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打疫苗   效果會更好六個你需要知道的變種病毒「印度變種病毒」可能主宰世界第三波疫情!已列為「令人擔憂的變異株」★驗不出病毒不代表痊癒 部分輕症新冠患者後遺症更劇烈★新冠病毒超頑強 刺不穿、耐熱又能自癒和變種★新冠肺炎更難搞了? 詭譎進化「殭屍細胞」:伸出觸手注射毒素★傳播更快印度發現「三重突變」病毒株患者染疫長達505天病逝「創全球最長紀錄」 專家曝:病毒在體內突變★Delta變種病毒複製速度比原版快上千倍 研究顯示「傳染力提升225%」★醫警告「危險的100天」備戰新魔王Omicron變異株!Omicron傳播力超強 症狀曝光★完整接種後確診「常見8大症狀」曝! 疲勞、暈眩為早期染疫跡象★打4劑仍中鏢!鐵齒男「燒到意識模糊」:誰說輕症免擔心★性行為列防疫重點?新冠肺炎患者精液驗出病毒COVID-19/入境122天才確診!補教老師接觸者採檢全出爐確診孕婦痊癒後分娩 女嬰一出生竟「自帶抗體」★墨西哥離奇案例 三胞胎確診染疫但父母檢測陰性 ★忽陰忽陽! 金芭黎男台商住院「77天未出院」★泰國、日本、印尼皆傳「屍傳人」!疑接觸染病遺體  ★確診人數從6千降至100以下 日本疫情神秘驟降讓專家摸不著頭緒★全球疫情「3個月一波」成常態? 英專家示警:BA.4、BA.5爆發在冬季新冠病毒為什麼那麼會變?★★★★★★★★★★

 

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健康的人不用戴口罩」已不適用現在的疫情發展,他並指出全球確診案例中,無肺炎症狀感染者比例高達8成以上,這讓周遭的人以為彼此都是健康的,建議民眾外出戴上口罩,將感染機率降到最低。
黃立民表示,新型冠狀病毒非常難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統計,有高達8成的感染者沒有肺炎病徵,這讓周遭的人以為彼此都是健康的,也沒有特別注意衛生習慣,但感染者的上呼吸道仍排出大量病毒,病毒在環境中還可能存活一周左右,就算沒接觸感染者,但碰到患者曾接觸過的東西就有可能染病,旁人不知不覺就中了鏢。
黃立民說,現在最重要是除了戴口罩人人要把手洗乾淨,自主健康管理才是防疫的重點工作,更別因為缺少了染疫案例的刺激,健忘的民族性就表露無疑,而將染疫危機拋諸腦後。政府說「健康的人不用戴口罩」已經不適用現在的疫情發展,由於新冠病毒的特性,公共環境常清潔,出門把口罩戴上、避免到人潮聚集的地方才能做到最大的自我保護。

***-----------------------------------------------------------------------***
為何疫苗打在手臂上?專家曝人體奧秘
摘錄自:2021/05/25 中時新聞網 【吳映璠 】台灣新冠疫情反撲,國人瘋搶施打疫苗,不過是否想過為何疫苗多在手臂上施打?專家指出考量因素很多,除了和能否有效觸發免疫反應有關外,引發副作用的程度、施打的便利性等也考慮在內。
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護理學院(School of Nursing)副教授李察姿(Libby Richards)21日在澳洲學術網站「對話」(The Conversation)撰文解析在手臂上施打疫苗的奧秘。
她介紹疫苗接種可分為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皮下注射、口服疫苗等多種,在手臂肌肉上施打新冠疫苗就是屬於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則包含麻疹、腮腺炎等,輪狀病毒主要以口服疫苗為主。
為什麼多數疫苗都是在手臂外側的三角肌(deltoid)上施打呢?李察姿分析,第一個原因是因為肌肉層有免疫細胞,免疫細胞能夠辨識抗原(antigen),抗原是病毒、細菌的小分子物質,成份包含病毒的蛋白質,疫苗將抗原注射進人體後,能夠觸發人體免疫反應,進而製造抗體、殺死外來病毒。
疫苗注射進人體後,肌肉組織的免疫細胞會辨識出抗原,並且將抗原帶至淋巴管中,然後進一步運送至淋巴結。淋巴結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裡頭包含更多的免疫細胞,能夠辨識疫苗裡的抗原,然後啟動免疫反應、製造抗體。
疫苗通常選在手臂上的三角肌上施打,原因在於那裡距離腋下的淋巴結很近,能夠加快免疫反應作用時間。除了腋下,腹股溝也有淋巴結,因此有些人也會在大腿上注射疫苗。
疫苗多在手臂上的肌肉施打,第二個原因在於副作用較小,在三角肌上施打通常會出現局部發炎、痠痛的狀況,但是如果疫苗是注射進脂肪組織,由於脂肪組織血流較少,疫苗成份吸收效率較差,發炎的機會也會提升。
此外,如果疫苗成份包含佐劑(adjuvants),佐劑能夠強化人體對抗原的免疫反應,這類疫苗通常必須在肌肉層施打,以避免大範圍的發炎症狀。
其他因素則和施打便利性比較相關,通常3歲以上才會在手臂的三角肌注射疫苗,3歲以下幼童會在大腿注射,因為他們的手臂肌肉比較小,而且尚未發育完全。
除此之外,現在許多疫苗都是集體施打,在一個許多人盯著看的大型空間裡頭,對接種疫苗的民眾來說,捲起袖子絕對比「當眾脫褲」還沒有障礙。
文章來源:Why do we get shots in the arm? It’s all about  the muscle
***--------------------------------------------------------------------------***
順應生理時鐘,早上打疫苗效果更好!建議這時間點打新冠疫苗
摘錄自:2022/07/05   《健康2.0》【許佳惠 報導】人體有生理時鐘,先天免疫也有日夜的差別,但是你知道人體在什麼時候,免疫力最活躍嗎?研究顯示,白天因為進食、活動較多,會受到較多病原體威脅,所以免疫反應白天要比晚上好,研究更顯示,白天打新冠疫苗,中和抗體數值以及記憶B細胞數量,都比下午打疫苗還好,尤其上午9~11點打,比下午3~5點打還要好。
《免疫力受基因影響 白天表現較強》
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曹珮真表示,這篇發表在科學免疫學《Science Immunology》的回顧性文章指出,動物都有生理時鐘,尤其哺乳類動物,而先天免疫也有日夜之差,且跟很多基因調控有關,例如免疫B細胞和介白質3受基因影響,白天反應強,晚上反應就較差;而免疫T細胞,雖然沒有直接調控的基因,卻有間接基因,這個間接基因可調控「刺激T細胞分化」的胜肽或激素,進而影響T細胞表現。
研究指出,人體之所以會在白天免疫反應較強,可能是因為人類是日行性動物,白天接觸到病原體的機會較大,所以免疫力要增強來保護,如果是夜行性的老鼠,免疫力就是晚間變強;而人體如果在晚間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嚴重程度通常也較高。
《疫苗刺激後天免疫 白天對疫苗的反應較好》
曹珮真說,這篇研究還發現,因為疫苗可以刺激免疫細胞活化的激素,所以針對不同時間點接種卡介苗、流感和新冠疫苗進行分析。在打完疫苗後,抽血檢測細胞因子和抗體反應,結果早上9~11點打新冠疫苗,不管是「中和抗體數值」、「免疫B細胞和T細胞反應」、「單核球和樹突細胞的反應比例」或是「記憶B細胞的比例」,都明顯優於下午3~5點,尤其記憶B細胞就是跟日後會不會再度感染有關。
此外,早上9~11點打流感疫苗,也比下午3~5點打疫苗有較高的抗體反應。而上午8點打卡介苗,比起下午6點打,也有較強的免疫力和較高的細胞因子分泌。
疫苗有打有保庇 來不及白天打晚上也可以
曹珮真表示,就像生長激素晚上才分泌,人體自有一套依循日夜的調控機制,而雖然白天免疫反應較好,但也不代表晚上打疫苗效果就差,建議如果時間許可,盡量在白天接種疫苗,若時間無法配合,就不用拘泥於非得要早上打疫苗。
♦ *****
神奇!人體免疫細胞可能也有“生物鐘”,上午打疫苗的效果比下午更好
摘錄自:2021-06-04  Yahoo奇摩【來源:前瞻網  】現在,全球各地都在有序推進新冠疫苗接種。但是你知道嗎?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接種疫苗,效果可能是不同的。
人體有生物鐘,也稱為晝夜節律。例如,我們的生物鐘確保我們只在夜幕降臨時產生褪黑激素,這種化學物質會讓我們感到疲倦,這是提醒我們入睡的信號。
此前還有研究表明,服藥的時間會影響藥物的效果。例如,由於我們在睡覺時產生膽固醇,所以在睡前服用短效他汀(一種降低膽固醇的藥物)效果最好。
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疫苗會對特定病原體產生免疫“記憶”,它會受到我們的生物鐘和注射疫苗的時間的影響。
例如,2016年一項針對250名65歲及以上成年人的隨機試驗顯示,在上午(上午9點至11點之間)接種流感疫苗的人比在下午(下午3點至5點之間)接種疫苗的人產生了更大的抗體反應。
時間更近的一項研究表明,25歲左右的人在上午8點至9點接種卡介苗(結核)疫苗,與在中午至下午1點接種的人相比,免疫反應增強。因此,對於某些疫苗,有證據表明,上午接種疫苗可能會產生更強的反應。
