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冠病人因服用類固醇  康復後竟染上這種病  死亡率50%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 可能導致關節骨壞死長期施打類固醇止痛針小心持續發燒★網友投稿:吃藥不難,停藥最難(很重要的觀念!) 醫師提醒勿濫用類固醇 以免終生遺憾★B肝使用類固醇 需小心以對★好神?「美國仙丹」類固醇 造成速療假象★運動傷害與局部注射類固醇★長期塗溼疹藥膏 男子指紋不見★類固醇藥膏 明年擬改"處方藥"★長壽劇女星健康亮紅燈!暴肥43KG「百病纏身」淚崩:腦部以下快進棺材素食健身網紅心跳驟停猝死享年30歲 他生前「吃素愛運動」大方承認:有用這藥★★★★★★★

【版主按】:疾病的治療原則,必需重視原因,排除致病的原因才是真正的治病,單純對症狀進行處置,只是暫時緩解其症狀,那只是一個〝假相〞並不能根治,但是西醫治療各種慢性病例如:失眠症、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各種痠痛……皆是如此。何况藥吃多了會有副作用,開始又看別的科,又拿了一堆藥藥越吃越多,症狀也越來越多。
治病不求治本,猶如治絲益棼。吃到最後失眠症的得憂鬱症,甚至自殺;高血壓的要洗腎;糖尿病的要截肢,或是眼瞎;其他的慢性病,藥吃到最後都有副作用產生,例如肝、腎、胃功能變差,甚至必須吃藥吃到死為止。
所以奉勸各位慢性病患者,在不得已、或緊急情況下,可以先用西藥控制,終究還是要尋找有經驗的中醫治療,才能根治。千萬不要因為病情得到控制就大意了事,最終必然發生憾事。注意!中醫雖然不分科,但還是學有精專,有經驗的中醫不等於很有名的中醫,至於能否找到,端看個人造化!

★有筋骨痠痛者,請點閱【文章分類】的〝拔膿系列〞及〝橘井泉香〞,諮詢電話(02)2679-3117   德輝居士
***-----------------------------------------------------------------------***
類固醇不是仙丹,是毒藥(很重要的觀念!)
摘錄自:2021/10/19 網路新聞【 作者 謝宗智 醫師】一個病人說,她有一個姪女,鼻塞流鼻水,聽醫生的話,吃了兩年的藥,結果她洗腎了,她才國小三年級。
學醫的都知道,治療咳嗽、鼻塞、流鼻水最有效的藥,就是類固醇,也知道它的後遺症,除非真的沒有其他替代藥品,否則醫生是不願意給病人吃類固醇的,他寧可多咳兩天,寧可讓鼻水如潮水洶湧。但是用類固醇治感冒,只要一次就好,病人奉為神醫,爭相走告。一顆類固醇的效果抵得上五顆感冒藥,價錢又便宜,吃久了又會上癮,不吃就覺得頭暈,全身無力,還以為又是感冒,去別的地方看都沒效。要不要濫用類固醇,會使診所一個月的收入,相差至少一百萬元以上,面對鉅額金錢的誘惑,卻無適當的管制措施,要醫生自律自省,無異緣木求魚,醫生濫用類固醇,並不違法,一個地方如果有人濫用類固醇,所有的病人都會被他吸引過去,大家都會考慮是否要跟進,再也不必去追求高明的醫療技術了。
知道那麽多民眾排隊吃類固醇,一步步走向糖尿病與洗腎的道路,告訴大家這個所謂的『開業技巧』,可以讓人避免不必要的類固醇,如果衛生署管制口服與針劑 類固醇,可以救百萬人免於不當使用類固醇的傷害。要避免感冒吃到類固醇,只有你了解醫生在什麼症狀會使用它,才能避開它。
類固醇與一般感冒藥的比較:
一、一般感冒藥:不論口服或針劑,藥效大多是六小時,價錢貴,一種藥治療一種症狀,只能使症狀减 輕而無法完全消失,治鼻炎的藥,吃了會想睡覺,全身無力,心悸,止咳針非常痛,止痛退燒針,很痛,有些人會過敏甚至休克。
二、類固醇:價錢便宜,可以使感冒的所有症狀完全消失,效果可以持續兩天,吃了不會想睡覺,不會全身無力,心悸,針劑不太痛,絕不會有人過敏,休克,它的短期副作用小,長期副作用大,抗發炎作用是短效型的十至四十倍,連續使用超過五天就會產生腎上腺功能不全症候群,此病需要甪類固醇减量治療一年才能痊癒。也就是說它會上癮,病人連吃五天,大多只是食慾增加,而短效類固醇,如吃二天,就全身水腫,無法偷吃,要超過七天才會上癮。
三、以類固醇退燒,病人活動力明顯减退,臉色蒼白直冒冷汗,雖燒不起來,卻像個活死人,但若再橈起來會變成肺炎、中耳炎、腦炎、腦膜炎,而且機率很大,病程加速,病菌抗藥性也增強,以退燒藥退燒,藥效一過會再燒起來,但活動力不會減退,很少惡化。
醫生在什麼狀況會使用類固醇?
