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肘痠痛(網球肘)肌腱滑膜炎(媽媽手)手指屈肌腱的狹窄性肌腱鞘炎(板機指)腳底筋膜炎(腳底跕著)後腳跟痛
手肘痠痛(網球肘)
這是一種常見的毛病,西醫稱為〔網球肘〕或是〔高爾夫球肘〕。前者是靠右手用力故右肘疼痛就以此命名,同理左肘疼痛就以後者稱之,西醫到目前對於該症的病因仍不甚明瞭,普遍認為是不當的運動傷害,最常見的治法是注射類固醇,但是過些時又會復發,所以一般的醫生都不建議打類固醇。
主要症狀為手肘伸屈時會痠痛,尤其是提水桶;睡覺時拉綿被;或扭毛巾洗臉時,作這些動作都很痠痛,更甚者手肘以下會發麻,甚至有人導致小指僵硬不靈活。病情時輕時重纏綿數月不癒者比比皆是。此病的真正病因很單純,就是以前手肘曾經碰傷所致。〔不用懷疑,病因就是那麼簡單,所以不要忽視外傷〕致於運動或工作之後才發病,這些都只是誘因而已,因為是突發意外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所以往往會被輕忽沒放在心上,沒想到後來卻成了棘手的毛病,最便捷的療法還是〔拔膿術〕,不過施術者必須有技巧才不會治療偏差以致沒效果。用改良的〝賊仔膏〞也能得到改善,但要完全不痛可要花費一些時間。
腕隧道症候群(媽媽手)
媽媽手的症狀是,在手腕背面靠近拇指根部位置(戴手錶處)會痠痛,尤其是洗衣服、扭毛巾等等手腕必需使力時,就會覺得痠痛無法使力。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吳錦雯表示,腕隧道症候群之所以稱為媽媽手,主要是因為有些女性長時間抱小孩、洗衣服、擰毛巾、提重物,過度使用大拇指、手腕等部位,因此造成發炎、疼痛。最近門診常看到一些年輕、中年男女因為長時間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常握著、拿著智慧型手機、i-Pad,使得拇指、手腕同一點重複施力,結果也出現這種問題。
個人認為這與腳踝扭傷的道理相似,是長久以來手腕的肌腱使力不當,以致扭傷所致。治療方法以〔拔膿術〕為主,除此之外,最近一年來發現敷用改良的〝賊仔膏〞也能很快達到療效。
用改良的〝賊仔膏〞治療
***-----------------------------------------------------------------------***
高工時責任制 骨骼肌肉病痛增
摘錄自:2017-09-01健康醫療網 【 記者郭庚儒報導】許多上班族經常久坐辦公而腰痠背痛,還有醫療照護人員,也常因搬抬病患導致腕隧道症候群。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近年來,國內發生各類骨骼、肌肉疾病,有增多的趨勢。
(經常搬抬身障者 照服員肌袖破裂)一名54歲生活照服員,工作經常需要搬抬身障者,突然感到肩膀劇烈疼痛,就醫檢查為左上臂筋膜炎,因無法休息持續上班,導致左肩傷勢加重,造成左側旋轉肌袖巨大破裂,合併二肱頭肌腱炎,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台中一名57歲的陳姓婦人,擔任家事服務員十多年,因為長時間拿掃把清掃用具,仔細清掃房間每個角落,接著拖地,拿抹布擦拭,就是這樣長期雙手拿掃把、拖把等清掃工具,使用到手部的力量,每天工作八個小時,十年下來,不知不覺中,讓腕隧道症候群找上門。陳阿姨手腕惡化,手麻,痛到半夜睡不著,還無法施力,連想喝一杯水,水杯都拿不起來,醫師判定這是職業傷害所造成的腕隧道症候群!最後只好開刀,並且接受復健治療。
(生活照服員 職災風險大)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指出,生活照服員的日常工作重複性高,容易造成肌肉骨骼疾病;臨床上,以下背痛、腕隧道症候群最為常見,由於需要長時間工作、日夜輪班,更會導致身體無法負荷,很容易發生職業傷害。
醫師說,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因為手腕經常重複性動作,以及不自然的手部工作,或手部用力長期下來,造成手腕內部壓力壓迫到神經導致,嚴重甚至手部肌肉還有可能萎縮!