上午接種疫苗免疫反應增強的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們的生物鐘控制睡眠的方式。事實上,研究發現,與接種後睡眠不足的人相比,接種甲型肝炎疫苗後充足的睡眠通過增加提供長期免疫的疫苗特異性免疫細胞的數量來改善免疫反應。
至於接種新冠疫苗的時間是否會影響免疫應答仍有待研究。但鑑於目前多種新冠疫苗提供的高有效性,以及需要接種疫苗的緊迫性,人們應該在一天中任何可能的時間接種疫苗。
******
無論是成人或小孩各人的體質都不盡相同,對疫苗的機體反應也不相同。由其是孩童為了安全起見,早上接種疫苗一般比較合適,因為有些人接種疫苗後,會出現一些異常反應。早上接種疫苗後,如果有反應容易觀察,也可以及時到醫院治療。下午打疫苗,如果半夜有異常反應,不容易被發現較危險。
***-----------------------------------------------------------------------***
研究顯示:新冠疫苗下午接種效果更好
摘錄自:2021/12/15   網路新聞【國際中心/綜合報導】打疫苗也要看時辰?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日前發表的最新研究中揭露此一現象,指出相對於上午施打新冠疫苗者,下午接種的人身體會產生更強烈抗體反應,體內的抗體濃度相對更高,其原因與調節管控人體許多生理狀況的生理時鐘有關。
這項研究成果於本月4日發表於《生物週期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哈佛醫學院神經學教授柯勒曼(Elizabeth Klerman)說,在一天之內的不同時段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會影響人體的免疫反應,「我們的觀察研究提供了概念證明,這些發現可能與優化疫苗的功效有關。」
疾病對人體的攻擊和多種藥物的作用會在一天之中表現不同,例如,患有肺部疾病的人在一天中的某些時間通常會出現更嚴重的症狀和呼吸功能的改變。接種疫苗後身體的反應也是如此。
結果顯示,對所有人來說,在下午接種的人抗體水平比上午接種的人高;另外女性和年輕人接種後血液內抗體水平較高。這份研究和之前另一份研究的結果不一樣。而在此前,一項針對接種流感疫苗的老年男性的研究表明,與下午相比,「他們早上接種疫苗時的抗體度更高。」柯勒曼說「先前已有試驗顯示,在一天之中某個特定時段接受某些化學療法藥劑,較能有效鎖定癌細胞,且對其他細胞的毒性也有限。」
研究人員對此的解釋是,可能因為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的機理不同,所以人體產生抗體的反應也會不同。這取決於免疫系統是能識別先前感染過的病原體,它是以前感染過的流感病毒,還是一種全新的病毒。這份研究12月4日發表於《生物節律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
******
下午打疫苗 效果更明顯
摘錄自:2012-07-20  天天健康【生活中心/綜合報導】疫苗含有無害的死病菌或者是由無害的死病菌中提煉的物質, 能使身體產生天然的防禦能力對抗病菌。 孩子注射後, 身體仿佛受到病菌入侵一樣, 開始產生殺死病菌的抗體;身體又會製造有保護性的白血球, 能夠抵抗某類傳染病。 日後如果真的遇上同類病菌, 身體便能立刻消滅病菌, 就不會生病了。
據美國“健康日”網報導, 《兒科學》雜誌刊登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 小兒接種疫苗的時間會影響到睡眠和免疫反應情況, 下午接種效果更好。
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科學家進行了這一研究。 新研究涉及70名嬰兒,從他們2個月開始接受系列疫苗接種。 接種疫苗後, 大多數孩子都出現了體溫上升的情況, 這表明疫苗正發揮作用。 監測顯示, 下午一點半之後接種疫苗的孩子, 疫苗發揮的效果更好。 這一區別與小兒體重、年齡以及是否服藥無關聯。
新研究負責人, 兒科專家琳達·弗蘭克博士表示, 第一輪接種疫苗後, 嬰兒往往出現體溫上升, 這是正常現象, 父母不必驚慌。
***--------------------------------------------------------------------------***
新冠肺炎|六個你需要知道的變種病毒
 摘錄自:2021/05/01 香港01【撰文:藺思含 】冠狀病毒在傳播過程中會自然發生變異,由病毒在複製過程中出現的隨機、微小的錯誤所產生。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新冠病毒每一個月大概會出現一到兩處複製失誤——這些失誤即為突變(或稱變異,mutation)。至今為止新冠病毒已經出現了上萬種突變,但真正能改變病毒適應性(viral fitness)的突變數量很少。當病毒積累到一定量足以改變其適應性的突變,便會形成獨特的變種(variant)。
本文為此梳理六種最值得關注的變種病毒以及他們各自的特徵。
B.1.617(印度「雙重變異」)
最近使印度疫情徹底失控、在一個月內單日確診案例數飆升數十萬的新變種為B.1.617——亦被稱為「雙重突變毒株」,「B.1.617.2」變異病毒株,是來自英國的B.1.1.7變異株的變異,但不同的是已經出現抗原性的位點改變,會逃脫疫苗的保護,這是非常嚴重的。該變種總共擁有13處突變,但當中兩處突變——E484Q和L452R令其格外棘手。前者位於病毒與人體細胞表面受體相結合的棘狀蛋白(spike protein)上,在其他一些變種中表現出更強的傳播力以及避開抗體的能力,後者L452R亦被認為擁有比其他更強的傳染力,但其原因尚且不明。值得注意的是,同樣的突變在美國加州(California)的一個傳染力較強的變種(CAL.20C)中存在。
該毒株最早在去年十月在印度被發現,但從今年一月起才開始逐步增長。根據《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報道,在今年2、3月間,該變種還只佔印度各類變種的24%,但4月1日其比重已經達到了80%。
當下,根據「GISAID」(全球共享禽流感數據倡議組織)平台的數據, 目前已有21個國家檢測出該變種。
B.1.351(南非變種)
去年12月在南非首次發現的變種B.1.351目前已經傳播至最少20個國家,且在北美、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形成本地傳染鏈。南非研究人員根據電腦建模推算該變種的傳染力,比此前在南非傳播的其他變種高50%(該研究尚未經過同行審查)。
此外,在對有新冠感染歷史的人的感染力上,實驗室數據表明B.1.351躲避抗體反應比其他變種高出20%。
P.1(巴西變種)
作為南非變種的近親,巴西變種P.1擁有數個與其相同的突變,包括能夠幫助病毒更好的鎖定人體細胞的棘蛋白突變N501Y以及能夠削弱抗體免疫力的E484K。
變種P.1經由日本衛生部門在四位從巴西返回日本的旅行者身上發現,攜帶該變種抵達巴西亞馬遜州首府瑪瑙斯(Manaus)後,該變種迅速在南美各大城市傳播。截止發稿時間,該變種已經傳播至至少37個國家,除拉丁美洲各國外、瑞典亦出現了較大範圍的本土傳播。
由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科學家上個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尚未經過同行審查)顯示,儘管該變種與南非變種擁有相同突變,但其突破免疫反應(包括疫苗及自然抗體)的能力要比後者弱得多。
B.1.1.7(英國變種)
B.1.1.17變種於去年9月在英國南部被首次發現,其佔比在短短三個月內迅速增長至倫敦總確診案例數的三分之二,並由此引發了歐洲的第三波疫情。
首席科學顧問瓦蘭斯(Patrick Vallance)在新聞發布會上證實,英國出現的變種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效率比原有病毒高出70%。且多項後續研究指出該變種的致死率亦顯著高於此前的變種。今年3月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的一項研究指出,感染該變種的患者死亡的風險比其他患者高68%(實際風險區間為32%至104% )。
目前該變種已經傳播至最少94個國家,除歐洲各國外,美國、加拿大、南美各國均出現規模較大的傳播。
B1.526(紐約變種)
除了來自英國的B.1.1.7外,近幾個月另一種在紐約迅速擴散的新毒株為B1.526。研究人員在去年11月首次發現,據紐約市衛生部門4月12日報告,該變種已經在全市所有基因測序的樣本中佔比達到45%,超過英國變種(30%)。
