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煬帝強納為妃 花木蘭撞柱自盡?★溥儀不碰女人 婉容含恨而終★唐玄宗荒唐事 向道士學「隱身術」被戲弄★明朝冒險家鄭和逸事★馬偕的足跡★真正的大甲媽祖-林春★墓碑當靶 清朝總兵許世英的夫人許詹娥阿飄床邊告狀★巧! 中外偉人初露鋒芒 都在14歲★成吉思汗殘忍事蹟大盤點★奧迪墨菲射殺240敵軍 勳章滿胸★杜月笙不愧為上海皇帝,晚年生活窮困潦倒,卻撕掉價值幾十億欠條★★★★★


木蘭不姓花 代父參加柔然戰爭(人物逸事1)
(中央社台北3日電)「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這首傳誦千年的「木蘭詩」讓花木蘭代父從軍名留青史。中國專家考證,花木蘭本名穆蘭,當年是代替父親參加對陰山之北柔然的戰役。
內蒙古包頭市歷史專家告訴新華社,在1982年曹熙發表的「木蘭辭新考」中,明確記載花木蘭確有其人,她是鮮卑人,本名「穆蘭」,「花」是後人加的姓,約公元412年出生在河南地,即今天的鄂爾多斯市一帶。專家說,對於「木蘭詩」所述內容的真實性,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早已肯定是「真實的」。
據包頭醫學院歷史系教授張貴考證,鮮卑人是在聖武皇帝時從今日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遷到陰山一帶的。鮮卑人南遷後,花木蘭的父親亦被安置在河南地居住。
根據史料考證,花木蘭代父從軍是參加對陰山之北柔然的戰爭。史書「太平寰宇記」記載:「自周、秦、漢、魏,前後出師北伐,唯有三道。其東道是從今河北定縣出喜峰口中,西道是從隴西出甘肅安西。中道出黑山頭。」黑山頭即今天包頭昆都侖河谷北之陰山。
專家說,從今天鄂爾多斯市的「河南地」到黃河邊是1天的路程,從黃河邊到昆都侖河谷之北陰山正好也是1天路程,正與「木蘭詩」中「旦 (一作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相符。
專家指出,花木蘭的父親是列入編戶的鮮卑人,因而說「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鮮卑人遷居的河南地,早在秦漢時期已開墾,稱之為「新秦」、「新秦中」(意為寶貴之地),農業經濟有了相當的發展。這樣,花木蘭的父親才可能「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張貴認為,按懷朔鎮出生的北齊皇帝高歡當年擁有了馬匹才當隊主、函使(專送官方信函的官差)此一史實推斷,花木蘭是帶上駿馬參軍的,而且在軍中亦是1名函使,因為詩中所述「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正好是花木蘭作為函使的深切體驗。特別是,作為函使不必與其他男性吃住在一起,這可以解釋花木蘭的女性身份為何可以長久沒有暴露。2010/11/03
******
隋煬帝強納為妃 花木蘭撞柱自盡?
一提到歷史上的巾幗英雄,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花木蘭,在電影戲劇裡,她都是英姿颯爽的美人胚子,但歷史學家卻說,真實的花木蘭不僅長得像男人,而且到4歲才會說話。另外,傳言隋煬帝曾經打算納花木蘭為妃,卻逼著她走上自殺一途,也因為她冒犯龍顏,正史上完全沒有她的記載。
趙薇在電影裡慷慨激昂地說:「害怕,只能讓我們失去更多,但我花木蘭絕不背叛國家!」中國古代女性能夠馳名中外,而且多次被搬上螢幕的,大概也只有代父從軍的花木蘭。不過,換上軍裝英氣颯爽的巾幗美人,到底真實性格如何始終是個謎。
不同版本的電影中,花木蘭的容貌都很俏麗,但史籍裡的花木蘭從軍12年,卻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子,讓史學家對花木蘭的容貌有著不一樣的解讀。史學家指出:「花木蘭生下來以後就像個男孩,到4歲才開始說話,而且生相(長相)有幾分男孩的生相。」
一個連外型容貌都很難釐清的花木蘭,到底是真實人物或虛構的,同樣眾說紛紜。不過,最近幾年,越來越多人相信花木蘭是確有其人,而且故鄉就在河南商丘虞城,當地有座孝烈將軍廟,就是紀念花木蘭,甚至還有元代的石碑為證,上頭記載「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世傳可汗募兵,孝烈痛父耄羸,慨然代行」。
根據石碑記載,花木蘭不姓花,而是姓魏,隋朝人,的確女扮男裝代父從軍12年,但與外界認知不同的是,她凱旋歸國後,隋煬帝想要強納她為妃而發生了悲劇。史學家說:「皇上看到(花木蘭)以後,這個木蘭的形象與性格與這個宮中的嬪妃別有一番韻味,欲納她為妃,木蘭性格剛烈撞柱而亡。」
