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多年前移出非洲 玄孫基因破解達爾文譜系★人類演化可能改寫 西伯利亞疑似發現新人種★ 4000年前格陵蘭呼叫西伯利亞:移民過來吧!★ 星研究:漢族基因南北有別 東西無差★推翻黑猩猩演化論 發現人類最早遠祖★研究發現:中國已不存在純種漢族人★ 膚紋鑑定 56民族都是一家人★短命基因 來自父系遺傳★英國研究/基因FOXL2 可讓女變男★基因藥物治療 跟懶惰說掰掰★X染色體脆折症 易致寶寶智能不足★基因遺傳是禮物或詛咒 得看是父或母給的★中國最早木乃伊證實4000年前東西方已混血★修復突變基因 或成遺傳病救星★★★


基因非天生 後天可改變(基因話題1)
【台灣醒報記者林怡秀報導】基因是天生,註定無法改變?那可不一定!中央大學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副教授王孫崇研究發現,後天環境如飲食、壓力即生活習慣等,也有可能改變基因,導致基因體上的化學反應產生變化,甚至還會把這樣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
由王孫崇帶領的研究團隊與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亞、美國等研究人員合作,進行雙胞胎基因研究,共分析114對同卵雙胞胎與80對異卵雙胞胎。王孫崇表示,因為無法直接做人體的基因試驗,所以用大規模觀察來取代,證實基因體上甲基化的分布差異。什麼是甲基化?王孫崇說,甲基化指的是基因體上的化學反應,過與不及都會對人體造成不利影響,如癌症的發生就是甲基化太多的結果。
而研究發現,即使是DNA序列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隨著時間增長而表現出顯著差異,也就是雙胞胎的甲基化因後天影響產生了差別,讓原本基因完全相同的兩人,長越大差別越顯著。
王孫崇指出,此項研究的重大發現,就在於後天的生活習慣能改變基因體上的甲基化,甚至傳給下一代。他舉例,從母體出生後的基因,若三十年間抽煙喝酒從不間斷,就有可能使甲基化產生變化,並把這樣的基因遺傳給自己的小孩,而這樣的基因,與當初遺傳自母親的基因已經有所差異。
王孫崇說,像是維他命B群、葉酸及綠色蔬菜等,有利於甲基化,但脂肪、喝酒則不利於甲基化。還有壓力與生活習慣等,也都會影響到基因的甲基化表現。2009/12/15
***-----------------------------------------------------------------------***
4萬多年前移出非洲 玄孫基因破解達爾文譜系
(中央社台北5日電)英國媒體今天報導,科學家已根據取自達爾文(Charlis Darwin)玄孫的基因,描繪出這位全球最知名博物學家的先人歷史。這項達爾文出生200年後才發布的研究顯示,這位率先主張所有人類均出自一位共同祖先的進化論之父,其先人歷經各項冒險犯難,並是第一批離開非洲抵達中東的現代人類。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網站今天報導,由「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與「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所贊助的「譜系計劃」(Genealogy Project),運用強大的新科技分析人類基因,使科學家們可以回溯人類最早期的歷史,並描繪出他們何時以及如何在地表遷徒。
目前共有35萬人已接受測試,其中包括一位住在雪梨(Sedney)西部藍山(Blue Moutains)的導遊,名叫克里斯.達爾文(Chris Darwin)由於人類父子間基因的傳遞是透過y染色體,克里斯的基因應大量繼承其撰寫「物種原始論」(TheOrigin of The Species)的玄祖達爾文。
對取自克里斯唾液基因分析結果顯示,他的祖先,也就是達爾文的祖先,是4萬5000年前第一波離開非洲前往中東的現代人。之後他們由此遷徒到歐洲,並藉南遷西班牙存活過冰河時期,再於約1萬2000年前向北移入英國。
基因分析顯示,達爾文在人種分類上屬於「R1b單倍組」(Haplogroup R1b),是「克羅馬農人」(Cro-Magnon)人的直接後裔。他們主導現代人在歐洲殖民擴張及預示「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的衰亡。
