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器捐施與受 陌路變親友★腦死等於死亡 器捐者須兩次腦死判定★精子遺傳 老鼠警告子孫躲臭味★英男病逝器捐 6年後母再次感受亡兒心跳★母子為何連心 科學家有解答★下面濕濕的感覺 這對雙胞胎能感應對方在愛愛★弟弟車禍喪命 雙胞胎哥哥遠距離就「心電感應」到★俄男白變黑 移植非裔肝臟造成?★真的有心電感應?細胞的殘存記憶★心臟移植帶來捐獻人記憶 探祕「細胞記憶」★器官也有前世記憶?!廚師換心後變藝術家!★★★★★★★


心臟有記憶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澳大利亞一名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的男子術后食性大變,變得愛吃漢堡和薯條。據說這顆心臟的原主人是一名18歲的少年,原來也愛吃漢堡和薯條。此事引發專家的爭議,有人認為心臟移植造成記憶轉移,可以証明大腦不是唯一有記憶功能的器官。
  現年24歲的大衛·沃特斯是一位心臟病患,不久前他移植了18歲的卡登·德萊尼的心臟,卡登因出車禍造成腦壞死,但心臟完好無損。手術后,沃特斯發現自己變得很喜歡吃漢堡,以前他很少吃這類垃圾食品。好奇的沃特斯先生從卡登家人那得知,卡登生前每天都吃漢堡。
  此事使得澳大利亞一些專家認為,大腦不是唯一有記憶功能的器官,心臟也能存儲記憶。科學家統計記錄顯示,至少有70個器官移植者在手術后的性格變得與器官捐獻者的相似。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國人桑尼·格雷厄姆移植了開槍自殺的特裡·科特爾的心臟后,偶遇科特爾先生的遺孀謝麗爾,對她一見鐘情,並和她結了婚。12年后,格雷厄姆先生也拿起一把槍,擊中自己的喉嚨,又留下可憐的謝麗爾。兩個丈夫離她而去,使用的是同一個心臟﹔另一個例子是,一個8歲的女孩移植了一個被人謀殺的10歲男孩的心臟后,小女孩總做惡夢有人要殺她。
  國際器官移植協會主席杰裡·查普曼說:“心臟移植造成記憶轉移的說法目前還找不到科學依據。”但其他研究人員稱這種現象為“細胞內存”,而且不隻限於心臟移植者。
******
1988年, Claire Sylvia, 一位芭蕾舞演員,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成功的心肺移植患者,手術在耶魯New Haven醫院完成。但是,她的性格從此發生了改變──雙重混合表現 (自身和另外一個個體)。 Claire常常在夢中和清醒時看到一個年輕男子車禍死亡的情形, T. L. 的人名縮寫也時常出現她的眼前,而且她知道這個人就是她的器官供體。當Claire 把這些情況告訴醫生時,醫生回答道,心臟是血泵 ,肺臟是換氣的器官,和意志和記憶無關。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夢的頻繁,Claire 知道了她的供體是個18歲的男子,名叫Tim Lasalle。終於,雙重混合的人格以及摩托車禍的困擾使她無法正常生活下去。醫生對她的說法根本不理會, 她決定自己去尋找答案。
最後,在一位心理醫生Robert Bosnak的陪同下,她拜訪Tim 的父母,證實了她所有感覺,另一重人格來源於她心肺的供體-Tim Lasalle。Claire為此寫了一本書 《 A Change of Heart》 (此書可在Amazon.com買到)。2002年,根據此書拍了一部電視劇 《Heart of a Stranger》,由Jane Seymour 主演。
2003年,美國國家“發現健康電視網絡 (the Discovery Health Channel)”研究了器官移植中的問題。其中有一個例子講,一名患有嚴重的心臟病的7歲小女孩移植了一顆不幸被人殘忍謀殺的10歲小女孩的心臟后,開始頻頻做被人謀殺的噩夢。令人震驚的是,美國警方靠她對夢中兇手的詳細描述,竟然一舉逮住了那名殘忍謀殺10歲女孩的兇手。
***----------------------------------------------------------------------***
不少器捐施與受 陌路變親友
