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40年癌症地圖:台北是健康了,但中彰雲嘉卻變成「重癌鄉鎮」★一條街8癌死 六輕10公里內罹癌高?★汽車座椅恐致癌? 美研究:阻燃劑提高3倍風險★雌激素加黃體素治更年期婦女 罹乳癌機率增★腫瘤轉移關鍵 榮陽團隊新發現★「癌王」胰臟癌元兇找到了!中研院:常吃「這類食品」害的★高CP值抗癌方式 腫瘤專家有以下建議★長庚研究發現 近8成肝癌與馬兜鈴酸有關★用塑膠袋裝熱湯!母罹子宮內膜癌慘摘子宮 兒女發育全異常★用錯鍋子!他「雙癌纏身」 一驗全是致癌物!名醫揭這些日用品恐也有毒 ★★★★★★
★有筋骨痠痛者,請點閱【文章分類】的〝拔膿系列〞及〝橘井泉香〞,諮詢電話(02)2679-3117 德輝居士
***-----------------------------------------------------------------------***
★罕見癌細胞傳染!醫生開刀割傷手 5個月後竟長同款腫瘤
摘錄自::2025/01/08 CTWANT【編輯:邱芊】德國一名53歲的外科醫生從患者腹部切除腫瘤時,在手術過程中,不慎割傷了手,當下立即清理傷口並包紮,豈料5個月後,他在傷口處發現了1個小腫塊,在診斷後,發現他患有惡性腫瘤,且其腫瘤與先前患者的癌細胞相同。對此,醫療小組得出的結論是,癌細胞進入傷口所致,被認為是此類病例的首例。
據外媒報導,該名醫生在切除病人腹部的腫瘤時,試圖給病人放置引流管,結果左手手掌受傷,傷口立即消毒包紮,但於手術5個月後,他在左中指發現了一個1.2吋的硬腫塊,看起來像1個腫瘤,他隨即尋求醫療協助,並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在取出腫瘤後,在顯微鏡下檢查腫塊,發現它是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經過進一步分析2個腫瘤的樣本,發現其腫瘤與先前患者的癌細胞相同,另一方面,雖然癌症患者的初次手術很成功,但他因術後併發症而死亡。
該案件於1996年首次曝光,但近期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醫生們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文章,講述了該患者的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意外移植,這是一種罕見的軟組織癌症,每年診斷病例數僅為1,400例。
報導指,通常在傳統移植中,身體會產生免疫反應並排斥任何外來組織,但這案例表明該位醫生的身體有無效的抗腫瘤免疫反應,「一般情況下,將同種異體組織從個人移植到另一個人會引起免疫反應,導致移植組織的排斥,就外科醫生而言,腫瘤周圍的組織出現了強烈的炎症反應,但腫瘤質量增加了,這表明抗腫瘤免疫反應無效。」
作者認為腫瘤透過多種機制逃脫了免疫破壞,包括細胞中分子的改變,以及外科醫生的身體無法有效識別和攻擊腫瘤細胞。所幸外科醫生切除了腫瘤2年後,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癌症擴散或復發。
***-----------------------------------------------------------------------***
★台灣40年癌症地圖:台北是健康了,但中彰雲嘉卻變成「重癌鄉鎮」
摘錄自:2016/04/17 三立新聞網【國際中心/綜合報導】中興大學環境工程教授莊秉潔17日在臉書貼文公布,最新的全癌症死亡率分佈地圖(1972-2011)。並表示大家可以看到中雲嘉持續惡化中。
莊秉潔教授指出,台北在1981年許多鄉鎮不是紅色就是紫色,分別代表全台最高的10%或顯著高的鄉鎮。但自從1980後工廠遷出台北及1997後台北捷運陸續通車後,其癌症相對於全台就開始減少了。已經有不少行政區成了代表最低10%的鄉鎮區的白色或顯著低的黃色。但是中雲嘉就正好相反。
