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得癌症傳染給人類 哥倫比亞出現全球第一例★★保溫瓶用20年!50歲男竟失智…不到一年慘離世★★躺輪胎拉腰 婦雙腿癱舌頭像被針刺 她驗出3公分腦瘤★我兒得了狂牛症! 前成大教授吳慶年傷心憶子★腳底突長7痣…「衛星痣」切半腳肉險喪命!狂!男把蛇毒注體內25年沒死 產生35種血清救人兒子留學 醫師爸幫打子宮頸疫苗(男子可打子宮頸疫苗?)★★怪偏方 老婦吃砂治癒病痛★破除癲癇迷思 「三不二護」救患者恢復意識★壯年男好吃懶做 竟是罹患「這種癌」★溫泉雖可抒壓 也可能帶來皮膚病!★一睡著丈夫就像變了個人,妻子驚恐不願與他同床…日吃14片口香糖 19歲少女暴斃★晚餐吃得晚又不吃早餐 這可是心血管病人的「自殺吃法」★你仍不愛吃早餐?美歐研究:不吃者易罹心血管病★★★★★★★★★★★

 

***-----------------------------------------------------------------------***
身體左白右黑 少女染怪病
摘錄自:2016/08/26 聯合新聞網 【記者蔡振源/綜合報導】廣東省有一名少女,染上一種怪病,全身清楚區分為左右兩半,左半邊身體完全正常,右半邊則是皮膚腫脹,醫師說少女因胎兒基因突變,罹患「變異綜合症 (Proteus Syndzome)」,目前國際間報告的病例不超過百例,大陸先前只發現兩例。
據南方日報報導,患者小燕 (化名)的右臉腫得很大,下嘴唇腫得閉不攏,而她的左半邊臉卻完全正常。醫生拉起小燕的衣服,一道明顯的「分界線」將小燕的身體分為兩個部分。小燕左邊的身體完全正常,右邊身體的皮膚則是黑色,像砂紙一樣,而且有很厚的皮質增生。
皮膚科專家張錫寶指出,這種病症的特徵就是身體一半患病,另一半完全正常。張教授說:「Proteus是希臘神話中海神的意思,海神特別多變,所以用這個名字來命名。」
小燕說,她一出生就在別人異樣的目光下長大。「我右邊的耳朵是聾的,一直到4歲才會講話,爸媽以為我是個啞巴,他們對我說,如果我是個啞巴就要把我丟掉。」
今年,小燕從江西老家坐長途汽車再次來到廣州。她帶著婆給的20塊壓歲錢,到廣東省皮膚病防治所求醫。張教授說,小燕的面部可以透過整形來治療,而且不會復發,他說,單看小燕左邊的臉,她是個很漂亮的女孩。
***-----------------------------------------------------------------------***
寄生蟲得癌症傳染給人類 哥倫比亞出現全球第一例
摘錄自:2015/11/05 ETtoday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寄生蟲癌症傳染給人類?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科學家宣布一個驚人的發現,在哥倫比亞的某個病例中,人體內的條蟲得了癌症,然後傳染給人類,導致腫瘤發生,最後導致宿主死亡。這起病例也打破過去多年癌症不會傳染的觀念,科學家擔心,可能有更多這類藉由寄生蟲傳染的癌症尚未被發現。
這起案例是1名哥倫比亞的HIV患者,身體上有數個大型腫瘤,醫師切片檢查時,發覺這些腫瘤就像癌細胞有強大破壞力,但不同的是,這些腫瘤細胞只有人類正常細胞的10%大小,由於案例特殊,於是將檢體送交CDC請求協助,最後證實是條蟲感染癌症,進入人體,造成人類產生如癌細胞的腫瘤。
這項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研究員與作者是病理學家穆巴赫(Atis Muehlenbachs),他認為這樣的案例應該很少,但是條蟲全世界都有,「全球有幾百或數千萬人有HIV症狀,造成免疫系統弱化,可能有更多相同病例被忽略。」
穆巴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原本推論是新型態的生物感染,但經過幾十次檢驗,發現這些細胞內有包膜條蟲的DNA存在,因次推斷是哥倫比亞病患不慎吃下條蟲卵,或接觸到動物排泄物,讓條蟲在身體中成長。「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寄生蟲的癌細胞在人體擴散」,最後這名男子仍宣告不治。
癌症能否傳染小知識:
由於「癌細胞脫離人體無法獨自存活」,因此癌症不會傳染是過去醫學界的共識,或至少人類之間的癌症沒有出現傳染的證據與跡象。
