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喝糖飲 心血管壞了了★每天喝超過355ml含糖飲料 肝癌風險高達78%★每天1杯飲料…28歲女「血糖爆表」命危 多臟器功能衰竭進ICU ★零卡飲料恐影響男性生育力!研究:精子死亡率暴增25%★35歲男嗜手搖飲、炸物「體重近百公斤」狂生病★19歲女每天2瓶飲料胖到115公斤「患重度指肪肝」 醫:恐惡化成肝癌★飲料添非法人工甘味劑 恐致膀胱癌腎衰竭★每天至少1杯手搖飲! 23歲男「膝蓋腫成饅頭」確診為痛風 ★每天至少1杯手搖飲! 23歲男「膝蓋腫成饅頭」確診為痛風 ★木瓜發霉切掉還能吃嗎?★根莖類發芽能吃嗎?馬鈴薯千萬勿食用 花生要小心發霉★獨家/過期原料改標「借屍還魂」 離職員工曝:改標已是企業文化!★43歲台大教授癌逝!生前曾後悔「常吃泡麵、汽水」 專家揭影響★每天只吃牛排雞蛋!女大生趕流行挑戰「全肉飲食」 不久後「大血尿」腎病住院★全麥麵包、果汁很健康?營養師揭「偽健康」食物,吃錯比垃圾食物更糟★4種「偽健康食物」出列!蘇打餅、營養口糧…★★★★★★★★
***-----------------------------------------------------------------------***
★愛喝糖飲 心血管壞了了
2012/01/31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最新研究警告,青少年如果吃太多含果糖的食物、飲料,很容易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營養學期刊」。美國喬治亞健康科學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分析五百五十九位青少年的血液樣本,這些青少年年齡介於十四歲到十八歲,研究人員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高果糖飲食可能引起高血壓,也會讓空腹血糖升高,形成胰島素抗阻性,身體也容易產生發炎反應。而這些因素都會造成心臟、血管病變。研究也發現,吃大量甜食、喝大量含果糖飲料者血液中的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聯素等濃度較低。高密度脂蛋白與脂聯素都會保護心血管,濃度越低,心血管也越容易受到傷害。
果糖存在於水果、蔬菜當中,目前坊間加工食品、含糖飲料都是使用玉米糖漿,而玉米糖漿的果糖濃度極高。研究另發現,青少年的腹部脂肪、內臟脂肪越多,也越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另外,含糖飲料也會讓小孩出現精神不集中等狀況。
研究人員建議家長,盡量讓小孩遠離汽水,少飲用含糖飲料。研究人員指出,孩子要多吃高品質、健康的食物,飲食要均衡,家長要多注意,別讓孩子攝取大量果糖、蔗糖,以免傷害心血管健康。
******
美國最新研究,高果糖飲食可能引起高血壓,也會讓空腹血糖升高,形成胰島素抗阻性,身體也容易產生發炎反應。而這些因素都會造成心臟、血管病變。研究也發現,吃大量甜食、喝大量含果糖飲料者血液中的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聯素等濃度較低。高密度脂蛋白與脂聯素都會保護心血管,濃度越低,心血管也越容易受到傷害。
******
★猛灌含糖飲料 13歲得糖尿病
2012/10/19.中國時報【邱俐穎╱台北報導】含糖飲料當水喝,當心小小年紀糖尿病提早上門!一名十三歲國中男生愛喝含糖飲料,一天甚至喝五、六杯,從小就是小胖弟。近一、二個月來,上課常疲倦、提不起勁,體重更直降六公斤,還有尿多症狀。到門診檢查才發現,已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說,別以為第二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專利,臨床發現,越來越多年輕人罹患糖尿病,未滿廿歲占二%,共通特性是常喝含糖飲料,加上一整天坐著當「低頭族」、少運動,「老年病」就找上身。
董氏基金會營養師尤宣文提到,含糖飲料大多使用人工合成高果糖漿,會造成脂肪肝、心臟病、高血脂、痛風、失智、癌症,以及孩童和青少年的心臟病機率升高。不管是男女,都應該多喝白開水,減少攝取含糖飲料及冰品。
***-----------------------------------------------------------------------***
★每天喝超過355ml含糖飲料 肝癌風險高達78%
摘錄自:2022/06/15 CTWANT 【編輯:麥惠宇 】記得自己每月平均喝了多少含糖飲料嗎?根據109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肝癌是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773人。據外媒《太陽報》日前一篇報導,每天喝一份(約355ml)或以上的含糖飲料得肝癌的機率高達78%。