莊教授認為,在1981年除了台南少數海線鄉,因地下水砷的污染,是屬於顯著高的紫色。絕大部份是平均值的綠色,甚到有許多是最低10%的白色或顯著低的黃色,大多在中部內陸平原的鄉鎮。另大家最近常聽到南風台西的故事,所屬的彰化的大城鄉,在1981年代居然是屬於顯著低的黃色。
但之後就開始惡化,尤其是1991-至今這二十年惡化的最嚴重。彰化的大城鄉從三十年前顯著低的鄉,成了近二十年顯著高前10%的鄉鎮了。而許多中雲嘉內陸的平地地區也從顯著低的健康鄉鎮轉成為重癌症鄉。
你要問我為什麼?這絕對與環境變化習習相關。台中電廠1991年開始陸續商轉、六輕工業區工廠1997後陸續商轉。當然還有許多電弧爐業、玻璃工廠等高污染的工廠進駐。其燒生煤排放的重金屬、戴爾辛隨著煙流沉降在表土。它們的飛灰及底灰,如没處置好,隨處堆棄。從土壤之檢測資料,表土5cm之各種重金屬常比30cm之土壤來的高。
這表土較高的現象,代表是這些致癌物質是因空氣污染沉降在表土所造成的。而這骯髒的表土,風一吹,可以到你的碗裡、或你在外面工作、你手髒了没洗乾淨而食入。也可能沈降在農作物上,而進入我們的食物鏈中。而我們中部又不常下雨,也幾乎没有大颱風,可以將沈降在表土的污染物洗乾淨或沖到台灣海峽。所以這些表土的污染持續累積,污染越來越嚴重。當然您亦可能直接吸入致癌的空氣。
******
★一條街8癌死 六輕10公里內罹癌高?
摘錄自:2009/06/29 TVBS 【張子銘 報導】最新一份公佈在雲林縣府環保局,由台大公衛學者研究發現的報告,指出在六輕運轉後,周邊10公里內的鄉鎮,民眾癌症發生率,比其他地區多上3成,而且多是罹患肺癌、肝癌和白血病,確實在麥寮有一條街,短短300公尺內就有8個人罹患癌症死亡,住在這條「癌症街」的居民,生活中出現嚴重的癌症恐慌,有一位46歲的罹癌患者無法工作,想遠離,又無法離開自己的家園。台西鄉民發起的雲林縣耘林藝術人文生態關懷協會從戶政單位收集資料,比對發現從1976年到2014年的戶籍人數逐年下降25%,但身故人數卻增加50%,且多數死因不明,呼籲雲林縣政府關切六輕周遭鄉鎮居民的健康風險。
46歲的林先生,家住麥寮六輕旁,今年發現罹患食道癌,癌細胞擴散到肺部,手術後沒辦法工作,每天只能絕望的待在家中。罹癌患者媽媽:「六輕還沒來以前還沒有生病,六輕才來沒多久,哪知道。」附近鄰居離癌的人不在少數,甚至出現了一條街,300公尺就有8個人離癌死亡。台西鄉五港村長:「都是罹癌死的居多,大多罹癌死的。」記者:「機率是多少?」台西鄉五港村長:「機率占7成。」
根據台大公衛學者發現,在六輕運轉後,周圍10公里的5個鄉鎮,像是麥寮、崙背、台西、東勢、四湖,罹患血癌、肝癌、全癌症,最高還高到正常區域的十倍!聽到這個消息,居民的心很痛。按照這種情況,未來如果不做改善,罹癌的機率還可能再增加。對於常跑告別式的縣議員、地方民代,心裡感觸最深。雲林縣議員許忠富:「比較上我感覺肺癌和肝癌占多數。」
縣議員說光麥寮地區,一年就得捻香將近200次,捻香捻到心酸,但又沒有辦法直接證明跟六輕有關,只能夠等公衛學者的研究報告建立起世代樣本,長期追蹤釐清因果關係。
***-----------------------------------------------------------------------***
★汽車座椅恐致癌? 美研究:阻燃劑提高3倍風險
摘錄自:2024/05/08 東森新聞【綜合外電報導】為了防止車禍發生後,汽車座椅當中的海綿常常會添加阻燃劑,美國有研究卻指出這種阻燃劑會導致罹癌風險高出三倍,甚至還會影響到孩童的智力。
好幾輛車公路上撞成一團,熊熊大火不斷燃燒,通常為了防止,車禍發生後,火勢迅速蔓延,汽車座椅中會添加阻燃劑,沒想到美國最新研究卻指出,阻燃劑竟存在潛在的致癌風險。研究員:「我從沒想過那可能會有有毒物質,這很讓我驚訝,說實話。」
