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忽撞傷瘀血可能生腫瘤 3招助緩解★火針、溫熱原理助縮小脂肪瘤 醫曝:飲食、生活習慣最重要腕隧道症候群怕開刀!她手麻3年被痛醒長庚醫院研究:逾5成拔河選手 患腕隧道症候群手麻無力難工作 清潔婦罹腕隧道症候群★★★★★★★★★★★★★★★★★

 

案例四:筋瘤治療後因何會復發;有的卻不會

十二月廿二日傍晚,板橋有一對馮姓夫婦到店裡來,主要甪意是,馮太太的左手腕外側有一粒約黑豆般大的筋瘤,前來求治。

 

我原先以為是新患者,對於新患者,我一向不冒然用拔膿術為其治療既使有必要也得問明,介紹者是否有告訴她這種療法的出膿情形;或是經過當面說明,得到對方的應允,才會施用拔膿術。原本我是要介紹她用賊仔膏治療,但是她拒絕,堅持要甪拔膿術。並且自述:很多年前因為抱孩子所以手腕很痠(腕隧道症候群),久而久之也是長了一粒筋瘤(是否同手她已不記得)。西醫認為要開刀割除比較快好,她因為害怕開刀,也擔心割了之後又會再長出來,所以没有答應。因此不敢再看西醫,只好找民俗療法治療。後來經友人介紹,到本店來用拔膿術治療,一次就根治了。

 

她向來對任何療法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尤其是民俗療法。但是經過這次治療,她對於拔膿術的療效是絕對的相信,而且也介紹過幾位親朋好友來治療。在我的印象中,有一對住花蓮市的夫妻,原來也是她介紹的。

 

這次的發生,是在一年多前因為抱孫子,手腕又漸漸感到痠痛,最終又是長了一粒筋瘤來,因此她認為,再用這種方法治療必定有效。雖然如此,在治療的過程中,居於彼此的利益立場,我還是為她介紹賊仔膏的療效。由於馮太太還有背部痠痛等其他筋骨問題,所以治療後馮先生也買了一盒賊仔膏回去自已貼。

 

像馮太太這種情形,在一年多前手腕起初痠痛的時候,如果真的是因為抱孫子所引起,那就是韌帶已經受傷,累月經年氣滯血瘀,才會成筋瘤,當初如果敷這種藥膏,或許今天不致於長筋瘤

IMG_0006.JPG用賊仔膏治療〝腕隧道症候群〞

補述:

手腕長筋瘤之類,我曾經治療過好幾個,馮良心講,也有人治療後腫瘤是消了,但是經過二、三個月之後又復發,我有個親戚就是如此,而她未曾有〝腕隧道症候群〞,當時也曾經考慮過動手術,也是擔心以後會再復發,或是傷到韌帶所以作罷。最後是找到馬光亞老醫師的著作【台北臨床三十年】裡面的一個方子,用科學中藥調配,很有耐心地吃了三個月左右,在不知不覺中消散了,至今已經八年多未曾復發。探究其中的差別,前者是韌帶受傷,氣血凝滯;曾經有手腕痠痛,而後才長筋瘤;後者是身體機能所引起的,未曾有手腕痠痛,所以療法不同。

 

❀❀❀❀❀❀❀❀❀❀❀❀❀❀❀❀❀❀❀❀❀❀❀❀❀❀❀❀❀❀❀❀❀❀❀❀❀❀❀❀

       有位八十多歲的梁老太太住鶯歌國際二路,年輕時隨丈夫出外工作,因為經常搬重物中年之後難免腰痠,近幾年來不但腰痠且漸漸駝背,孝順的子女只要聽說那裡有高明的師傅就帶她去治療,但都效果不彰,老太太也不想再到處奔波,梁先生就想在附近找個師傅試試看。

