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人有1人!醫師解析「長新冠後遺症」 疲倦、易喘、腦霧9大系統損傷★嚴重後遺症\新冠病毒侵腦 少女癲癇失憶★醫護蠟燭多頭燒!確診男患者失憶裸奔出病房 竟是出現「ICU症候群」★病毒侵腦!日本發現兩件感染怪例,專家稱疫情或持續到明年,世衛再發警告!★★患新冠會變傻?實錘了 或許是受“腦霧”影響肺脾心腦皆受損 中共病毒突變 傳染力更強★後遺症?上萬名康復者似罹"後武肺症候群" 數月難癒★恐怖!COVID-19病毒恐長期「蟄伏」大腦 伺機復發★染疫216天…她體內病毒變異32次!研究曝:恐成新來源重複感染將成新常態?專家:新冠病毒變異性快,一年恐染疫好幾次★★接種疫苗前 不妨先了解病毒抗體機制★(新冠疫苗)為什麼8200萬美國人不願打疫苗 包括很多醫護人員—寧可被感染 也不扎疫苗★(新冠疫苗)雲林30歲媽媽打完AZ疫苗餵母乳,2個月大女嬰隔天無故猝死!★孕婦打莫德納出憾事!寶寶出生1天亡「凝血功能異常」★女接種加強針爆嚴重副作用 腦血管破裂、記憶力衰退:蔬果名字也記不得★美官員:打第3劑副作用風險恐增★WHO專家:勿混打新冠疫苗 這是個「危險趨勢」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性行為列防疫重點?新冠肺炎患者精液驗出病毒★ 驚!新冠肺炎患者"快樂缺氧" 病危不自知武漢肺炎傳染力超強?冠狀病毒3點知識公開 傳染途徑曝一張圖告訴你,新冠病毒在口罩、衣服、還有常用的鍋子碗盤上可以存活多久!接種後驚見「莫德納手臂」 3.5%人9天內會發生反應★首例! 台籍40多歲女各打2劑AZ和BNT仍確診★★★★★★★★★★★★★★★★

 

***-----------------------------------------------------------------------***
每5人有1人!醫師解析「長新冠後遺症」 疲倦、易喘、腦霧9大系統損傷
摘錄自:2022/07/17  網路新聞【by 美麗佳人編輯部】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各縣市確診數也下降,儘管患者多數為輕症,但康復後可能出現「長新冠後遺症」,相當令人擔憂;根據國外統計,每5名確診者就有1人有長新冠,由醫師為你解析,你所不知道的確診康復後問題。
♦長新冠後遺症是什麼?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冠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並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稱為新冠肺炎綜合症候群(Post-COVID-19 syndrome),又可稱作是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
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大多數確診者經過4星期會逐漸好轉,4至12星期可能是之前感染後留下的器官發炎反應;儘管急性症狀已明顯緩解,但仍有部分病人康復後,可能因病理生理學變化、急性感染引起免疫系統失調、全身發炎性損傷,以及重症相關後遺症等,造成多樣性臨床表現的多器官疾病,超過3個月還有相關症狀,出現持續很長時間的慢性症狀,甚至也可能長達數月之久。
♦ 9大長新冠高危險族群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研究指出,感染新冠肺炎成年人中,每5人就會有1人出現長新冠後遺症,而65歲以上的長者,每4人就會有1人;兒童也有可能發生長新冠,各國平均比例約4至66%不等。
 曾因中重症住院治療者,發生機率更高達7成,尤其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史、未接種新冠疫苗、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血栓與微血管有損傷、先天免疫缺陷、神經系統異常及新陳代謝系統受損為高危險族群。
 感染不同新冠病毒株,對長新冠後遺症的發生機率也有差異。根據研究顯示,Delta感染者罹患長新冠的比例高達55.6%,Omicron僅為7.1%,而在施打3劑新冠疫苗之後,感染BA.1及BA.2各有約8%及9%。
♦長新冠後遺症侵犯9大身體系統:
「長新冠後遺症」可能侵犯身體多重器官,長期症狀可多達50種,而造成康復者不同程度的失能狀態。根據研究統計顯示,約有7至8成染疫者,康復後至少會出現1種長新冠後遺症,有5成超過3種以上;而長新冠症狀持續比例,約有1成持續1個月或更久,5成超過半年以上。
根據各國追蹤研究指出,有30至60%的症狀持續出現,大約20至30%症狀比疾病早期更明顯。林應然說明,長新冠可能是新出現,也可能是從感染初期持續到現在,隨著時間消失或復發,其中以疲倦(53.1%)、易喘(43.4%)、肌肉痠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睡眠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為主要長新冠後遺症。
1‧》中樞神經系統:嗅覺喪失、頭痛、頭暈、肢體無力、格林巴利症候群、腦炎、腦中風、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長期疲倦、肌肉痠痛、自律神經失調、感覺異常(針刺感)、腦霧(思考反應緩慢、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功能障礙)。
2》呼吸系統:吞嚥困難、呼吸困難、無法脫離呼吸器、肺纖維化、肺部X光呈毛玻璃狀、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肺栓塞。
3》血液循環系統:靜脈血栓。
4》心血管系統:血氧濃度不足、易喘、心悸、胸痛、心肌炎。
5》骨骼系統:肢體無力、肌肉關節疼痛、行動困難。
6》皮膚系統:壓力性掉髮、紅疹、潰瘍。
7》泌尿系統:急性腎損傷。
8》8內分泌系統:新產生或惡化的糖尿病、亞急性甲狀腺炎、骨質代謝異常、情緒變化、月經週期改變。
9》精神系統:焦慮、憂鬱、睡眠障礙、情緒障礙、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女性占多數。
10》其他: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什麼是腦霧?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確診者康復3個月後,每5人中有1人持續受到認知功能障礙,約有2至3成因而前往醫院求診,但目前無有效藥物可治療。
腦霧是一種認知功能障礙,也是長新冠後遺症的神經系統症狀之一,病理機制仍不確定,可能是新冠病毒引起全身性廣泛慢性發炎,傷害腦血管內皮細胞,造成腦部血氧濃度下降,類似「大腦暫時當機」,主要症狀為思考反應緩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語言溝通能力下降等,對生活及工作造成影響,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有可能增加腦霧的風險。
◆MIS是什麼?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20日為止,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63例,分別為21名腦炎、13名肺炎、3名敗血症、7例哮吼、12例MIS-C,2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5例家中死亡,經法醫認定與新冠肺炎有關;上述個案已有18人死亡,5名合併腦炎、4人肺炎、3例敗血症、1例共病(腦腫瘤)及5例家中死亡。
◆MIS-C、MIS-A警示症狀注意
MIS-C造成12例新冠兒童重症康復後,再度發高燒、甚至死亡。林應然指出,MIS是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致病機轉至今仍然不明,可能是免疫系統錯亂所致,造成身體高度炎性反應及各器官損傷。根據年齡可分為21歲以上的成人(Adults)的MIS-A,以及小於21歲的兒童(Children)的MIS-C,為罕見長新冠後遺症。
當身體有超過2個系統,例如:呼吸道、腸胃道、腎臟、皮膚、眼睛、口腔黏膜,或是大腦、心臟同時發炎,合併發燒並嚴重到需要入院治療,可以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治療,嚴重者可能死亡。
◆打新冠疫苗預防兒童MIS-C  