最近美國醫學會雜誌,期刊上一項研究指出2003年至2004年,針對1100名美國受試者進行了血液樣本檢測,追蹤了這些受試者,在接下來的15到17年間的死因,結果顯示血液中多溴二苯醚濃度最高者,比濃度最低者罹癌死亡風險高出三倍,而多溴二苯醚是一種阻燃劑經常添加在沙發汽車座椅裡面,只是目前因為資料有限,還無法確定阻燃劑會增加哪種癌症的死亡風險。綠色科學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這確實代表你會吸入,這些化學物質。」
美國杜克大學與綠色科學政策研究所,一項研究也明確指出汽車可能是人類,接觸這些有毒物質的潛在來源,而且一旦溫度越高,這些汽車材料就可能釋出更大量的化學物質,不只夏天的化學物含量比冬天高出五倍,消防人員也暴露在相當大的風險中。美國消防聯盟成員:「當物質在燃燒,我們吸進去的就是毒,你會發現無論哪裡,那會是最毒的空氣。」
多溴二苯醚屬於環境荷爾蒙,可能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影響到的包含兒童發育,一項2020年的研究顯示,超過73.8萬名孩童,因為接觸過多的多溴二苯醚而出現智力下降問題,因此專家就建議選購汽車座椅,兒童座椅時應該選擇不含阻燃劑的產品,避免長期暴露在有毒環境之中。
***-----------------------------------------------------------------------***
★雌激素加黃體素治更年期婦女 罹乳癌機率增
摘錄自:2009/02/05 法新社【陳 蓉 報導】 加州史丹福大學一項研究顯示,更年期後婦女,接受混合荷爾蒙替代治療長達至少5年,罹患乳癌的機率加倍。
史丹福大學研究學者也指出,一旦這些婦女停止使用雌激素及黃體激素混合治療,罹患乳癌的機率一年內可以下降至少28%。
明天發行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刊出的這篇研究共同作者史提法尼克(Marcia Stefanic)指出:「這是雌激素加黃體激素導致乳癌的有力證據。」
她表示:「婦女開始用荷爾蒙治療,5年間她們罹患乳癌的機率顯然升高。停止使用,一年內,她們罹患機率恢復正常。這是很合理的因果數據。」
但這項研究並不包括只使用雌激素的婦女。之前的研究顯示只使用雌激素治療婦女,多數罹患乳癌機率並沒有升高。
評論
婦女的更年期問題,根本就不是一種病,是每一位正常的婦女都有的必經過程,吃中藥就可以緩解其不適的症狀,結果這種問題卻被西藥廠拿來做文章,硬要說成是個嚴重的問題,因為這樣才有理由賣藥啊,於是提出使用荷爾蒙替代治療,可以避免婦女們得到骨質疏鬆症,西藥廠使用這種騙人的手段,目的是想賣藥給更年期婦女, 而事實上,這種所謂的荷爾蒙替代治療,不但無法預防骨質疏鬆症,還會造成婦女們更容易得到乳癌,這西藥廠真正是壞透了。《美國佛州漢唐中醫 倪海廈醫師評論》
***-----------------------------------------------------------------------***
★腫瘤轉移關鍵 榮陽團隊新發現
2014/12/10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腫瘤細胞也懂「策反」!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團隊發表於《癌細胞》期刊的研究發現,口腔癌等頭頸部惡性腫瘤所在部位的「微環境」,常呈現發炎狀態,會促使腫瘤分泌各種細胞激素,吸引本來應該對抗癌細胞的「巨噬細胞」大量聚集在腫瘤部位,因而加速癌症惡化與轉移。北榮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慕華表示,若能透過藥物抑制發炎,或有助防止腫瘤轉移。