但隨著醫學日漸發達,開始有更多過去忽略的案例被檢視。例如澳洲科學家發現,兇猛的袋獾有很高機率罹患面部腫瘤病(DFTD),最後因潰爛堵塞氣道,無法進食而亡。袋獾因爭地盤或交配權經常相互撕咬,癌細胞會藉機進入袋獾臉上的傷口。正常袋獾有14條染色體,罹患DFTD的袋獾只有13條染色體,且異常現象在所有患病袋獾中都是一樣,證實DFTD 具有傳染性。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北美洲東岸的軟殼蛤,經常會因白血病成群死去,原本懷疑是病毒感染,但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梅茨格(Michael Metzger)證實,是白血病本身具有傳染性,研究結果公布在國際知名期刊《細胞》(Cell)上。
***-----------------------------------------------------------------------***
保溫瓶用20年!50歲男竟失智…不到一年慘離世
摘錄自:2019/07/04  東森新聞【社會中心/綜合報導】保溫瓶方便攜帶,又可以維持飲品溫度,因此深受許多人喜愛,不過其中也有禁忌。一名男子習慣每天用保溫瓶裝咖啡喝,這個習慣長達了10幾20年,沒想到竟然鉛中毒,最後不幸過世。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東森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案例,一名50多歲男子,擁有30年的開車經驗,期間都沒發生過車禍,豈料某天上班途中,突然一個恍惚,沒煞車直接撞進早餐店,詭異的是,他沒有喝酒或吃藥,早上醒來精神都很好,有段時間卻突然恍神,好在車子性能好,人沒有傷得太重。後來,男子送醫做了一系列檢查,發現大腦皮質萎縮且貧血嚴重,另外腎功能也不好,結束後又轉診到腎臟科,洪永祥得知他容易疲勞,味覺突然改變,「以前不喜歡吃很鹹的東西,最近卻抱怨老婆煮的菜不夠鹹,鹽巴醬油要加很多,才覺得吃得到味道」,洪永祥聽完,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重金屬中毒,做過篩檢發現是鉛中毒。
那麼鉛到底哪裡來?原來是男子保溫瓶,材質差的保溫瓶會溶出鉛、鎘、鉻等重金屬,醫師建議使用不鏽鋼(304不鏽鋼)、陶瓷 、玻璃的內膽最安全。保溫瓶用了10幾年內部千瘡百孔,有許多生鏽和裂痕的狀況,由於他習慣每天將咖啡裝進保溫瓶,接著帶去公司,一喝就是將近20年。 該男子大腦皮質退化及失智狀況日漸嚴重,有次因為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竟不幸身亡,從車禍到過世僅僅一年的時間。
洪永祥表示,使用保溫杯盛裝含蛋白質的飲料(像是豆漿、牛奶等),2小時內要喝完,否則會開始滋生細菌,加上若沒清洗乾淨,殘存的蛋白質會卡在縫裡,有時候洗完還會聞到臭味,代表裡面有細菌,因此不管再裝什麼飲料或開水,就等於將細菌喝下肚,導致拉肚子。另外,他透露保溫杯最怕含酸鹼的東西,像是檸檬水、碳酸飲料、中草藥、茶等,如果保溫杯材質不好,可能會使鉛、鎘鉻溶解,不僅傷肝腎,最常見的就是會產生大腦失智症以及貧血,因此要特別注意。
《每日健康》專訪毒理學博士、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諮詢,教授指出,市面上的不鏽鋼製品分為200、300、400三大系列,容易被驗出有重金屬殘留的是200等級的不鏽鋼產品。招名威建議,平日一般使用最好選擇300以上,如304或316的不鏽鋼器具會比較安全
***--------------------------------------------------------------------***
躺輪胎拉腰 婦雙腿癱
2007/10/27 蘋果日報【周昭平╱高雄報導】喜歡使用公園輪胎仰躺拉筋的民眾要注意了!高縣一名六十五歲婦人,兩年來幾乎每天都仰躺在公園輪胎上「拉腰」,沒想到因腰椎過度伸展,反而導致脊椎退化,甚至嚴重到雙腳癱瘓不能行走。醫師提醒,過度伸展腰椎會造成脊椎不穩定,民眾運動時必須留意。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何治軍昨表示,這名婦人日前坐著輪椅來就診,她說自己雙腳麻木沒辦法走路,還抱怨原本聽人說每天躺在公園內直立在地上的輪胎上,努力做腰椎伸展可以預防長骨刺,就算長了也可以治癒,她才連著兩年每天仰躺在輪胎上,但沒想到雙腳先是逐漸感到麻木,近來更是惡化到下肢癱瘓不能走。
何治軍說,他原以為婦人是退化性關節疾病,但檢查發現她是因過度伸展腰椎,椎間盤的韌帶被拉鬆,連帶使得脊椎間的關節囊韌帶也鬆脫,患者的脊椎不穩定,導致椎管狹窄、管腔內神經遭壓迫,引發脊椎退化性病變,才會疼痛、麻木。開刀時更發現椎間盤過度拉展,空隙寬達一點五公分,比最厚的人工椎間盤還寬,只好從椎板取骨填補,加上鋼釘、穿背架治療才能恢復行走。
由於近來接獲多起類似病例,何治軍說,躺輪胎伸展拉腰不是不能做,而是應避免雙腳騰空,致整個身體掛在輪胎上、腰椎承受整個身體重量,長期當然不堪負荷。
《如何避免運動傷害》
