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廠與FDA藥物審核專家之間隱藏的利益輸送♣英學者:藥廠為賣藥「發明」病♣ 科學雜誌(Science):藥廠與FDA藥物審核專家之間隱藏的利益輸送♣心臟病真的是膽固醇害的嗎?多位醫師揭露長達60年財團騙局,亂吃藥反而死更快!♣吃1顆藥 95%是〝賦形劑〞♣藥品的「賦形劑」是啥?「藥」如何自保?♣「百憂解」退出台灣》精神科醫師嘆:一顆藥比糖果便宜..背後隱藏的危機♣學名藥?原廠藥?差別到底在哪裡?♣《一位西藥師的話》♣《一位加護病房護士的話》♣♣♣♣♣♣♣♣
★有筋骨痠痛者,請點閱【文章分類】的〝拔膿系列〞及〝橘井泉香〞,諮詢電話(02)2679-3117 德輝居士
***-----------------------------------------------------------------------***
★人間最壞的就是維他命《轉貼分享》
Subject: 《維他命-芬蘭政府實驗報告》
現在流行的維骨力,吃太多其實因為軟骨增生過多,形成骨刺, 所以維他命的相關藥品或食品實不能吃太多 , 天然的最好 !!
芬蘭政府耗資4300萬美金所做的一個實驗,是全世界最大的維他命實驗,用了29000人高達5-8年之時間,找集了20000多人(吸煙的人),讓他們每天吃維他命A與維他命E,另一組(控制組)則沒吃。
過了5年,8年,發現每天吃維他命A與維他命E的這些人得到癌症、死於癌症的比率 高出18%!更重要的,他們發現現有吃維他命E的這些人得到心臟病、死於心臟病的比率比控制組高出50%。
這樣的一個報告出來以後,科學家們的臉不知要往哪擺! 因為我們一直以為從小型實驗室的研究,不是發現維他命E能防止我們的血管硬化?應可以防止心臟病,為何在此一個大的實驗,且是政府做的實驗,會給我們一個完全相反的效果!
此時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署(FDA)就出來做解釋,Dr. Victor Herbert 他說: 『當一個維他命含在一個橘子裡時,我們稱它為一個抗氧化劑(antioxidant),可以防止心臟病,防止癌症,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好處的,但是當此維他命C離開這個橘子以後,這個維他命C它就稱為 prooxidant,也就會製造上億以上的自由基,此會造成心臟病、癌症,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害的』。
所以,維他命本身有此兩種型態。 橘子是神造的,維他命C是人造的。人造的比不上神造的。 身為一個科學家,是絕對無法走進實驗室創造出一個橘子,一粒蕃茄的。
在一個橘子,一個蕃茄裡面,含有很多種的營養素,如今,我們連這一萬多種營養素,是那些營養素都不清楚,我們哪來的智慧與權利來告訴社會大眾,其中最重要的營養素是維他命呢?我們還沒有這樣一個智慧與權利。一個完整的食物才是真正的營養。
我們人常常有一個比較不好的習慣, 那就是任何我們聽不懂得名字,就會認為它比較好,台灣沒有的東西我們也會覺得它比較好一點。如廣告上新的化學名稱就會認為它比較好一點,例如蛋白質、安基酸、酵素、抗氧化劑,此一系列各種各類的化學名稱,我們沒聽過的就認為它比較好,但對於我來說,我不認為它們不好,而是我比較關心 我們是如何把這些維他命C從一個橘子裡拿出來?
讓我來問你一個問題: 你要喝有咖啡因的咖啡還是沒有咖啡因的咖啡?
