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廠與FDA藥物審核專家之間隱藏的利益輸送英學者:藥廠為賣藥「發明」病心臟病真的是膽固醇害的嗎?多位醫師揭露長達60年財團騙局,亂吃藥反而死更快!吃1顆藥 95%是〝賦形劑〞藥品的「賦形劑」是啥?「藥」如何自保?「百憂解」退出台灣》精神科醫師嘆:一顆藥比糖果便宜..背後隱藏的危機學名藥?原廠藥?差別到底在哪裡?《一位西藥師的話》《一位加護病房護士的話》●●●●●吃綜合維他命 罹乳癌機率反增19%維生素補過頭 增加風險維他命.健康食品吃過量 小心傷肝腎維他命非保健食品,服用須適量英科學研究:維他命C、E抗老無效研究:維他命多吃傷身 咖哩防痴呆、減少腸息肉美研究:鈣、維生素D攝取過量恐傷腦? 醫師:多喝水丹麥研究:服用維他命 反而提高死亡率5%醫學期刊:別再浪費錢買維他命維他命「多食無益」 醫:吃過量會傷身維他命E攝取過量 當心會中風!〈吃對了 妳也能瘦〉維他命越吃越瘦? 當心適得其反維他命要命? 美研究死亡率增18%鈣片「標示不清」 吃多恐傷腎、猝死史上最大研究分析:維生素D「護骨」根本無效 80歲阿嬤「吃錯維生素D」心跳剩50下 醫曝嚴重恐洗腎…1招分辨正確種類「活性維生素D」攝取過量傷健康 2方式辨識防吃錯♣♣♣

 

有筋骨痠痛者,請點閱【文章分類】的〝拔膿系列〞及〝橘井泉香〞,諮詢電話(02)2679-3117   德輝居士

***-----------------------------------------------------------------------***
人間最壞的就是維他命《轉貼分享》
Subject: 《維他命-芬蘭政府實驗報告》
現在流行的維骨力,吃太多其實因為軟骨增生過多,形成骨刺, 所以維他命的相關藥品或食品實不能吃太多 , 天然的最好 !!
芬蘭政府耗資4300萬美金所做的一個實驗,是全世界最大的維他命實驗,用了29000人高達5-8年之時間,找集了20000多人(吸煙的人),讓他們每天吃維他命A與維他命E,另一組(控制組)則沒吃。
過了5年,8年,發現每天吃維他命A與維他命E的這些人得到癌症、死於癌症的比率 高出18%!更重要的,他們發現現有吃維他命E的這些人得到心臟病、死於心臟病的比率比控制組高出50%。
這樣的一個報告出來以後,科學家們的臉不知要往哪擺! 因為我們一直以為從小型實驗室的研究,不是發現維他命E能防止我們的血管硬化?應可以防止心臟病,為何在此一個大的實驗,且是政府做的實驗,會給我們一個完全相反的效果!
此時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署(FDA)就出來做解釋,Dr. Victor Herbert 他說: 『當一個維他命含在一個橘子裡時,我們稱它為一個抗氧化劑(antioxidant),可以防止心臟病,防止癌症,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好處的,但是當此維他命C離開這個橘子以後,這個維他命C它就稱為 prooxidant,也就會製造上億以上的自由基,此會造成心臟病、癌症,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害的』。
所以,維他命本身有此兩種型態。 橘子是神造的,維他命C是人造的。人造的比不上神造的。 身為一個科學家,是絕對無法走進實驗室創造出一個橘子,一粒蕃茄的。
在一個橘子,一個蕃茄裡面,含有很多種的營養素,如今,我們連這一萬多種營養素,是那些營養素都不清楚,我們哪來的智慧與權利來告訴社會大眾,其中最重要的營養素是維他命呢?我們還沒有這樣一個智慧與權利。一個完整的食物才是真正的營養。
我們人常常有一個比較不好的習慣, 那就是任何我們聽不懂得名字,就會認為它比較好,台灣沒有的東西我們也會覺得它比較好一點。如廣告上新的化學名稱就會認為它比較好一點,例如蛋白質、安基酸、酵素、抗氧化劑,此一系列各種各類的化學名稱,我們沒聽過的就認為它比較好,但對於我來說,我不認為它們不好,而是我比較關心 我們是如何把這些維他命C從一個橘子裡拿出來?
讓我來問你一個問題: 你要喝有咖啡因的咖啡還是沒有咖啡因的咖啡?
注意聽喔!不要喝有咖啡因的咖啡。因有咖啡因的咖啡會刺激中央神經系統的,心跳速度加快,還有會增加皺紋。但更不要喝沒有咖啡因的咖啡。因為把咖啡因拿出來要用一種化學藥品,此化學藥品已被證明為致癌的化學藥品,所以今日美國的衛生局已禁用,現在是用第二種的化學藥品。所以並不是咖啡因有多麼不好,而是如何把它拿出來的問題。
今天美國的衛生局向國會提出一個專案,希望美國國會把維他命何礦物質的東西列為藥品,讓所有的人無法在市面上自由的購買到。因為他們發現維他命帶來很多的副作用,所以美國衛生現在印出很多的小冊子上面寫著: 美國每年有30000多個兒童在母親認為維他命沒有副作用而大量給小孩吃,結果導致中毒現象。
今天維他命的使用量是依大人的量而定,而非依小孩來定,所以小孩來吃是過量的。 另外,當我們體內有過多的維他命C時,血液的鐵質會上升,很容易得到心臟病和癌症。 同時我們也發現過多的維他命E會造成關節炎。 過多的維他命D會造成肝的受損。 過多的維他命B12會造成中央神經系統的損壞。
***-----------------------------------------------------------------------***

英學者:藥廠為賣藥「發明」病
摘錄自:2010/03/29  網路新聞【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英國學者說,藥廠為了賣藥賺錢「發明」不少病,讓消費者沒事花錢買藥吃。
英國「艾塞克斯」大學「布絲斐」教授說,據他統計,英國健保局一天就要花兩千兩百萬英鎊,大約十一億台幣買處方藥,比十年前增加了六成。濫開最嚴重的是過動和高膽固醇藥。很多醫生明明知道,不少老師、家長拿抑制過動的藥給孩子,為的是要孩子聽話,別搗蛋。完全忽略了藥物的副作用。
他說,藥廠為了把藥賣出去,常常過份渲染婦女性功能失調以及孩子過動的病情,讓病人不敢不吃藥。
其實有很多病沒有藥廠說的那麼嚴重,不吃藥也會好。只是藥廠就得關門了,於是,他們常派業務去看醫生,送些小禮物拉攏感情。再加上,病人也覺得看醫生不拿點藥回家很虧。結果醫生樂得開藥給病人,讓藥廠、病人跟自己都高興。結果是英國國民傷了身體,政府的健保也虧損了。

評論
    這位學者真勇敢,敢說實話,但是民眾多數是笨蛋,他們會聽信嗎?我是司空見慣了,其實這些還只是西藥廠使用的一些小手段而已,真正最厲害的就是只要每年利用一次流感大流行來欺騙民眾,只要人民被嚇到,該地的政府就會受制於西藥廠,任由西藥廠的擺佈,無視於人民的死活,真正受害的還是老百姓,有關於西藥廠所使用的惡劣手段,真是罄竹難書。總之西藥廠這個惡魔如果不消滅,人類必將永無寧日。《美國佛州漢唐中醫 倪海廈醫師評論》

******
《一位網友的經歷》從美國回紐西蘭, 在台北轉機時, 遇見一位藥商工作者(藥品生化實驗室)與我坐同排, 他問及我是否再看醫學方面的資料(下機前), 我回答是在閱讀中醫方面的資料, 此人便開始自我介紹是美國某大藥廠的實驗室工作者, 並且沾沾自喜的表示, 已研發成功降血糖藥即將上市, 並有4%之減肥效果, 因此, 將再據此研發減肥藥. 當他說完後, 我便反問他, 此藥也許如您所說降低血糖及減重, 但可能產生了十種副作用, 而您不就又要再去研發十種藥來處理這些副作用, 那不是治病而是製造更多的疾病. 此人此時非常的愉悅的表示: “如此商機才會越來越大, 而且是以放射狀的倍數方式快速成長, 因此, 我們的前(錢)景是非常好的, 我們也非常看好這個未來的市場與發展. ” (此人應該是華裔美人, 所以也蠻直接無所隱瞞的表示出藥商的觀點). 因而我也表示: 我們中醫的出發心是起於救人治病, 而非以賺錢為目的. 你們的起心動念是利益為主, 而非真正在造福人類. 而後其又表示目前大概知道了癌症的成因, 像是乳癌之類多是蛋白質造成, 所以目前正在研發阻斷蛋白質的荷爾蒙藥物…. 我則告訴他乳癌與子宮癌之關係與成因, 不過好像是鷄同鴨講, 各有所執吧!  (不過至少前後旁邊鄰座聽得懂中文的乘客, 倒是聽得津津有味. )
***-----------------------------------------------------------------------***
科學雜誌(Science):藥廠與FDA藥物審核專家之間隱藏的利益輸送學術界知名的科學雜誌(Science),七月剛剛出刊的期刊(06 July, 2018 / Vol 361 / Issue 6397),封面文章披露了藥廠與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藥物審核專家之間隱藏的利益輸送,引起了廣大的討論與對FDA的指責。雖然這本來就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國際知名的科學雜誌,並非政治或法律期刊,竟然願意花大量資源來調查,也把調查結果在封面文章中披露,足以證明事情的嚴重程度,讓任何有良知的記者都無法不發言了。雖然雜誌文章有些長,我建議讀者耐心的把它看完,了解一下細節,其中用來做例子的西藥Seroquel與美國派往伊拉克軍人Jacob Sitko的死亡,以及針對西藥Seroquel審核專家的金錢流動數字,讓人沈思感嘆不已。

Science:Hidden conflicts?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1/6397/16.full)