1986年由英國移民澳洲的克里斯說,他的玄祖父對這項研究結果一定會非常興奮好奇。克里斯說,「他對分析基因竟然可以得到這麼多發現,甚至可以知道祖先在什麼時候作了什麼,想必會十分驚訝。」2010/02/05(譯者:中央社楊超寰)
***-----------------------------------------------------------------------***
人類演化可能改寫 西伯利亞疑似發現新人種
(法新社巴黎24日電) 考古學家發現,4萬前年左右住在西伯利亞(Siberia)南部的一種人科動物(homonid),可能是人類家譜另一新分支。這項發現恐將重寫人類祖先走出非洲並且征服地球的歷史。
科技應用功績今天再添一筆。科學家在阿爾泰山脈(Alta Mountains)一處洞穴中找到疑似孩童的小指骨骸,並為它進行基因定序。骨骸是於2008年從丹尼索瓦洞(Denisova Cave)出土,根據地層碳定年法可追溯至3萬至4萬8000年前之間。
研究員由其細胞組成物之一的「線粒體」(mitochondria)中分離出基因組,以之與已滅絕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智人(或現代人,Homosapiens)、黑猩猩、及倭黑猩猩的基因組密碼作比對。
調查發現,這名西伯利亞人科動物擁有大約400處遺傳差異,因而被認定是與智人及其他與人類關係密切靈長類動物並列的人屬(Homo)動物中一個獨特分支。
研究人員表示,它、我們及尼安德塔人,均來自約100萬年前的一個共同祖先。共同研究員帕博(Svante Paabo)告訴記者:「實在太神奇了…這是我們雷達螢幕上從來不曾出現的新物種。」
這項研究刊登在科學週刊「自然」(Nature)上,由德國「麥克斯普蘭喀進化人類學研究所」(Max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的克勞瑟(Johannes Krause)領隊研究。該研究團隊先前曾為尼安德塔人大部分的基因組定序。如果他們的研究獲得證實,人類早期發展的歷史就必須大幅改寫。2010/03/24(譯者:中央社盧映孜)
***-----------------------------------------------------------------------***
4000年前格陵蘭呼叫西伯利亞:移民過來吧!
(法新社巴黎10日電) 科學家們今天表示,在永凍層中保存4000年的一小撮頭髮,解開一個石器時代遊獵部落由西伯利亞跨海移民格陵蘭的謎樣旅程。他們說,這撮於格陵蘭西部一個考古遺址發掘出來的頭髮,不但顯示一個4000年前死亡男子的鮮明生理特徵,也推翻了學界對於人類如何殖民北極新世界的主流理論。根據他們發表在2月11日出版的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的報告,格陵蘭最早的移民並非一般認為的伊努特人(Inuit)或美洲原住民,而是一群西伯利亞人。他們以我們不得而知的方法跨過白令海峽抵達阿拉斯加,然後再往東前進。
在克克塔蘇蘇克(Qeqertasussuk)發掘到的這一叢頭髮與4塊人骨,是沙克克(Saqqaq)文化唯一的人類遺留物。我們對這個在格陵蘭西部沿海定居約1700年的神秘民族所知甚少。這個以海豹、魚類及其他海產為主要食物的人類文化,約在紀元前800年逐漸消失。由「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研究者威勒史勒夫(Eske Willerslev)領導的團隊,不厭其煩的分析這些克克塔蘇蘇克的珍貴發現。他們梳理清楚這些人類遺物80%遺傳密碼,並辨識了35萬3151個基因的單一變異,使這名4000年前獵人的身體特徵逐漸浮現。
威勒史勒夫在一場電視記者會中指出,「我們可以在這些基因資料中看到一些特徵。」他說,「例如,我們知道這傢伙極可能有褐色眼珠與皮膚,門牙如鏟,耳孔較少臘質,有較高的耳道感染機率等。」他並指出,「我們也知道他有很大的禿頂傾向,且因為我們找到不少他的頭髮,我們相信這傢伙未能得享天年。而且他也已經適應寒冷氣候。」但最驚人的發現來自將他的基因與今天的活人比對結果。最接近他的的今人居住在北極內的西伯利亞東部,包括恰克奇斯人(Chukchis)、科瑞雅克人(Koryaks)與納干納森人(Naganasans)等,而且他們都有亞洲人常見的A+的血型。