一、病人抱怨鼻塞、流鼻水、喉嚨痛、咳嗽還沒好,加入類固醇立刻就好,若是小孩打一針,那絕不是止咳嗽,因為那會令大人痛不欲生,更何況是小孩。
二、有些醫生不會讓你有抱怨的機會,每個人的病情和症狀都不一樣,打的針都相同,那一針是dexame thasone 4mg,成本五塊錢左右,打下去不太痛,同等抗發炎作用的短效類固醇,solu-cortef 100mg,單價廿九元,要二支,而solu-medrol -300mg,單價一百多元,要一支半, 六十公斤 的成人治療感冒只要甪dexamethasone 2mg。
三、疾病造成發炎而產生症狀,因此若給予類固醇,百病多會緩和,但不會根治,反而惡化。
使用類固醇的人有那些症狀:
一、抵抗力降低:時常感喉嚨痛,父母卻怪罪小孩體質差。
二、腎上腺功能不全症候群:不吃類固醇就覺得頭暈,全身倦怠,無力感,甚至快要休克,還以為是感冒,去別家看都沒效,打了一針立刻生龍活虎,這是因為類固醇上癮了。
讀完了上文,依你看病的經驗,你認為該抱著什麼樣的心態求醫?是否要那些狠不下心的醫生,都要面對是否同流合污的天人交戰。
***-----------------------------------------------------------------------***  
★印度新冠病人因服用類固醇  康復後竟染上這種病  死亡率50%
摘錄自:2021/05/10  溫哥華港灣【編輯中心/綜合報導】印度疫情仍在肆虐,累計確診週日(9日)已經突破2200萬例,累計死亡超過24萬人。單日新增死亡更創出4187人的慘烈記錄,全國已連續4天新增超過40萬人確診。
疫情告急,印度宛如人間煉獄。據BBC、今日印度等媒體報導,在印度,越來越多的新冠患者康復後感染致病真菌,患上毛黴菌病失明甚至身亡。
截至目前,僅古吉拉特邦的毛黴菌病感染人數就已突破100人,已經有多名新冠康復者因感染該真菌失明或死亡。
據BBC報導,週六上午,印度孟買的眼科醫生奈爾(Akshay Nair),正等著為一名25歲、剛從新冠中康復的糖尿病女患者動手術。
在手術室裡的除了奈爾之外,還有耳鼻喉科專家。他們正將管子插入患者的鼻子,移除感染了“毛黴菌”的組織。
這是一種罕見且危險的真菌感染,通常會影響患者的鼻腔、眼睛、有時甚至會感染腦部。
在同事完成鼻腔手術之後,奈爾接著還得進行3小時的手術,摘除這位女患者的一隻眼睛,“我要把她的眼睛摘除、只有這樣才能拯救她的生命”。
BBC指出,毛黴菌病的死亡率高達50%。對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比如糖尿病、癌症、艾滋或者其他免疫系統疾病患者,以及長期使用類固醇等藥物的患者尤甚。
醫生們相信,新冠康復患者感染毛黴菌病增多可能是新冠重症患者為了救命使用類固醇導致的。說起來真是雙刃劍。類固醇會減緩新冠導致的肺部發炎症狀,似乎還能幫助減少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造成的部分傷害。然而與此同時,服用類固醇也會降低免疫力、促進血糖上升,醫生們認為可能就是類固醇的副作用導致了毛黴菌病案例的出現。
奈爾說:“要知道糖尿病就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力,而用來幫助對抗新冠的類固醇更是火上加油”。
***-----------------------------------------------------------------------***
★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 可能導致關節骨壞死
摘錄自:2009/07/14  中央社【中央社記者趙宏進台中縣14日電】從事機械業的廖先生,長年服用含類固醇的抗過敏性鼻炎藥,導致關節骨頭壞死,不到30歲就得換人工髖關節,台中慈濟醫院骨科醫師羅揚斌今天呼籲大眾謹慎用藥,以免終生遺憾。
  廖先生的左腿感到痠痛已有一年時間,原本走一天才痛,今年變本加厲,只要走路就痛,他最初當做一般的筋骨痠痛,中西醫都看過,就是不見好轉。
  台中慈濟醫院檢查發現,患者的髖關節已出現骰骨頭缺血性壞死,得置換人工關節。那麼年輕就要換人工關節,令人不解。羅揚斌發現,原因是廖先生長期服用含類固醇的抗過敏性鼻炎藥物。
  廖先生說,國中開始就常因鼻水成天流不停影響上課,連出了社會都無法擺脫,他為貪圖方便與便宜,都到小診所跟藥房拿「抗鼻子過敏的藥」,因為吃了藥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好,從13歲起,一吃15年。
  廖先生表示,他並沒有警覺,不知不覺掉入類固醇藥物濫用的夢魘中,藥愈吃愈重,當一天藥量最高達30粒之多時,自己都被嚇到。
  羅揚斌指出,類固醇藥物之所以會導致關節的嚴重傷害,原因是類固醇排不出來,屯積在人體內的脂肪細胞,作用在血管上皮,讓血管供應減少,造成局部組織壞死,對骨頭破壞的作用無法反轉,而骰骨頭血液供應從遠端往近端供應,只要血液供應被阻斷,又沒有其它側肢可以供應,就會造成骰骨頭缺血性壞死。
  羅揚斌很驚訝會有那麼年輕就要換人工關節的案例,廖先生左側下肢的不適,經置換人工髖關節,現在已逐漸改善,狀況愈來愈好。
***-----------------------------------------------------------------------***
長期施打類固醇止痛針小心持續發燒
2012/09/07.中廣新聞網 (張文祿報導)長期施打止痛針小心造成持續發燒!衛生署豐原醫院最近發現兩名住院患者,不明原因發燒,但是卻沒有明顯發炎現象,召集多科醫師會診後發現,兩名患者都有長期固定到診所施打類固醇止痛的習慣,豐原醫院感染科王唯堯主任表示,長期仰賴施打類固醇止痛的結果,會導致腎上腺功能不全,因而產生持續發燒現象。