一份由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引領的研究,持續追踪觀察9萬名停經後婦女的健康平均長達18年,並對她們進行飲食問卷調查,據統計大約7%的女性是每天飲用一份12盎司或以上的含糖飲料,當中有205名女性患上肝癌,其症狀包括疲勞、食慾不振、感覺噁心、肋骨下緣疼痛和皮膚發癢。
與那些每月最多只喝3份或完全沒喝含糖飲料的人對比數據顯示,每天狂喝一份或以上含糖飲料的女性罹患肝癌的機率高達78%,那些每天至少喝一份飲料的人患肝癌的機率為73%。這項研究主要負責人趙龍剛(Long-Gang Zhao)表示,研究結果表明,飲用含糖飲料有罹患肝癌的潛在風險。
衛福部曾表示最大宗的肝癌來源,是大家容易忽略的「脂肪肝」,而肥胖是罹患脂肪肝重要因素之一,為保障肝臟健康,國民健康署建議,透過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做好體重控制減少肥胖,以降低脂肪肝的發生。
***--------------------------------------------------------------------------***
★每天1杯飲料…28歲女「血糖爆表」命危 多臟器功能衰竭進ICU
摘錄自:2024-07-13 CTWANT【編輯:網編組】大陸浙江省海鹽市28歲女子渺渺(化名)近日因早上醒來頭暈目眩,前往醫院就診。一開始,醫生以為她壓力太大,沒想到血化驗結果出爐後,患者的血糖爆表,靜脈血糖竟高達56mmol/L,而正常範圍則在3.9-6.1mmol/L,同時糖化血紅蛋白達到了13.3%,顯示渺渺至少近3個月血糖處於很高的水平,而她竟渾然不知,還一度陷入了昏迷狀態,需要緊急搶救。
《澎湃新聞》報導,當地醫院檢查,渺渺是典型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現象,如不及時搶救,就有生命危險。看著躺在病床上意識不清的孩子,渺渺的父母當機立斷,將其送往上海瑞金醫院救治。據悉,這是該院於今年3月24日接診過的一例病例,經過救護車送入醫院時,渺渺處於休克狀態。經多學科專家會診後,醫生綜合認為渺渺為糖尿病非酮症高滲性昏迷狀態,同時合併膿毒性休克及多臟器功能衰竭。
瑞金醫院急診科主任毛恩強介紹,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為特徵的代謝病,典型症狀是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渺渺患的是Ⅱ型糖尿病而不自知,渴的時候總想喝點甜的來緩解,如此循環往復加重了病情,而她同時併發的腸道感染,使得原本的糖尿病急症雪上加霜。
入院後,渺渺完善了相關輔助檢查及化驗後,結果顯示她的外周血塗片有「綠色小體」,這是一種在危重病人的中性粒細胞中非常罕見的綠色包涵體。檢驗科醫生隨即告知急診醫生,提醒多加注意。檢驗科醫生介紹,綠色小體出現後,患者的病死率在58%至68%,多數情況下會在72小時內死亡。
面對緊張局勢,瑞金醫院全體EICU醫護人員參與這一病例的搶救。在給與患者補液降糖、血管活性藥物支持,抗感染、普通肝素抗凝後,還決定對其進一步運用床邊血液凈化,透過免疫吸附、單膜血漿置換、短時間斷血液濾過三種凈化模式聯合,去除因膿毒症所產生的炎症因子。
經過積極治療,渺渺終於在3月27日度過了炎症風暴,生命跡象逐漸平穩。4月1日,渺渺拔除氣管插管,腸道感染也基本好轉,逐漸恢復正常。在追問病史時,醫生了解到渺渺每天至少喝1至2杯果茶或含糖碳酸飲料,也酷愛甜食,再加上平時工作忙,很少運動,大量糖分和添加劑的攝入,導致了她的糖尿病。
瑞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盛慧球提醒,前來急診就診的年輕糖尿病急症患者,往往並不知曉自身患有糖尿病的情況,並普遍都有熬夜、喜高糖油膩飲食、飲酒、好靜不好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再疊加一些感染的誘發因素,就有可能發展為膿毒症甚至膿毒症休克。
***-----------------------------------------------------------------------***
★零卡飲料恐影響男性生育力!研究:精子死亡率暴增25%
摘錄自:2025/06/19 TVBS新聞【記者 簡雅婷 / 李國瑋 / 責任編輯】北醫大最新研究顯示,常見於減糖、零卡飲料及蛋白粉中的合法添加物「蔗糖素」,可能影響男性生育力,導致精子死亡率增加25%!實驗鼠攝取上限劑量的蔗糖素兩個月後,出現精巢組織損傷及荷爾蒙失衡現象,對兒童則可能引發性早熟。專家建議民眾應謹慎使用人工甜味劑,以天然食物如水果取代,降低潛在健康風險。市面上許多產品都可能添加蔗糖素,包括零卡飲料、發酵乳、蛋白粉、口氣清新錠,甚至蜜餞和瓜子等,消費者應提高警覺!