據說就是因為花木蘭自盡抗婚、冒犯龍顏,所以隋朝歷史沒有記載這位巾幗英雄的任何事蹟。不過,花木蘭的孝行卻以各種面貌傳唱至今,豫劇就唱道:「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閒,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為國殺敵,代代出英賢,這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事實上,不管歷史上是否真的有花木蘭這個人,她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及教忠教孝的巾幗英雄形象已經深植人心,也會代代的傳承下去。2010/03/13(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
溥儀不碰女人 婉容含恨而終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三妹韞穎,曾形容婉容「一雙丹鳳眼,走到哪兒都特惹眼。她相貌出眾,十分招人喜愛。長大成人後,她成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中規中矩的漂亮格格。」
在她父親榮源的一廂情願下,婉容被選進宮,當上皇后。但她不習慣宮中的繁文縟節,多次為此大發雷霆。外傳會彈鋼琴的婉容,婚姻生活坎坷,和她位極皇后的身分有關。然據其弟潤麒的回憶,溥儀的心理異常,才是婉容孤寂以終的真正原因。
嫁入宮中後,婉容白天寫詩填詞,有時繪畫、彈琴。傍晚來臨,溥儀卻很少來婉容處就寢。她總是在儲秀宮的燈下孤獨看書和練字,或靜坐床上沉思。
在宮內,誰都看得出,溥儀對婉容從未有過親密互動,完全是畸形的「天子夫妻」。溥儀不僅對婉容如此,對其他女性也大多採避諱態度,從不主動親暱女性。
潤麒曾親口對著名傳記作家賈英華說,溥儀對婉容百依百順,極可能是出於內疚心理。凡提起女人,溥儀就不感興趣。某日,溥儀獨向潤麒坦陳,原來「溥儀心理傾向與常人有異」,震顫之餘,潤麒從此不再詢問溥儀的隱秘。至今無人知道溥儀的心理問題究竟出在哪?
溥儀在東北當上偽滿傀儡皇帝後不久,發現婉容和隨侍私通有孕,婉容從此被打入冷宮,她開始精神錯亂,煙癮成疾,從美貌絕倫的皇后變成骨瘦如柴的女鬼。經十四年煎熬撒手人寰,死時身邊沒有一親人,也沒有人尋找她的屍骨。2009/10/08 中國時報【亓樂義/北京報導】
***-----------------------------------------------------------------------***
唐玄宗荒唐事 向道士學「隱身術」被戲弄
大家都知道唐玄宗治國初期勵精圖治、任用賢能,呈現「開元之治」盛世,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唐玄宗曾經向當時著名的道士羅公遠學「隱身術」。只是唐玄宗學藝不精,總露出點什麼,他不滿地責問羅公遠,結果反被勸諷,氣得破口大罵。而羅公遠也非省油的燈,立刻遁形於殿柱中。
根據大陸新銳歷史作家魏風華著作的《唐朝的黑夜》,史料記載,羅公遠身懷奇技,是唐代著名的魔法師,唐玄宗曾求他施法,讓自己到月亮上走一圈。農曆8月15日中秋夜,羅公遠在後宮將手中竹杖拋向空中,頃刻間化作一架長橋。唐玄宗登橋而行,大約走了10多里地,感到面前月光奪目、寒氣侵人,抬頭望見是一座宮殿。羅公遠說:「此即月宮!」
隨後,唐玄宗高興地溜進宮中,看到有數百名穿著素練霓衣的仙女舞於庭下,影姿曼妙。唐玄宗問仙女舞曲為何名,其中一人回答:「《霓裳羽衣》也。」唐玄宗深曉音律,默記音調於心。幾天後,他招集樂工依其音調創作出唐朝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同時,唐玄宗還從月宮裡帶回了一種燒餅,其形如月,這就是月餅的由來。
魏風華在書中指出,唐玄宗對「隱身術」也十分好奇,要求向羅公遠傳授他,羅公遠本來不願意,但最後被逼只得從命。只是唐玄宗學藝不精,總露出點什麼,他責問羅公遠,不料反而勸諷身為一國之君不治理國家,卻忙著學這些小法術。唐玄宗聽了氣得破口大罵,羅公遠立刻遁形於殿柱中。
唐玄宗憤怒地叫人將柱子砸開,怎知羅公遠又跑到玉石裡,於是玉石又被劈開,碎成10幾塊,每塊上都有羅公遠的人形。唐玄宗感到很害怕,終於認錯。雖然羅公遠把唐玄宗戲弄了一番,但據說後來在天寶年間安史之亂起,唐玄宗到四川避難,羅公遠在劍門迎接,將他安全送到成都後才悄然離去。
羅公遠又名思遠,鄂州(今湖北武昌)人,築室修煉於漓元治中,傳言年紀一大把,面容卻如同16、17歲少年,與教八仙之一張果、「越國公」葉法善齊名。
魏風華,1975年生,居天津,大陸新銳歷史作家,「創意歷史」和「中國怪談」寫作的開創者、「中國的小泉八雲」、「天涯十大好書獎」獲得者,對魏晉、唐朝史及古代誌人誌怪筆記深有研究,出版有暢銷書《絕版魏晉》、《唐朝的黑夜1》、《唐朝的黑夜2》、《唐朝的黑夜3》等。2010/07/13 今日新聞
***-----------------------------------------------------------------------***
明朝冒險家鄭和長像老外 是個挺拔陽光型男!
