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開刀無效

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疼痛)開刀無效

 

  俗話說:『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而腳老,膝先衰。就人的體表來說,膝關節的活動範圍比較大,相對於其他關節來說更脆弱一些。膝蓋最容昜受傷的部位,包括半月軟骨、內側韌帶、前十字韌帶的運動傷害,這種運動傷害臨床上有個驚悚的名稱「膝關節三不幸」,除了跌倒撞傷之外,從事粗重的工作例如挑重或搬重的東西,都會使膝蓋承受過重的壓力導致受傷,這就是所謂「慢性勞損」,一旦到了中年以後氣血枯衰機能減退,舊傷就會漸漸複發,所以說,到了五十歲左右的人,鲜少沒嚐試到膝蓋痠痛的滋味。
許多民眾什麼原因也不知道就自行到藥房買止痛藥吃,有吃藥的時候就好一點,沒吃藥的時候又痛起來,甚至有些長輩因此長期吃維骨力,或去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吃,以致引發許多嚴重的問題(如傷肝、傷腎、腸胃道出血…等),既花錢又傷身,結果問題還是沒解決

 

  如上所說,膝蓋任何部位都很容昜受傷,其中就以〝膝內側半月板〞疼痛最常見本病初起時好時壞,主要症狀包括上、下樓梯或走路時會痠痛或像氣象台一般可預感到天氣變化或是從低一點的椅子起身時很困難;最普遍的現象是無法完全蹲下,因為膝蓋後面(膕窩位置)很脹,此時通常在膝蓋內側可以感覺到〝一個點〞會痠痛,這就是〝膝內側半月板損傷的特徴。(半月板是由纖維軟骨組成,分為外側、內側半月板,主要作為緩衝的介面,吸收運動帶來的震盪,保護膝蓋。)

退化性關節炎開刀無效

***-----------------------------------------------------------------------***
90%膝關節炎 竟是「內側摩擦症候群」
摘錄自:2017/01/21 優活健康網【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膝關節構造精緻完美,理論上軟骨並不容易受傷或「退化」,除非結構受到破壞(像是因為過度激烈運動造成半月軟骨、十字韌帶損傷,甚至是骨折等),膝蓋的穩定度受到影響,軟骨才會受到波及而逐漸損壞,這在醫學上稱為「外傷性骨性關節炎」,約占「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10%,然而,絕大部分的人沒受過傷(占了「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90%),為什麼他們的膝關節還是會「退化」?
《軟骨破壞幾乎會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中年(40歲)以上的膝痛患者如果去找醫師,由於X光檢查總是會看到或多或少軟骨破壞的現象,幾乎都會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目前全世界接受正統訓練的醫師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人的標準治療建議依序是:復健↓服用消炎止痛藥↓補充軟骨成分製劑(葡萄糖胺)↓注射潤滑保護製劑(玻尿酸),若無效,則建議注射血小板濃縮製劑(PRP)。最後,就只好換人工關節。
《內側皺襞與內側摩擦現象》根據筆者的長期觀察以及10年來的研究,這90%患者的病痛,真正原因並不是「退化」,絕大部分是內側皺襞與關節的摩擦造成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內側皺襞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在膝關節滑膜腔中的皺襞,外型像是衣服的皺褶。
正常人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每次膝蓋彎曲、伸直時,內側皺襞與關節股骨內髁會互相摩擦而產生物理及化學破壞【版主按:這應該說是慢性勞損所致還不致到〝破壞〞地歩,《拔膿術》可以根治此疾。】,隨著年齡增長,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摩擦達數千萬次,若是從事必須一再重覆彎曲及伸直膝蓋的活動或工作,摩擦次數就更多了。
《軟骨崩解後產生的碎片會加速破壞》因此,原本像新鮮絲瓜一樣柔嫩的內側皺襞,經年累月摩擦後,最後會變成像菜瓜布一樣粗糙。人在年輕時,內側皺襞是平滑且薄的半透明狀;至3、40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漸漸失去彈性而變硬;50多歲以後即出現磨損、發炎,對關節軟骨的破壞逐年增加。
內側皺襞終其一生會影響膝關節的活動,也會因為每個人的日常活動及工作狀況不同,而造成膝關節不等程度的「退化」。當內側皺襞發炎、變厚、缺乏彈性時,就會磨損股骨表面的軟骨。內側皺襞本身被重複夾擊而產生的發炎現象也會釋放出有害的化學物質,使關節軟骨逐漸崩解。軟骨磨損或崩解後產生的碎片,會掉到關節中,產生更多不正常摩擦而導致軟骨加速破壞,致使膝關節繼續「退化」。(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
大部分膝關節的退化變形都是從內側關節面開始,隨之而來是逐漸的內翻變形及行走困難。過去針對膝關節退化,除了保守治療吃藥、復健及休息外,往往只剩更換人工關節為最後手段。
置換人工關節其實是一種破壞性的手術,自費須40多萬,係將膝關節原有軟骨及韌帶切除,用金屬覆蓋後,中間附加墊片,讓植入物替代原有關節的功能。人工關節畢竟不是上天給我們的,設計上會有先天上的限制,除了墊片磨耗有年限外,彎曲角度要超過120度相當不容易,此外感染風險也要注意;人工關節仍有使用壽命問題,期限約15年,要避免經常蹲下、騎腳踏車等過度彎曲動作,否則使用期會由一般的15年,降低到10年以下。人工關節鬆脫或損壞時,就必須進行「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 (重修手術)」,工程較第一次開刀時浩大,過程也較複雜,併發症也多。有時手術甚至必須分成兩次。

