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控制血壓 要降到多少才算正常?★血壓如何測量呢?★兩手血壓差逾15mmHg 當「心」有病變★多毛症纏身?高血壓的你必讀!創新療法腎交感神經阻斷術假性高血壓 小心弄假成真★國內第一篇科學量化研究證實/腳底按摩 可降血壓★天天「得舒飲食」可以減重降血壓★入夜血壓飆高 中風機率增3倍★長者「藥」當心 避免後遺症★量血壓再上!七夕激情夜爆血管 嘿咻一半僵硬、無力警訊★高血壓患者 長期服藥小心健忘癡呆★下午睡一下 血壓降不少★血壓低也會中風? 有位退休老師真的發生了!★血壓過低,也會「招來」中風降血壓時需警惕:血壓不要降太低,低血壓有時比高血壓更危險!降低膽固醇 未必有益心血管★腳部血管阻塞 易發心血管疾病★心臟有問題不醫 肝腎跟著受損★★★★★★

 

★有筋骨痠痛者,請點閱【文章分類】的〝拔膿系列〞及〝橘井泉香〞,諮詢電話(02)2679-3117   德輝居士
***-----------------------------------------------------------------------***
血壓飆高 需不需要掛急診?
《高血壓須知》
2009/06/28 自由時報 【文/吳賢寧】高血壓,需不需要掛急診?大家應該還記得,衛生署長葉金川有一次在立法院的拉扯衝突中,收縮壓飆到160mmHg,為此趕緊掛急診住院。在那段期間,醫院急診室多了許多病人,都是在家量血壓超過160mmHg,曾有人戲稱,那是「金川症候群」。

◎血壓高要掛急診嗎?
高血壓是慢性病,依照歐洲心臟學會的標準,若每日正確測量血壓發現,平日血壓若大於135/85mmHg,就叫做高血壓了。如果每日按時服藥,時常測量,應該可以穩定控制,不該因此倉皇跑急診。

◎至於偶爾頭暈目眩血壓竄升,需不需要掛急診?血壓高到多少,需要掛急診?
一般來說,惡性高血壓才需要緊急處理,它的症狀包括胸悶、氣喘、肢體無力、水腫、意識不清,這類病人的血壓通常超過180/120mmHg。

◎什麼情形會造成惡性高血壓?
最常見的原因還是平日疏於保養,缺乏穩定控制;只有少數人是來自內分泌異常或懷孕併發症。一旦發生惡性高血壓,不只要掛急診,並且也常需進加護病房治療。若僅僅頭暈加血壓升高,沒其它症狀,急診醫師會讓病人靜坐休息,平緩情緒後,再量量血壓,若休息充足後,血壓慢慢平穩,當然不需緊急治療。◎血壓到底需要控制到什麼程度?
一般無症狀的病人,門診血壓最好小於140/90mmHg;若合併糖尿病,則希望血壓控制到小於130/80mmHg;至於心衰竭病患或腎病變,則可能需控制得更低。(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台灣高血壓學會推出「722」居家血壓量測口訣,連續量測「7」天,每天早、晚各「2」次,間隔1分鐘量一次,把2次的數值相加平均。扣除第1天數值後,再將所有數值取得平均值。【版主按:其實中醫有保健成藥可預防兼治療高血壓,絕無副作用!】

***-----------------------------------------------------------------------***
服藥控制血壓 要降到多少才算正常?
摘錄自:2017/02/27華人健康網【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許多大於65歲老人家總是以為年紀大之後血壓本來就會高一些,加上周遭也有不少親朋好友血壓高。因此,當血壓高於140/90mmHg,被醫師告知血壓偏高,需要做血壓控制甚至要服藥治療時,老人家常回說,年紀大,血壓本來就會高一些,也沒甚麼不舒服或症狀,而且周遭不少親朋好友血壓高了一些,也是沒服藥,同時也擔心一旦吃了藥就回不去了。
 《沒症狀就不需要就醫服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社區及家庭醫學部蔡瑞元醫師指出,根據2015年高血壓治療指引,高血壓盛行率(>140/90mmHg)男性為25%、女性為18%,年紀超過60歲則上升至47%。所以,年紀大的確會影響血壓,但是沒甚麼不舒服或症狀就不需要就醫服藥嗎?
蔡瑞元醫師提醒,與高血壓相關的死亡原因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性疾病,在主要死亡原因分別排名第2、3、8名。因此,若是罹患了高血壓還是要好好治療。
蔡瑞元醫師根據2015年高血壓治療指引說明,基本上都要控制在<140/90mmHg,若合併有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腎臟病併蛋白尿或是接受抗血栓療法來預防中風,則需更嚴格控制在<130/80 mmHg,只有年紀大於80歲單純罹患高血壓的老人家,血壓控制標準才可以放寬至<150/90mmHg。先從生活型態改變起看診時經常遇到許多患者會詢問「高血壓治療是否一定要服藥?」,蔡瑞元醫師表示,其實是可以先做些生活型態上的改善。例如限制每天鹽分攝取、限制酒精攝取、減重、戒菸、飲食控制與運動等,如果生活型態調整後還沒達到血壓控制目標,再來考慮藥物治療控制。   千萬不要忽視血壓問題依據2015年高血壓治療指引描述,目前高血壓控制率男性只有21%、女性高一點也只有29%。蔡瑞元醫師呼籲為了健康,年長者千萬不要忽視血壓問題。
***-----------------------------------------------------------------------***
血壓如何測量呢?
