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電競正妹驚傳癌逝!生前曾勸戒「不要熬夜、不要吃外送」29歲工作狂年吃300次外送 上腹劇痛拉黑便才知罹癌險送命★草莓只排第5!16種水果農藥殘留最多,營養師教學正確清洗方式★你知道吃番茄醬、草莓軟糖竟等於吃進「蟲蟲汁」?吃素的人都崩潰了!掃掃地板都有用!每天做家事1hr 6年內早死風險少一半★太極拳可活血 打三年幹細胞增三倍★為什麼吃素、吃有機還會得大腸癌?★8生活方式 長命避免長照★喝茶好處多 但需喝對方法 勿喝過量★勤走路變健康 既省錢傷害又少★「日走萬步」其實沒你想像的健康!快學日本醫學博士的「黃金健走法」:預防肌少症、失智症,一次到位★洗冷水澡好處多多 增加新陳代謝又緩解抑鬱★買鹽看標示,好鹽要加「碘」 吃少鹽,吃碘鹽★吃糖就是罪惡?研究指「這種糖」吃愈多愈不易得糖尿病,但僅限一來源!★★★★★★★★★★★★

 

***-----------------------------------------------------------------------***
8生活方式 長命避免長照
摘錄自:2018/10/14 自由時報【文/林靜芸】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女性平均壽命83.4歲,男性76.8歲,但女性不健康的存活年數為9.9年,男性則為8.0年。我們常祝賀他人長命百歲,但如果不健康的年數增加,長命其實不等於好命。
老年的終點是衰老和器官衰竭,在到達終點之前,頭腦必須清楚,手腳必須靈活;換句話說,我們須預防疾病、治療慢性病,持續運動、鍛鍊肌肉、防止摔跤,還要不斷學習、保持腦力。
台灣失能失智無法自理生活需要長照的人口,大於65歲有10.7%,75-85歲有22.4%,大於85歲更有43.7%;也就是說,每個年齡層都有能夠獨立生活、不須被長照的人口!
◎美國對百歲人瑞的大規模調查,以下的生活方式有助於增加免疫力,延長壽命;避免長照。
●社會聯繫:不是在家看電視,而是維持與他人互動,包括參加同學會、喜宴、逛街、買菜、寫信、打電話等,社會聯繫被證實是最重要的長壽指標。
●動態的人生:動態指的是運動、活動;運動包括平衡、肌力、有氧、伸展。運動不一定要去健身房或操場;居家生活,多多活動也可以。運動能預防失能、失智。
●利他:利他包括志工、捐款、認領孤兒等;利他的人比較有活力,會安排生活,擁有成就感,對未來有希望。
●宗教信仰:能撫慰心靈。
●充分的休息:過勞有害健康,充分的休息,身體才能正常運作。
●親近大自然:人類是哺乳動物,親近大自然猶如回到大地的懷抱,溫故而能知新。
●吃「食物」避免吃「食品」:可以得到真正的營養,並避免添加物的風險。
●熱情以及樂觀:正向的精神,擁有熱情及活力,能幫忙度過難關;樂觀的態度,使人生充滿歡樂。(作者為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

28歲電競正妹驚傳癌逝!生前曾勸戒「不要熬夜、不要吃外送」
摘錄自:2024-02-23 網路新聞【綜合報導】大陸陝西省一名網紅「菲菲公主」驚傳20日病逝,得年28歲,母親也在網路上發布訃聞,證實女兒死訊,並悲痛勸世「注意身體,定期體檢」。事實上,菲菲公主罹癌後,生前也曾多次勸說粉絲不要熬夜、少吃外送,怎料最終仍不敵病魔香消玉殞。
根據陸媒報導,網紅菲菲原來是一名電競教練,
平時因工作需求有熬夜習慣,午夜12時後才入睡對她而言是家常便飯,甚至需要長時間憋尿、不常喝水,飲食也相當不規律,經常叫外送、喝酒,長期處在危害健康的生活環境下,她於2020年底被醫師診斷出罹患晚期腎癌,且癌細胞已經移轉至淋巴及骨頭。
得知罹癌後,「菲菲公主」曾向粉絲透露,自己因為長時間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導致年紀輕輕身體就出狀況,她也以自身經歷告誡粉絲,「一定不要熬夜、不吃外賣,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不要像她一樣飽受病痛折磨,經歷了3年多的艱辛抗癌之路,「菲菲公主」仍傳出癌逝消息。
「菲菲公主」的母親也悲痛發布訃聞,「我的女兒菲菲於2024年2月20日凌晨離開了我們去了天堂,願天堂沒有病痛」,並感謝廣大粉絲們給予女兒的幫助和鼓勵,「真心謝謝大家,人生就這一次,注意身體,定期體檢。」

******
29歲工作狂年吃300次外送 上腹劇痛拉黑便才知罹癌險送命
摘錄自:2024-03-12 CTWANT【編輯:吳家瑋】現代工作壓力大,叫外賣似乎成了都市人的日常。近日中國網路熱傳一段新聞,一名29歲的浙江男子「小何」年吃300次外送,直到上腹劇痛並且拉黑便,就醫檢查之後才發現罹患胃癌,最終切除了2/3的胃才保住性命。
