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姻緣天註定 研究發現:夫妻間基因相似度高★物以類聚!美國研究:人會選擇「基因相似」者當朋友★離婚基因 女人也有★特殊基因變異 流感可能奪命★ 日福島核災現警訊 蝴蝶基因突變嚴重扭曲變形★改變基因表現 降罹病風險★ 修飾基因 成長期運動+飲食可長高★飲食可影響基因? 啟動你的健康基因★早睡早起+運動矮個子長成豪小子★ 產下自閉症兒 與孕婦飲食有關★愛男人是天生? 同志基因解密★單身也與基因有關?北京研究如是說★離婚傷DNA 竟會催人老★血統越純越愛叫!科學家曝「吹狗螺」真相:與古老基因有關★★★★
***-----------------------------------------------------------------------***
★男接受骨髓移植 體液竟驗出「捐贈者DNA」 (基因話題2)
摘錄自:2019/12/11 TVBS【編輯 楊惟甯 報導】美國內華達州一名男子克里斯(Chris Long),因患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4年前接受了骨髓移植,竟發現自己的DNA「被人取代」,除了胸部和頭髮的DNA完全屬於他,其他細胞、甚至就連精液也包含了骨髓捐贈者的DNA,讓他感到很困擾。 綜合外媒報導,在瓦肖郡警局(Washoe County)工作的克里斯,在接受骨髓移植後,同意讓警局繼續監測他的DNA變化,結果竟發現,包含血液、臉頰、嘴唇、舌頭,甚至就連精液都驗出捐贈者的DNA,成為醫學上罕見的「嵌合體(Chimera)」。
對此,他接受《紐約時報》訪問表示:「這真的十分驚人,我的身體好像被另一個人取代,感覺自己消失了。」對此,外界也好奇,如果受贈者的精液出現捐贈者的DNA,是否會影響之後子嗣的DNA,但由於克里斯在生完二胎後就已經結紮,因此無從得知。 不過史丹佛大學醫學中心血液與骨髓移植科主任安德魯(Andrew Rezvani)表示,雖然嵌合體在醫學上相當罕見,但DNA的改變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也不會改變一個人的個性,且像克里斯是因為骨髓移植才擁有他人的DNA,則「不可能生下擁有別人DNA的孩子」。
***-----------------------------------------------------------------------***
姻緣天註定 研究發現:夫妻間基因相似度高
2014-05-28 阿波羅新聞網 【阿波羅新聞網訊】你相信「姻緣天註定」嗎?最近的一項科學研究發現,這種說法或許並非虛傳:人們更傾向於選擇那些與自己擁有相似基因的人結為伴侶。
至於人們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與自己基因相似的人從而結為伴侶,科學研究人員稱目前還不知道。但是對於研究生命輪迴的學者來說,人們找到自己的伴侶並非人力所為,因為夫妻關係的建立在許久之前就已經註定了。
據《每日科學》網站5月19日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進行的一項研究揭示,人類個體更傾向於選擇那些與自己擁有相似基因的人結為伴侶。夫妻之間的基因相似程度要高於從人群中隨機選取兩個人的基因的相似性。
研究人員分別對800對夫妻的基因和800對隨機選取的陌生人的基因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夫妻之間的基因相似度要高於陌生人之間基因相似度。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結果部份是由於人們傾向與居住在附近區域或同一種族的人結婚。不過,該調查結果也顯示,人們似乎更容易被同自身有相似基因的人吸引。
至於人們如何在人群中找出與自己基因相似的人從而結為伴侶,該論文的主要作者、行為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本傑明•多明格(Benjamin Domingue)稱,目前還不知道。 在我們的一生中,為甚麼有的人與我們擦肩而過,互不相識;而有的人與我們成為親朋好友;還有那麼特殊的一個人與我們朝夕相處成為伴侶。僅僅是「隨機」與「偶然」嗎?還是有某種超越人類的因素在起作用?