器官捐贈條例中,明白規範「提供移植之器官應為無償捐贈」,因而在醫界協調腦死捐贈、受贈者時都有默契為雙方保密,不讓彼此知悉是誰捐或捐給了誰;但許多捐、受雙方卻透過不同管道,從陌路變親友,雖然犯了器官捐贈的禁忌,卻也證實器捐是良善的循環。
而在國內外戲劇已有不少類似的情節,在大愛電視台「我的寶貝」劇情中,有位腦死捐贈兒子器官的母親,巧遇兒子肝臟的受贈者,哭喊「他是我兒子」,並撫摸著對方換肝後留下的傷疤,掉淚說「媽媽終於與你又見面了!」另外,韓劇「夏日香氣」中,受贈心臟的女主角意外和捐贈者昔日男友相戀;是命運安排、還是器官的記憶?同樣留給觀眾深刻印象。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江仰仁表示,無償捐贈不只是金錢也包括精神層面,為雙方保密可避免困擾;如受贈者家人天天探視,或要求把他們當成父母奉養等等。中山醫學大學社工系講師施睿誼指出,為避免受贈雙方接觸,多數醫院甚至在舉辦器官捐贈關懷活動時,會把捐、受者分開舉辦,平時只會透過社工傳遞訊息。
家住南投埔里的陳坤山及傅妤蓁夫妻7年前也做了同樣的決定,當時就讀大一的小兒子也因車禍而腦死,雖然長子一直希望等待奇蹟,但經歷5天的煎熬,夫妻倆決定捐出兒子的心肝腎,幫助4名等待器捐的患者。「其實我曾經後悔過」,陳媽媽說,也許日有所思,曾經作夢時看到小兒子魂不附體的景象,這種煎熬的心情在夫妻的心中一直無法釋懷,不知道自己當年的決定是對或錯?去年陳坤山被發現罹患食道癌,他當時的「遺願」就是想看到么兒的器官真的有助人。在醫院協助下,與接受器捐的廖姓男子見了面,當廖男帶著2歲的兒子出現在病榻前鼓舞「阿公要加油!」也激發陳坤山抗癌鬥志,「看到小男童就像自己的孫子一樣!」,彷彿小兒子的器官有了傳承,心裡充滿喜悅,而陳坤山在解除心裡多年的問號後,激勵了活下去的意志,奇蹟式地恢復健康,今年複檢已沒有癌細胞,也成為醫界特例。
施睿江仰仁坦承,如果有心要找到受贈者是誰、或是捐贈者是誰,並不困難,但站在醫界、器官捐贈協調者的立場,不應主動透露相關訊息,陳坤山當時訴諸遺願,社工一定考量受贈者意願做出權衡。 摘錄自:2012/05/07 網路新聞
***----------------------------------------------------------------------***
腦死等於死亡 器捐者須兩次腦死判定
2013/11/03 健康醫療網【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當一個人不幸腦死時,把自己身上良好的器官或組織,捐贈給器官衰竭、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就可以讓他們得以延續生命。一般來說,在急診室、加護病房最容易遇到意外導致腦死的患者,當醫療成員初步判斷後,經由主治醫師的同意,就會和社工或護理人員一起向家屬提出器官捐贈的意願。而器官捐贈者需做至少2次腦死判定,且間隔時間須滿4小時。
花蓮慈院器官移植中心李明哲主任表示,當醫護人員發現診間有潛在性器官捐贈者時,便會向院內的移植中心提報。臨床上,倘若患者腦部因嚴重外傷或內傷,導致腦幹功能喪失,且昏迷指數達到4分時,便會被歸類成潛在性器官捐贈者。移植中心在接獲個案後,會先和主治醫師進行初步判斷,倘若確認患者已入院超過12個小時,且無腦幹神經反射和藥物反應,便會由主治醫師宣判腦死。
當病人被腦死確定後,社工便會和護理人員向家屬提出器官捐贈的意願,通常家屬往往會因悲慟而難以接受,此時要給家屬一段時間,了解腦死等於死亡的概念。等家屬同意後,主治醫師會做第二次腦死判定,並進行詳細檢查,確認患者有無捐贈資格。之後才會登錄在器官移植捐贈中心,尋找合適的受贈者,進行移植手術。
李明哲強調,在整個過程中,為了確保器官的適用性及移植後的成功率,捐贈者的血壓、排尿量、水份、及體溫都必須維持在適當的範圍。而一般從家屬同意到配對結束,平均會需要1天的時間。
***-------------------------------------------------------------------***
精子遺傳 老鼠警告子孫躲臭味
2013/12/02 法新社【法新社巴黎1日電】今天公布的研究顯示,接受訓練、學習害怕特殊氣味的老鼠,可以透過精子裡的機制,把害怕某種氣味的脈衝遺傳給兒孫。