感染科王唯堯主任表示,兩名不明原因發燒的患者,其中一名為69歲女性,本身有關節炎病史,每當感到身體不適,即會至住家附近的診所打針,打完後覺得很舒服,但症狀緩解2~3天後又再去打,一星期平均會施打1~2次。一名70多歲男性患者,有酗酒習慣,並有胃潰瘍,住院期間不明原因發燒,經詢問也有長期到診所施打止痛針的習慣。
王唯堯主任說,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作用機轉為抑制發炎因子與疼痛因子的產生,在臨床應用於多項發炎性疾病如骨關節炎、痛風、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長期且大量使用後,病人會出現藥物依賴的反應,臨床可見水牛肩、月亮臉、中央型肥胖、皮膚細緻且出現多處皮下瘀血跟紫斑、間歇性和長期的不明原因發燒或血壓偏低等症狀。
王唯堯主任表示,臨床上病人不明原因的發燒,常讓執業醫師跟感染科醫師頭痛,追查原因不易。而在確定是類固醇引起的腎上腺功能不全症,必須在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的密切觀察下,視臨床情況補充適量皮質類固醇,才能改善症狀。

【版主按】:這是種很能討好病患的藥,因為患者症狀沒多久就能獲得緩解,療效立見,所以是兩面刃,雖能廣泛使用多項病症,但用的時間或方法不對,就得小心它可能帶來的後遺症。也因此,有些不肖業者會在中藥摻入類固醇成分,藉此哄騙患者。當年抗煞護士鄭鈺郿,為了治療SARS,使用大量類固醇,導致兩邊的髖關節,缺血性壞死
***-----------------------------------------------------------------------***
【網友投稿】以下內容為網友投稿,並非本報報導,真相內容請參見追追追報告。
讓我們一起來協助及關心我們週遭的親朋好友,讓同樣的悲劇不要再產生,也希望大家注意自己身心的健康保健! 祝福大家!

吃藥不難,停藥最難(很重要的觀念!) 陳XX/OO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江小姐(化名)是很典型的失眠一族。 她工作能力好、很受上司器重、事業心也很大,所以可想而知,工作壓力不小,白天要應付客戶,到處接洽,晚上往往還要加班。 很自然的,她滿腦袋想著都是公事,晚上怎麼睡得著呢? 所以長期以來,她飽受失眠之苦,各種方法都試過,還是睡不著。 最後,不得已只好使用安眠藥。
醫師開給她一種藥物,使用後效果不錯,但朋友警告,吃這個藥物會成癮,她有些擔心,於是就停用了。 但是藥物一停,失眠更嚴重,她不得已吃半顆,但還是睡不好,反而是半夢半醒的,第二天更難過;最後只好恢復一天吃一顆。 但糟糕的是,這次即使吃一顆,還是睡不著。 醫師把藥量加到兩顆,她很擔心會不會太多? 醫師只是要她繼續吃,沒多說什麼。 沒奈何,為了睡眠,也為了第二天的工作表現,她開始每天改吃兩顆。
五年下來,她不知不覺地,用量越來越大,加到了兩種藥物,一種各三顆才能入睡。 她困擾極了,但醫師仍舊不說什麼,叫她繼續吃下去。後來,她一位大學同學從國外拿到心理學博士學位回來,她如獲至寶,要他幫忙。
這位好心的朋友一看她的藥物,心中暗叫不妙,開的怎麼都是非常強烈的苯二酚類藥物呢?
而且其中還有兩種,目前在國內是第三類管制藥品! 他建議立刻停藥,而且,據他所知道的精神醫學發展,使用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的效果,遠勝於使用抗焦慮劑,長期使用下來,可能連藥物也不必服用就能入睡。 為了取信江小姐,這位朋友還把藥典翻出來給她看,果真書中所講的字字不差,江小姐趕緊把藥物全部扔進沖水馬桶,再也不敢吃了。 這位朋友建議她使用一個風行全球、據稱有效的自然睡眠法,無需使用任何藥物。 結果出乎所有人意料──五天後,江小姐突然暴斃了。死因是鎮定劑戒斷症候群。

這是一個真實的悲劇,祇是經過改編而已。 誰也沒料到的結果,那位心理學博士朋友更是難過自責。 事後分析,這整個原因是這樣的:
江小姐原有的醫師由於門診量太大,並沒有清楚的一個治療計畫,每次江小姐就診,就是開藥而已。 當江小姐的失眠加重,這位醫師就跟著加重用藥。 結果加到最後,就是一次使用一大堆的鎮定劑。 關於這部分,自然是醫師的疏失。
更糟糕的是江小姐因為工作應酬本來就要喝酒,她的酒量又好,睡不著時她不想吃太多安眠藥,所以會多喝一盃白蘭地助眠。 關於這點,她沒跟醫師或他的好朋友講過。 所以呢!當她要把安眠藥扔掉之前,一天已經使用到九顆鎮定劑,外加一天一瓶的白蘭地。 而奉行該自然睡眠方法的要件,就是停止所有的藥物與酒精等刺激品。 但在醫療上,鎮定劑的戒斷是最危險的,安非他命、海洛因、古柯鹼的戒斷,都遠遠不及鎮定劑的戒斷。
雖然說,醫師開給她的是安全性高的鎮定劑,但偏偏她喝酒,而醫師不知道, 因為比鎮定劑戒斷更危險的,就是酒精戒斷。 而最最危險的,自然是鎮定劑與酒精合併戒斷。 在那瞬間,全部藥物終止使用後,所有的鎮定作用消失了,以經典戒斷症狀為例:六個小時開始雙手顫抖、八個小時出現幻覺、十二個小時出現癲癇發作,三天內出現震顫性譫妄。然後就死亡了。
這個悲劇的誕生,是醫師犯錯在先,未善盡告知之責,也未提出治療計畫,又未曾問出酒精是否使用;心理學博士朋友犯錯在後,他只念了藥物學,深知藥物的作用,但卻不明醫理,不知道一個這麼溫和的藥物在突然減藥時,會變成如此嚴重的副作用;最後江小姐本身沒把飲酒事情誠實以告,這也是一個疏失。 但願這樣的故事,不要再重演。 選擇你的醫師,選擇後就信任,信任後就盡量發問,醫師若不回答,就「開除」他。 這是保護自己最重要的關鍵之一。 【資料來源:NOWnews 今日新聞網】