蔗糖素,又稱三氯蔗糖,是一種甜度達蔗糖600倍卻熱量極低的人工甜味劑,被廣泛添加於減糖和零卡產品中。台灣目前規定60公斤體重的成人每日可接受攝取量為300毫克。然而,北醫大保健營養學系主任夏詩閔表示,研究發現蔗糖素會抑制睪丸相關細胞存活,導致精子活動能力和數目明顯下降。此外,法國一項涵蓋6萬多人的大規模研究也顯示,蔗糖素對女性同樣存在一定影響。
研究團隊發現實驗鼠攝取上限劑量的蔗糖素僅兩個月,就出現精巢組織損傷、荷爾蒙失衡,精子死亡率增加25%的情況。夏詩閔解釋,雖然目前尚未收集到臨床案例,但未來計劃與醫生或公衛研究學者合作深入研究。他強調,長期食用才可能看到較明顯的負面結果,如果每天僅攝取一至兩次,或搭配抗氧化劑食用,可能降低潛在危害。
目前市面上許多產品都可能添加蔗糖素,包括零卡飲料、發酵乳、蛋白粉、口氣清新錠,甚至蜜餞和瓜子等。問題在於現行法規並未要求標示添加量,消費者難以計算,一天是否攝取過量。營養師林世航表示,食品添加物中的代糖通常不會達到有害劑量,但他仍建議民眾選擇原型食物,如水果、豆漿等。特別是兒童,不應養成喝甜飲料的習慣,以免影響生長發育。
專家建議民眾若擔心代糖風險,可選擇天然食物如水果、蔬菜、堅果等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品,以天然甜味取代人工甜味劑,降低潛在健康疑慮。對於標榜減糖或零卡的產品,消費者應保持警覺,適量食用,並盡可能了解其成分組成。
***-----------------------------------------------------------------------***
★35歲男嗜手搖飲、炸物「體重近百公斤」狂生病 醫推6大營養素助長免疫力
摘錄自:2025/03/10 CTWANT【編輯:林則澄】一名35歲業務主管長期飲食失衡加上工作高壓,除了經常感冒、胃食道逆流,還反覆長唇皰疹。就診時體重達99.5公斤、BMI33.4屬肥胖。經醫師問診得知,他習慣以高糖手搖飲代替正餐,深夜時則依賴速食、油炸食物紓壓,所幸經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後,免疫情況明顯好轉。
收治個案的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指出,男子經檢查顯示,胰島素阻抗值(HOMA-IR)3.5,發炎指標(hs-CRP),經調整飲食、管理體重及補充相關營養素,例如高單位維生素C點滴與口服鎂錠,免疫力才明顯改善。
魏士航提醒,許多人誤以為免疫力衰退發生在50至60歲,但據歐盟研究指出,人體免疫力從40歲起便開始明顯下降。免疫老化(Immunosenescence)不僅削弱抵禦病毒的能力,還可能引發慢性發炎,導致免疫細胞長期受損,陷入惡性循環,若有不良的飲食習慣、睡眠不足與高壓生活,更是免疫退化的關鍵因素。
魏士航建議,民眾平時可補充6大關鍵營養素,維持免疫平衡、降低慢性發炎,其中的關鍵不在於「多吃」,而是「吃對」。只要掌握正確方法,就有助於延緩免疫退化,重建防護力。
1、維生素C:具抗氧化作用,能提升免疫力。但蠶豆症患者及心腎功能不佳者應諮詢醫師後再使用。
2、維生素D:平衡免疫系統、減少發炎,降低自體免疫疾病風險。
3、Omega-3脂肪酸:具抗發炎作用,調節免疫功能。
4、鎂:穩定神經與免疫系統,減少長期發炎。缺鎂者易疲倦、睡眠品質下降,進而削弱免疫力。
5、鋅: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缺乏時感染風險增加。
6、硒:調節免疫反應,防止過度發炎,減少細胞損傷。
***---------------------------------------------------------------------***
★19歲女每天2瓶飲料胖到115公斤「患重度指肪肝」 醫:恐惡化成肝癌
摘錄自:2025/03/06CTWANT【編輯:林郁庭】許多年輕人習慣用飲料來解渴,但長期下來健康恐怕亮紅燈。大陸一名19歲女子,近日因身體疲憊、腸胃不適就醫。沒想到,檢查結果顯示她的BMI已超過40,被診斷為「重度肥胖」,甚至罹患嚴重脂肪肝,需要立即住院治療。
根據陸媒《荔枝新聞》報導,大陸江蘇一名19歲女子小婷平時最愛喝飲料,幾乎每天都要喝掉2瓶,完全把飲料當水喝。只要一口渴,她的第一反應就是買飲料解渴,導致她的體重一路攀升到115公斤左右,小婷坦言「壓力特別大,緩解壓力的方式就是吃」。
對此,儀征人民醫院醫生殷翠紅表示「小婷患有重度指肪肝,目前已經到指肪性肝炎的階段,如果不治療,往後進一步會發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針對小婷的情況,醫生指出,體重過重會導致內分泌失調與消化異常,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劇肥胖問題。不僅如此,過多內臟脂肪還會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