簡單的說明,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有明文規定,每一個參與藥物審核的專家都得公開與藥廠的關係及金錢流動,如果有利益衝突,就不能擔任那個藥物的審核專家。然而,文章指出兩個嚴重的漏洞:(1)這樣的公開,完全是基於專家自己的誠信(honor system),沒有什麼人或單位會去深入調查;(2)目前所謂的利益衝突,只定義為藥物審核前的安排,以及審核後立即的收賄,並沒有包括審核以後數年內的其它安排。因為如此,在多年的互動下,藥廠與藥物審核專家之間產生了很好的默契,彼此心知肚明,不需要事前安排,藥物審核專家就有所期待,而藥廠也會依照慣例,事後幾年內用各種方法來感謝藥物審核專家的支持,譬如聘任為其它藥物的顧問、贊助研究計畫、全程付費到風光明媚地方舉行的學術研討會等等。這樣的循環也不難理解,即使藥物審核專家有良心而不願意受藥廠影響,如果其研究計畫得到大量資金的贊助,研究計畫的規模及成果也就容易比其它專家們好許多,名氣也就會更大,名氣更大也就更容易被FDA延攬擔任藥物審核專家,一旦擔任過FDA的藥物審核專家,水漲船高,名氣及研究經費也就再往上漲。這樣的循環,即使一開始可以公正的審核藥物,幾次下來,很難不對贊助藥廠產生良性互動及「同情心」,評估藥物及其副作用的取捨本來就已經非常主觀,一旦和藥廠有了「感情」,很難避免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說服自己及他人,想辦法讓藥物通過FDA的審核。

這樣「互惠」的關係,在藥廠及FDA官員之間也早就存在幾十年。很多FDA官員退休或辭職後轉任藥廠的高階職位或高給付顧問,表面上的理由是他們有專業知識,也熟悉FDA的規定及流程,轉任藥廠可以發揮他們的專長。然而,真正的原因卻複雜許多,藥廠安排高薪職位及顧問給FDA的官員,當然是有選擇性的,那些在職時「找麻煩」的官員是得不到這樣的禮遇,那些在職時「很友善」的官員則得到不成比例的高薪或顧問費,看在那些目前還在FDA裡擔任職務、審核案件官員的眼裡,自然很明白其中的關聯性,一旦找到機會,當然也就趁機對藥廠表明「友善」,為了不是今天的利益,而是後半身的幸福。

其實,西藥廠裡很多的科學家都是希望能找到治療疾病的藥物來造福人類,只是他們的研究精神及願景往往不是藥廠高層人士及大股東的考量,這些決策者和那些想盡辦法讓青少年染上煙癮的菸草商一樣唯利是圖,對他們而言,最好的西藥不是真的能把病根治好的藥物,而是能改善一些西醫數字卻得終身服用的藥,那才是藥廠最賺錢的產品。至於副作用,那更不是主要考量,只要被告時付出的賠償金小於賣藥賺的錢,那就是好生意,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知名的西藥,每年都被告,每次都得付出上億美金的賠償金或和解金,藥廠依然大力推銷那些藥物,因為那些藥物每年帶來的利潤是以數十億美金來計算的!

而臨床看診的西醫,大多數也是想要救人濟世,非常認真的幫助病人。然而,西醫治療病人最主要的工具是西藥,這個工具不是掌握在醫生的手裡,臨床醫生對西藥的細節不甚了解,畢竟深入研究一種西藥,就已經超過唸一個博士的時間及精力,沒有一個臨床醫生有那個閒功夫,更何況市面上有那麼多種的西藥。臨床看診的西醫,對各種西藥的了解,完全來自西藥廠的說明,掌控西藥廠的高層人士及大股東的貪婪,也就藉由臨床西醫的手傳給了上百萬上千萬的病人。換句話說,就算深信西醫很科學的人也應該要了解到,西醫的醫學研究和臨床治療有非常大的鴻溝,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許多讚揚西醫研究突破,臨床上的應用卻是被西藥廠直接或間接的控制,從研究到臨床,已經變得亂七八糟。不過,其實,西醫學術界的醫學研究因為研究計畫經費主要來自贊助藥廠,也被西藥廠的貪婪給大幅污染了。

寫了好幾段嚴肅的討論,我提個笑話來轉變一下讀者的心情。美國火紅的電視喜劇Big Band Theory,有前後幾集節目提到在西藥廠當藥物研發主管的Bernadette,剛開發出來的新藥有嚴重副作用,會造成病人直腸滲漏(rectal leakage),大便直接滴漏出來無法控制。Bernadette試過各種辦法仍不能解決這個副作用,非常頭大。在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時,藥廠的律師不斷告訴服用藥物的病人:「很多事情都會造成大便滴漏,你怎麼證明是服用這個藥物的結果?」後來,來自病人的壓力越來越大,這樣的推拖擋不住了,於是Bernadette想出了一個「天才的解決辦法」,她建議公司重新定位及行銷這個藥物,不要管這個藥原來是拿來治療什麼疾病的,乾脆直接把它的藥物功能改為「治療便秘」。結果,公司不但沒有因為研發錯誤而損失龐大的研發費用,反而因為賣「便秘藥」而大賺一票,Bernadette也從失業的邊緣變成公司的英雄!這雖然是電視喜劇裡的一個笑話,卻真真實實反應了西醫廠業務運作的情況。
***-----------------------------------------------------------------------***

★心臟病真的是膽固醇害的嗎?多位醫師揭露長達60年財團騙局,亂吃藥反而死更快!
摘錄自:2017/07/06 風傳媒【作者陳泓儒 】《漏洞百出的理論,竟影響世界長達60年以上》1955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心臟病發,引發美國一陣恐慌,沒有人知道好好的總統為何突然倒下來了,全美國的醫師都在找心臟病發的原因,而艾森豪的主治醫師安瑟爾‧基斯斷定,「是總統的飲食,影響到了健康。」
基斯醫師開始著手一系列研究,討論心血管疾病與脂肪和膽固醇值的關聯,最終研究結果指出,嚴重心血管疾病是高油脂、高膽固醇飲食造成的,從此膽固醇開始被大眾認為是「健康殺手」,社會整體氛圍恨不得除掉他,就連雞蛋也被列為地雷食品,人們最常關心的健康話題就是「今天能吃幾顆蛋」。
但當年基斯的研究其實漏洞百出,醫師多米尼克‧杜龐涅便指出:「明明法國和芬蘭兩個攝取油量差不多,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缺差七級。」
杜龐涅表示,明明法國人膽固醇攝取量高於世界平均,心肌梗塞發生率卻是世界倒數,光這點就說不過去,「基斯做的是一種不實科學,他去製造事實來確認自己的假設。」
而伍夫.拉文斯科夫博士提到,1972年在美國弗雷明翰這小鎮的一場實驗,更是發現驚人事實,居民血液裡的膽固醇降低1毫克,心血管疾病率增加11%!這項實驗,完全推翻基斯的說法。
「膽固醇本來就是人類生活所需,且沒有好壞之分!」心臟醫學專家米榭.羅熱里爾博士強調,膽固醇是維持內臟機能所需。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身體內的膽固醇,兩者都有其重要性——LDL是送營養進去,HDL則將廢物排出,結果HDL被視為「好的膽固醇」、LDL卻被視為壞的、大家巴不得他消失,「真是可笑的理論!」羅熱里爾說。
《糖商的陰謀:數據真相來打臉,醫師卻被大砍研究經費、慘遭冷凍》漏洞百出的偽科學,當然會被發現有問題,例如奇爾梅.麥考利經研究後認為半胱胺酸與心肌梗塞較有關,但當他道出「國王沒有穿衣服」的事實後,龐大壓力席捲而來。
「他們把我的實驗室改到滿是蜘蛛的地下室!」不只實驗室被迫移到不見白日的地底,研究經費也被抽掉,麻州醫院的主任都要他閉嘴。龐大的壓力讓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如果理論錯,就不會有人這麼在意。」
受害的不只麥考利,另一位權威曼博士也同樣被秘書告知「如果反對基斯博士理論,研究經費將被刪除」,之後這件事也真的發生了。
「他們是想轉移『糖』的焦點到『膽固醇』!」公共衛生研究員克莉絲汀.柯恩斯說,根據他的資料顯示,1960年代糖產業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研究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因為當時有越來越多證據指出,真正影響的關鍵不是膽固醇,而是糖。「他們當時推行2-2-6計畫,去找出所有糖對心血管疾病不好的報告,鉅細靡遺去找出漏洞,再一一反駁。」
不只如此,糖商還不斷妖魔化、污名化膽固醇。1977年,美國衛生研究院進行脂類臨床研究計畫LRC,針對 3800名超高膽固醇進行臨床試驗,結論得出低膽固醇飲食搭配藥物治療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他們用狹隘的觀點,像中年男性、紀律、可怕藥物讓疾病略降低,卻套用巨觀的所有人,無疑是很可笑。」醫學歷史學家傑瑞米.葛林點出這項研究問題。
《不需要吃膽固醇藥的人也在吃,搞到副作用樣樣來》紀錄片《膽固醇騙很大》不只揭露糖商策劃的騙局,同時也道出藥商的陰謀。據資料統計,一種抑制「壞的膽固醇(LDL)」的藥他汀,全球大約有2億人食用,所創造的商業產值,不可小覷。
目前在服用他汀的患者,真的都需要這種藥嗎?心臟科醫師麥卡爾.拉巴伍斯指出,自從2001年制定「膽固醇指南指導原則」後,被建議服用他汀的病患爆增為過往3倍,從1300萬變成3600萬,但這些人大部份都沒心臟病。
拉巴伍斯也調查當初制定該指南的14人小組,發現其中有9人都與藥廠有財務關係。