某日,梁先生騎車經過本店看到玻璃門上有「特殊療法」,居於好奇心就想說過來試試看,於是隔天下班後就載老太太來治療腰部痠痛,檢視其腰部發現其腰椎左側〝豎棘筋〞長了一個十五公分左右長形筋瘤,按壓會痠痛,我先用〝藥洗〞推揉,再貼〝賊仔膏〞,隔天治療一次。

來了三次痠痛明顯改善,老太太有了信心就自已搭免費公車來,經過五次推揉敷藥筋瘤就消了七分,後頭就一星期來兩次經過十次治療就痊癒了,現在是偶兒那裡不舒服就過來貼〝賊仔膏〞

 

體表的腫瘤按壓會痛 腰椎左側痕蹟就是消下的〝筋瘤〞位置

 

各種筋骨痠痛問題請點閱〝文章分類〞的【拔膿系列】及【橘井泉香】參考相關文章,或想詢問者,請來電(02)2679-3117   德輝居士。

參考資料:

***--------------------------------------------------------------------***
★輕忽撞傷瘀血可能生腫瘤 3招助緩解

摘錄自:2019/07/09  中央社【中央社記者陳偉婷、李佳芢台北5日電】皮膚撞擊瘀血不要輕忽,醫師黃季怡今天說,撞傷瘀血可能導致局部組織增生,若撞擊力道很強甚至可能形成皮下腫瘤。建議民眾撞傷後應依序冰敷、熱敷及按摩,有助緩解。
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今天在記者會表示,皮膚在受到撞擊後,即使沒傷口,也可能會出現瘀血、局部組織增生;有傷口可能在復原的過程中產生疤痕、蟹足腫等。
47歲的李先生就有慘痛經驗。他自訴,2年前前額曾撞傷,當時額頭有一塊瘀血腫塊,之後逐漸消腫,但仍殘存一點皮下腫塊。不料腫塊逐漸變大,大到像顆乒乓球,因在前額正中央,看起來也像獨角獸,讓他困擾不已。就醫經手術切除後恢復良好,病理化驗為脂肪瘤。
黃季怡表示,撞傷後局部組織增生成為皮下腫瘤,大多為良性。因增生的組織不同會形成不同腫瘤,脂肪組織增生為脂肪瘤,纖維組織增生是纖維瘤,血管增生則是血管瘤,骨骼組織增生是骨瘤。
她門診觀察發現,依撞擊的部位不同,好發皮下腫瘤的種類也不一,在前額常見脂肪瘤,唇部為血管瘤,下顎位置易形成骨瘤,大腿處則是纖維瘤。
黃季怡進一步表示,撞傷後即時妥適處理是避免後續腫塊出現的關鍵,若沒明顯傷口應立即冰敷,有助降低發炎反應,2天之後改為熱敷5天,之後可適度按摩,幫助瘀血吸收。按摩也並非輕輕揉過就好,而是要略為按壓後再輕揉,並配合充足的營養加速組織修復。
她指出,若有傷口則首要預防感染,根據傷口的狀況採用不同的處理,如縫合、人工皮等,目的是縮短傷口癒合的時間,降低發炎反應,加速傷口癒合,避免疤痕、蟹足腫生成。若組織增生發生腫塊或疤痕,影響外觀或功能時,可考慮局部注射藥物或手術治療。
黃季怡提醒,當撞傷發生在頭部時,要留意是否出現持續的頭暈、噁心、嘔吐、嗜睡、視覺變化、口齒不清、走路不穩等,若有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若身上出現腫塊且邊界不明顯、位置出現轉移、或是家族有惡性疾病遺傳病史,應儘速就醫檢查。(編輯:卞金峰)
***--------------------------------------------------------------------*** 
火針、溫熱原理助縮小脂肪瘤 醫曝:飲食、生活習慣最重要
摘錄自:2019/03/29   三立新聞網【記者林昆慶、王承偉/台北報導】台灣民眾愛吃豬肉料理,不過謠傳愛吃豬肉會增加長脂肪瘤的機率,是真的嗎?皮膚科醫師就闢謠,脂肪瘤跟吃什麼肉沒關係,和體質有關係,太愛吃油膩、內臟食物、壓力大,甚至是家族遺傳都是脂肪瘤的成因。
一整鍋滷到金黃油亮的爌肉,香氣撲鼻,台灣人愛吃豬肉美食,不過卻流傳太愛吃豬肉,身上恐怕容易長脂防瘤。手臂上,皮下隆起一大顆,這就是所謂的脂肪瘤,皮膚科醫師透露,脂肪瘤最常長在身體四肢和頸、背部,長的大小不一,不過真的愛吃豬肉就容易長嗎?
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曾奕騰:「絕大多數的人,會長脂肪瘤都是個人體質,但大部分的情況就是偶發性的,可能一個人身上會長個一兩顆、兩三顆。」
皮膚科醫師說,會長脂防瘤跟吃什麼肉沒有直接相關,也跟胖瘦沒關係,主要是體質因素,也有醫師統整,愛吃肥膩、內臟食物、壓力大,家族遺傳都是脂肪瘤的成因。
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曾奕騰:「一般來講,如果是長在皮下脂肪層的脂肪瘤的話,絕大多數處理上不會太困難,不過但是有一些脂肪瘤會長到肌肉裡面,我們叫肌肉內脂肪瘤,那個要手術處理,就相對比較於常見的脂肪瘤來的稍微困難一點。」
脂肪瘤依照大小的處理方式不一樣,相傳還有用特殊火針,破壞脂防瘤組織,或用吹風機適溫吹患部,發揮類似艾灸的溫熱原理,改善經絡循環、縮小脂肪瘤,不過中醫師強調難度很大,想減少脂肪瘤,飲食和生活習慣都要留意。(整理:實習編輯王羿喧)