【版主按: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疾病都是外傷及〝慢性勞損〞所致。】
手指屈肌腱的狹窄性肌腱鞘炎(板機指)
板機指初期症狀會覺得手指與手掌交界處非常疼痛,手指(尤其是姆指)握拳則無法完全伸直,必需用另外一隻手將其撥開,而且在撥開過程中,會有卡住的感覺,按壓姆指掌面根部有固定的痛點,這就是〝病灶〞。
由於〝病灶〞是在手掌面,皮膚很韌,所以是很棘手的毛病,連〔拔膿術〕都無法處理。惟有改良的〝賊仔膏〞可治療,根據患者的回應,敷藥的隔天就覺得改善三、四成,不必再用另外一隻手將其撥開,但是〝病灶〞按壓仍然會痛,因此很有信心繼續敷藥、服藥一段時間(約一個月左右)即可根治,所以要有耐心。
板機指手指掌面根部有固定的痛點
***-----------------------------------------------------------------------***
★手指伸不直 可能罹患「板機指」!
摘錄自:2019/08 /07 自由時報【記者蔡彰盛/新竹報導】新竹一名設計工程師因長期使用電腦,導致手指無法自由彎曲伸直,經新竹馬偕醫院骨科主任鄭智庭檢查後,發現病患罹患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俗稱板機指),經手術切除增厚的韌帶減壓,讓手指恢復正常。
一般民眾初期出現板機指症狀,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急性期會有腫、痛、發熱現象,需盡快冰敷休息;慢性期則會導致手指彎曲、伸展不利,或是手掌打開手指會自行彈出,無法自然伸直等現象,此時可多熱敷,或進行超音波、蠟療等復健治療。未改善者,可局部注射類固醇,緩解發炎並消腫,若症狀持續且情況嚴重影響生活,則建議手術治療。
鄭智庭表示,若肌腱沾黏不嚴重可使用超音波導引,以微創方式採用特殊針頭將板機指鬆解、減壓,減少手指肌腱神經血管的傷害。此種手術因傷口僅有針孔大小,可大幅減少疼痛,病患也能恢復良好。反之,如果肌腱沾黏嚴重,或大範圍影響,則建議使用開放式手術減壓,傷口大約一公分,即可達到良好復原效果。
一般手部肌腱能正常彎曲、伸直,透過環狀結構負責約束肌腱的活動,若使用過度,不斷磨擦導致環狀韌帶纖維化增厚,阻礙到肌腱活動,影響手指彎曲動作,出現板機指的症狀。
板機指早期症狀會有疼痛狀況,部分患者會在掌心遠端皺褶附近摸到隆起物,較嚴重為手指彎曲時,感覺有東西卡住無法伸直,需要較用力才能將手指打開。
患者如無法自主伸直,得用另一隻手扳開拉直則為情況嚴重。一般患者,通常早上剛起床症狀較為嚴重,常需要用另一手協助伸直,不過,在活動後會得到緩解,但休息時間較長後,又容易發生卡住現象。
板機指好發者多為長時間頻繁使用手部族群,例如,電腦工程師、工廠操作員、美髮美容業等。此外,糖尿病患者也是高危險群。最後醫師提醒,若民眾已經產生「板機指」症狀應適當休息,且做緩慢舒展手指的動作,再來應盡快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
腳底筋膜炎(腳底跕著)
腳底筋膜炎是很常見的疾病,但是多數治了很久仍然沒治好,YouTube裡雖有很多治療的方法,但依個人的經驗來看幾乎都不是根治的方法,最主要是各人體質不同,甲用了有效乙未必有效,何况病灶在很深的肌層裡並非一般藥物能到達,如果不是渗透力很強的藥很難達到病灶,所以沒那麼容昜治療。
腳底筋膜炎最具指標性的症狀:患者在早晨下床走第一步時會感到劇痛;或是久坐之後站起來再走時,足跟會感到特別疼痛,繼續行走幾分鐘就會慢慢減輕,但是運動過久,症狀會變嚴重。
若按壓腳跟底部有固定的痛點就是〝病灶〞所在,常見於腳跟底部或腳跟內側,此疾時好時壞,病因多數是以前腳跟曾經跕到石子或是高處躍下傷及腳跟,也有認為是腳跟承受不了過重的體重所致。西醫治療分三階段,第一個要做的就是消炎消腫,再來則是進行復健及物理治療來促進修復,最後則是改善自我照顧以預防復發,但效果多數不佳。
中醫的治療多數認為是腎陰不足所致,多採用六味丸、左歸丸治療。民間偏方是在夏天時取太陽下曬熱的石頭來踩,冷了再換一顆繼續綵,一段時間才會改善。
本店採用外療法,同時加內服藥治療,效果絕大多數反應良好。因為腳底皮很韌又厚,治療時所用的藥必需是孟浪之藥,敷藥後腳底有出現深色痕跡。少數例外的是敷藥沒有深色的痕跡、或是情况不理想,所以為加強其療效,一禮拜後再回來複查、敷藥一次,即可改善三、四成。但是這種毛病有〝疾病恢復期〞,所以要完全不痛,必需延些日子,約四個禮拜後才會痊癒,腳底的深色痕跡也會漸漸退掉。
醫師建議及早就診,若長期以避痛姿勢走路(踮腳尖走路),恐導致另側足部或者引發同側其他關節(如:自足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等)出現代償問題,就得不償失。
腳跟底部有固定的痛點敷藥後的情形,過一段時日「瘀青」的痕跡就會消失
***-----------------------------------------------------------------------***
★每踩一步都是煎熬 – 足底筋膜炎
摘錄自:2019/07/01 自由時報【白映俞 醫師】典型的足底筋膜炎患者會表現起床後剛開始走路時腳很痛,多走幾步之後,僵硬痛感會逐步減輕,但一天下來多走幾回合後,又會開始痛了,尤其在爬過樓梯及穿高跟鞋站很久後,痛感就會愈嚴重。
周年慶的大血拚,讓你雙腳腳跟愈來愈痛,走路力不從心,每踩一步都是煎熬嗎?小心,這可能是「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最常引起腳跟疼痛的原因,因此若你腳跟疼痛的話,「八成」是由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引起的喔!