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中的太監總是一副瘦小猥瑣的模樣,不過明朝大名鼎鼎的鄭和在史書記載中,卻是個堂堂九尺之身、眉目分明的超級型男。而明成祖之所以派他下西洋,也是看好他的相貌英挺、神似洋人,認為可以跟異國人民建立友好關係。
不管是電視劇還是歷史故事,中國太監總給人鉤心鬥角的負面形象,唯一的例外,大概就屬明朝下西洋的探險家:鄭和,因為根據史書記載,他身長九尺、腰大十圍,洪音虎步,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簡直就是現代人眼中身型挺拔的陽光型男!
原來鄭和不但有回族血統,根據中國史學家的考證,他可能還是回教聖人默罕默德之後。祖先從西域遷居中原,他卻在明朝軍隊進攻雲南時被俘虜,被迫閹割成太監,雖然成為不完整的男人,卻意外受到漢人皇帝重用。
事實上,在派人領兵下西洋前,明成祖曾徵詢朝內官員,當時就有人推薦鄭和論姿貌才智在宦官中都無人可比,被任命為統督的鄭和果真成功達成任務,和30多個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國家成為友邦。而他長得像老外的俊俏臉龐,和挺拔身材應該也佔了不小的功勞。2010/02/26 (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
鄭和部下東非留後裔?肯亞女:我的祖先是中國人
相傳明朝太監鄭和下西洋時,有一艘船在肯亞沿海沉沒,部分船員逃生到島上,並跟當地人通婚、繁衍後裔。事實上,在其東部一個叫西嶼(Siyu)的小漁村中,有一位女子姆瓦瑪卡‧謝里夫就聲稱,自己的祖先是中國人,家裡還有保存中國的青瓷花碗。為了「尋根問祖」,她甚至在多年前到中國留學。
非洲東岸是600年前鄭和下西洋所到達最遠的地方,據說他當時帶領兩百多艘海船,但有一艘在肯亞的拉穆群島(Lamu)附近沉沒。肯亞居民介紹,船員在上加村(Shanga)海灘獲救登陸,當時那裡只是一片荒蕪,後來船員與當地人通婚融合後,逐漸形成村落,「上加」這名字是船員取的。
「Shanga」聽起來與中國的上海很像,有不少人都認為,這個詞是船員為了表達自己思鄉之情特意起的名字。而根據肯亞居民的說法,船員中有個人的名字叫「CHIN HO」,發音與鄭和也很像。不過,流傳至今的不只是一個名字而已,當大部分肯亞居民現在還是用最簡單的器具捕魚時,有部分居民祖傳編織魚簍的技術。
另外,當時碉堡般的建築也還聳立在肯亞境內,跟現在當地人住的茅草屋比起來,技術明顯超越。肯亞回教小學老師說,「他們幫忙建設了西嶼的村莊,因為他們會很多技能,他們還建了圍牆來保護這裡。」事實上,西嶼有一位女子姆瓦瑪卡‧謝里夫就聲稱,自己的祖先是中國人,她是鄭和所率領船隊船員的後裔。
據了解,姆瓦瑪卡的母親姓謝,這在當地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姓氏。2005年,她接受訪問時表示,「在我很小的時候,外婆就告訴我們,我們是500多年前隨鄭和下西洋的中國船員的後裔。外婆是這樣講述我們祖先的遭遇的:他們所乘坐的一艘船在拉穆群島附近沉沒,倖存者上岸定居並最終融入當地社會。」
姆瓦瑪卡堅信自己的祖先是中國人,並為此感到自豪。有媒體指出,姆瓦瑪卡及家人的長相的確與肯亞當地人有點不同,他們的膚色稍淺,輪廓也比較接近亞洲人。據說姆瓦瑪卡的家中保留了中國的青瓷花碗,是祖先流傳下來的。她介紹,在西嶼,有些中國人的後裔仍用中醫治病,如穴位按摩、用薑糖水治感冒等。為了「尋根問祖」,她還到中國留學。
由於史料上並未記載沉船的事,也無直接文物證明,為了解開這個謎團,中國官方日前決定出資2000萬元人民幣,到肯亞進行科學考古調查、勘探。肯亞國家博物館表示,「如果能找到沉船,我們就在沉船當地立一座紀念碑,紀念鄭和下西洋。」
據了解,2005年,中國考古專家曾經到肯亞鑑定一塊沉船碎片,結果證實是元代印尼的一條船,與鄭和船隊無關。《京華時報》報導,考古專家近年來進行考證後得出了3點結論,第一是拉穆群島仍居住著中國人後裔,相傳他們是鄭和船員的後代;其次是在肯亞發現的40多處中國古瓷遺址中,拉穆地區是最重要的一個;最後,拉穆群島附近可能有中國沉船2010/02/27 今日新聞
******
明代考古懸案將破解? 傳南京發現鄭和墓
南京祖堂山發現一座明代中早期墓穴,雖然考古學家對墓主人身分不願透露一絲口風,但這很可能是明代航海家鄭和的墓。專家分析,可能是衣冠冢,但也不排除是鄭和客死異鄉後運回了骨灰,一切要等待墓室門打開才能解開謎底。
