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孫滿堂≠幸福晚年 學習一個人老60歲大媽堅持住養老院 原因曝光:★沒安排退休金 比太監還慘★最晚38歲 就要存退休金★拿不拿孝親費?開明爸媽:養兒不是為了防老★心寒兒不奉養 富商討回8千萬店面★退休金存多少才夠?上班族目標1602萬年薪百萬 20年後仍可能淪下流老人」★人際關係貧窮 更易淪入貧老深淵★美老年勞工人數創新高 現兩樣情★簡單地死去…葬禮、墓地、祭拜都不要!★不堪負擔  委屈30年的媳婦堅持「死後離婚」求解脫★貧病交迫 老人自殺死亡常人2倍★【孤獨死之後】人情淡薄 日本老人在「無緣」社會中孑然消逝★64%長者 盼家人主動討論後事★老年悲歌 監獄成為日本老人的「天堂」★不想再「等死」 俄105歲人瑞上吊自殺★避老態龍鍾! 研究:中年「走路慢、老化較快」握力測試可反映衰老程度★★★

 


「養兒防老」觀念大崩壞!僅22%父母受到子女照顧
摘錄自:2016/10/06 Yahoo奇摩(新聞)【作者林宜珊】不論是永和米粉湯阿嬤、公館豆花伯,這些曾出現新聞版面的弱勢長輩,明明到了該享清福的高齡,但家中的生活重擔卻全都落到他們身上;當各界在做愛心幫助他們之際,似乎也看到了社會上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已形同崩盤。根據Yahoo奇摩「2016年金破產世代大調查」顯示,有逾6成民眾坦言,自己的小孩未來可能不會撫養他們。
銀色浪潮來襲!根據國發會日前曝光的人口推估報告,若是台灣低迷的生育率再不改善,在兩年後的2018年,台灣將正式步入高齡化社會。此外,主計處曾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的勞動參與率已經超過8%,創下新高紀錄,顯示長期以來「養兒防老」的觀念已漸漸瓦解,且老年生活也越來越不好過。
針對「養兒防老」,Yahoo奇摩調查指出,多達7成5網友表示會盡義務撫養父母。雖然乍聽之下比例頗高,但若從另外一項數據來看,卻只有22%的已退休者表示受到小孩的撫養 。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在傳統社會中,子女撫養年邁的父母是天經地義的。然而,如今物價節節高升、薪水卻長期凍漲,年輕人能否餵飽自己都成問題。據調查顯示,目前退休後的實際的生活費約為3.5萬,而子女願意拿回家中的「孝親費」,從新台幣5千到2萬元不等,平均金額落在約1.6萬,僅為退休父母實際所需的半數。
事實上,台灣父母感嘆不是沒有原因的。即使大環境不好,多數的父母仍是省吃撿用、勞心勞力付出一切,就是為了留給兒女最好的;但是,許多父母在付出了大半輩子後,最後陪在自己身邊照顧的卻是外傭,難免讓人覺得心寒,甚至有些人乾脆不想生小孩。在該項調查中,有33%的未婚上班族表示自己沒有生兒育女的計劃,這恐怕會讓台灣已經掉到谷底的生育率再持續下滑。
「養兒防老」觀念已大崩壞!就連富比士的專欄財經專家都曾強烈建議,最好把自己退休金的順位放在兒女的教育基金之前,避免為了栽培孩子而犧牲自已的退休生活基礎,結果反而在將來給孩子造成更大的負擔。
***-----------------------------------------------------------------------***
子孫滿堂≠幸福晚年 學習一個人老
摘錄自:2015/07/30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時報文化】未婚與二度單身最大的差異,在於生養孩子與否。身為「敗犬」除了「沒有配偶」,還包括「沒有小孩」。雖然「勝犬」總有一天也會面臨失去配偶的情況,但仍然可能有孩子陪伴在身旁,但問題是,在現今這個時代,「養兒」真能「防老」嗎?
雖然高齡化日益明顯,但銀髮族與子女同住的比例卻逐年下降。65歲以上的銀髮族與子女同住的比例,從1980的70%左右,已逐年遞減至50%以下,2012年甚至下降至僅剩約4成。相反地,只有高齡夫婦二人同住的家庭與單身家庭的比例卻不斷增加。
在現今一般高齡者的生活方式中,夫婦倆都還健在的家庭便同住照應;若配偶需要照護,則另一半會負起照護之責,待配偶過世後再搬去與孩子同住。
若高齡80還得照顧另一半,此時孩子也已年過50,多已離開父母、成家立業,日後若選擇和孩子同住,勢必得離開熟悉的居住環境。
因為仍須工作的孩子無法離開現在所住的環境,若與兒子夫婦同住,孫子已長大成人,媳婦早已是當家女主人,搬進兒子家,勢必一切都得按照這裡的規矩來生活。
活到一把年紀,失去熟悉的生活環境與朋友,勉強自己適應陌生環境,遵守別人家的規矩,甚至還可能需要他人照護,像是他人眼中的「麻煩製造機」,又有何幸福可言?事實上,一項高齡者的幸福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日後才搬去和子女同住的年長者,在幸福滿意度上,明顯要比一開始就和子女同住或單身的銀髮族來得低。
8、90的年長者,其第二代已屆5、60歲,第三代也已經是30多歲的成年人,現今社會早已不時興所謂的「子孫滿堂才有幸福晚年」的觀念。
而現在高齡夫妻同住的家庭中,已有越來越多人,在配偶過世後選擇繼續獨居,這也使得高齡者獨居的比例節節升高。
與高齡者同住的家庭比例,依經濟狀況不同而有差異。比較上、中、下階層的資料可以發現,上層與下層的同住比例較低,中間階層較高,意即經濟狀況與同住比例並沒有絕對的關係。換句話說,居家空間寬敞與否並非決定同住與否的因素。
經濟狀況欠佳的家庭,高齡父母就算想與子女同住,子女也沒有餘力負擔,只好選擇「丟下父母,另外居住」;經濟狀況極佳的家庭,雖然子女有能力負擔,但老人家卻寧可「自願分居」。相較於此,經濟狀況尚可的家庭,既不忍心丟下年邁雙親不管,卻也只能勉強維持兩代的生活開銷,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勉強同住」吧。若經濟能力許可,父母也希望分開住,那正是皆大歡喜的結果。