足底筋膜是連接腳跟與腳趾頭的一層厚實筋膜組織,能支撐足弓。足底筋膜原來是像避震器般,能夠吸收我們體重及動作帶給足底的衝擊力道,但如果「過勞」,承受壓力過大則會造成拉傷,反覆的受傷會讓這層筋膜有多處的小型撕裂傷,受傷後足底筋膜會發炎、腫脹、變得脆弱,患者於站或走路時就會感到疼痛。足底筋膜炎可以兩腳同時發作,也可能只發作於一腳。
典型的足底筋膜炎患者會表現起床後剛開始走路時腳很痛,多走幾步之後,僵硬痛感會逐步減輕,但一天下來多走幾回合後,又會開始痛了,尤其在爬過樓梯及穿高跟鞋站很久後,痛感就會愈嚴重。如此的腳痛不適通常是漸進式的,不像痛風或關節發炎造成的腳痛可能來的那麼突然。然而若沒有適當的休息,繼續追趕跑跳,足底筋膜的發炎加重,也可能嚴重到完全無法站立或走路的程度。
(假使常常腳痛是痛在三更半夜,就比較不像足底筋膜炎發作,而可能是足附骨隧道症候群這類神經問題或關節炎發作。)
***-----------------------------------------------------------------------***
後腳筋痛(阿基理斯腱)多數人比照〝腳底筋膜炎〞敷藥很快就好了,如果經常發作或時好時壞,在中醫的書籍記載是腎陰不足所致,所以有人是吃藥好的,不過要吃久一點。
後腳筋痛敷藥後的情形
必須特別申明:根據多年的經驗,凡是〝病灶〞在關節上(由其是在韌帶上)因為韌帶是連接兩塊骨頭之間的結締組織,主要是用來穩定結構,不具任何收縮能力,所以其結構與肌肉不同。由於韌帶的組織特性,微血管分佈較少,恢復速度相較於肌肉拉傷、挫傷要慢許多,由其是「板機指」和「腳底筋膜炎」因為生理結構特殊,通常得要花上三、四個星期的時間,才能夠完全恢復,所以要有耐心。
韌帶其結構與肌肉不同(圖片/擷取自Sunguts youtube影片)
★有筋骨痠痛者,請點閱〝文章分類〞的【拔膿系列】及【橘井泉香】參考相關文章,或想詢問者,請來電(02)2679-3117 德輝居士。
✿✿✿✿✿✿✿✿✿✿✿✿✿✿✿✿✿✿✿✿✿✿✿✿✿✿✿✿✿✿✿✿✿✿✿✿
參考資料:
***--------------------------------------------------------------------***
★醫師也怕這種病! 足底筋膜炎怎麼辦?
