊水、46%會到達胎兒、35%會到達胎盤,這項藥物動力學研究對懷孕婦女的臨床用藥彌足珍貴。
蔡東湖表示,瑞德西韋是現階段治療COVID-19的重要藥物,但藥物本身及其代謝物能否通過胎盤屏障及藥物動力學尚未完全清楚,以至於影響孕婦染疫後的用藥;瞭解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是決定臨床用藥的重要依據,研究證實藥效可到達胎兒,不過仍需更多藥理與毒理試驗。(編輯:張雅淨)
***-----------------------------------------------------------------------***
孩子感冒發燒到38度,到底該不該吃退燒藥呢?
摘錄自:018-06-05 Heho健康【文/陳亦云】小玲是個3歲的女孩,被傳染感冒突然半夜發高燒,燒到38度5,爸爸媽媽趕緊抱著小玲上大醫院掛急診,還要求醫師立即開藥退燒,沒想到卻被醫生給碰了個軟釘子,建議他們不要用藥物退燒,要靠孩子自己退燒,這讓爸爸媽媽聽了差點沒當場跪下來求醫師開退燒藥。
一般感冒發燒不需服用退燒藥
這位急診醫師的建議其實並沒有錯,台灣小兒醫學會指出,除非孩子發燒到39至41度,出現抽筋、昏迷的狀況或先天體弱,才需要採取服用退燒藥等積極退燒的作法,否則,一般發燒只要妥善照顧就可以了。
有老一輩的會說「發燒會把小孩的腦子燒壞」,這種說法並不正確。腦子之所以會燒壞,是因為孩子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部嚴重疾病,才會損害神經組織,一般的感冒發燒並不會造成腦部受損。但因為發燒是疾病的病症表現之一,所以常常讓家長與醫生難以判定,誤以為感冒發燒也會造成腦部受損。
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效能
發燒一方面是微生物引起,另一方面則是外界境的冷熱與身體不平衡而產生的保護性自然反應,因此,並不是每一次發燒都要立刻吃退燒藥,事實上,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反而可以讓感冒好的快一點,如果一直給予退燒藥來抑制發燒,反而會壓抑免疫反應,讓病程因而延長。
另外,退燒藥本身也無法治療感冒,只是讓身體暫時舒服一點,等藥效過去了還是會再燒起來,而真正的病因並沒有消失,事實上想要戰勝發燒,還是得靠孩子自己體內的抵抗力自然降溫才行。
躺冰枕等物理退燒法也都不建議使用
除了服用退燒藥之外,坊間還有包括冰枕、低溫毯與散熱貼片等物理退燒法,其實醫界也都並不建議使用,因為這些方法只能讓受寒處的血管收縮,加速皮膚散熱,反而讓體內的熱散不出去,如果是已經出現畏寒症狀的孩子再睡冰枕,只會覺得更寒冷不適。
當孩子感冒出現發燒的症狀,如果還是活動正常,就不用太擔心,處理方式是讓孩「覺得舒服」為主,並不是所有的孩子發燒,都一定要蓋上一床厚厚的被子悶出一身汗,也不是每個人都要減少衣來降低體溫,還是得看孩子的體質與病情而定。
******
燒壞腦子? 新生兒高燒不退別輕忽
摘錄自:2019/03/07 自由時報【文/張雲傑 醫藥新聞】「頭殼會不會燒壞啊?」「小孩這麼小,受得了?」「什麼時候會退燒?」在兒科診間,常會聽到這些問題。事實上,發燒不是壞事,比較令人擔心的是,腦部感染如腦膜炎、腦炎引起的發燒。特別是細菌性腦膜炎,症狀嚴重且病程進展快,死亡率高,即使存活下來,也常造成腦神經系統後遺症。
發燒是一種症狀,不是疾病,是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要和病毒、細菌「打仗」,需要提高溫度、火力全開的正常過程。如同煮菜時,爐火沒開足,根本煮不熟。
至於會不會燒壞腦子?主要是指腦部感染如腦膜炎、腦炎後遺症多,特別是細菌性腦膜炎,若錯失黃金治療期,死亡率極高,即使存活下來,也可能出現永久性肢體無力、智力低下、聽力受損、癲癇等後遺症。
因此建議照顧者,若發現新生兒出現高燒不退、嘔吐,須立即就醫。其他可能的不尋常症狀還包括意識不清、未發燒但呼吸急促困難或躁動不安、眼神呆滯、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心跳過慢或不規則等,照顧者不可輕忽。
在臨床照護上,適當的退燒是希望讓孩子能有較好的休息,以維持抵抗力,並不是一定要退到正常體溫。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抑制免疫反應,讓戰勝病原菌的時間延遲,而打完仗的時候,燒就自然而然會退得很漂亮。因此照顧者面對嬰幼兒發燒問題,最好的方式是配合醫師,讓孩子獲得妥善的照護。