楊慕華與陽明微生物免疫所副教授陳念榮、北榮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戴世光等團隊合作,相關研究近4年已3度發表於頂尖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楊慕華指出,惡性腫瘤的組成除了癌細胞外,還包括多種宿主細胞,而癌細胞的可怕之處,是能躲過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並持續生長,甚至會把宿主的巨噬細胞等「敵人」,變成有利於腫瘤生長的「戰友」,因而導致癌症惡化。
研究團隊發現,部分腫瘤存在的微環境會有輕微發炎的情形,其中發炎物質「阿法型腫瘤壞死因子」,會造成體內1種負責調控基因運作的「轉錄因子」Snail產生「乙醯化」現象,被乙醯化的Snail會促使腫瘤細胞分泌多種細胞激素,進而吸引宿主體內的巨噬細胞向腫瘤部位移動、聚集,而這些被腫瘤吸引的巨噬細胞會失去消滅外來病原的功能,反而變成促進腫瘤血管新生及轉移的「幫兇」。
楊慕華等人觀察臨床頭頸癌患者的切片檢體後發現,腫瘤細胞中的乙醯化Snail愈多,腫瘤部位巨噬細胞聚集的數量愈多。陳念榮團隊進行動物實驗結果也顯示,若抑制阿法型腫瘤壞死因子,則巨噬細胞異常聚集與腫瘤轉移的情形都會減少。
除頭頸癌外,研究人員在乳癌動物實驗、大腸直腸癌細胞實驗,以及少部分肺癌患者的腫瘤切片檢體中,都發現類似的狀況;楊慕華推論,發炎造成巨噬細胞「變性」並加速腫瘤的轉移,很可能是多種癌症惡化的原因之一。楊慕華表示,國人罹患口腔癌的主因是嚼食檳榔及抽菸,目前雖無證據顯示嚼檳榔會導致巨噬細胞異常聚集,但檳榔會引起口腔黏膜局部發炎,很可能與頭頸部癌症惡化有關。
楊慕華分析,現階段化療及標靶藥物等癌症治療方法,多以殺死癌細胞為主要策略,但若能抑制腫瘤引起的發炎反應,或能防止腫瘤轉移。例如用於免疫治療的抗阿法型腫瘤壞死因子製劑,或具有抑制乙醯化效果的藥物,或可用於遏止癌症惡化的輔助治療。
***-----------------------------------------------------------------------***
★「癌王」胰臟癌元兇找到了!中研院:常吃「這類食品」害的
摘錄自:2019/03/09 三立新聞網【生活中心/綜合報導】主播傅達仁、名嘴劉駿耀、香奈兒總監「老佛爺」卡爾拉格斐日前都因胰臟癌奪命!由於胰臟癌是存活率最低的癌症,5年存活率僅僅只有7%,平均壽命僅餘3~6個月,因此又有「癌症之王」的稱號。中研院近日研究證實,超過9成的胰臟癌患者,會出現一種KRAS基因突變,而糖就是KRAS基因突變的主要成因之一。
據《蘋果日報》報導,主導胰臟癌腫瘤成因研究,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助技師胡春美指出,超過94%的胰臟癌病人會出現KRAS基因異變,據研究,該基因在人體中扮演著細胞分裂的「油門」角色,一旦發生異常,就會造成細胞分裂出現問題,進而生成癌細胞及腫瘤。
胡春美強調,之前約有8成的胰臟癌相關論文都有載明,該類癌症和糖尿病高血糖有高度的關連性,而這些病症都與人體代謝糖分有關,因此研究團隊先前就假設,胰臟是在執行代謝作用發生問題,才會導致基因發生病變。
該團隊自2013年起進行研究,發現無論從人體還是小白鼠身上所得到的結果,高濃度的葡萄糖都會對DNA造成損害,進而使得KRAS基因產生異常突變,並引發胰臟癌。研究成員台大醫院內科副教授、內科部主治醫師張毓廷指出,過去醫學上僅能了解胰臟癌與糖尿病有高度的相關性,這次研究則確認了兩者間實際上有因果關係。
先前也有醫生指出,過去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是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臟炎、家族內有胰臟癌病史、及吸菸民眾。中研院研究團隊則稱,日後若有血糖過高,合併體重減輕等也有可能是胰臟癌徵兆,建議民眾減少含糖飲料、過甜食物的攝取,可以有效降低罹患胰臟癌風險。(編輯:于川)