一般來說,好發於6至12歲兒童最多,發生率只有萬分之一、致死率約1至2%。根據研究顯示,感染Omicron 誘發 MIS-C 的比例,相較於Delta 降低75%,且接種一劑新冠疫苗,MIS-C的發生率就可以大幅降低97%,預防效果非常顯著。
MIS-C的主要症狀為發燒超過3天以上,合併至少有2項多系統的炎性症狀,例如:出疹、或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黏膜發炎;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瀉、嘔吐、腹痛。
林應然表示,MIS-C患者發病時間點多為感染後的2到6星期,會出現39至39.5度的高燒,並合併有多系統的炎症,常見的症狀為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還有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另外,有超過1/3會心臟血管阻塞併發休克,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
林應然提醒,當兒童及青少年確診後6星期內,持續發燒3天或以上,並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頭暈等任一警示症狀,建議立即就醫評估。
◆成人MIS-A易心肌炎、血栓 致死率達7%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21位MIS-A的個案中,平均年齡為19至34歲,且男性占比7成,雖然MIS-A的發生機率比MIS-C更為罕見;但致死率高達3至7%,有5成患者會住進加護病房,危險性比Omicron高出許多。從確診新冠肺炎到MIS-A發病平均是28天,主要症狀包括:發燒占96%、低血壓60%、心臟功能低下54%、喘到呼吸困難、腹瀉各占52%。
林應然說明,MIS-A患者必須持續發燒24小時以上,出現嚴重心臟疾病或皮疹及非化膿性結膜炎等主要臨床標準,合併至少2項症狀,例如:癲癇、腦膜病徵或周邊神經病變;休克、低血壓;急性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瀉、嘔吐、腹痛;凝血功能異常,無法用其他疾病診斷排除,就可以確定診斷。
與MIS-C表現不同之處是,MIS-A皮膚及黏膜症狀比率略低,腸胃道症狀常見,尤其在心血管系統表現比例較高,包括:血栓、心肌炎、心包膜炎、冠狀動脈擴張、動脈瘤、心室功能不全、心律不整等;若是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嚴重腹痛、無法保持清醒、臉色或嘴唇蒼白、低血壓等警示症狀,必須立即就醫評估。
如果確診者解除隔離後4星期仍持續有症狀發生,例如:疲倦、胸痛、關節痛、呼吸困難、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症狀,可能與「長新冠後遺症」有關,國內共有107家醫療院所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護期限為6個月,只要掛一次號,就能由跨科別醫師看診,定期評估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呼吸、疼痛、心理、營養狀態及追蹤改善程度,並由社工師評估家庭支持功能,協助轉介適當之社會福利資源,保障個案後續康復照護需求,提升染疫康復者日常生活品質。
◆確診後多補充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基礎,優質的營養來源也會提升身體的狀態提升活力建議可從雞肉、牛肉、豬肉等動物性食材來攝取胺基酸也相對均衡易人體吸收。確診後的修復過程中建議也可以攝取滴雞精,滴雞精富含優質蛋白質、總支鏈胺基酸與高濃度膠原蛋白,其小分子也易身體吸收;同時,滴雞精富含雞肉的鋅、鈣、鐵、維生素A、維生素B群,在身體疲憊之虞,高便利性補足身體所需,也能幫助身體正常代謝。
***-----------------------------------------------------------------------***
嚴重後遺症\新冠病毒侵腦 少女癲癇失憶
摘錄自: 2020-08-24  大公報【大公報記者 劉 昕 伍軒沛】外媒報道,英國一名患有新冠肺炎的15歲少女康復後患上嚴重腦炎。腦神經專家指出,新冠病毒可從鼻腔、血液、肺部入侵大腦,攻擊神經,癱瘓腦部運作。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實施普及社區檢測計劃才可以找出隱形患者,切斷傳播鏈。有新冠肺炎康復者亦呼籲市民積極參與「普檢計劃」,保障社區安全。
今年四月,倫敦15歲少女Nia Haughton在咳嗽、發燒10日後到醫院求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一度須借助呼吸機。後來Nia情況好轉,可以自己呼吸,但卻出現幻覺、嚴重癲癇、語言、聽力和記憶力衰退等併發症,連行為與說話方式都退化到她4、5歲的時候。醫生診斷Nia患上罕見且嚴重的腦炎,若不及時治療,會危及生命。
《逾36%患者出現神經性症狀》
有學者對武漢市214例新冠患者進行的臨床研究,發現36.4%患者出現神經性症狀,包括頭痛、失眠、失語、精神錯亂,癲癇發作和腦病等。在嚴重受感染的患者中更達45.5%。法國對入院新冠患者的研究中,出現神經性症狀的患者更高達84.5%;德國最近的研究也顯示,嚴重病例中有36.4%病人的腦活組織檢查檢測到新冠病毒的核糖核酸(RNA),顯示新冠病毒除了感染呼吸器官,亦會感染人腦。
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和內科學系的研究人員,早前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合作,首次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能感染人類神經祖細胞和腦類器官,建議有必要密切監測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慢性或長期後果。此項研究已於生命科學期刊《細胞研究》發表。
《許樹昌:中招不分年齡》
對於新冠病毒導致腦炎,許樹昌表示,估計這一後遺症出現的比率約為5%,但不分年齡組別,年輕患者亦可能中招。他解釋說,病毒會經血液傳到人體大腦,從而引發腦炎。對於最新疫情,許樹昌認為,現時仍有20幾宗確診個案,顯示現行防疫措施只有部分效果,因此,實施普及社區檢測計劃才可以找出隱形患者,切斷傳播鏈。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指出,新冠病毒有三個途徑入侵患者腦部,包括:從呼吸系統攻入,經患者的鼻孔進入鼻腔,攻擊患者的嗅覺中樞神經嗅球和端腦,導致患者失去嗅覺、味覺;經血液傳輸到腦部,令患者腦部血液凝固,導致患者中風;還有較罕見的病毒積聚在肺部令肺部缺氧,氧氣無法到達腦部,從而令腦部缺氧。
《洪先生:太太失味覺半年》
曾在鑽石公主號確診的洪先生平時有運動,康復之後只是短短一個月就已經回復正常的身體水平,沒有出現後遺症。但身為「一家之煮」的洪太卻長達半年味覺失調,「最嚴重嘅時候連煮飯落幾多鹽都唔知道,幾乎食唔出味道。」康復回港後,洪先生帶太太到醫院接受治療,身體才慢慢恢復正常,直到上個月洪太的味覺終於恢復。洪先生呼籲香港市民支持及參與到普及社區檢測計劃,「最緊要及早發現隱形患者,追截病毒源頭,保障社區安全。」
******
醫護蠟燭多頭燒!確診男患者失憶裸奔出病房 竟是出現「ICU症候群」
 摘錄自:2021/06/01 CTWANT【編輯:網編組  】國內疫情延燒,許多醫療院所也傳出有確診者有出現脫序行為,台北慈濟醫院日前就有1名男子因出現呼吸喘、咳嗽有痰等症狀,自行前往醫院篩檢,結果不但發現這名男子血氧濃度為偏低的87,X光片還發現兩側肺部都有浸潤現象,故隔日立刻入住ICU插管治療,隨後再轉往專責病房。未料這名男患者過程中竟突然出現混亂、意識障礙和失憶等急性精神症狀,甚至脫光衣物奔出病房。
據台北慈濟醫院急重症管理中心吳燿光主任表示,這名男患者在拔管後,28日由專責病房照護,未料患者30日下午1點左右,竟自行推著點滴走出病房,恰巧被穿著防水隔離衣的護理師發現,趕緊將他安置回房,隨後在31日午間再度會診身心醫學科醫師。
所謂的「急性精神混亂」是加護病房常出現的症狀,俗稱「加護病房症候群」又稱為「譫妄」,是指身體疾病或某些合併藥物,引發大腦功能急速失調、導致混亂的情況,患者的病程時好時壞,臨床上,患者會出現短暫遺忘現實、視聽幻覺或是情緒淡漠不理人等情形,常讓家屬誤認為病人的病情是否變差了。據吳燿光指出,類似這名男病患狀的患者,在專責病房內有好幾位,並包含多名精神疾病患者,他認為疫情除了造成急性肺部病變及身體的損傷,對患者身心也帶來影響,甚至引起譫妄症狀及記憶缺損等心理方面的疾病。
******
病毒侵腦!日本發現兩件感染怪例,專家稱疫情或持續到明年,世衛再發警告! 