注意聽喔!不要喝有咖啡因的咖啡。因有咖啡因的咖啡會刺激中央神經系統的,心跳速度加快,還有會增加皺紋。但更不要喝沒有咖啡因的咖啡。因為把咖啡因拿出來要用一種化學藥品,此化學藥品已被證明為致癌的化學藥品,所以今日美國的衛生局已禁用,現在是用第二種的化學藥品。所以並不是咖啡因有多麼不好,而是如何把它拿出來的問題。
今天美國的衛生局向國會提出一個專案,希望美國國會把維他命何礦物質的東西列為藥品,讓所有的人無法在市面上自由的購買到。因為他們發現維他命帶來很多的副作用,所以美國衛生現在印出很多的小冊子上面寫著: 美國每年有30000多個兒童在母親認為維他命沒有副作用而大量給小孩吃,結果導致中毒現象。
今天維他命的使用量是依大人的量而定,而非依小孩來定,所以小孩來吃是過量的。 另外,當我們體內有過多的維他命C時,血液的鐵質會上升,很容易得到心臟病和癌症。 同時我們也發現過多的維他命E會造成關節炎。 過多的維他命D會造成肝的受損。 過多的維他命B12會造成中央神經系統的損壞。
***-----------------------------------------------------------------------***
★英學者:藥廠為賣藥「發明」病
摘錄自:2010/03/29 網路新聞【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英國學者說,藥廠為了賣藥賺錢「發明」不少病,讓消費者沒事花錢買藥吃。
英國「艾塞克斯」大學「布絲斐」教授說,據他統計,英國健保局一天就要花兩千兩百萬英鎊,大約十一億台幣買處方藥,比十年前增加了六成。濫開最嚴重的是過動和高膽固醇藥。很多醫生明明知道,不少老師、家長拿抑制過動的藥給孩子,為的是要孩子聽話,別搗蛋。完全忽略了藥物的副作用。
他說,藥廠為了把藥賣出去,常常過份渲染婦女性功能失調以及孩子過動的病情,讓病人不敢不吃藥。
其實有很多病沒有藥廠說的那麼嚴重,不吃藥也會好。只是藥廠就得關門了,於是,他們常派業務去看醫生,送些小禮物拉攏感情。再加上,病人也覺得看醫生不拿點藥回家很虧。結果醫生樂得開藥給病人,讓藥廠、病人跟自己都高興。結果是英國國民傷了身體,政府的健保也虧損了。
評論
這位學者真勇敢,敢說實話,但是民眾多數是笨蛋,他們會聽信嗎?我是司空見慣了,其實這些還只是西藥廠使用的一些小手段而已,真正最厲害的就是只要每年利用一次流感大流行來欺騙民眾,只要人民被嚇到,該地的政府就會受制於西藥廠,任由西藥廠的擺佈,無視於人民的死活,真正受害的還是老百姓,有關於西藥廠所使用的惡劣手段,真是罄竹難書。總之西藥廠這個惡魔如果不消滅,人類必將永無寧日。《美國佛州漢唐中醫 倪海廈醫師評論》
******
《一位網友的經歷》從美國回紐西蘭, 在台北轉機時, 遇見一位藥商工作者(藥品生化實驗室)與我坐同排, 他問及我是否再看醫學方面的資料(下機前), 我回答是在閱讀中醫方面的資料, 此人便開始自我介紹是美國某大藥廠的實驗室工作者, 並且沾沾自喜的表示, 已研發成功降血糖藥即將上市, 並有4%之減肥效果, 因此, 將再據此研發減肥藥. 當他說完後, 我便反問他, 此藥也許如您所說降低血糖及減重, 但可能產生了十種副作用, 而您不就又要再去研發十種藥來處理這些副作用, 那不是治病而是製造更多的疾病. 此人此時非常的愉悅的表示: “如此商機才會越來越大, 而且是以放射狀的倍數方式快速成長, 因此, 我們的前(錢)景是非常好的, 我們也非常看好這個未來的市場與發展. ” (此人應該是華裔美人, 所以也蠻直接無所隱瞞的表示出藥商的觀點). 因而我也表示: 我們中醫的出發心是起於救人治病, 而非以賺錢為目的. 你們的起心動念是利益為主, 而非真正在造福人類. 而後其又表示目前大概知道了癌症的成因, 像是乳癌之類多是蛋白質造成, 所以目前正在研發阻斷蛋白質的荷爾蒙藥物…. 我則告訴他乳癌與子宮癌之關係與成因, 不過好像是鷄同鴨講, 各有所執吧! (不過至少前後旁邊鄰座聽得懂中文的乘客, 倒是聽得津津有味. )