***-----------------------------------------------------------------------***
醫師提醒勿濫用類固醇 以免終生遺憾
摘錄自:2009/07/14  NOWnews【記者李梅金/中縣報導 】台灣屬於海島型國家濕熱氣候造成民眾罹患過敏性鼻炎比率很高。不到卅歲的 廖先生,長年濫用含類固醇的抗過敏性鼻炎藥,導致關節骨頭壞死,不到卅歲就
得換人工髖關節,醫師呼籲大眾,謹慎用藥,以免終生遺憾。
  廖先生 向 醫師反映,他的左腿痠痛已有一年時間,原本走一天才痛,今年變本加厲,只要走路就痛,他最初當做一般的筋骨痠痛,但中西醫都看過就是不見好轉,台中慈濟醫院檢查發現,他的髖關節已出現骰骨頭缺血性壞死,得置換人工關節。
 那麼年輕就要換人工關節,令人不解。推敲背後的原因, 羅揚斌 醫師發現,原因是 廖先生長期服用含類固醇的抗過敏性鼻炎藥物。
  廖先生說,從小就常因鼻水過敏成天流不停影響上課,連出了社會都無法擺脫,他為貪圖方便與便宜,都到小診所跟藥房拿「抗鼻子過敏的藥」,因為吃了藥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好,從十三歲起,一吃十五年,他曾經透過運動改善症狀,但不運動後又發作,鼻子成了健康風向球,身體一有不適,連吃壞肚子都馬上從鼻子過敏先開始,但他並沒有警覺,不知不覺掉入類固醇藥物濫用的夢魘中,藥愈吃愈重,當一天藥量最高達卅粒之多時,自己都被嚇到。
 羅揚斌指出,類固醇藥物之所以會導致關節的嚴重傷害,原因是類固醇排不出來,屯積在人體內的脂肪細胞,作用在血管上皮,讓血管供應減少,造成局部組織壞死,對骨頭破壞的作用無法反轉,而骰骨頭血液供應從遠端往近端供應,只要血液供應被阻斷,又沒有其它側肢可以供應,就會造成骰骨頭缺血性壞死。
 他表示,台灣醫藥概念逐漸普及化,國民使用類固醇的觀念已愈來愈成熟,一般都不會濫用,所以很驚訝還會有那麼年輕就要換人工關節的案例, 廖先生左側下肢的不適,經置換人工髖關節,現在已逐漸改善,狀況愈來愈好。羅揚斌也建議 廖先生與其吃藥治標,不如找出過敏原,才是治本之道。

摘錄自:2015/04/08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65歲婦人,10年前因關節持續疼痛、腫脹,而至醫院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10年來靠著服用類固醇、止痛藥及抗風濕藥物控制病情;不料,日前她因下背痛至醫院照X光,結果發現,其胸椎及腰椎已有多處嚴重的壓迫性骨折,骨質疏鬆指數(T-score)也嚴重達-3.3;若不及時治療,當心跌倒後會因嚴重的失能,而影響生命安全。
******
花蓮慈濟醫院曾經連續收治三名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患:
第一例:是一位平時身體健壯的七十一歲老先生,七月間突然左半身癱瘓緊急送醫,發現他腦部膿瘍,進行神經外科手術引流後,仍未見改著,直到給手適當藥物,才迅速恢復。原來這位老先生平常只要一有病痛,就到某固定診所打一針見效的藥劑區制定出入口稅,這類藥多屬於類固醇,老先生因在不當使用類固醇下,免疫能力降低,就連普遍存在土壤中,不易致病的細菌,竟然使他腦部膿瘍,險些致命女座標軸心國事犯節氣。
第二例:是位六十七歲的女病患,她因疼痛,長期服用坊間成藥,之後自覺症狀改善而停藥,但卻出現噁心、嘔吐及血壓下降等狀況,這是病患不知長期服用類固醇,突然停藥,造成腎上腺危機,經給予適量類固醇後,病情漸漸穩定,然後逐漸減藥,避免副作用發生。
第三例:是位痛風向球三十多年的女病患,她因為早年無健保及經濟因素,服用坊間藥粉減輕疼痛,但服用過多造成她臉部脹大,最後連走路都有因難,且造成腳部肌肉壞死,終致因傷口感染而住院,由整形外科治療患部,及適當的處理,但已造成她無法挽回的傷害。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王立信說:俗稱美國仙丹的類固醇,雖具有抗發炎,免疫抑制及細胞膜穩定作用等,可用在神經系統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關節炎、結締組織病、部份眼疾、傳染病等。但必 須在 醫師嚴格把關下使用,且服甪類固醇三週以上的病患,不可擅自停藥。
使用類固醇還有許多禁忌,例如小孩、精神障礙者、骨質疏鬆症、嚴重糖尿病、昜受感染者、青光眼、白內障、消化性潰瘍不癒的人,都不能輕昜服甪,必 須經 醫師調整處方,他也呼籲民眾,不要購買沒自信的藥丸、藥粉、或相信號稱一針見效的特效藥。
***-----------------------------------------------------------------------***
B肝使用類固醇 需小心以對〈愛肝加油站〉
Q:我今年63歲,雖然有B肝帶原,但是平時身體都很健康,每半年到一年也會做抽血與腹部超音波追蹤,兩者都很正常。可是今年5月,我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求診後,醫師開給我的藥物中,有一種是類固醇。
最近半個月,我覺得異常疲倦,胃口也不好,抽血檢驗肝指數1900多,醫師馬上安排住院,隔兩天再抽血,肝指數已經飆到3000多了。醫師診斷是服用類固醇導致B型肝炎發作,可是才吃兩個月,真的會這麼嚴重?該怎麼辦才好?