《揚子晚報》報導,南京祖堂山發現一座明代中早期墓穴,引起各方關注,一對能夠證明墓主人身份的墓誌被秘密運回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對此卻三緘其口。考古部負責人說,等墓誌銘文公佈一切就自然清楚了。至於墓室裡埋藏著什麼寶物,仍在挖掘中。
只是既然墓葬的墓誌已經發現,考古人員為何如此神秘地封鎖消息?報導稱,「這一切舉動證明這座墓穴非比尋常」,記者向相關部門求證,雖然沒有肯定答覆,但一位負責人的話語間已經透露墓主就是鄭和。
不少學者認為,鄭和歸葬南京,他的墓頂多只是衣冠冢。鄭和1433年4月逝世於印度,船隊同年7月返回大陸,也就是說期間歷時3個多月,正是炎熱的季節,航線地處熱帶,遺體顯然不可能保存好帶回安葬,很可能葬在印度、蘇門答臘或爪哇。
歷史學家古代藝術品研究學者盛華傑分析,這次發現的鄭和墓可能還是衣冠冢,但也不排除運回了鄭和的骨灰,一切還要等墓室打開才能揭開謎底。
從鄭和去世的年代看,與此次發現墓的明代早中期,斷代是吻合的。這座墓位於牛首山南麓的祖堂山弘覺寺旁,數十名考古人員挖出一個坑,中央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磚室古墓。據了解,古墓之所以被發現,主要是祖堂山福利院施工隊在為擴建項目取土時,怪手一抓,抓出幾塊青磚,便報告了南京市文物局。
古墓的墓室總長約8.5公尺,寬約4.1米。古墓的券頂砌築則十分講究,一層豎排磚下疊壓一層橫排磚,共交疊成三券三幅。這類形制的待遇,只有明代功臣和王侯才能夠享用。從已經破口的古墓後壁的洞口向裡眺望,隱約能夠看見墓室分為前後兩部分,中間分隔的門道為青石材質。
事實上,鄭和死後埋在哪一直是個謎。1964年的《江寧文物簡志》中披露牛首山的一座墓葬應是鄭和墓,它坐落在一名為「回回山」的山坡上,旁邊有一個鄭家村,村中的鄭氏自稱其祖輩世代在此守看墓地。不過,由於沒有發現證明此墓是鄭和墓的文物,因此學界起了爭議,至今尚無定論。2010/06/25 今日新聞
******
鄭和寶船巨艦 大陸考古專家證實係金ㄟ!
摘錄自:2010/07/24 今日新聞 【社會新聞/綜合報導】南京牛首山南麓之前發現一座明朝貴族墓,經由專家鑑定,墓主人為七下西洋的鄭和副使、明都知監太監洪保。目前正在對洪保墓進行挖掘研究的南京市博物館考古專家王志高表示,從墓中出土的墓誌來看,史料記載的寶船巨艦是真的存在。
根據史料,鄭和寶船大者長44丈4尺、闊18丈;中者長37丈,闊15丈。體勢巍然,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王志高接受《中新社》訪問時說,學術界一直認為現留存的文獻中對鄭和寶船體量記載不實,認為中國古人不可能造出那麼大的船,但這次墓誌中記載的寶船體量與文獻中基本一致,這就證明了文獻記載的可信度。
6月18日,南京牛首山南麓的祖堂山一處工地,一台挖土機在施工時,輕輕一抓,一座氣勢恢宏的明代中早期大墓露出地表。隨後,南京博物館的考古人員介入調查,於墓道中緊靠封門牆上部出土墓誌確定,墓主人為洪保。王志高介紹,洪保是雲南太和縣人,與鄭和是老鄉,在船隊中的地位很高,官職為明都知監太監。
時至今日,洪保墓的考古挖掘已漸近尾聲。王志高指出,雖然墓已被盜過,而且在南京酸性土壤的腐蝕下,墓中已不見棺材和屍骨,但在一個多月的挖掘中仍然有不小的收穫,特別是對出土的墓誌的釋讀,為鄭和下西洋船隊留給學術界的一些爭議給出了結論。他說,墓誌對鄭和下西洋的一些事情記載的非常詳細,不僅有鄭和下西洋時出使國家的先後順序,而且還透露了一些航海圖的內容。
據悉,英國皇家海軍中校孟席斯曾以大量證據試圖表明,首次到達美洲的不是哥倫布而是鄭和。不過,王志高說:「據洪保墓誌的記載來看,這一觀點並不成立。鄭和的船隊沒有到過美洲和澳洲。」
******
發現美洲的第一人是…? 英學者:鄭和比哥倫布早了70年
2013/10/11 NOWnews【國際中心/綜合報導】誰先發現了美洲?!英國一名歷史學家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近期在新書中指出,鄭和才是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人。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孟席斯在新書中表示,在一份發現的明朝航海地圖的複製本上,繪有美洲大陸,因此足以證明,鄭和是世界環球航海的第一人,且還繪製了世界海圖。
而孟席斯還指出,鄭和於1421年就已到曾到美洲大陸,比哥倫布早了約70餘年。另外,他還認為,根據DNA數據顯示,美國印地安人及其他當地人,應是亞裔定居者繁衍的後代。
******
鄭和是個太監為什麼卻子孫滿堂?!