摘錄自:2020/03/10  政商參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新冠病毒開始侵入腦部!日本發現兩例特殊病例
近日,一名居住在日本山梨縣的20多歲男性確診感染新冠肺炎,該男子昏倒在家後被送醫院搶救,出現腦膜炎症狀,成為了新冠肺炎或引發腦膜炎個案。怪異的是,這名男子此前經過兩次新冠病毒檢測,均為陰性;直到出現症狀、醫院懷疑其感染髓膜炎後,提取髓液進行檢測,才在髓液中測出新冠病毒。
山梨大學校長稱,這表明新冠病毒不僅侵入肺部,還開始侵入腦部。醫生還表示,新冠肺炎病毒引發腦膜炎是日本首例,在全球來說也是非常罕見,是一起新冠肺炎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的重要病例。
日本另一例特殊病例發生在名古屋市一位80多歲的老人身上。
這位老人生前沒有疾病症狀,6日晚上還跟家人打電話確認身體健康,但到第二天早上突然感覺呼吸困難,導致心肺停止,送到醫院後被確認已經死亡。後經醫院化驗,檢測出新冠病毒。據悉,這位老人曾與確診病人有接觸,但一直沒有相關症狀。這起突發死亡案例讓外界對病毒感染力度感到擔憂。【版主按:可見確診者病毒會入侵大腦且不一定檢測出來】
******
患新冠會變傻?實錘了 或許是受“腦霧”影響
摘錄自:2021/08/10  AcFun.【泠然善也】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與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相比,從新冠病毒感染中恢復健康後的人在智力測試中的得分要低得多。研究結果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導致認知能力的顯著降低,尤其是在重症患者之中。
研究人員發現,與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相比,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在智力測試中往往表現不佳。研究人員表示,這些人在測試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在於,或許是受“腦霧”影響,他們很難將注意力準確地集中在需要理解的字詞上。“腦霧”這個詞在新冠疫情之前很少被關注。這是一種大腦難以形成清晰思維和記憶的現象,就好像大腦裡籠罩著一層霧氣一樣模糊不清。特徵包括記憶衰減、決策能力下降、思維速度變緩、注意力減退等,可能由久坐血循環不暢或者酗酒導致。新冠肺炎疫情中,有研究發現,很多新冠康復者受到了神經認知並發症的影響。該項研究還發現,認知能力低下的程度也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
******
新冠屍檢發現自體免疫細胞攻擊大腦 美研究發現腦霧成因
摘錄自:2022/07/07  CTWANT【編輯:黃慈語 】新冠肺炎已經肆虐全球許久,伴隨而來的還有後遺症,有些很快就會消失,但長新冠才是讓專家頭痛的。日前美國醫學期刊上發布了一個研究,發現造成腦霧的原因,或許日後有機會發明針對治療腦霧的方法。
根據《法新社》報導,「大腦」醫學期刊上發表了對於腦霧的研究,作者Avindra Nath指出,患者經常會因新冠肺炎出現神經系統的問題,其潛在的病理生理過程尚不清楚。而實驗對象是針對9位因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腦部屍檢,這9個人年齡在24到73歲之間,是從該團隊從早期的研究中挑選出來的,因為他們根據掃描顯示出這些人大腦中的血管皆有受損。研究指出,他們沒有在大腦檢測出任何病毒,而發現是人自身的抗體攻擊大腦血管內壁的細胞,導致發炎和損傷。如同化療會影響到大腦白質(中樞神經重要組成部分)的功能,即使是輕微的新冠病毒,也可能導致認知障礙,記憶力受到影響,出現「腦霧」的症狀。
這也足以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在新冠痊癒後會有那些揮之不去的影響,包括頭痛、疲勞、味覺及嗅覺喪失、無法入睡以及腦霧,這個研究的發現也有助於日後為長新冠患者設計新的治療方法,例如一種針對血腦屏障的藥物。Avindra Nath也說「很可能這種相同的免疫反應在長新冠患者中會一直存在,從而導致神經元損傷」最後,他也強調「這些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治療意義」。
***-----------------------------------------------------------------------***
肺脾心腦皆受損 中共病毒突變 傳染力更強
摘錄自:2020/03/05 大紀元【大紀元記者李心茹綜合報導】中共發布「新冠肺炎」(中共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顯示中共肺炎可致肺臟,脾臟、心臟,肝膽,腎臟還有其他器官受損。另外,科研團隊發現病毒近期已突變,傳染力更強。病理學家針對感染新冠肺炎去世的死者進行解剖,結果發現,新冠肺炎死者,身體都出現嚴重血栓,這些血栓不但凝結在肺臟、心臟、腎臟等器官的大血管中,就連在微血管裡也發現了。
新文件曝光驚人「病理改變」》3月4日,中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發布的新版診療方案中增加了「病理改變」部分,顯示患者的肺臟呈不同程度的突變。肺組織灶性出血、壞死,可出現出血性梗死。部分肺泡腔滲出物機化和肺間質纖維化等等。
脾臟明顯縮小。淋巴細胞數量明顯減少,灶性出血和壞死,脾臟內巨噬細胞增生並可見吞噬現象;淋巴結淋巴細胞數量較少,可見壞死。骨髓三系細胞數量減少。
心臟血管的病理改變表現為心肌細胞可見變性、壞死,間質內可見少數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或)中性粒細胞浸潤。部分血管內皮脫落、內膜炎症及血栓形成。
肝臟膽囊的病理改變中表現為,肝臟體積增大,暗紅色。肝細胞變性、灶性壞死伴中性粒細胞浸潤;肝血竇充血,匯管區見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細胞浸潤,微血栓形成。膽囊高度充盈。
腎臟的病理改變中,腎小球球囊腔內見蛋白性滲出物,腎小管上皮變性、脫落,可見透明管型。間質充血,可見微血栓和灶性纖維化。
骨髓的病理改變中,發現骨髓三系造血細胞(粒細胞、紅細胞、巨核細胞)數量減少。
其他器官表現為腦組織充血、水腫,部分神經元變性。腎上腺見灶性壞死。食管、胃管黏膜上皮不同程度變性、壞死、脫落。
「中共病毒」腦炎?病毒感染中樞神經系統》除了上述第七版診療方案中提及的病人腦組織充血、水腫,部分神經元變性外,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下稱地壇醫院)通過基因測序證實:確診的新冠肺炎(中共肺炎)合併腦炎病人的腦脊液中存在新冠病毒(中共病毒)。
財新網報導,3月4日,地壇醫院披露,其收治的一例56歲中共肺炎患者,通過基因測序證實腦脊液中存在SARS-CoV-2(中共病毒),臨床診斷為病毒性腦炎,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受病毒侵襲。
此前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波團隊曾發表論文《武漢新冠肺炎(中共肺炎)住院患者的神經系統表現:回顧性病例系列研究》,揭示中共病毒或對患者神經系統造成傷害,重症患者更易發生急性腦血管疾病、意識障礙等神經系統病變。
上述56歲的患者最終被臨床診斷為病毒性腦炎。地壇醫院此次的病例再次提示,中共病毒能直接侵襲患者神經系統。
事實上,中共病毒對神經系統的損害已現多個病例。上述胡波團隊對患者的神經系統研究顯示,214名患者中,超過三成的病患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具體表現為三類:一是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頭暈、意識障礙、急性腦血管疾病、癲癇等;二是周圍神經系統症狀如味覺減退、嗅覺減退、食慾減退、神經痛等;三是骨骼肌損傷。
中科院:中共病毒突變二種》目前,中共病毒已發生突變。中國科學院期刊「國家科學評論」3月3日發表文章,稱新冠病毒(中共病毒)近期產生149個突變點,演化出L亞型和S亞型2種亞型。其中,S型是相對更古老的版本,而L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
所謂「亞型」指的是病毒因基因(DNA)排序不同,產生蛋白質形式上的變異。
澎湃新聞報導,這篇題為「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的論文,作者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員陸劍、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崔傑。但作者表示,目前還無法排除新突變型的可能性。
論文對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103個「中共病毒」全基因組分子分析,發現病毒株已發生149個突變點,且多數是近期產生。病毒已演化出L和S兩個亞型,其中101個突變點屬於這兩個亞型。其中,L亞型達到70%,S亞型占30%。
另外,大陸學者針對武漢1733名痊癒者所做的調查,更令人憂心,他們之中有高達76%的人,至少留有一項症狀,最多的是疲勞、肌肉無力,多達63%,出現睡眠障礙、焦慮、抑鬱的也不在少數,其他後遺症包括心理或精神上,以及味覺或嗅覺的喪失。此外,當初病情越重的人,半年後,肺部功能表現越差,還有13%的人出現腎功能異常,大陸學者分析,想要擺脫這場夢魘,還是要靠疫苗。(責任編輯:林詩遠)
***-----------------------------------------------------------------------***
後遺症?上萬名康復者似罹"後武肺症候群" 數月難癒
摘錄自:2020/08/04 Moneydj理財網【記者 陳苓 報導】根據《路透》報導,加州的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Scripps Research Translational Institute)主任,同時也是心臟學專家的托波爾(Eric Topol)表示,「一開始我們認為這只是呼吸道病毒,然而事實證明,它會接續攻擊胰腺、心臟、肝臟、腦、腎臟等其他器官,而且也很有可能無法100%回到發病前的健康模樣,可能對患者生活造成極大影響,這些都是我們起初意想不到的事。」