該毒株含有可避開抗體免疫力的突變E484K,而另一種形式的B1.526毒株則含有 S477N突變,幫助加固病毒與人體細胞的結合。不過,這種毒株的致病性、耐藥性仍屬未知,但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攜帶E484K突變的患者年齡要比一般患者平均年齡大六歲左右,而且住院的可能性也更大。
CAL.20C(加州變種)
美國西海岸的加州近來亦發現一種傳播力更強的變種CAL.20C(又稱B.1.427/B.1.429)。去年9月還未被檢測出的這一毒株,在一月下旬已經成為加州的主要感染源。根據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UCSF)、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等本月聯合發布於《細胞》(Cell)學術期刊上的研究,CAL.20C要比原病毒毒株傳染率高出20%。
對於這一變種的耐藥性及致死率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從上述六個變種病毒可見,新冠病毒的重要變異已經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五個大洲,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都掀起了嚴重的新一波疫情。如果新變種病毒不停出現,疫苗接種又趕不上傳染,「第N波」疫情不斷侵襲似乎無可避免。面對去年以來的疫情,人類透過科學已經尋得處理之法,問題是科學結果落實到生活當中的進程能不能趕得上病毒變種的速度——印度疫情突然失控的例子告訴我們,這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和社會問題。
B.1.617.2變種病毒(Delta)的傳染性被認為比最初的SARS-CoV-2毒株大得多。根據耶魯公共衛生學院的數據,科學家估計,它的傳播比Alpha(英國首次發現)變種病毒快約50%,而Alpha變種病毒的傳播又比原始的毒株快50%。
來自中國的另一項尚未經同行審核的研究發現,感染Delta變種病毒的人,鼻腔內攜帶病毒的數量平均比感染原始毒株者高逾一千倍,這說明被感染者會散播更多的病毒。
該項研究還發現,Delta變種病毒感染者會更快測試出陽性,在接觸後約4天可測出,而原始毒株是在接觸後約6天。這表示Delta變種病毒在人體內複製更快。
******
世衛周一(5月31日)宣布,目前將新冠毒變種分為「值得注意的變種」(variant of interest)和「值得關注的變種」(variant of concern),其中後者被視為威脅較大,新稱謂系統適用於目前被列入「值得關注的變種」的4種變種病毒株,以及世衛正追蹤留意的6種「值得注意的變種」病毒株。按照新制,在英國先發現的變種病毒株B.1.1.7稱「Alpha」、南非先發現的B.1.351稱「Beta」、巴西先發現的P.1稱「Gamma」;印度變種病毒株B.1.617分為兩支,屬於「值得關注的變種」的B.1.617.2稱「Delta」,屬於「值得注意的變種」的B.1.617.1稱「Kappa」
***-----------------------------------------------------------------------***
「印度變種病毒」可能主宰世界第三波疫情!已列為「令人擔憂的變異株」

摘錄自:2021/05/20 網路新聞【綜合報導】根據《SABC》報導,南非基因監測組(NGS-SA) 8 日時確認,在南非國內已經發現了 2 個令人關注的變種,除了已經在南非占主導地位的 B.1.351 之外,還有英國變種病毒株 B.1.1.7(11 例),以及印度變種病毒株 B.1.617.2(4例)。
B.1.351 是在從孟加拉國返回南非的患者身上發現,11 例的 B.1.1.7 中,有 8 例曾到過巴林,而 4 例的 B.1.617.2 個案,都有最近的印度旅遊史。南非目前累積的病例已經到達 159 萬 2,817 例,死亡人數已經增加到 5 萬 4724 人。
可以感覺的出來,英國變種病毒株產生後,隨著傳播到世界各地,讓 2020 年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如印度,又開始進入新一波的大爆發,甚至產生新的變種病毒;而印度這次的變種病毒傳染力強,也讓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如果傳送到全世界,很可能製造下一波嚴重的全球疫情。
英國變種病毒主要的特徵是傳播速度非常快,而且有更多的非特異性症狀,如喉嚨痛、拉肚子等,嗅覺、味覺失調反而比較少,跟歐洲其他國家的特徵不一樣;而印度的變異病毒傳播速度也更快,檢測 1.3 萬個樣本中,就出現 3532 例變種病毒,達到 1/4 的比例,也難怪每日的確診人數會30萬飆破到 41 萬。該變種的可怕之處在於,毒株在本質上產生了變化。基因變化遵循適者生存法則,當有很多毒株時,最強的就會成為主導,「一統病毒江湖」,成為最頂端的存在,然後逐步蔓延,替代那些不夠強的毒株。
根據《BBC》報導,科學家建議把印度變異病毒 B.1.617.2 列為「引發疑慮變種」,是需要特別注意的病毒株對象,如果進入其他國家,很可能製造第 3 波疫情。
報導表示, B.1.617.2 變種病毒的出現並不是巧合,這是一種雙突變變種病毒,曾在別國家出現後暫時消失,研判當時被其他變種病毒占主導地位。當時印度第一波疫情期間,普通新冠病毒難以攻入,自然根據當地人體質開始變異,這就是適者生存的法則。
最後,報導稱印度演變出現雙突變變種病毒 B.1.617.2 ,這就像是觸底反彈,新冠病毒醞釀完成進化,直接發起新一輪攻勢,印度人根本無法抵擋,進而又以印度為源頭,開始向外「擴張」,若控制不住,恐怕會有嚴重後果。(按:世界衛生組織(WHO)5月對新冠病毒B1.617.2變種毒株確定的命名為Delta ,該病毒「潛伏期短、傳播速度快、病毒載量高」,另又與南非、巴西變異株類似,都有484位點的變異,容易逃脫疫苗的保護,恐讓現有疫苗保護力僅剩10%至25%,也可能導致第三波疫情!Delta變種比此前在英國迅速傳播的Alpha變種的傳染性高40%。)
***-----------------------------------------------------------------------***
驗不出病毒不代表痊癒 部分輕症新冠患者後遺症更劇烈
摘錄自:2021/09/21  聯合報 【記者許詩愷、李樹人、蕭羽耘/台北報導】許多人以為輕症或無症狀者,隔離幾天,燒退了、PCR也呈現陰性,以為等同完全康復;但臨床顯示,有些輕症患者後遺症,反而比重症更劇烈。醫師提醒,不論輕重症,新冠患者康復後,應盡早接受檢查,以免錯失康復三個月內的黃金恢復。
三十多歲陳先生(化名),今年五月染疫,因輕症未住院,檢疫所期滿後,採驗陰性,返家休養,原本慶幸自己躲過一劫,沒有留下什麼肺部後遺症,沒想到是惡夢的開始,胸悶、心悸、記憶力變差,連嗅覺、味覺均異常,連從小喜歡吃的漢堡、薯條,都變成超噁心食物,整個人生天翻地覆。
北醫附醫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昀毅表示,PCR採檢呈陰性,只是檢驗不出體內病毒,不代表身體從此痊癒。對許多病人來說,這是另一場長期抗戰的起點,近一、兩個月,他就收治十多名自覺「生不如死」的輕症、無症狀的確診康復者,迄今仍飽受後遺症之苦。
知名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日前發表一篇來自中國武漢金銀潭醫院新冠肺炎患者長期預後追蹤臨床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一二七六名新冠肺炎病人預後狀況,結果發現,罹病半年後,仍有近七成有一項以上後遺症;滿一年,還是有半數患者有一項以上後遺症,即使輕症也是如此。
為何輕症、無症狀患者會出現嚴重的後遺症?林昀毅研判,ACE-2是新冠病毒侵襲人體各器官細胞的入口,愈來愈多研究證據顯示,ACE-2表現量愈高的器官,出現後遺症比率就愈高。以大腦組織為例,有好幾個區塊分布眾多的ACE-2,包括嗅覺傳導和其他腦區,導致部分確診者產生嗅覺異常、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大不如前、專注力變差,也影響邏輯思考。林昀毅說,有患者染疫後常莫名出車禍,或染疫前擔任公司會計,現在卻連簡單算數都會出錯。
國內確診者已經累積一萬六千多人,絕大部分都康復出院,但推估上萬人仍承受著各種後遺症所帶來的痛苦和身心煎熬,主要為疲倦、喘、胸悶胸痛、頭痛、肌肉痛、關節痛、情緒心理疾患,少部分是認知功能變差、嗅覺味覺異常等,不少人到處就醫,但檢查不出問題。因此,不少醫院陸續成立「康復者新冠長期門診」。
***-----------------------------------------------------------------------***
新冠病毒超頑強 刺不穿、耐熱又能自癒和變種