《同住與否令人左右為難》雖然無法從幸福滿意度調查報告中,找出什麼具體解決方式,但我們仍然可以發現,高齡夫妻同住的家庭中,已有越來越多人,在配偶過世後選擇繼續獨居,這也使得高齡者獨居的比例節節升高。
1980年的高齡家庭中,只有夫婦兩人同住的比例為19.6%,2000年為33.1%,2012年則成長至37.5%;1980年單身家庭的比例為9.5%,2000年則為14.1%,2012年則成長至16.1%。兩者在比例上都比過去高。只有與子女同住的家庭比例從2000年的49.1%降至2012年的42.3%,夫婦同住與單身家庭的比例則增加。
與高齡者同住的家庭比例,依經濟狀況不同而有差異。比較上、中、下階層的資料可以發現,上層與下層的同住比例較低,中間階層較高,意即經濟狀況與同住比例並沒有絕對的關係。換句話說,居家空間寬敞與否並非決定同住與否的因素。
經濟狀況欠佳的家庭,高齡父母就算想與子女同住,子女也沒有餘力負擔,只好選擇「丟下父母,另外居住」;經濟狀況極佳的家庭,雖然子女有能力負擔,但老人家卻寧可「自願分居」。
相較於此,經濟狀況尚可的家庭,既不忍心丟下年邁雙親不管,卻也只能勉強維持兩代的生活開銷,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勉強同住」吧。若經濟能力許可,父母也希望分開住,那正是皆大歡喜的結果,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日本皇室。然而,關於是否同住的問題,無論從哪一方來看,似乎都不算是「自願」的選擇。
《子女的甜蜜謊言》「媽,妳一個人住不太安全,還得處處小心火燭,要不要搬來和我們一起住?」子女開口邀年邁父母同住時,常會這麼說,而我稱此為「甜蜜謊言」。
其實,大部分子女都只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太體貼父母,凡事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考量,總是想著「如果發生火災之類的,我們還得幫忙收拾善後」或是「需要照護的話,兩地奔波可就麻煩了」。若父母名下有不動產,搞不好還打著「只要照顧到最後,也許就可以獨占遺產」的如意算盤;也可能只是在意別人的眼光,擔心自己「丟著老爸老媽不聞不問,搞不好會被人說是不孝子」。當然,也有人貪圖自己的方便,心想「與其住得遠還得多操心,不如住在一起,方便照顧」;甚至有人是因為「丟下他一個人不管,我是不是太不孝了?」心生罪惡感才邀父母同住。
根據調查,子女之所以替父母申請照護服務,多半是出於自己「明明做得到卻不做」的自責感,我稱這種照護為「義務照護」或「面子照護」。然而,不管是義務或面子,都只是子女不得已之下的選擇,而照顧父母又豈能出於這種動機。
雖然我沒有小孩,不是很清楚詳細狀況,但隨著孩子長大成人,可能有許多父母不但得當「孝子」(孝順自己的孩子),甚至要看孩子的臉色過日子。
「媽,搬來和我們一起住吧。」不少人往往會誤會孩子的這類提議,是對自己的一片孝心。也有些人因為不曉得孩子何時會開口邀約同住,遲遲無法決定是否翻修房子,或猶豫著是否要搬進銀髮族專屬住宅。既然如此,這些人自然就沒有立場,去取笑不知何時能找到結婚對象,遲遲無法規劃人生藍圖才步入晚婚生涯的敗犬一族。
麻煩的是,偏偏子女們也誤認為開口邀父母同住,是一種犧牲自我、孝順父母的表現。我就認識好幾個自責「明明可以盡點孝心,卻沒有採取實際行動」的女兒或媳婦。
正因為父母和子女都是善良老實的人,所以才會有同住的提議,但無論對哪一方而言,這些話聽起來都像是「甜蜜謊言」。
《距離也是一種美感》自從母親去世後,獨居的父親似乎曾私下向親友吐露,希望能和我同住。父親去世後,我從家人口中得知此事時,深感驚訝。
現在想想,那時我的確隱約感覺得到,父親期待剛與男友分手、恢復單身的我能陪在他身邊一起生活。畢竟,在我與男友同住時,父親總是有所顧慮,所以當我恢復單身後,就比較方便長久同住。
只是,好面子的父親始終沒有開口。「爸,你搬來和我一起住吧!」一心期盼我能主動開口的父親,只好向其他家人透露這個願望了。有時我會想,如果父親真的開口,我會如何回應?
我想,我大概還是會很乾脆地拒絕吧。因為我很清楚,要和有些任性、固執的父親住在一起,肯定會讓彼此過得很痛苦。當一週、兩週的孝順乖女兒還可以,如果是一個月或一年,可就沒辦法了。而這其中的恩怨糾葛,也是從經年累月的經驗中才能得知的啊!因此,若想當個「孝順」的女兒,還是保持點距離,才能維持長久的親子關係。這是我個人十分現實的判斷。
《為了孝順勉強同住的後遺症》我的大嫂對自己沒有開口邀父親同住甚為自責,但就現實考量,這才是對雙方都好的作法。雖然日本社會認為「接父母同住」是孝順的表現,但其實這種觀念並不正確。
「老爸、老媽,搬過來和我們一起住吧。」面對兒女這種「甜蜜謊言」,年長者可以很乾脆地回答:「謝謝,很高興你有這份孝心,但我還是想留在這裡。」這樣的回答,才是真正的彼此體貼。
「真的嗎?太好了。」一旦接受邀約、住在一起,不但可能會失去安穩的晚年生活,就連親子關係也可能產生裂痕。「這是我自願的,其實一個人住也挺好的。老媽我啊,有時候也想我行我素一下。」通常,子女都要聽到父母乾脆地拒絕,才能安心,消弭心中的罪惡感。不管父母還是子女,誰都不願意當「壞人」。
與其搬去與子女同住後,才發現子女負擔不了照護之責,最後只能遷往老人照護中心之類的設施,還不如始終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安度餘生。因此,我將在本書中陸續為各位介紹,日本各地不倚靠子女也能安心養老的照護資源所需具備的軟硬體條件。
本文出自時報出版《一個人的老後:獨身晚年是女人的第二人生,請大方快樂地享用!》
***--------------------------------------------------------------------------***
★60歲大媽堅持住養老院 原因曝光:兒媳規矩做不到
摘錄自:2022-11-18 CTWANT【編輯:網編組】中國大陸一名60歲大媽月月領五千退休金,執意要住養老院,無奈哭訴,「兒媳婦的規矩我做不到」!