******
物以類聚!美國研究:人會選擇「基因相似」者當朋友
1970/01/01NOWnews【國際中心/綜合報導】人說「物以類聚」,意思是指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根據美國最新研究指出,好友之間親密融洽,不單代表雙方興趣、性格相投,「基因」也是影響關鍵,人們會選擇與自己「基因相似」者當朋友。
這項研究已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這分研究由加州大學分校與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共同進行,以參與心臟研究的近2000名受試者為對象,檢驗約150萬組的基因變異標記,發現「處於同一社交圈的朋友間,基因相似度遠高於周遭陌生人,享有大約1%共同基因,這數據在遺傳學上已是一個頗大的數目。」
科學家更進一步指出,朋友之間基因的相近程度,相當於與「第4代表親」的關係,也就是擁有共同曾曾曾祖父母的相似程度。新研究顯示,好友間最為相似的基因是「嗅覺基因」,據專業人士解釋,擁有相似嗅覺基因的人容易被相似的環境所吸引,因此較易結識成好友,而朋友間差異較大的是「免疫基因」。
***-----------------------------------------------------------------***
離婚基因 女人也有
2012/02/27自由時報〔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如果一段關係爭吵不斷,或是一場婚姻走到了盡頭,男性可能搞不懂是哪裡出了問題,但科學家說,其中的關鍵可能不只出在男性,答案更有可能是藏在女性的基因裡。瑞典科學家最近辨識出所謂的「離婚基因」,有這種基因的女性較難走入婚姻,即便是真的結了婚,婚姻生活也可能爭吵不斷。
主持這項研究的卡洛琳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科學家表示,這種所謂的「離婚基因」,會影響可促進愛與母性的「擁抱荷爾蒙(cuddle hormone)」—催產素(oxytocin)分泌,一旦女性無法正常分泌催產素,與伴侶、朋友或小孩的關係可能就會受到影響。
卡洛琳斯卡團隊以1800多名女性與其伴侶為研究對象,觀察他們的DNA。接受研究的伴侶不管是結婚或同居,關係都已維持5年以上。檢驗結果發現,有催產素受體基因「A對偶基因(A-allele)」的女性,婚姻出現危機或瀕臨離婚的機率高出將近5成;娶了這些女性的男性,對他們的婚姻關係也非常不滿意。
主持研究的學者瓦倫表示:「我們發現催產素與人類伴侶關係的關連。催產素受體基因的變異,與女性和伴侶關係是否緊密息息相關。」
同一團隊4年前已發現男性版的離婚基因,據說男性離婚基因會影響男性大腦使用化學加壓激素的方式,從而影響男性維持忠貞的能力。
***-----------------------------------------------------------------------***
特殊基因變異 流感可能奪命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有些人一得流感,病情就會特別嚴重。「自然」(Nature)期刊近日有一篇研究指出,如果一個人帶有「IFITM3」基因變異,就出現流感重症的風險就會比一般人高,這類族群一旦得流感,往往得接受住院治療。
研究人員指出,當「IFITM3」基因產生變異,細胞很容易就受到病毒感染。美國、英國研究團隊進行這項實驗,研究人員將「IFITM3」基因從老鼠身上剃除,結果發現,當老鼠感染流感病毒,症狀就會顯得特別嚴重。有這種基因老鼠,流感症狀相對沒那麼嚴重。
根據基因資料庫資料,大約每四百人就有一人出現「IFITM3」基因變異。研究人員為五十三位流感住院患者作基因檢測。結果發現,每二十人就有一人有基因變異。研究人員表示,未來需要進行更大型的研究,才能了解基因是否真對影響流感病情。
研究首席作者艾倫‧艾佛里特表示,「IFITM3」似乎是身體對抗感染的第一線,雖然這個蛋白會限制病毒在細胞間傳播,但目前還不知道基因如何影響肺部功能。
從研究結果來看,若一個人的「IFITM3」基因較少活動,代表這人可能有免疫缺陷,面臨病毒威脅時,症狀較容易惡化。因此這群人最好先打疫苗,作好保護措施,以免感染到病毒,身體會無法承受。 2012/03/27 台灣新生報
***-----------------------------------------------------------------------***
日福島核災現警訊 蝴蝶基因突變嚴重扭曲變形