新生兒無法清楚表達需求及不適,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變化球,尤須照顧者的細心觀察,例如:持續的哭鬧、睡得太熟都不動、嗆奶、溢奶等疑難雜症,特別是發燒,事實上在《兒童健康手冊》都有清楚的說明,照顧者也可善加利用。
醫師的角色是「兒童健康的守門員」,同時也是「拆彈高手」。但病程的發展不會因為就醫後,服用症狀緩解的藥而縮短,但卻能經由醫師的專業判斷,協助照顧者放下心中的大石頭,較從容的協助孩子恢復健康。
***-----------------------------------------------------------------------***
C神經纖維 快樂大放送 定速撫摸皮膚 能產生愉悅感
2009/04/14 中時電子報【實習編譯簡志翰/綜合報導】快樂在哪裡?可能就藏在皮膚裡。科學家發現,以固定速度撫摸人體皮膚能夠引發愉悅感,這也許說明了親子與伴侶之間肢體接觸的重要性;溫柔的撫摸能藉由愉悅的反饋機制,來延續彼此的親密關係。
這份研究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期刊,論文指出,若以每秒四至五公分的速度撫摸人體皮膚,就能刺激C神經纖維(C-fibre nerves),將愉悅訊號傳送至大腦。若撫摸過慢或過快,則無法活化此種神經纖維。實驗也發現,此種神經纖維只見於有毛皮膚,因此撫摸無毛部位如手掌心,即不會有愉悅反應,正確的撫摸速度與部位乃是關鍵。參與實驗的聯合利華(Unilever)公司專家麥克隆說:「我們認為這也許是大自然的設計,能夠防止混亂的訊號傳送到正在工作的大腦。」麥克隆表示,人體有些機制與行為和反饋有關,能夠維持人際關係。
這項研究由英、美、德、瑞典科學家完成。他們利用「觸覺刺激器」在廿名受試者的前臂皮膚上以不同速度進行實驗,並記錄他們何時產生C神經纖維的愉悅訊號。麥克隆表示,令受試者感到愉悅的撫摸速度與母親安撫嬰兒的速度相同,也與伴侶間愛撫的速度無異。他說,
這種維持親子或伴侶關係的觸覺是一種演化機制。研究人員寫道:「這些結果,就我們所知,是科學史上首次證明愉悅感與周邊傳導神經編碼的關係。這顯示C神經纖維是傳輸愉悅感的重要管道。」
****** 
幫寶寶按摩 可刺激大腦發展
2013/12/16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嬰兒甫出生不久就需要父母愛的撫觸,家長越早進行嬰幼兒按摩,就能越早激發寶寶的大腦發展及各系統調節和激活,提升寶寶專注力和改善睡眠品質、舒緩脹氣、便秘等問題,同時還可放鬆、減少焦慮,有助於寶寶成長。醫學文獻研究指出,嬰兒按摩除了有助寶寶生理發展,更能從心理層面上建立親子間更親密的溝通。
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張筱君醫師表示:觸覺是小嬰兒與生俱來的第一種感官經驗,寶寶按摩益處為:互動、刺激、舒緩和放鬆,幫寶寶在0-12月各感官知覺發展黃金期按摩,觸覺刺激大腦發展及各系統調節和激活,提升寶寶專注力和改善睡眠品質、舒緩脹氣、便秘等問題,並能讓寶寶放鬆、減少焦慮,增加肌肉柔軟度與協調性,促進感官、神經系統等發展。
大千復健科賴伊柔物理治療師表示,按摩部位並沒特別限制,包括:腳、手、臀部、胸、腹、臉等部位。幫寶寶按摩雖然是件好事,且隨時皆可,但切記按摩前先徵求寶寶同意,不強迫寶寶接受按摩;應挑選寶寶沒有哭泣躁動或拒絕動作及心情平緩時。
復健科張筱君醫師也表示:研究發現,嬰兒按摩能降低媽媽的產後憂鬱症發生率,促進媽媽乳汁分泌與提升放鬆荷爾蒙的分泌,讓父母更仔細了解自己的寶寶,提升照顧者的信心,可說是親子溝通的最佳橋樑。
******
母乳白天晚上成分不一樣
白天、晚上,母乳成分不一樣,所以寶寶晚上喝母乳可幫助睡眠。西班牙埃斯特雷馬度拉大學(Univer-sityofExtremadura)研究發現,母奶成分會隨小孩的營養需求作調整,因此,白天、晚上不同時段的母奶成分不盡相同。
研究人員分析母乳主要三種成分,有的成分可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讓寶寶活力十足,有些成分則會幫助中樞神經系統放鬆,為寶寶助眠,研究人員以24小時時間觀測母乳成分變化。
結果發現,晚上八點到隔日早上八點所取樣的母乳樣本含有高濃縮物質,母乳成分出現明顯改變。研究人員克里斯提娜‧珊雀斯(CristinaL.Sanchez,)表示,「這項發現讓我們了解到,母乳可以幫助寶寶進入夢鄉。」
克里斯提娜‧珊雀斯補充,「你不會在晚上的時候還讓人喝下咖啡,讓寶寶喝母乳也是一樣的道理。白天含特殊成分的母乳會刺激嬰兒的活動能力,而晚上的母乳成分則會幫助寶寶休養生息。」
