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產子...她要求「打包新鮮胎盤」燉湯!分享5吃法嚇壞護理師★老年性慾回春 關鍵神經找到了★★男子捕獵松鼠後食用 竟罹患罕見疾病喪命★《小心有毒》系列4//爆炒醬燒 不沾鍋會釋毒★吹冷氣狂咳當感冒!女大生隔天「心臟停止」 恐怖病因是它★喇舌要小心!美專家憂:唾液可能傳播茲卡病毒★醫師母女檔 揪出茲卡病毒真面目5歲男童患罕見「無痛症」 火燒手、摔壞骨盆不哭不鬧★感覺不到痛! 印度小姊弟狂啃「血手指」當食物★天生無痛覺 巴西女生小孩竟睡著★★★★★★


***-----------------------------------------------------------------------***
 ★剛產子...她要求「打包新鮮胎盤」燉湯!分享5吃法嚇壞護理師
摘錄自:2018/08/16 ETtoday【記者李佳蓉/採訪報導】在一般情況下,產婦在產下胎兒後,胎盤也會跟著自動剝離、娩出,隨後即當做「醫療廢棄物」收集火化。但婦產科名醫蕭勝文16日就在臉書PO文指出,一名來自河南省的媽媽生產完立刻要求「打包胎盤」,原因是要帶回燉湯,她還熱心分享胎盤「有5種吃法」, 嚇壞在場的護理師。也讓偶見此特殊狀況的蕭醫師直言:我不敢吃!
「吃胎盤」的行為一般在食草動物在內的有胎盤類動物中算是普遍的現象,但僅限於某些有此習俗的地區。台北長庚產科主任蕭勝文16日上午替一名29歲河南媽媽接生,沒想到在順利產下3千多公克的男嬰後,她竟立馬要求將「新鮮胎盤打包」帶回家燉湯,熱心的媽媽還分享,「胎盤除了能煮湯外,還能包水餃、熱炒、做丸子和煮粥等5種吃法」,讓現場的護理師全嚇歪。
蕭醫師接受《ETtoday健康雲》採訪時指出,遇到要求將胎盤打包的媽媽並非第一次,且大多來自大陸,她們認為吃胎盤能夠「補身體」,因此會要求醫護人員幫忙「打包」,以方便帶回家料理烹飪,但也因為由子宮內排出的胎盤鮮血淋漓,因此得經過多道程序處理才能烹飪食用。蕭醫師也說,有些省份的習俗,是將胎盤帶回埋在自家院子,據說具有保平安的作用。一般產後的胎盤都當作「醫療廢棄物」處理,收集起來並一起火化,他也提醒媽媽們:「要打包要提早說,不然通常直接丟棄喔」。
蕭醫師將此經歷PO在臉書上,引發媽媽們熱議:「要曬乾。或埋在後院,丟在後山。」、「這....讓我想起一部電影」、「好噁心」、「這是一個吃人肉的概念...」;也有網友分享:「大陸很多地方媽媽會回收自己的胎盤後,然後拿到加工廠加工成膠囊吃美容的」、「真的可以吃」、「不知道吃起來的口感是怎樣」、「組織結構上看起來口感應該不錯」。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彭溫雅受訪時指出,打包「新鮮胎盤」,並不是中醫使用的紫河車。她解釋,中藥「紫河車」由人體胎盤風乾所製成,又稱人胞、胞衣,經過清洗、乾燥、通風、炮製和消毒等過程所生成,市售也有以豬胎盤風乾製成者。其富含蛋白質,具有補腎助陽的作用,臨床上也用於氣血虧虛、 面色萎黃等症狀,但醫師也提醒,還是得依體質開立藥材。
***-----------------------------------------------------------------------***
老年性慾回春 關鍵神經找到了
摘錄自:2016/01/15 健康醫療網【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愈老,性慾愈低,可望有解!國內研究團隊在果蠅大腦中,找到回復性慾的關鍵神經,只要投以巴胺量就能增加性慾,這是全球首次解開調控雄性動物性活動之謎,成果已刊登於《自然通訊科學期刊》。
暨南國際大學應用化學系副教授傅在峰帶領研究團隊花費5年時間,將雄果蠅大腦中不同多巴胺神經細胞的多巴胺量增加後,篩得一群名為「PPL2ab神經細胞」,可增強雄果蠅的性慾強度,首次在單細胞層級發現與調控雄性動物性活動的關鍵路徑。