2012/08/15 NOWnews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日本爆發福島核災危機後,除了當地民眾對輻射污染的恐懼始終揮之不去,還有科學家發現,福島縣內的蝴蝶嚴重基因突變,腿、觸鬚及翅膀形狀皆扭曲,讓不少民眾擔心,以後生出來的孩子是否出現遺傳異常。
日本研究人員習慣以蝴蝶作為環境指標,因蝴蝶對環境變化敏感度極高。琉球大學研究人員在日本含福島在內的10個地區,收集了144隻成年酢漿灰蝶。福島爆發核危機時,這些蝴蝶應仍處在過冬的幼蟲階段。
經過比對不同地區蝴蝶出現的基因突變,研究人員發現,在大量放射性物質的地區,蝴蝶的翅膀明顯變小,且眼睛發育不規則;核災後半年,研究人員再到福島等7處收集酢漿灰蝶,發現第一代福島蝴蝶基因突變率是28%,第2代則直飆52%,顯然核災已對大自然造成嚴重傷害。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基因突變率更高的蝴蝶是吃了被污染的食物,且上一代蝴蝶又將已發生突變的基因遺傳給後代。美國南加州大學生物學家蒂姆‧穆蘇(Tim Mousseau)則說:「日本的研究非常重要,這些基因突變和異常現象只能用暴露在放射污染環境下解釋。」
***-----------------------------------------------------------------------***
改變基因表現 降罹病風險
2012/04/27台灣新生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許多疾病都與遺傳因素有關,具有家族病史的人罹患疾病的風險一定更高?醫師表示,從營養基因體學的觀點來看,環境因素可能比遺傳基因更重要。
基因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因此具有家族癌症病史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相對較高。現在這個觀點可能要改變了。榮新診所副院長丁綺文指出,根據營養基因體學的觀點來看,雖然每個人的專屬基因無法改變,但是卻可以透過飲食、運動、睡眠與休息的方法,改變基因的外在表現,降低罹患疾病的風險。
所謂「外基因調整作用」並非基因突變,而是透過外在環境來改變基因的表現型。丁綺文副院長解釋,人類有三萬多個基因,基因像是一條螺旋梯狀的長鏈子,包覆在組蛋白(histone)上,科學家可以透過在螺旋梯上加上甲基,或是去除組蛋白的乙醯,就可以關閉基因的活性。舉例來說,如果致癌基因甲基化,只要關閉活性,就能降低癌症發生的機率。
以建築來比喻「外基因調整作用」,丁綺文副院長指出,遺傳基因就好比建築設計圖,但如果建築材料不佳,或後天缺乏保養,再好設計的房子都有倒塌的一天。
丁綺文副院長表示,食物、運動、休息與睡眠是四大影響基因表現的主要因素,因此儘管是雙胞胎,兩人的癌症發生率也不同,因此後天環境才是影響健康的關鍵。
對於有家族病史的民眾來說,千萬不要因為遺傳就氣餒。丁綺文副院長指出,包含壓力過大、荷爾蒙失調與體內太多環境毒素,都是負面基因調整的惡例。換句話說,想要有健康身體應該保持愉快的心情、並避免體內累積太多環境毒素。
丁綺文副院長進一步表示,影響「基轉」的因素有超過一半的因素都掌握在正確飲食,因此怎麼吃變得特別重要。由於每個人的基因不同,現代醫學可以透過瞭解個人的基因後作出適當的建議與處方。
健康長壽一定是天註定嗎?丁綺文副院長表示,遺傳基因固然有影響,但日常生活是否懂得養生,也可以彌補先天不足。因此儘管先天具有遺傳疾病基因的民眾,只要透過正確的生活型態,也能啟動健康基因,打敗先天的基因缺陷。
***-----------------------------------------------------------------------***
修飾基因 成長期運動+飲食可長高
2012/04/26【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基因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最新的研究顯示,人類後天的飲食、環境、生活方式,都可以改變一個人命運。書田診所今天召開「啟動你的健康基因」記者會,說明基因與後天生活方式對人類的影響。
榮新診所副院長丁綺文今天特別以蜜蜂做說明,工蜂及女王蜂皆為雌性,天生有相同的基因,但被選中的女王蜂每天被餵食蜂王漿,甚至完全泡在蜂王漿裡,啟動了卵巢細胞基因,長成女王蜂,其餘的蜜蜂則長成普通的工蜂。