 摘錄自:2020/09/20  聯合新聞網【編譯羅方妤/即時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世界各地科學家對新冠病毒粒子進行研究後,對其結構和特性有進一步了解。南華早報報導,各國研究結果指出,新冠病毒物理彈性驚人、耐高溫,甚至能自癒和變種,令研究員感到驚訝。
匈牙利研究小組用奈米針頭刺80奈米寬的新冠病毒,檢測其物理彈性。病毒被針頭刺入後確實被壓扁,但針頭離開後又回復原狀。研究員反覆試了100多次發現,病毒體依舊完整。研究小組領袖布達佩斯的塞麥爾維斯大學凱勒梅爾17日在生物學論文資料庫bioRxiv發表未經同行評論的論文,稱新冠病毒「物理彈性驚人」。
匈牙利研究小組實驗數據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是人類已知最有物理彈性的病毒,外觀不斷變形似乎不影響結構。因此,他們認為新冠病毒的自癒能力和適應力能確保它們適應各種環境。
法國科學家4月研究則發現,新冠病毒暴露在攝氏60度環境一小時後,可以在動物體內複製。北半球時序來到夏季,一些國家爆發大規模疫情也表明,高溫沒有如先前所期待那樣使疫情趨緩。凱勒梅爾和同事又將新冠病毒加熱至攝氏90度並持續10分鐘,發現「僅外觀有輕微改變」,病毒表面部分棘刺脫落,但結構完好無損,顯示新冠病毒也耐熱。
******
新冠肺炎更難搞了? 詭譎進化「殭屍細胞」:伸出觸手注射毒素
摘錄自:2020/06/30  中時電子報 【CTWANT】新冠肺炎今年在全球大流行,嚴重影響多國人民日常生活,累積破千萬人確診,讓大家都非常頭痛,不過根據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最新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竟然進化了,病毒先是感染其中一顆人體細胞,讓它變得「殭屍細胞」,最後伸出觸手去感染其他健康的細胞。
研究人員指出,新冠病毒目前被普遍認為,其傳播方式與其他病毒一樣,是透過依附在健康細胞後大量複製;而身體健康人士,能透過自身免疫系統擊退大部份病毒。不過,今次研究發現病毒已經進化,已發展出「後備機制」繞過免疫系統。
綜合外媒報導,來自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顯微鏡圖片發現,感染到病毒的人體細胞會長出「絲狀偽足」,上面會佈滿許多會散發出毒液的病毒顆粒,而這些感染的細胞就會用「絲狀偽足」去尋找健康的細胞,並注射毒液進入,製造出更多「殭屍細胞」,並以同樣的方式感染剩餘細胞。
目前這份研究報告已被刊登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而領導研究的加州大學細胞及分子藥理學教授克羅根(Nevan Krogan)也說:「這種病毒殺死細胞前,利用另一機制感染其他細胞,這太險惡。」
克羅根也指出,除了新冠病毒外,像是愛滋病毒以及牛痘都是透過「絲狀偽足」將病毒擴散至人體全身,但是像新冠病毒這樣以如此快速的速度長出觸手,則是極不尋常,不僅如此,其觸手以樹幹狀的樣子向外生長也是令人匪夷所思。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團隊發現,病毒感染細胞後會透過其絲狀偽足去捕捉其他健康細胞。(圖/翻攝自推特「@LINFOCIT0」)
***-----------------------------------------------------------------------***
傳播更快印度發現「三重突變」病毒株
摘錄自:2021/04/23  新唐人新聞【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4月23日訊】武漢肺炎病毒是一種RNA病毒,經常發生變異,2株不同的變種新冠病毒株還可以引發病毒基因型結合、重組、重組成為混合種病毒,讓新的混合種病毒可能同時具有兩種變異病毒株的優勢,混合種病毒出現更具傳染力及抵抗力的變異,專家認為此病毒株有可能引發下一波大流行的可能。
研究指出,新的病毒株具有新型基因序列,會使人類在首次感染後,就算出現抗體,仍會受到二次感染,傳染力和病毒威力也更強,因此過去研究的病毒株序列可能會面臨無用武之地。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新冠病毒的「合成棘蛋白」(Spike protein)產生14種突變,而且屬於RNA型病毒,也就是變異性會更加強烈;這也證明,若是新冠病毒最後沒有像季節性流感般的消退,可能進一步突變,那麼科學家研製出的疫苗藥效也有限。
近期,印度的中共肺炎疫情大爆發,單日確診人數創下全球記錄新高,死亡人數也在快速增長。印度流行病學專家警告,印度多個省市已檢測到「三重突變」毒株B.1.618,這種新的變種毒株比其他舊毒株具有更強的傳播力。
據新德里電視台週三(21日)報導,近期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以及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等地區,都檢測到一種由3種不同的病毒株結合而形成的新毒株,科學家把這種三重突變的毒株命名為B.1.618,其傳播力比其他變種毒株更強,這可能是近期印度疫情大爆發的原因之一。
印度科學及工業研究委員會基因與綜合生物研究所(IGIB)的專家史嘉力亞(Vinod  Scaria)指出,B.1.618變異病毒不僅刺突蛋白中的E484K和D614G發生了突變,還有6個核苷酸(H146del和Y145del)的染色體發生重排,是三重突變的病毒株。
印度流行病學家馬杜卡爾·派(Madhukar Pai)則告訴新德里電視台:「這一變異病毒傳播更快,它讓人染病的速度非常快。」
印度曾在去年發現了棘突蛋白髮生雙重突變的變種病毒B.1.617,該毒株在印度傳播的速度相當快。據印度官方發布的信息,目前在該國疫情嚴重的省,有超過60%的患者感染的都是這種雙重突變的毒株。
週三,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剛剛對外宣布,在印度研發的Covishield疫苗成功中和了雙重突變毒株B.1.617。這對正處於疫情危機之中的印度人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但新的三重突變毒株B.1.618的出現,令人們對印度疫情的發展預期仍然無法樂觀。印度當地醫生表示,除了喉嚨痛、身體酸痛、發燒、嗅覺、味覺失靈等已知的症狀,這波病患還出現腹瀉、腹痛、皮疹、結膜炎、意識模糊、口鼻流血等新症狀,粗估可能是由新變種病毒導致,但目前新毒株無法被 RT-PCR 核酸測試檢測,導致防疫更困難。
根據臨床觀察,印度病毒株感染有以下 4 個特點:第一,就是患者鼻咽拭子檢測新冠病毒量特別高;其次,病毒傳播能力強;第三,潛伏期短、傳播快、病毒載量高;最後,篩檢後轉陰時間長,是印度變異毒株的特徵。
一般情況下,接種疫苗第 1 劑會產生過敏反應,但接種第 2 劑疫苗至身體產生抗體之後,達到免疫預防效果就會很突出。不過,即便已打兩針疫苗之確診者,恐怕都難以抵擋其他病毒株的襲擊,病毒與疫苗開啟了一場競逐賽。
印度醫學界認為,印度病毒株和南非病毒株雷同,可能是英國病毒株失控的變種,或許與倫敦有大批印度裔往返流動有關。是目前全球流行各種病毒之中最難以掌握的流行病毒。
***-----------------------------------------------------------------------***
患者染疫長達505天病逝「創全球最長紀錄」 專家曝:病毒在體內突變
摘錄自:2022/04/23 CTWANT  【編輯:甘仲豪 】新冠病毒一變再變,疫情何時了,在英國,則是出現一名染疫長達505天的患者,最終仍不幸病逝,這名患者也被認定是全球感染新冠時間最長的病例。《每日郵報》引述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與蓋伊(Guy)和聖托馬斯(St Thomas)NHS信託基金會針對9名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的研究顯示,其中一名案例在染疫後,與病魔奮鬥505天,最後仍不幸病逝。
根據報導,這些案例主要是進行過器官移植、感染愛滋病或是癌症導致免疫系統衰弱,而在染疫後無法康復的案例。針對這名和病魔纏鬥505天的病例,研究人員並未說明詳細病情、年齡或者是否接種過疫苗,據悉,該名病患的免疫系統嚴重受損。此外還有1人染疫412天目前仍未痊癒,報導指出,若這名病患無法在研究人員下次回訪前痊癒,將會打破先前505天患者的紀錄。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免疫力低下的人容易染疫,主要是體內的自然防禦能力不夠強,而患者在染疫後也很難康復,攜帶病毒的時間一拖長,反而增加病毒在體內變異的時間和機會,因而促使新的變異株出現傳染給他人。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針對9名這類患者進行基因定序,果然發現有5人至少出現一種令人擔憂的變異,甚至有1人發生過10次突變,有專家就認為,這也是肆虐全球的Omicron變異株會出現的原因,目前英國國民保健署(NHS)也呼籲免疫力低的高風險族群,應該盡速接種第4劑疫苗。