傅在峰進一步表示,當高齡雄蠅仍維持一定活動力的狀況下,隨著大腦中的多巴胺明顯降低,性慾強度也隨著逐步衰退;若在高齡雄蠅食物中投以多巴胺生合成前驅物,則可回復其性慾強度,而使用劑量增加,性慾強度的表現也更高,反之給予多巴胺生合成抑制劑,性慾明顯降低。
傅在峰強調,這是科學界首次操控特定神經細胞,進而回復高齡雄性動物性活動的重要發現,未來研究將朝向脊椎動物、哺乳類動物,只要找到與人類同源神經細胞,有機會造福性功能障礙患者。
***-----------------------------------------------------------------------*** 
★男子捕獵松鼠後食用 竟罹患罕見疾病喪命
摘錄自:2018/10/16  TVBS【編輯 呂家輝 報導】美國紐約一名男子平時熱愛狩獵,捕獲1隻松鼠後將其吃掉,不久後思考能力下降,並漸漸失去辨別現實的能力以及開始無法自行行走,送醫就診後確定罹患罕見的「庫賈氏症」(Creutzfeldt-Jakob disease),由於目前尚無治療方法,最後不幸病逝。
據《Live Science》報導,庫賈氏症由一種感染性的蛋白質「prion」所引起,100萬人中僅有1個病例,機率十分低,如果發生在牛隻身上,便是大家熟悉的「狂牛症」(Mad cow disease),人類會因為食用受感染的牛肉而染病,患者通常會記憶力衰退、步伐不穩等症狀,日前沒有治療方法,通常患者在確診後1年內便離開人世。
而這名61歲男子在2015年時,因為出現思考能力下降、無法辨認現實及無法自行走行走的症狀,送醫經過核磁共振診斷後,發現他的腦部呈現異常的海綿狀,跟庫賈氏症患者相同,最後確定罹患的就是庫賈氏症。而男子的家人指出,男子並沒食用過受感染的牛肉,但曾食用捕獲的松鼠,因此醫師推測,被食用的松鼠可能是「prion」的帶原者,才會導致男子感染疾病,最後不敵病魔而病逝。
報導也指出,庫賈氏症有3種確定的感染形式,遺傳、直接食用受感染的組織或神經,還有比例占高達85%的散發性感染,因為「prion」可能會汙染患者使用過的設備,如果設備沒有被適當清潔,這種病將會傳染給他人。因此當時接觸這名男子的醫師特別在今年全球感染性疾病年會上分享這個案例,呼籲醫界牢記診斷庫賈氏症的方法,不要因為罕見而延遲診斷,並制定相關感染控制的政策,切勿忽視其嚴重性!
***-------------------------------------------------------------------***
《小心有毒》系列4//爆炒醬燒 不沾鍋會釋毒
摘錄自:2013-07-09 自由時報【記者洪素卿/專題報導】你是不沾鍋、防油紙的愛用者嗎?注意你的使用方式!最新研究發現,使用不沾鍋、防油紙時,若搭配中式料理常用的醬料,像是番茄醬、醋、醬油等,或許會溶出可能致癌物︱全氟辛酸,部分防油紙的溶出量,甚至逼近歐盟標準上限。
早期認為,使用不沾鍋的健康風險,主要是烹調過度高溫時(也就是超過攝氏二六○度),可能導致塗層四氟乙烯氣化。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當年發現聚四氟乙烯這項健康危害物質,其實是源自一個意外插曲。當時有人不慎將不沾鍋空燒到過度高溫,結果家裡養的鳥竟然昏倒了,後來才知道是因聚四氟乙烯氣化所致。
除了過度高溫可能造成使用者健康風險外,也有人擔心,如果鍋子用舊了,或是像國人習慣用鐵鏟炒菜,可能導致上面的塗層掉落,不小心就吃下肚。
最新一期的「食品藥物分析期刊」(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 )更顯示,不沾鍋中的全氟辛酸,在高溫、熱油下,加上酸性調味醬料,就有機會溶出。
研究指出,單純高溫熱油料理時,不沾鍋並未溶出任何全氟辛酸,但高溫熱油加上調味料(鹽、醬油、醋、番茄醬),也就是傳統中式烹調條件下,不沾鍋全都溶出了全氟辛酸;且不沾鍋最高析出達1.2ng/dm2,防油紙最高甚至溶出達9.2ng/dm2。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從相關研究來看,不沾鍋可能不是那麼適合中式料理!
