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日竟有32個同名鐵路車站★一張老照片 揭露「Y」部隊援中抗日史★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 「山東陸橋」曾連接兩岸★夜夢難安風水師指點 大溪道光年間墓碑出土★發現中國最古老文字 山西「陶寺遺址」疑為堯舜之都★ 中國已發現裸體陶俑三千件★中國古王朝更迭 氣候搞的鬼★死守大膽島 神雞靈犬稱英雄★「龍山鎮石」 梅山半天村鎮村之寶★纏足、吸鴉片統統登記 日據戶口名簿 見證時代變遷★第一代身分證 沒照片認指紋★香港首富自曝96年綁架案細節★你可能不知道!台灣鐵路與客家人的那些歷史★1912年開始的台灣鐵路餐車歷史★單手翻杯蓋 台鐵失傳的沖茶絕技★消失的絕技!台鐵司機員進站「套圈圈」原因曝光★★★

 

台鐵最早以原民語命名隧道(歷史痕跡1)
「掃叭」是阿美族語,意「桌面」 或「平台」。據傳,古時阿美族人見舞鶴台地像桌面平坦,稱之為「掃叭」,日治時代建花東線輕便鐵路穿越舞鶴台地,也因此命名為「掃叭隧道」,也是台灣鐵路隧道中,最早以原住民語命名的隧道。
掃叭隧道當年位於花東線鐵路的舞鶴站至三民之間,民國3年動工,以人工進行地層開挖,因工程難度高,進度延宕,民國7年10月18日才完工,全長共1166公尺,於台東線全通時一併啟用。因掃叭隧道兩端的引道坡度超過20/1000,列車要爬上這個坡度,必須在遠方就加速,不利列車行駛。
在花東線鐵路拓寬時,鐵路局決定新建自強一號與自強二號隧道取代。民國75年12月28日切換完成,掃叭隧道便廢棄至今。(記者楊宜中整理)2010/06/04 自由時報
***-----------------------------------------------------------------------***
臺日竟有32個同名鐵路車站
2014/11/24 ETtoday【記者游琁如/台北報導】台日雙方除了歷史重疊外,各地地名也有相似處,光是兩國車站同名便有32處!3月11日起至8月20日在日本全國展開與32站名同名之日本民眾招募,同名的32名幸運旅客,於今(24)日來台四天,進行「1日站長」體驗活動,感受台日雙方鐵道樂趣。從北到南兩國共32個同名車站,分布於各縣市,相當有趣。
交通部觀光局表示,日本民眾熱衷鐵道旅遊,為推廣臺灣鐵路文化,該局曾邀請鐵道專門媒體來臺取材,也和日本双葉社合作「鐵路便當一個人的旅行 (駅弁ひとり旅)」漫畫等方式,以期開發日本鐵道迷市場,而臺日間同名鐵路車站有32處,這是世界唯一,更是其他國家無法仿效的賣點。
3月11日起至8月20日止進行「招募32車站同名者擔任一日站長(32駅同名さん1日駅長募集)」活動,在日本全國展開招募與32站站名姓名或名字相同之日本民眾的推廣活動,於9月3日自全國各地投稿明信片中抽出各站幸運旅客。這32名同名幸運旅客,於11月24至27日在榮譽團長-臺灣觀光親善大使小林幸子的領軍下,來臺進行4天3夜參訪體驗旅遊。
32名旅客連同其陪同親友,將分成7條路線分別走往北、中、南、東與旅客同名之車站進行2天的實地參訪,屆時各車站也會由臺鐵局依車站特色進行導覽、參觀、合影、列車進站引導、臺南新市毛豆美食品嚐等相關的體驗儀式,並走訪平溪十分、內灣、臺中及高雄鐵道願景館、池上大波地等旅遊景點。
******
同名車站包括縱貫線北段(基隆-竹南)的松山、板橋、桃園、富岡;臺中線(山線)的豐富、豐原;縱貫線(海線)的大山、日南、清水、追分;縱貫線南段(彰化-高雄)的大村、田中、水上、新市、大橋、岡山;宜蘭線(八堵-蘇澳)的大里、龜山、中里;北迴線(蘇澳新-花蓮)的新城;臺東線(花蓮-臺東) 平和、豐田、南平、大富、瑞穗、池上、關山;屏東線(高雄-枋寮) 竹田、東海;內灣線(新竹-內灣)的竹中、橫山、富貴等共32車站
列車進入板橋站,日本籍的一日站長等在月台,巧的是她還姓板橋。開車鈴聲大作,拿起手電筒畫圈代表檢查一切OK,來自東京的板橋惠子,住家附近也有一個板橋火車站。台灣和日本像這樣的同名車站,就有32個。特別選出和車站同名的日本人,體驗當站長。北部同名車站包括,板橋,松山,大里中里和龜山,跨海當起同名車站代言人,不免有點緊張。另外一位松山先生,還展現自己的手語長才。五度來到台灣,期待分享學到台灣鐵道的點滴給日本的家人朋友。鎖定鐵道迷,台灣用另類方式拼觀光,希望能吸引更多人,關注在地特有的文化
***-----------------------------------------------------------------------***
一張老照片 揭露「Y」部隊援中抗日史
【亓樂義/台北報導】抗戰時期美國陳納德將軍率領飛虎隊,在滇西戰場協助中國抗日早為人知。其實,除了這支美籍志願空軍,抗戰末期還有一支由四千多人組成,代號為「Y」的美國陸軍部隊,參加中國遠征軍從雲南的反攻行動,為中、美合作譜出一段動人的樂章。
這段歷史能公諸於世,得力於一部名為《尋找少校》的紀錄片,去年榮獲中國電視紀錄長片「十佳作品」之一。該片由鄧康延、章東磐、孫敏、江汶等民間學者,歷時三年完成。他們翻山越嶺,聯繫兩洋,從蛛絲馬跡中拼出故事的原貌。