據悉,小何專注工作,生活中幾乎不燒飯做菜。在家唯一「下廚」就是煮泡麵。即使公司有食堂,小何一年仍叫近300次外賣;晚上加班後還要和同事朋友吃宵夜,每週都要出去喝酒吃燒烤,熬夜後隔天起得晚,早餐就不吃或直接吃幾塊餅乾草草了事。
日前,小何發現自己上腹疼痛,且偶有頭暈目眩、四肢無力的現象,還有黑便的狀況。他在家人的要求下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自己罹患了胃竇腺癌,切除了2/3的胃和周邊的淋巴結,接下來還需接受後續的輔助化療。
「許多腸胃疾病,甚至是胃癌、腸癌來源於不規律、不合理的飲食習慣,病從口入不無道理,晚上吃燒烤、外賣等,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睡眠,容易發胖。」浙江省人民醫院胃腸胰外科主任王元宇分析,像小何這樣的年輕患者,雖沒有胃癌家族史,但飲食作息混亂,多種致病因素疊加,導致年紀輕輕就罹癌。
醫生說明,雖然胃癌的主要發病年齡是40至60歲,但最近35歲以下青年人的發病率明顯上升,「我剛工作時候,年輕的胃癌一年都碰不上一個,現在年輕胃癌患者並不少見。年輕胃癌患者往往病理類型差,比如是低分化或印戒細胞,預後也不太理想,且多為年輕上班族或創業者。
***-----------------------------------------------------------------------***

★草莓只排第5!16種水果農藥殘留最多,營養師教學正確清洗方式
摘錄自:2024/02/21 風傳媒【風生活綜合報導】台灣是水果王國,一年四季都盛產不一樣的水果,而每個水果的營養成分也都不同,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等營養素都能提升身體的功能。不過吃水果前要注意農藥殘留的問題,以免把毒素吃下肚!
程涵宇營養師公布了最新的「台灣水果農藥殘留排行榜」,參考資料為農業部最新公告的「110年台灣蔬果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研究成果報告」,檢測全台4119件水果中,農藥殘留最多的冠軍仍是百香果,草莓則是第5名,詳細排名如下:
《16種水果農藥殘留最多》
 (1)百香果14% (2)西瓜7.1% (3)木瓜6.6% (4)荔枝5.6% (5)草莓4.7% (6)龍眼4.3% (7)印度棗4.1% (8)洋香瓜4.1% (9)香瓜3.5% (10)枇杷3.3% (11)香蕉3% (12)檸檬2.5% (13)芒果2.4% (14)柳橙2.3% (15)番荔枝2.2%(釋迦)(16)蓮霧2.2% 
《水果農藥怎麼洗》
而要怎麼減少買到農藥殘留水果的機率?程涵宇營養師教學,可以多買當季水果或是有認證標章;洗水果的時候可以用流動水「沖+泡15分鐘」清洗,降低農藥殘留的風險,整顆食用的水果清洗要更加注意;帶皮水果也是要先洗再去除外皮食用。
***--------------------------------------------------------------------------***

你知道吃番茄醬、草莓軟糖竟等於吃進「蟲蟲汁」?吃素的人都崩潰了!
摘錄自:2019/03/25 網路新聞【綜合報導】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當你看到食品成分表上標示的色素為「胭脂紅」時,其實都添加了「蟲蟲」嗎?臉書知名插畫粉專《10 Seconds Class – 10秒鐘教室》近日發文分享,其生活中常見的番茄、草莓果醬、口紅、糖果餅乾以及果汁中,都添加由「胭脂蟲」所製成的紅色素,使食品更加鮮紅食慾大開。意外讓不少網友看完後都想吐了。

知名插畫粉專《10 Seconds Class – 10秒鐘教室》日前分享了一篇「紅色天然色素是用蟲做的」的文章指出,「胭脂蟲」是一種常見的紅色天然色素,產於南美洲的胭脂蟲(Cochineal),其體內含有大量紅色血液,磨碎加工後便可成為天然紅色色素,早期多用於染布、繪畫等;現今則多用於食品添加,常廣泛地使用在甜點、番茄醬、草莓醬、餅乾糖果、熱狗、果汁等食品中,同時也可做為美妝用品口紅的原料,適量食用對人體並無害。
另外,原PO也提醒,「胭脂紅」這個天然色素,是以「胭脂蟲」所製成,添加後便屬於「葷食」,茹素的民眾在選用番茄醬、草莓醬等口味製品時,可稍做留意。並表示,市面上仍然有植物性天然紅色素,如「紅麴色素」、「胡蘿蔔色素」等,給素食和不想吃蟲的朋友一個參考依據。