關於含糖飲料對人體的危害,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醫師過去就曾發文提醒「我們日常攝取的糖,不僅可能導致體重增加,還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脂肪肝、牙齒健康,甚至癌症風險密切相關」。
李柏賢引用頂級醫學期刊《BMJ》大型研究綜合分析,研究發現,每天每多喝250ml含糖飲料,會增加17%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風險,讓心血管健康亮紅燈,並增加7%中風風險、35%痛風風險、12%肥胖風險,而每天多攝取25g果糖,會導致胰臟癌風險升高22%、乳癌死亡率增加17%。李柏賢表示「雖然目前關於糖與癌症的證據仍有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過多糖分容易導致肥胖,而肥胖本身就是多種癌症的重要風險因子」。
李柏賢也公布每日糖攝取量的健康標準,每日糖攝取量應少於25g(約6茶匙),一罐330毫升的正常大小鋁罐可樂通常含有約35公克糖,相當於8.75茶匙糖(每茶匙約4公克),而含糖飲料每週最多1份(約200至355ml)。李柏賢提醒「想要控制體重、改善腸胃健康、降低癌症風險?減糖似乎就是健康計畫很不錯的第一步」。
***---------------------------------------------------------------------***
★飲料添非法人工甘味劑 恐致膀胱癌腎衰竭
摘錄自:2007/04/23 網路新聞【徐韻翔報導】在淡水極具代表性的名產「阿媽的酸梅湯」,被衛生機關驗出酸梅汁中含有不得添加的違法人工甘味劑,醫師表示,不合格的人工甘味劑,服用後,有引起膀胱癌、急性腎衰竭的風險,建議民眾,挑選飲品應該盡量選擇經合格檢驗的包裝產品,避免來路不明的杯裝飲料暗藏有損健康的風險。
淡水的酸梅湯被驗出含有非法人工甘味劑,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醫師林杰樑表示,違法的人工甘味劑所含甜度,是一般合格糖類的約三十倍,依據動物實驗證實,會引起膀胱癌,而在臨床則曾經發現人體攝取大量甘味劑而引起腎小管壞死、急性腎衰竭等,以及腹瀉,腸黏膜被破壞的問題,此外,動物實驗中,人工甘味劑會經由胎盤傷害胎兒,並且有致癌與導致癌症生長更快速的影響。
林杰樑指出,在日常生活的食物飲品當中,包括許多飲料、可樂與零食、酸梅、咖啡中添加的人工代糖等,都可能添加有糖精、甘味劑,只要按照規定添加合格產品以及劑量其實是安全的,民眾不需過度擔心,不過,夏日將屆,民眾對於冷飲的需求量大增,醫師提醒,民眾應該多以開水代替飲料比較健康,如果要喝飲料,在挑選時,應該盡量購買經合格檢驗把關的產品,避免在風景區等地方購買來路不明的杯裝飲料,降低品質衛生不良有害健康的風險。
***-----------------------------------------------------------------------***
★每天至少1杯手搖飲! 23歲男「膝蓋腫成饅頭」確診為痛風
摘錄自:2025-07-30 CTWANT【編輯:蔡斯媛】大陸南京一名23歲男子小林(化名),近日因膝蓋腫脹、疼痛,在家人攙扶下就醫,經過檢查,發現血尿酸值竟高達880 μmol/L(男性正常值上限為420 μmol/L),確診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醫師追問後才知,小林每天至少會喝一杯手搖飲料,需要加班時還會再點一杯。
根據陸媒《現代快報》報導,小林最近因「膝蓋腫得像饅頭」痛得走不了路,後來在家人攙扶下到南京市第一醫院風濕免疫科就診,經檢查,小林的血尿酸值高達880 μmol/L,確認是罹患了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小林表示,自己是手搖飲愛好者,每天至少要喝1杯,近半年來幾乎每天午休都會到公司樓下的商場買,有時加班到比較晚,也會再點一杯,「我覺得現做的奶茶比普通飲料健康,而且一直點的是3分糖。」
對此,風濕免疫科副主任蘇定雷說明,許多手搖飲料使用的是「高果糖漿」(又稱作果葡糖漿),由葡萄糖和果糖組成,而那些被忽視的果糖可能成為隱形的「健康殺手」,要注意的是,即使選擇「3分糖」或「少糖」,糖分仍然超標。
報導指出,果糖的「威脅」在於其相較於蔗糖、葡萄糖等,會抑制腎臟對尿酸的排泄,同時在體內的分解過程會直接產生尿酸,增加了「內源性」尿酸的來源,而當兩者相加,可導致體內尿酸濃度明顯升高,長期果糖攝取過量,更視是為高尿酸血症和痛風埋下隱患。
***-----------------------------------------------------------------------***
★木瓜發霉切掉還能吃嗎?專家揭可能後果及最佳的處理方式
摘錄自:2025/02/16 網路新聞【元氣網 / 編輯辜子桓整理】知名連鎖手搖飲「日春木瓜牛奶」,近日在臉書社團「爆料公社二社」遭民眾爆料,指出「店內木瓜發霉發爛,還是一樣要削給客人喝」,引發網友熱議。
水果發霉處後還能吃嗎?