故事源於六十年前的一張老照片,一場軍事葬禮,現場有全副武裝的美國軍人,一名手持《聖經》的美國軍官主持喪禮。一九四四年秋,中國遠征軍收復雲南騰沖,一名遠征軍軍官來到附近和順鄉唯一的照相館,要求沖洗一堆膠卷。相館連夜沖洗,並加洗一份作為「收藏」。雲南作家孫敏說,她當時看到照片並未感受其中代表的意義。不久,這些民間學者在騰沖國殤墓園有了驚人發現,在九千多塊陣亡將士碑的墓園旁,有一墓碑寫著,「民國卅三年夏,滇西戰役進入反攻階段,盟國軍隊來華助戰,在收復騰沖戰役中,美軍中尉夏伯爾等十四名官兵壯烈犧牲,茲特立石以慰英靈。」
經深入查證,鄧康延等人驚訝發現除了陳納德的飛虎隊,在滇西戰場上尚有一支四千多人的美國陸軍部隊,代號「Y」,由步兵、炮兵、工程技術人員和野戰醫院的醫護人員組成,編入中國遠征軍的一個營,協助中國從西南反攻。問題是,葬禮中犧牲的美國軍人又是誰呢?孫敏找上移居美國的友人江汶,她是一名熟悉遠征軍歷史的雲南籍學者。幾經波折,她找到當年中國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將軍的外孫伊斯特布魯克,託他聯繫美國軍方提供資料,最後終於查到一頁「Y」部隊的陣亡名單,共十九人,包括梅姆瑞少校。根據名單,江汶循線找到少校的遠表侄,由他連絡少校兩名住在德州的女兒,說明騰沖當地要為少校立碑。少校女兒安慰之餘,提供一九四四年五月廿日其父陣亡的通知書,詳載少校犧牲經過與地點,孫敏立即想起那張老照片,和通知書描述的場景相符。
通知書寫著,「一九四四年五月廿日,在攻擊高黎貢山一處叫做大塘子的日軍陣地時,梅姆瑞少校曝露在一個顯眼位置,日軍一發炮彈落在離他很近的地方。他身受重傷,在被抬上擔架後不久就犧牲了。」這段記載和當地一名中國農民的一份紀實手稿也相當吻合。原來,當年戰況緊急,梅姆瑞少校陣亡時就地埋葬,直到一九四六年美國派人尋找少校墓地,將其部分遺骨運往德州老家隆重下葬,部分遺骨則留在現場,作為英雄另一處安息之地。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二○○五年夏,在鄧、章兩人資助下,江汶陪同少校的兩個女兒踏上雲南。沉默六十一年,梅姆瑞在他成仁之處,終於等到他的女兒。章東磐說,少校夫人早於一九九六年病逝,葬於德州其夫公墓旁,「她看到丈夫得到中國人的懷念,足以告慰她孤獨的大半生。我們希望能幫助她完成生前的心願。」2010/02/18 中國時報
***-----------------------------------------------------------------------***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 「山東陸橋」曾連接兩岸
在台灣海峽有一條淺灘,從福建東山島向東偏南延伸,經台灣海峽至澎湖列島,最後連接台南。經中國、美國科學家多次考察,一致認定這條曾經連接兩岸的「橋樑」,被稱為「台灣海峽(東山)陸橋的發現」,於近日入選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
1980年代,有學者從古地理學和考古學的角度考察認為,大約距今2.5萬年前,氣候急遽變冷,整個東部海面大幅度下降;到距今1.8萬年時,海面下降至最低位置,於是華南沿海形成寬達上千公里的遼闊濱海平原,很多河流一直延伸到濱海平原的外緣,並形成許多河谷。台灣海峽海底河谷有向南及向北二大河系,分別流入中國南海海底及東海海底。
桃園縣、新竹縣、台中縣、南投縣、嘉義縣、高雄市、屏東縣等地,近幾年先後發現犀牛、劍齒象、劍虎、野牛、野豬等化石,這些動物化石與中國四川、浙江、廣西等地洞穴堆積層中發現的十分相似。專家認為,新生代第四紀時,海水退出台灣海峽,大陸與台灣連成一片陸地,華南的劍齒象、犀牛、古鹿、野牛、野豬等不斷移往台灣,才會造成兩地同時存在相似的哺乳動物化石。
另外,東山縣博物館近年也通過海底考古挖掘,收集到亞洲象、犀牛、熊、野豬、水牛、野馬等哺乳類動物化石達3100多件,數量之多及品種之全皆為中國所罕見,而且這些動物化石與台灣出土的動物化石有驚人的一致,足以證明台灣海峽有「東山陸橋」的存在。2009/12/25今日新聞
***-----------------------------------------------------------------------***
桃縣╱夜夢難安風水師指點 大溪道光年間墓碑出土
大溪鎮民謝文揚兩度於夢中,有人表示被埋在土堆下無子嗣祭拜,十分難受,加上他最近又經常心神不寧,經求助懂得風水的師傅後,找來挖土機難夢境處進行開挖,果然挖出道光年間的墓碑,迄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更不可思議的是,該墓碑昔日同時葬著兩個兄弟,其中一名叫古文揚,正好和發現人謝文揚同名,令人嘖嘖稱奇。