 

       中年人或症狀輕微時,只要吃幾天的藥就會得到紓緩,因此很容昜被忽視,没有積極去治療,隨後發作越來越頻繁且難癒,一拖就是幾個月或幾年,西醫對於膝關節疼痛、肌腱發炎等常見疾病,通常是復健、兼吃止痛藥、關節內單純玻尿酸注射。一旦保守療法巳無效,就說是〝膝蓋退化〞或〝關節磨損〞必須換關節各位別以為換關節就是一勞永逸,其實也只是短暫緩解,過些時日行走仍然疼痛,因為〝病灶〞是在肌腱、韌帶,與骨骼無關。

 

✿✿✿✿✿✿✿✿✿✿✿✿✿✿✿✿✿✿✿✿✿✿✿✿✿✿✿✿✿✿✿✿✿✿✿✿

       最近台北市新東街有位八十幾歲的謝老先生,左膝蓋痠痛治了好幾個月未見改善,醫生就是說他的關節已經磨損,就好似鞋子穿久鞋底磨損一樣,必須換關節。老先生顧慮到置換人工關節以後行走僵硬,不能自在運動,所以猶疑不敢動手術。其實不然,這些絕大多數是膝蓋舊傷復發的現象,後來經朋友介紹前來治療,當他要回去時,走到門外又折回,面帶微笑的告訴我:「走路已經好多了!」。試想如果真的磨損哪有這麼快就紓緩了,這種例子繁不勝擧。

      換關節這是目前西醫的最終療法,換了關節的病人沒辦法蹲或跪,也不能跑跳運動,只能從事較緩和的運動,例如:騎脚踏車,而且人工關節有使用年限,目前大約只有十至十五年壽命,來日還要進行二次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所以必須謹慎考慮。

大林慈濟醫院呂紹睿主任曾經有這麼一個案例:一位67歲的女性,在別家醫院做了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三年,膝關節受到了細菌感染,在來院的時候,費了二個多月的時間,好不容易病況才控制下來。
***-----------------------------------------------------------------------***
人工關節能用多久?盤點人工關節損壞的3大原因
摘錄自:2017/04/13 華人健康網【成大醫院骨科部醫師戴大為】人工關節的使用年限是多久?這個問題可真的是大哉問。我們永遠無法預測買一台車可以開多久,買一支手機可以撐多久,一棟房子可以住多久。
骨科醫師在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時,通常目標都是希望能讓患者用「一輩子」,或者「越久越好」。但是事情不一定都會按著理想的方向走。以目前的結果來看,十年的良率至少要有95%才算是比較可以接受的結果 (10年後20個病人有19個人都還快樂使用中,只有1位病人的人工關節壞掉需更換)。
人工關節鬆脫或損壞時,就必須進行「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 (重修手術)」,工程較第一次開刀時浩大,過程也較複雜,併發症也多。有時手術甚至必須分成兩次。
與其問人工關節的使用年限是多久,我覺得更應該關心的是:甚麼原因會造成人工關節損壞?是不是有辦法預防及避免?
人工關節損壞有三大原因。感染、鬆脫、脫臼。
《感染》終生約為1%的機會。分為急性感染與慢性感染。手術後短時間內感染就是急性感染,通常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療加上清創手術過關。慢性感染則可能在手術後數月到年發生,細菌的來源通常是口腔、傷口、泌尿道感染的細菌,經過血液循環到人工關節處落地生根。嚴重時須將人工關節拔除,並使用抗生素治療一段時間後,再裝新的。
平時個人衛生就要注意。口腔保持清潔,定期牙醫檢查,有牙周病、蛀牙都需要好好治療。有傷口就要處理,其他感染症也要好好控制。
《鬆脫》
骨質疏鬆的患者裝上人工關節,就像房子蓋在比較鬆軟的地基上,鬆脫位移的機會自然比較大。持續顧好骨本是一定要做的事。
另一種鬆脫的原因是人工關節長期磨損產生的微小金屬粒子或塑膠粒子引起發炎反應,造成局部破骨細胞活化,骨質吸收。傳統的塑膠墊片較容易有這個狀況,陶瓷關節問世後已經大幅改善。
《脫臼》較常發生在髖關節。人工膝關節脫臼非常少見。
跌落樓梯或出車禍,無論是自己的關節或是人工關節都可能脫臼。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的人,因為周圍肌肉及軟組織條件較差,比較沒有力氣維持張力,也是脫臼的高危險群。維持適度活動量,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人工關節的位置放得不好,角度不對,再加上病人有角度過大的活動(例如蹲下,坐矮凳,或者腳交叉),也有可能會脫臼。手術後有哪些動作不適合做,應該詢問手術醫師或者專業的物理治療師。
人工關節損壞有三大原因。感染、鬆脫、脫臼。有一大半都是「機率」的問題,無法預防。我們可以做的就是保持個人衛生,以及諮詢專業意見,將風險降到最低。

 