根據生產製造血壓器的專家葉禾庠表示,一般人平時在家就可以測量,測量左右手均可,但需固定同一手測量,測量時需休息放鬆10-15分鐘,並避開沐浴後、飲酒、喝咖啡、及飯後30分鐘內,測量時手臂與心臟同高。
「要常常量,早上起床後小便完,最沒有壓力時量最好,如果可以每天紀錄長時間觀察,就可以提供給醫師參考」
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王宗道則表示,高血壓患者應該遵守「722」測量血壓原則,就是連續七天量血壓,一天二次,早晚各量一次血壓,然後每次血壓量二次,王宗道說:「最理想的是在看門診之前量七天,然後早晚各量一次,所以一天量二次,然後每一個時量又再量二次,例如早上起床量一次,隔一分鐘再按一下,然後把二個數字平均起來,就是那個時段的血壓。」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血壓的界定標準,收縮壓在120mmHg、舒張壓在80mmHg以下為正常血壓,一旦發現有異常變化趕緊就醫,隨時掌握您的血壓狀態就是掌握健康。
收縮壓(高血壓)平均來說隨著年紀漸長而增加,但舒張壓(低血壓)卻可能降低。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醫師在一場講座中指出,收縮壓通常逐漸上升,但年過60後,因血管硬化,舒張壓可能隨年紀增長而降低。
***-----------------------------------------------------------------------***
兩手血壓差逾15mmHg 當「心」有病變
2012/01/31 自由時報〔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英國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測量兩隻手臂的血壓,比起僅測量一隻手臂,更能揭露罹患心臟疾病,甚至死於這類疾病的風險,因此強烈建議醫師在為病患量血壓,或個人自己測量血壓時,應該兩隻手臂都要量。
儘管醫界早已強調量血壓應兩隻手臂都量,但實務上少有落實。英國艾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半島醫學暨牙科學院」的克拉克醫師領導的團隊,檢視二十八份相關醫療研究後發現,兩隻手臂間的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差距,可能是發現心臟疾病的有用指標。兩隻手臂收縮壓差距在十五毫米汞柱(mmHg)以上,與供應腿部的動脈狹窄和硬化風險升高有關,也與既有腦血管疾病有關,可能助長失智症。超過前述限值,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可能升高。
這份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報告發現,兩手臂的收縮壓差距若在五到十毫米汞柱之間,屬於正常範圍,超過十五毫米汞柱時,罹患末梢血管疾病(PVD)的機率高出二.五倍,罹患腦血管疾病的機率高出一.六倍,這同時也是腿部動脈血管變窄或硬化的徵兆,顯示流向腦部的血液減少,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死於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高出七成,其餘原因致死的機率也會提高六成。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高血壓定義成血壓在一百四十/九十毫米汞柱以上。第一個數字是測量心臟的最高血壓值(收縮壓), 第二個數字則測量心臟舒張期間的血壓值(舒張壓)。以往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罹患心臟疾病、中風、腎臟疾病及失智症的風險較高。
事實上,台大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曾春典早已指出,正常人左、右手血壓差,多半在五到十毫米汞柱間,若要長期監測血壓,只要固定測量,量哪一手都可以。但頭幾次測量時,他建議兩手都量。若發現兩隻手量到的血壓差超過二十毫米汞柱,可能有動脈硬化、堵塞等異常,應進一步就醫檢查。
***-----------------------------------------------------------------------***
多毛症纏身?高血壓的你必讀!創新療法腎交感神經阻斷術
摘錄自:2017/03/28 自由電子報【醫藥新聞】高血壓分為兩種,一種為原發性高血壓,一種叫繼發性高血壓(佔高血壓患者百分之五);原發性高血壓指的是原因不明,傾向於家族遺傳;繼發性高血壓則是因腫瘤、腎疾、內分泌異常等明確病因所導致。高血壓的治療通常以藥物控制,再加上減輕體重、增加運動等等非藥物控制就能輕鬆達標。可是藥物治療只能「控制」血壓,不能「根治」血壓,所以必須天天吃藥控制血壓來有效預防腦中風、心臟衰竭和心肌梗塞。麻煩的是,有些人的血壓非常難控制,吃了六顆、七顆降血壓的藥,血壓還是偏高,這就是「頑固型高血壓」。顧博明醫師表示,頑固型高血壓定義指的是服用三種以上降血壓藥物仍無法控制在理想血壓值(小於140/90毫米汞柱),因罹患高血壓的患者常合併其他疾病,一餐吃下來,八顆、九顆也很常見,一餐吃超過十顆的患者也不在少數,這樣的患者佔了整體一成,藥物吃多吃久了,對身心都是很大的負擔。
台南市方姓女子臉龐清秀、氣質好,出現在高血壓門診的身影,常讓人以為是陪家人看病,二十四歲正值花樣年華的她,其實是「頑固型高血壓」患者,且血壓控制十分難纏,每天要吃八顆降血壓的藥,而且其中一顆還是強效藥,該藥只用在頑固型高血壓患者,內含Minoxidil成分,常有心悸、水腫、多毛症的副作用。
醫師說,Minoxidil會刺激毛髮生長,後來被應用在生髮藥水上;為了血壓達標,男生也許能接受多毛的副作用,但女生就麻煩了,尤其是方小姐這樣的年輕患者,在某次看診時,她向醫師求助,有沒有其他能同時兼顧身體狀況、生活品質及外在美的降血壓方式。
2013年五月衛福部開放使用的「腎交感神經阻斷術」來治療頑固性高血壓,改善許多患者的用藥困境,不僅傷口小、恢復狀況良好,且沒有副作用,據統計,超過八成五的患者術後血壓有效 降低或減少藥量, 甚至曾經有案例術後不需再吃藥,只需持續追蹤觀測。關治療訊息請詳見頑固性高血壓衛教網:www.uncontrolled-hypertension.com。
***--------------------------------------------------------------------------***
★假性高血壓 小心弄假成真
摘錄自:2002/07/16 網路新聞 【綜合報導】如果您在家血壓正常,到醫院一量卻突然飆高,很可能是「假性高血壓」,最好留意日常生活作習,否則日後很可能「弄假成真」,成為道道地地的高血壓患者。
    衛生署近年來公佈的國人十大死因中,腦中風、心臟病及糖尿病均和高血壓有關;流行病學研究卻顯示,約二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即使知道自己血壓偏高,每兩個人中也只有一人得到適當的控制,由此不難想見高血壓的潛在威脅。
    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心臟科主任王俊雄表示,因社會型態變遷,加上都市化、工業化,一般人承受的壓力很大,致使有些人平 時在家量血壓時,血壓值均在正常範圍內,可是一到醫院診間接受護士測量的血壓就偏高,把當事人搞得心驚膽跳。
    王俊雄說,這種一進診間、看了醫師血壓就上揚的假性高血壓,又稱「白袍高血壓」,統計上約有一至兩成比率。仁愛醫院 曾針對假性高血壓及正常血壓者進行研究,比較兩者的血管彈性,結果發現兩者並無統計上的差別。換句話說,假性高血壓是種良性狀況,可能和情緒、心理壓力、外在環境等因子有關,只要心情放輕鬆,應不致影響健康。
    不過他強調,研究顯示,兩成假性高血壓患者日後可能出現真正的高血壓,不可不慎。為此,他建議假性高血壓患者應保持 正常生活起居,適當飲食,維持適常體重,不吸菸,不飲酒過量,保持身心平衡,並養成按時量血壓習慣。一般說來,在休息情形下,收縮壓及舒張壓只要維持在一百四十及九十毫米汞柱以下即可,平常不需服用降血壓藥。
評論
    高血壓是現代常見的名詞 , 中醫把它當症狀 , 西醫把它當疾病治 , 也由於西醫認為是病所以也就不去追查到底是什麼造成的 , 只是一眛的開降高血壓藥物 , 這些藥物大多數是利尿劑 , 服用以後小便很多 , 也會把血管組織破壞掉 , 很多人得到動脈血管剝離 , 就與服用降高血壓藥物有關 .