此文章一曝光,讓許多網友紛紛崩潰,直呼「天啊!我吃了多少蟲蟲了」「我不想知道」、「我一直以為是花做成的」,也有人不敢相信「太崩潰了!我要絕食了」、「以後不吃紅色的東西了!」「原來我每天用蟲蟲化妝」。其中還有一名熱心的李姓網友提醒,「世界衛生組織通過調查發現,因為它屬於動物體內分泌的一種東西,它的血液可能會令一些哮喘患者出現過敏反應。」
***--------------------------------------------------------------------------***

★掃掃地板都有用!每天做家事1hr 6年內早死風險少一半
摘錄自:2019/08/22  ETtoday【記者林瑩真/綜合外電報導】做家事算不算運動呢?挪威科學家發現,即使是像「做家事」的溫和運動,只要每天都做,仍然可以幫助減少早死風險。
綜合外媒報導,挪威奧斯陸大學學院(Høgskolen i Oslo)找來3萬6000名40歲以上的成年人做實驗,分別追蹤他們的日常活動,並根據他們活動的活躍程度分成4組,調查近6年,分析他們的健康狀況。
結果有6%參與者(2149人)在調查期間內過世,顯示任何程度的身體活動都與降低「造成死亡原因」的風險有關。舉例而言,第三活躍的人,他們進行了60分鐘的溫和活動或5分鐘中度活動,比最少活躍的人相比,死亡風險減少52%。
另外,第二活躍的人死亡風險減少66%,第一活躍的人減少73%。科學家指出,任何強度的活動都能降低死亡風險,即使是使用吸塵器打掃地板、修剪草坪、快步走等溫和活動,都能降低近6年死亡風險的一半,證明了「做點什麼總比無所事事好」。
不過科學家建議,如果想要更健康,還是每天至少做24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例如快走或其他身體活動。相反的,每天坐著工作9.5小時,會帶來心臟病、肥胖、糖尿病、癌症風險,早死風險增加2倍。該研究也被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
***-----------------------------------------------------------------------***
太極拳可活血 打三年幹細胞增三倍
2014/06/10 自由時報【記者洪瑞琴、吳俊鋒、俞泊霖/綜合報導】打太極拳可以活化幹細胞「延年益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北港醫院院長林欣榮、中醫針灸實證醫學教授林昭庚及台南市立安南醫院中醫部部長何宗融,花三年功夫研究,新發表相關論文獲選最新一期國際權威期刊「再生醫學」細胞移植的封面故事,締造台灣之光。
何宗融被喻為「醫界的葉問」,曾獲全國太極拳冠軍,具有奧運裁判身分,是國內少數中西醫合併醫療「武功高強」醫生。由於父親是外功總教練,自幼扎下練功底子,因此融合精華太極拳八式,傳授中國醫藥大學新生必修課程。
怎麼知道練太極拳有沒有延年益壽?林欣榮表示,幹細胞數量多少,代表血液循環與造血功能好不好、有沒有年輕活力,因此作靜脈抽血試驗,以CD34+(對人體功能和結構重要的一種幹細胞)為觀察指標。
研究對象以長期打極拳者為主,受測的中國醫藥大學六十名學生,試驗分成「練習太極拳」、「快走運動」和「不做運動」三組,經過三年系統化研究和分析,證實太極拳運動三年以上,可增加幹細胞數量三至五倍,快走運動則可增加一至二倍。
林欣榮表示,常練太極拳因為手腳使力與呼吸,可以激化大腦神經細胞,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周邊造血功能,同時協調興奮和抑制作用,對於精神創傷與神經衰弱修復,療癒效果亦佳。他說,其實國外研究也證實太極拳運動可改善帕金森氏症,該院製作一套簡易教學光碟,提供臨床門診患者照著做,病患反應都不錯。
知名雕塑大師、台灣陳氏太極拳發展協會總教練謝棟樑說,這與他廿八年餘的練拳經驗相印證,因為太極拳屬於有氧運動,有助提高血液中含氧量,也提高免疫力。謝棟樑說,他自己有過敏體質,練拳約四個月就改善很多。
中華醫事科大運動健康與休閒系助理教授彭家源表示,打太極有調息之效,且有助於自我免疫力提升,也能避免肌肉痠痛等傷害。至於是否有助於提升幹細胞功能,這是醫學範疇,無從評論。
***------------------------------------------------------------------***
補關節≠補骨頭 護關節5招聰明吃
2013/10/18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骨質疏鬆要補維骨力嗎?一天吃幾顆?」門診中常可聽到患者詢問醫師有關保健食品預防骨質疏鬆的成效,營養師提醒,「補關節」不等於「補骨頭」,民眾口耳相傳的保健食品「維骨力」,作用在於保護關節,但成分中完全沒有鈣,無法預防骨質疏鬆症,若未細分明辨,可能越補越糟。