 其實膝蓋若沒有發燒腫痛都很容昜治療,只要找到痛點「病灶」,用〝拔膿術〞治療往往能當場見到效果,病情若比較單純一周左右就可痊癒,時間若拖延太久骨膜組織會受到影響,雖經拔膿術治療也很難完全不痛,必須輔以健步丸之類,若拖延到發熱腫痛甚至積水變形,治療就比較麻煩費時。

治療膝蓋退化性關節疼痛.退化性關節炎開刀無效左圖:用〝拔膿術〞治療膝關節疼痛

 

✿✿✿✿✿✿✿✿✿✿✿✿✿✿✿✿✿✿✿✿✿✿✿✿✿✿✿✿✿✿✿✿✿✿✿✿

退化性關節炎開刀無效

上圖就是住台中市的一位八旬老婦,膝關節疼痛將近三十年,經各種方法治療未見改善最終就是開刀,但效果也不盡理想,在一次家族聚會時,她的小叔見她走路困難才介紹她來本店治療。經檢查,其病原就在〝右膝眼〞的下端,經拔膿術治療處理後要她起身走走看,很明顯好很多。開刀位置距離〝病原點〞好幾公分怎麼會有效?類似的案例很多。

 

✿✿✿✿✿✿✿✿✿✿✿✿✿✿✿✿✿✿✿✿✿✿✿✿✿✿✿✿✿✿✿✿✿✿✿✿

       最嚴重的就是關節積液,關節發生紅、腫、熱、痛的現象,可以從關節內抽出如膠水般的液體,雖能短暫得到舒緩,隨後很快又腫起來,到此地步病情比較複雜,雖然每次治療都會覺得有所改善,由於病灶已經擴散, 病點太多,所以必須多治療幾次才能根治。俗語說『酒越陳越香、病越久越重』因此奉勸有膝關節毛病的人儘早治療,有人因為治療錯誤;或拖延太久,甚至因而造成了關節變形,或是殘障的情形。

退化性關節炎開刀無效

上圖:住板橋松江街的林先生五十多歲,因在網路上看到我的部落格,才預約來找我治療二十多年的膝蓋關節炎。林先生說:「多年來中醫的針灸、推拿、喝中藥;民俗療法也治過;西醫治療包括抽取關節積水、關節內注射治療、口服藥及物理治療等,雖然都能短暫得到舒緩,隨後很快又回復到原本情况,現在止痛消炎藥都不太敢吃,因為很多朋友都說會有副作用,但是情况越來越嚴重以致行走困難,只差沒開刀。」經過一次的〝拔膿術〞治療就見到效果。所以很有信心的繼續治療三次,最終沒讓他失望得到痊癒。

✿✿✿✿✿✿✿✿✿✿✿✿✿✿✿✿✿✿✿✿✿✿✿✿✿✿✿✿✿✿✿✿✿✿✿✿

  另外有一種類似膝蓋痠痛而事實與膝蓋無關的毛病!例如前陣子台中有位林老太太,右側膝蓋痠痛一年多,中、西醫治療、推拿、拔罐、針炙都沒效。後來經家人提醒,想起多年前因坐骨神經痛,經朋友介紹來本店治療一趟就痊癒,於是等到孩子休假時,由孩子開車載她來本店治療。

經她的陳述除了膝蓋附近會痠,連大、小腿也不舒服,以前的醫療者都在膝蓋治療敷藥,都沒啥效果。依個人經驗這顯然與神經有關,實際檢查腰部發現腰椎的右側有一處明顯的痠痛點,這就是〝病灶〞所在,治療後經過二十多天,介紹她的鄰居來治療肩頸痠痛,並得知她的膝蓋已經好了。

這種毛病多數是曾經過度使用腰力,以致慢性肌肉勞捐、或閃腰影響到軟組織所致、痠痛部位正好有神經通過,以致引發神經痛,往往牽引到膝蓋及大、小腿。由這件實例可以瞭解「膝蓋痠痛並非就是膝蓋有毛病」如果醫者沒經驗必定會以為是膝蓋的毛病以致誤治。
***-----------------------------------------------------------------------***
脊椎狹窄壓迫神經 引起膝蓋痛
摘錄自:2018/03/08  自由時報【記者王善嬿/嘉義報導】一名65歲林姓男子上、下樓梯時膝蓋疼痛,原以為是膝蓋退化導致,吃保健食品、採傳統療法治療都沒好轉,到醫院就診發現竟是脊椎狹窄壓迫到神經導致,根本與膝蓋退化無關。透過脊椎微創減壓手術治療,因傷口小,術後隔天就出院,現在膝蓋不再疼痛,又是一尾活龍。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骨科醫師林宗志說,多數民眾感到筋骨痠痛時,都以為是疼痛的地方出問題,例如腰痛治腰,膝蓋痛就覺得與筋骨損傷退化有關,但像林姓患者到門診就醫時主訴膝蓋會痛,X光檢查膝蓋卻僅些微退化,應不至於影響膝蓋,患者又提到腰部會痠、脊椎不適,進一步檢查發現是脊椎疑變形狹窄,壓迫膝蓋部位神經,才導致膝蓋骨會無力
、行走困難。

 