事實上,許多人看到水果部分發霉或腐爛食物捨不得丟,可能會把發霉處的部分切掉,便把好的部位吃下肚。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曾受訪提醒,水果難免有碰撞或是昆蟲咬傷導致表皮不完整,缺口處容易孳生細菌及微生物,不是將腐爛的區域切掉即可,仍應注意食物保鮮。
美國克里夫蘭診所的資料也指出,雖然刮掉發霉處的絨毛並吃掉食物很誘人,但這可能不是最好的做法,因為你無法透過視覺判斷黴菌是否安全或有害,有些黴菌其實對人類有極大的毒性。它們還會引起過敏反應和呼吸問題。
除了不小心將看不見的菌絲吃下肚外,黴菌還可能帶來其他有害物質,尤其水果含有大量水分,黴菌也可能滋生細菌,而細菌可能導致嚴重的食源性疾病。
吃到發霉食物有哪些危害?
好心肝會刊曾指出,如果不小心吃到一、兩口壞掉發霉的食物,由於人體內有胃酸以及免疫機能的保護,可以不必太過擔心,但如果是吃到過量的發霉食物時,就可能發生以下幾種健康問題:
1.黴菌、細菌滋生造成食物中毒
食物放太久容易發霉,同時也會滋生細菌,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等,這些細菌進入人體,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出現上吐下瀉、腸炎等症狀,許多人以為是黴菌惹禍,其實是因為細菌致病。
2.黴菌產生的毒素中毒
除了感染造成的傷害之外,黴菌還會產生橘黴素、黃麴毒素等有害物質。其中尤其是黃麴毒素是一種有強烈生物毒性的真菌毒素,長期攝食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食品還會導致慢性中毒、急慢性肝病變,甚至死亡的嚴重後果。
好心肝會刊提醒,一旦若發現食物發霉都應立即丟棄。此外,食物冷藏雖然能幫助延緩發霉的時間,但冰箱的冷度並無法把細菌「凍死」,只能抑制其繁殖,所以千萬別以為「把食物丟到冰箱就好,冷凍就不會壞」,甚至忽略了食物保鮮前置處理的重要。
為了避免腐壞,食物放到冰箱前,必須先經過冷卻和密封,最好能放進保鮮盒或夾鏈袋,再放入冰箱保存,這樣比較不容易走味,並有助於保鮮。
***---------------------------------------------------------------------***
★根莖類發芽能吃嗎?馬鈴薯千萬勿食用 花生要小心發霉
摘錄自:2025/02/27 CTWANT【編輯:薛羽彤】有些蔬菜發芽了不能吃你知道嗎?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先前曾分享,馬鈴薯發芽會產生有毒的「龍葵鹼」,千萬不能吃;另外花生發芽可以食用,但發霉了就不能吃!
《馬鈴薯發芽含有毒物質龍葵鹼應立即丟棄》
南投縣衛生局指出,馬鈴薯在發芽後會生成一種有毒物質「龍葵鹼」,隨著芽的生長而增加濃度,食用後可能出現噁心、頭痛、甚至腹瀉等中毒症狀,所以一旦發現馬鈴薯發芽應立即丟棄,不宜食用。
《花生受潮發黴會增加肝硬化或肝癌風險》
另一個注意的食物是花生。花生在正常情況下發芽也可食用,但若因受潮而導致發黴,易產生「黃麴毒素」,食用可能增加肝硬化或肝癌風險。
洋蔥、芋頭、紅蘿蔔、地瓜、蒜頭、薑、糙米發芽能吃、盡快食用
洋蔥、芋頭、紅蘿蔔、地瓜、蒜頭、薑、糙米,這7種根莖類食物發芽後還是可以吃。南投縣衛生局解釋,洋蔥即便發芽也不會產生毒素,主要營養成分大蒜素依然保持穩定,具備抗菌及消毒效果;芋頭在田間長期生長發芽,本身並無毒性,發芽後仍可食用。
紅蘿蔔及地瓜發芽後口感、甜度會下降,營養大部分會集中在芽處,但不會產生有害物質,適量儲存不宜放過久。
另外,發芽的蒜頭生成蒜苗後,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與抗癌成分,與新鮮蒜頭相比,其營養成分更高。發芽的薑可安全食用,並不影響健康,但營養價值可能會略微減少。同樣的,發芽的糙米也可安心食用。
《根莖類食材保存方式》
馬鈴薯:為防止發芽,建議存放於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直射。
花生:應放置在乾燥環境中,以防受潮發霉。
紅蘿蔔和地瓜:適合存放於通風良好的環境,以防止過度發芽影響品質。
洋蔥和蒜頭:需保持乾燥,避免受潮影響口感與營養。
芋頭及糙米:可適量儲存,不建議長期囤積,以確保食材的新鮮度。
***-----------------------------------------------------------------------***
★獨家/過期原料改標「借屍還魂」 離職員工曝:改標已是企業文化!