★運動前一定要先熱身,避免貿然伸展,扯傷肌肉或筋骨。
★仰躺輪胎最好雙腳著地支撐,避免騰空增加腰椎壓力造成傷害。
★踩健康步道宜選擇圓滑卵石,過度尖硬會傷害腳底筋膜。
★運動適時適量,起身或仰臥應循序漸進。 資料來源:何治軍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傷科主任楊哲彥
******
壯男躺輪胎拉筋 躺到「三隻都不舉」
摘錄自:2015/10/25 蘋果日報【吳慧芬/高雄報導】高雄有兩名男子,每天都去公園躺輪胎,想伸展筋骨,但日前都出現雙腳無力,分別被診斷腰部脊椎韌帶出血與椎體滑脫,其中較年輕男子還因此不舉。醫師則指,輪胎弧度已逾多數人能承受的彎曲程度,常躺易傷脊椎與鄰近韌帶、神經,嚴重恐致癱瘓或陽痿,男人「三隻都不舉」。
76歲陳先生是其中一名病例,他受訪時指退休後每早都到公園躺輪胎拉筋,日前他因腰痛與雙腳無力到醫院急診。經國軍高雄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春霖為他做檢查,確診他腰椎第4與第5節間的黃韌帶上血管出血形成大血腫,壓迫支配下半身神經,才讓他腰痛與雙腳無力。
陳春霖指當時陳先生已痛到心律不整,且血腫恐壓死神經造成癱瘓,隨即為他開刀除去血腫,術後陳先生腰不痛,雙腳恢復力氣。陳先生說,躺輪胎時覺得彎到吃力,為求健身仍硬撐,卻搞到快癱瘓,再也不敢去躺。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外科醫師何治軍也收治一名40多歲想拉筋壯男,常到公園躺輪胎躺到脊椎第4與第5節滑脫,致椎管狹窄、壓迫管腔內神經,何形容該壯男就醫時,「三隻都不舉」,也就是雙腳癱瘓與陽痿,開刀換人工椎間盤才改善。
何治軍指輪胎弧度已超越多數人脊椎承受彎度,長期躺輪胎,有如讓製造脊椎、韌帶累積傷害,恐致脊椎椎滑脫、椎間盤突出或破裂、韌帶受傷出血,繼而造成脊髓腔內神經被壓迫,出現患部痛、肢體無力等脊髓損傷,男性有可能不舉。
安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莊皓宇指人體脊椎由頸椎、胸椎、腰椎等構成,自然站立下,僅胸椎略往後傾,頸椎與腰椎都是前傾,每個人脊椎耐受力不同,難量化人脊椎能後彎到何種角度,但躺輪胎絕對是違反人體工學動作,常躺不利脊椎健康。
何治軍建議民眾做拉筋等伸展運動首要是勿勉力而為,先做10分鐘暖身操,過程感吃力、疼痛即停止,若做完有肢體無力、排便失禁、男性無法勃起等症狀,可能是脊椎或神經受損要快就醫。
***-----------------------------------------------------------------------***
舌頭像被針刺 她驗出3公分腦瘤
摘錄自:2016/12/26.中央社【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26日電】今年44歲的劉小姐,3年前突然感到舌頭刺痛,「就像拿針一直刺舌頭」,不只吃止痛藥無效,連水都沒辦法喝,痛到受不了就醫檢查,發現小腦長了3公分大的腦瘤。
劉小姐今天受訪時說,她在國中時曾因右耳聽力變差,就醫診斷為中耳炎,但治療過後仍未改善,她也誤認是中耳炎導致永久聽力損傷,漸漸接受它,直到舌頭劇痛才驚覺不對勁,但想不到聽力損傷、舌頭痛竟然都跟腦瘤有關。
收治患者的北榮耳鼻喉頭頸部醫師王懋哲表示,患者就醫右耳聽力嚴重受損,一般對話、講電話她都聽不到,必須高於70分貝才能聽見,透過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她的右側小腦長了超過3公分大的聽神經瘤,壓迫到腦幹造成聽力損傷。
王懋哲說,聽神經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平均每年生長0.1公分,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常見於40至50歲的成年人,最常見的症狀是單側聽力損失、耳鳴等,但因影響不大,多數人常不以為意,但要是壓迫到腦內部位,可能會有面神經麻痺、不平衡、腦積水等症狀或是容易嗆咳、吞嚥困難、頭痛等,甚至可能無法閉眼、微笑,甚至嘟嘴等。
最後北榮神經外科、耳科醫師組成的醫療團隊,替她施作「經迷路路徑聽神經瘤手術」,把腦瘤完全切除,追蹤3年無復發,完全沒傷到顏面神經;劉小姐笑說,開完刀不僅舌頭不痛了,術後3個月就可以開車,4個月後就能回到工作崗位。
***-----------------------------------------------------------------------***
我兒得了狂牛症! 前成大教授吳慶年傷心憶子