根據《搜狐網》報導,在兩個孩子結婚之後,這名大媽和丈夫也開始著手考慮養老事情了,「老伴退休遲,而我卻退休早,我在55歲退休之後每個月都可以拿五千塊錢的退休金,已經算是一筆很不錯的收入了,而老伴當時的工資也挺高的,所以在經濟方面完全不用擔心,有些時候還會貼補兩個孩子的家庭」。
但是,在大媽56歲的時候,丈夫摔了一跤腦溢血去世,「這讓我的生活一下子出現了改變,我的身體也一下就垮了,那段時間裡的我也不知道是哪裡的問題,總是無精打采的,身上哪裡都不舒服,吃不下飯,也幹不了活」,經過半年的時間,這位大媽才漸漸走了出來,開始好好的對待自己的餘生。
就在她決定在家養老的時候,兒媳婦竟提出賣房的想法,「我當時還是有些太樂意的,畢竟是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房子,但是跟女兒說過這件事情之後,沒想到女兒也同意了,因為他們兩家人都覺得現在的生活壓力大,要是老房子能夠賣了之後可以提前把錢分給大家,這樣的話也可以更好的緩解一下生活困難」。
最終老房子賣了,但是,這卻成為了這位大媽最後悔的事情了,「兒媳婦跟我一直都很多的不合,無論做飯吃飯,還是平常的生活中,我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方式都遭到了兒媳婦的很多不滿,這也使得我們之間鬧出了不少的矛盾」,這位大媽還透露,「我們爭吵過幾次,其中有一次是徹底影響我們關係的事情,當時的兒媳婦當時把她的母親接過來住了,說的是住一段時間就回去了,但是一住就是半年,而且完全沒有走的跡象」。
這件事情最後是大媽的兒子去溝通,只是後來的日子裡,兒媳婦對大媽態度更加不好了,基本上在家裡的時候不會跟她說話,而且很多事情都看不順眼,做飯的時候她嫌棄做得不好吃,不做的時候嫌棄在家裡什麼也不做,兒媳婦甚至不止一次帶著孩子回過家,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不行咱們分開過,你過你的,你照顧你媽,我媽也要有人照顧,我回去照顧我媽」。
「咱們是一家人,孩子也還小了,你們還是得一塊過日子的,要不你說怎麼過」,大媽出言挽留兒媳婦 未料對方竟直接說,「第一個,我想把我媽也接過來住;第二個事情,家裡的事情聽我的;第三個,您每個月的退休金要是不花的話幫助我們一點」。
兒媳婦的一番話讓大媽覺得心底裡很不是滋味,「兒媳婦立的規矩我做不到!我幫助你們夠多了,現在到頭來養個老還得這不行,那不對,都是一家人,咱們將心比心,如果你老了,你的兒媳婦也這麼對你,你心裡氣不氣?把我的房子給你們分了也就算了,現在還要我的每個月退休金,是不是覺得我欠你們的」?
大媽最後選擇了一個一年5萬多塊人民幣,約21 萬台幣的養老院,心裡挺滿意的,環境好,過得也舒坦,「還是讓我覺得挺開心的,至於我的退休金的話我也是自己拿著,基本上不管他們了,以後能攢下來多少就攢多少,攢不下來就不攢了」。當婆媳關係涉及到長輩養老問題時,想要找尋一個合理有效的解決方式是很難的,必定需要某一方的理解,只有理解到位,只有真心願意,才可以更好的過下去,若是一團糟的處理方式到最後只會讓自己過得越來越難。
***--------------------------------------------------------------------------***
沒安排退休金 比太監還慘
摘錄自:2016/10/22  工商時報【魏喬怡╱台北報導】壽險公司積極進攻企業年金市場,鼓勵老闆及員工一起努力存退休金。壽險業指出,老闆替員工提早規劃退休金來源,除了留才,也可減少未來國家財政負擔;對員工來說,自己早期規劃,勝過期盼養兒防老。
對企業年金極為積極的台灣人壽董事長凌寳寶,近日即在一場企業留才論壇中表示,西元前200年漢朝太監就會為自己準備養老金,透過每個月從薪酬中扣一點錢交給國家管理,出宮後可以住到寺廟,包辦供餐、就醫甚至送終。
凌寳寶隨即進行現場調查:「大家都知道太監沒小孩,而各位有小孩的人,敢確定自己的小孩未來一定會奉養你的請舉手。」結果全場一、二百位聽眾,沒有一個人舉手。
凌寳寶即直言:「這就是很殘酷又實際的現實,你跟太監有什麼兩樣?」他強調,若沒有預存退休金,退休時的生活比古早時期的太監還不如,藉以提醒民眾必須重視退休資金規劃的重要性。
凌寳寶指出,勞動部資料顯示,我國人口結構不僅面臨高齡化問題,今年起15至64歲工作年齡人口將以每年18萬人次速度減少,同時每年外流約2萬名白領技術人才,造成專業人才流出及基層勞動力缺乏,未來台灣將沒有足夠年輕人工作來養老年人,雇主若能打造友善工作環境延攬及留住專業人才,也算善盡社會責任,為台灣解決問題。
凌寳寶進一步表示,目前有近4成的國人退休後老年給付月領不到2萬元,其實,企業可用團體年金險來加強員工的退休保障。
以「台灣人壽超福企利率變動型團體年金保險」為例,假設30歲男性月收入5萬元,退休後希望所得替代率達8成,也就是每月約有4萬元,無論企業或個人提撥,每月累計約16,000元保費,65歲退休後,每月可領40,165元,就可達成目標。
凌寳寶表示,國內企業為員工投保團體保險已行之有年,但過去團體保險屬於生活保障,無法因應員工的退休需求,今年開始出現留才新選擇「團體年金險」,對企業、員工來說都可雙贏。
***-----------------------------------------------------------------------***
最晚38歲 就要存退休金
摘錄自:2018/09/03 蘋果日報【吳秀樺╱台北報導】究竟該幾歲開始進行理財規劃呢?對許多人而言,是重要但不知道何時著手的長線目標,尤其是在面對市場環境及相關退休保障政策不斷的改變之下,退休理財若能越早開始,退休後的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也將相對減輕。
《35至45歲積極投資》根據摩根投信今年的退休快樂指數調查發現,台灣勞動民眾平均認為38.5歲是最晚要開始做退休理財的年紀,摩根投信執行董事劉玲君表示,開始退休理財的年齡不嫌早,而且越早著手越容易達成設定目標,只要時間夠長,且適度承擔風險,選擇比現金報酬率更高的投資標的,即使投資金額不多也能達到目標。 
她說,民眾若能在25歲起即開始透過投資存退休資金,要達成1200萬退休金並非難事。劉玲君也建議,民眾可善用資產管理業者在官網所提供的退休金試算服務,除了能將目標明確數字化,也便於執行每月或每年的退休金投資計劃。 
群益投信表示,若預計在65歲退休,往前推30年的時間來進行退休理財規劃,大致依年齡可劃分3個階段,分別為35至45歲的青年期、45至55歲的壯年期以及55至65歲的中年期。 
在35至45歲,可考慮較積極的投資組合,在股票型基金上可有較高的配置比重,建議風險性資產和收益型資產可採7:3的方式來配置。當邁入55至65歲時,投資人通常事業與家庭發展趨於穩定,因此建議可採穩健平衡的投資策略,降低股票型基金比重,提升具有收益及保本型的資產。 
***-----------------------------------------------------------------------***
拿不拿孝親費?開明爸媽:養兒不是為了防老
摘錄自:2015/11/17 Yahoo奇摩(新聞)【奇摩(新聞)】孝親費是回饋家庭與親人的一種方式,這兩天許多網友在論壇上討論「爸媽會不會跟自己拿孝親費?」這個問題,意外引發兩派網友熱烈討論。
 有網友認為,家長也許想透過金錢控制孩子花錢的慾望,但是否也變相限制了孩子未來的發展?有網友表示,自己的爺爺、奶奶有工作時,從不與爸媽拿孝親費,直到他們退休,爸媽才開始給,而爸媽也延續此習慣,不與他拿孝親費,爸媽的觀念是,若拿了孩子的錢,將限制孩子發展的機會。
 不少人贊同這樣的觀點,稱自己除非特殊情況,否則不會向孩子拿孝親費,有網友指出,現在M型化社會生活相當不易,只期許孩子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也有開明的父母表示,養兒不是用來防老,退休生活要自己負責。
 但也有網友持相反看法,認為給不給孝親費與未來發展沒有絕對關聯,直言「沒繳孝親費的月光族一堆,是否限制發展很難由這個層面論定!」;也有人質疑,父母花了大筆金錢養育子女,孩子長大後給父母孝親費有何不妥?