  如果查出自己有高血壓 , 千萬不要緊張 , 不要服用任何的西藥 , 這樣好的醫師就可以很快的找到原因 , 一旦服用了降血壓藥品 , 許多症狀就會消失 , 容易誤導醫師的診斷 , 所以應該先問醫師我的高血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 如果他不知道 , 又開藥給你吃 , 而你也乖乖的吃藥 , 那麼你準備笨死吧 !   《美國佛州漢唐中醫 倪海廈醫師評論》
***--------------------------------------------------------------------------***
國內第一篇科學量化研究證實/腳底按摩 可降血壓
摘錄自:2011/12/16〔自由時報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腳底按摩可以讓人放鬆,但沒有人可以從學理上說出是怎麼一回事,過去多以「反射區」理論解釋,國內第一篇針對腳底按摩以科學量化研究證實,腳底按摩可以使體內副交感神經活性上升,心跳會因而變慢、瞳孔也會放大,尤其血壓會降低一成,對心血管有益,無論是正常人還是冠狀動脈疾病的病患,腳底按摩都有功效,且按半小時,效果可以持續一個小時。
北榮教學研究部醫學研究科主任郭正典與前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醫科主任呂萬安共同完成「腳底反射療法可以增加健康人及冠狀動脈病患副交感神經調節及降低血壓」研究,獲得「健康及醫學的另類治療」(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國際期刊採用發表,可能是全世界第一篇解開腳底按摩之謎的論文。
郭正典過去曾因身體不適去做腳底按摩,按後的確感到比較舒服,覺得很好奇,於是展開長達八年的研究。在呂萬安協助下,這項研究共搜集十七名正常人及二十名冠狀動脈疾病病患,以「吳神父腳底按摩」的理論基礎及按法為這兩個族群做腳底按摩,再量測其做完腳底按摩半小時及一小時後的心電圖變化。
許正典指出,經由心電圖分析發現,正常人的副交感神經活性指標單位,由未按摩前的三十六.六,按完休息半小時後上升到四十七.二,再休息半小時後又上升到五十.七,冠狀動脈疾病的病患亦有同樣情形;副交感神經活性上升會使得心跳變慢,瞳孔放大,人體處於放鬆、舒適的狀態。
腳底按摩也可以降低血壓,研究發現,正常人按完腳底後半小時血壓平均可以下降十一%,再半小時後血壓還可較未按摩之前下降九.三%,其中又以舒張壓比收縮壓下降的多,而冠狀動脈疾病的病患在按完腳底後,半小時血壓平均可以下降五.六%,再半小時後血壓還可較未按摩之前下降七.三%。
郭正典強調,由研究結果來看,腳底按摩可使人放鬆是有根據的,事實上人體運動後,副交感神經活性都會上升,腳底按摩後也有相同反應,只是現代人都穿鞋走路,反而讓腳缺少了刺激的機會,腳底按摩是一種被動的懶人運動,這個研究鼓勵大家空閒時,不妨赤腳在草坪上或土壤上走一走,讓腳呼吸。
***-----------------------------------------------------------------------------***
天天「得舒飲食」可以減重降血壓
摘錄自:2009/08/20 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近年來醫界倡導「得舒飲食」觀念,每天攝取5份蔬果、多吃白肉、堅果、全穀根莖類食物以及低脂乳品,只要改變飲食習慣,就能控制血壓。董氏基金會表示,只要連續2周採用「得舒飲食」,不僅可以減重,還能降低10%血壓。
今年56歲、罹患多年高血壓的王先生,血壓偏高,每天必須服用5顆降血壓、血脂藥物,血壓高達152/103毫米汞注。前年還曾進行心臟血管支架手術。經醫師建議,王先生改變了飲食習慣,遵循「得舒飲食」原則後,血壓很快就降到131/90毫米汞注,高血壓藥物還可以減量服用。原本服用5顆,現在只需4顆。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得舒飲食」係指每天攝取5份蔬菜、5份水果,紅肉改為白肉,吃堅果,用好油,飲用2份低脂乳,主食則以全穀根莖類為主。吃牛肉麵就是要配酸菜才夠味兒,不過要注意,酸菜吃過量可能會傷及健康。營養師提醒,酸菜屬高鈉食品,如果鈉攝取過量,恐引發高血壓與代謝疾病,提高腦中風與心肌梗塞等風險,建議勿大量食用。
許惠玉指出,血壓降10%相當於「少服用一顆降血壓藥」。此外,「得舒飲食」還能防治腦中風、糖尿病、骨質疏鬆、大腸直腸癌與冠狀動脈心臟病。「得舒飲食」特色主要在於食物中的成分富含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並具有降低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等優點。部分高血壓患者在維持健康飲食習慣後,血壓降下來,體重也變輕了。
許惠玉說,由於全穀根莖類主食質地較硬,需慢慢咀嚼,增加飽足感。吃飽之後,就不會再亂吃零食,達到減重目的。日前1名女性學員採用「得舒飲食」後,短短3周就減重1.5公斤。調查顯示,50歲以上國人中,約61%罹患高血壓或有高血壓風險。60歲後,比率更高達77.5%。其中又以外食者最為嚴重。許惠玉提醒,外食族應多挑青菜,少吃油炸食品,才能為自己健康把關。
***-----------------------------------------------------------------------***
入夜血壓飆高 中風機率增3倍
摘錄自:2009/12/17 蘋果日報【 資料來源:王宗道醫師】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昨說,國內約四百二十萬名二十歲以上成人罹高血壓,其中一成是假面高血壓;一般人白天血壓比夜間高約一成,假面高血壓卻夜間血壓較高,是最危險的高血壓。
王宗道說,很少人夜間量血壓,假面高血壓患者常難自覺。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說,臨床常見此類病患,如四十多歲男子白天量血壓都正常,某晚失眠量測才驚覺有異,就醫確診。
王宗道建議睡前、醒後都量血壓,若睡前或醒後的收縮壓、舒張壓一周平均值,高於一百三十五、八十五毫米汞柱,應即就醫;防治高血壓,每天不應吃超過六公克鹽,研究顯示每天少吃六公克,長期可降血壓十毫米汞柱。
台灣平均每天新發生腦中風人數約30人,好發在冬天,高血壓、心臟病或心情鬱悶、情緒激動、過勞的中老年人。中風前的徵兆,包括臉部或一側肢體突感無力或麻木;突然視力模糊、多重影像或單眼看不到;突然講話字句不清或聽不懂他人說的話;無故暈眩、失去平衡或跌倒等,若有類似症狀應趕緊送醫,醫師評估後,兩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可降低住院天數、降低死亡率及殘障程度。