研究人員解釋,母親如果在晚上取母乳儲存,白天時將這母乳餵給寶寶吃,寶寶可能在白天就顯得昏昏欲睡。反之,寶寶晚上喝到白天製造的母乳,則會變得精力充沛。為了幫寶寶提供適當養分,晚上取的母乳應該讓寶寶在晚上飲用,白天所取的母乳就應該讓寶寶在白天喝。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營養神經科學期刊」(NutritionalNeuroscience)。總共有30位女性提供母乳樣本。2009/10/05 臺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新手媽媽產後2周最容易哺乳失敗
2013/10/21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第一次哺餵母乳的新手媽媽,常常會碰到各種哺乳不順的問題。護理師王麗珠表示,雖然新手媽媽有很高的哺餵母乳意願,也知道用母乳餵自己的嬰兒最健康,然而,由於沒經驗,以致於經常碰到各種障礙,所以容易在產後二個禮拜內就輕言放棄,建議從嬰兒出生後就開始試著餵奶,可提高成功率。
王護理師指出,造成失敗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沒有奶水、奶水不夠、乳頭發炎或疼痛、脹奶痛、哺乳時疼痛、沒有哺育的知識、乳頭無法突出、手術後不能哺育、身體不太舒服、嫌自己哺乳太麻煩、經常腰痠背痛等皆是,甚至於哺乳的方法不對、精神太緊張、擔心寶寶吃不飽等也是放棄的原因之一。
不過,王護理師指出,通常哺乳失敗較容易發生在產後二個禮拜內,這是因為嬰兒在這時候的需求較頻繁,而新手媽媽常因奶水不足而放棄,就直接讓嬰兒斷奶。其實奶水分泌的原理很簡單,簡單來說就是吸愈多、分泌就愈多,不管是嬰兒直接吸吮乳房、媽媽用手或擠奶器將奶水擠出來,都會傳遞出一個訊息,這個訊息會促使乳房繼續分泌奶水。
建議新手媽媽不要輕言放棄,要確保分泌足夠奶水,應從嬰兒出生後就開始試著哺乳,不需等到脹奶後才開始,通常需依嬰兒需求哺乳。母乳可提供新生嬰兒前六個月所需營養成分,對剛出生的嬰兒來說是很重要的營養品。
******
餵母乳 建立早期親子關係
2012/06/15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用母乳哺育嬰兒,有很多的好處。在產後護理之家服務的賴麗珠表示,用母乳哺育嬰兒,最少有五個好處,包括建立早期親子關係、能知道寶寶生活習性、學習育嬰相關技巧、提升家長自信心與成就感、增加成功哺育母奶的機會等皆是,所以婦女應多用母乳哺育嬰兒。
賴麗珠指出,用母乳哺育嬰兒,可建立早期親子關係,因為嬰兒剛出生的時候為建立親子關係最重要的時間,因此,愈早接觸到自己的寶寶愈對建立親子關係來說很有幫助。
用母乳哺育嬰兒,能知道寶寶生活習性,因為透過親子相處的機會,母親可觀察到寶寶的飲食、睡眠、排便等習慣,可望調適好家庭生活,以及當作安排寶寶生活作息的參考。
用母乳哺育嬰兒,可學習育嬰相關技巧,這部分可以在護理師的指導下進行,可協助父母學會一些餵奶、換尿片、量體溫等簡單實用的育嬰技巧,同時也可以知道如何發現寶寶的異常狀況,以及所能夠掌握或採取的一些緊急處理方法。
用母乳哺育嬰兒,可以增加成功哺育母奶的機會,尤其是在親子共處一室的時候,媽媽可依寶寶飢餓、奶脹等情況適時給予哺餵母奶,最好哺育母乳時不要受到時間所限制,這樣就能增加成功哺育母奶的機會,也能夠促使寶寶獲得更自然、更溫暖的哺育。
******
礦泉水泡奶粉 寶寶喝了傷腎!
摘錄自:2017/04/03  華視新聞網【綜合報導】新手媽媽注意了,可千萬別讓小嬰兒喝礦泉水!先前曾有七個月的寶寶,長期喝用礦泉水泡的牛奶,反而有了腎結石,醫師說礦泉水中含有的礦物質成分是根據成人的標準設計的,寶寶並不能接受,長期用礦泉水泡奶粉會加重寶寶腎臟的負擔,電解水也不適合。建議用白開水就是最好的!
***-----------------------------------------------------------------------***
牙周菌殺死胎兒
美國婦產科醫師警告,孕婦必須注重口腔健康,因為,他們碰到過一起胎兒被牙周病細菌殺死的案例。
這名孕婦懷孕三十九周,也就是即將足月的時候,竟然產下了一個死胎。醫生在胎兒的血液、肺部和胃部都發現了引發牙周病的牙齦菌。這名孕婦治療好牙周病以後,再次懷孕,順利生產。醫生表示,包覆胎兒的羊水遭到任何入侵,都可能危害胎兒的生存。2010/01/31 中廣新聞

***-----------------------------------------------------------------------***
女兒像爸爸,兒子更像媽媽?這是真的嗎?美國科學研究告訴你答案!