 如果是你,會不會向孩子拿孝親費呢?快來說說你的想法喔!
******
摘錄自:2017/03/01 三立新聞網【心寒兒不奉養 富商討回8千萬店面】新竹一名93歲擁有10億身價的陳姓富商,10年前將台北市一棟價值8000萬的店面過戶給70多歲的兒子,但要求兒子每月給他5萬元生活費,今年一月兒子不滿店面雖然是他的,租金10年來卻是老爸在收,因此趕走承租者,打算自己再出租,陳姓富商因此心寒提告撤銷贈與,雖然當律師的孫子也幫忙爸爸打官司對抗祖父,但法院仍判決撤銷贈與。
***-----------------------------------------------------------------------***
存退休金 謹記3不原則
摘錄自:2015/03/12  中時電子報【記者張中昌/台北報導】針對「退休金」進行財務規畫,已經成為現在多數人最重大課題,壽險業者提醒,退休金的累計要把握「三不原則」,分別是不能冒險、不能太晚、不能重來。
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國人平均餘命為79.5歲,平均退休年齡為57.3歲,換而言之,退休後還會需要生活22年,尤其隨著醫療進步,可預期這數字未來會持續增加。
壽險業者計算,如果每月實質平均薪資4萬4,739元,以及所得替代率7成為基礎計算,退休後每月花費約3萬1,300元,22年等於要有83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筆800多萬元的花費,其實還沒有考慮通貨膨脹,以及必要的醫療照護等費用,因此更精確預估,退休後若要備妥所有開銷,至少須千萬元。
壽險業者表示,透過保險來規畫退休金愈早愈好,趁著年輕時購買15或20年期的還本險,一拉長繳費年期間,就能減輕經濟壓力,而且最好選擇繳費期滿後才領生存金的商品,因為能累積較多保單價值準備金,繳費期滿領到的生存金比較多。
壽險業者指出,若是生活在6%、8%的高利率時代,只要有400萬元定存,退休後每月就可領2萬元,可是現在一年期定存利率不到1.5%,須1,600萬元才能享受同等級退休生活。
正因為如此,建議存退休金除了即早開始,也盡可能以「穩健」為原則,畢竟時間不能重來,一旦在累計的中途,這筆準備金發生狀況,勢必就是造成未來壓力。
******
退休金存多少才夠?上班族目標1602萬
摘錄自:2017/09/04  中央社【中央社記者廖禹揚台北4日電】台灣受僱員工退休年齡有逐年增加趨勢,根據人力銀行調查,上班族平均認為,至少得存到新台幣1602萬才敢退休,甚至有逾9成受訪者打算「退而不休」,維持收入來源。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2015年平均退休年齡為58.1歲,年增0.3歲。1111人力銀行調查顯示,有逾57% 受訪上班族已在規劃退休生活,甚至有約35%受訪者在30歲就已經有退休規劃。
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李大華表示,由於少子化及傳統養兒防老觀念的扭轉,加上年金改革,造成上班族對退休生活感到不安,在保險心理及追求退休生活品質的期望下,受訪族群認為,包括退休金、積蓄及可動用資產,平均需要1602萬的養老準備金,才能安心退休,其中女性認為所需的準備金比男性還高出53萬。
若以平均退休年齡58.1歲及平均壽命80.2歲的差距約22年來計算,受訪者期望退休後每月可運用金錢平均約為6萬元,高於主計總處公布的105年全年平均月薪4萬8790元。
對退休後經濟上的不安,加上擔心退休後頓失生活重心的考量,讓許多上班族打算「退而不休」。1111人力銀行調查中顯示,高達91.7%受訪者選擇退休後繼續工作,其中76.3%希望從事非全職工作、15.4%打算從事全職工作。
受訪者退而不休的考量多為「維持身心健康」(64.8%)、「擔心生活沒重心」(60.2%)、「對該工作內容有興趣」(52.2%)及「擔心退休金不夠用」(45.4%)等。
但想在退休後尋找事業第二春並非易事。李大華分析,社會對中高齡族群普遍存在體能差、配合度差、姿態較高、薪資要求較高等刻板印象,造成中高齡求職者面臨求職無門的困境。
對於中高齡求職就業可能面臨的問題,受訪者認為包括「企業接受度差」(50.7%)、「被嫌老」(48.6% )、「體力大不如前」(38.3%)及「企業不想成為揹老族」(32%)。
但也有企業反其道而行,紫莉月子經紀總經理黃騏曼就說,中高齡員工表現相對較穩定,是該公司偏好的僱用族群。知名連鎖店鬍鬚張董事長張永昌則說,中高齡員工情緒成熟度高,人生閱歷豐富,因為曾經歷挫折、失敗,對人會特別親切、貼心,有助創造「有溫度的服務業」。
為了解上班族的退休規劃,1111人力銀行在8月15日至9月1日,隨機抽樣發送網路問卷進行調查,有效樣本數1073份,信心水準95%,誤差值正負2.94個百分點。
***-----------------------------------------------------------------------***
年薪百萬 20年後仍可能淪「下流老人」
摘錄自:2016/04/12  聯合新聞網【作者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月薪台幣五萬以上的中產階級,廿、卅年後也可能淪為「收入少、存款少、可依賴的人少,過著中下階層生活的銀髮族」的「下流老人」?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社會現實。聯合報日前獨家報導「蝸居老人」專題,就證明「下流老人」現象在台灣同樣存在。
「下流老人」由長期在第一線援助高齡者的日本社會學家藤田孝典創造,指無法正常度日、被迫過「下流(中下階層)」貧困生活的高齡者。他累積多年觀察,去年出版「下流老人」一書,暢銷逾廿萬冊,該轟動日本社會的話題作中文版,最近由如果出版社引進台灣。
藤田親眼目睹的日本「下流老人」,一天只能吃一頓飯、拿廉價小菜到收銀台排隊。他們付不出醫藥費、只能在家中服用成藥;無人照顧,一個人孤獨邁向死亡。
這只是冰山一角。藤田在書中感慨,太少人理解「下流老人」的實際狀況與背景,也少有社福政策提供具體支援。「也許因為太恐怖了,所以大家下意識移開視線。」他估計,日本目前「下流老人」約六百萬到七百萬人,若不提出有效政策,未來可能出現「一億人的老後崩壞」。
藤田以自己協助過的高齡者例子,粉碎大家對「人生第二春」的美好想像。過去人們以為老後可由子女奉養,自己只要含飴弄孫,但隨啃老族、少子化崛起,人們已慢慢失去「老後和子女一起生活」的選項;就算有孩子,子女可能連自己都養不起。以為安養院可度過餘生?未來的世界,安養院貴到一般人根本住不起。
過去人們以為,只要具有平均水準以上的薪水,退休金可保老年無虞;現在你得祈禱不生大病、沒有金融風暴、政府沒破產。藤田指出,許多他協助過的「下流老人」,年輕時都是年薪四百萬日幣(約一百廿萬新台幣)以上的中產階級。