摘錄自:2010/12/10  NOWnews【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台灣傳出一例疑似人類感染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病)的死亡病例,這則消息勾起了退休的成功大學教授吳慶年的傷心往事,因為他的寶貝兒子--曾任教交通大學的吳元功也是疑似死於此症,當時他為了治好兒子的病,曾簽下切結書,引進治療瘧疾的實驗用藥,不過,拖了5年之後,吳元功仍然離開人世。
雖然目前吳元功的死因仍有兩派不同說法,一派指的是傳統庫賈氏症,另一派則指是新庫賈氏症,前者主要為神經退化所引起,症狀特徵為腦部組織逐漸死亡及空洞化,初期會有快速失智、步態不穩等症狀,多發生在60歲以上者,發病後多活不過3年。後者主要臨床症狀則為憂鬱、焦慮、及幻覺,慢慢地會出現走路不穩、行動困難、以及出現一些無法自主的肢體動作,最後終致智力衰退,精神障礙等癡呆症狀,其發病年齡較年輕,平均不到30歲,發病後也大都活不過3年。
在發病的牛腦等組織中,可以發現一種非常特別的變異性蛋白質--普利昂蛋白(prion),能讓牛腦變成像海綿一樣空洞化,因此醫學上也叫做「牛腦部海綿化症」。目前狂牛症無藥物治療,只能以抗瘧疾的用藥(Quinacrine)、以及抗憂鬱症藥物(Chlorpromazine),抑制正常的蛋白質產生變性,並清除變性的蛋白質,減緩腦部空洞化的速度。
曾任職交大管理學院副教授的吳元功,48歲病逝於台大醫院,當時台大醫院所發布的病名為庫賈氏症,但在吳慶年心中,他的兒子是死於狂牛症,因為他的病癥比較像後者;吳元功在1987-1991赴紐約攻讀博士,1991年回台至交大任教,11年後,也就是2002年5月出現症狀,吳慶年說,他先是視力出現變化,像是1個人可以看成2個人,不敢開車。到了當年8月初,吳元功再出現語意不清、躁動、走路晃動、抽筋等症狀。
經過花蓮門諾醫院腦部權威醫師經過2個星期的追蹤,確定其腦部細胞出現病變,再轉送台大進行核磁共振及腦波檢查。吳慶年回憶當年他為了治好兒子的病,特地從印度引進治療瘧疾藥,因為是實驗用藥,風險高,於是他簽下切結書,將兒子從台大轉往成大,開始施以此實驗用藥,雖然病情確實減緩,但最後拖了5年半多,吳元功還是在2008年往生。
如果吳元功得到的真的是狂牛病,那麼是怎麼染患的呢?當時有部份醫生、學者推論,可能吳元功曾有一段時間長住美國,可能食用了染病牛肉。事實上,狂牛症的潛伏期很長,且prion具抗熱性、又耐化學處理,也不易用蛋白酵素分解,也就是說,無論是用煮沸、用強酸侵蝕,甚至放在太陽下曝曬幾個星期,都無法破壞它,因此,由狂牛患畜製成的牛肉食品很難排除其致病蛋白。
而從1997年開始接受衛生署委託,長期監控台灣人類海綿狀腦病變,的高雄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陳順勝指出,這種異常蛋白要用攝氏1千度高溫,連續燒30分鐘才能殺死,被埋在土壤中3年,也還有活性。另外,英國醫學研究單位曾將經攝氏1千度焚化的病狂牛灰燼拿起來化驗,結果發現其中仍有許多病原蛋白性顆粒。
***-----------------------------------------------------------------------***
腳底突長7痣…「衛星痣」切半腳肉險喪命!網嘆:親戚1個月就走了
摘錄自:2017/11/21  ETtoday【網搜小組/綜合報導】常有人以痣的位置來判斷運勢,但妳知道它有可能會要了性命嗎?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發文說自己腳底突然長了7顆痣,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該名網友發文表示,她的右腳底突然長出7顆黑痣,不痛也不癢,腳也沒腫起來。不少網友針對「腳底長痣」及「7」這個數字開玩笑,但也有網友認為應該快去看醫生。
對此,‎網友涂小姐發文警示說,希望大家看到腳底出現「衛星痣」時要有點常識,「如果你們摯愛的家人、朋友們可能因為這莫名其妙的痣而差點丟了性命時,你們還會有心情開玩笑嗎」?
「幾年前我媽歷經了一場大手術」‎,涂小姐說,她媽媽當時突然發現腳底出現黑痣,因不痛不癢也沒有太去注意,直到開始按壓會痛後,才去看一般的皮膚科醫生。
涂小姐表示,醫師一看到立即幫媽媽轉診到大醫院做切片,最後發現是皮膚癌裡最惡性的「黑色素皮膚癌」;醫師切除了腳底面積約10公分的範圍,還拿大腿肉來補腳底的肉。
「因為黑色素瘤是像金字塔那樣延伸長下去」,涂小姐指出,痣的表皮是頂端,表面越大,底下就會長越深,甚至會經由淋巴轉移,「請大家千萬不要忽略身上的痣」;她最後提到,身上突然冒出來、原生痣旁深淺不一的「痣」都要小心。
網友看完紛紛留言,「長知識了,感謝分享」、「有你的說明也許能夠多救一個人」、「我爸爸就是這種皮膚癌」、「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黑色素癌真的平常人不易察覺,有時當發現時已經末期了」、「我有個伯母腳也是這樣,差不多一個月就走了」。