這份研究宣稱有證據證明動物會「繼承」祖先的創傷記憶,子孫往後遇到相同記憶時,就好像曾親身經歷一樣有所回應。這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最新發現。表觀遺傳學認為,環境因素即使沒改變基本的DNA編碼,也會造成基因開始有不一樣的表現。
研究共同執筆人、美國喬治亞州埃默里大學醫學院(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學者狄亞斯(Brian Dias)表示:「透過了解祖先經驗如何影響後代,我們更能了解會跨世代遺傳的神經精神異常如何發展。」
有朝一日,這項研究或能促成新療法,緩和記憶「遺傳」。狄亞斯與另一名研究執筆人瑞斯勒(KerryRessler)使用足部電擊,訓練老鼠畏懼1種類似櫻花的氣味。
接著他們測試,受訓老鼠的後代聞到多濃的櫻花味會開始不安。年輕老鼠在父執輩接受訓練時甚至還沒出生,實驗之前也從未聞過這種氣味。
瑞斯勒對法新社提及這份刊登於「自然神經科學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說,受訓老鼠後代對櫻花味「比較敏感」,在濃度還不高的程度即聞到味道、有所反應。受過訓的老鼠後代對其他氣味的反應並不一樣,而與未受訓老鼠後代相較,牠們對於櫻花氣味的反應強約200%。
***-----------------------------------------------------------------------***
奇蹟重逢!英男病逝器捐 6年後母再次感受亡兒心跳
2014/07/11 ETtoday【國際中心/綜合報導】英國一名老婦的兒子33歲時死於腦癌並捐出心臟等器官,6年後一場為器捐者舉辦的追悼會上,她憑著直覺竟然認出當年接受兒子心臟的少年,同時再次感受到兒子的心跳,讓她忍不住感動落淚。
約翰.卡特(John Carter) 是一名噴畫家,2008年去世,他的家人、包括妻子安卓亞(Andrea)都同意捐出他的器官。當年卡特家人只知道接受心臟移植的是一名14歲少年史考特(Scott),但不知道受贈者的詳細資料。
6年後,在一場為器官捐贈者舉辦的追悼會上,約翰的母親、現年66歲的佛瑞達.卡特(Freda Carter)赫然發現出席名單中有史考特的名字,當時台上一名年輕人正在致詞,她瞬間有種奇妙的感覺。
「我轉頭向丈夫說,『他得到約翰的心臟』,我不知道怎麼解釋,但我知道他就是那名少年。」佛瑞達表示,「他的心臟可能在英國的任何地方,但當時我完全歇斯底里」,「我不能呼吸……那一定是母性本能,我哭了,每個人都盯著我看。」
佛瑞達說,她的願望就是在死前能與兒子心臟的受贈者會面,並再度感受到兒子的心跳,沒想到這個心願真的達成了。現年20歲的史考特答應佛瑞達的要求,在追悼會結束後讓對方擁抱他、把手放在他的胸口上。
這場奇妙的聚會發生在去年11月,史考特以「難以置信」來形容。「它是某種奇蹟,我感覺我像在電影中。」他並再度感謝卡特一家人,因為得到約翰的心臟後讓他的健康徹底改觀,彷彿變成另一個人。(新聞來源:英國鏡報)
******
母子連心! 母一秒"感應"出兒器捐對象
摘錄自:2018/03/14 台視新聞【醫藥新聞】母子連心,真有心電感應!高雄一名王先生,7年前因為先天性心臟病,靠著一名15歲腦死少年捐贈的心臟,成功換心救命;術後隔年出席活動,或許是母子心電感應,當初捐心少年的母親,竟在上百人的會場,一路朝他走來,說了句"我兒子的心臟在你這裡",用耳朵貼著他的胸口,聆聽兒子的心跳聲;王先生形容,接觸瞬間很激動,他終於感受到什麼是心電感應,如果沒有少年的大愛,他也很難活下來,奇妙緣份,讓他從此代替救他一命的少年盡孝道。 
帶著太太、兒子一起出席活動,一家三口幸福甜蜜,因為換心,讓人生有新的開始,也因為換心,體驗了悸動瞬間。說的就是和捐贈少年母親之間的故事,那場感恩會上,明明沒講明身份,但上百人的現場,對方就像是心電感應,找到了他,原來,25歲的王先生罹患先天性心臟病,7 年前病況嚴重,只有換心,才能救命,當時一名15歲少年車禍送到同間醫院,因為腦死,家屬決定器捐。
移植手術,讓王先生康復,還和當時照顧他的護理師相戀、結婚,因為少年的心臟活了下來,也決定替少年盡孝道。認了少年母親當乾媽,雖然對方在幾年前生病過世,但人生的最後一程,王先生以兒子的角色送行,當媽媽的,憑著母子連心,找到兒子心臟,也讓兩家人有了特殊緣分,相信真有心電感應存在。