摘錄自:2022/10/04  風傳媒 【陳逸平】雖然知道孩子的長相是父母共同遺傳的,還是不甘心調查了一下,「兒子像媽媽,女兒像爸爸」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有一個被忽視的奇怪生理現象,那就是兒子從母親那裡繼承的基因要比從父親那裡繼承的基因多。
如果一個女人生了個兒子,那麼在基因上,她與兒子的聯繫會比女兒更大一點,因為兒子按比例繼承了母親的大量基因。
這一現象的作用機制是怎樣的呢?通過深入研究胎兒的細胞,我們會發現一個結構緊密的遺傳物質——染色體。把它們提取出來,像解開纏繞在一起的項鍊那樣把它們散開,然後描述出所有小片段的情況。
這就是技術人員在通過羊膜穿刺術(一種排除某些遺傳病的測試)提取胎兒細胞時所做的事情。在一個正常的胎兒細胞中,你會找到46條染色體,即23對染色體。
對於男性和女性,第1 對至第22 對染色體是一樣的(稱為常染色體),它們的大小也總是相同的。
對於第23對性染色體,女孩的兩條X 染色體會有一條來自媽媽,另一條來自爸爸;而男孩的X染色體來自媽媽,Y 染色體來自爸爸。
Y 染色體看起來不像其他的染色體,它很小。在X 染色體的旁邊,它看起來就像是一位勇敢剛毅的女王與小矮人站在一起。
大小很重要。
X染色體不僅比Y染色體大6倍,而且還擁有更多的遺傳資訊。X上有超過1500個基因,約占所有人類基因的8%(很多基因都是沉默的或帶有印記的,所以不那麼令人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Y染色體上只有不到100個基因。差別大約是一個男人基因總數的5%。用粗略的定量方法來看,一個兒子從他媽媽那裡得到的基因數量比從爸爸那裡得到的多出5%,也比他姐妹從媽媽那裡得到的基因多出2.5%。
女兒的性染色體分佈相當均勻。她們有兩條X 染色體,一條來自母親,一條來自父親,她們或多或少是父母基因的混合物。
在任何一個細胞中,其中一條X 染色體是活躍的,另一條是不活躍的。到底活躍的基因來自于父親還是母親,這在大部分情況下是隨機決定的。
基因就像舉止得體的舞伴,當它們的同伴向前邁出一步時,它們就會禮貌地後退。當爸爸的X 基因被打開時,媽媽的X 基因就會被關閉。而當媽媽的基因接手時,爸爸的基因就會關閉。
兒子們的基因就不是這樣了。前22對染色體排成一排,禮貌地進行交換。但是如果X 染色體和Y 染色體試圖跳探戈,那就不行了,因為在來自媽媽的X染色體上有幾百個基因會沒有舞伴。
由於缺少對應的X 染色體,男性從母親那裡遺傳來的唯一的X染色體,會在任何需要的地方(他身體裡幾乎所有的細胞)發揮主導作用。
湯姆克魯斯和他的媽媽,擁有神似的笑容事實證明,X女王統治著許多身體機能。每五個大腦殘疾中就有一個與X基因連鎖突變有關,這表明X連鎖基因會影響智力和大腦功能。
X 連鎖基因也對生育能力有很強的影響。因為男性只有一條X染色體,如果出現什麼問題,他們並沒有備用措施。
這就是男性更容易患與X 染色體相關的疾病(從血友病到色盲,再到各種形式的肌肉萎縮等)的原因。
對一個兒子來說,似乎媽媽對他做的所有事情及關於他的一切都有著更大的影響力。
對於女兒,她的一條X 染色體來自母親,而另一條則是她父親從她祖母那裡繼承下來的。這意味著女兒的X 染色體中有一半源于她的祖母。我丈夫對此感到非常高興,因為我們的寶貝女兒能通過他繼承他母親的X染色體。
媽媽的兒子們就是這樣傳遞她們的遺產的。所以當大家說,你長得跟奶奶很像,這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喔。
***-----------------------------------------------------------------------***

因材施教 孩子氣質大不同
2012/09/23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雙胞胎都是相同父母所生,遺傳基因也都一樣,但是個性往往大不相同,為什麼?這跟孩子的先天「氣質」有關。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我們從嬰兒房裡就可以看到每個寶寶都有不同的氣質;有的寶寶只要一醒就一直哭,有的卻是可以安安靜靜地躺在那邊。針對不同的孩子,給予不同的養育方式,才能事半功倍!