***-----------------------------------------------------------------------***
★高CP值抗癌方式 腫瘤專家有以下建議
摘錄自:2019/04/06 聯合新聞網【記者劉嘉韻╱即時報導】抗癌巨大的自費醫療費用支出,被患者及家屬視為「財務毒性」,如何選擇CP值較高的抗癌方式,是許多民眾主要的考量。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指出,以一般癌症治療來說,手術及放療是最便宜的,但藥物幾乎是必需定期使用,後續費用相當可觀。而自我鼓勵與樂觀面對,是不用花錢又最有效增強免疫自癒力的方法之一,學習放鬆,學冥想,運動導引是絕對有幫助的。
季匡華在新書「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改變腫瘤微環境,以自癒力克服癌症」提到,研究指出,人的精神意志力可以快速地影響蛋白表徵,甚至比表徵藥物還快。表徵藥物提高PD-1抗體的效果已有許多研究,病友團體的鼓勵對堅持下去很有幫助,改善腸道菌也是相對便宜又有效的方法。
季匡華推薦以下幾種便宜有效,具高CP值的抗癌作法給民眾參考:
⑴ 既便宜又能產生免疫力的方法,藉著用短暫的放射療法併用熱療儘快產生免疫力。
⑵ 避免不必要的標靶藥,因為標靶藥都很貴。
⑶ 抗發炎的藥物。
⑷ 老藥新用增加目前療法效果。
此外,激發體內免疫力來抗癌,是 「CP 值最高」的療法。季匡華說,,由於一個腫瘤花了很長時間長大,如果人體具有足夠對抗腫瘤的免疫力,那這個腫瘤就不會長大了;如果不具足夠免疫力,經過2個小時的手術後,也不會有足夠免疫力。以免疫力的立場來看,輔助性的化療或放療產生免疫力的機率也不太大。因此,「手術前低劑量的同步放射化療,數周之後再去開刀」,趁腫瘤還在身上時,花上一周到四周的時間,殺死一部分的腫瘤以便激發起免疫力對抗癌症,才是 CP 值最高的抗癌方式。
***-----------------------------------------------------------------------***
長庚研究發現 近8成肝癌與馬兜鈴酸有關
摘錄自:2017/10/19 蘋果日報 【沈能元/台北報導】素有國病之稱的肝癌,每年造成8000人死亡,國內最新研究發現,國人肝癌致病機轉,竟與草藥中的馬兜鈴酸成分有關。林口長庚醫院耗費3年研究,共分析98名肝癌患者發現,其中高達近8成比例,帶有「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恐引發基因突變,增加肝癌風險。醫師表示,民眾不應隨意購買、服用來路不明草藥,降低肝癌風險。
負責研究的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謝森永說,傳統認為肝癌致病原因,與肝臟慢性發炎及肝硬化有關,但此最新研究,共蒐集1998至2013年,在長庚及台大醫院治療的98名肝癌病患,經基因定序分析發現,其中76人竟帶有「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比率高達78%,凸顯馬兜鈴酸可能與國人肝癌盛行率居高不下有密切相關。
謝森永指出,依動物實驗發現,馬兜鈴酸是現今已知的基因突變物質中,致癌性最高的物質,甚至高於吸菸及紫外線,1990年代就報告過,約100名比利時女性使用含馬兜鈴酸的草藥作為減重治療後,發生腎衰竭,還有很多人併發膀胱及泌尿道癌。
當民眾服用來路不明可能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時,馬兜鈴酸進入人體後,其代謝物會有極大「結合DNA」的能力,導致DNA未來在複製時易出現突變,進而提高罹癌風險。他說,傳統總認為肝癌是慢性肝炎、肝硬化造成,但其實只要「曾經」接觸過一定劑量的馬兜鈴酸,就會永久留下「基因突變」的可能。