隨社會高齡化、經濟成長停滯、青年就業狀況不佳、醫療與照護成本逐年提高、未婚與非正職者增多…種種現象衝擊高齡者的退休生活(台灣平均退休年齡才只有57~58歲,日本、韓國法定退休年齡都是60歲,但是日本近70歲、韓國逾70歲才退休,多了我們13至15年)。
藤田警告,即使你的年收入達平均水準,邁入熟齡期(五十五歲以上)後只要發生下列狀況,便會淪陷為「下流老人」,包括:生一場需要高額醫藥費的大病、無法住進高齡者看護設施、孩子是啃老族、熟年離婚、罹患失智症身邊卻沒有可依賴的親友。
****** 
人際關係貧窮 更易淪入貧老深淵
摘錄自:2016/04/12 聯合新聞網聞【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如何不落入「老後貧窮」?「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建議現代人要有「儲蓄」觀念,不只儲蓄金錢,更要儲蓄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的「貧窮」,往往比物質的貧窮更容易讓人淪為「下流老人」。
現代人高齡期非常長,可能因為疾病或意外,臨時需要一大筆錢。藤田建議,現代人須早點進行家庭經濟管理,和保險公司或理財顧問商量,模擬老後的收支。
然而,老後生活富足不能只靠金錢或物質。頻繁與親友連繫、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與朋友相互扶持,都可避免跌入「下流老人」的深淵。藤田指出,在高齡期,如果可在陷入孤立前和更多人建立相互支援的關係,就算生活陷入窮困,也不會那麼痛苦。
藤田發現,同樣為貧窮所苦,有人過得很幸福,也有人過得悲慘。他分析,差異在於「人際關係的貧富差距」,人際關係決定了幸福的程度。高齡者樂於參加銀髮俱樂部、或勤於帶著料理和朋友在社區中心聊天,不僅經常感到幸福,需要時也可順利找到援助。
他指出,五十五歲前的人,生活以工作為中心。但是五十五歲開始,須重視配偶、子女、家人和朋友等人際關係。銀髮族須改變價值觀,「將生活重心從經濟轉為人際間的連結。」如此可建立起拯救自己的安全網絡,並擁有分享樂趣和生活意義的夥伴,讓自己不會陷入孤立。
此外,藤田鼓勵民眾,多參加非營利組織或市民活動,強化人際關係的安全網絡,便可早點透過夥伴或關係得到援助。
******
摘錄自:2016/06/26 中國時報【長壽惡夢 明天的「下流老人」是你?】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胡夢鯨表示,台灣早就存在類似現象,尤其偏遠地區更明顯;台灣老年人口每年以1%成長,換算年約增加23萬個老人,而下流老人現象就存在於每個社會,差別僅在程度問題,該現象極可能擴大化,像目前很多低薪年輕人或中年人,在經濟結構不改變的大環境下,10、20年後,就會變成另一波下流老人。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劉梅君指出,台灣整體勞動條件不好,部分勞工每月領到薪資,可以撐到月底就不容易,要儲蓄很難,退休後月領的錢約是薪資的4成,平均只有1萬多元,且又面臨少子化問題。一般人會認為下流老人指發生在貧窮階級,但從日本例子可以發現,連中產階級老年都可能落入這種困境。
文化大學社福系副教授陳正芬指出,下流老人問題,可從年金改革和長期照顧風險來看。她認為,青年、中年人要意識到變老風險,長期儲蓄很重要,要考慮到老年的生活。但低薪化和中高齡失業又是另一個問題,國民年金也沒有強制納保,假使又不夠貧窮到可以納進社會救助體系,問題會很大。
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理事長陳武松認為,台灣未來可能淪為「下流老人」兩大族群是勞工階級(月退不到1萬元)、國民年金(無固定所得者)族群。下流是生活品質走下坡的狀態,肇因不善理財、沒有生涯規畫,不會規畫生活才會變成下流。
胡夢鯨也點出,台灣老年人口成長快速,但政府投入資源卻跟不上人口老化速度且方向不盡正確。他說,一般民眾退休後進入所謂第3齡,等到老了、走不動了,才進入第4齡,但現行政府的態度,偏向社會福利和長期照護這個區塊,花在第4年齡的重心較多,但其實對第3齡的關注才是關鍵,因為只要幫忙這個階段的老人預防或延長老化,避免他們成為下流老人或面臨失能,才能減輕長照負擔。
******
美老年勞工人數創新高 現兩樣情
摘錄自: 2016/05/14  聯合新聞網【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嬰兒潮世代進入退休年齡,但許多人老驥伏櫪,使美國出現史上最龐大的老年勞工隊伍。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最新統計顯示,近五分之一的65歲以上勞工仍在職,為美國1960年代實行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以來最高比例。
彭博報導,聯準會去年調查發現,27%的人談到退休計畫時表示,希望盡量工作久一點,12%的人根本不打算退休。
《經濟困難 年過65 仍無法退》許多人晚退休是因缺錢,跨美退休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六成人表示,賺錢和職場福利是他們晚退休的因素。近半數人表示,他們因為經濟困難,所以年過65歲仍要繼續工作。
金融危機和高科技泡沫破滅,把許多嬰兒潮世代的儲蓄一掃而光。如今60%的家庭在401(k)等退休帳戶中沒有儲蓄,401(k)帳戶的福利似乎主要由富人獨享。
《熱愛工作 學歷高者 較不想休》36%的人表示,延後退休是因為他們喜歡自己的工作。受教育程度可影響到人的工作時間長短,與上學少的人相比,大學以上文憑者工作到老的比重更高。自1985年以來,大學畢業的老年工人增多三倍,在60到70歲中約占三分之一。
《老闆留才 經驗老道 難以取代》許多老年人繼續工作,是因為雇主挽留。美國的失業率是5%,為2008年以來最低,而老年勞工的經驗不可替代,企業為了留下老年工人,也有更多的獎勵機制。
受過良好教育、技術精湛和經驗豐富的老年工人,是雇主的寶貴財富。退休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工人薪資收入的最高年齡段,1985年是40多歲,但到2010年是50多歲。超過50歲的各年齡層收入都比25年前多,65歲以上的族群多出30%以上。
《延年益壽 職涯延長 因活更久》許多老年人繼續工作是因為身體健康,壽命更長。隨著平均壽命提高,職業生涯的延長並不意味著退休生活縮短。受過教育的富人最可能長壽,但即使是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也比30年前的長輩活得更久。有證據顯示,工作有利於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當然但也有的研究認為,退休更有利於健康。
******
簡單地死去…葬禮、墓地、祭拜都不要!