心理師王韻齡在書中表示,依管教難易程度,我們可以將不同氣質孩子分成五種養育類型:第一種就是半夜哭鬧、白天不睡覺,父母最頭疼的「難養型」,也叫「磨娘精型」;第二種是「容易型」,生到這種氣質孩子的父母就很幸運了,天生就是很好教養;第三種是「慢吞吞型」,反應慢、動作慢、說話慢,個性比較退縮的孩子,教養起來也是挺麻煩的;第四、五種是「中間偏難」和「中間偏易」兩種。
孩子有孩子的氣質,父母也有自己的不同氣質。個性大而化之、比較無所謂的父母,若生到敏感的孩子,教養上就會覺得很困擾。這種孩子很在乎環境裡的人事物,特別需要別人的關注;當父母不關心他,但父母卻認為孩子太鑽牛角尖。
反之亦然,敏感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很焦慮,而孩子如果是大剌剌的個性,什麼也沒關係、不在乎,這種親子互動就會造成某一方的EQ表現較差、較難適應彼此關係。所以要先了解自己跟孩子的屬性再給予適當的教育方式,才不致適得其反。
***--------------------------------------------------------------------***
研究:寶寶在母體內開始學語言
2013/01/03.中央社【譯者:中央社陳怡君】科學家發現,還在母體內的胎兒已開始學習語言。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先前認為新生兒在出生頭1個月開始辨別不同語音,但新研究顯示,在孕期最後10週,胎兒擁有學習與記得母親語言中基本聲音的能力。
研究領導人、太平洋路德大學(Pacific LutheranUniversity)心理學系教授穆恩(Christine Moon)說:「我們30多年來都知道,胎兒透過聽到母親說話的聲音,在子宮內就開始學習辨別聲音。」
「不過這卻是第1份研究顯示,寶寶在出生前就能分辨母親語言中的特定語音。」研究對象是美國塔科馬(Tacoma)與瑞典斯德哥爾摩40個出生30小時的男女寶寶。
研究人員讓這些寶寶聽瑞典語母音或英語母音,並讓他們透過吸吮連結到電腦的奶嘴,顯示聽到母音的次數。
研究中選擇母音的原因在於其顯著性。研究人員認為,在母親連續說話時、甚至在背景聲音吵雜的子宮內,母音仍可能明顯可辨。
研究人員發現,兩個國家的寶寶聽到外國語時,吸奶嘴的時間會比聽到母語時還要久,這意味寶寶在子宮裡就在學習辨別母音。
研究共同作者、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Washington)學習與大腦科學研究所共同所長庫爾(Patricia Kuhl)說:「我們原本認為寶寶是『出生後學習』,如今我們發現他們的學習時間更早,他們生出時在發音上不是全然無知。」
庫爾說:「因此我們不能浪費寶寶的早期好奇心,母親對孩童大腦發展擁有最初的影響力。」
***-----------------------------------------------------------------------***
醫師:睡前摸頭 改善孩子脾氣
2013/04/07.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7日電】一名12歲在暴戾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常欺侮同學,讓母親很苦惱;精神科醫師林博建議睡前摸摸孩子的頭,孩子脾氣會變好。
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林博表示,這名12歲孩子的父親是幫派份子,長期與父親居住,學習父親暴力行為霸凌同學;直到離開父親與母親同住,母親將孩子帶到醫院求醫,希望能改善孩子行為。
林博表示,他建議每天睡前溫柔地為孩子摸摸頭及臉;3個月後母親帶孩子回診表示,雖然課業還是落後班上同學,不過脾氣變好了,停止傷害同學及小動物。
林博說,門診中也建議過動兒的父母,睡前為孩子摸頭,發現有6到7成的孩子暴躁脾氣會改善。
他說,脾氣暴戾者缺乏血清素,摸頭皮會刺激腦中血清素分泌,透過溫柔的摸頭可以讓母親傳遞愛,孩子心靈感受到被關心、被重視、有安全感,逐漸改變表達情緒的行為。
林博也拍攝近10分鐘推廣短片,從非藥物治療方式改善行為,家長可上YouTube搜尋「搶救童愛--消除過動兒暴戾之氣 (林博醫師)」,或上社群網站臉書搜尋「林博醫師的電影心理治療」。
***-------------------------------------------------------------------***
子宮裡喝母乳 小寶寶一瞑大一寸
2015/05/06 中央社【曼徹斯特5日綜合外電報導】胎兒11週大之前,就會喝「母奶」!英國學者發現,胎兒剛在媽媽肚子裡時,因為太小,無法從臍帶吸收營養,但子宮「母奶」能提供必須的養分,小寶寶才會「一瞑大一寸」。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曼徹斯特大學研究發現,這種被稱為「子宮奶」(histiotrophe)的營養分,可提供胎兒11週大之前所需的能量。因為這時候的胎兒還太小、太脆弱,無法連接臍帶,從母體吸收營養。