***-----------------------------------------------------------------------***
【 科學雜誌(Science):藥廠與FDA藥物審核專家之間隱藏的利益輸送】學術界知名的科學雜誌(Science),七月剛剛出刊的期刊(06 July, 2018 / Vol 361 / Issue 6397),封面文章披露了藥廠與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藥物審核專家之間隱藏的利益輸送,引起了廣大的討論與對FDA的指責。雖然這本來就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國際知名的科學雜誌,並非政治或法律期刊,竟然願意花大量資源來調查,也把調查結果在封面文章中披露,足以證明事情的嚴重程度,讓任何有良知的記者都無法不發言了。雖然雜誌文章有些長,我建議讀者耐心的把它看完,了解一下細節,其中用來做例子的西藥Seroquel與美國派往伊拉克軍人Jacob Sitko的死亡,以及針對西藥Seroquel審核專家的金錢流動數字,讓人沈思感嘆不已。
Science:Hidden conflicts?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1/6397/16.full)
簡單的說明,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有明文規定,每一個參與藥物審核的專家都得公開與藥廠的關係及金錢流動,如果有利益衝突,就不能擔任那個藥物的審核專家。然而,文章指出兩個嚴重的漏洞:(1)這樣的公開,完全是基於專家自己的誠信(honor system),沒有什麼人或單位會去深入調查;(2)目前所謂的利益衝突,只定義為藥物審核前的安排,以及審核後立即的收賄,並沒有包括審核以後數年內的其它安排。因為如此,在多年的互動下,藥廠與藥物審核專家之間產生了很好的默契,彼此心知肚明,不需要事前安排,藥物審核專家就有所期待,而藥廠也會依照慣例,事後幾年內用各種方法來感謝藥物審核專家的支持,譬如聘任為其它藥物的顧問、贊助研究計畫、全程付費到風光明媚地方舉行的學術研討會等等。這樣的循環也不難理解,即使藥物審核專家有良心而不願意受藥廠影響,如果其研究計畫得到大量資金的贊助,研究計畫的規模及成果也就容易比其它專家們好許多,名氣也就會更大,名氣更大也就更容易被FDA延攬擔任藥物審核專家,一旦擔任過FDA的藥物審核專家,水漲船高,名氣及研究經費也就再往上漲。這樣的循環,即使一開始可以公正的審核藥物,幾次下來,很難不對贊助藥廠產生良性互動及「同情心」,評估藥物及其副作用的取捨本來就已經非常主觀,一旦和藥廠有了「感情」,很難避免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說服自己及他人,想辦法讓藥物通過FDA的審核。
這樣「互惠」的關係,在藥廠及FDA官員之間也早就存在幾十年。很多FDA官員退休或辭職後轉任藥廠的高階職位或高給付顧問,表面上的理由是他們有專業知識,也熟悉FDA的規定及流程,轉任藥廠可以發揮他們的專長。然而,真正的原因卻複雜許多,藥廠安排高薪職位及顧問給FDA的官員,當然是有選擇性的,那些在職時「找麻煩」的官員是得不到這樣的禮遇,那些在職時「很友善」的官員則得到不成比例的高薪或顧問費,看在那些目前還在FDA裡擔任職務、審核案件官員的眼裡,自然很明白其中的關聯性,一旦找到機會,當然也就趁機對藥廠表明「友善」,為了不是今天的利益,而是後半身的幸福。
其實,西藥廠裡很多的科學家都是希望能找到治療疾病的藥物來造福人類,只是他們的研究精神及願景往往不是藥廠高層人士及大股東的考量,這些決策者和那些想盡辦法讓青少年染上煙癮的菸草商一樣唯利是圖,對他們而言,最好的西藥不是真的能把病根治好的藥物,而是能改善一些西醫數字卻得終身服用的藥,那才是藥廠最賺錢的產品。至於副作用,那更不是主要考量,只要被告時付出的賠償金小於賣藥賺的錢,那就是好生意,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知名的西藥,每年都被告,每次都得付出上億美金的賠償金或和解金,藥廠依然大力推銷那些藥物,因為那些藥物每年帶來的利潤是以數十億美金來計算的!