考古學家長期以來均猜測人類最早或划舟穿越,或步行跨過冬天結冰的白令海峽,且極可能以阿留申群島為中途站。這些探險家接著向南前進,他們的後代終於在數千年後抵達南美洲的南部尖端。直到今天以前,學界都相信先民是在新世界(美洲)長期居住後才移往格陵蘭,如北極圈內的伊努特人,或北美洲的納得內人(Na-Dene)等。但威勒史勒夫認為,沙克克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200代以前就居住於此的西伯利亞人。他說,「研究結果顯示,早在5500年前,舊世界的人類就開始向新世界移民。」2010/02/11(譯者:中央社楊超寰)
***-----------------------------------------------------------------------***
星研究:漢族基因南北有別 東西無差
(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加坡27日專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人類遺傳小組在分析6000份來自新加坡和中國大陸10個省份的基因樣本後,發現漢人的基因南、北有別,存在0.3%的差異,但無東、西的差別。
由劉建軍率領的小組,在分析蒐集的基因樣本後也發現,以廣東省的廣東、潮州和客家族群來說,潮州人的基因更接近中國北方人的基因,客家人的基因則接近中國中間地帶的基因,廣東人則是道地的南方人基因。
新加坡人大多數以福建移民居多,因此方言屬於閩南語,但劉建軍指出,這次蒐集的基因樣本中,並沒有包括福建省,所以缺乏福建人的基因圖譜作為依據,以這次新加坡的樣本和其他省份比較之下,新加坡人分析起來最像廣東的基因圖譜。
劉建軍告訴媒體,這項大型基因研究顯示,中國北方和南方人的基因存在0.3%的細微差異,甚至說不同方言的社群間基因也會有差異,可能是同語系通婚者多的關係。這種差異,和受測者所處的地理位置有一定關聯。這項研究已刊登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引起國際的注意。
劉建軍表示,進行這項研究,是因為在研究牛皮癬(psoriasis)、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痲瘋病、鼻咽癌和皮膚白斑病(Vitiligo)等疾病蒐集了大量來自中國和新加坡的血液樣本。這項研究取得的樣本共8200份,但研究小組僅分析其中的6000份,其中來自新加坡的樣本有500多份,其他來自中國最北至遼寧、東至安徽、西至四川,南至廣東的10個省份,也涵蓋了北京和上海。
劉建軍說,由於取得樣本中的DNA有小部份不同,因此小組就研究這個不同的部份,探討來自不同地區的漢人,是否會相似或差異較大,因而根據樣本為不同省份的漢人擬出基因圖譜。
他指出,從基因圖譜上,發現同一省份的樣本會形成一個聚落,不同省份的樣本會佔據不同的位置,從而證明中國南方人和北方人基因有些不同,地理上差距愈遠的方言群,DNA的差距就愈大。劉建軍表示,這些不同地區的漢族基因圖譜,有助了解祖先遷移和進化的過程,也能幫助小組設計和解釋基因與疾病的關係。2009/11/28中央社(翻譯)
***-----------------------------------------------------------------------------***
推翻黑猩猩演化論 發現人類最早遠祖
人類的祖先到底從哪來?一般都認為是從大猩猩演化來的,不過發表於「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距今440萬年前的一名女性「先人」骨骸顯示,人類並非從類似黑猩猩的祖先演化而來,而這位被暱稱為「Ardi」的始祖地猿可能是已知最早的人類遠祖。
美國研究人員於一九九二年在衣索比亞東北部的大裂谷的阿法地區發現一具化石,一九九四年被確定為新人種。研究人員因而推斷這才可能是人類的祖先,而不是大家所熟知的黑猩猩演化而來。
由十國科學家組成研究團隊參與「Ardi」的出土,15年後,十一份出土物相關研究發表在一日出刊的科學期刊特輯。「Ardi」就是「始祖地猿」(Ardipithecus ramidus)的英文簡寫。
腳掌、小腿、大腿,一路往上延伸,這些零碎的骨頭化石,拼湊起來有人猿般的頭部與利於爬樹的腳趾,然而她的手、腰部與骨盆顯示她的步伐類似現代人類,而不像黑猩猩或大猩猩般以指關節支撐身體行走。雅蒂或許比現代黑猩猩更熱愛和平,因為她沒有長而尖的犬齒,而黑猩猩的尖銳犬齒常用於爭鬥。她的腦容量雖然小,但腦部結構較類似於南方古猿與現代人類,顯示其視覺與空間感知較類似人類。