不沾鍋為什麼會有全氟辛酸?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指出,不沾鍋若使用四氟乙烯做為不沾塗層時,因其是超級惰性成分,幾乎跟甚麼都不起作用,所以能發揮不沾的效果;但既然它甚麼都不沾,要如何才能沾在鍋子上呢?很多就得靠乳化劑—全氟辛酸銨,或是其他全氟碳化物。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曾委託中國醫藥大學針對市售不沾鍋塗層以及防油紙使用加工助劑全氟辛酸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以甲醇進行溶出試驗時,來自中國的鍋具,有超過一半驗出全氟辛酸。但來自法國、韓國以及台灣的不沾鍋則沒有檢出。
至於防油紙在甲醇的溶出情形,比鍋子更嚴重。顯示除了選對烹調方式,鍋具品質也是影響原因之一。
***-***
驚!研究:懷孕常碰不沾鍋、披薩盒 恐害童變矮笨
2016/01/29 摘錄自:2016/01/16  網路新聞【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毒物就在你我身邊!一般人生活中常接觸到的不沾鍋、披薩盒、地毯,甚至是戶外運動常備的防水防寒衣,都可能含有「全氟碳化物」(PFCs),國內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會增加動脈硬化、糖尿病、氣喘的風險,也會讓兒童變矮變笨。專家提醒,全氟碳化物的半衰期長,無論是為了健康或是環境,都應該減少使用。
全氟碳化物(PFCs)具有防水、防油、防塵、抗強酸強鹼的特性,依照不同的分子結構,又可細分為全氟辛烷磺酸(PFOS)、全氟辛酸(PFOA)、PENA、PEDeA、PFDoDA等多種種類,在不同的研究中,已陸續證實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臨床副教授蘇大成表示,全氟碳化物是一種脂溶性的內分泌干擾物質,具有生物累積性,對人體的影響時間長且不易被排出體外,長期暴露對人體荷爾蒙分泌相關的生殖器官和甲狀腺素等,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孕婦常碰不沾鍋、防油紙袋,當心過量曝露全氟碳化物,恐害孩子變矮又變笨!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29)天發表最新研究指出,經追蹤發現,孕婦體內蓄積的全氟碳化物,可能透過胎盤臍帶血傳送給胎兒,懷孕期間曝露量每多1倍,當孩子長到8歲時,身高平均矮上1.5公分、智商也低2分。
具有防水、抗油特性的全氟碳化物被廣泛使用於不沾鍋塗層、防水外套、室內裝潢以及披薩盒、微波爆玉米花袋子等,但危害逐漸被醫界重視。
台大公衛學院、台大醫學院以及國家衛生研究院2001年起追蹤430名孕婦發現,如果媽媽懷孕期間體內全氟碳化物濃度較高,追蹤當孩子在2歲、5歲、8歲及11歲時的身高、智商發展都低於他人。
國衛院研究員王淑麗指出,這可能與孕婦曝露較高全氟碳化物時,不僅本身的甲狀腺素濃度會下降,也可能導致新生兒的甲狀腺濃度下降,進而影響未來的認知功能、身高以及神經發育。
曝露全氟碳化物,還會提高糖尿病、動脈硬化風險,台大醫學院臨床副教授蘇大成分析台北地區平均年齡為46歲的中年工作族群同樣發現,曝露每增加1倍,糖尿病風險就增加2.39倍;且血中全氟碳化物濃度較高的人,還會增加動脈硬化風險。
蘇大成強調,全氟碳化物極毒,人體腎臟無法排出,只能靠排便時少數排出,在歐盟、美國早就有相關使用限制,但在台灣,全氟碳化物是半導體產業製程當中常用的一項,經工業排放污染,從空氣、水到土壤無一倖免,呼籲政府應訂出標準,早日規範全氟碳化物的使用,訂出時程淘汰並嚴格限制使用。