假面高血壓小檔案
特性:一般人白天血壓比夜間高約10%,但假面高血壓患者夜間血壓較高,只測量白天血壓則易疏漏
病因:推測與體質有關
比率:佔高血壓病患10%,估全台假面高血壓患者逾42萬人
風險:罹心血管疾病風險比一般高血壓患者高出2~3倍
注意:除睡前量血壓,每天睡醒後也應即量測,若睡前或醒後的收縮壓、舒張壓1周平均值高於135、85毫米汞柱,得就醫檢查
***-----------------------------------------------------------------------***
長者「藥」當心 避免後遺症
摘錄自:2015/07/04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佐慈報導】年邁的吳老太太近期因跌倒骨折進了醫院,深究才發現,患者有血壓問題,卻未按照醫師囑咐,擅自改變用藥時間,將早上該吃的藥,移到睡前服用。未料,其中一種高血壓藥為利尿劑,造成患者晚上不斷起床上廁所,最後因視線不佳,跌倒送醫(這就是為何高血壓藥多數要早上吃)。中壢天晟醫院藥師曾煌証建議,家中有高齡長者的家庭,應多了解使用的藥物特性,避免造成類似的意外發生。
老人隨著年齡增加,易因為注意力不集中、環境因素或身體協調性不佳而跌倒;而長者跌倒可能會造成腦出血、骨折、創傷等,嚴重更可能有生命危險,不得不慎。曾煌証指出,老人跌倒除了因本身狀況外,也可能因藥物產生的副作用而增加跌倒機率,如抗膽鹼藥物會造成姿勢性低血壓、鎮靜;抗組織胺劑會產生暈眩感,且兩者都會造成嗜睡情形;高血壓病人服用的降血壓劑,會造成頭暈,可能因此增加跌倒機率。
此外,像是本案例中的患者,因心血管疾病而需要服用利尿劑,會增加病人如廁機率,若半夜如廁頻率增加,容易因光線不足、視線不佳等因素,造成碰撞而跌倒。因此,這類藥物通常建議患者白天使用,避免影響睡眠品質;提醒民眾,應按照醫囑的用藥指示,避免隨意調整。
***-----------------------------------------------------------------------***
量血壓再上!七夕激情夜爆血管 嘿咻一半僵硬、無力警訊
摘錄自:2012/08/23.NOWnews【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七夕情人夜,想跟另一半「high」一下,嘿咻前記得先量血壓!台北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林兆啟提醒,國內高血壓患者年輕化,約有2成是20歲至40歲,門診中不乏自覺年輕、體力好,卻high過頭,血壓直直飆差點「馬上風」的個案,如果在激情過程中,發現對方出現肌肉僵硬、半身無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高血壓年輕化,門診發現,高血壓患者中約有5分之1是年輕族群,研判是與飲食精緻化、享受吃大餐、攝取鈉含量過多的外食、缺乏運動、肥胖以及生活作息不正常、遺傳基因有關,激情過頭,可能爆血管。
林兆啟指出,門診中就有一些年輕的高血壓患者,自覺體力好,喜歡從事較刺激的活動,如高空彈跳、大怒神、溯溪等,當下情緒容易激動,導致血壓飆高引起不適,輕者只是頭暈、頭痛,但如果造成較嚴重的心血管併發症,往往後悔莫及。
根據往年經驗,一些浪漫的節日前後,也是高血壓患者的「危險期」,據《自由時報》報導,羅東博愛醫院近日收治了2名中風患者,他們的共通點都不到30歲,肥胖、愛吃重口味的食物,不愛運動,且都要長期值夜班,甚至還有抽菸習慣。
***-----------------------------------------------------------------------***
高血壓患者 長期服藥小心健忘癡呆
摘錄自:2016-07-03 中央社【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2016年7月3日電】絕大多數的藥物均有副作用,毒物專家、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最近大型科學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長期用藥,有更高的比率產生健忘症、癡呆症、阿茲海默症。
吳家誠表示,絕大多數的藥物均有副作用,有些副作用卻是在科學逐漸進步之後,才陸續被發現。所以,當長期服用一種藥物時,必須要關注後續逐漸被發現的藥物副作用,甚至調整藥物種類與服用方式,才可以降低藥物副作用對身體的影響。
最近大型科學研究上發現,長期使用藉由拮抗體內維他命K濃度的血壓控制藥物,用來控制血壓及治療血管性疾病的病患,有更高的比率產生健忘症、癡呆症、阿茲海默症的現象。
相關現象的產生,有可能是因為長期維他命K濃度下降,血液稀釋之後,無法讓腦部細胞得到充足的必要養分,甚至造成腦神經細胞膜,更容易受到新陳代謝過程與產物的傷害,復原不易,所造成的。對於這些藥物的使用者,這是必須關注的事實。
吳家誠指出,一旦有高血壓的症狀,或者有血管性的疾病,不少人便會開始進入長期服用疏清血管與血壓控制藥物,這是有病求醫,人之常情。
許多控制血壓藥劑與疏清血管的藥物,是藉由拮抗人體內維他命K的濃度,以達成藥理目的,例如,一些含有香豆素(Coumadin)成分的血壓控制藥物,便是能夠拮抗維他命K的濃度。
而身體內的維他命K是重要的血液凝結因子,控制著血液內許多成分的濃度;維他命K本身也具有抵抗發炎症狀的能力,透過其對神經細胞鞘脂(sphingolipids)的保護,有防止腦神經細胞膜受體內氧化自由基傷害的重要功能。
吳家誠表示,研究也顯示,如果能夠確實避開維他命K拮抗性藥理成分的使用;例如,使用納豆激(酉每)(Nattokinase)與少量的阿斯匹靈(Aspirin),並且提高源自魚類優質脂肪酸的攝取,也是一種相對安全性的作法。
***-----------------------------------------------------------------------***
下午睡一下 血壓降不少
2015/08/31中廣新聞網【社會中心/綜合報導】希臘研究人員說,下午睡個午覺可以降血壓,減少罹患心臟病的機會。
雅典「伍拉總醫院」心血管專家「卡里斯特拉多斯」醫生說,他把三百多名,六十歲上下的高血壓病患,分成兩組。一組每天下午睡上一個小時的午覺,一組不睡。
結果發現,睡午覺的人,醒著的時候,血壓會比不睡的人低百分四,晚上睡著的時候更會低百分之六。他說,血壓降得雖然不多,但是,對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幾個百分點,可能就是生死之別。
***-----------------------------------------------------------------------***
血壓低也會中風? 有位退休老師真的發生了!