他說,青少年的「生長板」在成長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高。男生10到18歲、女生9到16歲,是長高的重要時段,在「黃金年」裡,生長激素最旺,丁綺文說,若在這段時間把握蛋白質的攝取、做適當的運動如跳繩、游泳或打籃球,每年可長高8-10公分。
瑞典對44,788對雙胞胎進行研究,調查癌症發生率,結果發現環境比基因更重要。丁綺文指出,林書豪父母約168公分,理論上是只能長到174公分,但他後天的運動及生活方式使他長到191公分,這就是後天因素影響先天因素的最好表現。基因的表現方式受飲食影響,即是醫學上的「外基因調整作用」。
丁綺文進一步指出,基因如同房子的設計,而房子要蓋得好還須要好的建材,而後續的保養也非常重要。食物如同建材,而運動及休息就像是房子的保養。丁綺文說,在後天的影響因素中,飲食占50%,英文有句名言是:你就是你吃進的東西。(You are what you eat)
丁綺文強調,儘管家族遺傳會影響一個人疾病的發生,但飲食及生活習慣也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她還指出,人們可以透過檢測,找到個人基因的強項與弱項,進而找到最合適的食物及營養元素,這就是「正向」外基因調整作用。
***-----------------------------------------------------------------------***
飲食可影響基因? 啟動你的健康基因
2012/04/26(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基因的表現會被營養成份修改,一樣的基因型,用不同的飲食方式,表現型卻大不相同,醫學上的專有名詞稱為「外基因調整作用」,人類對基因開始研究,還不到一百年,外基因調整作用則是最新的觀念,基因是生命密碼,好比蓋房子的藍圖,我們的身體即依照基因藍圖來建構。但是房子的設計圖再好,如果建築材料不佳,或者缺乏保養,仍然會毀壞。
身體也是如此,吃進去的食物就是建構的材料,運動和休息是在保養。這些都會修飾基因藍圖的呈現樣貌,也就是說,正確的飲食和生活型態,透過外基因調整作用,能夠讓基因表現愈來愈好,房子保養好,住得舒服,身體調養好,活得健康。
同卵雙胞胎的研究最能證明,基因型相同的雙胞胎,經過不同環境因素造成的外基因調整作用,表現型確實不同。瑞典一項超大型的同卵雙胞胎研究,收集44788對同卵雙胞胎,調查他們的癌症發生率,結論是環境比基因重要。這項結論對於擔心家族遺傳的癌症患者家屬,可以掃除心裡的陰影。科學家發現,透過外基因調整作用,使得致癌基因甲基化,就能關閉它的活性,降低癌症發生,反之,環境毒素,包括重金屬污染,和環境荷爾蒙等,則可能也經由外基因調整作用,使細胞發生癌變。
每個人都有專屬的基因,經過檢測基因,可以針對各人的強項和劣勢,找到合適的食物和營養元素,透過外基因調整作用來修飾它,這門科學稱作「營養基因體學」,如今正蓬勃發展。
人會不會健康長壽,也是先天一半,後天一半。遺傳基因固然有影響,自己日常生活是否懂得養生,同樣重要,運用適當的營養素來調控基因表現,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正確的生活型態,包含飲食,運動與休息,都能啟動你的健康基因,讓明天更好。
***-----------------------------------------------------------------------***
早睡早起+運動矮個子長成豪小子
2012/04/27中國時報【邱俐穎╱台北報導】父母親都不算高的林書豪,身高卻長到191公分,馳騁NBA球場,醫師表示,身材高矮雖是基因天註定,但後天生活型態調整更重要,孩子要長得高、長得壯,早睡、多攝取胺基酸、多運動才是關鍵。
榮新診所副院長丁綺文表示,一般而言,男性身高約落在父母親身高加總再加上13後除以2,得出的數字加減7.5公分;女性身高則是父母親身高減13後除以3,加減5公分。
不過,時下青少年常因課業壓力或沉溺於電視、電腦,上床時間愈來愈晚,以往門診調查,平均只有23%的生長期孩童乖乖在10點半前入睡,加上少運動、高熱量食物不離口,都成了長不高的元兇。
丁綺文強調,基因雖然是先天遺傳,但透過調整生活型態,卻能修飾基因表現出來的作用,所以同卵雙胞胎長大後外貌不完全相同、身高不高的父母親,孩子身高能達190公分,都是「外基因調整作用」。
一般來說,男生長高黃金期約在11~15歲,女生在10~12歲,而女生初經後2年、男生變聲後3年掌握生長關鍵的生長板就會關閉。
要把握長高的黃金期,丁綺文說,堅果、牛肉、豬肉等富含胺基酸的蛋白質能激發生長激素分泌;另外,能跳躍、伸展大肌肉群的運動,如籃球、跳繩、游泳,對長高也相當有助益。