研究人員提醒,人體內有8成的全氟碳化物是透過飲食下肚,建議日常生活應多使用不鏽鋼、陶瓷餐具,避免接觸不沾鍋塗層、披薩盒、微波爆玉米花袋子等各種防油紙袋,並多攝取新鮮蔬果、規律運動,有助排毒。

***-----------------------------------------------------------------------***
喇舌要小心!美專家憂:唾液可能傳播茲卡病毒
摘錄自:2016/02/03  ETtoday【國際中心/綜合報導】主要由埃及斑蚊傳播的茲卡病毒肆虐中南美洲多國,甚至有蔓延至北美洲的跡象。美國已出現首宗本土感染案例,患者並未出國旅遊,卻經由性接觸而受到感染。
德州大學醫學分校傳染病專家韋斯拉吉斯(Nikos Vasilakis)說:「目前真正的問題是,被感染後病毒會在精液中停留多久?」他同時指出,最近有證據顯示,病毒會在患者的尿液和唾液中存活一段時間,這也增加了另一種的病毒傳播風險。
這名美國本土患者住在德州達拉斯,當地衛生部門證實,該患者跟一名感染病毒的伴侶發生性行為後,從對方身上感染到茲卡病毒。由於患者未曾前往受茲卡病毒影響的地區,因此確認是本土感染,而非經由斑蚊叮咬。不過,患者的性伴侶曾經到過爆發茲卡疫情的委內瑞拉,當局拒絕透露其身分及性別。
達拉斯郡衛生和人類服務部主任湯普森(Zachary Thompson)指出,這宗本土感染病例證實,茲卡病毒可以透過性行為傳播,而對於性傳播感染的最有效預防方法,就是禁慾和使用保險套。專家建議,男性離開茲卡病毒流行地區,若28天內進行性行為,應使用保險套。茲卡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蚊子叮咬,被叮男性透過性行為傳染女性的例子雖然罕見,先前只有兩個確定病例,卻不容忽視。目前尚無感染女性透過性行為傳給男性伴侶的報導。
******

醫師母女檔 揪出茲卡病毒真面目
摘錄自:2016/02/15 聯合新聞網 【作者編譯 廖玉玲】去年8月第一次見到頭蓋骨萎縮的新生兒時,梵妮薩.范.德.林登.莫塔醫師(Vanessa van der Linden Mota)和母親安娜.范.德.林登醫師(Ana van der Linden),還不知道自己正見證一場近在眼前的公衛災難。
但這兩位兒童神經科醫師沒多久就把這些零星的訊號,串連成有意義但也很可怕的資訊。這些微小的頭部是小頭畸形(microcephaly)的典型症狀,無法治癒,通常是因為染色體疾病或母體酗酒等問題,造成腦部發展不完全。但她們發現不尋常的地方在於這些嬰兒的頭部都有多餘的皮膚,另一些嬰兒的頭蓋骨則是被鈣化的皮膚包覆。他們的四肢有些會皺皺垮垮,而且會彎曲成奇怪的角度。另一個奇怪的地方,在於這兩位醫師所見到病例中,七成的母親說她們在懷孕期間有發癢或長疹子的情況。
重點來了,兩位醫師說,平常時候一年可能兩個月才會看到一個小頭畸形的病例;現在突然間一下子冒出幾十例。
去年10月左右,兩位醫師就對伯南布哥州衛生當局提出警告,並指出他們認為可能是造成這種病的元凶:現正橫掃巴西和南美洲的茲卡病毒(Zika)。
今年75歲的安娜醫師說:「就我這麼多年行醫的經驗,從來沒見過一種傳染病的規模會如此之大。」安娜醫師來自一個醫生世家,祖先當年從荷蘭和德國來到巴西,就落腳在貧困的東北部。包括已過世的西里歐醫師,整個家族有五位醫生。西里歐醫師的遺孀安娜和女兒梵妮薩,分別在累西腓(Recife)不同的公立醫院擔任兒童神經科醫師。
有著370萬人口的累西腓,是巴西第五大城,有著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的古城,也有2014年為舉辦世界盃耗費2.26億美元興建的嶄新足球場,但這裡最窮的居民,沒有乾淨的飲用水,環境裡充滿蓄積汙水的容器,正是孕育傳染病蟲的大溫床。不過,整個累西腓的兒童神經醫師不超過十位,整個伯南布哥州不超過15位。公立醫院大多經費不足、病人太多、醫護人員太少。