 ID-1850701 ID-1850702
***-----------------------------------------------------------------------*** 
腕隧道症候群怕開刀!她手麻3年被痛醒
2015/06/27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腕隧道症候群」是門診常見的神經壓迫疾病,盛行率約5%。腕隧道症候群患者的腕隧道壓力是正常人的10倍,因為過高的腕隧道壓力壓迫正中神經而引起症狀。一名33歲的上班族女性,因工作長期使用電腦,三年前發現右手整天都有麻麻刺刺的感覺,且要不斷甩手才能減輕不適,就醫檢查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雖然試過注射過類固醇、復健治療、針灸,但效果皆並不明顯,於是醫師建議她手術治療,將腕橫韌帶切開,釋放腕隧道的壓力,不過患者懼怕開刀,加上沒時間請假休養,所以就一直沒有處理。
直到去年幫忙家裡包粽子,連續三天下來,發現手指麻刺感怎麼甩也甩不掉、無法拿太重的物品、在睡覺時還經常被刺痛感所驚醒,甚至連用筷子夾菜時,菜都會掉到桌上,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幸在接受了小針刀治療後,她手指的麻刺感都不見了,且半夜睡覺也不會被痛醒,還給她一個良好的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廖千慧中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是種常見的周邊神經病變,通常發生在需重複手腕動作的人身上,如電腦族、廚師、生產線作業員等,且女性發生此問題的比例,為男性的3~10倍。
病患時常夜間被痛醒,初期甩一甩或許可以減輕症狀,大多數的人會以為是自己睡姿不良壓迫手腕,而延誤就醫,因此呼籲民眾不要輕忽手麻,以免導致永久性神經受損退化的嚴重後果。
至於在治療上,除了可透過注射過類固醇、復健等方式來的達到效果,但類固醇並不能經常施打,所以,可利用小針刀快速鬆解沾粘及肥厚的組織,進而解除僵硬、疼痛、活動困難的問題,只是,在治療後的24小時內,需避免手腕的過度使用或搬重物。
***-----------------------------------------------------------------------***
★長庚醫院研究:逾5成拔河選手 患腕隧道症候群
摘錄自:2018/07/12  自由時報【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根據國際拔河總會的統計,拔河運動最常發生的運動傷害是肌肉拉和關節扭傷;長庚醫院研究則發現,拔河運動員發生上肢運動傷害的機率其實也不低,頂尖拔河運動員,被查出有腕隧道症候群的比例超過5成。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醫師陳智光參與長庚運動醫學照護團隊多年,他指出,受檢測的女性頂尖拔河運動員,被查出有腕隧道症候群的比例超過5成,這已遠高於一般人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率。
腕隧道症候群是通過手腕掌面的正中神經受壓所導致,典型症狀是靠大拇指側的三指半麻痺,發生在拔河運動員可能是因長期用力握繩所致,因此可歸類在累積性傷害。