這段期間內,子宮內壁的腺體會製造肝醣與醣蛋白等,胎兒透過胎盤吸收,就可以賴以長大。曼徹斯特大學研究員瓊斯(Carolyn Jones)說,依據這份結果,可研究如何強化受精卵植入子宮前所待的培養基,有助改善試管嬰兒(IVF)技術。
瓊斯表示,這也有助了解準媽媽懷孕時該吃何種飲食,來避免孩子長大後過胖或罹患糖尿病。(譯者:中央社鄭詩韻)
***-----------------------------------------------------------------------***
奇蹟!母難產瀕死 剛出生女兒救回她一命
摘錄自:2016/07/11 風向新聞【作者Kairos】這是一個關於剛出生的小女嬰,把媽媽從鬼門關救回來的奇蹟故事。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有一位23歲的孕婦雪莉(Shelly Cawley),因為緊急狀況必須進行剖腹產,寶寶平安地出生後,手術產生了大量血塊,阻塞了雪莉的動脈,使得她在生產後持續陷入昏迷。她的先生傑洛米(Jeremy Cawley)回憶時表示,一開始帶著興奮與期待迎接寶寶出生後,沒想到下一秒卻要失去太太,那種感覺令人心痛莫名。
當天晚上,雪莉全身插滿管子、昏迷不醒近乎腦死,醫療團隊已經盡了所有的努力,親友們覺得可能即將要失去雪莉時,一名護士建議,將寶寶抱來放在雪莉的胸膛上,讓她能與寶寶直接肌膚接觸,感受寶寶的心跳與溫度,看看她是否能因此醒來。一開始寶寶在母親的懷中安穩地睡著了,然後醫療團隊試著搔寶寶癢,輕輕的捏了她的腿,過了10 分鐘後,寶寶慢慢醒過來,開始扭動身體和大聲喊叫。
寶寶躺在媽媽懷裡,持續了一陣子,結果居然發生了奇蹟!生命跡象監測器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跳動,雪莉對於寶寶的聲音和接觸也開始有了反應,從這一刻開始,雪莉的病情便逐漸好轉,一週後竟從昏迷中清醒過來。她的丈夫回憶說,這段時間,女兒一次次的哭聲將雪莉逐漸喚醒,鼓勵著她為了孩子奮鬥下去。當雪莉醒來意識到自己親手抱著寶寶時,感動地說,她擁有了世界上最美麗的寶寶,從此之後,她擁有了與寶寶獨一無二特殊的連結和回憶。
如今已經近2歲的寶寶,還不知道自己當初救了媽媽一命,親友們為她做了個時間膠囊,打算18歲時讓她打開,告訴她這件事。女兒一歲時,雪莉笑著說,去年此時我正為自己的生命掙扎奮鬥,而今年我居然有個完美動人的1歲女兒,當她長大後,我要告訴她,她曾經救我一命的故事。(張獻文/綜合報導)
***-----------------------------------------------------------------------*** 
★小孩飯吃一半...突然斷電睡著 醫師勸「別急著叫醒」
摘錄自:2018/10/21  TVBS【實習編輯/陳柏良】近日有位網友在臉書「爆廢公社」社團貼出女兒吃麵吃到一半,就突然倒在桌面睡著的照片,並在文中揶揄「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你媽在碗裡下毒勒」,可愛的模樣萌翻不少網友。類似突然「斷電」情形,相信家長們一定很有共鳴,兒科醫師就解釋,小孩突然睡著是一種短暫休息,有助於生長,不需要過度擔憂。
根據《華人健康網》報導,3歲以下的小孩說睡就睡,除了玩累了、遇到空檔時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周圍沒有能夠引發興趣的東西,所以會出現立刻「斷電」的情況。彰基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張通銘表示,多數學齡前孩童出現秒睡情形,其實在做短暫休息,這段期間稱為「快速動眼期」是一種深層睡面狀態,有助於生長及腦部發育,請家長不用過度緊張,只要注意孩童安全,不要睡到一半跌倒或發生意外就好。
不過,張通銘也說如果「斷電」情形合併意識不清、眼睛上吊、手腳顫抖或扭曲僵直的情況,有可能是癲癇發作,因此必須特別注意。另外3歲以上或成人若還出現「斷電」情況,可能屬於「病態睡眠」,造成原因包括本身睡眠有問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週期性睡眠症或嗜睡症,建議盡快就醫並接受「睡眠生理檢查」。
***-----------------------------------------------------------------------***
★ 2歲女吐胎內記憶…媽一聽嚇壞:差點把自己玩不見!
摘錄自:2019/03/03  東森新聞【醫藥新聞】許多媽媽都聽過「胎內記憶」,也就是寶寶在子宮內的記憶,詢問之下常常能得到驚喜。一名女網友便分享第一胎生女兒的經驗,當時因為臍帶扭轉,情況十分危急,若不是緊急剖腹產,孩子可能有生命危險。等到女兒2歲時,她好奇詢問,「當時在媽媽肚子裡做什麼?」沒想到女兒蹦出一句話,把她給嚇壞了!