保護關節不退化 聰明飲食有5招
關節和骨頭的日常保健方式各有差異。關節是否健康、能否活動自如,與軟骨組織有很大的關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表示,葡萄糖胺是形成軟骨細胞的營養素,具有強力的抓水特性,使得軟骨的含水性夠,可修補退化的軟骨組織,增強關節靈活度。
葡萄糖胺在臨床上常用於退化性關節炎,主要促進關節內蛋白多糖以及膠原蛋白製造。若要透過日常飲食保護關節,洪若樸營養師建議以下5要點:
1. 控制體重:降低體重對膝蓋的負擔,尤其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更應減重。
2. 攝取富含膠質、軟骨素的食物:例如蹄膀凍、雞爪、蹄筋、豬耳、筋、鯊魚鰭、貝類、海參、海帶、黑、白木耳等,可補充葡萄糖胺,有利於關節的維持與修復。
3. 補充深海魚:鮭魚、鮪魚、鰹魚等深海魚含有豐富的EPA,屬於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抑制關節發炎,減緩關節炎症狀。
4. 選擇富含類黃酮的蔬果:如甜椒、櫻桃、鳳梨、柳橙、木瓜、薑、九層塔等,可抑制關節的發炎反應。
5. 少油炸、油煎的食物:高溫油炸、油煎的食物會加速體內游離基產生,破壞關節軟骨,因此少吃油炸食物能保護關節。
預防骨質疏鬆 補鈣飲食8錦囊
關節保健注重葡萄糖胺和軟骨,骨質疏鬆的預防則需著重於鈣質攝取,洪若樸營養師表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善用技巧,調整飲食也能保護骨骼。
1. 強化食物中鈣質的攝取,選擇乳製品、豆製品、小魚干、海帶、芝麻及深綠色蔬菜等。
2. 大豆食品含大豆異黃酮,其構造類似雌激素,具調節骨吸收和骨形成作用,可防治骨質疏鬆,有助於增進骨質健康。
3. 蔬果中的礦物質(鉀、鈣、鎂)及維生素(維生素C、K)對骨質健康有相關性,建議適度攝取芥藍、綠豆芽、昆布、洋蔥、山藥、蘋果、大豆等食物。
4. 飲用咖啡要酌量,每日不宜超過2杯;沖泡咖啡最好加新鮮牛奶。
5. 避免攝取大量纖維質,1天攝取量不宜超過50公克,過量恐影響骨質密度、礦物質、鐵、鈣和鋅的吸收。
6. 每周3至5次負重運動,如爬山、跑步、快走、游泳等。
7. 增加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沙丁魚、鮭魚、肝臟和蛋黃,可促進促進人體吸收鈣質。
8. 必要時可經醫師診斷,於日常飲食之外補充鈣片。
***--------------------------------------------------------------------***
為什麼吃素、吃有機還會得大腸癌?
 2015/11/04 康健雜誌【作者出處:康健雜誌204期 作者/楊世敏】從中醫觀點,吃對體質,寒溫適中,免疫系統才能發揮作用,早期清除癌細胞。
A先生,40多歲,因母親長年茹素,所以自娘胎裡就吃素。成長後接觸有機農業,便力行生機飲食,他幾乎沒有外食,只到有機店買食材回家自行烹煮,以水燙、清燙為主,也許是信仰的力量,支持他持續清苦簡約的飲食生活。
然而他卻在43歲健檢,意外發現自己罹患直腸癌第二期,對他而言雖然晴天霹靂、無法接受,但他仍然理性接受切除手術,並做了預防性的化療。無奈術後1年多定期回診時,又發現肝臟有轉移的腫瘤,當西醫還在為他安排系列的肝癌治療時,不到半年又發現有肺部轉移的腫瘤,至此治療章法全亂了套,不知該如何有效抑制快速轉移的腫瘤細胞,A先生心情跌入谷底而放棄治療,還好關心他的親友不斷鼓勵、積極安排,帶他南下求診。
大概敘述病情後,A先生便問:「我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病? 40多年來我吃得這麼養生、乾淨,為什麼會轉移得這麼快?」其實,能吃到無毒、非黑心的真有機食材,的確能達到減少體內堆積誘癌毒素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殘存農藥與化學添加物等環境荷爾蒙,會黏著在人體內各器官的黏膜細胞上,特別是消化道的黏膜細胞,增加癌變的機會,所以選擇天然而純淨無毒的食品,基本上沒有爭議。
那麼,為什麼維持清淨的飲食還會罹癌?問題便在於組織細胞的「缺氧」狀態,一旦「缺氧」狀態形成過久,細胞內ATP能量形成單位(粒腺體)的構造便會改變,而且人體抑制癌細胞分裂的自我檢測機轉也會當機。以中醫來看,如果人體「氣、血、水」3大通路一旦阻塞,便會產生「氣滯、血瘀、痰飲」的病理產物,而使得通路末端的組織細胞呈現缺氧狀態,進而有機會誘發癌細胞。