A:B肝帶原者如果體內的免疫系統與B型肝炎病毒能和平相處,比較不會有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的危機,如果免疫系統或B肝病毒中,有一方過於強勢,此時原本平衡的天秤就會傾斜,可能導致肝炎發作。
類固醇或是免疫抑制劑主要就是抑制人體的免疫系統,也可能導致天秤失去的平衡,因為一旦抑制人體的免疫系統,B肝病毒趁機大量繁衍,最後就可能醞釀成B型肝炎發作,甚至發生猛爆性肝炎,因此有B肝或C肝者,若要使用免疫抑制劑或類固醇藥物治療,需特別謹慎。
目前肝指數升高至3000多,若確定B肝病毒量也很高,大概可以確定是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要趕緊使用B肝抗病毒藥物治療。B肝抗病毒藥物是藉由阻礙B肝病毒繁殖複製的其中一個環節,進而抑制B肝病毒的繁衍,以達到治療B型肝炎的效果。
使用抗病毒藥物後,仍需持續觀察GOT、GPT、黃疸指數、凝血時間等肝功能變化。此外,每隔一段時間需監測B肝病毒量有無下降。但是通常黃疸指數會在GOT、GPT開始下降之後,才開始升高,因此,有可能GOT、GPT已經降下來了,可能黃疸卻仍然持續爬升。依然要保持密切監測,假如黃疸指數一直往上升高無法下降,表示肝臟損傷太厲害,可能有肝臟衰竭的危險,這時,就要儘早進行肝臟移植的準備了。文/許金川(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備有B型、C型肝炎治療小手冊、肝癌治療小手冊及好心肝會刊,提供民眾免費索閱。最新55期會刊內容包含「面對副作用—談B、C肝治療」、「B肝治療新選擇」、「有肝病該怎麼吃」等;許金川教授著作的「遠離肝苦很簡單」已出版,請洽肝基會或各大書店購買。2011/08/08自由時報
肝基會諮詢專線:0800-000-583,網址:www.liver.org.tw。
***-----------------------------------------------------------------------***
好神?「美國仙丹」類固醇 造成速療假象
摘錄自:2009/11/09東森新聞【記者簡至豪、林翰廷】類固醇又稱為「美國仙丹」,主要就是使用後患者的病狀會迅速康復;不過,醫師提醒這全是類固醇給人的假象,因為類固醇會暫時紓緩症狀,通常用在內分泌失調、氣喘和皮膚病等症狀,但不能用過量,否則可能造成抵抗力降低、骨質疏鬆或者是臉部腫脹的副作用。由於無法從外觀辨識,提醒民眾拿藥一定要跟藥師確認。
氣喘噴劑和消炎口服藥都是含有類固醇的藥品,醫師提醒患者使用類固醇藥可別被它神奇的效果騙了。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表示,「它(類固醇)會壓制我們身上很多發炎、過敏的症狀,所以它被濫用的狀況會比較多件。」
就是因為這種速療假象,讓類固醇又叫「美國仙丹」。一般來說,類固醇用在治療內分泌失常、皮膚病、過敏和氣喘等症狀;但它的副作用也不小,不只會造成抵抗力降低、骨質疏鬆及影響小孩生長外,最明顯的就是「月亮臉」和「水牛肩」等外貌的改變。
何一成指出,「超過7天要開始將類固醇停藥的話,要慢慢停,因為類固醇取代我們身體一些抗發炎、調節免疫或是調節鹽分的作用會突然停止,這個時候人會極度的疲倦,新陳代謝功能又不能執行,鹽分會極度的不平衡。」
目前來說,類固醇藥物沒辦法用肉眼分辨,只能靠藥袋上的藥名。醫師提醒,類固醇不是不能使用,而是要依病情做劑量調整,拿藥時最好跟藥師確認,免得引發後遺症。
***-----------------------------------------------------------------------***
運動與復健:運動傷害與局部注射類固醇
摘錄自:2016/02/17 on.cc 東網【凃俐雯 醫師】類固醇以前有一個很有名的外號叫做為美國仙丹,因為對於大部分的發炎性疾病,類固醇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但是長期口服類固醇卻會產生很多副作用,例如:高血壓.血糖問題.月亮臉.水牛肩.胃潰瘍等等,一般民眾多多少少都聽說過關於類固醇的這些副作用,因此普遍都對類固醇留著一個很差的印象。