謝森永說,研究人員再利用國際公開的肝癌基因資料,分析1400個肝癌基因,發現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於東南亞國家有56%、中國47%、韓國13%,但北美為4.8%、日本2.7%、歐洲1.7%,依此分析發現,亞洲國家肝癌病患普遍帶有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研判可能是亞洲國家民眾有較高的比率使用含馬兜鈴酸的草藥有關,此研究目前已刊登在《科學轉譯醫學期刊》。
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陳俊良說,馬兜鈴酸多用在減重、消腫及治療關節炎,但因馬兜鈴酸恐導致腎癌、膀胱癌等,台灣已於2003年全面禁用含馬兜鈴酸的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5種中藥材,而國內中醫師所使用的中藥材使用前,也都會檢測馬兜鈴酸,因此台灣已不使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
陳俊良說,因中國目前仍未禁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提醒民眾出國旅遊不應隨意購買、服用來路不明草藥,以降低肝癌風險,特別是女性常有減重、消水腫及治療關節炎等需求應更加注意。
***-----------------------------------------------------------------------***
★用塑膠袋裝熱湯!母罹子宮內膜癌慘摘子宮 兒女發育全異常
摘錄自:2019/11/17 TVBS【編輯 范安褀 報導 】生活周遭充斥各種塑膠製品,為人類帶來塑化劑的隱憂,一名40多歲的婦女因泌尿道反覆感染就醫,經檢查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癌,未料才隔沒多久,她就讀國小三年級的女兒因發育早熟,生理期提前報到,但卻因不知道須更換衛生棉而引發感染,最後由母親陪同就診。醫師事後仔細向母女詢問,並為兩人安排尿液檢驗後,才發現原因竟和自助餐店的塑膠袋有關。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日前上談話節目《醫師好辣》,分享過去遇過的病例,曾有位40多歲的媽媽前來看診,自述過去一年因泌尿道反覆感染,但每天水喝很多,也沒有憋尿,私處卻出現很多分泌物,隨後轉至婦科治療後,原以為只是一般的黴菌感染,沒想到竟意外檢查出罹患子宮內膜癌,最後只好切除子宮保命。 未料才隔沒多久,該名女病患又帶著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回醫院就診,向醫師表示女兒已經有生理期,但卻因不知道要更換衛生棉而引發感染。為了釐清母女倆罹癌與性早熟的背後原因,洪醫師除了為女童治療感染,也為兩人安排「尿液檢驗DEHP鄰苯二甲酸酯」,結果發現濃度皆偏高3至5倍,經仔細詢問後才發現,由於媽媽下班後沒時間煮晚餐,經常到自助餐店買飯,且每次都會順勢用塑膠袋裝滿一大袋熱湯,帶回去給全家人喝。
由於塑化劑會干擾人體的正常內分泌,且女性荷爾蒙會抑制雄性激素,患者家中就讀國中的兒子,第二性徵至今尚未發育,也被洪醫師推測可能是塑化劑所導致。醫師也提醒患者,應盡可能減少家中塑膠文具或使用塑膠地墊,並改調塑膠袋裝湯的習慣,每天飲用大量白開水,才能減少塑化劑對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 據ETtoday報導,台北市聯合醫院家醫科醫師吳欣潔指出,塑化劑有類似女性荷爾蒙的作用,長期大量暴露在塑化劑的環境中,恐怕會增加乳癌、子宮內膜癌等風險,還可能導致孩子性早熟、乳房提早發育等問題。此外,孕婦尿液中含有的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越高,也可能大幅增加男嬰生殖器官先天性異常的風險。 因此,平時除了少吃家禽的皮和內臟外,盡量少用含有大量塑化劑的保鮮膜,還有以鄰苯二甲酸酯作為定香劑的美妝品、保養品及清潔用品,孩童玩玩具後也要先用肥皂洗手再進食。