敲一敲測密度,量一量測長度,這125塊化石是在東非伊索比亞發現的,科學家花了15年,依此畫出這具骨骸可能的外型,女的、身長122公分、體重50公斤,440萬年前在地球生存,科學家把她取名為「Ardi」,它比學界過去認定,人類最古早祖先是距今320萬年前的猿人化石骨骸「露西」,還早了120萬年,一九七四年距離「Ardi」出土處以北72公里的地方發現露西的化石。科學家提姆:「「Ardi」的化石已經演化出特徵,意味著屬於我們的族譜,而不是大猩猩的家族譜。
「Ardi」雖然身材和黑猩猩差不多,但身上的許多特徵完全不同。比方說,她已經用腳板直立行走,不像黑猩猩還是用四肢行走,她的牙齒構造屬於雜食性,吃肉也吃植物,因此科學家認為,應該有一個物種,比「Ardi」早200萬年左右,是人類和猿類共同的祖先,而這個祖先並不是黑猩猩。
在「Ardi」出土後,科學家推測早期人類的解剖學結構應該像黑猩猩,以展現人類與黑猩猩在遺傳學上的相似性。然而,「Ardi」的化石並不支持該假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演化研究中心的懷特教授說,「Ardi」的骨骼結構並非像黑猩猩,也不像人類,而其手部化石的結構甚至比黑猩猩更原始,她的子孫並沒有演化成黑猩猩或其他人猿。
達爾文是最早提出,人類和黑猩猩可能來自共同祖先的人,但是因為缺乏化石證據,他無法證明這個論點。這次刊登在科學期刊上,關於「Ardi」的這篇報告,剛好提供了最關鍵的證據,也推翻許多關於人類演化的既定觀點,為人類尋根的研究,開啟了全新的一頁。2009/10/02 網路新聞
***-----------------------------------------------------------------------***
研究發現:中國已不存在純種漢族人
(中央社台北7日電)中國大陸科學家研究發現,中國並不存在純種的漢族人,甚至連漢族的概念在DNA檢測下都不復存在。據重慶晚報報導,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謝小東受訪表示,他剛完成中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變遷的DNA研究。歷史上,中原主要是現在的河南、山西南部、江蘇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數地方,只有居住在這裡才算是中原人,也就是比較純粹的漢族人。
謝曉東表示,「根據研究,現在的客家人反倒繼承當時中原人的文化傳統,比如他們說古語,風俗習慣也有歷史痕跡,他們才是真正的中原人,但現在卻是少數族群。」
他說,「在商周時期,建都於現在西安的西周肯定屬於漢族,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同樣誕生於陝西的秦則直接被定義為戎,成了少數民族。」;「因此,漢族只是某一時期人為的地區性劃分,這個民族並不具有其特定的定義,只是為與周邊區分而建立的。」
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即使曾經被確切定義為漢族地區的居民,也發生大規模遷移。由於從軍、逃避戰亂、因罪流放等因素,漢族一直從中原地區向南遷移。他還說,「中國不存在純種漢族人與長期的大規模人種遷移也有關係,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周邊少數民族甚至周邊國家都在不斷與漢族融合。」2010/02/07
***-----------------------------------------------------------------------***
膚紋鑑定 56民族都是一家人
廣泛運用於刑事偵查的指紋鑑定,最近成中國民族團結的象徵!大陸專家經過卅年努力,發現境內五十六個民族的皮膚紋理,都具有一定共同特徵,為「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家人」下了有力註腳,連長久以來人類學家認為是「南來民族」的藏族,台灣原住民中的阿美族、噶瑪蘭族,都跟「北方群」漢族有關。