牛津大學的索爾茲伯里(Helen Salisbury)博士則指出另一件令人沮喪的消息,雖然疫症通常在2到3周會消失,但估計有10分之1的人症狀會延長。更可怕的是,恢復健康的患者,「胸腔X光片都正常,沒有發炎的跡象」,甚至當他們進行以前擅長的運動時,往往會感到呼吸困難,連走樓梯都會氣喘吁吁。
金融時報、3日《路透》報導,26歲的英國男子Layth Hishmeh是新冠肺炎康復者。他病癒後,有次出門逛街時昏倒在地,接下來四個月他出現連串症狀,如極度疲勞、腦霧(foggy brain,頭腦昏沉如霧壟罩)、心跳加快等。他說:「我有一個月無法坐起身,接著有一個月我沒辦法自己去廁所。精神也不好,讓人痛苦萬分」。
◎全球有數萬名武肺復原者出現類似症狀,醫學界暫時定名為後武肺症候群。Covid Symptom Study分析指出,病發後,武肺患者每十個中就有一個連續三週以上感到不適。武肺長期患者的病症包括,慢性疲勞、高燒、失眠、頭痛、腦霧、身體刺痛等。
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韓國疾病預防控制局(KDCA)副部長權俊旭在簡報中表示,對965名康復的患者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879人(佔91.1%)均認為,雖然痊癒但仍受至少一種後遺症影響。其中「疲憊感」是最常見的後遺症占26.2%,其次是注意力不集中占24.6%,其他後遺症包括心理或精神上,以及味覺或嗅覺的喪失。
******
SARS病毒2003年入侵台灣後,造成台灣37人死亡,其中和平醫院就有7名醫護人員喪命,醫院中也有許多醫護人員感染SARS。時任和平醫院急診室主任張裕泰回憶,當年他們急診室中,有一名年僅25歲楊姓護理師染上SARS,因此永久性的喪失了嗅覺。
張裕泰表示,楊姓護理師染上SARS後,被隔離到其他醫院治療,成功康復1個月後的某一次聚餐時,護理師就表示自己喪失了嗅覺,原本他們以為只是暫時的,沒想到卻是永久性傷害。他說「那時候我們以為可能是短暫性的,將來應該是會慢慢恢復,但她好像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嗅覺。
張裕泰的太太許玉暄透露,「到底是因為吃藥,還是因為病毒,她本人也不知道,那時候她還在積極治療,可是後來一年、兩年、三年過去,當然她一直沒有離開我們的急診單位,但後來發現傷害是不可逆,嗅覺就一直沒有回來了。」
楊姓護理師在失去嗅覺後,她的母親擔心她聞不到異味,像是萬一家中瓦斯爐漏氣可能有危險,還特別在家中裝設一些警報器對於護理工作也有影響,像是有些揮發性的麻醉液體如果「聞」不到,可能會不小心吸取過量而昏倒。
新冠肺炎臨床上越來越多個案出現失去味覺、嗅覺等情況,光是台灣就已經有32例類似病例、將近確診數1成。指揮中心除了將失去味覺、嗅覺均納入擴大通報採檢外,未來若有民眾出現嗅、味覺喪失或異常,加上有旅遊史,就會直接「留在醫院」等篩檢結果。
***-----------------------------------------------------------------------***
染疫216天…她體內病毒變異32次!研究曝:恐成新來源
摘錄自:2021/06/06 三立新聞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還陸續衍伸出多種「變種病毒」近日國外一項研究發現,南非一名患有愛滋病(HIV)的36歲女性在確診新冠後的216天期間,病毒在她體內竟發生了多達32次變異,其中還包含英國跟南非變種的三個關鍵突變。目前尚不清楚該女性身上的變異病毒是否會傳給其他人,研究人員接下來將展開進一步調查,以釐清HIV患者染疫,是否會加重疫情的嚴重性與複雜程度。
根據《商業內幕》報導,一篇研究論文中提到,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在染疫一段時間後,就能成功戰勝病毒,但有一部份患者卻因為某些因素,染疫時間拖得很長。研究人員舉例,其中有位居住在南非的36歲女性,本身患有HIV,後來又染上新冠,就花了216天才康復,期間她只表現出輕微的染病症狀,也在確診後馬上就入院治療,但病毒檢測卻持續呈現陽性。
專家隨後對這名女性進行研究,發現她體內新冠病毒出現了13次與關鍵刺突蛋白有關的基因變異,以及其他19種可能改變病毒行為的基因變異,這些變異包含E484K突變( 首次在英國發現)、N510Y突變( 首次在南非發現)等。
對此,夸祖魯-納塔爾大學(KwaZulu-Natal)遺傳學家奧利維亞(Tulio de Oliveira)說明,目前尚不清楚該女性身上的變異病毒是否會傳給其他人,這可能只是個例外,而非普遍現象,不過萬一未來發現更多類似個案,這意味艾滋病患者可能成為新冠病變種病毒的新來源,因為長期感染愛滋,會導致免疫功能嚴重受損,體內新冠病毒存在時間拉長後,進而出現變異。不過免疫學家克留奇科夫在接受莫斯科日報MK時稱:「專家注意到,病毒在體質薄弱者體內時,突變率較正常人高幾倍。」他說,新冠病毒在免疫系統較弱的人體內會迅速出現變化。
***-----------------------------------------------------------------------***
重複感染將成新常態?專家:新冠病毒變異性快,一年恐染疫好幾次
摘錄自:2022/05/20 康健網【編輯部/作者 / 張淑芬】國內專家推估台灣疫情9月可望趨於穩定,但這不代表病毒就此消失。國際專家研究推測,新冠病毒變異快速,非但不會滅跡,還能穿透人類免疫機制,讓人重複感染很多次。
衛福部長陳時中今(20日)呼應國際專家的研究表示,因為是RNA病毒,變異的可能性相對大。病毒變異速度如果夠快,最終就像流感一樣,每年都會流行不同的病毒株,因此常態性的重複感染的確有可能發生。可能的發展是像流感,每年針對可能流行的病毒株施打不同的疫苗。
《Omicron打亂防疫規則:染疫、疫苗皆難防重複感染》
《科學(Science)》期刊刊登一篇南非疫情的研究報告,結果顯示Omicron流行期間,重複感染的病例明顯增加,這顛覆之前的防疫概念:染疫或施打疫苗獲得的免疫力,可預防再度感染。
研究推估,290萬人中約有10.5萬人疑為重複感染,佔比相當於3%。專家從時間和血液分析發現,病患感染過Delta後的免疫力無法阻擋Omicron。這顯示與之前的變異株相比,Omicron具備更強的免疫逃脫能力,提高再度感染的機率。
進行研究的南非流行病專家普利安恩(Juliet Pulliam)說,依照目前新冠病毒變異的發展態勢看來,民眾更容易被重複感染,三次或四次都有可能,部分染疫者還會出現長期新冠後遺症。
全球不斷增加的確診數,以及愈來愈多的研究,都讓專家逐漸清楚Omicron玩弄人體免疫機制的真面目。美國傳染病專家羅素(Thomas Russo)指出,現在可以確定的是,Omicron不會只感染一次,「如果你感染的是較早的病毒株,其防護力不足以對付Omicron,而且即使同樣都是Omicron,還分成BA.1, BA.2, 和 BA.2.12.1亞型,每一種都可能造成重複感染。」而日前南非出現的BA.4和BA.5亞型變異株,也開始在南韓等其他國家現蹤。
染疫後三個月內不再安全
羅素指出,公衛專家相信染疫後獲得的免疫力至少有三個月的有效期,但Omicron的善變本性已經讓這個免疫規則亂了套。約翰霍普金斯公衛安全學者阿達利亞(Amesh A. Adalja)形容重複感染新冠的頻率,可能是「幾個月到一年之內都可能發生,」理由是:病毒快速變異的特性,以及現有的疫苗科技仍不足以因應。(因發現有個案感染到BA.2的人,未滿28天後又再度感染BA.5的情況。目前將重複感染縮短為滿14天間隔,即符合確診
如何預防重複感染?
重複感染既然不可避,要預防的重點,還是得減少感染後變成重症的風險。「南非衛生研究學會(African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分析去年底至今年初的感染病例後發現,沒打疫苗的人,感染Omicron後的中和抗體濃度,比打過疫苗的人要低,重複感染的機率相對提高。
美國傳染病專家羅素提醒,每感染一次新冠肺炎,長期新冠後遺症的風險也跟著增加。減少感染次數,也能保障自己免於「長新冠」之苦。他建議下列四項作法,減少重複感染的風險:該打疫苗時,就打好、打滿,當社區處於感染高峰時,避免不必要的群聚與接觸、勤戴口罩、健康的飲食與規律運動,儲備天然免疫力。
資料來源:Prevention、Science、Daily Maverick、New York Times
******
◎巴西一名39歲,住在南里奧格蘭德州(Rio Grande do Sul)坎普邦(Campo Bom)患者,患有糖尿病及慢性心血管疾病。他2020年11月30日首次染疫,當時沒病徵。他之後康復。他2021年3月11日因受染獲的父親及兄弟傳染而再度患病。他出現呼吸困難、疲倦等症狀。他的血氧含量低於95%,這是新冠肺炎臨床症狀。他被送入深切治療部,後接受插喉,惟最終在3月19日去世。
病人死後,醫院將他兩度染疫後採集得來的樣本比對,發現他第一次感染由南非病毒株變異出來的巴西P1病毒株、第二次染疫則是感染P2病毒株。
P1及P2病毒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帶有E484K基因變異。科學界已知的是,曾感染「非變種」病毒者,倘感染P1及P2病毒,兩者都可逃過「非變種」病毒產生的抗體。研究人員稱,巴西男病人的情況,看來是第一次染疫後產的抗體,未能防止他再受感染。
棘蛋白是病毒表面的一種蛋白質,亦是構成病毒表面突起物的東西。棘蛋白用途是與人體細胞接觸,讓細胞「打開門戶」、讓病毒入侵人體的一種「武器」。
研究人員稱,過去二度染疫者病徵一般非常輕、甚至沒病徵,惟這個案的病人情況很快惡化。文中稱,雖然看來已有愈來愈多無徵狀或徵狀溫和的「再感染」個案,但二度感染病情如巴西男子那麼嚴重是罕見。
***-----------------------------------------------------------------------***
接種疫苗前 不妨先了解病毒抗體機制
摘錄自: 2021/03/26 晴報【綜合報導】據政府公布,香港現時累計超過三十萬名市民經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接種第一劑疫苗,不過針對本港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各有不同有效率,加上市民擔心接種後帶來的副作用,部份人選擇靜觀其變,無論最後決定接種疫苗與否,定期進行新冠肺炎檢測能增加及早發現感染的機會!