(根據俄羅斯衛生部在22年4月29日公布的報告內容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屬於RNA的單鏈病毒,在冠狀病毒家族裡歸類於β-CoV,此類型的病毒還包括SARS和MERS。此病毒的形成,是由蝙蝠所攜帶的病毒與另1種未知病毒的結合,不可能存在任何野生動物體內。只是「重組」並非等於「非天然形成」或「人工」。至於何謂重組病毒(Recombinant virus)?除了指稱用DNA重組技術製造的病毒外,也可用來定義不同病毒感染同一細胞後,自然發生的基因體重組。)
***-----------------------------------------------------------------------***
Delta變種病毒複製速度比原版快上千倍 研究顯示「傳染力提升225%」
 摘錄自:2021/07/11 CTWANT【編輯:廖梓翔 】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憑藉著超強的傳播力,目前已經入侵全球超過100個國家,甚至成為全球主要感染新冠肺炎的病毒株。而近日有外媒報導指出,Delta變種病毒株的傳播力比原本的新冠肺炎病毒還要強上225%,同時中國也有一份研究報告表示,Delta變種病毒株在患者體內呼吸道中的自我複製速度,比原版病毒快上千倍之多。
中國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日前在病毒基因分析論壇「virological」發布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在5月21日至6月18日廣州爆發Delta變種病毒的本土案例時,研究人員針對62名感染Delta變種病毒的患者進行分析,同時也與2020年年初感染病毒的患者徵狀進行比對,發現Delta變種病毒在感染的過程中,就具備有傳染能力。
而研究人員也透過分析發現,Delta變種病毒會在患者的呼吸道內快速的複製增生,速度是原本新冠肺炎病毒的1000倍,速度十分的驚人。但與此同時,研究人員也注意到,由於Delta變種病毒的會讓患者更快具備傳染能力,在患者感染後4天就可以透過僅測發現Delta變種病毒的存在,而原本的新冠肺炎病毒至少要經過6天,才能被相關篩檢過程檢驗出。
而根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8日的報導,就曾指出Delta變種病毒株不僅傳染速度快,在病患體內增生的速度也十分的快速。報導中指出,Delta變種病毒株的傳播力比原本新冠肺炎病毒快上225%。
一項新加坡研究顯示,Delta變異株從發病診斷到病程最後,染疫患者檢出的Ct值都比其他變異株還低,意味著病毒量較高,且病毒量下降的速度也較緩。
此外,患者從有症狀發病開始,直到檢測Ct值大於30之前,都具有傳染力,而上述新加坡研究有顯示,最早在英國發現的Alpha變異株具傳染力的時間約14天,但Delta變異株卻長達18天,顯示感染Delta變異株不僅更容易傳播,具傳染力的時間也較長。(這波疫情直到2021年秋天才趨緩。)
***-----------------------------------------------------------------------***
醫警告「危險的100天」備戰新魔王Omicron變異株!Omicron傳播力超強 症狀曝光
摘錄自:2021/11/29 ETtoday 健康2.0【朱育嫻 報導】全球疫情又有新威脅!南非新變種病毒「Omicron」來勢洶洶,目前已在全球十多個國家現蹤,包含以色列、澳洲、英國、德國、荷蘭以及亞洲國家。Omicron受到高度關注的原因,就是更容易出現「重複感染」,且初估R0值高達50,之前Delta 變種病毒R0值5~8,顯見Omicron更兇狠!
《「重複感染」特性高!感染Omicron有哪些症狀?》
針對新變異株Omicron,指揮中心在27日就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基於其更具傳播的特性,將其列為高關注變異株;初步證據顯示,Omicron較其他高關注變異株更容易出現「重複感染」,且目前已在南非全國省分快速流行。目前WHO與相關專家,正針對Omicron的傳染力、感染後疾病的嚴重性、相關治療或防疫措施的效果等進行研究。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在臉書提到,南非目前有88位Omicron確診病例,另有990位疑似病例。根據南非調查,南非醫學會(SAMA)針對這些病例初步研判:Omicron變種病毒以「輕微症狀」表現為主,主要症狀為:肌肉痠痛、疲憊、輕微咳嗽等,而所有確診病例並沒有失去嗅味覺。
另外,目前重症入院很少,但入院族群大部分是小於40歲的年輕人,這些人大多沒有接種疫苗。不過,這只是2周的觀察數據,未來尚需更多研究報告證實。
《Omicron變異株R0值50 醫:比麻疹病毒還高》
黃軒也提到,Omicron變種病毒的R0值高達50。所謂「R0值」是當病毒從外面進入到「完全沒有抵抗力的人口族群」時,平均可傳染人數的估計值,R0值也翻譯成「基本傳染數」。回顧最初COVID-19原始株,R0值為2.4~2.6,Alpha變種病毒R0值4~5,Delta 變種病毒的R0值5~8;而美國流行病專家初估Omicron變種病毒R0值為50,黃軒直言,「這可比以前的麻疹病毒(R0值18)和一般季節性感冒病毒(R0值1.3)高出太多了!」
摘錄自: 2022-01-14  網路新聞【早安健康/綜合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指出,非洲出現了新的新冠變種病毒株,學名為B.1.1.529,並被命名為「Omicron變異株」,這種台灣人不熟悉發音的病毒,不僅突變更多,甚至有專家指出傳染力更勝Delta病毒!短短二、三月傳遍全球,完全取代了Delta 成為新魔王。
以往提到新冠病毒的確診個案,失去嗅覺、味覺或引起嚴重的肺炎能可能是可供識別的症狀表現。不過,若被Omicron變種病毒感染,將較少有這等現象。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黃軒整理了相關資料為文指出,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多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包括:肌肉痠痛、疲憊、輕微咳嗽、喉嚨癢、喉嚨痛、發燒等。由於容易被當成輕微感冒,因此較不容易預防,且目前所有的病例都沒有喪失味覺及嗅覺。由於樣本多為年輕族群,因此重症率比較低。
李秉穎進一步分析未來Omicron輕症化的2重點:1、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多、下呼吸道感染少,嚴重肺炎情況也因此變少。2、Omicron確診數量各國暴增,但死亡率沒有大幅增加。
***-----------------------------------------------------------------------***
完整接種後確診「常見8大症狀」曝! 疲勞、暈眩為早期染疫跡象
摘錄自:2022/04/13    ETtoday【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衛福部長陳時中13日表示,在月底前單日確診恐破千例或萬例。目前確診主要以感染Omicron病毒為主,最新研究顯示,已經完整接種疫苗的確診者,容易出現8種主要症狀,以咳嗽、流鼻涕和疲勞感最為明顯;另外暈眩、疲勞更是兩個明顯的早期症狀。
根據《獨立報》報導,挪威研究人員針對2021年11月26日的一場「超級群聚派對」進行調查,在出席的117名賓客中,有66人出現明確的新冠肺炎症狀,而其中15人疑似感染。在接受調查的111名賓客中,有89%的人接種了兩劑mRNA疫苗,但沒有人接種第三劑加強針,結果顯示接種2劑疫苗的人出現和打噴嚏咳嗽、流鼻涕、疲勞、喉嚨痛、頭痛、肌肉疼痛、發燒等8種主要症狀。
研究發現,在接種疫苗的族群中,咳嗽、流鼻涕和疲勞感是最常見的症狀,而打噴嚏和發燒最不常見;公共衛生專家也將「噁心」列入Omicron病毒突破性感染的常見症狀中。
專家指出,還有兩個明顯的染疫早期症狀,那就是暈眩和疲勞。德國一份新報告顯示,暈眩是確診的早期明顯症狀之一,柏林一名醫生發現,有不少患者會出現反覆頭暈的現象,顯示此症狀和Omicron病毒有明顯關聯。

另一個明顯的早期症狀則是疲勞感,疲勞不僅僅是感受上,還會導致身體疼痛,包含肌肉痠痛、頭痛,甚至有視力模糊和食慾不振的狀況。南非醫學協會主席庫切(Angelique Coetzee)指出,Omicron病毒在南非爆發時,疲勞就是主要症狀之一;醫療網站Web MD的統計則顯示,有40%的女性患者出現疲勞症狀,男性的比例則為三分之一。