其實,常被用來治療肌腱炎.滑囊炎或者關節炎等疾病的是「局部注射型」類固醇,通常使用的劑量比起口服類固醇低非常多,尤其現在可以利用超音波導引注射,大大提高了注射的準確度,因此類固醇的用量就可以比以前更少了,所以,局部注射類固醇不太會有像長期口服類固醇那種全身性的副作用;此外,當一般非類固醇消炎藥無法壓制關節發炎時,與其讓關節一直處在發炎狀態對關節的傷害反而比打一針類固醇更大。所以,對一般民眾來說,只要不是太密集注射(間隔時間在一個月以上),真的不用太過擔心其副作用。
然而,局部類固醇注射對運動員來說,就得比一般民眾更審慎很多,因為,反覆多次的注射類固醇可能會導致肌腱變得脆弱,再加上運動員對於肌腱強度的需求又更高,尤其是衝擊性較多的運動,只要肌腱變脆變弱一點點,就有可能在訓練或者比賽時斷裂。但是,運動員又是肌腱.韌帶.關節傷害發炎的高危險群,有時候會面臨非得注射類固醇不可的情況,那麼該如何正確的注射類固醇呢?選手自己有哪些該注意的事情呢?以下整理運動員打類固醇的十大應注意事項,跟大家分享:
1、絕對不能打在肌腱或者韌帶裏面,萬不得已,非得打的話也只能打肌腱周圍。
2、打在關節內或者滑囊內是安全的。研究發現類固醇打在關節內並不會對軟骨造成不良作用,而且慢性的滑囊炎會造成滑囊內絨毛過度增生,打一點類固醇反而可以讓絨毛萎縮一點。
3、打類固醇的間隔應在兩周以上,同一個部位一年之內最好不要打超過三劑。
4、如果第一劑打了沒效果的話,也就不需要再打第二劑了!通常局部注射的類固醇會加入麻醉藥一起打,原因是麻醉藥物的藥效會立即出現,因此如果打針的位置正確的話,那麼患者的疼痛會立即緩解很多,那就知道是打對了,但如果沒有立即效果,過了三天甚至兩周之後也都沒有任何改善,那麼同樣的部位就不必再打了。
5、儘量不要打最容易因為打類固醇斷裂的部位,第一名:足底筋膜(53.7%),第二名:股四頭或者髕骨肌腱(9.5%),第三名:阿基里斯肌腱(8.4%),第四名:二頭肌肌腱(8.4%)。
6、打完之後要休息一至兩周才能開始運動,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還是休息兩周以上,原因一:因為局部注射類固醇的作用大概在兩周才會比較明顯,這樣才能觀察到完整的效果,才知道打了有沒有效;原因二:因為即使是打在肌腱周圍,也會造成肌腱的承受張力的能力變低,也就是打了以後的兩周內肌腱會變得脆弱的意思,然而,這個副作用會在兩周之後解除,肌腱會回復原本的抗壓能力,所以打針後最好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兩周以上。
7、比賽之前不能打局部類固醇!因為肌腱斷裂的危險性會提高。
8、屬於慢性肌腱病變(tendinopathy),例如:網球肘或者阿基里斯肌腱病變等,這種情況打類固醇的效果很差,很容易一下子就復發了,所以就別打了。但是,相反的,如果是急性肌腱發炎,且超音波下看到血流明顯增加(表示發炎很嚴重),那其實可以考慮打一針,但不要忘記,一定要配合休息。
9、打類固醇最常見的副作用,第一名:皮下脂肪萎縮,第二名:皮膚色素褪色,第三名:肌腱斷裂(雖然不知道是因為類固醇造成肌腱變脆弱而斷掉的,還是因為原本就發炎很嚴重才會打針的,而且運動員常常休息不足就上場,再加上運動強度很高給肌腱很大的壓力才斷掉的,姑且不論原因為何,肌腱斷裂是打完類固醇之後副作用第三名,但卻是最嚴重最悲慘的一種情況。)
10、對運動員來說,建議還是要先採取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例如:冰敷,休息,物理治療,運動治療等等,如果都沒有效果,才會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打針絕對要擺在眾多非手術療法裡的最後一招。