《了解人體防禦機制》簡單來說,當病毒(如COVID-19病毒)入侵身體時,我們的免疫系統會使用多種免疫工具來抵抗感染,例如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及T淋巴細胞,當人首次感染COVID-19病毒,身體可能需要幾天或幾周時間來製造和使用免疫工具。感染後,人的免疫系統會對如何保護身體免受病毒入侵的過程產生記憶,當偵測到熟悉的病毒時,B淋巴細胞會快速產生抗體來對抗相關入侵。
《身體產生IgG和IgM抗體》感染新冠肺炎後身體會製造不同抗體,包括IgM和IgG抗體。這兩種抗體有機會同時在感染初期出現。IgM抗體通常會在感染數周至數月後較難偵測到,所以它的存在可以協助判斷近期感染。IgG抗體會在體內較長時間,存留的時間由數周至數月,甚至數年不等。因此,坊間有部份新冠肺炎快速測試建基於這原理,主要檢驗血液中的IgM和IgG抗體,作出初步的感染篩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抗體測試的陽性結果並非一定因感染而起,其他潛在因素包括曾經感染相似的病毒或接種疫苗後引起相關抗體等等。
《三款主流疫苗的分別》雖然本港現時只有BioNTech及科興兩種疫苗供市民接種,其實全球疫苗主要採用三種主流技術,分別是mRNA疫苗(BioNTech)、滅活疫苗(科興)及腺病毒載體疫苗(阿斯利康)。先說mRNA疫苗原理,是將病毒蛋白的mRNA注入體內,使人體製造病毒蛋白,令免疫系統產生對抗該病毒的抗體;而滅活疫苗則是在體外培養病毒,再將已滅活(被殺死)的病毒注入體內,刺激免疫系統;腺病毒載體疫苗則是將基因改造的腺病毒作為載體,將病毒蛋白之DNA序列帶入體內,使人體製造病毒蛋白,同樣是刺激免疫系統,令身體產生免疫記憶。
《香港市面疫苗需接種兩劑》香港現時採購的疫苗,按藥廠提供的資料,接種人士需接種兩劑相同的疫苗以產生足夠的保護作用。值得注意是,目前沒有不同款新冠疫苗可互換使用的臨床數據,接種人士應完成接種同一款疫苗。
總括來說,隨著全球接種疫苗人數增多,疫情有望逐漸受到控制,但究意還要等待多久大部份人才能完成接種疫苗而做到群體免疫,而疫苗所引起的免疫力能維持多久等問題,仍是未知之數,作為一般市民,無論是否完成接種疫苗,都應該保持個人衛生,保持警惕,如身體有異常狀況應立即求醫或進行病毒檢測。
***-----------------------------------------------------------------------***
為什麼8200萬美國人不願打疫苗 包括很多醫護人員—寧可被感染 也不扎疫苗
摘錄自:2021-10-14  阿波羅新聞網  【綜合報導】要知道,全世界多少國家的人還沒有疫苗,多少發展程度低的國家嗷嗷待苗,為什麼不少美國人偏偏不願打疫苗呢?
(1)美國的疫苗尚未完全獲得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商業使用批准,目前的狀態只是根據三期臨床數據(主要是有效性)進行的緊急授權。
美國藥物投放市場非常嚴格,一個新藥想要搞清楚有效與副作用,進行十年八年的追蹤都是正常的。因此許多人對疫苗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對人體長期的影響不放心,從而拒絕打疫苗。
(2)一些以色列醫護人員,以及一些美國人和加拿大人,表示更喜歡生理免疫,而不是通過疫苗接種獲得免疫力。
他們認為COVID-19的嚴重性被誇大了(在年輕、身體健康人群中的影響),認為接種疫苗的風險大於感染風險。而人們對於疫苗免疫的期望和現實的落差很大,事實證明依靠疫苗形成較高的防護率不會實現,目前完全打了疫苗之後的防護率在60-70%,且相隔幾個月防護率會大幅降低。如果過了防護期豈不白打,還冒風險?最主要的是沒有能確定自己是否會被感染,何時感染?當你被感染時還有防護率?
(3)在接受調查的人中,受過高中教育的人中有20.8%不願意接種,而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反對的高達23.9%,是所有教育程度類別中比例最高的。當疫苗問世之後,疫情似乎曙光初現,國人曾經對疫苗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兩針下去,從此遠離病毒,願望是好的。但是,現實卻沒有那麼樂觀,病毒變種屢次出現,担心突破現有疫苗構築的防線。
拿疫苗接種程度最高,醫療水平發達的新加坡為例,他們的疫苗接種率已經超過80%,但過去七天仍然以平均感染3000+的數量遞增。感染人群有48.8%完全接種了疫苗,1613例病例在醫院接受治療,292例需要吸氧,41例在重症加護病房(ICU);28天內死亡病例中有約30%的人完全接種了疫苗。
這種情況讓人們越來越產生懷疑,疫情並沒有因為高疫苗覆蓋率得到遏制,除了降低了一部分感染者死亡率之外,感染數還不停飆升。事實證明企圖以疫苗製造群體免疫牆的想法已經破產了,關於疫苗的爭議只會越來越大。
***-----------------------------------------------------------------------***
雲林30歲媽媽打完疫苗餵母乳,2個月大女嬰隔天無故猝死!