***-----------------------------------------------------------------------***
打4劑仍中鏢!鐵齒男「燒到意識模糊」:誰說輕症免擔心
摘錄自:2022/04/27  TVBS【編輯 鄭心連 報導】台灣近日疫情嚴重,確診數不斷飆升,高風險族群已經拍板將接種第4劑,一般大眾是否跟進也成為外界焦點,不過近來就有網友發文,原PO強調自己是青壯年,身體狀況一直都不錯,也沒有慢性病,自己因為工作關係,總共打了4劑疫苗,原以為抗體滿滿不會確診,但最後還是不幸染疫,雖然依照醫學界的定義他屬於輕症,但他卻相當難熬,不僅高燒一整天,半夜也一直處在迷迷糊糊的狀態,讓他心有餘悸表示「大家千萬不要大意」,「Omicron還是很恐怖的」。
******
摘錄自:2022/05/05  NOWnews【20多歲女染疫亡!曾打3劑BNT】昨(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一名24歲女性,打過3劑BNT無慢性病史,7日前確診新冠肺炎重症,有敗血性休克併多重器官衰竭,曾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併發心室顫動急救無效,有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免疫調節劑、抗生素等,昨日死亡。【版主按:不是說打疫苗可預防重症和死亡嗎?】
***-----------------------------------------------------------------------***
★性行為列防疫重點?新冠肺炎患者精液驗出病毒
摘錄自:2020/05/08  Yahoo奇摩(新聞)【生活中心/綜合報導】中國科學家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精液中驗出病毒,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判斷病毒是否會透過性行為傳播,若未來研究證實這個可能性,屆時節欲或使用保險套可能會列入防疫重點。
這份報告的研究對象為中國河南省商丘市立醫院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研究結果7日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JAMA Network Open)網站。
目前醫學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以在一些表面存活 3 天,在微小的飛沫中停留約 30 分鐘,在人體的唾液、尿液和糞便中也已檢測到病毒的存在。除此之外,商丘市立醫院研究人員進行研究,要判斷這種病毒是否存在於精液中。
研究人員採驗年齡介於15到50幾歲的38名冠狀病毒患者精液,在6人的精液中發現這種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約占比 16%,其中4人處於「急性感染階段」,2人「正在康復期」,其中一名男子臨床康復已經有 3 天時間。
研究人員提到,由於樣本數量少,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判斷病毒是否會透過性行為傳染。如果未來能證實SARS-CoV-2(2019冠狀病毒疾病致病原)會透過性行為傳染,這可能會是防疫的重要部分,節欲或使用保險套可能會被視作這些患者的防疫手段。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頂尖傳染病專家坦言這項研究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諸如茲卡(Zika)病毒和伊波拉(Ebola)病毒也都曾出現在精液樣本中。
***-----------------------------------------------------------------------***
COVID-19/入境122天才確診!補教老師接觸者採檢全出爐

摘錄自:2021/03/ 28 Heho健康【作者:林 以璿 】昨天指揮中心近日公布一例去年底返台的補教老師,因為該個案入境122天才確診,成為國內最久確診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公布匡列情況:「相關接觸者增為30人,目前初步採檢17人,有7人血清、核酸都是陰性,其餘檢驗中。」
該個案是一名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去年11月中旬因為工作前往美國,同月下旬返台後完成檢疫,至今無症狀,因為準備出國,本月23日自費採檢驗出新冠陽性確診,評估在美感染機會高。也有專家建議:「雖然檢驗數值病毒量低,但無法釐清是何時病毒量下降,顯示在台期間的某段時間可能具有傳染力。」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昨表示,該案在住院期間採檢2次,一次Ct值36、一次陰性,血清抗體IgM及IgG皆陽性推測感染時間已久,已符合解隔離條件,昨日已解除隔離,而唯一一位居家隔離接觸者,也可以隨之解除隔離。
莊人祥日前表示,個案匡列接觸者增至30人,其中1名同住者列居家隔離,另有19名非同住親友、10名工作人員,都自主健康管理;須採檢的接觸者有22人,全數陰性。
但是專家指出,「不能排除社區感染的可能」,就算是境外移入個案,在台灣這麼久的時間,也可能有一段時間具傳染力,因此應往前推一個月,調查密切接觸者,掌握是否有向外傳播的情形。
新冠病毒的檢測方法除了常聽到的抗原快篩及PCR檢測外,還有血清抗體檢測,透過檢驗血液中的IgM、IgG抗體,可判斷感染者的病程是屬於初期、後期感染或是曾經感染,屬於輔助診斷方法,有利於追溯感染源、掌握社區感染情形(IgM陽性表示近期感染,正在感染,數量隨清除病毒作用遞減後消失;IgG陽性表示曾經感染,正在感染,親和力高可能會在體內停留數月)。感染新冠病毒後1-2週,體內會先產生IgM抗體,接著逐漸消失,而IgG抗體則在感染中後期約兩週後出現,可在體內長時間留存、甚至數月後仍可驗出;如個案PCR檢測為陰性,血清抗體IgM陰性、IgG為陽性,則顯示該案目前不具傳染力但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可推測社區存在隱形傳播鏈,須及時進行防治,以避免疫情擴大。
***-----------------------------------------------------------------------***
忽陰忽陽! 金芭黎男台商住院「77天未出院」
摘錄自:2020/04/09 TVBS【吳軒彤 徐國衡報導】台灣新冠肺炎第三例確診男台商,因為發燒還到高雄金芭黎舞廳尋歡遭到撻伐,至今住院已77天仍無法「三採陰」出院,比韓國「住院51天」的案例還要長,是目前確診者中住院時間最長患者,醫師表示,會反覆篩檢仍呈陽性反應,除了本身疾病問題,也可能是免疫疾病出狀況,也很可能存在他的腸胃道,就一直躲在那個地方,他的免疫系統,沒辦法馬上清除掉。
台灣確診住院病例,據了解病患2到4天,會採檢一次,推估已採超過20次,卻未能「三採陰」,若以一次採檢要1500來看,費用已經超過3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在4月9日也做出回應:「這名台商的確是我國目前最強個案、很特例。他並沒有免疫不全或是癌症疾病,確實兩次陰性過然後又變成陽性,陽性幾天後又變陰性,最近幾次仍是非常弱的陽性。」張上淳也坦言,確實因此該患者心情是有受到一點影響。
新冠肺炎確診者,經核酸檢測呈陽性,代表體內還有病毒,但是活病毒或死病毒,無法確認,而醫學上認為,死病毒不具傳染力,只是在新冠病毒上還未證實,加上要測是不是死的病毒,還需要做細胞培養,耗時也耗檢驗量能。
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他的大便裡面、呼吸道有沒有活的病毒,那如果有活的就代表還有感染性,可是病毒培養就是要進第三級的實驗室,第二個,病毒培養至少也要1到2個禮拜時間,1、2個還能這樣做,多數病人都要這樣做才能解隔離就很麻煩。」但新冠潛伏期到底多長,至今仍有太多未知數,專家都不敢打包票。
***-----------------------------------------------------------------------***
泰國、日本、印尼皆傳「屍傳人」!疑接觸染病遺體 法醫確診後病逝
摘錄自:2020/04/16 今日新聞【國際中心蔡姍伶 / 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有關傳染途徑的防範也受到關注。泰國近日就傳出 1 起檢驗人員疑似遭遺體感染新冠肺炎、最後不幸病逝的事件,也凸顯病理檢驗和法醫部門適用手術室消毒程序的必要性。