✿✿✿✿✿✿✿✿✿✿✿✿✿✿✿✿✿✿✿✿✿✿✿✿✿✿✿✿✿✿✿✿✿✿✿✿

補記:近來有幾個雙脚都患有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較嚴重的一脚用「拔膿術」治療,較輕的一脚用加強型「賊仔膏」治療,一星期後發現用「賊仔膏」治療的效果也很理想,大約十幾天即可治癒,但是要強調的,敷「賊仔膏」必須用護膝套著效果最好,這樣就可免去〝拔膿術〞換膏藥的麻煩。

 

退化性關節炎開刀無效 各種筋骨痠痛問題您可以點閱〝文章分類〞的【拔膿系列】及【橘井泉香】參考相關文章,或想詢問者,請來電(02)2679-3117   德輝居士。

✿✿✿✿✿✿✿✿✿✿✿✿✿✿✿✿✿✿✿✿✿✿✿✿✿✿✿✿✿✿✿✿✿✿✿✿

 

【參考資料】
***-----------------------------------------------------------------------***
車禍傷及膝蓋 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
2013/08/11.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膝蓋疼痛是膝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症狀,當關節活動時間愈久或接近黃昏時,疼痛就加重,此外,就像「氣象台」一般,從膝蓋腫脹疼痛就能預知天氣變化,當天氣由晴轉陰、氣壓驟然降低,關節所受的壓力增加,但軟骨調節緩動功能不足,關節也會腫脹發炎,產生疼痛。
1名69歲女性,因過去工作緣故,必須爬上爬下,加上幾次車禍都傷及膝蓋,導致誘發退化性關節炎;嘉義基督教醫院骨科醫師江振豪指出,患者直到透過玻尿酸治療後,已逐漸舒緩症狀。
玻尿酸就宛如關節軟骨的潤滑劑,若能妥善用於退化性關節炎,將有助於止痛,減緩關節老化的功效;江振豪說,退化性關節炎屬於常見的老年人疾病,症狀包括疼痛、僵硬,甚至腫大等病症,平時活動時也會出現摩擦聲響。
醫師江振豪進一步說明,傳統玻尿酸的治療,每6個月要施打3至5劑,效果能持續6個月以上,但因扎針次數多,相對感染機率也增加,目前已有新型長效玻尿酸,可分為1年打1次或3次,效果可長達一年的時間。
另外,長效玻尿酸也可用於治療肩關節,相對也有同樣療效;江振豪提醒,想要改善退化性關節炎,最好的方式仍是透過運動,以加強關節周圍的肌肉,幫助承受身體重量,因此應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較為妥當。版主按:可見退化性關節炎與跌打損傷有密切關係,西醫沒啥根治辦法,除了吃止痛藥最終只有手術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復健科主任杜育才醫師表示,膝關節介於大腿(股骨)小腿(脛骨和腓骨)之間,能支撐身體的體重,並提供雙腳良好的活動度。膝關節的構造包括了骨頭、韌帶、關節面軟骨及半月板,再加上神經和血管,這些重要的構造完美配合,讓我們日常生活行走、跑、跳皆能輕鬆如意。
膝關節活動範圍大又要支撐體重,只要一不小心,運動傷害很容易發生。常見的膝關節運動傷害如肌肉疼痛(肌筋膜疼痛)、跳躍膝、髕骨股骨關節症候群、前後十字韌帶受傷、內外側副韌帶受傷、半月板或軟骨受傷、著骨點病變、滑液囊炎等。膝蓋運動傷害常見相關構造一起受傷,如跳躍時扭傷膝蓋(unhappy traid),常會發現前十字韌帶、內側半月板、及內側副韌帶一起連帶傷害。
***-----------------------------------------------------------------------***
跌倒膝蓋跪地 小心後十字韌帶撕裂傷
摘錄自:2021/05/20  自由時報【文/徐幼鈞】韌帶是膝關節沉默的工作者,與肌肉一同分擔穩定膝蓋的重責大任,其中又以前、後十字韌帶最廣為人所注目。
前十字韌帶損傷常見的機制,偏向運動型的傷害,例如跳躍後膝蓋直直著地,彎曲角度不足,合併膝蓋內八,抑或者膝蓋彎曲同時扭轉的動作,都可能造成傷害。
後十字韌帶損傷主要是由前往後的撞擊力,可能是車禍使膝蓋撞到儀表板,或是摔倒跪地使小腿相對後移,而造成後十字韌帶撕裂傷。

下樓梯疼痛、膝蓋不穩 是常見症狀
黃先生在練習橄欖球時,被隊友由前往後撲倒,當下右側膝蓋瘀青、腫脹,雖冰敷、右膝抬高與適當休息,仍無法順利蹲下,下樓梯有痠脹和不穩定感,於是來復健科門診求治。
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發現膝蓋內有大量積液,後十字韌帶撕裂。經過討論,將組織液抽除後給予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輔以生活衛教、適當護膝使用和漸進性運動指導,鍛鍊股四頭肌與膕旁肌群,並強化膝關節平衡感與本體感覺的訓練,右膝穩定度才逐漸改善。
後十字韌帶撕裂傷比前十字韌帶少見且易被忽略。一般使用超音波檢查足以勝任,除非患者體型較大,或局部腫脹厲害,則得仰賴磁振造影檢查。常見的症狀是膝蓋無法彎曲到底,下樓梯會疼痛,有膝蓋不穩的表現,日後患側較容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易有反覆出現的關節積水。