摘錄自:2021/06/22  網路新聞【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雲林縣今(22)日傳出一起疑似母親昨(21)日施打完AZ疫苗後,返家哺乳餵食其2個月大的女嬰,卻在今早發現女嬰猝死的消息。
根據虎尾鎮長丁學忠表示,這名年約30歲的蘇女是殯葬業員工因此為優先施打疫苗對象,下午4點接種完疫苗後回家晚間11點對女嬰餵哺母乳,沒想到今天凌晨3點許卻發現女嬰無故猝死。蘇女表示,在施打疫苗前,有再三向醫護人員提出自己仍在哺乳中、是否會有影響、施打後可否繼續哺乳等疑問,但醫護人員認為沒關係,她才放心接種。女嬰家屬很傷心,認為這種事應讓大家知道,以免再發生。而女嬰猝死是否與母親施打疫苗間接相關,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回應,「打疫苗哺乳那一塊,專家會議會去討論。」
《一名女網友在臉書「爆料公社公開版」PO文表示,她的外公6月17日接種AZ疫苗後,還和家人驕傲地說,自己是最準時報到的第一位施打者,怎料3、4個小時後,外公突然倒下,捶打心臟直說不舒服,經過一整晚的搶救,最後不忍讓老人家繼續受苦,只好忍痛放手。
該女網友指出,隔天疾管署致電詢問「是否要通報」,並強調「如果要通報必須解剖」,家人不捨外公要再挨刀,因此拒絕通報、解剖,她因此懷疑「施打疫苗後猝死的人,應該比新聞上實際的人數還多」。
摘錄自:2021/07/01 今日新聞NOWnews【母打疫苗後2月大嬰猝死!解剖出爐】莊人祥表示,個案因為懷疑跟疫苗有關,後續解剖發現,是有上呼吸道感染跟雙肺有大葉性肺炎,目前看起來應該跟疫苗施打無關,對於孕婦接種疫苗,還是維持原先施打建議。
******
孕婦打莫德納出憾事!寶寶出生1天亡「凝血功能異常」
摘錄自:2021-11-03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 / 記者許政榆、楊雅棠、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孕婦施打疫苗後竟發生憾事!指揮中心今表示,昨新增5例施打莫德納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年齡介於0至77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一例0歲個案,為母親施打莫德納二劑後,10月6日生產,但新生兒出生後發現凝血功能異常,10月7日新生兒即死亡,目前會協助媽媽申請藥害救濟。
莊人祥表示,該名孕婦於7月19日接種第一劑莫德納,接種後出現手部痠痛,然而8月13日接種第二劑也無不舒服反應,懷孕期間產檢也都正常。一直到10月6日凌晨破水,前往醫院待產,過程期間都在可接受範圍。然而新生兒出生後,發現凝血功能異常,到10月7日後新生兒死亡,死因為急性肺出血,還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莊人祥表示,施打疫苗後不良事件,0歲列入個案死亡是指胎兒,目前我們會協助媽媽申請受害救濟。
***-----------------------------------------------------------------------***
女接種加強針爆嚴重副作用 腦血管破裂、記憶力衰退:蔬果名字也記不得
摘錄自:2022/01/24 CTWANT【編輯:網編組】為抵抗傳播力強勁的Omicron新冠變種病毒株,專家建議民眾接種第3劑疫苗加強針,不過馬來西亞一名女子近日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後,竟然出現嚴重副作用,不但頭暈目眩,還出現腦血管破裂症狀,被緊急送醫治療,不料更可怕的是,經過6天治療出院後,女子竟然出現記憶力衰退、不識字症狀,就連最簡單的蔬果名字都變得不認識,「就連幼稚園課本我都唸不出來」。
綜合馬國媒體報導,馬來西亞一名女子在臉書表示,自己在1個月前接種了新冠疫苗加強劑,沒想到3天之後她開始感到頭痛欲裂、血壓飆升,還有嘔吐、癲癇等症狀,第二天甚至開始出現語無倫次的症狀,家人驚覺事情不妙趕緊將她送醫治療。
女子到院後,面對醫生提問完全無法回答,醫生趕緊對她進行急救,事後證實女子腦血管破裂、有中風徵兆。經過急救後女子在醫院住了6天,沒想到出院後,她的健康狀況竟然變得更糟,雖然不再有血壓飆升、嘔吐等症狀,卻出現記憶力衰退、不識字的可怕情況。
女子表示「我可以和人正常交談,但我卻不認得很多東西,連簡單的水果、蔬菜名稱,我也記不得,我連幼稚園的課本都唸不出來」,這樣的情況深深影響女子的生活,她也透露自己目前還有左眼視力逐漸模糊的病狀,讓她的心情也大受影響。
***-----------------------------------------------------------------------***
美官員:打第3劑副作用風險恐增
摘錄自: 2021/07/14 網路新聞【綜合報導】近日美國藥廠輝瑞以及BNT公司都表示會尋求美國、歐盟授權施打第三劑。主因是研究發現,完全接種輝瑞BNT疫苗6個月後,防護力可能會大減,隨著印度變種病毒更是來勢洶洶,全世界已經有許多國家出現已經打了2劑疫苗仍確診的案例。因此不少國家、地區政府,都在思考民眾是否要追加接種第三劑,以免疫情再度捲土重來。
美國衛生官員13日時表示,美國目前正在評估已經完成2劑接種的人,是否有需要施打第3劑加強針,但需要有更多的資料才能得知接種第3劑後,是否會出現更嚴重的副作用。
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CDC)副主任巴特勒(Jay Butler)13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市面上的疫苗,大多數都要施打2劑過後,才會有接近9成的保護力(一般認為大致可以提供半年到一年的免疫保護),但一般民眾接種完2劑疫苗之後,都有很高的機率產生嚴重副作用,若是施打第3劑,很有可能會帶來更高的風險。巴特勒表示「我們非常想知道施打第3劑疫苗是否可能增加不良反應風險,尤其是非常罕見、但更嚴重的副作用」。
巴特勒指出,雖然目前美國政府尚未決定施打第3劑,但年長者與重症高風險做群有可能會有追加劑量的需求。不過巴特勒表示,目前尚未看見任何證據顯示,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間、接種疫苗已逾6個月的民眾,出現體內抗體下降的情況。
先前美國輝瑞公司(Pfizer)和德國合作夥伴BNT公司指出,基於以色列出現接種6個月後效力降低的情況,表示將會尋求美國與歐盟授權施打第3劑。但美國衛生官員與輝瑞代表進行會商之後,認為已經完成接種的美國民眾無需追加施打第3劑疫苗。
***-----------------------------------------------------------------------***
WHO專家:勿混打新冠疫苗 這是個「危險趨勢」
摘錄自: 2021/07/13 台灣英文新聞【朱明珠 綜合外電報導】COVID-19病毒不斷變異,為增加疫苗防護力,部分國家已開始進行「混打疫苗」計畫,但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席科學家斯瓦米納坦12日表示,混打疫苗是個「危險趨勢」,因為就混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相關科學研究資料還很少 。
斯瓦米納坦(Soumya Swaminathan)在線上簡報中說:「混打疫苗是個有點危險的趨勢,關於混和施打不同廠牌的COVID-19疫苗的利弊,我們目前缺乏資料和證據。」
她說,「目前關於混打的數據有限,正在進行研究,我們需要等待。或許在未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但目前我們只有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的數據,其次是輝瑞/BNT疫苗」。
她強調,「一旦民眾開始決定何時(混打)、何人將接種第2、第3和第4劑疫苗時,就會造成這些國家的混亂。」
會議結束後,斯瓦米納坦在推特上進一步解釋,希望大家應該遵循公共衛生建議,不要私自混打疫苗或施打額外劑量。她表示,公共衛生機構僅能根據現有數據提供建議,但混打各種疫苗的研究正在進行中,因為免疫原性和安全性都需要評估。
●引述美國CDC在6月3日發出有關第二劑的報告指出,不論輝瑞或莫德納,都一定要打第二劑,且第一劑打什麼牌子,第二劑就打什麼牌子,輝瑞應在第一劑之後的3周打第二劑,莫德納則應在4周打第二劑,此外也要盡可能在3到4周完成第二劑,如果真的必要,第二劑可以延後到6周,至於如果第二劑早打或者晚於6周打,會有什麼效應?目前資訊是有限的。
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提醒民眾「混打疫苗」有不良反應,首先,混打本身當然有風險,2種不同的疫苗會承受2種疫苗的風險,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也較高,想要混打的人「要有心理準備」。另外,混打在許多小型研究中顯示中和抗體較高、細胞免疫較強,但一樣有免疫橋接的問題,目前仍沒有大量資料證實,這樣的保護力真的是比較好的。
***-----------------------------------------------------------------------***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摘錄自:2022-06-16 網路新聞【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國內疫情未平,前國健署長邱淑媞昨(15)日針對40多歲男性的死亡個案,懷疑台灣可能已經出現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引發民眾擔憂。6月初,台灣也曾傳出首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這兩者名稱相似的病症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又有何不同?聯合新聞網統整出5大QA,帶您進一步認識何謂MIS-A和MIS-C,以及如何判斷自身症狀。
Q1:MIS-A/MIS-C是什麼?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引述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報告指出,感染新冠肺炎後少數人會併發嚴重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造成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都可能受到影響。
MIS依發病對象又可分為成人(Adults)的MIS-A,以及兒童(Children)的MIS-C,兩者都是因染疫導致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者可能死亡,根本原因目前未有定論。
Q2:MIS-A/MIS-C的好發年齡?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依照美國CDC的統計數據表示,在221位MIS-A的個案中,平均年齡落在19-34歲,且男性佔比7成好發於年輕男性。
相對於MIS-A,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會發生在0-19歲、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孩子身上,其中又以6-12歲居多。
Q3:MIS-A/MIS-C的常見症狀?
・MIS-A:羅一鈞說明,MIS-A從確診到發病間距為20天到36天,平均天數28天,一般發生在距離確診3週以後,有5項常見症狀,包含發燒、低血壓、心臟功能低落、喘到呼吸困難和腹瀉。
美國CDC報告提醒,若持續發燒,且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如胃痛、紅眼睛、腹瀉、頭暈、皮膚起疹子、嘔吐等,就要懷疑得到MIS-A,一但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意識不清,或是皮膚、嘴唇及指甲蒼白泛藍等任何嚴重不適,都應立即就醫。
・MIS-C:吳昌騰指出,患有MIS-C的兒科病人發病時間點多為感染後的2-6週,幾乎全部患者都會出現39-39.5度的高燒,並合併有多系統的炎症,常見的症狀包含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還有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另外,有超過3分之1的病童會併發休克,通常呈現暖性休克,病人這時都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
不過MIS-C跟另一種兒童心臟疾病「川崎氏症」的症狀雷同,經常造成家長混淆,因此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謝凱生提醒,家長可依據兩點不同判斷是否為MIS-C,川崎氏症好發在5歲以下兒童,MIS-C則是6-12歲,且引發MIS-C最主要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
Q4: MIS-A/MIS-C的死亡率?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說明,不同於一般染疫後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心臟是MIS-A較常攻擊的地方,且MIS-A對成人的致死率高達3%至7%,有5成的人會住進加護病房,危險性比Omicron高出許多。
吳昌騰澤則針對MIS-C表示,這種症候群在每 10萬名名確診兒童中,發病率在 Alpha流行期間為 54.5,在 Delta流行期間為 49.2,在 Omicron流行期間為 3.8,死亡率僅為1-2%。
黃瑽寧也補充說,根據研究,亞洲人、東方人發生 MIS-C 的比例大幅低於黑人、拉丁裔族群,且 Omicron 誘發 MIS-C 的比例也比Delta 少了75%。不過最關鍵的還是疫苗接種,他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兒童只要打一劑疫苗,就可以降低97%的MIS-C發生率,預防效果非常顯著。
Q5:台灣出現MIS-A/MIS-C的確診個案了嗎?