摘錄自:2016/11/07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高血壓病人可別以為血壓降得越低越好,血壓降太低,也可能會中風!就有一名68歲退休老師,平常都有吃降血壓藥,又很注意養生,吃得很清淡,少油少鹽,而且還有運動習慣,血壓的收縮壓都降到90以下;沒有想到,竟然於日前發生中風,讓他相當不能接受中風這件事。
收治該名退休老師的心臟內科醫師王德和表示,這位病人吃的高血壓藥從來沒有調整過,他有吃兩種降血壓藥,血壓收縮壓都在80-90之間,每次起身都會有姿勢性低血壓的頭暈症狀,他以為自己很健康,而且還拼命去健身房運動,沒有想到日前出現眼中風,去看眼科,眼科醫師起先以為他心臟有問題,因而轉介來心臟科,但是超音波檢查後則是顯示心臟都正常。
王德和醫師指出,眼中風和腦中風是同等級,都是因為腦部血管阻塞所導致;這位老師原來的血壓收縮壓都有140-150,但是用藥之後血壓即降低,再加上平常注意飲食又再加上運動,以致血壓下降太低,因而使得血流到腦部循環變差,造成腦部缺氧情況,就會發生中風;其實,老年人容易有心血管疾病,千萬不要讓血壓收縮壓低於110。
高血壓病人要養成每天量血壓習慣,若是血壓太低,要和醫師確認是否要調整用藥,王德和醫師進一步指出,若是原來就是低血壓,身體會適應血壓狀態,就不會發生中風;但若是經由人為的方式使血壓降低,就有可能發生中風。而在急性期中風不可降低血壓,只需吃一顆通血路的阿斯匹靈,等到血壓回升,再慢慢調整用藥。
王德和醫師強調,高血壓病人在運動後一定要多補充水份,這位病人的高血壓用藥中有利尿劑,如果忘了多喝水,又再吃利尿劑,就會惡性循環使血壓降得更低,而且又使血液更濃稠,進而容易中風,他應該要用鈣離子阻斷劑來預防動脈硬化;總之,高血壓病人血壓不可太高,但是也不可太低。
***-----------------------------------------------------------------------***
血壓過低,也會「招來」中風
 摘錄自:2015-05-04 每日頭條【由 老人報 發表于健康】70歲的趙大爺患高壓多年,最近發現血壓有點高,而身邊的人也說血壓高於140會引起中風。於是,趙大爺加大了服藥劑量,血壓順利地降到了140以下,可這時趙大爺出現了頭暈、乏力等症狀。就醫後,醫生告訴趙大爺這是低血壓惹禍。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郭曉碧表示,血壓不是越低越好,降得過低也會導致腦中風,而對於部分老年人降壓不一定要降到140,可適當放寬標準。
《血壓過低,臟器缺血》
眾所周知,血壓升高,就會帶來中風、心梗等一系列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所以很多高血壓「老病號」都會嚴格控壓,其中不乏像趙大爺一樣認為血壓降得越低越好。郭曉碧表示,血壓降得過低同樣會帶來風險,首當其衝是臟器的缺血。「高血壓患病時間長了,血管會出現動脈硬化,血壓突然下降,硬化的血管不能收縮,而血管內壓力明顯減低,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就容易供血不足。最常見的是心腦腎的供血不足,同時眼睛周圍的血管也會受到影響。」
降壓過度,會誘發心腦血管事件,而低血壓來臨時往往會發出一些信號,提醒患者注意。郭曉碧介紹,血壓降得過低,也會像血壓過高時那樣出現頭暈等症狀。但由於低血壓會造成供血不足,所以乏力、眼花是最突出的表現,特別是當體位改變時,如從坐位的姿勢突然站立起來會感到眼冒金星,就要警惕低血壓的情況了。
《老人控壓可適度放寬》
血壓過高不行,降得過低也不行,那麼到底該降多少呢?對此,郭曉碧表示,正常人的血壓標準是不超過140/90,但對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血壓值可以適度寬鬆些,150/90以下也是允許的。而當血壓穩定在150左右後,若患者沒有任何不適的症狀,就要求再降低到140左右。「血壓達標了,能延長心臟的使用時間。但如果患者的血壓降到140時出現缺血的症狀,就不要勉強一定要達標準值。」郭曉碧稱。
此外,對於降壓更不能一蹴而就。郭曉碧表示,血壓越是處於高值,降壓就越要求平穩,正常的速度是在幾周內漸漸降下來。因為如果患者沒有併發症,一下子急於降壓,就很容易出現心腦腎的問題。然而,如果患者的血壓超過180/120,合併急性左心衰,需要立即降壓並根據心衰控制情況調整血壓值。
《避免低血壓,要調整降壓藥》
降血壓,藥物的使用是關鍵,然而,有些患者是一種降壓藥「用到底」,並且缺乏對血壓的監測,血壓降得過低就成了「輕而易舉」的事情了。郭曉碧提醒,以下情況容易發生低血壓,患者應注意。
首先,血壓會有季節性的波動,冬天血管會收縮,到夏天血管擴張,用藥就需要調整,若劑量不變,血壓就會降得很低。
其次,心情有波動,也要調整用藥。如住院時心情緊張,出院後沒那麼緊張了,這時血壓也會相對低一點,藥物也要調整。
第三,服藥後不要立刻改變體位,如不要突然站起來或躺下,有些患者在體位改變就會引起低血壓。
第四,短效降壓藥作用的峰值出現得比較快,會立刻出現降壓的高峰,一下子把血壓降到很低,因此服用短效降壓藥後要密切留意血壓值。
郭曉碧提醒,心血管藥物是一個複雜的調節過程,患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自行調整藥量。此外,高血壓患者應每個月要到醫院檢查一次血壓,平時自己在家也要密切監測血壓,才能及時發現低血壓的苗頭。
***-----------------------------------------------------------------------***
降血壓時需警惕:血壓不要降太低,低血壓有時比高血壓更危險!