2014/10/07 NOWnews【國際中心/綜合報導】2005年有記者專程赴鄭和故鄉雲南晉寧縣昆陽鎮採訪。當時,記者不僅參觀了鄭和紀念館、馬哈只墓、鄭和故里遺跡、碑林等文物史跡等,還對鄭和的家世、偉績等進行了了解,特別是找到了鄭和第十八代孫鄭思良先生做了採訪工作。
從上述介紹,筆者注意到了一個細節,鄭和是12歲就淨身入宮的,何以會擁有後代並子孫滿堂呢?筆者以前也曾就這個問題尋找了許多資料,都不得而知其真正原委。後來,還是看到鄭和第十八代孫鄭思良先生的介紹,才徹底為我們揭開了謎底。
原來,在明洪武十四年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為掃清雲南的梁王(元朝殘餘勢力),調集30萬大軍發起進攻。戰爭結束後,明軍在經過昆陽時,把在滇池邊玩耍的12歲的小鄭和(當時還是名叫馬和,後來是皇帝賜姓鄭的)與他的伙伴抓到南京。鄭和在明朝皇宮裡被閹割後做內宮太監。後來,鄭和的長兄馬文銘把他的長子馬恩來過繼給鄭和,馬恩來後來也跟隨鄭和改姓鄭。鄭恩來又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鄭萬顯,一個是鄭庭顯,所以子孫後代就不斷沿襲下來,代代相傳。目前在世界上鄭和的後裔三支:一支是雲南玉溪的一支;另外是江蘇南京一支;還有就是泰國清邁一支,人們稱為『三支四地』。多出來的這一地,就是昆陽鄭和的出生地,三支四地總人數約400多人。
******
比歐洲人早? 600年前明朝錢幣出土
摘錄自:2013/03/15.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明朝鄭和下南洋,也曾到達東非肯亞?美國考古團隊在非洲肯亞一處島嶼上,挖掘出疑似明朝錢幣,距今已有600年歷史。研究者認為,從錢幣的出土,證明了中國與非洲通商,應該早於歐洲人開發非洲大陸更早數十年,目前研究者正進行辨識錢幣真偽的工作。
美國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與伊利諾大學科學家,在非洲肯亞一處島嶼上,挖掘出了一枚600年前中國古錢幣,該圓形錢幣約於1403年到1425間發行,上方刻有「永樂通寶」四字,直徑約2公分,錢幣中央鏤空,便於攜帶於腰間,屬於明朝永樂皇帝統治發行錢幣,研究者指出,該錢幣出土,證實中國與非洲貿易,遠比歐洲人更早數十年。
研究者庫喜巴表示,「中國鄭和在很多地方,可與西方哥倫布比擬。透過這枚硬幣,我們證實了他曾到達肯亞,目前中國錢幣能出現在東非,真的非常罕見。」
明朝永樂皇帝在位期間,曾派鄭和到達印度洋周邊國家,藉機擴展中國在貿易與政治的影響力,但當永樂皇帝過世,歷任繼位皇帝開始禁止與國外交流,明朝探索世界的機會大局,才讓予了歐洲人。葡萄牙探險家達伽馬在1498年首度抵達肯亞內陸蒙巴薩,成為當時首位抵達肯亞第二大城的歐洲人。
目前這枚古錢幣已獲肯亞政府同意,送往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進行化驗,其餘科學家將在今年12月繼續進行後續挖掘。庫喜巴表示,「這裡是非洲撒哈拉最古老地點之一,我認為從這裡陸續挖掘的東西,讓世人更了解非洲與歐洲及亞洲的前年往事。」
這枚屬於中國明代的錢幣,出土地點位於肯亞北部外海320公里外一座島嶼,島嶼原本商業興盛,直到西元1430年開始沒落,之後遂變成無人島。
***-----------------------------------------------------------------------***
馬偕的足跡
摘錄自:2010/06/06 自由時報 【記者翁聿煌/專題報導】「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以台灣人自居的馬偕博士,可以在台灣的國小課本裡讀到他的志業,也可以走一趟淡水鎮,追尋他的足跡,實地感受到他對台灣的厚愛與影響。