******
母子為何連心 科學家有解答
.摘錄自: 2012/09/28 網路新聞〔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老一輩的準媽咪聽說肚內胎兒若是男生時,因荷爾蒙影響皮膚會變差,而美國一項最新研究再指出,如果女人生男孩時,兒子體內的部分DNA和細胞會入侵媽咪腦部,且一留就是數十年。
西雅圖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以五十九名在三十二歲與一百零一歲之間辭世的女性為研究對象,觀察她們的大腦樣本。研究發現,三分之二的大腦樣本內,含有攜帶Y染色體的基因,然而有這種男性DNA的媽咪罹患阿茲海默氏症機率較低。
研究團隊表示,這些媽咪帶有男性DNA基因,就像母親透過胎盤將氧氣、養分傳給兒子一樣,兒子也從另一端將細胞傳給母親,雖然無證據驗證母親會因此變得比較「man」,但母子相連對健康有重要影響。
這份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網路期刊的研究顯示,兒子的細胞會在母親大腦內留存數十年之久,因為在九十四歲辭世的女性大腦內,都還有發現男性獨有的Y染色體。科學家猜想,女胎兒也會在母親腦部留下蹤跡,但這方面的試驗困難度較高。過去曾有研究發現女性的血液、骨髓,以及心、肺、肝等器官內含有男性細胞,不過女性大腦內有男性DNA,這還是首度有研究發現。
這種胎兒一小部分細胞遺留在母體內的現象稱為微嵌合(maternal microchimerism),對母親健康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從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女性,帶有男性DNA的機率較低看來,帶有兒子的DNA既然有助母親對抗阿茲海默氏症,也可能提供保護,降低婦女減少得乳癌或類風濕關節炎的風險;但反之這種DNA移轉現象可能增加婦女罹患某些癌症和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像是大腸癌 。

***-----------------------------------------------------------------------***
下面濕濕的感覺 這對雙胞胎能感應對方在愛愛
2015/02/26 NOWnews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奇!英國諾丁漢(Nottingham)一對同志雙胞胎傑米(Jamie Lee)和丹尼(Danny Bentley)聲稱,他們有感應對方「愛愛」的能力。
據《Western Daily Press》報導,同志雙胞胎傑米及丹尼近日發現,其中一人若有興奮、濕濕的感覺,另一人亦會有同樣感受。這意味兄弟間毫無隱私,在外發展一夜情等害羞事,皆無法隱瞞住對方。
此外,丹尼還說2人不只能感應「性愛」,連分手的「悲傷」都能感知,「雖然不知道發生何事,但我能感受他的不快樂,那時我會發短訊或打電話給安慰他」。
報導指出,傑米與丹尼兄弟姊妹多達14位,2人8歲前在不同家庭生活,相遇同居後變得形影不離,更開始有感應對方情緒的能力。
******
弟弟車禍喪命 雙胞胎哥哥遠距離就「心電感應」到
2015/02/13 ETtoday【國際中心/綜合報導】雙胞胎間真的有心電感應?蘇格蘭一對9歲雙胞胎兄弟,弟弟因車禍意外生亡,事發前他的哥哥就已感應到不祥預兆。
雙胞胎的母親布朗(Sionaid Brown)自責表示,10日時弟弟洛根(Logan)獨自一人出門去找同伴玩耍,沒想到過一會他的哥哥查克里(Zachary)突然跟我說「媽,你得去找洛根。」,後來果然接到警方通報洛根車禍身亡的消息。
母親表示這對雙胞胎感情很好,不論到哪都形影不離,總是喜歡擠在一張床睡,事發時也是哥哥第一個察覺到異狀,可惜還是來不及挽回悲劇。目前警方正在調查男童詳細死因,積極尋找目擊證人中。
***-------------------------------------------------------------------***
俄男白變黑 移植非裔肝臟造成?