  摘錄自:2018-07-17 每日頭條【由 法瀾秀健康視界 發表于健康】李阿姨今年60多歲,患高血壓已經有三年多了,期間一直堅持服用降壓藥。但是最近,李阿姨卻總是感到頭暈、四肢乏力,後來經診斷髮現,原來是低血壓在作怪。我們都知道高血壓的危害大,那麼血壓難道不是降的更低了好嗎?為什麼還會出現明顯的不適?
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里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正是因為有這種壓力做動力,血液才得以在血管里流動。那麼高血壓更危險還是低血壓更危險呢?其實,無論是高血壓還是低血壓都會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二者同樣危害,有時低血壓甚至會比高血壓更加危險!多數人都對高血壓的危害比較熟悉,而且高血壓作為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殺手,早已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警惕。長期高血壓不但會損害血管內膜,加重動脈硬化,還會對心、腦、腎等重要臟器造成損傷,引發冠心病、腦血栓、中風等嚴重併發症。
為了減小高血壓的危害,降血壓刻不容緩,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許多高血壓朋友可能嫌棄醫生開的降壓藥效果太慢而私自加大藥量或更換降壓藥而造成血壓驟降,也有的朋友本身對降壓藥比較敏感,即便是有乖乖遵醫囑服藥,也很容易就出現吃藥之後血壓降到很低的情況。這個時候千萬不要高興的太早,因為這種情況是非常危險的,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的身體已經習慣了高血壓,血壓一下子變低,會使血液中的氧氣和養分不能及時輸送到全身,引發心臟、大腦、腎臟等重要臟器出現供血不足,進而導致人體出現頭暈、四肢乏力、失眠、視力聽力下降等不適症狀,嚴重的還可能會導致中風、腦梗死等,給患者帶來生命危險,這可能比單純性的高血壓危害更大。
醫生提醒,老年人降壓應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降壓,應遵循小劑量原則,而且降壓速度不宜過快,用藥期間要密切觀察藥物反應,尤其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和體質較弱的患者,更應密切注意降壓藥對身體的作用,都應該密切觀察血壓變化,一旦出現異常情況,當然包括血壓突然降到很低,都應該趕緊就醫。
***-----------------------------------------------------------------------***
降低膽固醇 未必有益心血管
 2008.01.19 中國時報【王嘉源/紐約時報十七日報導】數十年來醫學界一直認為降低膽固醇有益健康。但現在心臟科專家卻指出,最近兩項重要臨床試驗顯示,Zetia和Vytorin等兩種廣泛使用的降膽固醇藥很有問題,對於其他降膽固醇新藥可能也必須審慎看待。
     一般認為,只要能夠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即所謂「壞膽固醇」),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就會下降。為此,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在核准新藥時,通常並未要求藥廠先進行所謂「事件發生率試驗」(outcome or events trials) ,亦即從事包含數千名病患的大規模研究,以追蹤像是心臟病發事件是否降低。
     迄今藥廠只要證明一種新藥能夠降低膽固醇,通常便可以通過FDA核准。接著藥廠才會針對新藥進行「事件發生率試驗」。由於這種試驗可能要耗費好幾年,在結果出爐之前,醫師與病患多半只能自求多福。
     過去針對數種降膽固醇藥,包括Lipitor和Zocor這些所謂還原酶抑制劑進行的核准後試驗證實,這些藥確實可降低心臟病和中風,因而令醫學界更堅信膽固醇與心臟病有直接相關。 
     冠狀動脈硬化症係由於斑塊囤積於冠狀動脈中,最後造成血液凝結成塊及其他問題,從而引發心臟病或中風。然而,過去13個月來,有兩項重要臨床試驗卻宣告失敗,令這一假說產生了問題。
     首先,輝瑞藥廠針對torcetrapib這種實驗性降膽固醇新藥進行一次包含1萬5000名病患的大規模試驗,結果顯示,這種新藥雖然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但另一方面卻會引發心臟病及中風。該藥廠因此於2006年12月停止torcetrapib的開發。
     華府「華特里德陸軍醫學中心」心臟科主任泰勒醫師說,這次試驗顯示,光是能夠降低膽固醇,並不證明就對病患有益。
     接著,默克藥廠與先靈葆雅藥廠於14日宣布,一項針對720名病患進行的試驗顯示,病患服用以Zetia結合Zocor開發出的新藥Vytorin, 雖然比光服用Zocor 更能夠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但卻未能減少動脈脂斑塊的生長,甚至比光服用Zocor更會生長動脈脂斑塊。
     上述試驗還不屬於「事件發生率試驗」,所以現階段無法確定Zetia與Vytorin這些藥是否對降低心臟病有效,抑或適得其反。Zetia2002年便獲得FDA核准,但默克藥廠與先靈葆雅藥廠直到2006年才針對新藥展開「事件發生率試驗」,結果要到2011才會出爐。
******
摘錄自:2021-12-17 良醫健康 【心血管疾病 降低膽固醇數值就能遠離風險?】一名年約70歲的男性,因罹患心血管疾病,已連續三年在血管內放置支架,即使改善自身生活型態以及加強飲食上的控制,膽固醇數值也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卻在就診時再次被醫生告知需要再放一根支架!而後經過功能醫學多方面檢測,才發現他體內的膽固醇顆粒較小,較容易使血管阻塞,所以接下來透過功能醫學營養素4年的調理後,不僅讓血管品質變好、變得更平滑,後續再也沒放過任何支架。