此外,由於人體生長激素在晚上10點至凌晨2點分泌,成長期孩童最好在10點前就寢,而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會誘發性早熟,讓生長板提前鈣化、關閉,雞皮、雞屁股、速食、零食都要少吃,還要避免塑化劑、環境荷爾蒙如雙酚A暴露。
目前門診追蹤4000多名國小、國中成長期孩童,透過早睡、每天跳繩10分鐘或每周打籃球3次、每次半小時,並補充胺基酸食物,一年下來平均身高皆較往年多出1至2公分,證明要長高只要調整生活作息,不必吃藥也能達成。
***-----------------------------------------------------------------------***
產下自閉症兒 與孕婦飲食有關
2012/04/27【台灣醒報記者簡怡欣綜合報導】產下自閉兒有跡可循!美國有研究發現,環境中的元素會影響自閉症的併發,包括金屬鉛、汞、化學藥劑和農藥等,都會影響發育中胎兒的大腦,增加天生性自閉症的風險。此外,也有研究指出,生活在主要道路旁的婦女所生下的嬰兒罹患自閉症的機率,也是一班人的兩倍。
過於偏執、老是學別人說話,這是自閉兒常見語言和情境的理解障礙現象,有統計數據顯示,罹患自閉症者較10年前高出80%。美國西奈山醫學院指出,,生活中的危險物質,會提高自閉症的發生率,孕婦的生活及飲食選擇是重要的原因。重金屬已被證實會損傷胎兒的腦部發展,海洋生物的汞金屬含量,和累積在肉類脂肪中的物質,都會可能影響嬰兒發育。
汞金屬會因為海洋生物食物鏈的累積,而帶來更高的風險。印刷電路板上的化學物質和金屬,也會藉由生態環境的循環,累積在動物的脂肪中,因此孕婦在飲食的選擇上,應多加避免食用肉類脂肪。
蔬果中含有的農藥也會影響發育,農藥的使用可以幫助農產品減少蟲害,增加生產數量,但也會增加自閉症發生的機率。醫生表示,民眾可可食用有機農產品,或者在清洗蔬果時,用清水沖洗多次,可以減少農藥殘留量。
此外,有研究發現,生活在主要道路旁約300公尺內的婦女產下自閉症兒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汽、機車排放的廢氣不僅會影響肺部,也會增加嬰兒患有自閉症的機率。
專家建議,若住在主要繁忙道路附近,可以使用空氣清淨機,降低因空氣污染所帶來的危機。
***-----------------------------------------------------------------------***
愛男人是天生? 同志基因解密
2014/06/07 聯合晚報【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1993年美國基因學家狄恩‧哈默發表研究報告顯示男同性戀者有一個「同性戀基因」,在X染色體上,由母親傳下來,當時震驚各界,至今爭議不休;20年後,一項最新的大規模研究不但證實哈默之說,還發現第二個同性戀基因。
哈默研究好幾對男同性戀兄弟的DNA而得到結論;其驚人之處,在於提出科學證據,指同性戀不是一個人要不要的選擇題,是天生「性」向。同性戀者「我天生如此」的辯解獲得平反,但不信者恆不信;遲至2011年,還有社會與政治評論諷刺,發現了同性戀基因,不知道有多少人會趕快去做胎兒基因篩檢,然後人工流產。
《華盛頓郵報》報導,最新研究證實哈默一直是對的,的確有個同性戀基因,而且非僅如此,同性戀基因其實有兩個,甚至(根據概率)可能更多。
專攻人類DNA的國際研究團隊「人類基因組計畫」,研究409位同性戀兄弟及其異性戀家庭成員的血液,證實X染色體確實有個區域影響一個人的性向,同時證實8號染色體上有個DNA序列影響男人的性向。
團隊成員、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貝里說:「性向與選擇毫無關係,我們的研究顯示基因可能有關係,我們發現兩組基因影響一個男人是同性戀或異性戀。」
澳洲La Trobe大學知名遺傳學教授珍妮‧葛雷維斯表示,影響一個人選擇配偶性別的基因可能不止幾個;她並提出不同角度表示,不妨將「同性戀基因」 (gay genes)視為「愛男人基因」 (male-loving genes)。
她指出,「愛男人基因」可能男女都有,如果在女性身上,這些女性通常天生比較早找配偶、比較常找配偶,而且生比較多孩子;同理,蕾絲邊也可能有「愛女性基因」,這些基因在男性身上,也使這類男性較早、較常找配偶,而且生較多孩子。
葛雷維斯並說,家族有男同志的女性有「愛男人基因」,會較早找配偶而且生較多孩子,作用是補償男同性戀者子女較少之憾;一個義大利研究團隊發現,男同性戀的女性親戚,子女數目是異性戀男子女性親戚的1.3倍。這是演化上的一種平衡。