2015/07/11聯合新聞網【國際中心/綜合報導】白人接受黑人肝臟移植後,竟連膚色也變黑?這發生在俄羅斯1名六旬男子身上,居於俄羅斯西南部克拉斯諾達的吉德拉(Semen Gendler)表示,他被診斷罹患C型肝炎和癌症,唯一希望就是接受肝臟移植,吉德拉聲稱,因肝臟移植在俄羅斯遙遙無期,聯絡在美國的生意朋友,找到1名38歲美籍非裔黑人的肝臟移植。
這場手術花費將近50萬美元(約新台幣1500萬元),移植手術成功,吉德拉恢復健康,起初他也沒發覺皮膚變黑,是他以前任職前蘇聯國家安全局認識的好友,在數個月後告訴他這驚人事實。吉德拉說,「我猜那就是原因」。
吉德拉膚色變黑一事,醫師也沒法作出合理解釋。吉德拉說不介意,「最重要是現在肝臟運作正常,身體健康,所以即使自己「變黑」也不在意」。
***-----------------------------------------------------------------------***
真的有心電感應?細胞的殘存記憶
摘錄自:2017/01/22 優活健康網【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或許是國家政策過於保護,抑或是風俗民情不同,在臺灣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不僅鮮少露面,更遑論和西班牙一樣,在廣告中現身說法,鼓吹更多人支持「器官捐贈」。另外,有關移植之後,病患「身、心、靈變化」的討論更是少之又少。
美國雖不算是「器官移植」比率最高的國家,但相關病例數在世界上卻名列前茅,而且對這些病患,不只醫學方面的研究很普遍,連和治療無關的追蹤與探討也很多,其結果有時比小說還精采。
曾經有人做過訪查, 在接受器官移植病患的身上發現了不少有趣的現象。其中有一半以上的病例,在手術之後發現自己的口味變了。例如,有人原先不是速食品的愛好者,但器官移植後,每次經過黃色M型商標的速食店面,就會忍不住走進去;也有人原先不甚喜歡辛辣或發酵食品,但之後卻喜歡得無法自拔。
林林總總的奇聞軼事,我覺得最有名的案例是在美國史丹佛大學附設醫院接受全世界第一例「心肺移植」的患者瑪麗•高爾克(Mary Gohlke)。她手術後進行復健時,醫院刻意安排電視臺訪問,當記者要她說出目前最想做的一件事,她竟然脫口而出:「我現在最想喝一口冰啤酒!」高爾克自己也被這句「無心之言」嚇到,加上她不時在夢中看到一位年輕男孩的樣子,於是想找出在腦死後捐贈心、肺給她的人。在鍥而不捨的努力下,她順利找到了那位捐贈者的墓地,並和他的家屬變成了朋友─這位讓高爾克獲得重生的捐贈者,是一位因車禍而腦死的高中生,生前最喜歡喝冰啤酒。
有些醫師認為接受器官捐贈的病人,在手術後有口味與心性的改變,是因為「細胞殘存記憶」(Cell Memory),讓原先器官擁有者的種種,透過此一方法而傳到另一個人身上。
絕大多數的醫師,包括我在內,並不相信有這種現象,畢竟不是所有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都有上述的身、心、靈轉變,而那些有改變的人,其轉變更不見得和捐贈者相同。但高爾克並不認同大部分醫師的論點,她以克萊爾•西爾維亞(Claire Sylvia)為筆名,將自己的故事寫成小說《換心》(A Change of Heart ),而且蒐集了許多「細胞記憶」的故事,其中,我最有感覺的是以下一對美國夫妻的案例。
這對美國夫婦在大雨滂沱的高速公路上趕路,不過兩人卻因為某些事情而冷戰著,一路上只聽見雨刷快速撥著雨水的聲音。很不幸的,這對夫婦因為車禍被送進醫院,擔任駕駛的丈夫因為傷重造成腦死,而全身多處骨折的妻子則幸運存活。她在身體極度痛苦之際,勇敢地將丈夫的心臟捐贈出去,以救活一位因為心臟衰竭而瀕死的病患。
半年後,妻子在醫療人員的努力救治之下,完全康復,可是她的心中卻一直放不下一件事─覺得沒有好好向丈夫道別。於是,轉而求助向她勸募器官捐贈的社工人員,希望他能找到那位受贈者,她想對他身上、曾經是丈夫的心臟,說聲再見。社工覺得相當為難,因為在美國醫療體系裡,器官捐贈者的家屬和受贈者是不可以直接見面的,但他拗不過那位妻子的請求,於是打破慣例和受贈者聯絡,不過他也先言明,對方是可以拒絕的。想不到那位受贈者竟然毫不考慮就答應了。