原PO在臉書《靈異公社》發文回憶,4年多前懷了女兒,那是她的第一胎,當時懷孕35週,離預產期還有1個月,某個禮拜天她突然覺得肚子的胎動變得很微弱,「幾乎沒什麼在動了」,因為沒有生產經驗,她立刻向家人求救,生過3胎的大姊打電話給她,要求她立刻去看醫生,「可是今天婦產科沒開啊,我明天再去」,但是大姊堅持:「不行,妳給我去掛急診!」於是,老公陪伴她到醫院掛急診,「當下測胎音,醫生說BABY心跳很弱不正常,建議我馬上剖腹」,過程中她聽到醫生跟助手說「臍帶扭轉,去拿相機過來」,所幸最後平安生下孩子。
原PO手術結束後,醫生給她看照片,接著又拿給在外面等候的家人看,告訴他們:「這是臍帶扭轉(非臍帶繞頸)造成養分傳不過去給BABY,如果再慢個1、2天,小孩就沒了」。由於她曾聽聞過小孩3歲前存有「胎內記憶」,因此在女兒2歲已經很會說話、聊天的時候問了:「妹妹,妳之前在媽咪肚子裡面都在幹嘛?」殊不知女兒回答:「我在玩玩具啊!」她感到疑惑,子宮內哪來的玩具,「亂講一通,媽咪肚子裡怎麼可能有玩具」,女兒說:「有啊,有一條線」,她又問:「線?那妳怎麼玩?」結果女兒語出驚人,「我就一直捲,一直捲啊」,她這才恍然大悟,驚呼:「OMG親愛的女兒,妳差點把自己玩不見啊!」
 據悉,日本名醫池川明醫師及相關研究指出,約有3成的孩子擁有「胎內記憶」,有些沒有的孩子,可能是父母沒問過,或孩子年紀太小不會說話,因此數值只會提高不會減少,而胎內記憶的保有率,會隨著寶寶年紀增加而下降。
***--------------------------------------------------------------------***
近5年165名嬰兒猝死!專家:照顧者應多注意「5件事」
摘錄自: 2019/01/21 NOWnews【記者汪瑋琪/台北報導】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國內102至106年,5年中共有165個寶寶來不及平安長大,死於「嬰兒猝死症候群」。國健署建議,為降低嬰兒猝死發生的風險,1歲以下的寶寶在任何時間皆應保持「仰睡」的姿勢,並排除可能引起嬰兒呼吸道阻塞的因素,如枕頭或填充玩具等,以免造成遺憾。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今(21)日表示,嬰兒猝死症候群是指,「1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衛福部近5年統計中,嬰兒猝死症候群分別列為嬰兒十大死因第4或6名,102年就有48位因此死亡,雖近年呈現下降趨勢,但106年仍有23位死於嬰兒猝死症。
美國兒科醫學會指出,嬰兒猝死症候群是造成美國嬰兒死因的第三位,每年約有1,900件案例發生。而根據JAMA Pediatrics醫學期刊105年文獻回顧的研究指出,趴睡相較於仰睡,導致嬰兒猝死的風險較高;另外與睡眠環境相關的危險因子,還包括與他人同床共眠、太軟的床面(例如沙發)、不適當的被褥或物品堆積等。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為降低嬰兒猝死發生的風險,1歲以下的寶寶在任何時間皆應保持「仰睡」的姿勢,並排除可能引起嬰兒呼吸道阻塞的因素,如枕頭或填充玩具等;因為寶寶無法像較大的孩童或成人一樣,可以將掩蓋口鼻的外物移除,所以嬰兒床上任何鬆軟的物品都有可能導致寶寶窒息,一定要特別留意物品放置的地方。
此外,陳麗娟也表示,寶寶與其他人一起睡也是嬰兒猝死症的危險因素之一,不管是父母或多胞胎兄弟姊妹,都建議「同室不同床」;使用毛巾被或毛毯保暖時,裹至寶寶的胸部即可,並將手臂露出,減少蓋住臉部的機會,或穿著一件式或睡袋型嬰兒睡衣;嬰兒床的表面必須堅實平整,不可以有鬆軟的物品,也不要讓嬰兒睡在沙發、椅子、墊子或趴睡在父母或照顧者的身上;避免環境過熱,不要讓嬰兒穿著太多衣物與過度包裹,當沒有空調設備時,應該注意通風;也要注意別讓任何人在嬰兒附近吸菸。
***--------------------------------------------------------------------------***
★讓孩子性早熟的可怕兇手,環境荷爾蒙對兒童青少年的危害
 摘錄自:2021 /04 /12  照護線上【照護線上編輯部 】莉莉自幼三餐幾乎外食,常以塑膠容器盛裝食物,飲食又偏好油炸、油煎食品與皮、肥肉與內臟等動物脂肪部位,平時也常拿媽媽的香水、指甲油、化妝品來裝扮自己。媽媽回想莉莉在幼稚園小班乳房就有微微隆起,原本以為是單純肥胖,直到莉莉在小學入學前,初經竟然來了!
經過兒童內分科邱巧凡醫師安排一系列的檢查,確定診斷為「性早熟」。經過治療與生活習慣的調整之後,這才讓莉莉的月經延到13歲才報到,最終身高也順利達到遺傳身高。
女孩性早熟最直接影響的就是身高,初經報到前1年會迅速長高8~10公分,初經報到後,最多就只能再長高5~10公分。「換句話說,生理期如果太早來,之後長高的高度就會受限!」
環境荷爾蒙是什麼?