本來沒病的人,吃了他汀反而出問題。醫學教授貝雅翠絲.哥隆研究171名他汀服用者以後發現,有患者服藥後阿茲海默症症狀進展快速,「會不認得人,無法閱讀,然而就在他停藥後,一切竟然恢復正常,一天可以讀3份報紙!」其他還有肌肉無力、糖尿病等問題,只是這些副作用與老化症狀相近,不易被察覺。
他汀被廣泛運用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數並沒有下降,因為他汀而住用的人數卻激增。前文提及的心臟科醫師羅熱里爾表示,這現況或許可以證實服用他汀、降低膽固醇值,到底對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無效用。
那麼,引發心血管疾病的真凶到底是誰?羅熱里爾透過血管內攝影機鏡頭發現,真正影響因素或許是「血管的鈣化作用」,而引起鈣化作用的原因,可能包括糖尿病、腎功能、自然情況膽固醇變低等。
到底是膽固醇真的有害健康,還是這只是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恐慌?紀錄片《膽固醇騙很大》採訪多位醫師與研究員的說法,或許值得我們好好省思。
目前有越來越多去除膽固醇污名化的研究出現,但在此提醒,所有患者在療程進行期間,還是要謹遵醫生指示,不可擅自停藥,才是最保護自己身體的方法!責任編輯/謝孟穎【版主按:其實很多西藥都是藥商炒作出來的騙局,例如「維骨力」有很多中、老年人都在吃,孝順子女還從國外買回來孝敬父母,而且價錢不斐!如今健保局停止健保給付,因為吃了葡萄糖胺(維骨力)對骨鬆沒有幫助,以後醫院如果開「維骨力」患者得自費。】
***-----------------------------------------------------------------------***
吃1顆藥 95%是〝賦形劑〞
摘錄自:2021/06/27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你知道吃一顆藥丸,多數成分是〝賦形劑〞?不少人對〝賦形劑〞很陌生。學者以心血管疾病患者常用的抗凝血劑為例,一顆0.22公克的藥丸裡,真正須要的主成分僅有0.005公克,其他95%都是賦形劑。
台大臨床藥學研究所教授沈麗娟表示,賦形劑的功能包括稀釋劑、黏合劑、潤滑劑、色素、矯味劑等,可以讓兒童藥水喝起來甜甜的,且有紅、紫等水果顏色,或是把藥品做成錠劑的形狀、控制藥錠的穩定度,不會一入口就崩解,影響在腸胃裡釋放時間等。

沈麗娟說,以抗凝血劑(Warfarin)為例,僅有0.005公克是帶有藥物療效的主成分,其他的95%都是賦形劑,大部分的藥物都是如此。
因此,常有相同藥物主成分的A、B兩種藥物,藥丸外觀看起來差不多,但患者卻可能對其中一種過敏,原因可能就是出自於對賦形劑過敏。例如乳糖是常見的一種賦形劑成分,但如果有乳糖不耐症的人,服藥之後就可能會拉肚子。
沈麗娟認為,不管是食品、藥品,都要從原料的源頭管理,否則驗成品不容易發現問題,食藥署除了要求廠商公告賦形劑的成分名、品名,更應該建立賦形劑的安全規格,以免類似胃藥添加工業級原料的事件再次發生。如果民眾服藥後出現紅疹等現象,一定要回診告知醫師。
******
藥品的「賦形劑」是啥?「藥」如何自保?
摘錄自:2016/012/13【李芸婷、朱顯光(醫改會研究員、副執行長)】
Q: 最近藥安事件連環爆,好幾百項藥品都因為藥品添加的賦形劑出包,而被下架,連常買的胃散都因為使用工業原料而中鏢,令我十分擔憂。到底甚麼是賦形劑?對我有何影響嗎?吃藥前如何自保?
A:藥品的賦形劑,就如同食品的添加物,是指藥品主成分以外,其他添加於藥品中之色素、黏合劑、潤滑劑、矯味劑等原料,例如可以讓藥水喝起來甜甜的,或控制藥錠慢慢在腸胃釋放。
這些添加的賦形劑也會被吃下肚子,所以相同主成分的兩藥物,雖然療效差不多,但患者對其中一種過敏,可能就是賦形劑引起的。例如乳糖不耐症的人,就應該避免吃利用乳糖當賦形劑的藥品,以免拉肚子。美國也曾有 105 個兒童因服用磺胺藥死亡,主因是含有兒童不應食用之助溶劑(diethylene glycol)。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明定藥品包裝或說明書需標示所有的賦形劑,並建立添加物資料庫,但台灣直到 104 年 6 月 26 日才正式規定,規範已領有西藥許可證者(原料藥除外),應於 104 年 12 月 31 日前在藥品說明書刊載賦形劑,民眾也可直接上食藥署網站,或直接點選下方圖示查詢。
建議吃藥前先看清楚有哪些賦形劑,或去電食藥署查詢,並記錄對那些成分過敏,以保障用藥安全。如遇到更換其他廠牌藥品或賦形劑不同,懷疑出現不良反應或療效不一致時,民眾可主動通報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02-2396-0100),或上網進行「藥品療效不等通報」。
***--------------------------------------------------------------------------***
★「百憂解」退出台灣》精神科醫師嘆:一顆藥比糖果便宜..背後隱藏的危機
摘錄自:2019/03/20 信傳媒【陳稚華 綜合報導】健保署表示,百憂解是一種上市逾40年的老藥,該藥每顆20毫克自1995年3月健保開辦時的核定價格是新台幣49元,但隨著該藥不具有專利權,有其他學名藥陸續上市,去年核定的健保價格是2.08元,依照108年1月28日公告、4月1日實施的新藥價為1.96元。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指出,根據健保署統計,目前國內除禮來公司生產的百憂解之外,與它同成分的抗憂鬱劑共有14家生產學名藥,106年的健保醫令申報金額合計約3,325萬元,其中百憂解的市占率約24%,使用人數約1萬5千人。「即使原廠藥退出台灣市場,目前尚有其他與百憂解同成分、同劑型之藥品可供醫師處方。」
不過學名藥真的能取代原廠藥嗎?
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任張家銘,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百憂解對許多患者來說是第一線的用藥,以青少年憂鬱症來說更是。這幾年雖然有很多新的抗憂鬱劑,但機轉、效果都跟百憂解有些差異,所以他要退出市場,不管是醫師、藥師、病人,其實大家都蠻擔心的,昨天消息一出來已經好幾個病人來門診問我。」
張家銘指出,學名藥上市只要第一批跟原廠藥相同成分即可,後面的抽樣、把關並沒有跟原廠藥一樣的規格。「我們醫師還是比較喜歡用原廠藥,因為知道他的品質跟效率是對的!學名藥照理說應該要有類似的藥效,當然也鼓勵扶植本土藥廠,但就臨床經驗,學名藥的品質和成效未必跟原廠藥一樣,病患在用藥上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替換。健保署這樣做錢省下來、但品質反而會打折扣,因為學名藥跟原廠藥未必是一比一同等的。」
他更進一步舉例,有患者反映以前吃一顆原廠藥就能睡,現在改吃學名藥要吃2顆;以前頭痛吃一顆就不會頭痛、現在要吃2顆;降血壓藥也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原廠藥有在注意這件事,但學名藥廠似乎沒有跟進。政府注意到了價格,卻忽略了品質。」
開業精神科醫師、高雄樂群診所院長范樂群,接受《信傳媒》電訪時也提到,百憂解是一個指標性的藥物,對於治療憂鬱、焦慮、社交恐懼都有很好的效果,但健保砍藥價會造成許多後續問題。
「健保現在給百憂解的支付從2.8元降到1.96元,這種價錢很可怕!對照一下最近普拿疼漲價一成,速效膜衣錠一顆的價錢是17.5元,相當於百憂解9顆,如果以一個感冒的病人一天吃4顆藥,等於百憂解可以吃一個月;感冒藥吃3天,等於百憂解可以吃3個月了!但百憂解是治療憂鬱、自殺、焦慮跟社交恐懼等更嚴重的問題,這樣真的很荒謬。」
范樂群認為,原廠藥物之後不進來台灣,就會變成台廠藥惡性競爭,「那利潤從哪裡來?惡性競爭就會從原料的偷工減料來下手,原料、製程一偷工減料,品質就沒有了。」他舉例,像去年7月開始血壓藥頻出包,就是因用中國和印度的原料壓低成本,產生致癌問題。「你把藥價砍掉沒有一個合理的機制保障,等問題出現了才知道事情嚴重性,那時候誰負責?政府竟然用最低標準的價錢,來把好的原廠藥物趕出市場。」
范樂群表示,其實現在精神科用藥的武器很多,以百憂解來說,在對有強迫症、暴食症的患者上,會使他們的胃口得到控制;但有些憂鬱症患者因一些副作用,使用百憂解效果不一定好,反而會噁心嘔吐、不舒服。「不過我比較擔心的是,健保署未來每年藥價調10%,再調下去一顆不到一元,以後誰敢吃?外國藥廠未來也就不把台灣列為重要的市場,民眾的選擇變少、我們的醫療也會因此退步,這樣真的很可惜。」
百憂解撤出台灣市場,對病人健康會造成什麼影響?是否有因應之道解決健保「砍藥價」的背後隱憂?
張家銘解釋,百憂解屬一般「選擇性的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藥物,本身能調節血清素的作用、改善情緒、不會增加食慾,相較於早期抗憂鬱症的藥物效果比較好、副作用也相對比較少,且藥效很穩定,「有些患者甚至可以2天吃一次,就能維持很多時候的穩定,所以還不少憂鬱症患者持續穩定地服用。」
藥師公會全聯會執行長沈采穎表示,砍藥價雖然看似讓健保維持住,但這麼做其實很危險,「某國外大型藥廠4、5年前就有想要退出台灣,健保這樣一砍,原廠藥、某些藥型很可能真的會退出台灣。」
那麼,有沒有什麼對應措施?