部分專家對茲卡病毒與小頭症有關也非常不可置信。茲卡病毒早在1947年就已在烏干達發現,向來被視為一種溫和的病毒,很少致命,更與災難性的新生兒缺陷無關。但如今,全球醫界開始擔心安娜醫師她們是對的。
現在尚不清楚這些病毒究竟如何造成危害,還有受害人數。2014年,也就是一般認為茲卡病毒「抵達」巴西的那一年,全巴西共有147例小頭畸形的病例。從去年10月至今,巴西已有近4,200個疑似病例、70名嬰孩死亡。有些疑似病例最後被發現不是小頭症,極少數的病例與茲卡病毒有正相關。
新手媽媽瑪麗亞1月底才生下她第一個女兒,但她不僅沒嚐到初為人母的喜悅,還不知道未來在哪。她懷孕第三個月時,身上突然長出許多紅疹,一直到女兒出生前一刻, 她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得了小頭症。她看著懷中這個新生命:「現在,我們只能祈求上帝幫忙,把一切交在神的手中。」 (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
★吹冷氣狂咳當感冒!女大生隔天「心臟停止」 恐怖病因是它
摘錄自:2019/08/04  三立新聞網【生活中心/綜合報導】中國湖南省長沙市一名19歲女大生日前因為天氣炎熱,整天都待在冷氣房中,有天卻突然出現頭暈、無力、嘔吐等感冒症狀,雖然她馬上去掛急診、吊了點滴,沒想到病情反而更加嚴重,第二天甚至出現心律不整、一度停止心跳,醫師檢查後,才發現女大生得了猛爆性心肌炎,幸好最後幸運撿回一命。
綜合外媒報導,該名女大生當時為了準備體育期末考,頂著大太陽練了丟飛盤整整2節課,回家後就馬上爽吹冷氣消暑,且幾乎整晚都待在冷氣房中,沒想到卻因此出現各種感冒症狀,雖然她馬上就醫,但醫師也認為只是一般感冒,僅讓女大生吊點滴。
沒想到住院隔天,女大生竟出現呼吸困難症狀,醫師二度診療後雖然馬上查出,她得的其實是猛爆性心肌炎,但由於猛爆性心肌炎發病容易兵敗如山倒,往往造成病患急性猝死,因此女大生之後又發生心律不整,甚至一度停止心跳。
幸好經過一系列搶救和葉克膜維持生命,醫療團隊終於順利救回女大生,急救7至10天後,她才終於恢復穩定跡象。
對此,醫院的主任醫師何晉透露,一般人常常在激烈運動、大量出汗後吹冷氣降溫,但此時人體免疫力弱化,容易受細菌、病毒感染,恐因此罹患心肌炎,特別是猛爆性心肌炎的死亡率高達50%至70%,但症狀又像是感冒,患者和醫師常常就會因此誤判病因,導致憾事發生,因此若民眾感冒超過2週仍未痊癒或有加重現象,以及連日高燒不退等症狀,最好去心臟科進行檢查。(編輯:陳又瑞)
******
★夏天待冷氣房太久!小心免疫力失調這病找上門
摘錄自:2019/08/02    Yahoo奇摩(新聞)【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太陽火辣辣,夏季氣溫持續攀升,不論家裡或辦公場所都離不開冷氣,雖然科技發展為現代人帶來了生活便利,冷氣給我們舒適涼感,但是頻繁進出冷氣房、室內外溫差大,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呼吸道感染、頭暈感冒,更嚴重還可能導致中風、心臟病,絕對不能不注意。
現代人受到工作型態改變影響,扣除通勤與外出時間,平均每天約有12~16小時待在冷氣房裡,別暗自竊喜吹冷氣不會流汗、沒有討人厭的濕濕黏黏,身體舒適涼爽,小心免疫力失衡,以下3種「冷氣病」狀況找上門還不自覺。
狀況一:排汗不正常 小心免疫失調和中暑