《膽固醇數值不是絕對 顆粒大小才是重點》
一般民眾對於心血管都有一定程度的迷思,認為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也就是俗稱的壞膽固醇越高,就越容易罹患所謂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對此瀚仕整合功能醫學中心歐瀚文醫師表示:「膽固醇多年來一直被冠上原罪,大多數人都認為只要是數值超標,罹患三高的風險就會越高;但在臨床研究和藥物試驗中,常看到病患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得很低,卻照樣動脈硬化;相反地,也有人的總膽固醇數值超標,卻不會得心血管疾病;但同時,膽固醇是建構體內細胞膜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膽固醇數值的高低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非絕對。」
接著歐瀚文醫師表示:「從功能醫學的角度來看,在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時,膽固醇顆粒大小是很重要的因子之一,由於體內壞膽固醇顆粒偏小,就容易潛入並累積於血管內皮,同時也因為容易氧化,所以更可能會造成體內發炎和降低血管的品質。血管就像一條馬路,如果馬路上有大大小小的坑洞,經過的車子就容易卡在坑洞裡並導致塞車,所以除了檢視馬路上車子的多寡(膽固醇數值的高低)之外,更應該多保養馬路的品質,以減少體內發炎的情況。」
******
摘錄自:2005/10/10 【倪海廈診療日誌(截至2006年9月20日)】我來告訴讀者,直到目前為止,我所有各種癌症病人的膽固醇通通低於正常值,反而沒有癌症的病人膽固醇卻很高,也就是說我時常可以依照西醫的膽固醇指數來做出不同的解釋,就是當我的癌症病人告訴我他的膽固醇變高時,我就告訴他你的癌症好了,恭喜你了,當膽固醇還是很低時,我就告訴他你還沒有好,還要繼續吃中藥。換句話說,當你的膽固醇越高時,就越沒有癌症,當你的膽固醇太低時,就表示你體內的癌症正在擴散中,也就是說你如果因為膽固醇過高時,而去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就表示你將越容易得到癌症了,這是經驗之談,我是從真實臨床案例累積中發現到的現象。直到目前為止根本沒有證據可以証明膽固醇是心臟病的元兇。西醫學不知〔心為君主之官,本不受病。〕這句話出自內經,但是少有中醫師能夠很深入了解它的真正含義所在,現在由我來說明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心臟是最強勁的內臟,其設計為根本就不會生病的內臟,就像古代的帝王,具有絕對不可侵犯的權力一樣,因此讀者只聽過人會得到像肝癌,肺癌,胰臟癌,腎臟癌等各種癌症,但是你們就沒有聽說過有人因為得到心臟癌而死亡,心與小腸為表裡關係,所以也沒有小腸癌,只有大腸癌,這就已經說明中醫的理論是正確的。真正引發心臟病的不是高膽固醇,而是濕熱或寒濕,反而西醫認定的壞膽固醇卻是真正能夠抗癌的好物質,會如此都是西藥廠在錯誤的解讀他們自己創造的名詞,它們為了賺錢不擇手段,黑的都可以說成白的。
【版主按:倪醫師老早就從臨床中知道此事,可見這全是藥廠搞出來的。】
***-----------------------------------------------------------------------***
腳部血管阻塞 易發心血管疾病
摘錄自:2008/12/03   網路新聞【40 uho編輯部】一位50多歲病人走路100~200公尺,兩側臀部、大腿及小腿肌肉即會緊繃酸痛,停下來休息一陣就恢復,重新走路症狀又會出現,這種情況持續了二、三年,看過骨科、神經科、復健科都沒效,最近因右腳小腿受傷,一個多月傷口都沒好,才到門診就醫,結果發現兩側足部脈搏相當微弱,於是安排進一步周邊血管壓力檢查及彩色杜卜勒超音波檢查,才確定是兩側大腿動脈完全阻塞,在進行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術治療後,目前病人走路、跑步都沒問題了。(這是錯誤的治療,這種問題找中醫,不但可以早期就知道病人將會發生這個問題,同時還可以將它立刻制好,我們還知道病因是什麼。)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心臟科蔡貴嶔醫師指出,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的疾病其實並不少見,只是常常被誤診。因為走路酸痛,常被誤診為坐骨神經痛、退化性關節炎、肌腱炎等,這種毛病常見的症狀就是漸歇性跛行,也就是每走一段距離,下肢就會疼痛,休息一下就好,重新走路症狀又出現。酸痛部位大都是大腿、小腿,及足部的肌肉。如果血管阻塞太嚴重則會產生慢性潰瘍傷口或腳指頭壞死,很多病人因而需要截肢,一般檢查就會發現病人腳部容易冰冷且脈搏微弱。測量足部動脈壓力即可發現明顯低於上臂壓力。(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問題,就跟吃西藥有關,因為西藥會傷到心臟,讓心臟的溫度下降,於是造成腳冷。)
蔡貴嶔醫師表示,針對前述案例,大部分人以為只是腳的問題而已,其實下肢阻塞只是全身血管動脈硬化的一部分表徵而已,大部分患者其心臟及腦部血管也有病變,醫學研究發現近一半的病人在5年內會發生心血管疾病或死亡,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所以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及預防更是重要。(中醫學在千年以前就知道這個問題,不但如此,當時還已經有了解決方式,西醫不知所謂寒熱問題,所以根本就無法預防心臟病。)