吃生機飲食、天然素食者,往往不在意5大營養素的均衡攝取,葉菜汆燙加碗十穀米就以為營養,如果怕不夠,再來杯蔬果生汁便以為可增加精力。殊不知,以中醫來看,葉菜類與新鮮蔬果汁屬性大多偏冷,長期大量攝取會使全身呈現「寒證」,尤其腸胃道會出現「寒凝水道、寒鬱氣機、血泣不行」的病機狀態,就算大量纖維可暫時刺激腸胃蠕動,有利排便,但日子久了,因寒而鬱的腸道氣血水通路會使得腸道蠕動無力且不完全,此時就開始出現大便變細、變軟、變少,如廁後還想再上一次廁所(裡急後重),宿便、腹痛、疲倦等準大腸癌變症狀,同時也會因為長期營養不均衡而虛弱,體重減輕或異常增加(虛寒浮腫),到這個地步,腸道細胞已處於嚴重缺氧狀態,細胞癌變只是時間的問題。
A先生問道:「我剛發現大腸癌時曾諮詢生機飲食專家,他們建議我應該每天喝更多生機精力湯,最好一天排便2~3次,結果每天上3~4次廁所,但每次大便量都很少,而且不成形,整個肚子嘰哩咕嚕……這樣不是在排毒嗎?」
我回答:你平常肚臍附近的皮膚溫度應該比較低冷,代表你的腹部早已因偏生冷的飲食習慣而呈現偏寒的體質狀態,此時再加量服食生果菜汁,無異雪上加霜,使腸道的氣、血、水更凝滯不適,腹腔的淋巴與血液也會因流速慢而變得黏稠異狀,中醫稱為「寒性水飲」,不僅日久成毒,這樣的淋巴血液狀態,也是讓組織細胞提供缺氧而癌變的條件,容易讓癌細胞經由這樣的途徑轉移到肝臟或胰臟,乃至肺部。
***-----------------------------------------------------------------------***
喝茶好處多 但需喝對方法 勿喝過量
摘錄自: 2011/11/04中廣新聞【綜合報導】喝茶好處多,不少研究顯示,內涵茶多酚、維生素,有助抗氧化、心血管保健,不過另一方面,茶內的咖啡因,具刺激性,喝多不利健康。專家指出,泡茶溫度約七、八十度,以留下有益成分,時間約一到五分鐘,泡越久,可能釋出苦澀味,影響口感,此外,建議每天最好不超過六百CC,避免咖啡因過量。(陳奕華報導)
不少人喝茶保健,但也有人說茶含咖啡因,屬於刺激性飲品,恐不利健康。到底怎麼茶該怎麼喝才對?專家解釋,不少研究報告顯示,茶裡含茶多酚,可以保健心血管、抗氧化、抗自由基,其中,綠茶的維生素C較多,但是有些人比較適應發酵茶,像是烏龍茶、紅茶等,這類喝起來比較香濃,至於胃比較敏感,選擇半發酵,具備多酚類物質,也有保健功效。
針對泡茶方式,則可取決個人喜好。一般來說,水溫約七十到八十度,可以留存一些比較怕熱、怕破壞的維他命,但是較高溫的水,可讓茶裡面的物質釋出較多,呈現特殊茶風味,但維生素恐怕會少一點。另外泡的時間約一到五分鐘,若是久泡,茶葉的單寧酸出來多一點,不太喜歡茶苦澀味道,可以縮短茶葉浸泡的時間;至於飲用部分,最好每天不要超過六百CC。
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說:「一般來說,我們還是不建議每天喝茶超過六百CC,因為如果是濃茶,這樣咖啡因可能過量,所以茶雖然對身體有一些好處,還是不要過量,如果真的很喜歡喝,或是茶過淡,也建議不要超過一公升。」
喝茶重要,保鮮問題不可忽略,專家指出,有人泡茶放在保溫杯,不過還是越早喝越好,要是前一晚泡的茶,隔天才喝,要注意保存問題,特別是在夏天,如果不放在冰箱,就可能腐敗。
***-----------------------------------------------------------------------***
勤走路變健康 既省錢傷害又少
摘錄自:2008/10/17 網路新聞【記者林靜梅陳柏諭台北報導】住在南投的孫正春,和太太每天都要這樣赤腳走路,一走就走上六個小時,而且已經連續走了十七年。對他來說,走路讓很會生病的他變健康,甚至更救了他的命,十七年前,他的脖子發現腫瘤、確定是癌症,但他沒有開刀、也沒有吃藥,靠走路病竟然就好了。
簡單的走路,就可以換來健康,也因此長期推動健走運動的希望基金會,呼籲民眾多走路,就是是挖健康的金,因為走路不像騎腳踏車、還要花錢買車,也不像跑步很激烈,會傷到膝蓋,1992年,WHO還說走路是最完美的運動。
紀政強調,正確的健走,要抬頭挺胸,把肚子縮進去,兩隻手自然擺動,走到有一點喘、有一點流汗就有效,最好每天都走,就可以換來健康的身體。
評論
  中醫學中認為足少陰腎經跟足太陽膀胱經,都在腿上,走路時就要靠這二條主要的經脈在運作,多走路就等於是在訓練加強腎臟的功能,而腎臟主管骨頭,主管記憶,又主頭髮,主聽力,一旦老化,自然人就跟著衰老,所以要健康長壽又年輕,多走路是絕對有幫助的。《美國佛州漢唐中醫 倪海廈醫師評論》
***-----------------------------------------------------------------------***
★「日走萬步」其實沒你想像的健康!快學日本醫學博士的「黃金健走法」:預防肌少症、失智症,一次到位