◆馬偕石像:位於建設街與中正路交叉口的三角公園,於2001年6月2日馬偕逝世百週年設置,當時還邀請加拿大馬偕故鄉的風笛隊前來參加揭幕典禮,淡水鎮並將每年6月2日訂為淡水馬偕日。
◆滬尾偕醫館:位於石像旁的馬偕街,馬偕在1879年獲得一位同樣姓馬偕的美國婦人捐款所建,為台灣第1所西醫診所,於清法戰爭時,協助救治受傷的清兵,當時還曾在此從病死的西班牙水手身上首次發現「肺蛭蟲」,目前做為展示馬偕與長老教會的文物館。
◆淡水教會:與偕醫館毗鄰,是馬偕於1872年在台灣建立的第1間教會,目前這棟仿歌德式的建物,是於1932年紀念設教所重建,1933年落成後成為淡水地標,也是新人拍婚紗照最喜愛的景點之一。
◆馬偕上岸處:沿鎮公所後方環河步道朝出海口方向步行約5分鐘即達,單膝跪在一葉扁舟旁祈禱的馬偕,孑然一身只帶著書籍和急救箱,不顧一切追尋信仰和理想的精神令人感動。
◆教士會館、馬偕故居、姑娘樓和牧師樓:4棟歷史建築位於真理街真理大學校園,校方於上班時間開放入園參觀,其中以純白色的馬偕故居造型最為優美雅致,為馬偕設計,建於1875年。
◆牛津學堂:馬偕於1880年返鄉募款籌建新式學校,獲家鄉牛津郡鄉親支持,1881年馬偕重返淡水興建,稱為牛津學堂,為中西合璧式建築,現為真理大學校史館暨馬偕紀念館。
◆馬偕博士及夫人墓園:位於淡江中學大門直走到底,熱愛台灣的馬偕,娶台灣女子為妻,過世也選擇在台灣長眠,每年馬偕日,眾人在此感念馬偕為台灣所做的犧牲與奉獻。
***-----------------------------------------------------------------------***
真正的大甲媽祖-林春貞孝碑坊 立委劉銓忠籌劃建廟
摘錄自:2010/10/22 今日新聞【綜合報導】國內唯一獲清朝同治皇帝欽賜貞孝的童養媳林春,地方立「貞孝」碑紀念。立委劉銓忠為喚起社會純樸善良風氣,大力宣揚林春的傳奇故事,不但出書,還大力籌畫以四億餘元興建貞孝廟。劉銓忠表示,林春的至貞至孝才是真正的大甲媽祖。
文獻紀載;一百五十年前 清朝同治年間,大安鄉送來寄養童養媳林春,所配婚的男孩,十七歲時出外經商,卻不幸客死於他鄉,致林春的婚姻有名無實,而她遭遇喪夫之痛,卻堅持守寡,還肩負侍奉公婆之責,堅守忠貞守孝之精神,可惜撰表彰官員未撰明「孝行」內容,才獲得清朝皇帝表彰,冊封「貞節」。後人把御封的貞節聖旨刻石牌豎立於大甲鎮光明路碑坊上,八年前內政部為了發揚林春待孝美德,再追封為「貞孝」,貞孝碑坊在國內祗此一座,十分珍貴。
劉銓忠表示;台中縣早期發生一次大旱災,地方乞求無雨,最後請出貞節媽神像乞雨,說來奇怪,好像孝行感動天一般的大雨如注,解決農民灌溉及民生用水之需,致民國六十年間,大甲虎眼一、二圳及頂店一、二、三圳及大甲水利小組著手整修她殘破的墳墓,前年台中農田水利會再依他的反應再撥三十萬元給大甲鎮公所整修刻工程全部竣工。
劉銓忠有鑑於時下的社會風俗敗壞,下一代的為人道德觀念不足,搶、殺、姦淫無所不為,有導正之必要,致使他興起建貞孝廟的願望;他說,林春名符其實的大甲媽祖,亦可把她事蹟做為端正現代社會道德之借鏡。
前年他收集林春資料,托請文化工作者張慶宗老師著筆撰寫大甲貞節媽、總共有一百五十一頁,書一出爐立即搶光,省農會也答應撥外埔鄉青青草原一帶土地做為廟地工程費預估需四億餘元。劉立委表示;貞孝是皇帝冊封,如建廟也是官廟,政府有義務經費協助,目前已著手組委員會,希望建廟後,可發揚林春的至貞至孝精神,杜絕道德逐漸淪陷的社會。
***-----------------------------------------------------------------------***
墓碑當靶 阿飄床邊告狀
摘錄自:2010/04/02 自由時報 【記者翁聿煌/北縣報導】清朝總兵許世英的夫人許詹娥長眠在陸軍關渡指揮部基地,後代子孫許阿欽說,軍方原要強制徵用及拆除墓地,所幸文史專家林衡道認定為古蹟而保留,他也相信,古墓的神秘力量一直庇祐子孫和基地官兵。
身為後代,56歲的許阿欽說詞較多神秘色彩,他說,乾隆年間駐守淡水的總兵許世英(1754-1802)返回中國大陸時,比丈夫大16歲的許詹娥(1738-1814)因故未隨夫回鄉,最後在台灣自盡,埋葬時備極哀榮。許世英與許詹娥在台無後,臨行前要求鄭姓友人過繼一子為許家延續香火,並繼承封地,日後祭掃先人墓地。