據悉,家住大溪鎮南興里仁和路的謝文揚,是於八年前的晚間在回家路上遇到一名老者,該名白髮蒼蒼老者將他攔下後拿了一大疊的千元鈔票要給他,希望為他蓋個廟,當時他以為該老者腦筋有問題,就不理他就返家中,想不到當天晚間該名老者就出現在夢境,說他就是出現在路上的老者,並表示由於他死了許久,又沒有子嗣,希望有人幫他祭祀。
謝文揚說,他一向不信鬼神,所以不以為意,雖然五年前該名老者又曾出現在夢中,但他也認為是巧合,且是他太疲累所致,不過,最近他精神一直不寧,老者的事再度浮在腦海上,剛好他所做行業是廟宇彩繪師,且最近找他繪畫廟宇的師傅柯居財對風水和超渡十分在行,於是就把該現象向柯居財說明,柯居財認為該名老者的托夢應屬真實,於是按照謝文財所說出的夢境找到疑似墳墓處,再找來挖土機將土堆清除後,果然發現寫上道光四年,二十六世古文相、古文揚合葬的墓碑,而墓碑的後人則寫上祀姪宗文、宜文立,按照道光四年換算後,是西元一八二四年,迄今已有一八六年的歷史。
謝文揚在發現該墓碑後,可謂嚇了一大跳,柯居財也表示該墓碑一定尚埋有白骨,除了一起隆重祭拜之外,也希望地方人士在該處立個廟,還古文揚兄弟的心願,相信古文揚和古文相一定會庇佑大家的,不過,鎮代呂理文說,因為該墓碑所佔的地屬地方徐姓祭祀公業的土地,而且徐姓家族想把該塊土地賣了,會不會答應留下該墳墓必須要進行溝通。
地方人士則對於謝文揚兩度托夢之事,且死者古文揚又和他同名之巧合則表示不可思議,而謝文揚也說兩度托夢給他絕對千真萬確,絕非炒作,許多聞訊者均前往一窺究竟,大家也都表示嘖嘖稱奇。2010/01/02 今日新聞 記者范文濱╱桃園報導
***-----------------------------------------------------------------------***
發現中國最古老文字 山西「陶寺遺址」疑為堯舜之都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公開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以南的「陶寺遺址」考古發現,揭示在遺址出現的青銅器、都城地基及最原始的「文字」等,認為它們的歷史比現時公認的中華文明起源、夏朝後期距今3700多年的「二里頭文化」還早500多年。有考古專家認為,遺址很可能就是「堯舜之都」,但也有不少專家提出質疑。
香港《明報》報導,中國上古時代有所謂「三皇五帝」,然後才進入夏商周的信史時代(有文字記錄的時代),雖然《史記》首篇《五帝本紀》記載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五帝時代」,但在當時尚未有文字記錄,以及缺乏考古證據下,這時期一直只被當作「傳說時代」。能否找到堯舜時代存在的考古證據,因此變得非常重要。
「陶寺遺址」最先於1950年代發現,中國社科院考古所隨後於1970至80年代進行首輪大規模挖掘,發現逾6000平方公尺的住宅區和墓葬區,挖出千餘個墓穴,其中9座屬大型墓穴。墓穴規模反映當時社會已呈金字塔式的階級結構,處於塔尖的大型墓穴陪葬品豐富,有鼉鼓、彩繪龍紋陶盤等重要器物,墓主應是掌握祭祀和軍權的部族首領,初具王者風範。
當年挖掘結果認為,陶寺遺址與「夏墟」並無關聯,直至2001年,大陸科技部決定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列為重點項目,陶寺遺址再成為研究焦點。考古學者隨後兩年在遺址開出一個個探洞,挖出一鏟鏟黃土,才發現遺址規模遠超過想像,一座龐大古城終於再呈現世人眼前。
考古學家發現,遺址早期城址長約1000公尺、寬約580公尺,面積為58萬平方公尺;中期擴建成長約1800公尺、寬約1500公尺,面積達280萬平方公尺的巨型城址。王族墓地、宮殿區、下層貴族居住區、普通居民區、手工作坊區等一應俱全,具備都城的基本要素,令考古學家不禁把遺址與傳說中的「堯舜之都」聯繫起來。
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認為,凡此種種足以將中華民族可考證的文明史往前推進500年。遺址出土的瓦片和精美的刻花牆皮,是迄今年代最早的陶製建築材料。當地出土的一個殘破陶製扁壺,上面兩個朱砂書寫的符號,更被認為是目前所知的最古老中國文字。
扁壺兩側的兩個符號,多數專家認為其一是「文」字,對另一符號則分歧較大。領導挖掘的考古專家何努認為是「堯」字,而「文、堯」連起來解釋,可能是當時人們對堯帝的稱頌。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那個符號是「命」、「昜」、「邑」或「唐」字。還有專家認為,符號不一定是文字。
扁壺兩側的兩個符號,多數專家認為其一是「文」字,對另一符號則分歧較大。領導挖掘的考古專家何努認為是「堯」字,而「文、堯」連起來解釋,可能是當時人們對堯帝的稱頌。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那個符號是「命」、「昜」、「邑」或「唐」字。還有專家認為,符號不一定是文字。