對不斷在比賽的運動選手來說,打針後疼痛緩解的喜悅大多只能維持數周,原因就是發炎其實是運動傷害的結果,不是原因,如果想要根治這個傷害,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不管是肌腱發炎.韌帶發炎.關節發炎或者是滑囊發炎,事出必有因,一定要找出根本的病因,是不是跟哪些肌肉無力或者柔軟度不夠有關?是不是跟運動姿勢錯誤或者技巧不佳有關?是不是跟暖身與緩和不足有關?是不是跟體能不足有關?如果不找出病因,那麼相同的運動傷害就會一直反覆出現,選手就會依賴打針,這就是醫師最不想看到的結果。
每一種藥都有缺點跟優點,如果選手能與醫師好好配合,正確地使用類固醇,就能把藥物的優點發揮到最高,把缺點減到最低,類固醇也能變成好藥,幫助選手健康的回到賽場上。
***-----------------------------------------------------------------------***
長期塗溼疹藥膏 男子指紋不見
摘錄自:2012/10/15  民視新聞【民視社會新聞報導】目前坊間用來治療濕疹的藥膏,大多都含有類固醇。不過由於國內缺乏管制,各種藥膏添加含量不一。過度或長期使用,就有一名19歲男大學生竟因此導致指紋消失,結果回國入境時無法通關。
我摳!我摳!我摳摳摳!手部長濕疹,好癢啊!買了一堆藥膏回家塗塗抹抹,但市面販售治療濕疹藥膏,大多都含有類固醇,含量多少沒標示,小心擦多了,手指頭的指紋可能就消失。
舉凡過敏性濕疹、異位性皮膚炎、乾癬等,類固醇藥膏都有效,但必須依照病症、皮膚狀況選擇合適藥膏。日前一名19歲男大學生,就是手掌長期濕疹,自行擦強效類固醇藥膏止癢,沒想到上個月從日本返國入境時,指紋辨識器卻無法辨識身分,才赫然發現,指紋已經不見了。
指紋用途廣泛,像是身份認證、出入境管制、代替印章、犯罪偵查等,都得靠指紋辨識。醫師也提醒,長期接觸化學藥劑的美甲、美髮、清潔業,建議戴手套或是遠離過敏原,才不會像這位男大生連指紋都沒了。
******
病人對類固醇的態度兩極化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主治醫師 賴建仲)
    在過去,常有門診病人拿著用過的藥盒說:「醫生,上次我擦這種藥效果很好,能不能多開幾盒一樣的藥給我?」通常這些藥都是藥效極強的類固醇藥膏,我們往往得花費許多唇舌才能讓病人了解:並不是每種皮膚病都適合使用強效的類固醇,過度使用或用法不當甚至可能產生極大的副作用。
    而近一兩年來,由於新聞媒體的廣為宣傳,這類病人已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過度憂慮的病人,他們憂心忡忡地問:「聽說皮膚科給的藥都有類固醇,對身體很不好,你給我的藥千萬不要有類固醇喔!」這時我們又得向病人再三解釋適度地使用類固醇對某些疾病是必要的,且可將副作用控制在最小的範圍之內。
    面對這兩種迥然不同的觀念,有時不免慨嘆:昔日的仙丹怎麼一下子變成了駭人的毒藥呢?當然類固醇還是類固醇,它並沒有改變,變的是患者的觀念。類固醇就像一把利刃,用得好足以救人無數,使用不當卻也可能致人於死。所以,正確的使用類固醇是皮膚科醫師的基本責任,而教導社會大眾對類固醇有正確的認識─不迷信與過度依賴它的療效,但也不會過度排斥,更是皮膚科醫師應盡的社會責任。
    類固醇在二次大戰後,曾廣應用在臨床治療,早期大約是風濕性關節炎等。開啟這醫學新頁的三位美國學者Hench, Kendall及Reichstein,還因此得了諾貝爾獎。大約三、四十年前開始使用在治療皮膚病,和傳統的治療方法比起來,它的效果令皮膚科醫師感到欣喜,但漸漸地它的副作用也顯現出來。類固醇是一群化合物的總稱,最早被使用的是可體松 (cortisone) ,它進入人體內可轉變為氫化可體松 (hydrocortisone) 而產生作用,但若僅是局部塗抹則無法轉變為氫化可體松,而不具活性。這幾十年來,經由生化學家不斷的研究發展,各種效果更強的類固醇藥物一一被製造出來。例如:經過脂化作用可製造出親脂性的類固醇,此一步驟即是類固醇能用作外用藥膏的重要突破;又如在類固醇分子的某一碳端上加上氟、氫氧基離子或甲基離子即可改變其強度。目前市面上各種不同的類固醇外用藥不勝枚舉,且不斷有新藥上市,如何選擇一種最合適的藥物實在也是一門大學問呢!