陳智光說,幸好他們的研究也發現,只要在訓練期間給予間歇性休息,即便只有一週不訓練,也有機會讓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緩解,甚至恢復正常。
***-----------------------------------------------------------------------***
★手麻無力難工作 清潔婦罹腕隧道症候群
摘錄自:2017/10/26  自由時報【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腕隧道症候群是國人常見的職業病!57歲的陳姓婦人從事家事清潔服務12年,每天工作打掃至少8小時,反覆擦拭、拖地等,出現手麻、無力,前年症狀惡化到抓不住工具,難以工作,就醫中山附醫確診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後開刀,也透過職醫學科評估職業病認定,協助申請就醫免部分負擔、傷病給付和術後轉介工作強化中心復健,減少就醫負擔,現在仍持續工作。
陳婦長期反覆擰乾抹布、用力擦拭、拖地等清潔打掃工作,感到手指、手掌麻木,下班騎車回家也麻到無力、半夜常麻到醒,後來惡化到無力打掃,確診罹患腕隧道症群,開刀並復健後,恢復工作,現在會工作減量、做完會雙手泡熱水放鬆、熱敷,並拉筋、按摩,預防復發。
中山附醫職醫科主任陳俊傑指出,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手腕經反覆性動作、用力抓取或握緊、或不自然的姿勢,長期引起腕道內壓力增加,壓迫正中神經,典型症狀有手部麻木感、騎機車手麻,甩手後可改善、晚上常疼痛或麻痺而睡醒,甚至握不住杯碗而掉落,嚴重時手部肌肉無力或萎縮。
陳俊傑也說,肌肉骨骼傷病占職業傷病給付的6、7成,其中腕隧道症候群、扳機指和脊上肌腱炎(斷裂)又占這類4成,尤其腕隧道症候群好於清潔、搬運、美髮、烘焙人員或常用電鋸的工人等。
針對腕隧道症候群在職業病認定原則,必須從事具危害性工作至少3個月以上,且每天有一半以上時間從事該作業,手腕部不適症狀在離開作業場所後症狀明顯減輕等,但須注意排除非職業性致病因素或腕部傷害,懷疑有腕道症候群且可能與工作相關,可至職業醫學科評估,取得工作相關疾病診斷書後,向勞保局提出職業病申請勞保相關職業災害。
******
摘錄自:2017/10/26  自由時報【手部麻痛 小心滑鼠手上身】腕隧道症候群在現代社會中十分常見,家庭主婦、電腦打字工作者為大宗族群。小君是一名從事文書工作的上班族,長期操作電腦導致她的手部一直有不舒服的感覺。有天深夜手部突然像是通了電一般被麻醒,前往復健科求診,醫師做了簡單的測試與症狀確認後,認為小君應該是罹患了俗稱「滑鼠手」的「腕隧道症候群」。
******
摘錄自:2017/01/17  自由時報【廚師切菜剁肉用手過度 罹患腕隧道症候群】一名30歲廚師長期切菜、剁肉,遇上尾牙旺季工作量大增,因用手過度,罹患腕隧道症候群,腕橫韌帶肥厚已經壓迫到正中神經,造成右手的大拇指到無名指四指麻痛、無力,握刀困難,不能工作,2個月前就醫發現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已經壓迫腕部正中神經,不及時治療再惡化恐要開刀或肌肉萎縮。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