「(這兩個符號)是文字的可能性很大。」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說,甲骨文被發現時,經常是成串、成片的字符一起出現,即便一時無法準確判讀出這些字符的含義,也不影響認定它就是文字。在陶寺遺址,目前發現的只有這麼兩個符號,要下結論說那時已經出現文字,證據並不足夠。:2010/08/05 今日新聞
***-----------------------------------------------------------------------***
中國已發現裸體陶俑三千件
(中央社台北10日電)中國大陸考古學家初步統計,自1950年代以來,已發現3000多件裸體陶俑,其中包括不少女性俑和個別的宦官俑。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焦南峰對新華社指出,五十年前考古學家在漢長安城西北部考古調查時,首次發現裸體陶俑,之後便根據陶俑不著寸縷的形象稱之為「裸俑」或「裸體陶俑」。初步統計,到目前至少已發現2000多年前漢代裸體陶俑3000多件。除了男性和女性裸俑外,專家在陽陵帝陵外藏坑還發現陰莖短小、陰囊全無的宦者俑。
焦南峰指出,秦始皇陵先後發現和出土的陶俑數千餘件,但僅有男性,尚未見到女性和宦者俑。而西漢陶俑中男性、女性俑都有,陽陵出土的宦者俑則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同類實物資料,「這對中國古代宦官制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010/08/10
***-----------------------------------------------------------------------***
中國古王朝更迭 氣候搞的鬼
【連雋偉/綜合報導】由中國科學院率領的中、歐科學團隊,比對近兩千年來數據後,得出大膽研究結論,中國歷史上王朝傾頹、內戰或遭外力入侵,大多是由於寒冷的氣候條件所導致的,其次原因才是封建制度、階級鬥爭或治理不善。這是全球首次針對氣候對中國古社會的影響,作出系統性的研究。
儘管與天氣相關的氣候條件如乾旱洪水或瘟疫等會加速中國朝代更迭的理論並非新發現,但在中科院專研氣候對人文影響的專家張志斌率領下,中國大陸與歐洲科學家,將兩組逾一九○○年的數據拿來比較。他們研究戰爭頻率、米價變動、蝗災、乾旱以及洪水,並將內戰和外力入侵作出畫分。同時也透過研究,重建當時的氣候狀況。
張志斌研究團隊最大不同處,在於還沒有人系統審視過中國長期的動亂歷史中,仔細研究氣候與中國社會具體是如何相互作用。這種系統研究還屬首次。
研究發現,嚴重糧食短缺引爆內戰,或是讓飢餓的遊牧民族從蒙古大草原傾巢而出,其實一直都和長期的氣候寒冷化脫不了關係。相反地,中原的安定繁榮,原因則是持續的溫暖氣候。
該篇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的論文,得出結論為:「農業王朝的崩解,諸如東漢、唐朝、北宋、南宋,以及明朝,都與低溫或溫度驟降有關。」
文章指出,氣溫一年若平均下降二℃,就會讓草原的生長最多短缺四十天,而草原對畜牧業來說相當重要。食物短缺可能讓這些朝代國力衰退,北方遊牧民族受到溫度變動的影響更劇烈,因此南侵。
當氣候惡化超越當時科技與經濟體系的承載力時,庶民不是被迫大規模遷徙,就是爆發大規模暴動。研究發現,氣候變冷時也會有更多乾旱及洪水,但直接引發戰爭與朝代變動的,則是米價變動以及蝗災。
他們發現羅馬帝國和馬雅文化,也是在氣候變冷時衰亡。張志斌研究團隊還推測,每一六○年或三二○年氣溫的周期性地變動,與自然氣候的變化,亦即太陽活動和地球自轉、公轉的波動有關。2010/07/15中國時報
***-----------------------------------------------------------------------***
死守大膽島 神雞靈犬稱英雄
(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24日電)金門大膽島為國軍駐守的第1線島嶼,經過歷次戰役屹立不搖,被譽為英雄島。島上官兵不僅是英雄好漢,而且神雞、靈犬護佑的感人事蹟,傳為島上的佳話。
大膽島位於小金門西南方,面積約0.79平方公里,與面積約0.28平方公里的二膽島,互為犄角,國軍駐守兩島,監控4000公尺外的中國廈門港,在兩岸對峙緊張年代,為國防第1線重要據點。
民國39年7月26日發生的大二膽戰役,共軍出動1個加強營約700人兵力摸黑攻擊大膽島,企圖做為進犯金門的前哨站,但遭到駐軍營長史恆豐少校率領不到300名部屬迎頭痛擊,經過一晝夜血戰,予以擊退。
47年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砲戰,共軍459門火砲對金門島群瘋狂砲擊,在44天砲戰中,砲擊47萬餘發砲彈,其中,大、二膽兩島即承受近12萬發,為落彈密度最高的戰場。戰爭打響大膽島為英雄島的美名,有道是「英雄有淚不輕彈」,然而當護佑官兵的大膽神雞、靈犬茜露中尉離去時,官兵們還是傷心不捨,闢建墓園,青山忠骨長相作伴。