***--------------------------------------------------------------------***
狂!男把蛇毒注體內25年沒死 產生35種血清救人
摘錄自:2017/12/19  TVBS【編輯 林保宏 報導】一般人聽到「蛇」這種動物,大多會感到害怕。但美國一名49歲的男子,他在過去25年來,拿自己的身體當作試驗,把蛇毒注入自己的身體,他堅信這可以強化自己的免疫系統。研究人員發現,他體內有著35種以上的抗體,還從他的骨髓成功研發出新的「抗蛇毒血清」,未來可望能拯救更多人。
根據《Science Nordic》報導,這名49歲的男子盧德溫(Steve Ludwin)本身是一名搖滾歌手。但他從25年前開始,就開始在自己體內「注射蛇毒」,並且在家中飼養各類毒蛇,每週就從這些毒蛇中取出毒液,之後就注射到自己的體內。
盧德溫提到,25年前他首度嘗試時,他是將蛇毒加水稀釋淡化後再注射自己的體內,後來才慢慢增加蛇毒的濃度。25年下來,他已經對35種以上的毒蛇產生抗體。
盧德溫提到,會開始這樣做源自於他9歲那年,當時他去了一處蛇園後,遇到了西方第一位朝自己注射蛇毒、並藉此製造抗體的比爾哈斯特(Bill Haast),從此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因此就在25年前開始在自己的身上進行這樣的嘗試。
只是這樣的行為還是充滿危險性,盧德溫就說自己曾有幾次因為注射過量被送到醫院急救,差點就失去生命。但他也說,這些年來透過注射蛇毒,發現自己的免疫系統增強了,尤其這最近15年來都不曾感冒過。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教授布萊恩(Brian Lohse)在2013年某日,偶然看到了介紹盧德溫的影片後,隨即就與他聯絡,並開始對他體內的抗體深入研究。布萊恩從盧德溫的骨髓中取出抗體,研發出歷史上第一個由人體產生的「抗蛇毒血清」。他也希望藉由盧德溫的例子,可以研發出更多抗蛇毒血清,幫助所有人類。但布萊恩也警告,「這件事很危險,他活下來是一個奇蹟,大家絕對不要模仿。」
***-----------------------------------------------------------------------*** 
兒子留學 醫師爸幫打子宮頸疫苗
摘錄自:2018/01/01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 記者黃寅/台中報導】中市許姓醫師為兩名要出國讀書的兒子打「子宮頸疫苗」,親友好奇,為何幫男生施打專給女性的疫苗?本身從醫的許先生解釋,子宮頸疫苗是預防人類乳突病毒,男性施打可預防感染菜花,「想給兒子多一層保障」。
婦產科醫師呂秉正指出,子宮頸疫苗確用於預防人類乳突病毒,病毒中有兩個型致癌率雖低,卻會引起「菜花」,主要透過性生活交叉感染,男女只要有一方感染,就建議另一方施打子宮頸疫苗增加預防能力。
生他指出若感染菜花,抗體2、3年就失去了,復發可能性很高, 施打疫苗可產生預防能力,研究發現從疫苗上市至今10多年,抗體濃度都未下降,足以達到保護作用。
子宮頸疫苗多用於女性,但醫師建議有多重性伴侶者不論男女,都可施打子宮頸疫苗。
婦產科醫師陳盛全說,男性可能因感染菜花進而引起睪丸癌或肛門癌,子宮頸疫苗防制人類乳突病毒和感染菜花,其實沒有限制僅女性使用,建議應正名為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才對。
他指出,曾有人提出子宮頸疫苗納入健保全民接種,無奈一直未能實現;目前只能自費接種,許多上班族、企業人士都自費私下接種。
***-----------------------------------------------------------------------*** 
怪偏方 老婦吃砂治癒病痛
摘錄自:2006/11/16 民視新聞【譚淑君綜合報導】身體不舒服看醫生是常識,但有人卻喜歡嘗試偏方,東歐的立陶宛就有位老婦人喜歡吃砂,她說靠著三餐吃砂,她的胃痛和其他小毛病通通不藥而癒,究竟是什麼神奇偏方,一起來看看。這位住在立陶宛的老太太,每天一起床,就要到住家附近的這個土坑來挖砂,這些砂對她來說可是妙用無窮,因為靠著吃砂,她身上大大小小的病痛,通通不藥而癒,旁人看起來難以下嚥的砂土,這位老太太卻是大把大把、吃得津津有味。
大概9年前她意外發現,吃砂可以減輕胃痛,從此之後,她每天三餐一定有砂土這道菜,一星期少說也吃進30公斤。長期吃砂子的結果,老太太通體暢快,病痛不見了,整個人神清氣爽。
不過砂土究竟有什麼營養價值,醫生卻說不上來,雖然科學上找不到解釋,但砂子卻神奇地為老太太帶來健康,只是看在親朋好友的眼裡,卻是怪事一樁,老太太的子女也不願和她同桌共享砂子大餐。看來這麼神奇的偏方,聽聽就好,可不要輕易嘗試。