摘錄自:2020/05/21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綜合報導】您是久站、久走族嗎?當心足底筋膜炎照上門,好心肝門診中心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許承嵐形容足底筋膜炎嚴重起來是「每走一步都想死的痛楚」。在疼痛急性期,足底腫脹時可以冰敷患部降低痛感。也可以考慮使用消炎止痛藥物或藥膏控制疼痛,以免因為腳痛而影響了走路姿勢,讓膝蓋、背部都產生不舒服。
如果及早治療,在復健儀器治療及運動治療下,甚至連藥物都不需要服用。物理儀器治療包含雷射、超音波、電療等可以減緩疼痛。足底筋膜炎除了足底筋膜會緊繃,往上連接小腿肚的肌肉筋膜也常常過於緊繃,因此伸展運動主要是放鬆足底以及小腿肚的肌肉,可以拿毛巾或彈力帶勾住腳底做足底筋膜的伸展,做弓箭步伸展小腿肚的筋膜,也可以使用按摩球踩在腳底來回滾動做足底筋膜的按摩。
有時在足底筋膜炎急性發作造成嚴重疼痛時,會使用局部類固醇注射,可迅速地改善疼痛。然而類固醇還是有些副作用,例如重複注射可能增加筋膜破裂的風險、足跟脂肪墊萎縮,因此現在也較少使用。
目前新的治療選擇包含震波治療和增生注射治療,目的都是誘發足底筋膜的修復。震波治療是屬非侵入性的治療,不需要打針,震波是一種高能量聲波,利用探頭導入目標組織,先造成微小的破壞,再誘發血管新生等修復反應,若是保守治療下改善有限,可以考慮震波治療。而注射治療包含葡萄糖增生治療、PRP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也可以刺激足底筋膜的修復,在超音波導引下,可以準確地注射至目標達到更好效果。
此外,還需要考慮足部構造,扁平足足弓塌陷或高弓足都可能導致足底筋膜出問題。如果有足弓的異常也可能需要客製化鞋墊來做支撐。全文請見 https://bit.ly/2WM9vYa
***-----------------------------------------------------------------------***
★慢性運動傷害筋骨勞損 中醫治療有良方
摘錄自:2017/12/28 健康傳媒【健康傳媒 陳鴻謙/台北報導】運動有益健康,但過度運動或姿勢不良,卻可能帶來運動傷害。特別是許多年輕人高估自己體能負荷,或抱著不落人後的心態下,勉強自己過度運動、激烈運動,結果反而有損健康。
中醫師黃慶雲表示,一般運動傷害大致可分為急性運動傷害和慢性運動傷害兩種。急性運動傷害由於症狀顯著,因此一般人不敢掉以輕心;但對於症狀不明顯的慢性運動傷害,反而易受輕忽,傷者往往拖到病入膏肓,疼痛影響正常生活才就醫,結果需要更長時間治療才能顯著改善。
黃慶雲分析,對於年輕人來說,在各種慢性運動傷害中,尤以膝關節炎及手肘、手腕和髖關節、腳踝等發炎最常見。一般而言,針對上述慢性發炎症狀,中醫以鹿角、當歸、杜仲、龜板、忍冬藤、透骨草、宜梧根等中藥材調理,約7至10天可大幅改善;而不同位置的發炎症狀,可輔以不同的治療方式。
例如膝關節是全身上下最容易發生傷害的關節,中醫針對膝關節炎的治療手法是矯正關節的角度,通常輕度的疼痛或退化,經過調整回正常角度,膝關節的受力面可恢復正常,關節軟骨不會磨損,症狀立即改善,適用於中、重度的膝關節退化,仍可以明顯減輕關節疼痛;如果急性期疼痛加劇時,則建議採用中藥方、針灸療法、草藥薰洗,加上青草藥膏的敷貼,較能迅速為患者解輕病痛。
手肘、手腕、腳踝等處發炎屬「肌腱炎」,又稱「腱鞘炎」。黃慶雲指出,大部分的肌腱發炎都是因為長時間過度使用所導致,但有些慢性疾病亦會造成肌腱發炎,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及痛風等。在中醫的角度上,肌腱炎歸屬於「勞損」的範疇,為「氣滯血瘀」所導致的疼痛,治療上應辨明患者疼痛的部位,使用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中藥,在臨床上有不錯的成效。
至於髖關節炎,主要可分為行痹、寒痹、溼痹以及風溼熱痹等類型,可配合中藥內服調理,若有虛證配合補虛,有發炎配合止痛調理,平日保健應注意營養補充,以強筋壯骨。為防範關節反覆發炎,黃慶雲建議,應避免過度運動,並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
***-----------------------------------------------------------------------***
婦人手麻多年 診出腕隧道症候群