其治療主要根據撕裂傷的嚴重度而不同,輕度扭傷可使用深層熱療、電療,並配合運動指導;部分撕裂傷的病患可考慮自體血小板血漿或高濃度葡萄糖水做增生治療,以減少疼痛、加速韌帶修復;若是全部斷裂,且合併有其他韌帶、半月板損傷,則需評估是否手術。
(作者為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兼任主治醫師、冠新復健科診所主治醫師)
***--------------------------------------------------------------------------***
跑步傷膝蓋關節?誤會了!過胖才會
摘錄自:2013/09/04 華人健康網【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根據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網站統計,台灣近3年的路跑活動場次自2011年至2013年從89場增加到250場,顯示慢跑活動在台灣正在持續發燒。慢跑雖然有益健康,但有不少人都認為跑部傷膝蓋而不敢嘗試,不過,美國最新一份研究顛覆這種認知,發現跑步對關節並不會造成直接傷害,體重過胖或是家族有關節病史者,才須特別注意。
《跑步好健康 增加膝蓋軟骨彈性》根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教授保羅威廉斯(Paul Williams)在一項研究中針對9萬名跑者做長期追蹤研究,分析兩個族群運動的頻率、強度與年紀、體重,並統計兩組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以及做髖關節置換的人數,發現從事不同強度、距離跑步的運動族群,在兩項疾病的罹患率上反而降低,顯示跑步對健康的促進大於傷害。
研究人員表示,一般人認為跑步會傷關節,是因為將關節想成一個機器零件,就像是腳踏車騎久了鍊條磨損一般,不過人體膝蓋軟骨其實很有彈性,可以因應受到的外在壓力調適,慢跑就是幫助加速軟骨新陳代謝,強化關節彈性的方式之一。
《肥胖者跑步 罹患關節炎比例較高》發表於「運動醫學」期刊(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中的研究報告顯示,關節炎成因與後天體重肥胖,或是先天家族有過關節炎病史較有關,如果本身沒有這兩種問題存在,那基本上跑步並不會有所謂增加關節傷害的問題。
此外,其實早在2011年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的報告就已指出,肥胖者在罹患關節炎的機率上高出45%,每增加或減少1磅,膝蓋承受壓力值為4磅,由此可見體重與關節壓力之間的關聯,如果本身屬於體重過重者,可以先從快走開始訓練,以免一下子就讓膝蓋承受過重壓力,反而導致運動傷害。
***-----------------------------------------------------------------------***
退化性關節炎還是骨鬆 別傻傻分不清
摘錄自:2018/09/05 健康醫療網【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膝關節是人體中很重要的承重關節、也是最大最複雜的關節,不但使用率高,也經常曝露在受傷危險下。現今醫療資訊豐富,從電視網路、報章雜誌取得都非常容易,近年越來越多人積極尋找保護膝蓋的治療方式,然而觀念真的正確嗎?
《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 病因、治療方式大不同》「走路膝蓋卡卡、上下樓梯會痛」,訴說的症狀較傾向退化性關節炎;「膝蓋常疼痛,自行吃鈣片補充」,即便真的是退化性問題,一般是「軟骨」磨損發炎,鈣片只能補充「硬骨」營養而無用。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物理治療師何佳洋提醒,民眾若是從字面解讀,容易混淆專有名詞,其實這「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2種疾病的病因、症狀相差很多,治療方式更不同!錯誤觀念不但白花錢、錯過治療時機,還可能暴露在危險中。
《骨質疏鬆如沉默疾病 症狀易被當做老化現象》骨質疏鬆症為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密度下降,疾病症狀不顯著,例如背痛、駝背、變矮等,容易跟老化現象重疊,常常骨折才發現,被稱作「沉默的疾病」。然而30歲左右骨質就可能開始流失,偏食缺鈣、少運動和曬太陽更加劇,已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全球第2大流行疾病,若造成髖骨、脊椎骨骨折,致死率並不亞於乳癌或是中風。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一般透過骨質密度檢測是否低於標準值。
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基因、代謝因素,也可能因過量使用,導致關節磨損、組織增生,好發年長、女性、肥胖、勞力工作、激烈運動或曾有關節受傷病史的族群。疼痛是最顯著的症狀,從關節僵硬腫脹、活動受限,後期可能長骨刺、軟骨磨損而加重發炎,久站、走路不適,嚴重甚至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睡覺都不舒服。退化性關節炎的診斷,需透過X光判讀是否有關節腔狹窄或骨刺生成。
《退化性關節炎包括侵入治療、飲食、物理治療》骨質疏鬆的治療除了以藥物減緩症狀,非藥物治療可藉由平時注意3大點:「飲食、運動、預防跌倒」。飲食首重鈣質及維生素D攝取,為了有效吸收維生素D還必須有足夠日曬量;運動著重在規律承重和肌力訓練,物理治療師會依個人的生理、服藥狀況,規劃適當的運動方式、強度以及指導。
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包括侵入性治療、飲食及物理治療。侵入性治療包括藥物、關節腔注射玻尿酸增加潤滑效果、還有PRP治療,嚴重者可能須接受關節置換手術;飲食則可以多補充葡萄糖胺和軟骨素營養品;物理治療除了常見儀器、徒手治療,輔具選擇、居家衛教和運動設計更重要,物理治療師需根據關節活動度、肌力、肌耐力、柔軟度甚至心肺耐力給予適合的運動處方。
何佳洋物理治療師表示,兩者治療目標都並非治癒疾病,而是藉由整合性的臨床處置,避免更多傷害、改善症狀或減緩疾病進程。預防勝於治療,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近年都有年輕化趨勢,絕對不可以掛上老年疾病的標籤。如果本身是高風險對象或疾病初期,擁有正確資訊、及早介入治療,才能確保日後生活質量!(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
年輕人也有退化性關節炎 應及早「肌」極運動
摘錄自:2017/06/07  健康醫療網【 記者關嘉慶報導】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是只有老年人才會罹患,仍然有些年輕人因為膝蓋曾經受過傷,以致容易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而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除了藥物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得要好好保養關節,平常應該要積極運動,維持肌力,也能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傷害。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浩儒表示,通常退化性關節炎都在60多歲時才出現,但也有人是因為小兒麻痺症,腿部肌肉會萎縮,膝關節會因為不當的使用而較早退化,也有人是因為車禍,致使膝關節受傷,進而導致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若是又從事勞力工作,就可能會在30幾歲就出現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仍以老年人居多,而且主要是以膝蓋最常見,羅浩儒醫師指出,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藥物只是其中一項方法,但由於服用止痛藥物太久,仍會對正常的生理功能造成負擔;所以,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吃止痛藥之外,必須要依據退化的程度,進行復健運動治療,復健運動就是要做核心肌群運動以及訓練大腿與小腿肌力的運動。
羅浩儒醫師進一步指出,退化性關節炎會造成的膝蓋疼痛,急性期可藉由藥物來控制疼痛,但是長久來說,仍應該要運動增加肌力,加強下肢肌肉力量,以及加強核心肌群力量,否則疼痛會沒法得到很好的緩解,屆時就得接受侵入性治療。羅浩儒醫師強調出,退化性關節炎最嚴重的是要置換人工關節,或是自體血清注射以及玻尿酸注射,也可獲得緩解。