綜合外媒報導,本月 12 日時刊載 1 樁案例,撰文者為泰國曼谷 RVT 醫療中心的 Won Sriwijitalai 和中國大陸海南醫學院的 Viroj Wiwanitkit ,內容提到今年 3 月時,泰國有 1 名法醫,疑似因處理確診屍體遭感染而身亡,也是法醫界(因遺體)感染的死亡首例。
報導也指出,作者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推論,是因為當時泰國大多病例都是境外輸入,並未有社區傳播的情況,加上法醫很少會接觸到確診病人,但卻可能接觸到生物樣本與屍體,懷疑該名法醫是在檢驗遺體時感染新冠病毒並死亡。
報導並引述作者聲明,雖然還不清楚新冠病毒在屍體中能存活多久,加上驗屍時採檢是否感染新冠病毒,在泰國並不是常規作法,所以目前當地並沒有關於感染新冠病毒遺體的確切數據,但檢驗和法醫部門也適用手術室消毒程序仍須穿戴防護設備,包括防護服、手套、護目鏡、帽子和口罩,杜絕一切感染可能。

***-----------------------------------------------------------------------***
確診人數從6千降至100以下 日本疫情神秘驟降讓專家摸不著頭緒
 摘錄自:2021/10/19  CTWANT 【編輯:廖梓翔】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感覺日本的新冠疫情似乎失控,日本各地區政府動不動都在那宣布緊急事態。事實上,日本當地的疫情的確在近日神秘的降溫,確診人數從原本的6千多例,直線下降至現在的不到100例,創下近期的新低。而至於疫情為何會降溫,卻沒有人說得出原因。
根據《美聯社》報導指出,日本東京的確診人數,從8月中的將近6000人的高峰,一直到10月18日通報新增新冠肺炎確診29例,這是近11個月以來的最低點。東京街頭上充滿著民眾,即便人們對於疫情的突然降溫感到困惑,但整體氣氛是歡悅的。
報導中指出,日本從來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封鎖,只有發布過一系列「相對沒用」的緊急事態宣言。報導中認為,這次日本的疫情降溫,或許可以將原因歸咎為「雖然遲來但卻迅速」的疫苗接種活動,以及在這次疫情大爆發之前,民眾就開始習慣配戴口罩,再加上民眾已經習慣待在家裡不出門所導致。
但日本的專家還是十分憂心,因為目前為止仍不清楚是何種原因導致疫情下降,擔憂日本會因為即將到來的冬天,再加上效力日漸轉弱的疫苗,日本有可能會在面臨另外一波疫苗的來襲。
目前日本當地的年輕族群,已經有70%人口接種完2劑疫苗。東邦大學病毒學教授館田一博表示,日本7至9月遭遇Delta變種病毒株的肆虐,但是在這段時間民眾的接種率大幅提升,日本64歲以下民眾快速且密集的完成疫苗的接種,有可能是因此造成類似於群體免疫的短暫現象。但是從英美地區的突破性感染案例來看,光靠疫苗來防堵新冠肺炎是不夠的,疫苗的保護效力會逐漸減弱。
日本的公衛專家希望有關當局能夠仔細調查疫情降溫的原因,而東京都醫學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西田淳志表示,疫情的降溫有可能是因為民眾因為疫情沒有前往娛樂區域,感染人數因此下降。田淳志認為,等到緊急事態宣言結束、民眾開始前往娛樂區後,推測會開始影響之後的感染情形。
******
日本疫情奇蹟似緩解 睽違15個月首見單日死亡「+0」!
摘錄自:2021/11/08  台灣英文新聞【 國際組 綜合報導】近期日本疫情奇蹟似的消退,原因可能是因為高達七成的疫苗覆蓋率。
日本在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在6日有3人染疫死亡,7日首見單日死亡人數為0的紀錄,而上一次已是2020年8月2日,之間相隔15個月。
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日本自2020年8月2日開始,直至上週日(7日),每天都有人因新冠肺炎死亡。自2020年疫情爆發至今,累積死亡人數已超過1萬8千人,且日本疫情一度在今年八月中因Delta變種病毒嚴重失控,當時每日確診人數高達2萬5千人。
然而近期日本疫情奇蹟似的消退,外媒也以「戲劇性」(dramatically)來形容日本的狀況,日本的單日確診人數持續下降,本週平均每日新增病例約190人,和8月中的情況相去甚遠,而死亡人數也在本月7日傳出「加零」消息。
路透社指出,日本疫苗覆蓋率高,截至3日,接種第一劑人數佔人口78.2%,完整接種人數則達73.3%,這也是為何日本確診人數迅速降低的原因。
日本政府為了防止秋冬疫情反彈,計劃於下個月加強疫苗注射,並針對較輕症的病患提供藥物治療,盡可能避免住院狀況發生。
而台灣指揮中心近期也透露,外館將會積極與日本討論「旅遊泡泡」一事,盼能複製帛琉模式,重啟雙方停滯已久的觀光活動。
******
國立遺傳研究所教授井上逸朗認為,nsp14酵素發生變化的Delta變種病毒株,會導致基因組不斷累積突變,最後會因為來不及修復而導致病毒自我滅絕。
據悉,在病毒快速的複製過程中,病毒的基因組有時候會發生錯誤而產生突變,這時候會仰賴nsp14酵素來進行修復。如果累積的突變數量過多、nsp14酵素修復速度跟不上的話,屆時就會導致病毒減緩、停止複製的動作。
******
韓國持續了好一段時間的嚴格防疫措施,但確診人數並沒有明顯下降,這 3 個月內持續在1000~3000人之間。截至10月 6 日的疫苗接種率,日本第一劑覆蓋率 72.9%,完成兩劑 63.1%;韓國則分別為 77.5%、54.5%,並沒有太大的差距。
在韓國最高人氣,有不少執政黨幹部會參與的時事廣播節目「金於俊的新聞工廠」中,偏左的時事評論家金於俊聲稱是自民黨政府為了在眾議院選戰取得勝利,而減少 PCR 的篩檢人數來抑制確診數。
金於俊說「怎麼會有 1 個月確診者就減少到 10 分之一這種事,如果有那種方法全世界早就擊退武漢肺炎了」,也勸「日本政府不能做出詐欺行為」。但他並沒有提出證據證明。
韓國在單日新增確診人數超過 1000 人的 7 月上旬之後,持續採取了像是限制首都圈晚上的餐廳內原則上只能有 2 位客人等嚴格的防疫對策。日媒《產經新聞》認為韓國媒體會對日本有「不當統計」的質疑,可能是因為對韓國國內疫情沒有好轉的焦躁所造成的。
******
日本第7波疫情高燒不退 單周確診147萬連5周排名全球第一
摘錄自:2022/08/25 上報 【記者 羅苑韶 報導】世界衛生組織24日發布的每周新冠疫情統計顯示,全球新增確診人數減少9%,但日本卻不減反增6%,新增確診病例不僅占全球約1/4,連續第5周居全球首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日本15至21日新增感染人數較前一周增加6%,達147.6萬人,連續5周站上全球第一。新增確診感染人數第2多的是南韓88萬人,其次是美國61萬人和德國的24萬人。
按地區來看,包括日本在內的WHO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轄區增加2%。全球新增確診530萬例,除了西太平洋地區,各地都出現減緩跡象。
另在死亡人數統計上,全球一周死亡人數較前一周減少15%,共計14310人。就國別而言,美國以2714人居首,其次是日本1624人。
世衛表示,全球這波疫情以Omicron變異病毒株BA.5為主,佔確診病例的70%。
***-----------------------------------------------------------------------***
 ★全球疫情「3個月一波」成常態? 英專家示警:BA.4、BA.5爆發在冬季
摘錄自:2022/06/14  CTWANT【編輯:陳俐君  】正當世界各國慢慢脫下口罩,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道路時,最近Omicron亞變種,使得英國疫情又出現回升跡象,英國有醫學專家指出,觀察新冠肺炎的疫情發展,幾乎是每3個月就出現新一波確診潮,民間認為這可能就是新冠肺炎的神秘「3個月周期」,意即疫情升溫3個月後,會降溫3個月,如此循環;並提醒外界,今年冬天可能又會BA.4及BA.5新浪潮,呼籲英國政府,應該要趕快擴大第4劑疫苗的施打率。
愛丁堡大學全球公衛系主任斯里達爾(Devi Sridhar),近日在《衛報》發表社論指出,根據英國近日的疫情相關發展數據,看得出最近BA.4及BA.5病毒變異株,正在引發新的確診潮。
斯里達爾警告,儘管這2支變異株,不會使整體感染變得更嚴重,但的確存在著重複感染的風險,即便過去曾感染Omicron等其他版本的病毒者,可能還是有感染機會。
斯里達爾並回顧過去2年多來全球對於新冠疫情控制的狀況,發現疫情似乎都循著每3個月就出現一波新浪潮的模式推行著。依照這個模式推斷,預估英國下一波確診潮,可能會落在今年冬天。
斯里達爾呼籲,英國政府應在今年秋天,要想辦法把新冠疫苗的加強劑施打範圍,想辦法擴大至全國,而並非只針對目前的75歲以上長者及養老院患者、免疫低下族群防疫,以因應下一波疫情的來襲,能夠用更有效率跟科學的方式,來控制疫情蔓延。
***-----------------------------------------------------------------------***
新冠病毒為什麼那麼會變?