至於腳部症狀的治療,除了藥物外,就是最新的導管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術或是傳統的血管繞道手術,由於導管治療傷害性較小、安全性高,所以大都優先選擇,如果太嚴重沒辦法用導管治療,才會選擇開刀繞道手術或截肢。(這是西醫的治療法,它只能緩解ㄧ時,無法照顧ㄧ世,只有真正的中醫可以治療這種問題。)
早期發現是很重要的,因為它關係著患者將來心血管發作的可能性,所以蔡貴嶔醫師建議,(下文紅字部份是中醫建議,請參考。)
(1)年齡50-69歲且有抽煙或糖尿病患者   (1)長年吃西藥不吃中藥的人。
(2)年齡大於70歲                                        (2)少運動又好吃油膩的人。
(3)走路腳會痛或行走困難者                    (3)腳痛是痛在肌肉內,不是痛在關節上的人,而且雙腳冰冷。
(4)評估心血管有危險性時                        (4)有失眠,胸痛,腳趾麻木等症狀出現時,就要注意了。
以上皆應作週邊血管動脈壓力檢查,以期儘早發現,提早治療。(上述症狀出現時,就應該立刻就近找中醫治療,不可 耽誤時機,只有中醫知道如何提早治療,西醫不知如何提早治療的。)
評論
    這篇報導就是非常標準長期吃西藥所產生的病變,由於西醫不知道人體的體溫來源是來自心臟的勃動,而吃長期吃西藥的後果就是會讓心臟的熱力下降,中醫認為心為火,這火如果溫度不夠了,最早會出現的症狀就是腳冷,因為腳是離心臟最遠的地方,當腳的溫度下降後,初期就會造成腳部的血液循環不佳,此時如果給西醫治療,他還當你是神經病,並且會跟你說,他太太的腳比你還冷,所以腳冰冷算什麼,一句話就將你的問題打回來,這已經證明西醫師的無知,而腳冷就是造成血管會阻塞的真正原因所在,當血管阻塞後,你讓西醫來治療,結果只會更壞,因為做心導管或是放支架的後果只是一時的治療,沒有真正的將問題解決,同樣的問題會一再的出現,因為西醫不知道病因所在就是來自病人長期吃西藥,所以越治就越遭,像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就已經開過幾次的心臟支架手術了,結果心血管還是繼續在阻塞,而且還要終身吃老鼠藥,西醫認為這老鼠藥可以預防血管阻塞,卻沒有想到,老鼠藥會破壞血管壁的結構,讓血管非常容易破裂,所以長期吃西藥像阿斯匹林或是老鼠藥的病人,四肢非常容易出血,這就是證據,證明了血管已經被西藥破壞,此時病人就非常容易得到腦溢血,或是主動脈血管剝離,這就是我說的,給西醫治療會越治越壞的原因所在,而且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心導管或是裝支架的手術,如果病人腎臟功能不好,就無法做這種手術,運氣不好的會直接死在手術臺上,運氣好的在手術完後,直接就去終身洗腎,請問讀者,這是什麼醫學啊。
    由於只有中醫講寒熱,當發現病人腳冷時,就是在血管一開始出現問題時,立刻就開始下手治療,我們使用所謂的熱藥,其實就是讓心臟的勃動恢復過來,當心火被熱藥加強以後,心臟的溫度就會下達腳址尖端,這種自然的熱力就會將腳部的瘀血化開來,讓腳部的血液循環很迅速的回到正常狀態,如此一來怎麼會有瘀血塊迴流進入心臟呢? 又由於心藏神,當心臟出現些微變化時,立刻就會造成失眠,所以我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跟讀者說,你只要發現雙腳冰冷及失眠時,就立刻找中醫來治療,因為只有我們中醫真正了解這種致病的原因,所以我們當然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做診斷與治療,絕對不會誤治與失治的,請大家放心的將你的心交給中醫來治療吧。《美國佛州漢唐中醫 倪海廈醫師評論》
***-----------------------------------------------------------------------***
★心臟有問題不醫 肝腎跟著受損
摘錄自:2010/12/24  網路新聞【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 】中市一名39歲工程師,因心臟二尖瓣、三尖瓣血液逆流,2年前,醫師就建議他開刀換人工瓣膜,但他因為害怕手術,所以拒絕。沒多久,他就因為常會喘,且喘到快呼吸不到空氣而丟了工作。
接著他又因血液逆流,造成肝、腎功能受損,不得已也只好緊急接受手術,置換人工瓣膜,連醫師都替他捏把冷汗!
署立台中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劉殷佐昨天指出,這位患者直到30多歲才發病。本來一度懷疑是因感染發炎造成心臟問題,但檢查發現,他的心臟是退化性變化,應是先天性心臟病引起。(如果是從出生就帶來的,絕對是因為懷孕的媽媽,在懷孕時不小心有吃到西藥,才造成心臟二尖瓣、三尖瓣血液逆流的。)
可是這名工程師一直拖著沒處理,直到37歲時,心臟症狀加劇,難受到他吃不下飯、無法躺著睡覺,只能坐著休息,就醫診治發現心臟二尖瓣、三尖瓣出問題使血液逆流,但他仍不願接受手術。
直到下腔大靜脈的血回到右心房後,無法透過三尖瓣到右心室,血鬱積在右心房,造成右心衰竭,也連帶造成肝、腎鬱血,肝、腎功能受損,才不得不接受手術治療。
這名患者在術後,馬上就可以躺著睡覺,他告訴醫師說:「早知道就早點開刀了!」
劉殷佐指出,患者若對治療有疑慮,可以徵詢其他醫師第二意見、甚至第三意見,但千萬不要拖著不處理,因為心臟出問題不醫,不只是心臟受損,肝、腎功能也可能受損。
評論
    今年來參加跟診的同學們是否記得,今年跟診時有一對夫妻來自中國,是楊醫師介紹來美國治病的,那位太太就是得到這種心臟二尖瓣、三尖瓣血液逆流問題,在老師幫她下完針後,當場就讓她多年以來的心臟悶痛、氣喘等症狀,立刻消失,這種病只要連續的幾次針灸,加上服用正確的中藥處方,絕對可以治好,無需大動干戈冒著風險的去做手術。
這種心臟二尖瓣、三尖瓣血液逆流就是由西藥止痛藥副作用所引起的,不吃西藥的人,是不會得到這種病的,心為君主之官,本身不受病的,自從有了西藥以後,才出現這種病。《美國佛州漢唐中醫 倪海廈醫師評論》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