鄭姓友人沒有子嗣,於是領養3兄妹,大哥姓鄭、二哥及三妹姓許,沒想到一次回祿之災,兩兄弟慘遭火噬,鄭家為信守承諾,由三妹招贅李姓男子延續香火,後世來祭祖的才會有許、鄭、李3姓子孫。
當年許世英留下在關渡高地的10餘甲土地,除了被軍方徵收,其餘地段價值不菲,子孫深信是先祖庇蔭,世世代代每年清明掃墓從未缺席,至今有200多子孫年年恭謹地以牲禮祭拜。
許阿欽說,早期軍方徵地後,有官兵隨意修剪樹枝、甚至拿墓碑練靶,結果主官連著幾晚看見「阿飄」坐在床頭,心驚膽戰、睡不著,誠心祭拜後才解決,此後官兵都對墓園保持敬意。
***-----------------------------------------------------------------------***
巧! 中外偉人初露鋒芒 都在14歲
摘錄自:2011/12/16中國時報 【林志成╱台北報導】十四歲是人生第一個重要關卡?國家教育研究院正舉行「百年教育風華展」,早期小學教科書中提到的偉人如國父孫中山、大學問家王雲五、發明火車的史帝文生、發明電燈的愛迪生及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等人,在十四歲時都留下重要事蹟,造就了不凡的未來。
國家教育研究院即日起到廿六日在中正紀念堂舉行「百年教育風華展」,呈現一百年來台灣教育發展的軌跡。特別的是,早期教科書中提到的許多偉人,在十四歲時都有重要經歷。民國三十九年《高小國語課本》第一課為「國父的少年時代」,孫中山十四歲時與長兄到檀香山求學,回國的船上,看到滿清政府檢查員任意打開乘客行李並索賄,他憤而對同船的人演講滿清的腐敗,成為革命開端。
當時的《初小國語常識課本》有一課「勇敢的華盛頓」,他十四歲時便在測量隊擔任測量員,有次看到一個小孩掉到河中,當其他人被湍急的河水嚇住時,他卻奮勇跳入河中救起小孩。發明四角號碼檢字法的王雲五十四歲時當學徒,工作之餘,自修苦讀而成為大學問家。愛迪生十四歲時在火車上賣報,賺錢買書和科學儀器,奠定了發明的興趣。發明火車的史帝文生十四歲時到煤礦場當伙夫,天天鑽研機器,後來成為有名的工程師。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發展中心主任楊國揚說,現在教科書人物以在專業領域有卓越表現或令人感動的小人物為主,如大提琴家馬友友、國際導演李安、提倡戒菸的孫越、SARS期間勇載醫護人員的公車司機林為凱及菜販陳樹菊等人。
***-------------------------------------------------------------------***
可怕!成吉思汗殘忍事蹟大盤點
摘錄自:2014/03/01 Yahoo奇摩(新聞)【國際中心/綜合報導】★吉思汗東征西討,為橫跨歐亞非的帝國奠下基礎,來細數他的歷史事蹟吧!★成吉思汗殺了至少4千萬人,占當時世界人口11%。★成吉思汗頒布法令,禁止通姦,偷竊和欺騙。但是鼓吹宗教寬容。★成吉思汗的爸爸去世後,他的家庭被迫去打獵和覓食。10歲的時候,同父異母哥哥不分食物給他,他就把哥哥殺了。★成吉思汗喜歡用假撤退來分散敵人,蒙古人能夠用腿來控制馬匹,雙手負責射箭。★花剌子模把蒙古使者殺了,成吉思汗就把整個花剌子模滅了。[這是找藉口吧...]★成吉思汗不允許任何人畫他的肖像,因此他的肖像都是他死後才出來的。★蒙古打了勝仗,會讓俘虜來的女子在隊伍前方遊行,以姿色排名,成吉思汗選完再讓屬下選。★今日的男性人口中,有0.5%留著他的血液,大概是1千6百萬人。★成吉思汗的死因不明,傳說陪葬品有40個處女和40匹馬。參加葬禮的2千人已都死了,因為怕洩漏他的埋葬處。
***-----------------------------------------------------------------------***
奧迪墨菲射殺240敵軍 勳章滿胸