摘錄自:2025/01/25 東森新聞【綜合報導】連鎖飲料店原料被洗產地改標籤,食品工廠位在台中,現在竟然有離職員工出面爆料,公司內部改標籤的行為早就行之有年,不只洗產地,甚至還將過期的原料通通改標,再出貨給其他飲料店,讓不知情的業者將過期原料製成手搖飲,《EBC東森新聞》實際直擊工廠,業者表示不便回應,已經委由律師處理,不過針對標示不實的狀況,衛生局食安處已經對業者開出重罰19萬元。
趁著年假前,廠商回來收果汁桶,整個食品工廠外,堆滿了綠油油的原料桶,看似規模做的相當大,但工廠內有著員工們不能說的秘密。
爆料改過期標離職員工:「常常會有某個助理就說,我又要去換標了,就是大家很平常的事情。」
群組內一堆人在說「我換過標籤」,感覺早就習以為常,位在台中南屯的食品原料廠被離職員工爆料,改標籤洗產地,綠色原料桶桶身原本舊的標籤撕掉,貼上新的標籤,產地寫上台灣,但舊標籤沒撕乾淨,原本中國的國還在,因此露了餡,想把中國原料洗成台灣,甚至出貨給幾家全台連鎖的飲料店,讓業者都被矇在鼓裡。
爆料改過期標離職員工:「把某個國家出口的東西,到我們台灣後,我改成台灣出口再賣給客人,我去幫他換標這種動作。」
不只洗產地,他們提供內部對話紀錄,研發經理直接問過期那一桶放哪裡,接著要求換標給代工廠處理,員工改了新標籤,生產跟有效期限全被改過,讓離職員工看不下去,更質疑已經檢舉爆料多次,但主管機關完全沒有動作,這情形至少長達2年以上。
爆料改過期標籤離職員工:「甚至是在現場的品管知道原料已經過期了,還是照常去做投料的動作,明明就沒有進的原料,可是他們卻一直有東西可以生出來,也滿奇怪的。」
公司內還不時進口一堆大陸的低價果汁原料寫著簡體字,卻向下游飲料店謊稱百分百元原汁,導致飲料店跟著標100%,其實全是不明添加物,《EBC東森新聞》實際求證業者,他們不願回應,表示一切交由律師處理,也不排除是離職員工的報復,不過台中市衛生局表示,食安處第一時間已錄案,並聯合檢警調稽查,針對標示不實及倉儲登錄不實違規情事,重罰19萬,另外還有刑事違法的部分,由台中地檢署偵辦。
***---------------------------------------------------------------------***
★43歲台大教授癌逝!生前曾後悔「常吃泡麵、汽水」 專家揭影響
摘錄自:2025/02/08 CTWANT【編輯:李羿璇】泡麵、汽水等食品經常被認為不健康,而先前一名43歲台大教授因癌症去世,生前曾提到自己過去數十年來飲食習慣不佳,經常吃泡麵、汽水,引發外界熱議,許多人開始關心長期食用泡麵與汽水是否會導致癌症。對此,專家也提醒,癌症的成因極為複雜,單純將飲食與癌症畫上等號,可能過於簡化。
根據《健康2.0》的報導,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周宜群表示,癌症的成因應從疾病、個體及環境三個層面來探討。以肝癌為例,B型肝炎、C型肝炎或長期飲酒等疾病因素可能導致癌症,而個體因素則包含家族遺傳、高血壓、高血脂及肥胖等共病問題。此外,環境因素如飲食習慣、生活環境、壓力與情緒等,也都可能對癌症的發生產生影響。因此單純將泡麵、汽水與癌症直接連結,並不符合醫學事實。
不過周宜群也指出,飲食確實與癌症風險有間接關聯,長期攝取高糖、高油、低纖維的食物,可能造成代謝問題,導致肥胖、肌少症等健康狀況,進而引發慢性發炎,增加罹癌風險,因此雖然不當飲食不會直接導致癌症,但可能透過其他健康問題間接提高罹病機率。
事實上,網傳泡麵含有很多防腐劑,所以才能長期存放,因此不能多吃。對此,衛福部也曾解釋,根據衛生福利部對食品添加物的規定,泡麵麵體不能添加防腐劑。大多數的泡麵會先蒸煮再油炸,其中蒸煮及油炸都能達到殺菌的效果,而高溫油炸會使泡麵脫水,大幅減少泡麵麵體的水分含量,使殘存的或外來的微生物都無法繁殖,藉此降低腐敗劣變的情形發生,而達到延長保存期限的目的。
不過食藥署也提醒,泡麵多屬高油、高鹽的重口味,建議自行加入青菜、雞蛋等食材,補充泡麵所缺乏的營養素,並且減少醬料、油包的用量,以減少身體的負擔。
******
「心海羅盤」葉教授7月因大腸癌病逝,不少名人像李國修、汪笨湖、豬哥亮也都因為罹患大腸癌去世,大腸癌更成為台灣好發癌症第一名,尤其台灣外食族人口多,怎麼吃才能避免大腸癌上身,已是大家關注的問題。
肝膽腸胃科院長李宜霖表示罹患大腸癌的因素不只有一個。像是大多數的店家會選擇低成本食材和廉價的油品,甚至會有不良業者把食用油回收再利用,長期吃下肚對身體便會造成一定的負擔。而食材相對不新鮮,商家便會改變烹調方式,使用油炸、炭烤等手法,讓民眾吃不出食材的新鮮度,但這些食物烹煮後實際上都會增加罹癌的機率,而不乾淨的食物待最久的地方就是人體的大腸,俗稱「堆垃圾的地方」,這也是李宜霖所說癌症好發在大腸的原因。