***-----------------------------------------------------------------------***
人工關節沒保養 險些磨穿骨盆
摘錄自:2011/08/10 自由時報【醫藥新聞】62歲的林姓婦人置換髖關節十餘年,從未回診追蹤,直至疼痛難以行走才就醫,發現是人工關節凹陷,快磨穿骨盆所致,在手術清除金屬碎屑,重建「骨本」,並置換新關節後,已恢復正常。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骨科醫師陳信彰說,婦人髖關節疼痛已多次就醫,都被告知手術不易,僅以止痛藥治療,日前到診間求診時,已出現走路困難及長短腳現象。
婦人自述,去年右髖關節隱隱作痛,且發現右腳愈來愈短,才想到十幾年前曾接受右髖人工關節置換術,但因術後恢復良好,與之前的生活無異,從未注意及回診追蹤。
陳信彰說,X光檢查後發現,婦人的人工關節已經陷進,並且快磨穿骨盆,導致關節活動受限、右腳變短,加上患者長期忍痛,塑膠墊片磨損、金屬碎屑到處流竄,溶蝕骨頭;在清除金屬碎屑重建骨本後,重新置入人工關節,經休養已恢復,目前只需定期追蹤。
陳信彰提醒,人工關節術後要配合醫師的要求做復健。即使恢復良好,也要固定回診,千萬不可忍痛或心存僥倖。因為及早治療,很容易處理;若輕忽導致磨損、金屬碎屑四處流竄,不僅會激發人體的免疫反應,也會造成骨質流失,嚴重的話,關節鬆脫並陷入骨盆。

***-----------------------------------------------------------------------***
傷膝蓋 3大類危險動作
摘錄自:2016-10-23   常春 Evergreen 生活醫館【文╱梁惠雯  常春月刊330期】當心關節提早退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動作或運動,常不知不覺地傷害膝蓋,就像許多媽媽習慣跪在地板上「抹地」,又或者是現在相當風行的單車、慢跑等運動,其實對膝蓋承受度都是一種挑戰,如果沒有適當保養或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恐將提早報到!
膝關節是雙腳能夠自由彎曲或伸展的重要結構,由骨頭(硬骨)、軟骨、肌肉、韌帶及肌腱組成,負責執行站、走、跑、跳,還有轉彎等功能,倘若其中有某部分出了問題,就會使膝蓋功能失常,進而影響行動能力。
傷膝蓋 是怎麼發生的?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組長陳偉修指出,造成膝關節傷害的主要關鍵包括有以下3種,這3種因素可能同時存在,而導致膝蓋受損。
1 承受的重量:膝關節承受身體體重及身上所負荷的重量(如:提重物),當重量過重時,對膝關節造成的壓力也大,容易造成膝關節磨損。根據統計,膝蓋所承受的壓力在「跪」和「蹲」時,負重的程度最大(約為個人體重的8~15倍),其次是「打球」和「上籃」(負重程度約為個人體重的6倍),再其次是「跑步」、「上下坡」和「上下樓梯」(約為個人體重的3~4倍),而即使是一般的「站」或「行走」,也會負重個人體重1~2倍。
一旦膝關節承受重量愈多,關節軟骨的磨損機率就愈大,肌腱也容易受傷,同時導致膝關節退化速度加快。貨運或搬家工人容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就是因為長期外力加重了全身關節負荷。
2 臏骨給予膝蓋的壓力:膝蓋彎曲超過90度時,會增加臏骨(位於膝關節前方,具有增強股四頭肌力量和保護膝關節的功能)給予膝蓋的壓力,像是跪姿或蹲姿,就比站姿要傷膝蓋。日常生活應盡量避免膝關節彎曲超過90度的情形,像是盤腿坐或翹二郎腿,都是容易傷膝蓋的姿勢。
3 衝擊力:跑步、跳遠、打籃球等運動,對膝蓋具有較大衝擊力,或是遭遇急性外力,如車禍外傷等,均對膝蓋有嚴重傷害。有些喜歡運動的人士,年輕時「過度使用」、激烈衝撞,或膝關節曾經因車禍受傷者,可能在中年就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
 【版主按:其實這些只是助緣並不一定是主因】