其中,位於島上北山的「神雞之墓」,埋葬著1隻「落都紅」種的母雞。根據墓前碑誌記載,這隻母雞色紅艷美,體重3公斤,日產1卵,八二三砲戰一開始,每逢對岸砲擊前,牠就先展翅鳴啼、飛走窩藏示警,使得官兵能適時躲避,保全性命,因此,被稱為「神雞」。神雞在49年1月間,走完生命旅程,官兵為其修墓,表達感念。現有「神雞之墓」是50年3月由埔光部隊建造,54年海鵬部隊再行整建塑像。
島上另一處「茜露墓園」,則是靈犬助戰的英雄故事。茜露為德國種狼犬,經過嚴格的軍犬訓練,43年分發到大膽島服役,擔任大、小虎山間斷崖、巨石縫隙等死角的搜索、警戒勤務。根據墓誌記載,44年冬天,3名共軍水鬼摸上小虎山,茜露撲殺2人,重創1員,官兵有感於牠的忠勇,譽為「戰鬥英雄茜露中尉」,戰後,中外貴賓踏上大膽島,都以一睹靈犬英姿為榮。
茜露是生於39年6月20日,自分發大膽島後,一直堅守著戰鬥崗位,直到59年2月3日以20歲高齡老軍犬揮別人間,守軍班超部隊官兵為感念其「勤於職守、忠義感人」的精神,在大虎山側構工修建「茜露墓園」紀念。
大膽島碼頭城牆上,斗大的字寫著「大膽擔大擔,島孤人不孤」,為官兵的精神標語。島上官兵的確是不寂寞,因為,國防最前線的英雄們有神雞、靈犬的英靈長相護佑。2010/07/24
***-----------------------------------------------------------------------***
「龍山鎮石」 梅山半天村鎮村之寶
〔記者謝銀仲/梅山報導〕嘉縣梅山鄉半天村有一顆名為「龍珠鎮石」半圓型巨石,當地賦予神奇傳說,梅山市區進入太平山區中間地帶的半天村,因位處樞紐,開發年代久遠,據當地耆老說,早年半天村太平公路旁就有一顆露出地表半圓型的大石塊,聳立當地出水口龍脈,不知是月光折射等緣故,半圓型大石塊夜間有時會散發光芒,因而蒙上一層神秘面紗,村民視它為半天村的鎮村之寶,取名「龍珠鎮石」。
林姓村民說,「龍珠鎮石」外露地表的形體,雖然是半圓形,但整顆石頭,是否是圓形﹖因涉及風水,屬於地方禁忌,沒人敢碰觸、挖掘及探索,因此,至今仍是個謎。林姓村民指出,3、40年前水公司要改善梅山淺山地區居民飲水問題,價購「龍珠鎮石」及周邊土地要蓋淨水廠,水公司不知「龍珠鎮石」在村民心中地位,整地時原擬用怪手把大石頭打碎,幸村民提早得知訊息。
林姓村民表示,村民無法容忍鎮村之寶「龍珠鎮石」要被摧毀,因而集體到淨水廠向水公司抗議,揚言為捍衛「龍珠鎮石」不惜流血,迫使水公司讓步,保留這顆巨石,並在巨石周邊施設水泥緣石保護。隨著時代變遷,「龍珠鎮石」雖封存淨水廠內,村民無法入內檢視,不過,村民仍常從淨水廠大門口鐵欄杆向內探視,默默守護,深恐「龍珠鎮石」受到絲毫的傷害。2010/08/09 自由時報
***-----------------------------------------------------------------------***
纏足、吸鴉片統統登記 日據戶口名簿 見證時代變遷
2013/11/26中國時報【楊漢聲╱花蓮報導】「吸食鴉片也有戶口證明!」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內存放著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戶口名簿,上方纏足、吸食鴉片、種痘等欄位,與現今制式的戶口名簿截然不同,甚至還有婢生子、妾等稱謂,是現在絕不可能看見的,這一疊疊陳舊的戶口名簿也見證了大時代的變遷。
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戶口名簿,歷經多次「受災及搬遷」僥倖得以保存,上面佈滿著歷史痕跡,幾本還有明顯水漬,所幸戶政事務所現在都已全面數位化,將資料製作成電子檔,避免再遭受損壞。
富里戶政事務所主任羅智美表示,這些戶口名簿都是從日據時代留下來的,很多都是用日文書寫,上方的欄位也非常特殊,如吸食阿片、纏足等欄位,都是那時特有的,吸食「阿」片就是吸食「鴉」片,當時台灣有許多民眾吸食鴉片,日本政府沒有禁止,在表格內會寫上阿,表示特許吸食鴉片。
除了吸食阿片外,尚有纏足、種痘等欄位,尤其稱謂更是會令人大開眼界,如妾、婢生子等,反映當時社會現況。
羅智美說,當時戶政歸屬警察單位管理,光復後,戶政仍是歸屬於警察單位,最後才獨立出來,所以這些資料經過多次「搬家」,有些資料早已損壞或遺失,所幸現在全部都以掃描存入電腦建置電子檔,以避免資料遺失。
***-----------------------------------------------------------------------***
第一代身分證 沒照片認指紋
2014/11/27中國時報【黃天如╱台北報導】身分證被視為國民身分證明, 但你知道第一代身分證沒有照片嗎?國家檔案局舉行「案藏瑰寶」展覽,首度展出第一代中華民國身分證,由於當時照相不普及,身分證不須附照片,為辨別身分,背面必須登載當事人10根手指頭的指紋特徵,相當有趣。