林口長庚醫院/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新竹東元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邱巧凡醫師指出,環境荷爾蒙(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又名「環境內分泌干擾物質」,是指一類存在於環境中的物質,其化學結構與荷爾蒙相似,接觸後會對人體的內分泌系統造成干擾,影響人體本身荷爾蒙的分泌或影響荷爾蒙受器的功能,進而引起相關疾病。
環境荷爾蒙哪裡來?
環境荷爾蒙的來源,在我們生活周遭,分布於食衣住行育樂,無所不在:舉凡塑膠容器、餐具,塑料用品、玩具、文具、衣著,及罐頭、紙餐盒、紙杯內層的淋膜, 感熱紙中的雙酚A、雙酚S,農作物、蔬果種植使用的有機磷、有機氯農藥、除草劑、除蟲劑等,電線、電器用品中的阻燃劑,變壓器內的多氯聯苯,空氣污染中的戴奧辛,荷爾蒙干擾藥物等都是環境荷爾蒙的重要來源。
同時要注意的是,食物鏈的最下游「大海」也遭受嚴重環境荷爾蒙的污染:海洋生物體內可檢驗出抗生素、荷爾蒙、化療藥、避孕藥等藥物!2017年美國華府非營利媒體Orb Media結合研究團隊,抽查全球五大洲的自來水,發現高達83%含塑膠微粒。當動物遭受環境荷爾蒙污染,多數會殘留在其脂肪細胞。因此動物皮、肥肉、骨髓、內臟脂肪、動物油等食材,也是常見環境荷爾蒙的來源。
環境賀爾蒙的來源相當多

● 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塑膠產品、定香劑
● 雙酚類(Bisphenols):食品容器、金屬罐內塗料、感熱紙、複寫紙
● 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化妝品、保養品(乳霜製劑等)
● 農藥與殺菌劑(Pesticides or fungicides):使用農藥、除蟲劑之蔬菜、水果等農作物
● 藥物(Pharmaceuticals):避孕藥、賀爾蒙製劑等
● 阻燃劑(Flame retardents):家具、電器用品、地毯背襯等
● 多氯聯苯(PCBs):冷卻劑、絕緣液、潤滑劑、變壓器、電容器等
● 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純化之大豆異黃酮
● 戴奧辛(Dioxins):特定工業製成之燃燒排放、空氣汙染
● 烷基酚化合物(Alkylphenolic compounds):洗滌劑,燃料和潤滑油添加劑
● 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oalkyl compounds):廚具塗料、防油紙袋、紡織品、地毯等
● 精油(Essential oils):茶樹精油與薰衣草精油

環境荷爾蒙對兒童青少年有什麼影響?
邱巧凡醫師解釋,根據環境荷爾蒙的細胞、動物與人體的相關研究發現:環境荷爾蒙可能會造成胎兒生長遲滯、早產、低出生體重、男嬰陰莖短小、尿道下裂、隱睪,女孩性早熟、初經過早、多囊性卵巢症群、早發性停經、男性女乳症、精蟲數量減少、精蟲品質下降、不孕,增加青少年與成人罹患甲狀腺疾病、肥胖、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甚至造成攝護腺癌、睪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 卵巢癌等荷爾蒙相關的癌症。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其中又以胎兒和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最容易遭受環境荷爾蒙危害。
如何避免環境荷爾蒙的危害?邱巧凡醫師建議應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 避免使用塑料容器、塑膠製品、紙餐盒、紙碗、紙杯等一次性免洗餐具。盡量使用玻璃、陶瓷或不銹鋼餐具。
● 減少食用油炸、油煎食品,避免食用動物脂肪部位(如皮、肥肉、內臟、骨髓等)。
● 選擇當季盛產、有政府安全蔬果標章認證之農產品。
● 以電子載具取代實體發票,減少感熱紙的使用(號碼牌、收據等)。
● 勤洗手,避免環境荷爾蒙殘留於皮膚或經口攝入。
● 保持室內通風、空氣清淨,打掃時避免粉塵飛揚(濕拖、濕擦、吸塵器優於乾掃)。
● 空氣品質不佳時,避免外出,外出也養成配戴口罩的習慣。
● 「廢舊藥品」請參考衛福部食藥署的建議方式回收處理,切勿自行丟棄。
● 兒童、青少年非必要應避免使用精油與化妝品。
● 避免使用香味濃郁的洗潔、護理用品(洗髮精、沐浴乳、洗衣精等)。

上一代的環境賀爾蒙暴露,當心禍及三代
門診常見家長細心呵護孩子,給孩子吃最好、用最好的,但偏偏性早熟還是發生在孩子身上。
邱巧凡醫師提醒,近年來,「表觀基因學」的研究指出,這一代的生活習慣(酗酒、抽菸、農藥、環境賀爾蒙暴露、不良的飲食習慣等)將會影響個體生殖細胞的DNA甲基化與組蛋白修改等過程,進而影響子代甚至母體胎兒內精卵細胞的基因表現,進而改寫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個體健康歷程,種下子代未來罹患疾病的禍根。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