2013/04/12.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50歲家庭主婦,右手麻已有數年,間斷於診所治療,最近五個月症狀加劇,拇指食指、中指甚至出現麻痛,在診所治療3周後仍未見改善,趕緊到郭綜合醫院求診,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幸好在接受手術治療後,第三天已能恢復正常工作,四周後症狀已完全消失。【版主按:韌帶大約要經過一個月左右才會痊癒】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醫師周秉箴表示,腕隧道症候群通常跟重複性的動作、搬重物有關,如果糖尿病血糖沒控制好,時間久了也可能發生;另外酗酒、中風、姿勢不良者也有較高的風險,每個人幾乎都有睡醒之後手腳麻的經驗,如果不良的姿勢持續過久,壓迫神經就會發生。
郭綜合醫院骨科吳國禎主任表示,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建議先採取保守治療;保守治療方法有休息、使用護具、復健與藥物治療;若保守治療超過8周,仍無法緩解症狀,才建議採取手術治療。
***-----------------------------------------------------------------------***
兒童足底筋膜炎? 其實是跟骨骨骺炎
摘錄自:2018/05/22 自由時報 【文/骨科診所醫師陳彥名】10歲的小甫是學校田徑隊明星選手,在學校運動會常常跑第一,但是最近他不太想跑步,因為右腳腳跟跑步時會痛,有時甚至走路時,腳跟都會疼痛。
面對小甫莫名其妙的腳痛,爸媽以為是足底筋膜炎,帶小甫去醫院檢查,醫師照完X光後,診斷是「跟骨骨骺炎」,請小甫多休息,多拉筋,不要過度運動。
「跟骨」是腳跟的骨,「骨骺」是骨骼的生長板,「跟骨骨骺炎」是指跟骨生長板受傷發炎,大多影響8-12歲的孩童,出現在高運動量的小朋友身上,尤其是高強度的跑步、跳躍等。發病機制可能是孩子過度跑跳造成小腿跟腱反覆拉扯生長板,超過生長板負荷,導致生長板發炎疼痛。
「跟骨骨骺炎」外觀上不會有明顯紅腫,但是常常會讓小朋友痛到不敢走路,或是走路一跛一跛踮腳尖。照X光可能會發現跟骨骨骺線的小骨片會白化,白化是反覆拉扯受傷後的鈣化現象。由於症狀都是腳跟足底疼痛,所以常常與足底筋膜炎搞混。
其實「跟骨骨骺炎」的痛較為分散,整個腳都會痛,而且越走越痛,要多休息,症狀才會緩解;「足底筋膜炎」的痛點集中在腳底,每天一下床第一步就會痛,多走幾步,活動之後反而不痛。
「跟骨骨骺炎」的治療主要就是休息、拉筋、冰敷搭配消炎止痛藥。也可以穿「足跟」鞋墊,緩衝足跟的壓力,避免跟骨骨骺炎的發生。
***-----------------------------------------------------------------------***
足底筋膜炎 腳碰地像踩到針奇痛
摘錄自: 2017/10/11 台灣新生報【生活中心/綜合報導】二十五歲的運動用品店員工,有次睡醒一下床時,腳底竟像踩到針一般劇痛,平時只要久走、久站,後腳跟及前腳趾也都很痛,甚至連小腿都會抽痛抽筋,忍痛三個多月就醫才發現是「足底筋膜炎」。
患者上班時間幾乎都需站著和不停走動,引發的足底筋膜炎嚴重時讓他整個腳掌都劇痛不已,痛到受不了。經醫師診斷,讓他接受電療、熱敷及雷射等物理治療一至二個療程,以止痛及放鬆肌肉,再加上自費震波治療三次,進行深層的治療,這才逐漸緩解他的疼痛。
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陳美君治療師表示,足底有個扇形結締纖維組織-筋膜,像漁網網住腳掌與腳趾的骨頭,這片足底筋膜炎就像是人體天然的避震器,承受人體全身重量並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當筋膜長期受力、小腿肌肉較緊時,就容易引起足底筋膜炎,常發生於須久站、久走或運動過當的人。
陳美君提供足底筋膜炎發作時或平時即可做的三招運動,以伸展小腿肌肉及足底筋膜,並訓練小腿後側肌肉群:第一招「小腿肌肉伸展運動」:採弓箭步姿勢,痛的腳放後側,雙腳腳跟著地,身體向前傾,感覺小腿後側肌肉拉緊,維持十五秒,放鬆,伸展小腿後肌。重複十五次,一天三回合。
第二招「足底筋膜伸展運動」:採坐姿,一腿膝蓋彎曲置於另一腿上,手指握住腳指,另一手放腳跟,將腳指往身體方向扳,感覺腳底有些微酸痛,緊繃感,維持十五秒,放鬆,伸展足底筋膜。重複十五次,一天三回合。
第三招「訓練小腿後肌群運動」:雙腳墊腳尖約3秒,每天做二十下以訓練小腿後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