***--------------------------------------------------------------------***
單身也與基因有關?北京研究如是說
2014/11/23 中廣新聞網【國際中心/綜合報導】有些人不一定有伴侶,也有人會選擇不婚。而北京一項研究發現,單身的人,很可能有所謂的「單身基因」。擁有這種基因的人,單身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百分之二十。研究初步分析說,這種「單身基因」,會降低大腦血清素的濃度,使人對親密關係感到不自在,這可能導致這個群體從一開始就難以構建交往關係——甚至導致一再分手。
研究發現,擁有這種「特殊基因」的人,比較難與他人有親密的關係;此外,這樣的人也更容易神經質,或是出現憂鬱症狀。
***--------------------------------------------------------------------***
離婚傷DNA 竟會催人老
2015/08/30 蘋果日報【張渝萍╱綜合報導】荷蘭科學家近期研究發現,離婚不只傷情破財,可能還會傷害DNA,讓人加速老化,而失業、喪親等重大人生改變也會造成類似效果,增加罹患阿滋海默症、癌症及心臟疾病風險。
英國《每日郵報》前天報導,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范歐康保(Sonja van Ockenburg)針對1094名成人進行調查,先記錄他們血球中的端粒長度,隔4年及6年分別再做2次追蹤觀察。2次的追蹤觀察中,受測者會被問及過去是否曾經歷讓人感到壓力大的事件,例如離婚、失業或摯愛離世等。
研究稱,DNA上的端粒(Telomere)有保護作用,端粒長度通常會隨著人老化變短,但此次研究發現,壓力會加快端粒變短的速度。范歐康保稱,若端粒變短的速度越快,越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阿滋海默症及癌症。目前尚未得知壓力如何影響端粒長度,范歐康保說:「從其他研究可得知,遇到壓力時,若大量運動可降低端粒的損害程度,所以當你正面臨人生難關時,應試著運動紓壓。」
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表示,壓力大不僅會影響基因,也會分泌破壞性的荷爾蒙可體松,分泌過多會傷害掌管記憶的海馬迴,甚至心臟血管、免疫系統等。他建議,運動會促進分泌多巴胺、血清素等,可改善情緒,減少可體松對人體的傷害。
***-----------------------------------------------------------------------***
★血統越純越愛叫!科學家曝「吹狗螺」真相:與古老基因有關
摘錄自:2023-02-12 CTWANT【編輯:朱冠宇】自古以來,世界各地文明都將犬類的「吹狗螺」行為,添上神話、民俗甚至是靈異色彩,但狗或狗群嚎叫的真相,直到最近才真正揭曉。科學家分析近70頭狗對狼嚎的反應,以及每隻狗的品種、血統純度、年齡以及性別後,得到「吹狗螺行為與基因有關」答案,品種越古老、基因越接近狼的犬隻,更傾向用長嚎回應狼嚎。
匈牙利羅蘭大學(ELTE)研究團隊指出,狗跟狼作為演化上近親,擁有大量相似的個體或群體行為,但人類的馴化「破壞」了嚎叫的原始意義,導致狼和狗的嚎叫有聲學結構和功能上的不同。但研究團隊還是在模擬情境的實驗中,驗證吹狗螺是源自於狼群時代的溝通、競爭以及表達情緒的行為,且越古老、純度越高,乃至年齡更大的雄狗,越能理解嚎叫聲的內容,進而做出類似回應。
其中哈士奇、雪橇犬、柴犬、秋田犬和北京犬這些基因上跟狼較近似的品種,便是研究團隊測試的68種純種犬裡,最傾向用長嚎回應狼嚎聲錄音的犬隻;拉不拉多、大丹狗、迷你貴賓以及拳師犬,這些經由人類雜交出現的品種,則因不太能理解狼嚎的內容,較常用吠叫回應,以及更常出現緊張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年齡與性別也會「不分純度和品種」,很大程度影響測試犬對狼嚎的反應,其中5歲或5歲以上的雄犬或閹割後雄犬,是最能理解狼嚎並用吹狗螺回應的類型,較年幼或更年長而失去個體競爭力的雄犬,以及雌犬,則容易有緊張反應出現。
研究團隊認為,該實驗驗證了吹狗螺源自於狼嚎聲的假設,古老且純度更高的狗,能理解狼嚎背後的意義,察覺自己誤入狼群領地,進而用長嚎迴避以自保。此外,相較於「純又老」品種的本能反應,「雜又新」品種更常把嚎叫聲作為跟主人溝通的一種方法,讓吹狗螺從基因近似的物種溝通,變成跨物種溝通,也可見人類對狗的馴化不只改變外型,連個性和行為也有極大差異。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