羅一鈞指出,目前本土病例中還沒有確診為MIS-A的臨床診斷通報,不過日前有2名40多歲男性,本身無慢性病卻在染疫解除隔離後死亡,令外界擔憂可能是MIS-A個案。羅一鈞對此回應,雖然個案年齡在40歲以上,但發病到死亡間隔不到2週,不符合MIS-A通常為3週以後發病的症狀,因此為MIS-A機率不高。
而在兒少重症的MIS-C方面則陸續新增個案,截至11日為止累計8例,昨(15)又傳出一名13歲男童確診MIS-C,為全台首例「青少年」MIS-C個案,該名少年沒有慢性病史,且曾接種過兩劑BNT疫苗,目前在一般病房治療當中。
***-----------------------------------------------------------------------***     
性行為列防疫重點?新冠肺炎患者精液驗出病毒
摘錄自:2020/05/08  Yahoo奇摩(新聞)【生活中心/綜合報導】中國科學家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精液中驗出病毒,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判斷病毒是否會透過性行為傳播,若未來研究證實這個可能性,屆時節欲或使用保險套可能會列入防疫重點。
這份報告的研究對象為中國河南省商丘市立醫院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研究結果7日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JAMA Network Open)網站。
目前醫學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以在一些表面存活 3 天,在微小的飛沫中停留約 30 分鐘,在人體的唾液、尿液和糞便中也已檢測到病毒的存在。除此之外,商丘市立醫院研究人員進行研究,要判斷這種病毒是否存在於精液中。
研究人員採驗年齡介於15到50幾歲的38名冠狀病毒患者精液,在6人的精液中發現這種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約占比 16%,其中4人處於「急性感染階段」,2人「正在康復期」,其中一名男子臨床康復已經有 3 天時間。
研究人員提到,由於樣本數量少,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判斷病毒是否會透過性行為傳染。如果未來能證實SARS-CoV-2(2019冠狀病毒疾病致病原)會透過性行為傳染,這可能會是防疫的重要部分,節欲或使用保險套可能會被視作這些患者的防疫手段。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頂尖傳染病專家坦言這項研究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諸如茲卡(Zika)病毒和伊波拉(Ebola)病毒也都曾出現在精液樣本中。
***-----------------------------------------------------------------------***  
驚!新冠肺炎患者"快樂缺氧" 病危不自知
摘錄自:2020/05/08 台視新聞【醫藥新聞】英國媒體衛報最近整理出新冠肺炎的非典型症狀,包含頭痛、頭暈以及刺痛、發麻感等等神經系統症狀,還有「新冠腳趾」和「網狀青斑」等皮膚上的紅紫斑塊。
另外美國媒體也報導,有患者出現一種危險狀況,俗稱「快樂缺氧」,明明血氧含量已經遠低於正常,卻還能談笑風生,毫無感覺,但等到發覺時已惡化為時已晚. 新冠病毒刁鑽十足,不只會感染呼吸道,各國醫生近期也通報越來越多非典型症狀。
外媒報導,新冠肺炎的影響遍及全身,從頭部到腳趾,都可能出現症狀。英國媒體衛報整理,非典型症狀包含頭暈、頭痛,以及刺痛和燒灼感等等神經系統症狀。部分患者發病晚期出現結膜炎,還有青少年患者手腳出現紅色或紫色腫塊,也就是所謂的「新冠腳趾」。
西班牙一份報告還指出,在375個案例中,有6%出現「網狀青斑」,也就是血液中氧氣供應不足,皮膚上出現紅色或紫色的斑駁區塊,甚至讓皮膚組織壞死 .另外美國CNN也報導,有患者明明已經嚴重缺氧、瀕臨昏迷邊緣,卻還能談笑如常,繼續跟護理師聊天。
等到發覺時已加劇惡化. 專家說這種狀況稱為「沉默缺氧」,因為病人血氧含量低於50%,遠低於正常的95%,自己卻毫無感覺,因此又叫「快樂缺氧」。有醫生建議使用小型的血氧飽和儀,監測在家觀察的患者,避免憾事發生。
***-----------------------------------------------------------------------***
武漢肺炎傳染力超強?冠狀病毒3點知識公開 傳染途徑曝
摘錄自:2020/01/26  ETtoday【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武漢肺炎)近日不斷在世界擴散,湖北省各城市更是傳出嚴重災情。對此,陸媒《三聯生活周刊》分享3點知識,替民眾科普冠狀病毒的生成模式、傳染途徑以及常見宿主、預防方式,「只要我們相信科學,尊重自然規律,應該能夠戰勝它。」
《三聯生活周刊》25日貼出的文章分享3點知識。
第一點:
冠狀病毒是一種常見的人類病毒,主要的動物宿主包括哺乳類、鳥類,世界上約有10~15%的感冒由冠狀病毒引起,病毒是活的,充滿危險,但不同的病毒對環境因素的抵抗力不同,感冒病毒、流感病毒能夠在空氣中存活,因此傳染性相當高,愛滋病毒離開了體液保護將迅速失去傳染能力,因此握手、擁抱不會傳染愛滋病毒。
感冒的病毒如何傳染?文章提到,主要是透過病人咳嗽,病毒隨著飛沫散布到空氣中,被健康的人吸入肺裡,或是飛沫飄落在桌子、椅子或醫療器具等固體上,被健康者用手摸到,再觸碰黏膜部位,進而導致病毒傳染,「這就是為什麼戴口罩和勤洗手都有助於減少病毒的傳播。」
「大家熟悉的SARS和MERS在空氣中的存活能力都要比普通感冒病毒低,所以絕大部分傳染都發生在近距離接觸這個環節」,文章說明,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方式與SARS相近,沒有證據能證明新型冠狀病毒具遠距離空氣傳播能力,加上SARS病毒不耐高溫,若2種病毒真的相似,今年夏天疫情相當有可能好轉。
第二點:
「病毒不是細胞,只是一層蛋白質外殼包裹下的一小段遺傳物質,無法自行繁殖」,冠狀病毒的遺傳必須透過蛋白質外殼附著在相應的宿主細胞表面,透過受體進入宿主細胞內,進而開始外殼裂解,騙過宿主細胞的核醣體,生成新的冠狀病毒外殼,再讓宿主細胞的核醣體生產出冠狀病毒的RNA複製酶,才會組成新的冠狀病毒。
組成新的冠狀病毒需要一定的時間,具備最高傳染性的病人是已經發病一段時間的人,尤其是病情較重者,因為這些人體內的病毒數量通常較高,所以這種病毒最大的傳染源是醫院。
因此,文章內推薦,若民眾出現咳嗽、低燒等情況,但症狀較輕微,本人與密切接觸者近期也沒有前往疫區、醫院,最好能夠在家自我隔離,靜養一段時間,除非出現症狀,否則不要輕易去醫院,「這麼做只會增加自己中招的可能性」,增加醫院的負擔。
第三點是:
「病毒並不會感染所有的細胞,而是只能感染帶有某一類表面受體的特定細胞,沒有例外」,以普通感冒病毒為例,這類病毒的宿主細胞大多位在上呼吸道,產生的新病毒也較容易被咳出來,傳染性相對高,而SARS病毒的宿主細胞主要分布在下呼吸道表皮,位在肺部較深的地方,病毒生成後較難被咳出,因此傳染性較低,「大部分肺部病毒的傳染性和致死性是成反比的,越是致死性高的病毒,其傳染性往往也越低。」
《如何預防》
依據最新的RNA序列分析,新型冠狀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與SARS一樣,致死率約為3%左右,而SARS致死率約為10%,但病毒發現早期時常存在診斷不全的情況,也許有不少感染病毒,但病情不是很嚴重的患者沒有被算在內,實際死亡率應該低於3%,「不過,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這次的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似乎要比SARS高。」
不過,文章最後強調,上述內容是就目前的情況得出的結論,未來病毒可能發生變異,防止病毒擴散仍是首要任務,「只要我們相信科學,尊重自然規律,應該能夠戰勝它。」
***-----------------------------------------------------------------------***
一張圖告訴你,新冠病毒在口罩、衣服、還有常用的鍋子碗盤上可以存活多久!