展覽也首度展出民初發行,只限在中國大陸使用的金圓券,一張面額就高達25萬元,可見當時通貨膨脹嚴重。金圓券之後,中央銀行在大陸改發行銀圓券,但要5億元金圓券才能換1元銀圓券。同時間台灣發行的舊台幣,通膨情況也相當驚人,於是,中央銀行於1949年發行新台幣,當時4萬元舊台幣才能換1元新台幣。
同樣也是國家檔案局首次展出的珍貴檔案,還有1945年抗戰勝利時,台灣政府遣返日僑及日俘公文。為避免日人趁機「掏空」台灣,加上遣返船有載重限制,被遣返者只能帶最貼身物品,如冬、夏季衣服各3套,肥皂兩塊,牙刷、牙膏、牙杯各1個等。
國家檔案局主祕陳美蓉表示,許多民眾看到這些舊檔案,不禁想到電影《海角七號》中,遭遣返的年輕日本軍人,在甲板上一邊躲著想跟他回日的台籍少女,一邊掉淚的淒美畫面。
這次還展出民初憲法草案中認定的中華民國國旗,不是青天白日滿地紅,而是代表五族共融的紅、黃、藍、白、黑五色旗。到1928年國民政府制定《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才確立國旗為原海軍軍旗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長陳旭琳說,即起至明年5月底,在新莊聯合辦公大樓1樓舉辦「案藏瑰寶」展覽,展出70件珍貴檔案都是一時之選。
***-------------------------------------------------------------------***
香港首富自曝96年綁架案細節
2013/ 11/29 自由時報【編譯詹立群/綜合報導】近年除在股東會上發言外甚少受訪的八十五歲香港首富李嘉誠,二十八日罕見地攻占報紙版面!中國廣州南方都市報系以「李嘉誠反擊:說我撤資 是大笑話」為題,大篇幅報導李嘉誠訪談錄,他直言受訪是對撤資、「地產霸權」等指控的反擊,並提及考慮從政、香港不能「人治」等政治議題,還披露長子李澤鉅在一九九六年被綁架的細節,高調言論引發港人熱議。
針對九六年香港悍匪張子強綁架李澤鉅的細節,李嘉誠說,當時張子強獨自前往李家,開口就要二十億港幣(約七十六億台幣),他馬上答應,但表示「現金只有十億,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銀行領」。李嘉誠當時的冷靜連張子強都感到意外,李則回應「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我們在香港知名度高,但一點兒防備都沒有,比如我自己在清晨五點多開車去新界打球,在路上很容易就被攔下,我竟然一點兒防備都沒有。」
這起綁架案發生在九六年五月,李澤鉅乘車返回寓所途中,遭張子強集團攔截綁架。據傳張將李澤鉅囚禁在一個偏遠的廢棄雞場,然後身綁炸彈,隻身到李嘉誠家中勒索贖金,但李嘉誠並未證實張來時身上綁了炸彈。張收錢後親自駕車將李澤鉅釋放,李澤鉅毫髮無損。
訪談中並未提及李嘉誠最終給了綁匪多少錢,據稱最後張子強成功拿到高達一○.三八億港幣巨款,與長江基建的股票編號「1038」一樣。但張子強事後來電,說把錢賭光了,要李嘉誠「教教他」,李嘉誠拒絕。不過,有傳言指李嘉誠要張子強買長江實業股票。
張子強後來在中國落網,因其他罪行被判處死刑,曾以「身為香港居民,且犯案地點在香港」為由,要求港府引渡遭拒,於九八年遭槍決。
李嘉誠在專訪中形容港人指控他是「地產霸權」,以至於要拋售百佳超市、被視為要從香港撤資說法是「大笑話」。李嘉誠說,健康社會中政府與企業息息相關,關鍵是政府行使權力必須以法治為基礎、公平公正地落實政策,香港不能「人治」,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
李嘉誠一九二八年生於中國廣東潮安,十二歲移居香港。二○一三年「富比士」雜誌全球富豪榜排名第八,總資產達三百一十億美元,並連續第十五年成為全球華人首富。

***-------------------------------------------------------------------***
★你可能不知道!台灣鐵路與客家人的那些歷史
摘錄自:2020/05/06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台灣的鐵路自1887年清末開始興築以來,一直就和客家人有著深深的連帶,承包鐵路工程的商家不僅多數是客家人,築路的工人也大多數是來自竹苗一帶的客家人。鐵路完工後,這些客家人也就順勢成了第一批的鐵路員工。
1895年日本人治台後變更路線,但基本仍沿用客家包商和工人。之後鐵路越開越長導致人手不足,日本人乃允許工人介紹新手上工,如此一來,客家人的比例就更高了。
1908年到1926年之間,全台的鐵路和林鐵雖未完全連通,但基本上西部縱貫線和東部五分軌鐵道已完工通車,此時配合日本政府開墾東部的政策,於是造成了大量客家人的外移到都市或工作地點,史稱「島內二次移民」,從此,客家人遍佈全台。