中國皮膚紋理學研究協作組,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海國為組長,成立於一九七九年,集上百家研究單位、一千多名科研人員,經卅年採集、整理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六萬八千多人、一百五十多個模型樣本、數百萬膚紋數據,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全民族膚紋調查研究的國家。
張海國指出,膚紋包含指紋、掌紋、足紋等,是靈長目動物特有、外露的生物學特徵,終身不變、各人不同。但相同人種、民族間的膚紋花紋等參數,卻相對穩定,成為尋根及溯源的遺傳標記物,可幫助找出民族起源及遷徙路線。
科研人員應用膚紋聚類分析統計法,發現漢族大致是以北緯卅三度(約從江蘇省中部往內陸延伸)為界,區分成南方、北方兩大民族群,南方群分布在長江沿岸或南岸各群體,各群體間差異小且較均質;北方群相互差異較大,並表現出相對的獨立性。較特別的是北京群體,被歸類於南方大群,張海國分析,這可能是首都人口遷移頻繁的結果。分析比對發現,漢族膚紋特徵表現出很強的民族雜合性,也就是說,幾千年來,漢族與各少數民族的融合中,繁衍生息成「華夏民族」,同樣地,境內少數民族也是在繁衍中,與漢族進一步融合發展。
這與日前蘭州大學副教授謝小東等科學家研究,實際上並不存在純種漢族人,在DNA檢測下,甚至連漢族的概念都已不復存在,若合符節。張海國說:「藏族族源與古羌族有關,其膚紋表現出鮮明中華北方群特徵。證實藏族源於中國北方民族,絕非從印度來的南來民族。」台灣原住民中,阿美族、噶瑪蘭人,也被抽樣,張海國說:「經過聚類分析,台灣少數民族樣本都聚類在北方群內,與早些年台灣少數民族源於南洋的結論,也不相同。」2010/02/10 中國時報【李文輝/綜合報導】
***-----------------------------------------------------------------------***
短命基因 來自父系遺傳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在兩性戰爭中,女人總是靠活得比男人久扳回一城,但把女性之所以長壽歸功於其禁欲與耐力,卻是搞錯方向。日本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男女的基因物質不同,父親傳遞下來的基因可能縮短後代的壽命。此實驗對理解人類等哺乳動物的老化過程具啟發意義,有朝一日或能發展出延緩老化方法。
利用取自兩隻母鼠的基因物質,東京農業大學科學家製造出沒有父親的母鼠,亦即透過生物學方法將母鼠的卵子虛擬為公鼠的精子。這些沒有「生父」的超級母鼠,比那些身上同時擁有父系與母系基因的正常老鼠活得更久,壽命約多出三成。這份二日刊登在「人類生殖」期刊上的研究報告指出,這項發現首度證實,精子傳遞的基因可能對哺乳類動物的平均壽命產生負面影響。
以2004年研究成果為基礎,東京農大河野友宏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培育十三隻沒有「生父」或稱「雙母」(Bimaternal,BM)的超級母鼠,相較於對照組,這些老鼠的平均壽命多出一百八十六天。這顯示無「生父」的老鼠壽命要比一般老鼠多出三分之一。
這些有兩個「生母」的老鼠都一定是母鼠,且形體遠比正常老鼠小,重量也較輕。河野指出,牠們長壽可能反映其基因體印記(imprinted)的方式不正常,因為牠們沒有父系的DNA。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這項效應是否適用於人類,但這項研究為基因對哺乳類動物老化過程的影響提出新的灼見,成果甚至可能為女人比男人長壽的原因提供線索。2009/12/03 自由時報
***-----------------------------------------------------------------------***
英國研究/基因FOXL2 可讓女變男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英國泰晤士報報導,科學家鑑識出能左右性徵發展的單一基因FOXL2,在母鼠實驗中,當其作用「打開」時,包括睪丸、鬍鬚等所有男性性徵將無法發展,而當人為「關閉」時,母鼠的卵巢開始轉化成睪丸,並開始生產睪丸素。該發現將徹底改變性別重整治療,並有助於改善「陰陽人」嬰孩的治療。
報導指出,這項發表於「細胞」期刊的研究,挑戰了性別單純取決於X、Y染色體的觀念,因為FOXL2存在於男女都有的非性別染色體上,該發現也顯示,性別可能比先前認為的還容易操縱。該論文共同撰稿人、英國國家醫學研究院遺傳學家洛弗爾巴格說,該研究挑戰了人們將維持與生俱來的性別視為理所當然的教條。