張家銘表示,「我覺得健保藥價降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降了,一顆藥竟然比糖果還便宜,而且還是救人的藥物。我們有會員表示,看能否跟藥廠反映只退出健保、而非退出台灣市場,民眾也許願意多花一點錢使用覺得比較放心的藥物。不過跨國藥廠許多政策都要總公司決定,現在我們也在努力溝通中。」
范樂群則認為,政府應該設一個條例來保障某些藥物的品質,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去思考、找專家學者一起來訂定,而非只用一個「市場自由競爭」的說法然後一直砍藥價。「人民的健康不是數據,1、2年後民眾健康出現問題了,這個責任要追究誰?我們醫師也會很害怕,這麼便宜的一顆藥,會做出什麼品質來?所以原廠藥就不玩了,那剩下的台廠藥更便宜,你敢吃嗎?」
百憂解退出台灣先開出了第一炮,後續健保砍藥價議題,待4月正式上路恐怕還有更多要解決及探討的問題。
***-----------------------------------------------------------------------***
★學名藥?原廠藥?差別到底在哪裡?
摘錄自:2019/03/21  Heho健康網【林以璿報導】《近日,幾家國際藥廠因為健保傳出遭健保砍藥價,成本利益不符,因而宣布退出台灣市場,也因此讓藥價話題再掀風波。不過,不少人應該被「原廠藥」、「學名藥」等搞得暈頭轉向,這兩者究竟有什麼差別,就讓HEHO君一篇文章告訴你。》
首先,因為攸關人類的生命健康,一顆新藥誕生的背後,需要非常漫長的研發過程,並經過大型臨床研究,證實這顆藥對於人體的有效性與安全性。2001、2004年「全球藥業年度最佳研發主管」得主-Dr. Frank Douglas就表示,一顆新藥的誕生往往需耗費10-15年,平均每9顆進入臨床試驗的藥物,僅1顆有機會成功上市。唯有擁有雄厚資金的大型藥廠,才能負擔如此高額、高風險的研發成本。
這種歷經十餘載、通過重重臨床考驗,成功上市的藥,就被稱為「專利藥」。專利藥通常享有20年專利期保護,擁有市場獨佔權,在專利期保護期間,就只有這家研發出來的廠商可以生產這種藥。
雖然單是生產藥的成本不會很高,但是廠商藥廠必需在專利期內回收藥品研發成本,所以專利期內的藥通常價格比較高,並不是所有人都負擔得起高額的藥價。
不過,好在當專利期一過,其他廠商也可以依照當初研發藥廠申請專利時提出的配方,發行有同樣療效的藥。這時候,這款由原廠商製作、但專利過期的藥就被稱為「原廠藥」(Brand drug)。而由其他合格藥廠以同樣成份與製程生產的藥品,就被稱為「學名藥」(Generic Drug)。
學名藥不像新藥,需要經過漫長的臨床試驗,它只需要通過2項測驗-藥物生體可用率(BA)及生體相等性(BE),以此來證明自己具備跟原廠藥一樣的效果。
《生體可用率(Bioavailability, BA):指藥品有效成分由製劑中吸收入全身血液循環或作用部位之速率(rate)與程度(extent)之指標。如係不具全身性吸收之藥品,則指以有效成分到達作用部位之速率與程度作評估之指標。
生體相等性(Bioequivalence, BE):指二個藥劑相等品或藥劑替代品, 於適當研究設計下,以相同條件、相同莫耳劑量(molar dose)給與人體時,具有相同之生體可用率。》
因為少了漫長的臨床試驗,學名藥的生產成本比原廠藥少了非常多,可以用原廠藥1/10或甚至更低的價格販售,便宜的藥價也讓更多人可以負擔得起。
但是,學名藥就100%等於原廠藥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原廠藥的廠商在申請專利的時候,並不需要公布100%的配方內容,藥物的「賦形劑」(或是被稱為「添加物」)是不需要公佈的。
《賦形劑為藥物中附著於有效成分的天然或合成物質,主要在於提升藥物中有效成分的作用,或在藥物最終劑型中促進溶解、吸收以增強有效成分的發揮。賦形劑在藥物製作過程中,使用粉末或非黏性物質來處理有效成分,並能維持藥物於有效期限內不會在體外產生變性。》
這種不需要公佈在專利內容中的成份,卻往往是讓藥物發揮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這也就是學名藥≠原廠藥的原因。
有人會問,學名藥生產廠商的生產設備是否較差?答案是不會,目前國內生產學名藥廠商,皆已獲得GMP的認證,無論是在製程或是設備上都具相當高的水準。在安全性上,學名藥在上市前要經過衛生主管機關層層嚴格審核,其成分及作用原理皆與原廠藥相同,因此其安全性以及可能的風險也與原廠藥相同。
那麼,學名藥的療效與原廠藥的療效是一樣的嗎?依照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給出的答覆,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學名藥是其他合格藥廠,以同樣成份與製程生產已核准的藥品,且其在用途、劑型、安全性、療效、給藥途徑、品質、等各項特性上,皆可以與原廠藥完全相同,因此療效也會同樣有效。
這一個觀點顯然在醫界有不同的看法,有非常多聲音指出學名藥藥效不如原廠藥,在這裡也就不展開分析。
不過,由於每家學名藥廠對於藥品的要求不同,有些可能只做到了及格的60分,有些可能做到了80分,因此也無法一概而論,我們只能說,學名藥在法規上,都是合法、及格的藥品。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副主任姜紹青:「學名藥的問題其實蠻嚴重,現在醫療人員對於學名藥都沒信心的話,更不用說一般民眾。」醫生說,學名藥的主成分雖然跟原廠藥一樣,但裡頭的賦型劑,還有每家藥廠做出來的品質也不同,如果政府把關不嚴,藥效安全也會出問題。和信醫院採用藥物前必會比較藥品的「生產履歷」,學名藥和原廠藥的檢驗報告,雜質、純度價格一目了然,卻也發現同一款藥ph值不合標準還賣。
***--------------------------------------------------------------------------***
【♦】《一位西藥師的話》由於自己是學西藥出身,從大學到研究所,一直在西藥的領域裡打滾,正因為瞭解越徹底,越知道這些化學藥物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雖然目前還是從事新藥開發的研究工作,針對器官移植的病人,尋找更有效的抗排斥藥,來延長移植器官的功能,但是自己卻心知肚明,這只是浪費時間和金錢的工作,因為人體對外來器官會產生排斥,是上天創造人類時,所賦予人的天然防衛系統,讓人體藉由自身的免疫系統,去抵抗外在環境有害物質的侵襲,現在卻想用抗排斥藥,把人體的這種天然防護系統完全摧毀,雖然短時間內可以把移植的器官維持下來,一般經過五到十年,抗排斥藥的毒性還是會造成移植器官的衰竭,同時也容易引發像癌症,或是病毒、細菌感染等併發症的產生。所以如同倪老師所說的,任何東西〈包括器官〉還是原裝的最好,一經仿冒,就得終生服用抗排斥藥,然後伴隨著各種藥物併發症度日,那真是人生一大悲劇。希望藉由中醫藥的發揚光大,使器官移植的機率降到最低,讓天下的芸芸眾生都享有使用原裝產品的喜悅和幸福。
***-----------------------------------------------------------------------***
【♦】 《一位加護病房護士的話》 幾年前我是加護病房的護士,一天24小時裡面,時時刻刻盯著病人的,就是我們。除了我們之外,我認為,沒有人有資格說他比我們更明白,到底在西方醫學的處置之下,病人立即呈現的反應是什麼。那些做實驗的天才科學家,跟每天看病人5秒上下的醫生,他們觀察的是數據跟片子而已,病人本身到底是變得更好還是更壞,是生還是死,對他們來說似乎是兩回事,但對我們來說卻有很大的衝擊。因為所有這些不當的治療、過度的檢查,產生的不良後果,收拾殘局的,是我們護理人員。
在加護病房裡,我們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血糖機爆表(數據超過500就會不顯示數字),血壓爆表,抽血指數爆表……等。但是似乎西醫世界的人,腦子都有水,從來都沒想過一些很基本的問題。例如:我當時一直覺得奇怪,這些病人被我們查到血糖爆表,又不是我們看到數據的那一秒它才爆表,一定是不知道爆多久了才被我們查到,那在數據出來之前,病人擺明就好好的在我們面前,並沒見到病人發生書上的DKA(糖尿病酮酸中毒)或HHNK(高血糖高滲透非酮酸性昏迷),反而是開始打胰島素之後,漸漸的意識越來越差,電解質更不平衡,最後心臟衰竭而死。所以如果說血糖高對心臟不好,電解質不平衡會死人,那應該爆表的時候就該死了啊,那時就最高了還不死,而明明在我們加護病房的病人,就沒一個是在他一生中血糖最高的時候死掉的,死亡診斷的死因,寫的明明是心肺衰竭,為什麼西醫要讓外界有「人會死於糖尿病」這樣不完全正確的印象,然後非得嚴格控制血糖不可,相信可以從各國藥廠不斷加碼投資台灣得到解答。
還有說什麼「高血壓會中風」,會說這類話的人絕對沒在加護病房工作過,不然就是腦子還有水,我們這裡低血壓中風的病人一堆,而且常常未必高血壓中風的就是Hemorrhagic(出血性),低血壓中風的就是Ischemic(缺血性)。再說如果這句話是對的,那血壓越高不就越應該中風,偏偏我們經常測量到,病人血壓在高於200的時候,好端端坐在哪裡,話說回來,難道他是血壓機出現200的那一秒才200的嗎,都不知道200幾年了。而吃藥控制在比以往低了之後,卻還是照發中風。像這樣的矛盾是每天都可以看到,但仍然抑制不了醫屍們古道熱腸的銷售技巧,以及衝刺業績王的決心。