***-----------------------------------------------------------------------***
人工關節反覆感染 險截肢
摘錄自:2010-07-20 自由電子報【記者謝鳳秋/中縣報導】44歲的鄭先生差點因人工關節反覆感染,變成慢性骨髓炎而截肢,骨科醫師先替他拿掉原有的人工關節,放入做成藥珠狀的填充物治療,檢查還有感染,又繼續二次清創,前後花了2年半的時間,讓鄭先生保住骨頭及左腿。
鄭先生15年前因車禍左腿髖關節骨折而換上人工關節,3年前人工關節使用年限到了,換上加長型人工關節,卻不幸感染骨髓炎,多次清創又反覆發作感染,使他無法行走及工作,全家的生計落在鄭太太身上,醫師研判是清創清不乾淨要截肢,鄭先生四處求診希望保住左腿。
去年1月鄭先生傷口流膿,到台中慈濟醫院就診,骨科主任陳世豪說,鄭先生的人工髖關節反覆感染變成慢性骨髓炎,一旦感染細菌,就會長期寄生在骨頭上。
若抵抗力下降,骨頭會紅、腫、熱、痛,在急性期可用抗生素控制,一旦變成慢性骨髓炎就很難清創乾淨,唯一的辦法是清除蝕掉的死骨後再重建。
X光及電腦斷層顯示,鄭先生的髖臼骨頭只剩下薄薄一層、股骨頭也已缺損,沒有多少骨本可用,陳世豪醫師先拿掉鄭先生原有的人工關節,放入做成藥珠狀的填充物,複診檢查還有感染,又繼續清創,再塑作填充藥的暫時人工關節,經骨頭掃描確定沒有感染,才重建新的人工髖關節。
鄭先生說,歷經多次手術,本不敢奢求再站起來,現在終於可以走路了,實在很感謝醫師的細心及耐心。
陳世豪表示,人工關節會感染與施作技術及每個環節嚴謹度有關,手術過後3個月到半年持續疼痛沒有改善,就有問題,最好去另外請別的醫師評估,術後只要不痛,一年檢查一次即可。
◎人工髖關節術後3個月內應注意姿勢:

●膝蓋高度不可高過手術後患肢,應使角度小於90度。
●坐時的膝蓋高度保持在髖關節以下,不可將身體向前傾。
●蹲下時,屈曲沒開刀的那邊,患肢伸直在後。
●腿伸直平坐時,兩手向後撐住,千萬不要讓身體向前傾。
●開刀後6周可恢復性生活,唯髖關節不可屈曲大於90度。
***-----------------------------------------------------------------------***
人工關節登錄 免二度動刀
摘錄自:2016/10/05 蘋果日報【邱俊吉╱台北報導】中央健保署開亞洲先例於今年推行「人工關節登錄制度」,鼓勵醫療院所將膝關節置換術等七項手術的植入物,及患者身高、體重等資料上傳該署,院所每傳一筆可獲獎勵五元;該署指此制可望改善置換關節品質,預計明年將患者二度進行關節置換紀錄公開上網,讓民眾知道哪些院所換的關節用較久,當成就醫參考,避免一換再換,最後真的不良於行。
健保署昨邀秀傳醫院副總裁、骨科醫師古鳴洲說明人工關節登錄制。現逾二十國實施此制,如英國實施十年,擁有全球最大人工關節登錄資料庫,因資料豐富,得以在二○一一年向全球發布某廠產品有風險的警訊,使不少人免於二次手術之苦。 
起源國瑞典則於一九七九年實施,統計推行該制後,有效使人工髖關節再置換率由一成七降到百分之七。據健保署資料,全膝關節、全髖關節、部分關節等七種主要關節置換術,全台去年共進行約四萬八千例;若進行關節再置換,每次手術費用平均會比第一次多兩萬到三萬元。
古鳴洲解釋,民眾不要以為人工關節「壞了再換就好」,人體原有的膝關節因磨損而不堪使用,因此每次置換,須先將骨頭兩端削去部分骨骼,再安裝人工膝關節,若一換再換,到最後可能根本沒得換,就真的會不良於行;透過登錄制,有助健保署掌握關節置換率偏高的院所或族群,並設法改善。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給付的各項醫材中,僅人工關節採登錄制,未來擬將登錄制擴及人工水晶體等多種醫材;針對關節置換手術,該署現僅於網路提供術後感染率及再住院率的查詢,明年加入再置換率的紀錄後,資料會更完整。
健保署昨也列出今年一到六月關節手術量前十名醫院,前三名依序為北榮一千五百二十二例、林口長庚醫院一千四百零七例、台北郵政醫院六百六十五例;龍頭台大醫院收治患者雖多,但該類手術同期僅進行五百一十三例、排第七。該署指某些較小醫院因有知名骨科專家,吸引患者前往,造成手術量與大醫院並駕齊驅。 
健保署統計七種主要關節置換術中,膝關節置換約佔五成,比率最高;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建成提醒,要保養膝關節,平常須盡量避免蹲下的動作,同時可透過騎單車等運動來強化腿肌,有助減輕膝關節負擔。 
膝關節保養注意事項
盡量避免蹲下,減輕膝關節負擔
上公廁盡量選坐式馬桶,尤其50歲以上女性更應注意
●若因務農或有園藝等嗜好須久蹲,建議使用小板凳,坐著活動以保養關節
●增加關節活動度,可仰躺著反覆抱膝,也可藉由鍛煉腿肌如騎單車、游泳等,減少關節壓力
●彎曲關節同時鍛煉腿肌的動作如深蹲等,要盡量避免     資料來源:陳建成醫師、古鳴洲醫師 
***-----------------------------------------------------------------------***
調查:全金屬髖關節潛藏有毒金屬風險
摘錄自:2012/02/29新頭殼 【陳之馨/綜合報導】英國廣播公司(BBC)與英國醫學期刊(BMJ)合作調查指出,植入金屬髖關節的病患必須承擔暴露於有毒金屬的風險。英國「藥品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MHRA)則建議移植者終身需定期檢查。據該機構估計,在6萬5000名植入金屬髖關節的病患中,約有4萬9000名為高風險群。
調查報告指出,其有毒金屬的風險來自「金屬對金屬」介面的髖關節,在金屬摩擦後可能讓鈷離子和鉻離子滲入體內,而實驗已證實前者與心肌症相關,後者則為潛在致癌物。醫學期刊則指出,離子在經尿液排出前,會滲透到淋巴結、脾、肝與腎等器官。
報告指出,在1975年便已有研究顯示植入鈷鉻製品的風險,當年已有醫師發現金屬釋出的離子會與周邊組織起反應。報告也將目標指向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的子公司「戴浦骨科公司」(DePuy Orthopaedics),表示即使該公司警覺這個問題卻仍持續銷售金屬髖關節。
MHRA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已植入全金屬髖關節的病人應定期檢查血液中的金屬離子濃度,若濃度上升、出現不良症狀,則需進一步接受核磁共振(MRI)掃描。在病患反映健康與手術問題後,MHRA將發布新的人工髖關節臨床準則。
據台灣嬌生了解,這項全金屬人工髖關節原本在英國市占率第一,全球回收後,台灣市面還其他廠牌的全金屬人工髖關節,醫療人員應注意產品安全訊息。 

***-----------------------------------------------------------------------***
老奶奶下肢水腫痠痛 險釀致命肺栓塞危機
摘錄自:2019/02/25 健康傳媒【健康傳媒 林芊聿/台中報導】許多女性常有小腿、腳踝、腳掌浮腫等困擾,有時雙腿浮腫到連鞋子都穿不下,醫師指出,造成下肢靜脈水腫的原因相當多,包括腎功能不全、高血壓、心臟衰竭、肝衰竭、藥物副作用、下肢靜脈瓣膜逆流或栓塞等問題,需對症下藥,否則恐將引發致命危機。
  年齡78歲的李阿嬤因膝蓋不適而長年臥床,接受過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因人工關節滑脫,經評估後建議須再次開刀,不過,她雙腿嚴重水腫,經腎臟科醫師評估發現,李阿嬤雙腿痠麻且明顯腫脹,醫護人員以大拇指按壓皮膚,皮膚凹陷處竟久久無法恢復,顯示病情相當嚴重。
  下肢靜脈超音波檢查發現,下肢深層靜脈血栓,不適合再次手術,在採取藥物治療後,水腫狀況大幅改善,更降低了日後可能造成肺動脈栓塞的致命風險。臨床顯示,高致命性的肺栓塞病症約有90%來自於小腿靜脈栓塞。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陳虹志說明,該名患者長年臥床以致血液滯留腿部產生血栓,進而引發水腫,必須持續服用抗凝血劑治療,甚至考慮以心導管手術(EKOS)溶解血栓。
  陳虹志說明,腿部產生的血栓可能在血液循環後回流到肺部,一旦導致肺動脈栓塞,就可能引發肺衰竭,如果沒有即時搶救,死亡風險極高。靜脈栓塞是指靜脈血管的中血液流動緩慢,逐漸聚積,以致於在靜脈血管形成血栓,原因為靜脈壓力低、血液濃稠、血液流動緩慢、血管內膜有損傷或是藥物等。
  深部靜脈栓塞常見於下肢,初期無明顯症狀,後期則常有疼痛、腫脹、肢體無力、行走不良,一般好發於長期臥床、久站、久坐、肥胖、中老年族群、中風患者、孕產婦、接受過重大手術及癌症患者。陳虹志提醒,長期臥床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風險較高,應在醫師評估是否採取藥物治療,高風險族群則建議穿著彈性襪,以增進靜脈血液回流。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海上仙方 的頭像
    海上仙方

    海上仙方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