摘錄自:2021/05/28  Heho健康【文/盧映慈】新冠病毒可以活得比我們想像的更久!醫療口罩真的能重複使用嗎?4月2日時,發表在世界最權威醫學期刊之一《刺胳針:微生物》(The Lancet: Microb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COVID-19病毒基本上可以在各種常見表面存活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以上,而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外科口罩」。
這份由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做的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在口罩的外層上存活最久、能達到7天。研究者之一公共衞生學院教授潘烈文說,「建議盡量不要重用口罩。」
潘烈文在2003年SARS疫情爆發的時候,是全世界最初分析出SARS病毒序列的幾個研究者之一,對冠狀病毒特別有研究;而這次研究則針對冠狀病毒的在物體上的「存活力」。(推薦文章:兒童新冠病毒感染特點,與成人相似卻有3點不同!爸媽多注意特徵,才能及早發現治療)
研究團隊把溫度控制在一般日常的室溫 22℃、濕度 65% 的環境下,在不同的表面上滴上病毒的溶液,每隔一段時間,就採檢物體上的殘存病毒,進行「培育」,看看病毒是否還有活性、具有傳染力;而使得大家最驚訝的,是即使到了第7天,外科口罩的外層,仍可檢測到一定數量的傳染性病毒。
《病毒可存活的時間》:紙張跟衛生紙:3小時   銅(例如錢幣):4小時   紙箱:24小時(1天)   木材、木板:48小時(2天)   衣服:48小時(2天)   不鏽鋼:48~72小時(2~3天)   塑膠(以PP為例):72小時(3天)   玻璃:96小時(4天)   紙鈔:96小時(4天)   外科口罩外層:168小時(7天)
《冠狀病毒可以存活這麼久!專家教你怎麼防疫》:
這些材質都是平常非常容易接觸到的材質,像是每天配戴的口罩、家裡使用的不鏽鋼鍋具,每天找錢的錢幣、鈔票,還有塑膠用具、衣服等,幾乎沒有一個是一天當中不會使用的。(推薦文章:天天口罩、消毒,1年沒進辦公室也確診「新冠肺炎」!在英國確診台灣人自白:高燒39度外,居然一直聞到汗酸臭味!)
不過研究同時發現,環境溫度也會影響病毒的存活率,病毒在22℃環境下,能存活14日;但如果在37℃的環境,就只能存活2天,56℃的環境,只能存活30分鐘,70℃的環境則只能存活5分鐘,所以用熱水浸泡衣物半小時以上,是可以殺病毒的,天氣變熱也會讓病毒不容易保有活性。
所以哈佛大學也在日前提出,出外回家,可以把購物包裝丟掉就丟掉,不能丟掉也建議用肥皂水搓洗。另外,如果購買外食或是訂外送,也建議在收到餐後,將餐放入自己的碗盤中,直接把紙餐盒丟掉,並用肥皂和水徹底洗手。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醫學專科醫生蔡曉陽也提醒,因為病毒可以停留在紙張表面3小時,建議在辦公室要減少使用紙張,在傳遞文件時,也建議要戴上口罩,在觸碰紙張後,也避免觸碰眼睛、鼻、口。
******
許多人最擔憂的議題,便是有沒有可能在網購的過程中,因為包裹沾染病毒而傳染,但專家證實,即便病毒能在紙箱上存活一天,但整個運輸的過程,其實都讓病毒難以生存,因為這中間有太多外在條件的牽涉與影響。
專家表示,「在我們暴露的環境中,病毒只可能存活數小時至幾天,包含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因此要被包裹傳染的機率,幾乎是不太可能。」
不過科學家還是提點,若真的不放心,還是可以在包裹表面噴灑一點酒精,再靜待15秒即可,「但這預防措施可能是沒必要的。」
***-----------------------------------------------------------------------***
接種後驚見「莫德納手臂」 3.5%人9天內會發生反應
 摘錄自:  2021/07/11 東森新聞【 責任編輯李羿璇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逾一年了,而不少國家也紛紛將疫苗當作是解方,積極推動民眾的施打率,然而近期日本研究發現,接種莫德納疫苗的人有百分之3.5的人會出現俗稱「莫德納手臂」的症狀,對此,研究團隊也建議,出現類似症狀者可以冰敷來緩解不適。
台灣目前正在陸續施打新冠疫苗中,不過民眾也相當擔心會有副作用發生,根據《NHK》報導,研究團隊以1447名首劑接種莫德納的自衛隊隊員為研究對象發現,自接種日起的9天內,大約有百分之3.5的人接種部位會發癢、紅腫,對此,主持研究的順天堂大學教授建議如果出現類似症狀者不需要驚慌,可以冰敷注射部位緩解接種後的不適症狀,不過這當中也有人直到接種後第25天才出現類似反應,而且大多是40多歲的人反應較為明顯。
此外,近日有不少接種完疫苗的馬來西亞民眾在網路上分享,表示他們在接種完疫苗後擁有一件超能力,那就是他們在注射完疫苗的手臂上,居然可以吸起多把湯匙、叉子。馬來西亞主持人阿Luke透露,曾有一名網友在直播期間告訴他,只要在施打疫苗的地方貼上湯匙就會被吸住,阿Luke抱持著實驗的精神,分享他嘗試吸住湯匙的影片,只見他在調整過後,手臂成功吸住湯匙,他驚訝的張大嘴巴,並表示「真的可以耶,打了疫苗後,可以試看看有沒有這個Super Power」。
影片曝光後,吸引眾多網友爭相模仿,網友表示「我打第2劑也要試」、「昨晚也試過了,真的可以耶」,而這樣的超能力,宛如萬威電影中的萬磁王,即使擺動雙手,仍繼續吸附在手臂上,令不少人都感到驚訝。除此之外,更有民眾試著將金屬製成的硬幣、剪刀、指甲剪放在手臂上,另外還發現部分民眾在接種完1、2個星期還是有磁力,但是並非所有人在接種疫苗後,都有這個超能力。
馬來西亞接種的疫苗類別,分別有輝瑞、AZ和中國的科興疫苗,不過尚未證實接種什麼疫苗類型才有相同效果。有一名婦人在接種完2劑科興疫苗後竟可吸附鐵錘和菜刀等物。甚至在印度也出現一個名叫索納(Arvind Sonar)的男子,他在接種完印度的Covishield疫苗後,竟也有這個超能力。醫生得知這個驚人現象後,則表示暫時還不清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
對傳出有人施打完疫苗後,可能身體狀況改變,可以吸附鐵具?莊人祥指出,可能他先前還沒打就有這樣的體質,個案也沒說之前是否有此現象,此現象無法解釋。
不過,臉書「汐止集團」粉專有網友柯小姐發文,指出母親7月8日施打莫德納疫苗後三天,也出現「莫德納手臂」,39年次的媽媽,因為看到接種後產生磁力的新聞,就想試試看,沒想到她手臂上竟可以吸附金屬湯匙、叉子等餐具,「只有接種的手臂有磁力」,但是也有接種的父親,身上卻沒有發現磁力。
柯小姐很擔心媽媽接種疫苗後的健康狀況,她也應網友要求放上影片,證實所言不假,她有致電1922通報,對方回覆「如果擔心回院所掛號檢查」,柯小姐說,除非母親的身體有明顯的不適,否則不會特別回診。
賴銘偉昨晚在臉書表示,母親接種莫德納疫苗已第2天,聽說施打完疫苗後手臂可能產生磁力,想測試有沒有可能變身萬磁王,經過實測,果真對方左手臂吸附一個鐵湯匙。隨後,賴銘偉又PO出一段母親手臂吸附湯匙的影片,疑惑不知道是磁力還是黏力,只見影片中,他對於這驚奇的情況,不斷地驚呼,「是真的耶」。
***-----------------------------------------------------------------------***
首例! 台籍40多歲女各打2劑AZ和BNT仍確診
摘錄自:2021/12/02中天快點【30歲女「返台18天」確診】莊人祥表示,這名「新個案」其實是今日新增的境外移入個案16859,為1名30多歲的本國籍女性,曾打過2劑AZ疫苗,屬於突破性感染,Ct值12。她在11月26日自柬埔寨返國,入境時與隔離期滿前都曾採檢陰性,不過在解隔返回宜蘭住處後,於昨日發病喉嚨痛、今日確診。目前指揮中心對此匡列了4名家屬。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