***-----------------------------------------------------------------------***
★破除癲癇迷思 「三不二護」救患者恢復意識
摘錄自:2008/12/18  網路新聞【記者張嘉芳報導】癲癇是一種腦部病變,但一般民眾卻誤以為癲癇是一種精神疾病,歧視眼光讓患者相當自卑、經常感到不自在。醫師表示,強塞異物到患者口中,壓住病患身體等作法都是錯誤的處置方式,反而會讓病友處在危險環境中。(癲癇對中醫而言是可以被治療的一種疾病,不是絕症。)
根據統計,全台灣約有20萬名癲癇病友,但多數民眾卻對癲癇有錯誤認知,以為癲癇是精神疾病,對他們帶著歧視眼光,患者發病也經常被錯誤處置,導致癲癇病患常常生活在自卑與危險中。癲癇病友許凱嵐表示,她從小到大沒有發生過癲癇情況,國中的時候有一次卻癲癇大發作,最後甚至昏了過去,媽媽被臨時通知趕到學校保健室,擔心害怕、整個人坐立難安。(台灣之所以有這些二十萬的癲癇病人,多數的癲癇起因是因為西醫治療高熱時,施治不當而造成的,還有就是意外災難傷到頭部造成的,多數都是可以被真正中醫治療好的。)
許媽媽說:『眼睛上吊、然後口吐白沫,她有尿失禁,那時候我完全不知道這個叫做癲癇,他就打電話到我家,因為我的孩子在保健室已經躺了30分鐘,他才聯絡我說你們家有沒有遺傳癲癇?我說沒有啊!那時候我真的是不知道踏前腳?還是踏後腳?心臟都快跳出來了。』
許凱嵐最後被送到醫院住院3天,經過治療重返學校,但老師及同學卻異樣眼光對她,讓她壓力很大,體重從60公斤一下子掉到48。許凱嵐說:『老師在同學面前說癲癇會尿失禁,會一直抽搐啊,那同學就不敢跟我玩。』(此時病人家屬應該立刻去找中醫來將這癲癇治好,不要再耽誤時間了。)
醫師表示,並非所有的癲癇發作都需要緊急送醫,錯誤的處置方式反而會讓癲癇患者受到更大傷害,醫師說通常癲癇發作的時間很短,周遭親友只要協助保護與陪伴,患者幾秒鐘到數分鐘之內症狀就會消失。醫師強調,癲癇正確處理步驟應該保握「三不二保護」原則,不要用毛巾或強制約束病人,只要避免周遭不要有危險物品即可。另外,患者應該保持呼吸道暢通,不要強行塞入異物或讓他們咬東西,病友清醒後也應充分休息,不要立刻餵食飲料或藥物,而病友的頭部及身體也需好好保護,儘量鬆開衣物、保持側躺,除非癲癇發作時間超過5分鐘或再次發作,才需要急救送醫。《美國佛州漢唐中醫 倪海廈醫師評論》
***-----------------------------------------------------------------------***
壯年男好吃懶做 竟是罹患「這種癌」
摘錄自:2019/04/27 三立新聞網 【健康中心/綜合報導】大陸浙江有一名33歲的趙姓男子,原本身體健壯、工作積極,近日突然變得懶懶散散、沒有精神,人也越來越沒有衝勁,街坊鄰居都稱他「懶病」犯了。但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在公司暈倒被送往醫院檢查,這才發現患上了「胰島素瘤」,經過醫生的開刀治療,趙男休養一周之後,精氣神就都回來了,事後他非常感謝醫生,並稱「以前我說自己有病,誰信哪!」
據中國媒體《杭州網》報導,趙男平常工作積極,公司主管跟親朋好友都對他讚不絕口,然而從某日開始,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工作沒多久就懶懶的,且全身無力,還容易流汗。妻子跟他說「有病就去醫院嘛」,然而進行多次體檢都沒有發現身體有異常。
趙男懶散的時間一長,讓他在眾人眼裡的形象狂掉,鄰居還當著小孩面前直接嗆他「好好學習,勤快些,別像隔壁趙叔叔那樣惹人嫌」,而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趙男在上班時突然昏倒。
趙男被送到醫院後,醫生發現他雖然吃得不少,但血糖還是很低,確診是長了胰島素瘤,隨即對他展開微創手術將腫瘤移除。趙男住院不到一周身體就完全康復,且「懶病」也消失得無影無蹤,親朋同事這才到知道先前都是誤會他了。
據專家表示,胰島素瘤好發於青壯年男子,男女比例約為2:1,90%以上的患者都是良性,不同年齡會出現不一樣的症狀,年輕人會頭暈乏力,像是好吃懶做;中年人則會記憶衰退、有點類似於認知退化;而老年人則會出現彷彿心血管疾病的突然暈眩。醫生也強調,這種病比較少人罹患,有狀況要快點到醫院做檢查。
而不少大陸網友看到這則新聞後,紛紛笑稱「我生病了」、「我感覺我也是」、「和我現在情況差不多,難道我也是?」「我可能也得了」、「這明明是大部分人都有的病!」
***-----------------------------------------------------------------------***
溫泉雖可抒壓 也可能帶來皮膚病!