******
★愛用塑膠碗裝熱湯!她胸痛不給尪碰 醫檢查嘆:乳癌
摘錄自:2020/01/11 TVBS【談雍雍 報導】現代人外食頻率高,但不少店家都會用塑膠袋裝熱食,讓許多民眾擔心會有塑化劑問題。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在節目中分享,一名65歲的老婦會固定來洗腎,而她和老公感情非常好,但某次先生跟他透露與老婆恩愛時,卻發現她不給碰「胸部」並表示會痛,檢查發現竟是乳癌第二期,推測引起癌症的原因,恐與一個習慣有些關聯。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案例,一名65歲婦人,每2天就會來洗腎,和老公感情非常好,每次洗腎老公也都會陪她來。但某次這名先生偷偷詢問洪永祥,一個困擾已久的問題。
他指出,近半個月老婆都神色有異,不僅恩愛時,胸部完全不給碰,還多次把他手撥開,後來甚至發現老婆連內衣都不敢穿,因為一碰到就會劇痛,加上會有不明分泌物。洪永祥檢查後,在婦人右側胸部摸到一個3、4公分的硬塊,後來立刻幫她轉至一般外科,沒想到確診是乳癌第二期,所幸手術後加上放射治療、賀爾蒙療法,病情已獲得良好控制。
洪永祥後來突然想到,婦人每次吃東西都是用美耐皿的塑膠碗,以前年輕因為在市場擺攤賣麵,也是用同樣材質的碗裝「他們家的麵攤都是用塑膠美耐皿,只要裝熱湯超過40°C,就會有些塑化劑溶解出來,想說她長期應該是這樣子在喝」推測這可能是造成婦人罹癌的因素之一,而洪永祥也提醒,乳癌跟塑化劑息息相關,建議不要用塑膠碗裝過熱的湯,長期接觸恐有致癌風險。
******
★用塑膠容器會吃到塑化劑?食藥署:避開「這5條件」就不用擔心
摘錄自:2020/01/14 新頭殼newtalk 【新頭殼newtalk林芷湲 綜合報導】不少民眾都對使用塑膠容器承裝食物保有疑慮,深怕吃到塑化劑,對身體造成危害,對此,食藥署表示,並不是所有塑膠製品都含有塑化劑,某些塑膠製品如寶特瓶就沒有添加。此外,針對民眾使用塑膠容器承裝食物的擔憂,食藥署整理出添加物易轉移至食物上的5大條件:溫度、接觸時間、接觸面積、脂肪含量、材質完整性,只要民眾避免以上條件,便可降低吃進添加物的機率。
食藥署說明,塑化劑是一種增加材料柔軟性或使材料液化的添加劑,塑化劑種類多元,常被關注衛生安全問題的塑化劑為鄰苯二甲酸酯類,質地堅硬的聚氯乙烯(PVC)材質,透過添加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可製成各種軟硬度、韌性之製品,如PVC保鮮膜、PVC軟墊、雨衣、水管等,但並非所有塑膠製品都含有塑化劑,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材質,如寶特瓶,就沒有必要添加塑化劑。
至於不少民眾擔憂的「以塑膠製品承裝食物是否會將塑化劑吃進肚」,根據食藥署資料,塑膠容器上的添加物確實有可能透過轉移機制轉到食物表面上,產生食安疑慮,但轉移機制強弱受到5大原則影響,包含溫度、接觸時間、接觸面積、脂肪含量、材質完整性等,只要避開這5項原則,便可大大降低攝取添加物的機會。
其中,高溫為使用塑膠容器承裝食物首重的原則,食藥署舉例,若使用電鍋蒸食物、隔水利用水蒸汽加熱,最高溫度約攝氏100度下,這類加熱對於大部分的包材(一號、二號、四號、五號、七號)都能夠承受,且加熱時間通常並非長時間持續,轉移問題通常不會太嚴重。但若把剛炸好的炸物放進微波用包材像是美耐皿等,油的沸騰溫度至少超過攝氏190度,就算放進包材前已經降溫,至多降溫30-40度而已,殘溫仍是遠遠超過美耐皿所能承受的。