在老一輩的經驗中,很多人未買票偷上車,若遇到列車長查票,只要用客家話求情,一般都會通融。早期的車位一票難求,尤其過年過節返鄉,若買不到坐票的話,很多人都會試著用客家話買票,所幸,全台許多大站、尤其是台北車站的票務人員,絕大多數都是客家人。
此外,台鐵便當遠近馳名,但大多數人都不曾留意,菜色都是從客家菜變化而來,尤其台北車站、池上和嘉義奮起湖的便當,都有著濃濃的客家味。
如今,高鐵和高速公路載走了不少旅客,但台鐵卻多了許多「遊客」,很多車站都配合文化創意產業的行銷;西部從台北到新竹、南部從高雄到屏東,處處都令人驚奇;東部更是熱鬧,好山好水加上客家好人情,一直都是台灣重要的觀光聖地。
***-----------------------------------------------------------------------***
★1912年開始的台灣鐵路餐車歷史
摘錄自:2021/11/10 網路新聞【綜合報導】最近因為台鐵的米其林餐車要登場,究竟台灣鐵路的餐車始於何時又成為話題。為了避免新聞稿跟各種不良刊物的錯誤誤導,還是整理一下目前手中有的資料提供參考。首先是,據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台灣總督府出版的《台灣鐵道概況》一書所描述,一九一二年度起,縱貫鐵道晝間急行列車加掛「一等食堂車」。因此,台灣鐵路的餐車源起,便可說是以此車的餐車運用開始為濫觴。雖然說,早於此時,鐵道部是先在車內設置販賣部,但是這樣仍無法滿足行旅需求,所以才做出有餐桌與座椅的餐車。不過,必須說明的是,當時的這車不是全車都是餐車,而是跟一等客室合造,所以用戰後的講法就是「一等客餐車」。

那麼,這批車是什麼車呢?它其實就是形式表記為イシボ的「食堂付一等客車」,是大正年間急行列車裡的一等車主力車種。根據鐵道部方面大正九年(1920年)留下的形式圖紀錄,イシボ一共製造了七輛,且分成四個不同的小族群: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3月,イシボ1與2號出廠(形式稱號為イシボ1);在明治天皇駕崩後,年號改為大正元年的1912年8月,イシボ3與5號出廠(形式稱號為イシボ3);同年的11月(一說是12月),イシボ4與6號出廠(形式稱號為イシボ4);最後的イシボ7號(形式稱號為イシボ7)則比較特別,是在大正四年(1915年)3月才加入陣容。

當時的鐵道部會在此時於一等車內附設食堂的食席,是與當時日本內地鐵道的流行潮流有關。自從日本明治維新後,引進了許多歐美的洋式生活情調,特別是那些上流社會人士,可說十分著迷於歐美上層社會的社交文化。這些高級仕紳淑女,搭乘火車時除了要有「高級」的一等車座席外,也要享受鐵道上用餐的浪漫。於是,列車上的食堂應運而生,可說是種飛奔於鐵道上的高級餐廳。

台鐵這第一批一九一〇年代所開始使用的「一等附食堂車」,在設計上也延續了明治維新以來的洋風潮流,特別是車側的橢圓窗與一等車徽章銘板,都與歐美的高級列車類似。以日本鐵道史上大約同時代的食堂車設計來看,九州鐵道為了豪華急行列車編成,而在明治後期向美國所訂購的食堂車,便算是較為類似的車型。 
 (這裡補充一下,應該有人知道JR九州的豪華「或る列車」,這個就是在致敬明治時代的這列豪華車,現代版是由著名的車輛設計師水戶岡銳治操刀,參考原信太郎模型做出來的車。日本的豪華列車,也是要搭上歷史文化內涵才有賣點啊)

台鐵的這款初代附有餐車食堂的客車,其實主要的空間還是一等客室,這個客室的走道是在側邊,因此可以說是類似歐美開放包廂式的車內設計。三人坐的沙發用花卉圖案布料為面,給人相當高級的感覺。椅背上延伸到車頂的長柱則有掛衣勾,可讓穿著西裝洋服的貴客吊掛外套。仔細看內裝的照片,還能發現椅背上寫有座位號碼,這或許可說是台灣相當早期的車內座位標號證據! 

值得說明的是,原本都只有在黑白照片看過的這車座椅布,2019年時日本「住江織物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内装の歴史展(Moquette for the railway cars by Suminoe Textile before 1940)」,居然展出了這椅布的實體樣本!
住江織物這家公司,百年來製造了許多鐵道車輛的座椅布,而很幸運的還把這些椅布的樣本留了下來,這當中一塊台鐵在大正年代使用的座椅布料,便很神奇地讓以前只能從黑白照片想像的一等客車內部座椅,有了實際樣本的色彩資訊。這個座椅布是由三種顏色所組成的牽牛花圖案,是台鐵百年前很有名的一等客餐車座椅布,看了真的是好感動好感動,原來百年前的台鐵,曾有這麼好的美學品味啊。

 這批台灣最早的火車餐車,在1937 年度時有三輛被改為全車餐車,不過在戰後初期全部的七輛中只剩五輛仍維持有餐車身分,另外兩輛則已被改成二等臥車。不過,到民國五十年時的統計,五輛餐車中僅剩最後一輛的25DC2003號一直保持餐車身分,其他都已消失於餐車的項下。目前,這七輛車無一倖存相當可惜啊(台鐵的花車SA4101號廣義看起來算是這車有血緣的兄弟啦)!不過,如果這個座椅布能夠在日本的合作授權下重新回到台灣鐵路的豪華餐車上,那不是更有歷史傳承意義嗎?