冷氣病其中一個狀況是無法正常排汗!流汗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高溫時血管擴張、毛細孔打開將熱氣排出體外,伴隨著汗水代謝人體乳酸、尿素、膽固醇等無用廢物與毒素;而人體肌膚忽然感受到冷空氣毛孔會收縮、避免釋放熱能。當冷熱溫差劇烈相互衝突時,容易導致人體無法正常調節體溫、生理功能混亂,便會造成免疫力失調、中暑等疾病。
狀況二:室內外溫差大 易感冒甚至引發中風
台灣近日各地天氣持續晴朗炎熱,氣象局也發出高溫警戒,不少人貪圖涼快室內空調全部大開,卻反而加劇室內外溫差。根據研究顯示,人體雖然可以自動調節體溫,但是室內外溫差應控制在5度以內最佳,溫差8度以上已超過人體負荷,頻繁進出冷氣房、排汗功能混亂,導致免疫力失調,小心感冒找上身,嚴重更可能引發心臟病或是中風。
狀況三:冷氣容易卡塵蟎 免疫失衡誘發過敏
而大樓空調、冷氣設備是過敏源的溫床,台灣氣候潮濕悶熱,經年累月積滿了細菌、塵蟎卡在濾網上,隨著冷氣在不流通的密閉空間裡放送,髒空氣不斷循環,加上因為吹冷氣長期不流汗導致免疫力下降,個人自律神經失調,特別容易誘發過敏,或是加重打噴嚏、鼻炎等症狀,各種文明病上身。
想要避免冷氣病發生!4妙招跟著做
1.記得多喝水,隨時補充水分
久留在冷氣房,記得多喝水,隨時補充身體水分,並且將溫度設定在攝氏26~28度,可降低室內外溫差的不適,緩減頭痛症狀。
2.定期清洗冷氣濾網
想要減少塵蟎、細菌在冷氣房裡流竄,成為「毒氣室」,切記一定要定期清洗冷氣濾網,避免灰塵髒污積累,可降低過敏物質,也不會一吹冷氣就噴嚏打不停。
3.補充保健品 調節自我免疫力
顧好免疫力,就可增加人體適應溫差的能力、緩解過敏症狀、維持免疫平衡。研究顯示,靈芝裡含有豐富的多醣體,能扶正固本,從根本調整體質,有助調節免疫力,身體強壯了就有了自我保護力,自然就能免受過敏、感冒侵害,就算遇到溫差也能良好適應、減少不適感,建議平日飲用靈芝滋補液調節免疫力,尤其是夏季經常進出冷氣房、容易感冒的人,特別適合飲用,建議可以選購有國家免疫調節認證的產品,一天一瓶將免疫力升級。
4.養成每周運動習慣
長期待在冷氣房裡導致排汗減少,建議久坐的上班族養成至少每週運動2次,每次至少30分鐘以上,保持汗腺通暢、能順利排掉身體毒素,促進新陳代謝。
***-----------------------------------------------------------------------***

★5歲男童患罕見「無痛症」 火燒手、摔壞骨盆不哭不鬧
摘錄自:2013/10/31  ETtoday【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愛荷華州一名5歲小男孩Isaac Brown天生患有罕見遺傳病「先天性無痛症」(CIP,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全身感受不到痛覺。一般孩子跌倒若有深深的傷口,通常會痛得大聲哭鬧,但他就算從操場的運動設施掉下來摔壞骨盆,反應也相當淡定,只覺得有些不對勁,但感覺不到疼痛。目前醫學上無法解釋這種病的成因或治療方式,因此他的父母只能與其他有同樣症狀的孩童父母互相協助。
根據《ABC NEWS》報導,Isaac天生對疼痛免疫,讓他父母親都相當困擾,他從小就喜歡故意跌倒或拿臉撞桌子,將傷害自己當作一件有趣的事,完全不知道其中的危險性,他父母擔心地說:「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傷害自己,還曾經把手放到燃燒的火爐上,甚至還有一次用摔破的玻璃杯碎片劃傷自己。」