「高膽固醇會引發中風跟心臟病」這句話想必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如果這句話還從加護病房的工作人員口裡說出,想必這人腦子已經長蛆了。基本上心臟病或中風進來我們病房的病人,根本膽固醇就沒有多高,甚至大多數還低於正常。因為台灣醫學真發達,病人們早就嗑降膽固醇的藥嗑到一個不行,而且早餐在「發願」之後,都只嗑燕麥片加脫脂牛奶,中晚餐如果看到肥肉和蛋黃好像看到鬼一樣,總之想盡辦法要把那幾個數字弄的不成人樣才開心。結果還不是發病進來加護病房,最後被弄的不成人樣的抬出去。至於Lipitor銷售攀升的速度,仍絲毫不遜於台灣政府的舉債速度。
♥♥♥♥♥♥♥♥♥♥♥♥♥♥♥♥♥♥♥♥♥♥♥♥♥♥♥♥♥♥♥♥♥♥♥♥♥♥♥♥♥♥♥♥♥♥♥♥♥♥♥♥♥♥♥♥♥♥♥♥♥♥
***-----------------------------------------------------------------------***
吃綜合維他命 罹乳癌機率反增19% 
摘錄自:2010.04.07 聯合新聞網 【記者蔡振源/綜合報導】瑞典的最新研究顯示,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的中老年婦女,罹患乳癌機率較其他女性提高19% 。
國內有醫師認為,攝取維生素還是以天然蔬果最好,特別是已罹患乳癌,更不建議補充保健食品,也有醫師建議,服用綜合維他命,最好一天不超過一粒。 
瑞典一項研究發現,追蹤超過3萬5000名、49 至83歲婦女,並排除抽菸、家族病史、過重等危險因子,發現每天服用不特定品牌綜合維他命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比其他婦女增加 19%。推測可能是綜合維他命中含葉酸,會增加乳房組織密度。 
振興醫院腫瘤外科主任常傳訓表示,過去研究中,營養劑中以荷爾蒙跟乳癌的關連性最大,並沒有提到維生素也會有負面影響。不過他認為,天然蔬果還是比補充劑好,而且維他命開瓶後,遇到潮濕等保存條件不適當,很快就會變質,會有失效的問題,民眾卻不自知。 
有些乳癌病友擔心飲食不均衡,而攝取綜合維他命。常傳訓說,乳癌病友常需要化療、電療,服用維他命可能增強或是抵消藥物作用,因此不鼓勵乳癌患者服用保健食品。 
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則表示,這份研究未提到每天攝取的維他命劑量,但提醒民眾使用健康食品要更小心,他認為一天一粒應是可接受範圍,服用不應過量。 
***-----------------------------------------------------------------------***
 ★維生素補過頭 增加風險
摘錄自: 2008.04.17 網路新聞【聯合報╱編譯王先棠╱報導】英國衛生部15日表示,食用維他命補給品可能弊多於利,必須謹慎。
英國衛生部一位發言人說:「大部分的人只要飲食均衡豐富,充分攝取蔬果,就能滿足營養需求,不須飲食補給品。」
英國衛生部的這項建議,源自國際醫學組織「柯克朗合作網」(Cochrane Collaboration)去年首度公開的回顧研究。
這個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的學者貝傑拉柯維奇(Goran Bjelakovic)主持的研究計畫,針對67篇、涉及23萬名以上病例的研究報告進行分析,發現維生素補給品無法延長生命,
服用維生素A、E,以及β胡蘿蔔素反而會使提前死亡(premature death)的死亡率略增;服用維生素C與硒則並未產生效果。
學者分別評估不同抗氧化劑時,發現服用維生素A補充品與提前死亡風險增加16%有關;服用β胡蘿蔔素、維生素E,提前死亡風險分別增加7%與4%。
學者發現,服用維生素C並無特別顯著的負面效果,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維生素C可以延年益壽,必須對此進行更多研究。
英國衛生部表示,任何人若對自己的飲食內容感到疑慮,都必須向醫師、營養師詢問,「使用高劑量的純化維生素補給品,諸如抗氧化維生素與礦物質,都要小心,因為我們尚未完全確定這類補給品對健康的長期影響,我們也不應假定它們毫無風險」。
英國衛生部引用的這項研究同時呼籲政府機關加強管制營養補給品產業。不過,一位美國農業部的抗氧化劑專家說,這種呼籲已經超出了研究的結論範圍。
【版主按:市面上絕大多數營養品都是化學合成的,雖然有些也號稱天然,但只是部份天然,仍然有很多添加物,甚至含有色素與防腐劑。 】
***--------------------------------------------------------------------------***
 ★維他命.健康食品吃過量 小心傷肝腎
摘錄自:2007/10/17 網路新聞【綜合報導】國人不只愛吃藥,吃保健補品的風氣也很盛。藥師提醒,即使是健康食品,吃過量還是會增加肝腎負擔,選擇上,應該瞭解個人需求再決定,多諮詢專科醫師或藥師意見,品項盡量單純,並購買合格產品。(徐韻翔報導)
為了搶攻健康食品市場,各家業者推出的保健生技食品是琳瑯滿目,藥師提醒,雖然合格的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但是還是要適可而止。
台北市藥師公會主委柯明道舉出,例如銀杏、納豆,被一般人用來防血拴,相對也會影響凝血功能,如果吃過量、或是接受手術、拔牙前,沒有告知醫師,就要小心大出血的風險。他也發現,有些保健食品從國外帶回來,民眾對成分不甚了解就吃了一大堆,結果幾種拿出來一比較,其實很多成分都重複了。
至於維他命類產品,柯明道說,可以分為脂溶性與水溶性,脂溶性的維他命,包括A、D例如魚肝油類、美容的維他命E、K等,吃過量會傷肝腎,至於水溶性的維他命B、C,也吃多無益,只會從身體排泄掉而已。
藥師表示,無論藥物或食品,吃進體內還是必須仰賴肝臟分解、腎臟排出,民眾真要買健康食品,到合格藥局選購比較安全可靠,種類品項越單純越好,各種保健食品作用不同,例如銀杏被用來防老年癡呆血管硬化,納豆紅麴則針對清血脂防問題,民眾應該依身體狀況選擇所需,而不是囫圇吞棗只要是保健食品就通吃,別讓品項太多太複雜,以免保健不成負擔加成。
***-----------------------------------------------------------------------***
 ★維他命非保健食品,服用須適量
摘錄自:2007/05/24 網路新聞【綜合報導】有鑑於維他命在國內的超市及大賣場到處可見,被民眾視為是時常食用的保健食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科主任李佳利提醒民眾,維他命其實也是藥物的一種,服用過量不但會危害身體健康,而且還會引起中毒反應。
維他命是維持生命的營養素,也是藥品的一種,然而有許多民眾卻以為維他命只是日常的營養補充品,安全性大,副作用小,可以隨意服用。
台北市聯合醫院藥劑科主任李佳利表示,民眾服用維他命須適量,尤其像是維他命A、D、E、K等油溶性維他命,較會在人體內日積月累的蓄積,而不容易排出,所以民眾使用時,應嚴格掌握劑量。同時,雖然維他命B和C是屬於水溶性維他命,非常容易隨尿液排出,不過,如果是有尿酸過高及腎結石的民眾,則不建議攝取過量的維他命C,以減少與某些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並且對於市面上有許多以維他命C製成的咀嚼錠和糖果,她則建議孩童不能像吃糖果一樣想吃就吃,因會造成牙齒琺瑯質的損害。
而至於維他命該如何服用,她也建議民眾應在飯後服用,並多喝水補充排泄,而不要服用後立即躺下休息,以免因藥品刺激,對食道及胃部造成傷害。
***--------------------------------------------------------------------------***
 ★英科學研究:維他命C、E抗老無效
更新日期:2008/12/02 網路新聞【游皓婷報導】想靠著天天吞維他命C跟E來抗老化的民眾,或許得改變習慣了。英國最新研究發現,維他命C跟E裡頭的「抗氧化劑」實際效用很低,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效,國內皮膚科醫師也認為,科學上本來就沒有足夠證據能佐證維他命C跟E可以抗老化,萬一吃下過量的維他命E,還可能會損害肝臟健康。
天天吞維他命C想要抗老化,如果愛美一族這麼想可就錯了!英國倫敦大學在最新一期的「基因及生長」期刊上發表,所謂的「抗老化霜」或維他命C跟E裡頭的「抗氧化劑」,實際效用很低,甚至完全無效,國內醫師對於維他命C、E被宣傳得如此神效,看法也很保留。
國內皮膚科醫師認為,醫學上本來就沒有足夠證據證實維他命C跟E能抗老延壽,部份醫師更認為,這是長期以來食品或業界過度宣傳的結果。
皮膚科醫師游鴻儒:「抗老化的學說是太多太多,當然是抗氧化的東西,像維他命C、維他命E,當然有抗氧化的作用,但是『抗氧化就等於抗老化』,這個是不是能夠劃上等號,是不無疑問的事情。」
畢竟,維他命C拿來擦能美白、維他命E可以滋潤肌膚,但維他命吞過量,恐怕損害健康。游鴻儒:「維他命E也不用說天天吃,因為畢竟它是油溶性的東西,儲藏太多的話對我們肝臟也不好。」
英國科學研究推翻維他命C跟E能抗老的說法,醫生則是提醒,吃東西要均衡、規律運動,還要保持好心情、多笑,才是達到「不老」境界的不二法門。
***--------------------------------------------------------------------------***
 ★研究:維他命多吃傷身 咖哩防痴呆、減少腸息肉
摘錄自:2006年08月05日 網路新聞【綜合報導】每天補充維他命保健,這個觀念深植人心,但美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維他命吃多不但無益健康反而傷身。到是許多人最愛吃的咖哩,可以防止老人癡呆症,降低結腸息肉。(我早就說過不知凡幾,大家現在看到了吧。)