約定見面的那天下午,受贈者不知什麼原因遲到了,忐忑不安的社工在漫長的等待下有些心虛,提醒那位妻子「受贈者是可以不用來的」,而且還建議她打退堂鼓。
「不用,我的丈夫快到了,我可以感覺得到!」果真在幾分鐘後,受贈者推門走了進來,讓社工著實嚇了一大跳。
受贈者是一位高中生,雖然和那位妻子初次見面,彼此卻有說不出的親切感,兩人很快就熱絡地交談著,彷彿是家人一般。那位妻子的願望終於達成,她輕撫著受贈者的胸口和丈夫的心臟道別:「寶貝,我對不起你,沒有親口和你說聲再見。」
這樣舉動讓受贈者感到十分舒暢,因為他接受完心臟移植這半年來,始終覺得心頭有千斤重擔,即使檢查數據都顯示心臟功能良好,但是他一直感到鬱悶難以抒發,如今卻在這樣的觸摸下完全恢復。
最後兩人依依不捨地道別,臨行前那位高中生說出了疑問:「為什麼這段時間,我一直聽到車子雨刷在擦窗戶的聲音?」
那位妻子聽到這樣的問題,眼淚不禁奪眶而出,把對丈夫的思念宣洩個夠。讀者們對上述的故事會不會覺得毛骨悚然,認為它是長久以來科學界無法解釋的「靈魂出竅」? 或是「心電感應」? 如同我前面所說,支持細胞有原先主人殘留記憶的人,一定認為這是最好的證據。
我不是不相信這些無法解釋的事情,而是因為不知其存在的道理,而不附和。總之,不管是「細胞記憶」也好,或是「怪力亂神」也罷,都只是說故事的材料,你相信也好,不信更好,畢竟這些神祕而不可解的事,早晚會水落石出,只不過到那時候,我們都不在世上了。(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
★心臟移植帶來捐獻人記憶 探祕「細胞記憶」
摘錄自:2018-11-08 大紀元【記者陳潔雲綜合報導】你相信嗎?我們的大腦或許並不是唯一能保存記憶的器官。近年來一些學者提出假說:我們的思想、記憶、愛好乃至體驗儲存於身體的每個細胞,特別是心臟中。[1]他們的主要依據,正是眾多心臟移植患者分享的親身經歷。
《女舞蹈家自述「雙重人格」》
最有名的一例是美國專業舞蹈演員克萊爾‧西爾維亞(Claire Sylvia)。
西爾維亞由於罹患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於1988年47歲時不得不接受心肺移植手術。9年後,她與一位傳記作家合作,出版了一本很暢銷的回憶錄《心之轉變》(A Change of Heart)。
書中,西爾維亞回憶,自己手術之後不久,就很想喝啤酒,喜歡吃一些食物如巧克力棒、青椒和肯德基炸雞,而這些食物是過去自己從來不會碰的。手術五個月後,她還夢見與姓名簡寫為Tim L.的瘦高紅髮少年很親近,冥冥中知道他就是捐獻心臟的人。可喜的是,康復後的她在舞蹈天地裡重煥活力。
只有一位護士曾告訴西爾維亞,她的心臟來自一位騎摩托車出車禍的18歲男孩,他的家在緬因州。直到1990年,她才藉由報紙訃告追尋到捐獻者的名字——提摩西‧拉米蘭德(Timothy Lamirande)。
西爾維亞前去拜訪拉米蘭德的家人,他們向她確認,蒂姆(Tim,Timothy簡稱)生前精力過人,啤酒、炸雞、青椒都是他生前喜歡的食品。最後,蒂姆的媽媽端出巧克力蛋糕招待西爾維亞,說巧克力是兒子生前最喜歡吃的東西……
西爾維亞在2009年過世之前,一直和蒂姆的媽媽保持著聯繫。她的經歷還被好萊塢拍成電視電影《陌生人的心》(Heart of A Stranger)。
《重走捐獻者的人生路》
另一個突出案例更像一場悲劇。
家在美國喬治亞州的索尼·格雷厄姆(Sonny Graham)由於感染病毒罹患擴張性心肌病,在登記等待心臟移植一年之後,於1995年成功進行了手術。次年他聯絡了器官捐獻中介機構,以便向捐獻者的遺孀雪莉爾‧斯威特(Cheryl Sweat)去信致謝。
格雷厄姆向媒體回憶,當自己1997年1月見到28歲的斯威特時,「感覺好像已經認識她多年。我一直看著她,目不轉睛」,他承認自己對她一見鍾情。
兩人於2004年結婚。三年後,69歲的格雷厄姆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和他的心臟捐獻者——當年33歲的科特爾(Terry Cottle)完全一樣。