摘錄自:2016/07/28 聯合新聞網【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面臨高齡化、少子化的台灣社會,下一步將面對的是墓地不足、無人送終等「身後事」。比台灣更早步入銀髮社會的日本,近年出現一種新的殯葬觀念「零葬」─不要葬禮、不留骨灰,也不需墓地與祭拜,讓人生的終點歸於零。
探討「零葬」觀念的話題書「讓人生的終點歸零」,最近由商周文化引進台灣。作者島田裕巳是宗教學者、日本葬送自由促進會會長,長年研究殯葬文化。他在六年前出版書籍「不需要葬禮」,批判遭寺廟、葬儀公司把持的葬禮文化,轟動一時。
比起「不需要葬禮」,島田裕巳在新書提倡的「零葬」更精簡,被媒體形容是「簡單地死去」運動。人們可以不麻煩他人,生前便規劃好喪葬儀式,包括從網路預購棺材或不要棺木、大體從醫院直送火葬場、骨灰也由火葬場處理不取回,因此也不需要墓地與祭拜。
「我們是不是一直過度關心該怎麼埋葬往生者?」日本和中國一樣,重視「養生送死」。但島田認為,在以城市為主要生活型態的現代社會,單身蔚為潮流,人們更關心的是不麻煩他人的「自由」。
日本喪葬費用經費高昂,一個人過世後,葬禮與墓地平均要花費五百萬日圓(約新台幣一百七十萬元)。許多銀髮族擔心家人負擔不了身後事,須每天省吃儉用。島田認為,對於「老後的不安」,政府擬定許多對策,但對於「死後的不安」,迄今還沒有人提出解決之道。「零葬」這種終極的殯葬方式,正是解決之道。
***-----------------------------------------------------------------------***
不堪負擔  委屈30年的媳婦堅持「死後離婚」求解脫
摘錄自:2018/07/22  網路新聞【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日本傳統觀念中,女性地位遠不如男性,許多主婦嫁入夫家後受盡委屈,常得替夫家做牛做馬,甚至連丈夫過世了都無法解脫,因而暴發「死後離婚」潮,希望能藉此得到解脫。
據日本「朝日新聞中文網」報導,從婚後長年負擔家庭事務的眾多日本女性,過往即便在丈夫去世後,也因「姻親」的關係讓她們仍必須支持這個家族,往往讓不少人喘不過氣。近年來,選擇在丈夫過世後、拋棄姻親連結的「死後離婚」申請人數大增,2005年僅1,772人申請、2016年度共收到4032件,近10年內的登記數據則是增加了2.2倍。然而,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申請「死後離婚」的主要原因有三:一者為無力負擔未來公婆的照顧和百年後的墓葬管理、二者為長時間對於丈夫的不滿和愛情的淡化;第三則是在丈夫過世才發現,原來他生前早就有外遇,都讓不少日本女性斬斷「姻親」還給自己自由。
日本岩手縣有名55歲女性,在大約30年前嫁給一名老家務農的男性,但婚後卻受盡各種委屈,像是在夫家時只能吃冷掉的飯,不像公公和丈夫可以優先享用熱騰騰的米飯。又如洗澡時一定得讓公公及丈夫先洗,之後則是婆婆,她只能等到最後,還要打掃浴室。在夫家,她可說是地位最低的。
除此之外,丈夫也把她當成自己的「所有物」,在她提出想在小孩上學期間出去打工時,丈夫竟要求她不得化妝和穿裙子,而且還須找「沒有男人的職場」。在她臥病在床時,丈夫竟還說「這樣要誰來做飯?」她雖曾向母親提出想要離婚,母親卻也以小孩為由,要她繼續忍耐。
到了3年前,她的丈夫終於因意外過世,在丈夫墓碑建好後,她帶著戶籍謄本、駕照和印章到了公所,辦理結束姻親關係的手續。由於在夫妻幾乎都是同姓的日本,通常也會在墓碑上刻上「田中家」、「山本家」這樣的象徵,這名女性實在不希望以後自己的墓碑上也出現這樣的字眼。在順利辦完手續,終於獲得解脫的她表示,「當初這麼痛苦,(手續)卻如此簡單。」
報導指出,結束姻親關係登記,指的是為了在配偶死後與其血親切除關係的登記,因而又被稱作「死後離婚」。即使會失去遺產繼承權、年金等福利,甚至被外界和親族不諒解,因而引來各種閒言閒語,但能讓自己重獲「自由」和主導權,對於這些日本女性來說,一切都是值得的,二戰後電視劇《阿信》的形象也許已不合時宜,也迫使日本官方和社會必須正視這項議題。
***-----------------------------------------------------------------------***
貧病交迫 老人自殺死亡常人2倍
摘錄自:2017/06/23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別再輕忽老人憂鬱!衛福部統計,國人自殺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6人,65歲以上老人為32.3人,是一般人的二倍,自殺原因多與慢性疾病或經濟壓力有關,造成身心健康走下坡。衛福部表示,長照2.0政策是支持老人的重要力量,未來將要求第一線長照人員接受老人憂鬱教育訓練,成為長輩身心健康守門人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廖士程表示,自殺去年居國人主要死因第十二位,雖連續7年退居十大死因外,但去年自殺率比起前年仍上升1.9%。其中,老人自殺死亡人數占總自殺死亡人數25.9%,隨老年人口攀升,老人自殺率有增加趨勢。
廖士程分析,老人自殺族群有幾點特性,包括社會關係較孤立或社福網路資源較薄弱,又以獨居者居多,因孤獨感、無助無望感強,導致自殺意圖高,加上健康較脆弱或疾病纏身,自殺後不易存活。
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指出,老人不只身體疾病,現代社會家庭結構瓦解,大家庭變成小家庭,老人在照顧及經濟支持上都比過去薄弱,更易引發憂鬱症。據統計,台灣老人憂鬱症盛行率約12%到13%,每10名長輩就有1人罹患憂鬱症。
諶立中說,老人憂鬱症的表現,包括胃口變小、活動力降低、不愛出門、說話變少、睡眠減少等,卻常被誤認是正常老化現象,沒第一時間就醫,通常2到3年後才被發現。
衛福部現正推動長照2.0政策,連結老人醫療及社福照顧系統。諶立中表示,長照是老人及家庭重要的支持力量,心口司擬增加長照人員的精神心理教育訓練,加深認識老人憂鬱症,適時提供醫療轉介,減少老人憂鬱可能帶來的自殺風險。
***-----------------------------------------------------------------------***
【孤獨死之後】人情淡薄 日本老人在「無緣」社會中孑然消逝
摘錄自:2018/09/21   香港01【 撰文:黃珮瑜】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最新電影《小偷家族》中,初枝婆婆因為害怕孤獨地死去,跟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無緣家人」住在一起。婆婆死後,其「家人」將她埋葬於地底,並繼續提取她的老人年金。看過這齣電影的人,相信會對這一幕印象深刻。
該套電影可說是日本無緣社會的最佳寫照——人口老化嚴重、出生率低、離婚率高企、鄰里關係疏離……種種因素都令日本幾乎「緣盡」。