Isaac的父母雖然跑遍各大醫院尋求協助,但由於這種疾病相當罕見,醫護人員僅能教他如何辨別疼痛,他現在終於知道流血是不好的事,但還是不能辦別各種受傷程度。他知道如果爸爸不小心踩到他時,他應該會感覺到痛,但他不知道一隻貓咪在他身上磨蹭算不算是傷害他,而兩種情況他都只會喊著:「唉唷!」
除了無法感覺到疼痛外,Isaac也患有另一項罕見疾病「無汗症,在美國患有這種疾病的不到100人,這種病使他無法控制體溫也無法感覺冷熱。一旦到了炎熱的夏天,他就必須待在室內,或穿著冷卻背心降低體溫。
為了幫助兒子健康長大,Brown夫婦只好在網路上發文求助,他們在臉書上發現了由同樣困擾的父母所組成的「The Gift of Pain」社團,其中一對夫婦發起一個「Camp Painless but Hopeful聚會」,互相加深彼此對病情的瞭解,也學習如何防止孩子傷害自己。Brown先生說:「我們家似乎是情況比較好的,不需要靠極端的措施防止他受傷,其他的孩子牙齒都被全部拔光,避免他們無意識自殘,像是咬舌頭、啃掉自己的手指。」
以目前的醫學發展趨勢估算,未來可能還要耗時8年進行研究工作,才有機會查明「先天性無痛症」的真相,因此Brown家庭還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然而,尋找變異的基因對於慢性疼痛症也非常有益,美國梅約診所的Waxman醫生持續分析Isaac的 DNA,他認為「如果能破壞特定轉移疼痛感覺的通道,或許也意味著可以減輕某些慢性疾病的疼痛。」
這讓Brown夫人感到相當欣慰,因為她的兒子雖然不能感覺疼痛,卻至少可以幫助別人,透過研究他的突變DNA去減緩那些飽受疾病折磨的患者的痛苦。
******
★感覺不到痛! 印度小姊弟狂啃「血手指」當食物
摘錄自:2016/03/04  ETtoday【國際中心/綜合報導】印度中部恰蒂斯加爾邦(Chhattisgarh)的一對小姊弟每次身上受傷都不喊痛,爸媽還以為是因為兩人個性堅強比較耐痛的關係,直到發現小孩把手指當成食物啃咬,即使咬到皮爛流血還是沒有感覺,才驚覺有異。
7歲的姐姐馬妮莎(Manisha Patel)和5歲弟弟丁克爾(Dinkal)送醫後才發現原來罹患了「先天性痛覺不敏感合併無汗症」,因為缺少「痛感」,即使身上傷痕累累也沒感覺。父親表示,當時下班回家看到姊弟「啃著流滿鮮血的手指」嚇了一大跳,他們的手看起來像被老鼠啃咬過。
「先天性痛覺不敏感合併無汗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with anhidrosis, CIPA)」,又稱遺傳性感覺自律性神經病Ⅳ型,是一種遺傳性的罕見疾病,病症表現爲痛覺喪失、無汗、角膜潰瘍等,患者常有自殘行為及身體損傷狀況。小姊弟的父親由於月薪不高,無力支付龐大的醫療費用,希望能夠獲得當局協助。
******
天生無痛覺 巴西女生小孩竟睡著
2015/05/08 NOWnews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痛覺是人類天生的保護機制,能讓你在遇到傷害時,有所警戒,但巴西竟然有位女子因患有罕見的先天性疾病,一生從未感覺到「痛」。
英國《BBC》報導,巴西一名27歲的女子瑪麗莎(Marisa de Toledo),因罹患罕見先天性無痛症(congenital analgesia),不管扭傷、燙傷還是截肢,她全都「無感」,這項疾病全球不到50個案例。瑪麗莎說,自己7歲時曾扭傷腳踝,但即便腳踝已經腫脹,她還是可以正常行走一整天。
瑪麗莎已經生了3個孩子,生小孩時就算沒打麻醉也不會痛,更誇張地是,有次她竟在生產過程中睡著,直到被護士叫醒,才知道嬰兒已呱呱墜地。
據悉,瑪麗莎的哥哥也罹患了這種怪病,但所幸,她的三個小孩並沒有遺傳到。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