FOXL2顯然與另一基因SOX9保持王不見王的關係,當一方啟動,另一方自動關閉。SOX9通常只在男性體內活動,當男性的SOX9一旦被開啟發展,FOXL2的活動就遭抑制,並進而終身停頓,反之,女性的FOXL2亦然。
學界普遍了解FOXL2對女性維持女兒身與卵巢的成長十分重要,然而科學家並不預期卵巢中的排卵細胞會被SOX9基因吸收,進而發揮男性生育功能。
主持該研究的德國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科學家特萊爾說:「我們預期老鼠將停止排卵,然而實情遠為震撼。」研究人員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關閉母成鼠的FOXL2,結果卵巢中的卵子皆死亡,最後將成長為卵子的濾泡慢慢的轉變成史托利細胞。史托利細胞在睪丸中製造精子。
經過基因治療後,母鼠也發展出製造睪丸素的細胞,同時其睪丸素濃度升高為原先的一百倍。該實驗最後,母鼠與公鼠的大小、皮毛等外觀幾無差異,並且除生殖器官產生變化外,沒有顯示副作用,實驗鼠的壽命也正常。研究人員認為,該發現離人體應用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然而這必然帶來變性治療的變革,甚至可能開啟非手術變性治療的先河。2009/12/12 自由時報
***-----------------------------------------------------------------------***
基因藥物治療 跟懶惰說掰掰
【江靜玲/倫敦六日電】科學研究發現,懶惰可能不是藉口,而是基因作祟;研究同時顯示,懶惰可望透過基因藥物治療和控制。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可以持續運動或工作,有人坐在電視機前連起身拿遙控器都懶得動,科學家相信,這些現象與基因有關。研究發現,有兩種基因可以把食物轉變成精力的AMPK(酉每)激素,這種激素可以生產提供肌肉活動需要的能量。
基因中有大量AMPK的人,天生精力充沛,反之則很快就會感到疲憊。科學家以兩組育鼠做實驗。一組植入兩種可能生產AMPK的基因,另一組則無。結果,有可以生產AMPK基因的育鼠,廿分鐘可在輪子上跑一公里;沒有這種基因的育鼠在輪子快走四十公尺後,便放棄行動。
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製造AMPK的基因,科學家相信,這項研究對人體也有類似影響。負責這項實驗的科學家史坦伯格說,這項發現可望發展一項特定基因藥物,治療懶得動或對運動感到困難,包括肥胖和患哮喘者等活動量不足的人。這意味,懶人未來可以治療,讓人感到運動是愉悅的,久坐不動則不再那麼舒適。
控制和治療懶惰的藥物一旦發展出來,將是與肥胖戰鬥的重要突破。長期以來,專家再三提醒,不運動、單靠節食,不能讓人大幅減肥。2011/09/07 中國時報
***-----------------------------------------------------------------------***
基因非天生 後天可改變
【台灣醒報記者林怡秀報導】基因是天生,註定無法改變?那可不一定!中央大學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副教授王孫崇研究發現,後天環境如飲食、壓力即生活習慣等,也有可能改變基因,導致基因體上的化學反應產生變化,甚至還會把這樣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
由王孫崇帶領的研究團隊與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亞、美國等研究人員合作,進行雙胞胎基因研究,共分析114對同卵雙胞胎與80對異卵雙胞胎。王孫崇表示,因為無法直接做人體的基因試驗,所以用大規模觀察來取代,證實基因體上甲基化的分布差異。什麼是甲基化?王孫崇說,甲基化指的是基因體上的化學反應,過與不及都會對人體造成不利影響,如癌症的發生就是甲基化太多的結果。
而研究發現,即使是DNA序列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隨著時間增長而表現出顯著差異,也就是雙胞胎的甲基化因後天影響產生了差別,讓原本基因完全相同的兩人,長越大差別越顯著。