 ***-----------------------------------------------------------------------***
★單手翻杯蓋 台鐵失傳的沖茶絕技
摘錄自:2023-05-11 網路新聞【吳秀樺報導】對於50歲以上的台灣人而言,早期搭乘台鐵除了台鐵便當之外,最期待的就是列車行進時,台鐵服務人員的奉茶服務。沖茶師一手拿著杯子夾著杯蓋、一手拿著茶壺倒熱水,為客人奉茶,沖茶師將沖好後的茶端給乘客,從透過掌心傳來茶水的溫度,同時感受到人情的溫暖。
《沖茶師巧妙翻轉玻璃杯蓋》
在1980年以前,台鐵光華號、觀光號甚至後來的自強、莒光與復興及平快車的車廂內,台鐵都有提供奉茶服務,列車行進中一籃一籃清洗好的玻璃茶杯與杯蓋,隨著沖茶師傅同時現身,逐一為旅客沖茶,進行奉茶。
此時玻璃杯蓋與杯身在沖茶師手中巧妙的翻轉,杯身撞擊的發出清脆的鏘、鏘、鏘、鏘聲煞是好聽,只要在1940~1970年搭過台鐵的人,對於台鐵奉茶文化的場景不但記憶猶新,可能還懷念不已。
《衛生安全疑慮瓶裝飲料普及 絕技失傳》
當時沖茶師傅提著分別裝有茶葉及白開水的茶壺在列車上穿梭,詢問旅客需要茶水或者開水,隨時提供奉茶服務。
由於早年並沒有隨身保溫瓶、罐裝飲料之類商品,因此在搭公路局或者火車都有提供水服務,當年台鐵車上就有配置沖茶師傅等服務員,在車上提供上車的旅客提供茶水與鐵路便當銷售,讓客人在用餐後,有茶水可以飲用,在當時是相當貼心的服務。
然而,服人員要在搖晃的車廂當中,不但要穩住重心,還要一手拿著杯子夾著杯蓋、一手拿著茶壺倒熱水,在搖晃的火車行進車廂中進行沖茶服務,就現在來看可能是很危險的工作,若是站不穩或者杯子裂開可能會燙到客人,還有衛生的疑慮,因此在1977年之後,因鐵路電氣化車廂更新,加上市售的瓶裝與罐裝飲料普及後,讓台鐵的沖茶師全面退出第一線服務工作,讓台鐵的奉茶文化也跟著失傳。
******
沖茶師傅 提供貼心奉茶服務 台鐵117年慶 台中火車站將重現場景
2004-06-08/民生報/CR2版/中彰投新聞
(記者施豐坤╱台中報導)老一輩的台鐵旅客一定還清晰記得,民國66年以前,台鐵光華號、觀光號及平快車的車廂內,提供奉茶服務,由沖茶師傅逐一為旅客沖茶、奉茶。現仍任職於台中鐵路餐廳的林維岳就是目前極少數仍在台鐵服務的最後一批沖茶師傅。為讓台鐵旅客有機會重溫這一段歷史,台中火車站在明天的台鐵周年慶活動上,將重現這一段令人懷念的場景。
林維岳說,民國38年起,台鐵開始在列車上提供奉茶服務,沖茶師傅提著分別裝有茶葉及白開水的茶壺在列車上穿梭,一一詢問旅客需要茶水或白開水,提供及時奉茶服務。(下略)
******
翻杯倒水 左右開弓失傳30年 台鐵沖茶又來囉
2009-03-02/聯合報/A3版/焦點
(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記得五、六十年代火車服務生穿梭車廂,一手提著茶壺、一手翻杯蓋,為旅客倒茶情景嗎?台鐵最近展開「密訓」,請資深員工傳授年輕服務員翻杯倒水絕活,擬在下半年遊輪式及觀光列車推出,讓暌違近卅年的沖茶服務重出江湖拚觀光。
台鐵熱茶是許多人記憶中溫暖的「火車滋味」,曾伴隨無數人南來北往,直到六十九年才取消。台鐵車勤部經理陳世雄表示,早期台鐵莒光號、觀光號、光華號及對號車都有免費沖茶服務,平快車則要收費,最早一杯兩塊,後來漲為四塊。
民國六十年考進台鐵的侯壽興,是台鐵目前屈指可數的「沖茶達人」。他說,開車前,服務生就要先去領玻璃茶杯,再以手指一一「彈」過杯蓋,經驗老道的服務生「有沒有裂一聽就知道」,再一一把杯子放在座位旁杯架上。(下略)
***-----------------------------------------------------------------------***
★消失的絕技!台鐵司機員進站「套圈圈」原因曝光
摘錄自:2020/04/18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灣不少中老年人都記得過去搭乘火車時,曾看見司機員在列車進站之際,將頭手伸出駕駛室「套圈圈」,但許多民眾不曉得箇中原因,台鐵近日公布答案,這其實是「電氣路牌閉塞制」的交接動作。
臉書粉專「fun台鐵」近日貼出照片,能見到1名台鐵列車司機員將頭手伸出駕駛室,拿著1個白色圓圈要套住月台上的棒狀物體。這是台灣不少中老年人的回憶,當時站長會將路牌放進銅製的大圈圈當中的皮製夾層,掛在月台盡頭,當列車進站時,司機員會將從上一站帶來的大圈圈套入螺旋棒狀受器,並在列車離開時,取走月台盡頭的大圈圈。
台鐵表示,這是「電氣路牌閉塞制」的交接動作,此措施是為防止1條鐵路上同時有2輛列車,駕駛拿到新路牌之後後必須在下一站轉交;若是過站不停的直達車,駕駛員就得發揮「套圈圈」技術,把路牌拋進螺旋棒狀受器。
台鐵說,現在這種電氣路牌,已經被調度集中系統(CTC)取代,由中央控制行車,因此司機員套圈圈的精美絕技也成絕響。
照片喚起不少網友回憶,有網友表示,「好懷念那時候的場景」、「 以前在花東線搭白鐵仔旅行的時候有看過」、「小時候坐北淡線看司機員站長間抛接覺得超帥」,也有網友透露,平溪線、集集線、台中港線目前還看得到司機員表演絕技,「fun台鐵」小編開玩笑說,「以前司機員去逛夜市,老闆都會怕」。

台鐵貼出老照片,顯示過去列車司機員進站時,都會在民眾眼前上演「套圈圈」絕技。(圖取自fun台鐵臉書)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