摘錄自:2022/05/05 報導者【作者/王弘毅】從2019年底開始的COVID-19新冠病毒大流行至今(2022年5月),已經感染了超過5億人,並造成超過600萬人死亡。從最早出現的武漢病毒株之後,這段期間產生了許多的變異病毒株,你可能聽過這些名字,包括: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甚至Kappa、Mu、Zeta等。
《認識4種引發大流行的重要病毒株》
其中,最強勢的有4種病毒株,為全世界帶來了4波流行的高峰:
第一波原始的武漢病毒株:從2020年初開始全球感染人數逐漸增加,直到2020年底達到該波疫情的頂點,當時全球每日確診病例超過70萬人,直到2021年初病例數才開始下降。
第二波Alpha變異株:從2021年春天開始,是Alpha變異株高峰時期,病例數達到全球每日超過80萬人確診,一直到當年夏天開始前才逐漸下降。
第三波Delta變異株:第三波由Delta變異帶起的疫情,很快地在2021年暑假開始,直到秋天才趨緩。
第四波Omicron變異株:沒想到,Delta病毒趨緩後,最厲害的大魔王才要登場。2021年底在南非發現的Omicron變異株隨即席捲全世界,高峰時期每日全球確診人數超過300萬人。雖然Omicron的疫情在2022年2月開始下降,但直到今天,全球每日確診人數仍然超過60萬人。
《新冠病毒真的特別會「變」嗎?》
除了第一波疫情高峰,另外三波疫情都是新變異株所造成的。這讓大家不禁懷疑,難道比起其他病毒,新冠病毒比較會突變嗎?否則為什麼我們在這麼短的時間會看到這麼多的變異?畢竟2003年的SARS病毒同樣也是一種冠狀病毒,在流行的期間卻沒有產生新的變異啊!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先解釋變異是如何產生的。
所有生命的遺傳物質都是DNA或是RNA。生命在複製的時候,遺傳物質也必須同時複製,病毒也不例外。新冠病毒是一種RNA病毒,RNA病毒在複製的時候需要RNA複製酶。與DNA複製酶相比,RNA複製酶有較高的突變率。因此RNA病毒的變異速度要比DNA病毒快上許多。然而,這並不能解釋COVID-19新冠病毒變異株產生的速度。畢竟,它的「親戚」SARS病毒就沒有被觀察到許多的變異株。
《真正關鍵在於「感染人數」多少》
變異產生的速度除了與複製酶的突變率有關,也與複製的次數有關。因為有複製才容易產生錯誤,所以單位時間內複製的次數愈多,則產生的變異數目也會愈多。這就是新冠病毒有異於其他病毒之處了。
前面提到,COVID-19在高峰時期,全球每日感染人數往往有70~80萬人,甚至超過百萬。假設從感染到痊癒需要14天,也就是說新冠病毒會同時在超過千萬人身上複製。假設複製酶的突變率是不變的,感染數十萬人的突變數目,就是與感染數十人的一萬倍之多。
因此,造成新冠病毒產生許多變異株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病毒「本身」突變率增加,而是被感染人的母數太多了,讓病毒突變的數目增加。
2002到2003年的SARS病毒,在全球「僅」造成8,437人感染,這個數字不到新冠病毒的萬分之一。假設同為冠狀病毒的SARS與COVID-19病毒有同樣的突變率,合理推斷感染人數為SARS一萬倍以上的新冠病毒,就會有超過一萬倍以上的變異。這也是我們不斷發現COVID-19病毒有新變異的原因。
《如何預測病毒未來變異的方向》
了解變異產生的原因之後,我們也可以預期只要全球感染人數居高不下,新變異還是可能會源源不絕的出現。事實上,現在全球流行的Omicron變異株,確實又出現了不同的亞型,除了原本的BA.1之外又有BA.1.1、BA.2、BA.3等等。
如果變異持續發生,我們能否預期病毒會產生怎麼樣的演變呢?
由於突變是隨機發生的,所以很難預測未來的變異株會朝哪個方向改變。然而我們可以根據病毒與宿主的交互關係來預測大的改變方向:
1. 朝向「感染力增強」的可能
首先,病毒最重要的就是必須感染宿主。在這個前提下,如果新的突變會增強病毒感染機率,這類突變比較容易被保留下來,而病毒累績這些突變,就可能產生新的變異株。因此,可以預測,新的變異株會有較好的「感染能力」。事實上造成流行高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從一開始的武漢株、Alpha、Delta到Omicron,每一代的變異其感染能力都比前一代要高。
2. 朝向「溫和病毒」的可能
其次,病毒主要目的是感染以及散布。會讓宿主不舒服、甚至死亡,其實是「意外」的結果,並不是病毒的主要目的。感染而造成宿主死亡,對病毒來說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死亡的宿主不容易幫病毒繼續傳染下去、病毒也不容易生存;所以,「與宿主共存」才是病毒的最佳解方。我們也可以預測,新冠病毒會朝著較為「溫和」的方式改變。
然而,這個前提是建立在宿主是「有限的」情形下才成立的,如果病毒可以任意無限地感染宿主,那病毒就不需要變得更溫和,因為可能在前一個宿主生病或死亡之前,病毒已經找到下一個宿主,完成它散布及生存的目的了,那前一個宿主的存亡就與病毒的利益無關了。
所以,當感染人數持續無限擴展變得很多的時候,病毒未來改變的方向就變得不容易預測。例如Delta變異株的致死率與重症率都比Alpha株來得高,然而Omicron的致死率與重症率都比較低。
所以關於新冠病毒的演化方向其實是與感染人數息息相關的。如果我們可以控制感染人數,不但新的變異會減少,也預期病毒會朝向較為「溫和」的方向演化。反之,如果感染人數持續增加,我們可以預期新的變異株仍會不斷產生,而且病毒也不見得會變得更「溫和」。
《與病毒「和平共處」,人類做得到嗎?》
最後,大家很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們可不可能與病毒「和平共處」呢?
其實,病毒與宿主之間的拔河是從有細胞以來就不斷上演。宿主必須不斷的改變,才能逃避病毒的入侵,相對應的,病毒也必須不斷的變異,才能一直感染新的宿主。例如流感病毒常常產生新的變異,所以每年都必須注射新的疫苗。台灣每年估計約有4,500人死於流感(每10萬人約有20人死於流感),相當於十大死因之第九位。而且,死於流感者有超過80%為65歲以上的老人。面對這個古老的疾病,人類似乎從來就沒有真正的與流感病毒「和平共存」。
如果「和平共存」指的是新冠病毒對人類社會的傷害到達「可以忍受」的範圍內,那我們應該是有機會達成的。
事實上,除了新冠病毒之外,本來就還有其他4種冠狀病毒在人群之中傳播。根據歐美的研究,每年流感季節有大約十分之一有流感症狀的人,其實得到的是冠狀病毒,而不是流感病毒,所以冠狀病毒早就在我們的生活中了。
至於,COVID-19病毒何時會成為第5種長期留存在人類族群中的「一般」病毒,最終可能還是取決於我們的手段。如果我們愈快把病毒感染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就越有機會達成「和平共存」。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