摘錄自:2020/11/17   良醫健康【陳宛欣】不想花時間金錢上健身房、又想要健康運動瘦下來的女孩兒~應該很多都採用「多走路」、「日行一萬步」的減肥法吧?曾經有研究指出,每天走4000~10000步,就能多燃燒將走路,給人健康的印象,或許會有人覺得走越多越健康,但是你可知道,走太多路不僅不會讓你更健康,還會增加你關節的負擔,反而造成免疫力下降!醫學博士、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運動科學研究室長青栁幸利表示,走路、健走著重的不是你走的距離或者步數,其實是品質(運動強度)。
青栁幸利耗時20年,追蹤研究日本群馬中之条町65歲以上、5000名居民每日的活動數據,而發現的「黃金健走規律」,則是一天走8000步、運動強度為20分鐘的中強度(以健走來舉例,就是邊走還可以說話的程度),還有不管是斷斷續續走、或是一次走,總共動起來20分鐘便可。
★低強度運動:洗碗、散步,邊做可以邊唱歌的程度★中強度運動:拔草、快步走,邊走還可以說話的程度★高強度運動:慢跑、游泳,邊做無法講話、會喘的程度
每天8000步 啟動你的長壽基因:那8000步、20分鐘中強度,不就是健走罷了,到底是會有什麼好處呢?青栁幸利表示,可以預防高血壓、糖尿病等文明病外,還可以緩解失眠、預防骨質疏鬆、改善失智症。
甚至最近有研究顯示,8000步、20分鐘中強度持續2個月,還可以啟動你的「長壽基因」!這種基因不僅可以控制你老化速度,還可以防止體內細胞損傷,提升身體免疫力。雖說持續健走2個月可以喚醒長壽基因,但若是中斷運動、健走,就會讓此基因再度沉睡,因此持之以恆很重要。
另外,除了上述優點外,健走也可以提高身體代謝,促進老廢物質排出,改善肌膚狀況。更甚至還有以下好處:
◆8000步、20分鐘中強度,改善、預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代謝症候群
◆7500步、17.5分鐘中強度,改善、預防肌少症、體力低下
◆7000步、15分鐘中強度,改善、預防癌症(結腸癌、直腸癌、肺癌、乳癌、子宮内膜癌)、動脈硬化、骨質疏鬆、骨折
◆5000步、7.5分鐘中強度,改善、預防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心血管疾病(狹心症、心肌梗塞)、腦中風(腦梗塞、腦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
◆4000步、5分鐘中強度,預防、舒緩憂鬱症
什麼時候走?怎麼走?專家告訴你:每人應該每天在陽光下連續快走20分鐘,或一日中強度運動累積加起來有20分鐘皆可。因為日曬不足、體內生理時鐘混亂、作息不正常,而中強度運動能讓體溫上升,並能強化睡眠品質。
青柳醫師在研究中也發現,除了走路的步數,關鍵還有「強度」。計較每天走幾步以外,必須搭配中強度的步行才是健康與長壽的黃金配方。
他也提醒幾個注意事項,讓平常很少運動的人也可輕鬆達到目標,而且只要持續進行2個月以上,更有助長壽。
❶.8千步好多,要如何達成?
他表示,8千步不是在一個時間內就要走到這個步數,而是包括每天日常生活,如外出購物、在家裡的樓梯爬上爬下,或是在辦公室走動等,每天必行的步數加總起來。
今天不走完沒關係,這周補回來就可以:下雨天、沒時間走完8000步,青栁幸利表示,只要一周總量有達成便可!
❷.快走時間要多久?
快走的時間,可以在每天執行「日行8000步」的過程中,盡量安排出有20分鐘進行達到中強度運動等級的快走即可。
❸.中強度運動標準是什麼?
所謂中強度運動,指的是達到個人最大攝氧量的40%~60%的速度行走。達到這種程度時,人會呈現「很喘,但尚可交談的程度」,這可做為參考指標,但若是走路時還可以哼哼唱唱的狀態,就表示「走太慢了」;但如果走到上氣不接下氣、幾乎無法交談,這就表示走太快。
❹.執行每天健步走的理想時間
青柳醫師建議盡量選在一天當中體溫正邁向顛峰的「傍晚」時快走,可以把最高體溫再更往上推升,是最理想的時間。但是要盡量避免在起床後的一小時以內,或就寢前一小時以內快走。起床後馬上健走很可能會提高心肌梗塞的風險。因此建議在體溫偏高的傍晚時段走,但若無法這時間走路,只要避開剛睡醒、睡前1小時,其他時段也都可以。
❺.過度運動可能會積勞成疾
青柳醫師認為每天走8千步再加20分鐘快走已足夠,如果走過後還勉強再運動容易過度疲勞,反而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容易積勞成疾。
❻平常很少運動的人應如何開始實行?
如果過去平常每天只走幾千步、很少運動的人,建議請先以兩千步為單位,例如:4千步+5分鐘、6千步+10分鐘等慢慢增加步數。
❼.. 要持續多久?