摘錄自:2014/04/13中國時報【 徐定遠╱綜合報導】在漫威的《美國隊長》系列電影中,克里斯伊凡飾演的史提芬羅傑斯,由一個氣喘的瘦弱青年,藉高科技成為正義化身的美國隊長。電影版的人物原型,源自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傳奇軍人奧迪墨菲,他身高僅165公分,體重50公斤,卻是二戰時期美國授勳最多的軍人之一。
奧迪1925年出生在德州貧困家庭,小學5年級就輟學在棉花田工作貼補家用,1941年美國珍珠港事件爆發,他一心想從軍報國,但就像《美國隊長》劇情一樣,身材瘦弱的他接連被海軍陸戰隊、陸軍傘兵部隊以太過瘦小拒絕,費盡千辛萬苦才終於成為陸軍地上部隊的一員。
與電影不同的地方,奧迪並沒有能讓他一夕成為超人的藥劑,卻在戰場上出身入死、戰績傲人,甚至有他1人在戰場上隻身射殺240名德軍的傳說!他幾乎拿遍所有美國勳章,包括代表美國軍方最高軍事榮銜的榮譽勳章,及第2高榮譽的傑出服役十字勳章等近30枚軍事勳章。
奧迪退役後轉戰好萊塢成為電影、電視明星,生涯演出51部作品,更在1955年改編自他同名自傳的電影《火海浴血戰》裡飾演自己。奧迪在1971年於空難中喪生,結束了他短暫但輝煌的45年人生。
***-----------------------------------------------------------------------***
★杜月笙不愧為上海皇帝,晚年生活窮困潦倒,卻撕掉價值幾十億欠條
摘錄自:2017/10/30  中時電子報 【由 曉雨歷史觀 發表于 歷史】杜月笙作為上海灘巨頭,憑着卓越的為人處世能力令人敬佩,杜月從草根做到老大靠的就是他的為人,杜月笙深知為人處世之道,性格果斷幹練,他殺人如麻、心狠手辣,黑幫老大該有的特質他都有,黑幫老大沒有的他也有,他極其重情義,明大義,杜月笙晚年的時候是比較悽慘的,1949年5月1日,杜月笙為了讓自己遠離爭鬥選擇前往香港定居,在香港杜月笙再也沒有了金錢來源,只能販賣房產,1951年夏杜月笙病逝,揮金如土的他最後只留下了十萬美元的現金,將錢全部分給家人,窮困的他卻讓兒子把價值幾十億的欠條給撕了,並囑咐兒子不要去向人討債。
或許大家覺得十萬美元是一筆很大數目的錢,可對於揮金如土的杜月笙來説真是九牛一毛,杜月笙的三鑫公司每年的收入大約有六千萬元,可是這依舊不夠杜月笙花,他的這些錢有一部分是用在吃喝以及抽鴉片上,而大部分是用在賭以及收買人心上,他經常給他的老家附近的人發錢,也經常給百姓發善款,為的僅僅是想得到百姓的稱讚,杜月笙對錢幾乎是不在意的,只要有人向他借,他必定會給,甚至有一次一個陌生人給他寫信希望給錢好渡難關,杜月笙二話不説就給那人寄了一萬銀元。
所以杜月笙散在外面的錢是難以計量的,借出去的錢他從來不會向人討要,在他看來,別人對他的一句稱讚比千萬錢財還重要,為了能受到別人的尊敬,杜月笙特別喜歡拿錢行善,胡蘭成曾經這樣形容杜月笙“無惡不作,眾善奉行”,當時很多老百姓都覺得這句話形容杜月笙十分貼切,杜月笙的殺害了許多妨礙他道路的人,也幫助了無數的可憐人,特別在他的老家高橋
杜月笙每年都要給老家人送消暑的藥水,到了冬天時候還會免費發放棉衣,甚至窮人家死了沒錢買棺材他都會送棺材,杜月笙還把家門口當成了救濟站,接待窮苦的落難者,不僅給吃的,還可以領到一筆錢一件棉衣和棉被,正是因為杜月笙如此待百姓,杜月笙才留下了一個好名聲。
迴歸正題,我們來説説杜月笙晚年窮困的生活,1949年杜月笙不想加入任何一方,於是就移居到香港,在那靠置賣房產度日,前期賣得了三十萬元,這點錢杜月笙有用來看病以及生活很快就花光了,1951年他在香港去世時,只留下了十萬元的現金,他是這樣分配的:每房太太分一萬,兒子一萬,沒有出嫁的女兒六千,嫁了的四千,他還讓兒子拿出所有的欠條,光是王新衡就欠了杜月笙大約有六百根金條,其餘就不用説了,至少幾個億,他説別人有能力還就還,沒能力就算了,千萬不能去討債。
囑咐完一切後就嚥下了最後一口氣,骨灰被帶往台北,他一直想葬在故鄉,可至今沒有實現。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