多數罹患大腸癌的年輕人很少是在第一時間發現,李宜霖透露,大腸癌的息肉是無法用肉眼去觀察的,對一般的生活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當身體有明顯的異狀時,通常已經到了中晚期,除非自己做全身的體檢,否則在未來的幾十年之後才發現已為時已晚。
***-----------------------------------------------------------------------***
★每天只吃牛排雞蛋!女大生趕流行挑戰「全肉飲食」 不久後「大血尿」腎病住院
摘錄自:2025/03/18 CTWANT【編輯:吳家瑋】近年來,國外有不少網紅提倡過「全肉飲食法」(Carnivore diet),宣稱這種只食用肉、蛋和乳製品等動物性產品的高蛋白飲食法有助於健康。不過美國德州一名年輕女性發布影片,向網友分享了自己大學時實行「全肉飲食」菜單,最終卻因為攝取過多蛋白質,導致嚴重腎臟疾病,上廁所時排出大量血尿,最終不得不緊急住院的故事。
這名自稱伊芙‧凱瑟琳(Eve Catherine)的Tiktok用戶,是一名來自美國德州城市達拉斯(Dallas)的年輕女性。她近日在平台上發布影片,分享自己在大學時,曾經依照流行的「全肉飲食法」,嚴格執行過一陣子的高蛋白質菜單。
根據凱瑟琳的說法,當時她每天早餐吃2到3個雞蛋,午餐吃的是高蛋白的優格,晚餐則每天都吃上一客紐約客牛排。在實行了這樣的菜單一段時間後,她的保健醫師在年度體檢後提醒她,她尿液中的蛋白質含量偏高,但她卻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直到某天醒來,凱瑟琳在上廁所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尿液裡全部都是血,將馬桶染得一片通紅,才嚇得趕緊就醫。
醫院告訴凱瑟琳,她的症狀是由於過度攝取高蛋白質所導致。由於這樣的飲食損壞了她的腎臟功能,阻礙了她的身體過濾掉蛋白質廢物,導致她有嚴重的腎臟結石,進而損傷了她的尿道。由於實在太痛,凱瑟琳不得不在醫院注射了嗎啡止痛,最後總算排出了結石。
事實上,高蛋白飲食還會影響身體的纖維的攝取量,進而導致便秘、頭痛、口臭等症狀,而過度食用富含飽和脂肪的紅肉,也會增加心臟疾病的風險。
「全肉飲食法實在是太愚蠢了!」凱瑟琳感嘆,「不要吃太多蛋白質好嗎?也千萬不要忽視纖維素的攝取。」
《紐約郵報》指出,「全肉飲食法」是一種近年在社群平台上興起的偽科學飲食法,許多網紅宣稱這種飲食法讓他們變得健康,但其實只是一種流行時尚。健康專家警告,全肉飲食法與腎結石有著直接的關聯,而且這種飲食法容易導致身體發炎、促進衰老,認為嘗試這種飲食法「簡直跟玩火沒什麼兩樣!」
***---------------------------------------------------------------------***
★全麥麵包、果汁很健康?營養師揭「偽健康」食物,吃錯比垃圾食物更糟
摘錄自:2025/05/22 網路新聞【綜合報導】市面上其實有不少產品,可能並不如你想像的那麼健康,要小心那些被打扮成「健康」的食品,因為它們可能其實是「偽健康」的!
1 喝果汁不如直接吃完整的新鮮水果
新鮮的水果在截切、榨汁的過程中,會增加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導致其中的維生素和植化素氧化流失,讓果汁的營養價值大打折扣。有些店家還會為了提升口感把果渣濾掉,這樣一來,果汁中缺少了果肉內含的纖維,更剝奪了果汁的營養價值。另外,即使是新鮮現榨無加糖的果汁,也較新鮮水果有較高的升糖指數( GI 值),飲用過量不利於血糖和體重控制。因此,與其喝果汁,不如直接吃完整的新鮮水果,才能最直接攝取到營養,還能避免攝取過多的糖分。
2 希臘優格和希臘式優格的一字之差
優格一直以來都被賦予健康的形象,更研發出各式各樣的口味選擇,但其實優格的產品成分差異很大!例如,有些品牌所推出之水果口味優格,其實是使用香料來增添風味。另外,也可以留意成分是否添加鮮奶油、色素、增稠劑等食品添加物,建議挑選成分越單純的越好!市面上還是有些優質的產品,優格成分只含生乳和益生菌,購買之前記得睜大眼睛仔細選購。
另外,還有一個選購小訣竅,那就是如果一個產品的品名為「 OO 風味」、「 OO式」,那通常就不含該成分!比如說「希臘優格( Greek Yogurt)」和「希臘式優格( Greek Style Yogurt)」,差一個字可是差很多!