只要持續運動兩個月,身體就會製造「去乙醯酶」(Sirtuin)酵素的基因,可以防止細胞受損,也能影響熱量生成,也是長壽主因。
***-----------------------------------------------------------------------***
★洗冷水澡好處多多 增加新陳代謝又緩解抑鬱
摘錄自:2023-03-18 周刊王CTWANT【編輯:廖梓翔】相信許多人一年四季都是洗著熱熱的熱水澡,甚至洗個澡之後整個浴室都變成煙霧瀰漫的模樣。但現在美國健康網站Healthline就指出,其實洗冷水澡的好處十分的多,除了可以增加新陳代謝外,更能增加腦內啡,甚至有緩解抑鬱的情況。
根據美國健康網站Healthline報導指出,所謂的冷水澡的水溫必須低於21度,報導中也指出,洗冷水澡並非是任何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但是它有助於改善身體的健康情況,同時也能緩解一些病症,洗冷水澡有以下好處:
《增加腦內啡》
腦內啡又稱為快樂激素,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顯示,全美至少有10%的成年人患有抑鬱症而在一項臨床試驗中,每周進行2到3次不超過5分鐘的冷水淋浴被證明有助於緩解抑鬱症狀。對於患有抑鬱症的人,洗冷水澡可以作為一種溫和的療法。
《改善新陳代謝》
人體有三種脂肪,其中白色脂肪主要功能為存儲能量,與肥胖和心臟病等疾病有直接關聯。而研究人員發現,棕色脂肪的水平卻是直接影響到身體健康,而棕色脂肪則可以通過暴露於寒冷溫度中被刺激出來。
《促進血液循環》
當洗冷水的時候,雖然會讓人感覺不舒服,但洗完後卻能讓人感到精力充沛。這是因為冷水的溫度比人體體溫還要低時,低溫會讓身體想辦法維持核心體溫。如果經常洗冷水澡可使循環系統的效率提高。
而這種方式,也在職業運動圈中行之有年。當人類瘀傷或拉傷肌肉時,低溫可以降低炎症的發生。通過降低身體某個區域的溫度,反而可以刺激身體加速運送溫暖、新鮮的含氧血液到達該區域,進而縮短恢復時間。
《抵抗常見疾病》
一項研究表明,洗冷水澡可以使人體更抵抗某些類型的癌症。荷蘭的一項臨床試驗顯示,洗冷水澡的人少請病假,這也代表洗冷水澡反而可以抵抗常見的咳嗽、感冒等症狀。一些免疫力下降、準備接受手術的人,其實也可以透過洗冷水澡來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洗冷水澡的限制》
報導中也指出,洗冷水澡只是一種基於醫療方式下的輔佐模式。正在服用藥物、接受治療的人都不應該貿然中斷原本的治療方式。如果身體剛大病初癒,甚至是剛出院,要洗冷水澡的話都必須要等到身體狀況穩定後才能開始。
《盥洗方式》
重點是在「逐步養成習慣」,可以先在平常淋浴結束前,先慢慢降低水溫。直到水的溫度低到讓身體覺得寒冷,就這樣淋浴2至3分鐘,透過深呼吸來緩解身體的寒冷。之後就持續降低更多的溫度,延長自己沖冷水的時間,一直做到做後,可以完全捨棄熱水,直接用冷水洗澡。

***-----------------------------------------------------------------------***
★買鹽看標示,好鹽要加「碘」 吃少鹽,吃碘鹽
摘錄自:2023-12-16 網路新聞【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碘是人體必需營養素,但台灣民眾尿碘濃度偏低比率高達51.2%,若民眾無法由天然飲食獲得足夠的碘,將造成胎兒智能受損及甲狀腺肥大等,現行包裝食鹽規定沒有強制標示「加碘」或「未加碘」,消費者較不易辨認及選擇。有鑑於此,國民健康署於食品藥物管理署之「家庭用食鹽加氟標示及鹽品碘標示」專家會議提案並獲通過,食品藥物管理署於今日(104年12月○日)預告訂定「包裝食用鹽品之碘標示規定草案」,規定所有的包裝食用鹽品必須於產品包裝上強制標示「碘為必需營養素」,並於包裝上標明有加碘或未加碘,以及所加的「碘化鉀」或「碘酸鉀」的含量,預計於106年7月1日開始實施此規定。國民健康署呼籲一般民眾、餐飲業及食品業看食鹽包裝標示,選擇使用加碘鹽取代一般食鹽,為您的健康加一「碘」。
並非市面上所有的鹽都有加碘
台灣早期為了預防因缺碘導致的大脖子症狀,曾經實施全面食鹽加碘的鹽品專賣制度。但自從民國93年鹽品開放自由貿易後,市面上販售的食鹽不再強制加碘,若缺乏清楚的標示,將使許多人誤以為現今市售的食鹽仍全是加碘鹽,而未經歷大脖子盛行年代的年輕朋友們,對於「碘」這個人體必需營養素更是陌生,甚至還可能誤以為食鹽中的碘是不好的食品添加物。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表示,根據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之尿液碘濃度分析計畫」結果,我國6歲以上全人口尿碘中位數99微克/升,有51.2%國人尿液碘濃度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尿碘濃度中位數下限100微克/升,顯示國人碘缺乏。隨著碘營養政策之積極推動與傳播,103年國人碘缺乏狀況略有改善,103年我國6歲以上全人口尿碘中位數微幅上升至101微克/升,尿液碘濃度偏低的人口比率亦微幅下降至49.7%,但仍僅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充足標準之下限。為了改善國人碘營養狀況,提高民眾及餐飲業、食品業者對「碘」營養素的認識,以及在選用鹽品時能獲得充足的資訊,包裝食鹽碘標示新規定預計106年開始實施。