摘錄自:2012/02/04 優活健康資訊網【綜合報導】四十歲的宋先生,冬天時最喜歡去泡熱呼呼的溫泉,泡完溫泉總讓他感到通體舒暢,惱人的工作壓力也一掃而空。不過泡完溫泉沒多久,他的肚子和大腿突然出現一顆顆的紅疹子,疹子中間看起來有白白的膿,還有點癢,讓他整天抓個不停。阮綜合醫院醫學美容中心劉昭宏主任說,溫泉雖然可以抒壓,也可能帶來皮膚病,尤其是俗稱「溫泉性毛囊炎」的綠膿桿菌毛囊炎。主要是病患接觸遭病菌污染的水,如洗衣機、游泳池、浴池的水質不乾淨,或是不清潔的沐浴用品(如洗身體的海綿、刷子)或潛水衣。
劉昭宏主任表示,因為泡溫泉時會造成身體表皮的角質軟化,皮膚保護屏障變差,病菌見有機可趁,會透過毛囊開口或是非常小的傷口,進入皮膚,造成感染。經常泡在很熱的水、酸鹼值偏鹼性的水及未加氯氣殺菌的水,或是浴池不常清洗、泡湯的人較多時,特別容易出現綠膿桿菌毛囊炎。
劉昭宏主任指出,在臨床表現上,一開始是在胸、背、大腿等處,尤其是在皮膚皺摺或在游泳衣覆蓋的地方,出現會癢的紅斑,毛囊周圍發紅,有些微癢,之後紅疹隆起形成丘疹,中心可能會出現細小水泡或膿泡,有些膿泡會破裂,結成黃痂。少數病人有發燒、中耳炎、結膜炎、倦怠或頭痛等症狀,有時可能伴隨局部淋巴腺腫大、乳房疼痛等。
醫師提醒,為了預防感染,要泡溫泉最好選擇可靠的浴池,注意店家是否公告相關水質資訊,有些人喜歡泡野溪,使用郊外未開發的溫泉,可能提高細菌感染機率。此外,洗溫泉時,切勿大力搓揉,以免破壞皮膚的完整性,也造成皮屑剝落,增加交叉感染機率。
***-----------------------------------------------------------------------***
一睡著丈夫就像變了個人,妻子驚恐不願與他同床…
摘錄自:2019/02/12    網路新聞【責任編輯:REFERENCE:健康生活】一旦出現睡眠中各種不自主異常行為,都應及時就醫排除異態睡眠,儘早明確診斷積極治療。
老人平常嚴肅內斂,可一睡著尖叫唱歌,還動手打人,嚇壞家人、同事。
近期經睡眠監測綜合查證才知竟是異態睡眠作怪,醫生提醒:異態睡眠往往是變性型腦病前兆,需儘早干預治療。
《性格大變》66歲的江先生在一個工地當保安,平素身體健康、性格內斂,但30年來他偶爾在睡覺時會性格大變:
無論午休或夜眠,會突然興奮地唱歌、尖叫、手舞足蹈,甚至攻擊身邊人,每次醒來被老伴埋怨時,他又全然不記得。
尤其近五年,這種睡夢中的“癔症”每月會發作3至5次,“面色蒼白,雙眼恍惚,就像中邪一樣!”
家人都不願跟他同室而眠,發作後期他的身體似凍住一般,僵直數分鐘才緩解,失控下,他曾多次跌倒在床邊苦不堪言。
直到一週前,他在單位午休再次發病,10餘分鐘不緩解嚇壞同事而被勸退回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老人這才在家人陪同下來到醫院睡眠中心尋求診治。
《就診》經詳細瞭解病情、病史,排除了大腦器質性病變後,通過多導睡眠監測檢查,江老被確診為快速眼球運動睡眠行為異常合併睡眠癱瘓。
接診專家李清主任解釋:大多數人一個晚上需6~8小時睡眠,其中包含4~5個睡眠週期。
而每個睡眠週期包含兩部分,其中一種被稱為快速眼球運動睡眠相,它對於腦部神經的生長和修復是很重要的。
人在長期缺少睡眠後首先補足的就是這一部分,在這個階段正常人的腦電波、血壓心率和清醒的時候很像,往往會有清晰的夢境,但是肌肉的張力處於被抑制的狀態,所以便不會出現和夢境相關的動作。
像江先生這樣快速眼球運動睡眠行為異常的患者,往往由於抑制肌肉張力的機制受到損害,就會出現和夢境相關的行為,而且這種行為通常是帶有傷害性的,其睡夢中出現的唱歌、尖叫、手舞足蹈,甚至打人就是典型的夢境扮演行為。
李清稱:人們在睡覺時,為避免夢中的動作反應到現實形成傷害,會在此期間自覺關閉運動中樞。
但像患者這樣睡眠癱瘓的人群卻不能正常關閉,從而出現與夢境相關的動作;反而在意識清醒後,運動中樞仍處於關閉的狀態,所以就會產生只有眼睛和眼皮能動,但身體僵直的睡眠麻痺症狀。
《提醒》好在老人及時查出了病症。考慮其症狀較複雜,拖延時間過長,目前,江先生需嚴格對症接受調節肌肉張力等綜合治療,才能逐步緩解。
李清表示:異態睡眠病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重,以致給患者及家屬造成軀體和精神上的雙重負擔,增加意外事故甚至自殘自殺的發生機率。
長期對病症的不重視也會埋下變性型腦病形成的隱患。
醫生提醒,一旦出現睡眠中各種不自主異常行為,都應及時就醫排除異態睡眠,儘早明確診斷積極治療。來源 / 綜合楚天都市報、半島晨報等
***-----------------------------------------------------------------------***
日吃14片口香糖 19歲少女暴斃
2015/05/08 蘋果日報【動新聞╱綜合報導】英國19歲少女列維絲(Samantha Lewis)4年前突然頭痛及抽搐,其後暴斃。驗屍發現列維絲體內納、鎂、鈣質不足,引發腦腫脹,其胃部有大量口香糖殘留,但認為她是自然死亡。列維絲的母親不同意,認為其死與吃口香糖有關。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死因庭在本周二開庭。母親指她在列維絲的房間內,找到數以百計無糖口香糖包裝紙,而這種口香糖含有阿斯巴甜及山梨糖醇兩種甜味劑。她認為,列維絲每日最多嚼14顆口香糖,因吸收過量甜味劑而病發傷亡。
病理專家則表示,以列維絲嚼食口香糖的數量,等於每日吸收16.8公克甜味劑,有可能降低體內礦物質水平,也可能阻礙她吸收礦物質,但還是無法證明列維絲的死,與嚼食口香糖有直接關係,將要求藥物監測部門研究甜味劑對人體有否害處。
最後死因庭裁定,列維絲「因缺乏礦物質引起的腦腫脹致死」,同時指嚼食過量口香糖與可能導致她礦物質不足。