***-----------------------------------------------------------------------***
類固醇藥膏 明年擬改"處方藥"
摘錄自:2015/10/04 華視新聞【綜合報導  】不少人皮膚癢、長紅疹都會到藥局買含有類固醇的藥膏,但衛福部研擬,含有類固醇的外用藥,未來將轉為處方藥,包括益可膚、膚潤康等藥品,以後得有處方簽才能取藥。
皮膚癢起疹子,很多人會自行買含有類固醇的藥膏擦,因為濫用,結果導致皮膚萎縮膚色不均等副作用,因此衛福部食藥署研擬,最快明年將類固醇成分中弱級的外用藥,從指示藥轉為處方藥,未來像"益可膚"等藥房常見皮膚藥,須就醫憑處方箋才能取藥了,皮膚莫名地搔癢起紅疹,很多人為了求方便,都會到藥局買藥膏自行塗抹,結果塗了不但沒有比較好,皮膚就像這個男大生一樣,背部本來只是輕微毛囊炎,塗藥後紅疹冒出一大片還滲血,原因就是濫用類固醇藥膏惹的禍。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含有類固醇成分的藥膏,由強到弱分1到7級,1到4級的外用藥膏列為處方藥,但5到7級的指示藥,不用醫師處方箋,民眾輕易可以買到,因此民眾常常自行當醫生到藥局買藥擦,嚴重後果,像是這位48歲胯下患有濕疹的男性,擦了類固醇藥,紅斑愈塗愈大片,還造成黴菌感染,或是這位60幾歲患者,皮膚萎縮變薄稍微碰撞就瘀青出血,食藥署評估後決議,如果醫師後續通報民眾濫用情況嚴重,最快明年就將5.6級中弱效的類固醇藥膏轉處方藥,以後像是益可膚這類藥膏,民眾必須掛號經過醫生評估才能拿藥了。 
******
百款類固醇藥膏 擬納管
摘錄自:2015/03/06蘋果日報【蔡明樺╱台北報導】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昨表示,門診觀察濫用或錯用類固醇藥膏致皮膚萎縮、滿臉紅斑的患者,幾乎每天都有,而且美國僅允許強度最低的第七級類固醇外用藥為指示藥,其餘六級都是處方藥,國內管理太寬鬆,因此日前已行文食藥署,要求將中弱度的類固醇外用指示藥改為處方藥。
食藥署藥品組長劉麗玲說,基於民眾用藥安全,將研議從嚴管理類固醇外用指示藥,近日將提專家會議討論。
台北市藥師公會前常務理事沈采穎說,中弱度的類固醇外用指示藥市佔率近八成,熱賣品項如康衛四聯乳膏、百膚安乳膏等,一旦轉為處方藥,民眾恐買不到藥膏。生產康衛四聯乳膏的人人製藥說,將依規定辦理;生產百膚安乳膏的長安化工則未回應。
楊志勛說,他曾收治一名二十多歲女子,因脂漏性皮膚炎買類固醇藥膏當臉霜塗,連續使用數月後出現皮膚萎縮副作用,滿臉紅斑、血管擴張,至少得治療兩、三年才有機會復元。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說,曾收治一名四十歲男子因流汗背部長黴,誤以為乾癬發作買類固醇藥膏猛塗,導致皮膚免疫力下降,拖到整個背部都發黴才就醫。 
***-----------------------------------------------------------------------***
★長壽劇女星健康亮紅燈!暴肥43KG「百病纏身」 淚崩:腦部以下快進棺材
摘錄自: 2021-09-15 CTWANT  【編輯:黃任強】女星李雅婷出道多年,曾演出《意難忘》、《台灣靈異事件》等,更在長壽劇《親戚不計較》中飾演惡媳婦「月英」,壞女人的形象讓觀眾恨得牙癢癢,也因此打開知名度。不過,戲外的她情路卻相當坎坷,而且健康狀況也出了問題,讓她感嘆快進棺材了。
李雅婷在《新聞挖挖哇》透露,過去體重一直維持在43公斤,懷孕的時候被導演要求一個月胖10公斤,因此最胖有胖到58公斤左右,生完小孩又被要求一個月減10公斤,但她都做到了,「我一直以來為了戲劇都是很願意如此做的」,沒想到她在5、6年前接了臉書直播,一個人就要講3個小時,還要忙其他工作,以致於沒時間睡覺。
李雅婷提到,她時常講到喉嚨沙啞沒聲音,看醫師後開始吃類固醇,結果體重不停往上飆,胖到86公斤,很多毛病也隨之而來。她指出,目前頭部以上沒問題,頭部以下問題百百款,包括先天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卵巢肌瘤,還有膽固醇過高、腸躁症、糖尿病、脂肪肝,飯前血糖高達360mg/dl,醫師希望她能夠打一針5000元的胰島素,持續一輩子。
李雅婷坦言,如果錢能買到命她願意,但是她覺得自己才43歲因而拒絕,她告訴醫師自己還沒50歲,不想要這樣打針,「求求你給我再一個月的時間」。她表示,一開始瘦了大約10公斤,但是血糖卻沒有下降,轉而去看新陳代謝科,然而一直檢查不出是哪一型的糖尿病。因為腸躁症導致便秘,於是將大腸和胃部的息肉給切掉,讓她難過表示:「腦部以上還可以,腦部以下快進去(棺材)了」。

***-----------------------------------------------------------------------***
★素食健身網紅心跳驟停猝死享年30歲 他生前「吃素愛運動」大方承認:有用這藥 
摘錄自:2023/11/30 CTWANT【編輯:甘仲豪】知名西班牙健身網紅馬丁(Alfredo Martin)在健身界、舉重界十分有名氣,不過這位素食主義者健身網紅,11月27日卻驚傳心跳驟停猝死,享年30歲,根據外媒報導,馬丁生前曾公開表示會使用類固醇、體能增強藥物(PED),外界推測與他的猝死原因有關。
根據《太陽報》等外媒報導,馬丁的女友施蘿德(Vera Schroede)證實這起噩耗,並且呼籲各方尊重親友隱私,「沒有什麼能夠填補這個空白。永遠也沒辦法」,馬丁是西班牙知名的素食健身者,在Instagram擁有13萬粉絲,YouTube頻道也累積23萬訂閱者。
根據報導,馬丁不僅只是運動練肌肉而已,更是一名舉重教練,在健身界、舉重界都相當知名,他也經常分享自己的健身日常,也大方分享提高肌肉量、正確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的方法,甚至出書並且開班授課。
報導也指出,馬丁的死因尚未公布,不過他生前經常在社交平台回答有關類固醇的問題,過去也曾使用過類固醇、體能增強藥物(PED),不少人也猜測是否與類固醇有關。對於馬丁的死訊,不少粉絲也相當震驚,許多人在他的IG底下留言,「安息吧,你的影片充滿智慧」、「我不敢相信這個人這麼快就離開我們了」、「你是一個很棒的人」、「對我來說,你將會繼續成為健身英雄」。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