認明及選用加碘鹽
明年1月1日起將實施的「包裝食品營養宣稱應遵行事項」,規定符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的加碘鹽可自由宣稱(非強制標示)「碘鹽」、「含碘鹽」或是「加碘鹽」等同意義字之鹽品,並加註標示醒語:「本產品含有碘,為必需營養素之一,但不適用於高碘性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及碘131放射治療患者。」,但是對於未加碘的食鹽則沒有任何可供民眾清楚辨識的規定。天然的海鹽中只含有極微量的碘,不足以供應人體所需,因此選購食鹽時,最好的方法是從成分有無標示「碘酸鉀」或「碘化鉀」來確認是否為加碘鹽。
然而,為了讓民眾及餐飲業、食品業者能更清楚辨明所選用的鹽品是否加碘,預計於106年7月1日實施的「包裝食用鹽品之碘標示規定草案」中,便增加幾項新規定,包括加碘鹽的品名須以「碘鹽」、「含碘鹽」及「加碘鹽」命品,並於產品包裝上強制標示「本產品加碘,碘為必需營養素,但不適用於高碘性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及碘131放射患者」,以及營養成分中標明「碘化鉀」或「碘酸鉀」的含量。加碘鹽適合一般民眾、餐飲業及食品業選用,若民眾外出用餐或吃自助餐,不妨也詢問店家是否使用加碘鹽,有助於加速促使店家採用加碘鹽。
未加碘鹽易於辨明
不加碘的食鹽僅供少數特殊族群使用,如接受碘131放射檢查或治療以及甲狀腺疾病患者等,標示新規定讓需遵照醫師指示選用未加碘鹽的患者,更容易從標示辨明以選購適合自己的鹽品。且未加碘鹽須於產品包裝上強制標示「本產品未加碘,碘為必需營養素」,強調碘為必需營養素,一般民眾仍應選用加碘鹽。
不過量攝取鹽
食鹽本身是鈉的主要攝取來源,飲食中的鈉攝取過多是導致血壓升高以及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成人每日食鹽總攝取量不宜超過6公克,國民健康署提醒,一般民眾只需將平日使用的食鹽改為加碘鹽,不可為了補充碘而多攝取食鹽!
***-----------------------------------------------------------------------***
★吃糖就是罪惡?研究指「這種糖」吃愈多愈不易得糖尿病,但僅限一來源!
摘錄自:2023-04-14 網路新聞【元氣網 / 編輯葉姿岑整理】大家都知道糖吃多了對身對不好。但其實要看你吃的是什麼糖,及從什麼管道攝取。根據最近一篇發表於國際期刊的研究即指出,蔗糖吃多竟然愈不會得第2型糖尿病,但前提是所吃下的蔗糖來源是來自天然食物當中,而非來自含糖飲料。
《研究:吃愈多蔗糖愈不易得糖尿病,但僅限從天然食物攝取》
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其臉書分享一篇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的回顧研究報告,探討糖與健康之間的關聯。根據研究結論指出,蔗糖竟然與較低的第2型糖尿病風險有關,以及果糖與胰臟癌之間的相關性很顯著,果糖與高尿酸之間沒有關連。其中令人最訝異的部份就是,吃愈多蔗糖,愈不易得糖尿病?王介立分析,因蔗糖比較多的存在型式為天然食物,如各種天然高纖的蔬果類,還有穀物和乳製品。所以,「糖未必有害,重點是要吃天然食物的糖,而非添加糖。」
《含糖飲料仍最邪惡,不管加的是什麼糖!》
看到這裡,許多人可能又對好喝的含糖飲料燃起一絲希望,坊間就有許多手搖飲標榜使用天然蔗糖、黑糖或蜂蜜等。不過上述研究所強調的就是,要吃就吃存在於天然食物裡的蔗糖,不是添加糖。含糖飲料是指所有包含「游離糖」(包括單醣與雙醣)的飲料類型,包括汽水、蔬果汁、手搖飲料、運動飲料等都是。所以,含糖飲料還是最邪惡的,不管加的是什麼糖!它與多種癌症、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等有關。
另根據之前另一項刊登在《肝臟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研究也有一結論,飲用含果糖或蔗糖的飲料都會增加脂肪肝生成。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