家人曾說,格雷厄姆在移植手術後變得喜歡喝啤酒、吃熱狗,那正是科特爾生前的愛好。
夏威夷大學護理系臨床教授保羅‧皮薩爾(Paul Peasall)和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教授嘉里‧施瓦茨(Gary Schwartz)等三位學者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其中記錄了10個典型的同類案例:這些心臟移植或心肺移植患者在手術後不但表現出器官捐獻者的個性、愛好與行為特徵,甚至還會重複逝者生前的感官體驗。
《再現捐獻者的死亡經歷》
56歲的大學教授班(Ben)在心臟移植手術幾週之後,開始經常做怪夢。夢中他看到一道閃電打到臉上,同時臉部好像被燒傷一樣灼痛難忍。
夢中還有其它意象,班沒告訴醫生,只告訴了妻子凱西(Casey),那就是在火光出現前,他會瞥見一個長髮長髯的男子平靜的面孔。
凱西和那位心臟捐獻者的遺孀閒聊時,隨口提起了丈夫的這些情況,對方非常震驚,因為她逝去的丈夫——34歲的警官卡爾(Carl)正是在追緝毒販時被槍彈擊中面部而死。
那道可怕的電光,或許是他平生最後看到的景象;警方雖然沒有抓住凶手,但還原繪製的嫌犯的長相,正是長髮長髯、眼窩深陷、面無表情。
另一案例中,一個8歲女孩在移植遇害的10歲女孩的心臟後連做噩夢,她提供的細節竟幫助警方抓到了凶手。
《藝術品味也能移植?》
除了普通的感官經驗,連藝術欣賞的經驗與趣味也可以「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
一位47歲的美國鑄造工人被診斷患有主動脈瓣狹窄,他的心臟捐獻者是一位17歲的非裔少年,後者在去上小提琴課的路上遇上駕車槍擊而罹難。
少年的媽媽說,兒子熱愛古典音樂,才華得到老師認可,自己也憧憬能登上卡內基音樂廳演出;倒在馬路上時,他懷裡還抱著提琴匣。
這位工人是個白人,他並不歧視非裔,但起初也心存顧忌,曾向醫生提出想等白人的心臟。接受手術後,他的妻子透露,他和工廠裡的非裔同事們相處非常自在,還開始邀請他們來做客。
妻子也納悶表示,「他一首古典曲子都不懂,從來沒有聽過。現在他可以連坐幾小時聽古典音樂,嘴上還吹著他從來不知道的曲調。他從哪裡聽來的?」
《「細胞記憶」假說》
這項研究除訪問23位心臟或心肺移植者,也追踪了51位接受其它器官移植手術的患者。研究者們發現,雖然後面一部分患者在嗅覺、飲食喜好和情緒方面也有變化,但通常只是暫時的,可能和藥物或其它因素有關,而不像很多心臟移植者的變化與器官提供者的特質那樣吻合。
文中總結道,這些例子是巧合嗎?機率實在太低。在世界各地,關於「移植器官攜帶記憶」的臨床報告共有幾百例。研究者們以此為基礎提出了「胞記憶」(Cellular memories)假說,他們相信細胞的神經元可以儲存記憶,而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就是心臟移植患者。
亞利桑那大學的學者也對300位移植患者進行追蹤,以測定心腦共鳴的生物物理學指標。他們猜測,接受器官者的大腦會以電磁共振的形式處理供體心臟傳導的信息和能量,此外還有12種能量交換形式有待進一步研究。
《現代科學的佐證》
所謂「細胞記憶」並未沒有得到當代科學證實,不過,科學研究提供的一些角度卻有助於理解這一真實存在的現象。
現代生物技術已經確認,一個細胞中包含一個生物的全部信息、全部基因,科學已經能夠做到從一個細胞複製出一個生命。拿小白鼠作實驗,把其細胞做成切片,用光導纖維傳導到千里之外的螢光屏上,顯現出來的正是這隻小白鼠的形象。
研究還發現,人類對有機物、無機物進行劃分並不科學,構成身體的主要物質成分——水就擁有思想情感與記憶。日本學者江本勝的著作《水知道答案》提示,水能明辨善惡美醜,從而在結晶狀態下呈現出不同樣貌,證明物質與精神具有同一性。

***-----------------------------------------------------------------------***
★器官也有前世記憶?!廚師換心後變藝術家!