王孫崇指出,此項研究的重大發現,就在於後天的生活習慣能改變基因體上的甲基化,甚至傳給下一代。他舉例,從母體出生後的基因,若三十年間抽煙喝酒從不間斷,就有可能使甲基化產生變化,並把這樣的基因遺傳給自己的小孩,而這樣的基因,與當初遺傳自母親的基因已經有所差異。
王孫崇說,像是維他命B群、葉酸及綠色蔬菜等,有利於甲基化,但脂肪、喝酒則不利於甲基化。還有壓力與生活習慣等,也都會影響到基因的甲基化表現。2009/12/15
***-----------------------------------------------------------------------***
X染色體脆折症 易致寶寶智能不足
醫學研究發現、有愈來愈多的疾病、跟遺傳或基因突變有關;而醫生今天提醒準媽媽們、不少疾病其實在懷孕期間做檢查,就可以及早發現小寶寶是否有哪些方面的缺憾。
洪小姐本身是x染色體脆折症的帶因者,但她一直都不知情,直到陸續生下二個孩子,都有智能不足和情緒不穩的問題,後來抽血檢查後才知道,原來孩子的不正常,都是來自於她的基因突變所引起。洪小姐感慨的說,如果早知道自已是帶因者,就會在生第二胎時先抽血檢查,排除這項遺傳性的再發性。
醫生說,帶因者不一定會發病,但所生的孩子卻有一半的機會智能不足,孕婦可以在懷孕12週時,自費三千元做血液檢測,就至少有八成機率,預知胎兒是否有遺傳性智能不足的問題。2009/12/18 公視新聞
***-----------------------------------------------------------------------***
基因遺傳是禮物或詛咒 得看是父或母給的
2009/12/17 中廣新聞【夏明珠報導】某種基因會對健康產生保護作用還是成為疾病的根源,那得看它是遺傳自父親還是母親。
基因遺傳是禮物還是詛咒,得看是父親給的,還是母親給的,冰島基因解碼公司的研究團隊發現,有五種會引發疾病的基因,只有父親遺傳的,才會發生病變,如果是母親遺傳,就不會突變。
這五種基因裡面,父母差異表現最強的是一種新發現的糖尿病基因,研究發現,得自於父親的這種基因,如果發生突變,會讓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提高三成多,如果是母親遺傳,它反倒有降低糖尿病罹患率的功效。另一種與乳癌有關的基因,狀況相同,來自於父親的,會些微提高得到乳癌的風險,母親遺傳的就不會。還有一種和名叫基底細胞癌的皮膚癌有關的基因,父親遺傳的也比母親遺傳的危險非常多。
人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23對染色體,每一對染色體都有一個來自於父親,一個來自於母親,染色體上的基因也是成對成雙的,一個來自於母體,一個來自於父體,在正常狀況下,兩個基因都是有作用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狀況下,只有一個基因會被正常啟動,冰島基因解碼公司,宣稱掌握到特殊技術,可以分辨基因是父親還是母親所遺傳。它的某些研究雖然頗能引起注意,但是卻沒給它賺到多少錢,它已經申請破產。
***-----------------------------------------------------------------------***
中國最早木乃伊證實4000年前東西方已混血
摘錄自:2010/04/17  中央社【中央社台北17日電】新華網指出,最近一期的英國權威雜誌「BMC生物學學報」雜誌上,吉林大學、新疆考古研究所、復旦大學、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聯合發表文章指出,新疆小河墓地的木乃伊是混血,他們同時擁有著歐洲和西伯利亞的遺傳標記。
瑞典考古學家1934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附近一個乾涸河床裡發現一片墓地,此後這片墓地消失了66年,直到2000年才被中國探險隊重新發現。經考古認定,這片墓地由167座墓組成,共分上下5層,其中保存有大量木乃伊、動物殘骸、植物遺存和隨葬品。其主人大多死於3500年到4000年前,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墓地。