此外,食物本身的特性也需要注意,若食物本身為高脂肪食物,民眾就須多加注意,食藥署表示,大部分包材結構是由碳跟氫組成,又稱為脂肪族,脂肪族多不溶於水,因此包材內部材質大多不與水相溶(因此可以防水)。包材與水要互相吸引是相當困難的,但如果包材碰到油,由於彼此都具有脂肪族,就較容易互相吸引。
第三,包材的完整性也相當重要,當包材有破損、或因長期菜瓜布刷洗而受到損傷時,內部的添加物便更有可能轉移至食品上。
最後,接觸時間長短與面積大小也有很直觀的影響,接觸時間越長、接觸面積越大,添加物就有更多機會從包材跑到食物上,轉移程度就會越高,增加風險。不過,食藥署也指出,多數民眾在使用這些包材的時間不會太長,因此並非優先考量的要素。
食藥署最後提醒,針對塑膠類,該署已明定相關標準訂有材質試驗,只要符合「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之塑膠材質容器具,在正常使用情形下,不至於造成生理上的影響,一般民眾無須過度擔心。
***-----------------------------------------------------------------------***
★用錯鍋子!他「雙癌纏身」 一驗全是致癌物!名醫揭這些日用品恐也有毒
摘錄自:2024/07/17 CTWANT【新聞中心蔡經謙/綜合報導】家中煮飯的鍋具出現「這狀況」,小心吃進致癌物!一位男子長期在外地經商,不幸罹患腎臟癌、膀胱癌而返台就醫,檢查才發現體內「全氟碳化物」數值超標,原來他常用不沾鍋烹煮食材,但1個舉動無形中讓毒素全下肚。
《腎臟癌、膀胱癌纏身,就醫驚見1數值超標》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在節目《小宇宙大爆發》說到,一名男子因雙癌纏身來看醫生,抽血檢測結果顯示他體內的鐵氟龍代謝物包含「全氟辛烷磺酸(PFOS)」數值高達35.97,遠超過標準值3.5~25.7;此外,全氟辛酸(PFOA)數值7.17也偏高,標準值1.6~7.7;而為這兩項環境荷爾蒙已被證實與腎臟癌有關。
《毒素全下肚!劉博仁醫師:不沾鍋這狀況就要換》
劉博仁醫師進一步探究原因才發現,該患者因為工作繁忙,平時請了一位阿姨幫忙料理三餐,不過對方很節省、不沾鍋已經用到斑駁也沒有更換,就這樣持續用了5、6年,沒想到生病檢查才知道體內的環境荷爾蒙超標。
劉博仁醫師提醒,如果有使用不沾鍋,購買前建議先詢問廠商是否含有鐵氟龍成分,如果沒有當然最好,一旦有的話,只要看到不沾鍋有一點刮痕,就要更換鍋子!
《不只不沾鍋會有鐵氟龍!觀察生活用品「這特點」多留意》
需要注意的是,這類環境荷爾蒙、鐵氟龍、全氟碳化物也不只是出現在不沾鍋。劉博仁醫師提到,例如許多防水衣物(如雨衣)、食品器皿、食品包材(如一次性餐具)、甚至紙吸管,也可能出現鐵氟龍,用意一樣是為了「不沾」、能讓水或食物都滑溜溜地流過,所以很多「一次性餐具」等產品都可能有這類物質。
根據食藥署、菁英診所資料,鐵氟龍與PFASs等環境荷爾蒙屬於內分泌干擾物質,過度暴露後,當人體內累積過多這類物質後,不僅與尿酸濃度升高呈正相關,還會影響甲狀腺代謝、免疫系統,甚至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此外,PFAS在體內累積的濃度,也與癌症、腎臟疾病、肝臟與心血管疾病顯著相關。
劉博仁醫師提醒,我們大多都知道塑化劑很毒,但塑化劑在人體的半衰期比較短,只要多喝水、幾個小時或1、2天就可以排掉;反倒是鐵氟龍,一旦進入體內,其半衰期往往長達1~2年,且不容易排掉,建議自己在家煮飯的時候注意鍋具的使用習慣,如果是外食也要盡量自備餐具,才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