在《小偷家族》中,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卻成為了「一家人」,各取所需。
「緣」是指日本傳統社會中的三大「緣」:血緣、地緣、社緣。血緣,是家人之間的親情;地緣,是指因地理親近而建立的鄰里社區關係;社緣,則是血緣、地緣以外的社會關係,例如學校、職場等。當三大「緣」都失去了,這便是個「無緣社會」。如今,甚至有一個新創名詞叫「無緣佛」,用來形容在家孤獨逝世、身份明確卻無人認領遺體,亦無人拜祭的靈魂。
上文提到,因為少子化和家庭結構改變等因素,日本每年約有三萬人孤獨地離開人世,部分人就是「無緣佛」。日本女作家菅野久美子就這個愈趨普遍的現象,寫了一本名叫《孤獨死大國》的書籍,深入探討該問題。
菅野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許多『孤獨死者』一輩子做一份工,退休後跟唯一的社群斷了聯絡,又難以重新融入新的社區。特別是離婚或沒結婚的人,他們的處境會更加孤立無援,這是必然的事。」
菅野又補充說:「離婚或單身男士是孤獨死的高危一族,出事機率比單身女性高出一倍,死後被揭發的時間亦比女性長一倍。這是日本男士的通病——沒有宗教信仰、不善溝通、在職場以外基本上沒有朋友,萬一出事了,也求助無門。」
東京大學生死研究學者一之瀨正樹認為,男士孤獨死的情況比女士普遍,或多或少跟自尊心有關。他向《香港01》表示:「為了顧及尊嚴和面子,他們不常向別人求助。」
的確,不少日本人非常在意別人的目光,這是為什麼很多失業漢每天如常西裝革履出門,然後到公園呆坐,中午領取慈善團體的免費飯盒。同時,普遍日本人也不慣為別人帶來麻煩,他們自小被教育自己的事自己處理,因此一些老人家即使並非膝下無兒,都會認為:「還是不要為孩子添加麻煩了。 」
一之瀨又留意到部分人因為孤獨而變得消極,甚至出現自我忽視(self-neglect)的心理狀態,「很多獨居人士故意不照料自己,平日不打掃衞生,任得自己住在垃圾屋內,生病又不去看醫生等,這都會令孤獨死個案增加。」根據日本一個智庫NLI的研究發現,孤獨死案例中,有八成人生前曾陷入自我忽視狀態。
至於如何解決孤獨死的問題?沒有人知道絕對答案。不過日本有些地方政府已開始加派人手,定期探訪獨居長者,又呼籲鄰居之間互相照料,發現問題時及早伸出援手。不過,菅野對此表示悲觀,她認為文化不會在一朝一夕改變,日本人還是會繼續現有的生活模式,「尤其住在城市的人,要真正與別人聯繫是很難的事。」
一之瀨亦有同感,他說:「唯一方法是改善鄰里關係,可是坦白說,我有點悲觀。加上日本社會普遍都接受孤獨死這種死法,並不覺得是件可悲的事,甚至將孤獨死跟古時日本人最崇尚的『隱遁』(即隱居,是佛教經典理論八正道推崇的修持方法)拉上關係。如果大家根本不認為是個問題,這又怎能得到解決?」
作為一位哲學家,一之瀨還認為孤獨死源自社會的冷漠,而社會的冷漠是因為對西方個人主義水土不服,而解決方法就是反思死亡。「自從19世紀,西方個人主義傳到日本,原本奉行集體主義的日本人開始擁抱新思維——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為自己的一切負責。或許日本人未能完全消化個人主義,以至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甚至導致孤獨死的悲劇……要解決問題,第一步就是要反思死亡——死亡是什麼一回事?死亡有害嗎?壽命又是否愈長愈好?」
上文節錄自第12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17日)《在「無緣」社會中消逝》。
***-----------------------------------------------------------------------***
64%長者 盼家人主動討論後事
摘錄自:2017-07-19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記者王敏旭/新北市報導】新北市社會局6月調查發現,高達64%長者「希望家人主動跟自己討論身後事」,18、19日開辦「人生終章我做主」課程,提倡生前與身後事由自己做主的概念,讓長者或子女不再避諱談論身後事。
社會局針對全市29區松年大學、老人會65歲至95歲長者問卷調查,有89%的人認為規畫銀髮生活很重要,但只有23%已規畫完成,財務規畫更只有18%表示已規畫好,醫療規畫僅5%完成。
「當人生將走向最後一哩路,最擔心什麼?」33%表示尚有未完成的夢想,25%擔心臨終醫療不符個人期待,16%擔心子女因家產不合或互不往來,6%擔心葬禮不符合自己期待,只有15%表示不擔心。
至於「希望家人主動跟自己討論身後事嗎?」高達64%受訪者回答「是」。許多銀髮族認為晚年與身後事情很重要,但實際付諸行動的長者比例偏低,台灣又受到傳統觀念影響,較忌諱談論身後事。
新北社會局在市府大樓開辦2天課程,讓長者規畫自己的生活、財務、醫療及遺囑,吸引許多銀髮族參加。
91歲的洪瓊瑤說,老伴生前有交代往生後3天內火化樹葬,她照辦後也交代子女自己後事比照辦理,萬一中風千萬別插管急救。為人子女的邱夙儀說,父親在家很有威嚴,未曾談論過臨終醫療,晚年因病受苦,卻沒人敢作主放棄醫療。
社會局指出,課程內容包括規畫銀髮生活、安寧醫療及醫療自主觀念,並告訴長者法律上各種遺囑的效力,讓長者健康時寫下遺囑,避免紛爭。8月起,還會繼續在新北市各地辦理系列課程
新北市長朱立倫表示,人都會老,如何在老時過得快樂又有尊嚴,就必須有規畫。社會局長張錦麗說,市府與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合作,印製「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練習冊」,透過圖像思考可能的醫療情境,自己選擇醫療方式。
***-----------------------------------------------------------------------***
老年悲歌 監獄成為日本老人的「天堂」
摘錄自:2018/04/10 聯合新聞網【經濟日報 記者鍾詠翔╱即時報導】日本人口全球最老,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27.3%,比率幾乎是美國的兩倍。每個高齡化社會都面臨不同挑戰,而日本遇到一個以前不曾料想過的問題:老人犯罪。
彭博資訊報導,F女士今年89歲,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外孫,因為偷米、草莓及感冒藥,被判坐牢一年半,但這已是她第二次入獄。F女士說,入獄前靠社會福利獨自生活,曾跟女兒一家同住,她所有積蓄都花在暴力、惡言相向的女婿身上了。
O女士78歲,因為偷拿飲料、咖啡、茶、飯糰和芒果,被判一年五個月,這是她第三次入獄,她也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外孫。O女士說,「監獄就是我的綠洲」,一個能放鬆的地方,雖然在監獄失去自由,但她也沒什麼需要擔心的,在這裡有人跟她說話,還有飯可吃。