吉林大學科學家2005年開始對這片墓地的木乃伊進行基因分析,經過4年多的研究,成功提取了20個DNA樣本。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同時具備亞洲人群和西歐人群的DNA特徵,其中的亞洲人群主要來自於中國北方和貝加爾湖地區,西歐人群的成分主要來源於歐洲。周慧說,這一地區的木乃伊基因中,既有西方的遺傳特徵,也有東方的遺傳特徵。「新疆的古人類群體屬於東西方人群混合體。這表明,早在4000年前尚無文字記載的時候,東西方人就已經開始進行往來、混居,並且有血緣互動了。」
新疆地區是世界人群遷徙歷史上最後到達的地點之一。周慧推測,小河早期人群很可能與南西伯利亞青銅時期的人群有密切的關係。混合最初發生地可能是在南西伯利亞的某一個地區,「向西運動的亞洲人與向東運動的歐洲人相遇,並與他們發生了通婚。」
  過去很多人認為,新疆早期居住的人群主要是歐洲人。而世界上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是,距今2000年的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起始時間。

***-----------------------------------------------------------------------------***
修復突變基因 或成遺傳病救星
  摘錄自:2017/08/04  東方日報【本報綜合報道】美國科學家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修復早期人類胚胎中導致心臟遺傳病的突變基因,健康胚胎率高達七成二,有望可應用在其他遺傳病領域,被視為重大突破。該研究於周三(2日)在英國權威科學雜誌《自然》上刊登,但卻同時引起「設計嬰兒」等道德倫理問題。
《健康率大增 掀設計嬰爭議》研究由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教授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領導,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中國深圳國家基因庫及南韓基礎科學研究院亦有參與。
研究團隊利用一名患心肌肥厚症男子的精子與健康卵子結合,並使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編輯胚胎中致病的突變基因。在五十八個胚胎中,有四十二個成功免去遺傳病,健康胚胎由原本預期的五成升至七成二。若精子或卵子之一攜帶這種基因突變,透過自然精卵結合形成的胚胎,有五成機率遺傳到突變。
研究團隊形容這次研究是一個重要里程碑及重大突破,指這技術可以應用在逾萬種由特定遺傳基因造成的病症上,包括卵巢癌及地中海貧血症等,令家族的遺傳病不再傳給下一代,而日後的基因編輯可更安全地完成。
雖然研究團隊胚胎於發展五日後,已停止實驗,但仍引起極大爭議。有專家警告,這種治療技術或導致設計嬰兒的出現,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嬰兒的外觀、身體能力甚至智力。

《道德爭議》基因科技往往伴隨著道德爭議。此研究成果雖然有望消除生下缺陷嬰兒的人倫悲劇,卻也帶來一個深刻的議題:如果這種科技不斷成熟,未來會否產生專為有錢人量身訂做的「完美寶寶」?完美寶寶身體無比健康、腦袋無比聰明,競爭力鶴立雞群,成為生化版的階級複製。
不過想到階級複製或許還太早了,目前科學家普遍抱持樂見其成的態度。根據《紐約時報》,麻省理工學院癌症研究員Richard Hynes表示,「過去我們總說不應該做基因編輯,但那主要是因為它無法安全地完成;其實現在也是如此,但如今看來,不久它就會安全了。」
《什麼是CRISPR?》CRISPR與ZFN、TALEN並稱為三大基因編輯工具,用來修改基因,而CRISPR是其中效率最高的工具。CRISPR是在細菌和古細菌中發現、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基因序列,是細菌用來消滅外來質體的後天免疫系統。CRISPR消滅外來質體後會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做「存檔」。科學家利用CRISPR的特性對動植物細胞的目標基因進行添加、刪除與激活、抑制,編輯出自己想要的基因。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