本周出刊的美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花錢買來的維他命可能無法預防疾病,因為根據實驗的情況,維他命雖然能夠確實地掃除破壞健康的自由基,但是吃到人體裡,功效卻會大不如預期,更恐怖的是,科學實驗無法證實維他命對人體真的有益。(何止是無法預防疾病,根本就是在製造疾病。)
  部份專家宣稱,維他命E可以降低心臟病還有中風機率,但同時另一項研究顯示,維他命E可能造成心臟衰竭;至於許多人當成糖果吃的維他命C,則可能加速動脈硬化,讓沒有病的人反而吃出問題。(這維他命E就是心臟病的原凶,而維他命C不單是會破壞主動脈血管,還會製造出乳癌,因此台灣許多婦女以為多吃維他命C可以美白,事實上不但不能美白,反而會容易得到乳癌,但是如果妳們吃橘子或是奇異果時,這種天然的維他命C卻真正可以預防心臟病,同時也可以預防乳癌,同時又可以美白,而西藥廠最會混淆視聽,大家記住一點,維他命C片劑不等於天然維他命C,這些人工片劑就是罪魁禍首。)
  不過科學家倒是發現,香噴噴的咖哩除了是人間美味,還有另一種好處。新加坡國立大學證實,咖哩當中的薑黃具有抗氧化成份,能夠有效降低老人癡呆症形成的機率,即使半年吃一次咖哩,成效都十分顯著。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黃子彬(Tze-Pin Ng,音譯)博士分析1010名亞洲人飲食,他們年齡在60歲到93歲,且未有阿茲海默症跡象,發現六個月期間至少一次咖哩,或者每個月吃一次以上的人,思考能力測驗MMSE的表現比完全不吃或者幾乎不吃的人還要好。(非常正確的研究,這個咖哩色黃入脾,兼有濃烈香氣,屬於氣厚之食物,肺主氣,而肺為腎之母,故可以補到腎臟是無疑問的,腎主腦又主記憶還主骨。)
  另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傑迪洛博士的研究也發現咖哩的好處,涉及的同樣是薑黃,還有槲黃素這兩種成分。研究中5名有5顆以上癌前結腸息肉的患者,每天三次吃下含有480毫克薑黃和20毫克槲黃素的咖哩,結果「六個月後,五名病患的息肉大小和數量都降低了」,數量平均減少60%,息肉也平均縮小51%。(讀者記住,必須要吃天然的咖哩才有效,至少一週吃一次。)
在薑黃和槲黃素這兩種成分中,研究人員相信薑黃是主要的抗癌成分,傑迪洛說,「我們給(受試者)的槲黃素份量與一般人在日常飲食會吸收到的相當,但是薑黃的份量就比日常飲食會吃下的份量多很多倍。」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報告刊登在臨床腸胃和肝臟疾病期刊。
評論
    西藥廠最會玩的把戲之一就是混淆視聽,他們利用民眾的無知來大賺其錢,他們說維他命C很好,卻不說明他們生產的維他命C跟他們口中的維他命C是不同的,他們口中維他命C的功效指的是天然來自橘子或是奇異果中的營養成份,這是對的,但是他們生產的維他命C片劑卻與天然的不同,這些片劑根本就是騙局,不但是向上文所說的無任何證據證明它們有效,反而會製造出動脈硬化與產生乳癌等後遺症,讀者務必要記住我一直在說的話,就是天然的最好,現在市面上又出現許多標榜是取自天然的維他命,這又在騙人了,真正天然的不會有片劑出現,都是存在於自然界的食物中的才是真的。《美國佛州漢唐中醫 倪海廈醫師評論》
***-----------------------------------------------------------------------***
美研究:鈣、維生素D攝取過量恐傷腦? 醫師:多喝水
2007/05/03  網路新聞【綜合報導】一般民眾擔心骨質疏鬆都會喝奶補充鈣以及維生素D,不過美國杜克(Duke)大學研究發現,奶製品裡的鈣可能會傷腦,對老人的腦子尤其不好。
研究人員發現,奶類裡面的鈣會讓腦血管縮小,造成老人痴呆。要把鈣轉化成骨骼通常需要靠維生素D。老人既喝奶又同時補充維生素D,如果攝取過多可能會更嚴重,增加知能障礙的風險。也提醒民眾攝取過多的鈣與維生素D,容易對腎臟造成負擔,因此要多喝水。
美研究主要認為,這些額外攝取的鈣並非全由骨頭吸收,有一部分是被血管壁所吸收,因而容易造成血管鈣化,如果發生在腦部,老人腦子裡通常都有受損的組織,比較容易中風或是得到老人痴呆。他們初步研判,腦組織受損的原因是鈣質在血管裡沉積,造成血管變窄,阻礙血液流動,影響血液進入腦部。
北醫神經內科醫師胡朝榮表示,在學理上這是有可能成立,至於是否一定會造成血管傷害,還是腦部傷害,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釐清。
儘管醫生認為這個研究需要更多實証證明,但仍然提醒民眾補充鈣質,還有其他的健康風險,因為鈣跟維他命D主要還是跟腎臟功能比較有關係,如果腎臟功能比較不好的人,這方面可能比較需要注意。
而一天該補充多少的鈣以及維生素D?醫師建議,鈣攝取量一天最好不要超過2500毫克,維生素D一天攝取量約200到400國際單位,過多過少對健康都沒有幫助。
***--------------------------------------------------------------------------***
丹麥研究:服用維他命 反而提高死亡率5%
2007/02/28  網路新聞【記者:記者周永旭/編譯】 根據28日發表的兩項最新醫學研究指出,固定服用維他命丸對健康不僅幫助不大,甚至還可能提高死亡率;此外,服用低脂乳製品,可能反而會讓婦女更難以懷孕。
這項維他命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之上。研究推翻了過去認為服用維他命A、E以及胡蘿蔔素可能可以預防心臟病與癌症的認知。
除了沒有帶來什麼好處之外,服用維他命丸,不論是單一維他命或是綜合維他命丸,反而會讓死亡率平均提高5%。
若是分別來看,服用維他命A提高死亡率16%,服用維他命E提高死亡率4%,服用胡蘿蔔素提高死亡率7%。至於服用維他命C,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有的說它不會提高死亡率,也有的說不論是單獨服用或是和其它維他命一起服用,則會提高死亡率6%。在維他命中,硒( Selenium ) 是唯一具有正面效果者,可以減少死亡率10%。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的科學家,針對超過20萬人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後指出,蔬菜和水果等天然食品亦含有抗氧化物質,但這項調查研究的對象為人工合成的抗氧化營養補充品。
另一項發表在「人類生殖」期刊的研究則指出,為了防止心臟病與肥胖而食用低脂食物,可能帶來不利生殖的後果。
哈佛醫學院的這項研究發現,食用正常數量低脂乳製品的婦女,反而出現較高機率受孕失敗的後果。這種低脂乳製品飲食似乎影響到婦女的排卵,而排卵問題佔不孕問題的12%到15%。相較之下,食用全脂飲食的婦女,在因排卵問題而導致的不孕方面就小了很多。
***--------------------------------------------------------------------------***
國際藥聞-醫學期刊:別再浪費錢買維他命
2014/01/12中國時報【諶悠文】許多人補充綜合維他命,希望能防癌、預防心臟病和減緩記憶力衰退。但《內科醫學年報》日前發表社論指出,消費者別再浪費錢,去買綜合維他命和其他的營養補充劑,因為沒有證據證明吃了有效果,還可能有害。
這篇標題為《真的是夠了:不要再浪費金錢補充維他命和礦物質》的社論指出,大多數營養補充品無法預防慢性病或死亡,應該避免服用,這些年的研究結果大多令人失望。
撰寫這篇社論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瓜拉爾說:「我們一次又一次發現,吃營養補充劑沒有用…我們從此不必繼續研究。」
該期刊除了這篇社論,還搭配兩篇探討綜合維他命功效的論文,和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的報告。其中一篇論文追蹤近6000名年逾65歲的男性醫生,長達11年,結果發現吃綜合維他命,無助於減緩認知功能衰退。
第二篇論文則顯示,補充高劑量綜合維他命,無助於防止心臟病復發。而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先前發表的報告也指出,補充維他命和礦物質,有助於預防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的證據有限,一些研究甚至發現可能對人體有害,尤其是抽菸者補充β胡蘿蔔素,反而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
不過研究並未發現,若服用符合建議標準劑量的綜合維他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研究員瓜拉爾說,對消費者而言,一個可能的壞處是白花錢,而研究經費也被浪費掉。不過他說也有例外,譬如:衛生官員強烈敦促育齡婦女補充葉酸,以降低胎兒畸形風險。
******
維他命「多食無益」 醫:吃過量會傷身
摘錄自:2017/09/26  TVBS【記者 蔣志偉 / 攝影 羅士朋 報導】說到了維他命,很多人應該都吃過,但有人很依賴幾乎是每天必吃一顆,吞下肚後到底對我們身體有助益還是傷身?這個話題引起很多民眾熱烈討論,毒物專家顏宗海認為「人工製造」的維他命不僅有添加物,吃過量還會傷身,像是,B群可能會影響「肝功能」,只要多吃天然植物蔬果就能「補充」,但也不是「不能攝取」,若刻意吃大量「維他命C」,可能會導致體內「草酸」含量增加,提高「腎結石風險」!