3 你的全麥麵包真的是用全麥麵粉做的嗎?
有不少人選購麵包、吐司時會選全麥麵包,認為它更健康,但事實上,全麥麵包藏有許多陷阱。真正的全麥麵包通常口感比較粗硬、不太細緻,不見得會受大眾喜愛。有些市售的全麥麵包,為了增加柔軟度和彈性,會使用白麵粉混合麩皮b胚芽來製作,添加大量油脂和糖分,或可能為了壓低成本而降低小麥的比例。另外,為了保持香氣與鬆軟口感,製作時會額外添加糖漿、焦糖色素、品質改良劑等,讓麵包看起來像全麥麵包,但實際上吃起來卻沒那麼健康。
4 早餐穀片添加糖粒和香料
早餐穀片是很多人的早餐最愛,穀片配上牛奶或豆漿最方便又很好吃!不過穀片本身由精製後的穀物製成,許多穀片甚至還會添加糖粒和香料,並不見得健康!
早餐攝取的糖分過量,特別影響血糖波動,讓人越吃越累且容易發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日前公佈最新「健康食品」標準中,過往在名單內的含糖穀物脆片也就此除名。
***---------------------------------------------------------------------***
★4種「偽健康食物」出列!蘇打餅、營養口糧…「這飲品」調整體質、保護腸道,含糖量卻比可樂高
摘錄自:2025/05/25 網路新聞【撰文今周行 |蔡佳伶整理】 現代人重視健康,在飲食上小心翼翼,遠離洋芋片、炸物、蛋糕等罪惡食物,卻沒想到有些食品打著「營養」旗號,對人體沒負擔而多吃,反而踩到高糖、高脂地雷。初日診所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日前分享自己逛大賣場的影片,現場講解4款看似健康卻「千萬別多吃」的食物。
1. 麥芽飲品:維他命有加,糖也加好加滿
陳威龍說,很多媽媽會讓孩子飲用類似阿華田這樣的麥芽飲品,許多人更是從小喝到大,尤其攤開包裝上的營養標示欄,顯示成分含有維生素A、B群、菸鹼酸、葉酸和膳食纖維、牛奶等,一看就覺得是種健康的營養飲品。
但其實每100公克阿華田含糖量高達51.8公克,若長期過量飲用,會降低胰島素敏感度,久而久之形成胰島素阻抗,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所以即使是有營養成分,也不能忽略糖分,喝的時候還是要控制一下份量。
2. 營養口糧:登山好夥伴,但日常吃太補
營養口糧主打高熱量、方便攜帶,適合運動或爬山時補充能量,更被視為野戰必備的救命糧食。但正因為它的作用是方便人體在野外或危急時快速補充能量,所以體積小、熱量卻極高,每一份碳水化合物就達7.1公克。
許多人更認為營養口糧滋味平淡,不甜不鹹、超適合搭配牛奶當作點心,甚至招牌就掛著「營養」,還有什麼好挑剔?問題是,多數上班族都是坐辦公室、活動量只有上下班通勤,而這類人平日根本用不到這麼多能量,吃多了營養口糧,反而變成多餘的熱量堆積。
3. 發酵乳:益生菌,但糖也超標
發酵乳含有豐富益生菌,有益於人體,許多人早上會來一瓶當作腸道保養,但一瓶471毫升的發酵乳,含糖量卻高達60.8公克,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人一天添加糖攝取應低於200大卡,以1公克糖熱量4大卡計算,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50公克來說,已遠遠超過標準。
陳威龍指出,儘管目前市面上也出現所謂的「減糖」版發酵乳,但其含糖量還是不低。而他也提醒,食品成分標示是依含量多寡來排序,以發酵乳成分表為例,含量最高是「水」,其次就是「蔗糖」,等於是把「糖水」喝下肚。
事實上,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近期修訂「健康食品」標準,將過去認為「健康」的白吐司、優格等食品排除,原因就是其糖、鈉、飽和脂肪含量高。而董氏基金會也曾做過調查,發現台灣市售發酵乳普遍添加糖高,甚至有8成發酵乳的含糖量比可樂還要高。
4. 蘇打餅乾:以為它清爽,其實是熱量炸彈
不少人都以為蘇打餅乾很健康,事實上每100公克就含有60公克的碳水、以及超過24公克的脂肪。
而其成分排第1的是麵粉,第2是油,第3就是糖。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塊「碳水+脂肪」的餅乾,而且超容易讓人一片接一片,不知不覺就吃過量。所以,別再以為它是健康零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