摘錄自:2021.03.29 台視新聞 【責任編輯/鄔凱雯】
《器官移植奇妙際遇 彷彿經歷不同人生》
電影變眼中的女主角,在進行眼角膜移植手術後,看到從未經歷的驚恐影像。而在現實生活中,黃先生歷經換心手術後,也有奇妙的際遇。心臟移植患者 黃先生:「突然會有很多,好像經歷到不同人生的一個,好像在經歷他最後的,那段時間的那個夢境,會不斷地出現。」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 魏崢:「目前至少也沒有這個證據,可以說是證明有這種現象,我們看過小孩,比如說他器官移植之後,心臟移植之後,他可以看到他的哥哥,死掉的哥哥,他跟他對話,在房間裡面對話,一開始我們也不曉得,也不知道他是在跟他哥哥對話。」
這樣的現象難以證實,有人就求助於宗教,尋求解惑。中華國際觀靈協會理事長 呂志宏:「以宗教學來講,尤其以道教來講,人有三魂七魄,人往生之後,魄就會慢慢消失,但是由於是器官要移植的時候,它還是活體,這個魄還是會在器官裡面。所以它跟隨了受贈者之後,進入到受贈者體內,它開始會產生一個融合的變化。」
以靈學角度來看,器官捐贈者與受贈者之間,有著累世輪迴的因緣關係,生死之間密切交疊。中華國際觀靈協會理事長 呂志宏:「以這個器官捐贈者跟受贈者之間,我想在累世,或者某一個因緣際會當中,可能舉例來講,被捐贈的人,可能他在那一世,有救了這個捐贈者的,譬如救了他一命,或是救了他什麼事情,以致於到,比如說經過累世的輪迴,他之後他藉由這個捐贈器官來救他。」
心臟移植患者家屬 廖媽媽:「因為我兒子心臟移植成功,傳出世間,大家做好事,很感恩關聖帝君和眾神。」虔誠信仰也只為求得家人平安健康,廖媽媽心存感恩,因為12年前,兒子心臟病變,在成功移植一顆健康心臟後,幸運獲得重生。心臟移植患者家屬 廖媽媽:「他救了他一個人,也救了我全家的幸福,覺得比中六合彩,還來得快樂。」
廖先生不只健康,存活下來,還結婚生子傳宗接代,性情也有了大轉變。心臟移植患者家屬 廖媽媽:「以前晚上找不到人,電話一通他又跑出去,我不知道 ,沒有換(心臟)之前,換了以後他就很乖,就不會這樣子亂跑。」
《廚師換心後成藝術家 螃蟹殼變身神尊武將》
原來就是個廚師,會燒得一手好菜,現在這雙拿鍋鏟的手,變得更靈巧,會將廢棄食材美化。仔細拼黏著龍蝦殼,他說過去從沒想到,自己可以創造出,被人稱讚的藝術品,用螃蟹殼做成神尊武將,各式各樣的作品,突然間創意源源不絕,無形中像是有一股力量,驅動著他不停創作。
心臟移植患者 廖先生:「受(捐)贈者的幫助,還有他的一些以前的思想,可能傳導到我身上,就是做一些讓人家欣賞的作品。」輾轉得知捐贈心臟給他的,原來是個美術系的學生,後來和對方家人取得連繫,還合辦了一場美術展。心臟移植患者 廖先生:「把他爸爸的作品,弟弟的作品,還有他寫書法的作品,開成一個展,也是藉這一次,我也把我的作品都帶去,然後一起參展。」
《科學解密 器官記憶可能存在細胞DNA》
這樣的故事真實存在,有科學研究指出,這是人體細胞記憶的影響。精神科醫師 楊聰財:「我們每一個器官,是很多細胞組成的,它在每一天生活的日積月累之中,它其實會存下一定的,所謂的記憶。」
什麼是細胞記憶,依科學家目前提出的解釋,大腦掌管人的記憶與意識,而其他器官,如果會有記憶,很可能就存在細胞DNA裡,人體器官,不論是心臟、胃臟、腎臟等,與腦部互動連結,長久以來建立了習慣的運作模式,形成記憶。
精神科醫師 楊聰財:「現在我把我的這個心臟,這個器官移植到你身上,因為它以前已經運作出一套模式,跟腦部做互動,所以當移植到你身上的時候,我的心臟會跟你的腦部發生互動,所以那個時候,我原先的一些運作模式,也就是俗稱的細胞記憶,就可能改變你接收捐贈者的一些思維,或是情緒方法,和思考模式,是很有可能的。」
當原來的器官被移植到另一人體時,就可能帶進原來的記憶,重新開啟互動模式,像是透過物理作用,產生化學變化,影響人的性格改變,但目前醫界對此仍有保留,因為患者的心理因素,也是不得忽視的一環。精神科醫師 楊聰財:「有的人可能就是說,如果聽到說我這個器官,是移植某某,江洋大盜、大罪犯,可能我從此會覺得說,我身上存在壞的東西,我就厭惡我的身體,有報告說因為這樣的厭惡,可能產生很焦慮,很憂慮很挫折。」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 魏崢:「其實性情的轉變,比較難去認定為什麼,他會受到心理的影響,比如說我們一個患者,她是本來女的,她知道她換了一個男人的心臟,所以她就心理,可能我們在想,是不是因為心理的因素,影響到就是說,她認為她現在變成男的了。」
就醫護治療而言,器官移植患者歷經生死關頭,心理、情緒變化,都更需要被關注。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 魏崢:「換心在換之前,我們就開始就介入,做一些輔導,心理輔導,就是去安定他的情緒,緩和他的緊張等等,那在術後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因為這些人他都是一開始面臨到生死的問題,面臨到死亡,換了心之後雖然是很高興,但是他又開始,會產生一些,其他的一些生活方面,工作方面等等,很多的這種困擾。」
重生對歷經大手術的患者來說,是不小的衝擊,無論出現什麼樣的轉變,身心靈都要重新適應,最需要的還是旁人的支持與關懷。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