記者蔣志偉:「台灣人愛吃保健食品,根據統計,一年可吃掉1千億元保健食品,而根據調查顯示,維他命、鈣片、葉黃素是前三名,維他命仍屬排行榜第一名,深受民眾喜愛。」
出現感冒症狀,民眾上藥妝店自行購買維他命C,就是因為認為平時多服用能提升免疫力,專家指出感冒時服用維他命C可讓嚴重程度減少百分之8~18。
若平時補充維他命C,是想用來預防感冒,目前還沒有充分實證,但現在許多上班族似乎已經把維他命C當成生活必需品。其實維他命C能「促進」膠原蛋白和抗壓激素的合成作用,是高效氧化劑。
功能醫學醫師蘇聖傑:「維生素C來預防感冒,其實效果可能是有限的,水溶性維生素大部分吃一些,多的話就是尿出去而已,比較會擔心的反而是像脂溶性維生素,比如說維生素ADEK,這些其實有可能蓄積在肝臟,引發肝毒性的機會其實反而比較高,過量服用維他命A,副作用包括肝功能異常、骨密度降低、中樞神經異常,尤其是孕婦更要注意,懷孕初期補充過量了維他命A,恐會造成胎兒畸形。」也有孩童因過量服用B群,導致神經病變、四肢癱軟的案例;「維他命B6」若跟巴金森氏症藥物、抗痙攣藥物一起服用,會導致藥物療效變差。維他命C與含鋁制酸劑同時服用,會增加鋁離子在腦部、骨骼的吸收,對腎衰竭患者容易發生鋁中毒,較嚴重的症狀會有骨軟化或記憶喪失。
毒物科醫師顏宗海:「任何一種維他命,它除了裡面有維他命主要成分外,它會加了滿多的賦形劑,所以說民眾在吃當中,因為他不只吃到維他命,也會吃下一些賦形劑,不過這些賦形劑假如是合法添加,我覺得沒問題啦,不過在學理上我們還是希望說,如果民眾可以的話,還是吃天然食物的維他命C,其實更加理想。」
目前衛福部公布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其中每日維生素C,建議攝取量是100毫克,最高上限為2000毫克。許多人會額外吃維他命C補充劑、想保身體健康,不過人體一天能吸收的量有限,吃太多就自動排出;食藥署建議,一天吃半顆芭樂或一顆奇異果就已足夠,若吃到「三蔬二果」,血液中的維他命C就已飽和。
醫師指出維他命C吃過量,服用超過1千毫克有可能會引起腸胃道症狀引發腹瀉,甚至腎結石,出現溶血風險機率提高。
營養師強調,服用維他命C必須適量,到底有沒有必要得吃到高劑量,建議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先做評估,避免攝取過量,造成後遺症。
***-----------------------------------------------------------------------***
維他命E攝取過量 當心會中風!
 2010/11/07 華視新聞【醫藥新聞】許多人認為多吃維他命E,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是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服用過量的維他命E,反而會引發出血性中風。如果您一天吃五百毫克的維他命E,出血性中風的風險會增加22%,醫師建議一天攝取的維他命E玵量不要超過12毫克。
如果你真的把維他命E當飯吃,小心喔,這維他命可能會要了你的命,因為維他命E可不是誰都吃,美國最新的研究發現,吃過量的維他命E,反而會引起出血性的中風,哈佛大學把十二萬名中風病患分組實驗,發現天天都在吃維他命E的人,再度引發出血性中風的機率,一口氣多了20%。
維他命E,怎麼會吃到要送醫,維他命E對出血性中風的病人可是幫了倒忙,沒有幫忙把出血控制住還增加了出血的危險,醫生強調曾經發生腦血管破裂的缺血性中風病患,維他命E別碰了,這對於血管堵塞形成血栓的缺血性中風才有辦法,就算有辦法,也不能天天吃一把抓,一天維他命E可別吃超過12毫克,維他命可不能靠它來活命。快把家裡的維他命E搬出來看,你吃太多了嗎?
******
 摘錄自:2010/11/07 華視新聞【醫藥新聞】其實吃保健食品,還是有風險的,像是維他命A,如果吃過量會傷肝;維他命D吃太多,也會引發心律不整,至於鈣片吃太多,也可能導致腎衰竭,到底有哪些保健食品,不能吃過量。
20顆綠色的保健綠藻丸,邱小姐一口氣,全都吞下肚。不過這還沒完,打開黃色的百寶袋,裡頭裝的,全都是保健食品,數一數,一共有八種,B群,鈣片,綠藻,綜合維他命,膠原蛋白,月見草油,鋅和特益菌,每天光是吃藥,就吃飽了,只是他真的知道,自己吃下了什麼嗎?有人說讚,就跟著吃,卻沒想到,過量可是會讓保健食品,變成致命毒藥。像是維他命ADEK,都是脂溶性,容易囤積在身體裡,不易排出,一天吃兩顆,就超量。過量的維他命A,會讓你腦壓升高、肝臟受損;維他命D,會讓你心律不整;E會造成血液凝血功能障礙。混在一起吃,更會造成身體中毒,尤其小孩,反應更大。
不只維他命,就連吃鈣片也是大有學問,一名八十七歲的老太太,把鈣片當三餐吃,卻吃出了腎衰竭。衛生署建議,鈣片一天吃1000毫克就夠,但像這款知名的鈣片,一顆就有600毫克,等於一天兩顆就超量。而且連常見的食品,混著藥吃,也會有問題。像是大蒜配上抗病毒的藥,會腸胃不適;人參配降血糖藥,會造成低血糖,配抗焦慮藥,會頭痛失眠;紅麴配抗病毒藥,會增加橫紋肌溶解症的風險。銀杏配抗憂鬱藥,會導致昏迷。配利尿劑會血壓上升,和阿斯匹靈一起吃,甚至會有出血的風險。民眾可別以為,多吃多健康,使用前還是得看清楚劑量說明,一次一種,向混藥SAY NO。才不會保健不成,反傷身。
***-----------------------------------------------------------------------***
〈吃對了 妳也能瘦〉維他命越吃越瘦? 當心適得其反
 摘錄自: 2011/08/14 自由時報【醫藥新聞】減重時,最討厭碰到「停滯期」,明明吃得一樣少、體重下降速度就是明顯變慢,讓人挫折不已。網路上流傳,此時可以補充維他命B群或是維他命C,加速身體燃燒脂肪。不過,這兩類維他命真的可以加速代謝、讓人越吃越瘦嗎?醫師說,適量即可、過量無用,從天然食物攝取不足時才要補充。
台灣肥胖醫學會曾漢棋醫師指出,不論是維他命B群或是維他命C,在細胞產生能量的代謝過程中,確實都有其重要性。像是B群,會協助乙醯輔? A(acetyl Co A)進行能量產生程序;而維他命C可以協助合成肉鹼,將脂肪酸送進細胞發電廠─粒線體去氧化。問題是,這些在細胞裡的功能,能做為臨床減肥應用嗎?曾漢棋表示,這幾年陸續有美國亞歷桑那大學以及英國劍橋大學實驗發現,血中維他命C濃度與身體質量指數(BMI)、體脂肪率都成反比。研究也發現,維他命C不足的人,運動時消耗能量的能力減弱。因此,他曾試著讓減重者在三餐時各吃300毫克的維他命C,一個月下來確實多瘦約0.5公斤。但這仍需要更大型的研究驗證,一般並不建議大量補充維他命C、以免因此提高結石風險。
至於維他命B群,振興醫院營養師林孟瑜表示,坊間流行的部分減重食譜,不僅拒吃各類澱粉食物,也不吃紅肉或是其他動物肉類,但是五穀雜糧以及動物肉類都是非常好的B群來源,採取這類減重食譜者,其飲食中的B群來源大幅降低。很多人減肥到了一定時間後,因為攝取不足,整個人顯得精神不濟、疲勞不已,這時候可能需要額外補充。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國晉指出,減重期間是否該補充維他命?主要著眼於減重者是否因為食量減少,或是飲食不均衡而有礦物質、維他命等缺乏不足的情形。民眾別誤以為補充特定維他命就會比較快瘦,或認為真的有「越吃就越瘦的維他命」。
***-----------------------------------------------------------------------***
維他命要命? 美研究死亡率增18%
摘錄自: 2011/10/12 東森新聞【醫藥新聞】上班族或太忙碌,造成現代人多數營養不均衡,會吃維他命來補充營養,不過美國一份針對62歲婦女的研究,發現吃維他命「銅」的婦女,死亡率反而增加18%,不過也可能是這些高齡婦女,會補充維他命,就是體弱多病,所以死亡率才會特別高。
維他命一天吞一錠,一定變健康嗎?美國針對平均62歲婦女,研究吃維他命的情況,驚訝發現補充銅的人,死亡率反而比平均高18%,有服用綜合維他命,死亡率也較平均值高2.4%,美國研究結論,不鼓勵民眾吃維他命,除非醫師建議民眾補充鈣,不然不建議自行服用。
北醫營養室主任 蘇秀悅:「這篇文章主要都是研究女性,而且是年紀比較大的,但是對整個族群或是男女性的影響,我想這其實必須,有更多的研究再證實。」維他命和死亡率還沒法確定有沒有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殊體質,有些維他命可不能多吃,像是鐵和銅,有肝臟問題者不宜多吃,鋅吃多了會心跳加速,心血管疾病者不適合,維他命C則可能讓結石患者更容易草酸結石,鎂則容易腹瀉,維他命也非萬靈丹多吃無益,日常飲食均衡再依據醫師建議補充適合的維他命才是上上之策。
******
 摘錄自:2011/10/12 中國時報【醫藥新聞】明尼蘇達州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家穆爾蘇說,死亡風險之所以上升,可能與這些膳食補充劑的濃度有關。膳食補充劑通常是化合物高度濃縮而成,營養素含量大多比從食物獲得的含量更高,目前已知數種化合物含量偏高會有毒性,尤其長期食用累積在人體,更可能產生不良影響。他表示,「我們的研究和其他類似研究顯示,目前沒有多少證據可證明,膳食補充劑有助預防慢性病。」建議民眾改變把補充維他命當成健康「安全網」的觀念,並強調健康、均衡的飲食遠比吞藥丸重要。