***-----------------------------------------------------------------------***
★晚餐吃得晚又不吃早餐 這可是心血管病人的「自殺吃法」啊
摘錄自:2019/04/25  LlNE TODAY網路新聞【CP name Heho健康  Reporter 林以璿】歐洲心臟病學會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最新發表的研究就表明,晚餐吃得晚、又不吃早餐的人,心血管疾病發作後的預後往往更差。同時有以上兩種不良飲食習慣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出院30天內出現死亡、二次住院或心絞痛的風險,要比常人高4-5倍。
不吃早餐的定義是午餐前除了咖啡、水等飲料,沒有吃過其他任何食物,每週至少3次;晚餐吃太晚的定義為晚餐距離上床睡覺的間隔不足2小時,每週至少3次。根據調查,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58%的人不吃早餐,51%的人晚餐吃得晚,兩種習慣都佔的人又41%。研究作者Marcos Minicucci博士指出,雖然「吃得晚」的判斷依據主要是距離就寢的間隔,而非時間早晚,但事實上,幾乎有這個習慣的人也都是在深夜才吃飯。
Minicucci表示:「我們的研究表明,這兩種飲食行為與心肌梗塞的較差預後相關,」團隊認為,飲食對炎症反應、氧化和內皮功能的影響,可能是其中的潛在機制。
「工作到很晚的人很可能晚餐吃得晚,然後早上又不餓,」Marcos Minicucci建議,晚餐和就寢時間間隔至少2小時,並強調早餐一定要吃得好,一頓好的早餐需要包括乳製品(無脂或低脂牛奶、酸優格或奶酪),一份碳水化合物(全麥麵包、貝果麵包、穀物)和一份水果,早餐應占我們每日卡路里總攝入量的15% -30%。
研究還發現,飲食習慣不好而且心梗預後更差的人群,通常在入院前就更多服用他汀類藥物。Minicucci提醒,對於原本就有心血管風險的患者,他汀類藥物治療也是建立在健康生活習慣之上的,而非替代解決方案。另外,以前的研究發現,錯過早餐和晚餐的人更有可能有其他不健康的習慣,比如體力較差、吸煙等。
***-----------------------------------------------------------------------***
★你仍不愛吃早餐?美歐研究:不吃者易罹心血管病
摘錄自:2019/04/24 自由時報【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早餐是多數現代人最容易忽略的一餐,但《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ACC)22日發表的研究指出,不吃早餐的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機率,比習慣吃早餐者高出87%。且先前也有研究顯示,若在心血管疾病發作後的一個月中沒吃早餐,則復發的風險高達5倍之多,顯見早餐是相當重要的一餐!
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旗下期刊《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18日刊登的研究也顯示,心血管疾病發作一個月內,不吃早餐或睡前才吃晚餐,會使心血管疾病復發風險提高到4至5倍。
美國愛荷華大學流行病學系助理教授鮑偉(Wei Bao,譯音)領導的團隊,利用「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研究」(NHANES)在1988年至1994年期間,針對6550名40歲至75歲民眾吃早餐習慣紀錄分析,59%民眾天天吃早餐;25%偶爾吃、偶爾不吃;10.9%很少吃;從來不吃者則佔5.1%。
這些研究對象調查當下均未罹患心臟病,在持續至2011年追蹤期間,2318人死亡案例中有619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此外,相較於天天吃早餐者,完全不吃早餐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高出87%,因其他病因而死的風險也高出19%。習慣略過早餐不吃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也高出59%,中風機率更高出至少3倍。
不過,美國伊利諾大學營養學副教授瓦拉迪(Krista Varady)認為,研究對象的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抽菸、酗酒、運動不足、營養不均等,也都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應納入考量。
《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調查113名因「ST時段上升心肌梗塞」(心電圖檢查上有明顯ST波段上升,STEMI)就診的患者,分析發現這些患者平均60歲,73%為男性,其中有近六成患者不吃早餐,約五成很晚才吃晚餐,兩種習慣皆有者佔41%。
不吃早餐的定義是午餐前除了咖啡、水等飲料,沒有吃過其他任何食物,每週至少3次;晚餐吃太晚的定義為晚餐距離上床睡覺的間隔不足2小時,每週至少3次。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