在日本所有年齡層中,涉及老人的投訴與逮捕事件比率最高,特別是女性,每五名女受刑人中,就有一人是老人。然而,他們犯的罪行通常很輕,每10名被判有罪的年長女性中,有九人在商店行竊。
為何這麼多老人家寧願當小偷?以往照顧老人的重擔落在家庭與社區身上,但現在情況已經改變。從1980年至2015年日本獨居老人的人數激增五倍以上,逼近600萬人。
去年東京政府的調查結果則顯示,在商店行竊的老人中,超過一半是獨居老人,40%不是沒有家人就是和親戚很少來往。他們常說每當需要幫忙的時候,找不到人伸出援手。
縱然是有地方去的老人家,也常感到不受重視,他們或許有房子,有家人,但不代表如此就有「家」的感覺,他們可能覺得不被理解,認為家人只把他們當成幫忙做家事的人。
年長女性也經常遇到手頭拮据的問題,在65歲以上獨居女性中,逼近一半的人生活貧困,比率遠高於男性的29%。一名受刑人說,去年她的另一半過世,他們膝下無子,於是她成為獨居老人。她去超市買菜,看到牛肉想買,但手頭實在很緊,於是她就直接偷走了。
現在日本政府或民間都缺乏一套有效的老人矯治計畫,而把他們關進監獄的成本正快速攀升。2015年監獄跟老人照料有關的支出導致年度醫療成本突破60兆日圓(超過5,000萬美元),等於過去10年暴增80%。白天監獄會請專業人士幫忙老人漱洗,但晚上只能由獄警接手。
***-----------------------------------------------------------------------***
不想再「等死」 俄105歲人瑞上吊自殺
2012/ 03/ 22 NOWnews【國際中心/綜合報導】新聞經常報導百歲人瑞,中國人也經常祝人「吃百二」,但活得久真的就是幸福嗎?俄羅斯1名105歲高齡的人瑞日前在家中上吊自殺,遺書稱「已經厭倦了等待死亡的日子。」
俄羅斯1名105歲高齡的老婦科瑞娃(Anastasia Khoreva)日前趁家人外出時在家中上吊自殺,她在留給家人的紙條上寫道:「我已經厭倦了等待死亡的日子。」
家人表示,科瑞娃先前她也曾試過自殺,但被家人攔阻,沒想到這次科瑞娃還是趁他們都不在家時,在自己的臥室上吊自殺。105歲的女人瑞科瑞娃經歷過俄國十月革命、2次世界大戰,自殺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熬不過肺部感染所帶來的痛苦,因而長期抑鬱。
***-----------------------------------------------------------------------***
避老態龍鍾! 研究:中年「走路慢、老化較快」 
摘錄自:2019/10/14  TVBS【記者 洪彩綸 蘇泰盈】紐西蘭一項實驗發現,中年人的走路速度和老化有關,走路較慢的比走路快的人,老年更可能罹患失智症,醫生說走路本身就是一種「健康指標」,匹茲堡大學研究也曾提到,老年人走路速度如果每秒速度能達1公尺,壽命也比較長!
過馬路走斑馬線,有紅綠燈轉換的壓力,這步伐走得就會快一點,但如果實測平常走路速度,55歲男子來回七十公尺大約1分13秒,和差不多年紀53歲的先生來回大約58秒,就能看出兩人在未來的衰老速度,從核磁共振造影結果顯示,走路速度慢的人,腦容量較小,皮質也比較薄,也就是說,這些人的腦部也比同齡者老一些。另外,走路速度慢的人,心肺功能、免疫系統和牙齒健康,也都比不上走路速度快的人。
原來紐西蘭一份針對一千位受試者的研究發現,中年人的走路步伐速度和身體老化有關,越走越慢的老化狀態越快,也更可能會罹患失智症。 署立豐原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張敬仁:「因為走路速度變慢,大腿肌力變差,可能跟不上他身體的動作,步伐一定比較小,比較細碎,那第二就是速度變比較慢,另外就是他姿勢為了平衡,他一定會比較前驅,比較稍微有點駝背現象,巴金森症的老人,其實這就是滿典型,一個老化、退化的一種步態。」 醫師解釋走路本身就是一種功能與健康指標,兩年前匹茲堡大學研究就曾提到,老年人走路速度如果低於每秒0.6公尺死亡率較高,而如果每秒速度能達1公尺的壽命較長! 再從另一個年齡層來看,張阿嬤84歲了,平常在醫院當志工,實測她走路速度還滿快的,平均每秒超過一公尺,似乎也符合匹茲堡大學研究說每秒超過一公尺,壽命較長。
84歲張姓阿嬤:「有急的事情,我就走得很快,沒有急事,我就慢慢走。」 彰化秀傳神經科醫師徐敏獻:「視力的減退,平衡感的減少,甚至末梢手腳感覺有麻木,這個其實就容易造成步履減緩,變慢的問題。」 國際研究,從中年的走路步伐,來預測與分析衰老情況,想減緩老化,日常生活自己就要避開老態龍鍾樣貌。
***-----------------------------------------------------------------------***
握力測試可反映衰老程度
摘錄自:2018/06 /03  東方日報【本報綜合報道】用力一握,便可預測衰老速度?新加坡進行針對長者的握力研究,發現握力可反映人體的肌力和肌肉質量,用於檢測肌少症、骨質疏鬆症等老年疾病,方法簡易、準確及成本低。
《能預測肌肉退化和死亡率》杜克國大醫學院○九年起展開針對新加坡長者的握力研究。研究員花了半年時間,向二千六百多名六十至八十九歲、身體健康的年長者測試握力,並記錄他們的身體狀況、身高體重等資料,尋找中間值作為健康肌肉發展的指標,例如六十歲男性慣用手的健康握力指標約卅一點五公斤,八十九歲男性約十八點五公斤,六十歲女性約十八點五公斤。
研究團隊指出,握力測試近年在西方國家盛行,亞洲國家中只有日本曾針對長者進行類似的握力研究。不少海外研究顯示,握力不僅能反映長者目前身體狀況,也可用於預測肌肉退化速度和死亡率。五十五歲以上男性握力若低於卅公斤,女性若低於廿一公斤,日後患老年疾病的風險將顯著增加。
******
除了握手、牽手之外拿馬克杯、提東西生活中不少動作都需要用到手部肌肉群不過 有科學家發現這樣簡單的小動作卻可以檢視罹患疾病的風險營養不夠太少運動手部血液循環不好自然握力也不強。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團隊找了40歲到69歲一共50多萬人透過他們的醫療記錄做追蹤研究在7年當中有3%的人死亡有6%的人罹患心臟病2%的人患有呼吸道疾病還有接近6%的人被診斷出癌症。
研究團隊發現一旦出現肌肉無力的狀況也就是男性握力測量值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6公斤罹患疾病的風險也會越高要是每低於這個標準5公斤男性死亡風險還會增加16%女性則是增加20%一旦發現自己的握力突然變小或者經常沒力容易摔東西都要特別小心最好是找醫生檢查看看是身體哪邊出了問題。
此外,一項追蹤八年的研究發現,步行速度快的老人死亡率為11.5%,而走得慢的組別死亡率卻高達38.3%!此外,步行速度與心血管疾病(如腦中風、心肌梗塞)和肺炎等病症有很大的關係。根據統計,走得慢的組別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走得快的組別高出三倍。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