***-----------------------------------------------------------------------***
鈣片「標示不清」 吃多恐傷腎、猝死
2014/08/12 東森新聞【社會中心/綜合報導】想養生吃保健食品,得吃對才能真正健康,像是許多人覺得吃鈣片、補鈣,但是當心你吃的鈣片標示可能不清楚,消基會抽檢發現,市面上賣的27種鈣片當中有3款鈣片標示不符,包裝標示600毫克,測出來卻不到350毫克,另外也有檢測比標示的還高,醫師說成人一天的「鈣攝取量」1千毫克,假如貪心吃多了,恐怕會傷腎、猝死,另外許多保健食品成分類似,假如你亂吃、混著吃反而傷身,像是部分綜合維他命,如果跟鈣片一起吃,可能導致「銅過量」,會影響肝臟功能,那麼有些人想食補的方式來補鈣,也得要謹慎,有人選擇喝大骨湯,甚至就連骨髓也都沒放過,不過醫師提醒骨髓裡頭鈣質豐富,但脂肪也不少,吃多了骨頭強硬,但也可能會讓你身上變得都是肥肉。
民眾:「這一塊後腰的這個部分,就是每一次掃地,我們都習慣是這樣掃的。」指著腰椎直喊痛的,這位50的阿姨就是長年缺鈣加上鈣質流失,導致她腰痠背痛,現代人要補鈣都靠這個,很多人習慣靠吃鈣片補鈣,市面上也出現琳瑯滿目的產品,消基會隨機抽查27款的鈣片,當中有3種有問題,像這兩款熱銷鈣片,明明標示每公克有600毫克的鈣,但檢測卻不到350毫克,而另一款培恩複方檸檬酸鈣錠標示210毫克,檢測更低30到80毫克之間,明顯標示不符,消基會副董事長陸雲:「我們衛福部要求,他還要去標示每日基準值,每日基準值就是代表一顆你吃了以後,在你一天攝取量一千毫克的百分比。」
標示不實影響的就是人體健康,專家說一但標市少於實際數值,民眾一天多吃了,最嚴重可是會要命的,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若是以前長期這樣吃下來的話,就會發生腎這個功能會衰竭,因為我們血液裡面這個離子,尤其是鈉鉀鈣,這個最主要這一定是要達到一個平衡的濃度,最嚴重的話,真的有可能突然的過世。」鈣片要是太「蓋」了,真的對人體有害無益,消基會公佈,也希望廠商能夠改進,畢竟現在人靠鈣片補鈣,可不能黑白來。
***-----------------------------------------------------------------------***
★史上最大研究分析:維生素D「護骨」根本無效
 摘錄自:2018/10/09  美麗日報【 記者Helen/綜合報導】最新大型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維他命D補充劑其實並無神效,不論是高劑量或低劑量,都對跌倒風險或骨頭密度等沒有影響。
根據報導,加大舊金山分校醫學院退休教授林慶順指出,關於維他命D護骨功效的臨床試驗,頂尖醫學期刊Lancet發表一篇大型分析論文說,有81個臨床試驗符合嚴格的分析條件,受測人士多達53537人。
論文重點整理如下:
1.到2018226為止,共有81個臨床試驗符合嚴格的分析條件,也就是說,它們都是隨機試驗並有安慰劑對照組。
2.這81個臨床試驗共涵蓋53537位受測人士。
3.結果發現,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不論是高劑量或低劑量,對總骨折率,髖部骨折率,跌倒風險,或骨頭密度(任何部位)都沒影響。
4.研究人員(三位教授醫生)建議,應該修改現有臨床指南,使其不再建議人們使用維他命D補充劑來維持或改善肌肉骨骼健康。
該研究三位教授醫生表示,現有臨床指南應該修正,不再建議人們使用維他命D補充劑來維持或改善肌肉骨骼健康。
維他命D經常被吹捧具有萬能功效,而其中「護骨」這一項可以說是他們最起碼的底線。下次再聽到有人鼓吹吃維他命D,大家就得當心了,別再被維他命D抗癌,抗憂鬱之類的說法給矇了。
******
新發現! 補充鈣片.維他命D 無助預防骨折
摘錄自:2017/12/28 台視新聞【國際新聞】一般民眾上了年紀,都會服用維他命D及鈣片來保健骨骼,至於這些營養品是否有效,美國營養學界一直爭論不休。最近又有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其實攝取維他命D和鈣片,對於預防骨折,並沒有太大關聯,花錢買維他命D和鈣片來天天吃,只是心安而已。 
中國大陸天津醫院的趙嘉國醫生周二發表研究報告,刊登在權威的《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團隊針對5萬多名50歲以上的中高齡健康成人,進行33項隨機臨床實驗,得出結論:吃維他命D和鈣片對於預防骨折沒有明顯功效。
5萬多名接受測試對象分成4組,包括什麼都沒吃以及分別服用維他命D、鈣片,以及只吃安慰劑4種情況作比較,結果發現排除性別、骨折病史和飲食中吸收多少鈣質等因子,就算另外吃再多劑量的維他命D或鈣片,對預防骨折沒有明顯幫助。
其實美國營養學界從2013年就質疑這些營養品的功效,也發表聲明表示,健康的中老年人如果沒有骨質疏鬆或維生素D缺乏症,額外服用維他命D或鈣片,並沒有強化健康的功效。學者提醒:每天維持健康飲食、多運動、適度曬太陽、避免飲酒不要抽菸,就能常保骨骼強健。就能常保骨骼強健。
***--------------------------------------------------------------------------***
 ★80歲阿嬤「吃錯維生素D」心跳剩50下 醫曝嚴重恐洗腎…1招分辨正確種類
摘錄自: 2022-09-04  CTWANT【編輯:網編組】小心有時補錯比不補還糟糕!一名同時患有心血管疾病與骨質疏鬆症的80歲阿嬤,為改善骨質問題持續服用活性維生素D3約3個月後,出現噁心、想吐等症狀,心跳甚至一度低到僅有50下,所幸經送醫救治後已無大礙。
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該名阿嬤因聽聞吃維生素D3能改善骨質而每日服用2顆達3個月,導致噁心、想吐、竇性心搏過緩等症狀,且血液中鈣離子高達15.6mg/dl、副甲狀腺素為17.5pg/ml,後經緊急停藥與大量補充水分後,阿嬤病情才緩解並趨於穩定。
林軒任表示,阿嬤除罹患骨質疏鬆也患有高血壓與心衰竭,而阿嬤所服用的「活性」維生素D3與非活性D3不同,不必經肝臟及腎臟代謝即可作用於骨骼、腸胃道與腎臟,以及提升血中鈣濃度,但如「直接服用」會使身體無法調適,若超標更會導致致命性的高血鈣,他強調「活性維生素D3只會用於醫療用途」。
而阿嬤出現的噁心、想吐即為血中鈣濃度過高的症狀之一,其餘症狀還有疲倦、頭痛、多尿、口渴等。雖然輕度患者如阿嬤僅需飲食控制、停止服用和補充水分即可,但若是重度,就需以洗腎方式迅速移除鈣離子。
此外,林軒任先前也就國衛院發表的「老年人長期服用維生素D3恐增加失智症風險」進行詳細剖析,表示國衛院指的是「活性維生素D」,而非一般人常說與服用的「非活性(或稱營養型)的維生素D3」,其中非活性維生素D為VitamineD3(Cholecalciferol膽促鈣醇),活性維生素D則是「骨化二醇(Calditriol)or骨化三醇(Calcitriol)」,並可用非活性單位「IU」與活性的「mg」單位來區分兩者。
******
 ★「活性維生素D」攝取過量傷健康 2方式辨識防吃錯
摘錄自:2022-09-10 CTWANT【記者:張雅淳  】維生素D近來成為熱門話題,主要是有研究顯示,過去認為多多攝取維生素D有助身體整體健康,但根據小鼠研究測試,發現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鼠攝取維生素D後,大腦狀況反而更惡化。日前也有婦人未留意而攝取過量活性維生素 D,造成高血鈣心律不整,經醫師緊急處置,停用和補充大量水分後,症狀才獲得緩解。
近來受COVID-19 疫情影響,民眾對防疫期間要如何增強體能和身體保護力, 都會特別關注留意,其中維生素D更是最常被提到需補充攝取的維生素之一。但維生素D有分「活性」、「非活性」兩種,很多民眾並不清楚其中的差別。
南投市和康藥局林宏益藥師說,維生素D是人體維持基礎健康的一種脂溶性 維生素,分為活性、非活性2種,活性維生素D為處方用藥,除特殊情形(如洗腎病人)需補充,一般人僅需補充非活性維生素D。
非活性維他命除透過曬太陽來自行合成以外,也可以透過食物來獲得,市售的維生素D以D3為主,提醒民眾注意購買活性維生素D應在醫師診療指示下服用,也可以請教社區藥局的藥師,都可獲得正確的藥事諮詢建議。
林宏益藥師說民眾自行購買維生素D有2個簡單判斷活性與非活性的方法, 非活性維生素D的單位是「ug」或是「IU」;活性維生素D的單位是「ug」(活性不會用IU表示)且會有藥物許可證字號。
一般民眾每日建議攝取量為800~2000IU,請注意勿攝取過量。南投縣衛生局提醒民眾,現行法規規定,維生素D依產品標示或仿單,若每日食用劑量若超過 800IU,即列屬藥品管理,選購時請至藥局或販賣業藥商購買,並選擇USP或GMP藥廠製造或是有認證標示的產品,此外產品上需標示客服電話,讓消費者可以得到專業諮詢服務。另呼籲民眾針對劑量超過 800IU 維生素D除自用外,切勿透過社群網路轉售,以免違反藥事法相關規定受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