而臨床看診的西醫,大多數也是想要救人濟世,非常認真的幫助病人。然而,西醫治療病人最主要的工具是西藥,這個工具不是掌握在醫生的手裡,臨床醫生對西藥的細節不甚了解,畢竟深入研究一種西藥,就已經超過唸一個博士的時間及精力,沒有一個臨床醫生有那個閒功夫,更何況市面上有那麼多種的西藥。臨床看診的西醫,對各種西藥的了解,完全來自西藥廠的說明,掌控西藥廠的高層人士及大股東的貪婪,也就藉由臨床西醫的手傳給了上百萬上千萬的病人。換句話說,就算深信西醫很科學的人也應該要了解到,西醫的醫學研究和臨床治療有非常大的鴻溝,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許多讚揚西醫研究突破,臨床上的應用卻是被西藥廠直接或間接的控制,從研究到臨床,已經變得亂七八糟。不過,其實,西醫學術界的醫學研究因為研究計畫經費主要來自贊助藥廠,也被西藥廠的貪婪給大幅污染了。
寫了好幾段嚴肅的討論,我提個笑話來轉變一下讀者的心情。美國火紅的電視喜劇Big Band Theory,有前後幾集節目提到在西藥廠當藥物研發主管的Bernadette,剛開發出來的新藥有嚴重副作用,會造成病人直腸滲漏(rectal leakage),大便直接滴漏出來無法控制。Bernadette試過各種辦法仍不能解決這個副作用,非常頭大。在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時,藥廠的律師不斷告訴服用藥物的病人:「很多事情都會造成大便滴漏,你怎麼證明是服用這個藥物的結果?」後來,來自病人的壓力越來越大,這樣的推拖擋不住了,於是Bernadette想出了一個「天才的解決辦法」,她建議公司重新定位及行銷這個藥物,不要管這個藥原來是拿來治療什麼疾病的,乾脆直接把它的藥物功能改為「治療便秘」。結果,公司不但沒有因為研發錯誤而損失龐大的研發費用,反而因為賣「便秘藥」而大賺一票,Bernadette也從失業的邊緣變成公司的英雄!這雖然是電視喜劇裡的一個笑話,卻真真實實反應了西醫廠業務運作的情況。
***-----------------------------------------------------------------------***
★心臟病真的是膽固醇害的嗎?多位醫師揭露長達60年財團騙局,亂吃藥反而死更快!
摘錄自:2017/07/06 風傳媒【作者陳泓儒 】《漏洞百出的理論,竟影響世界長達60年以上》1955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心臟病發,引發美國一陣恐慌,沒有人知道好好的總統為何突然倒下來了,全美國的醫師都在找心臟病發的原因,而艾森豪的主治醫師安瑟爾‧基斯斷定,「是總統的飲食,影響到了健康。」
基斯醫師開始著手一系列研究,討論心血管疾病與脂肪和膽固醇值的關聯,最終研究結果指出,嚴重心血管疾病是高油脂、高膽固醇飲食造成的,從此膽固醇開始被大眾認為是「健康殺手」,社會整體氛圍恨不得除掉他,就連雞蛋也被列為地雷食品,人們最常關心的健康話題就是「今天能吃幾顆蛋」。
但當年基斯的研究其實漏洞百出,醫師多米尼克‧杜龐涅便指出:「明明法國和芬蘭兩個攝取油量差不多,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缺差七級。」
杜龐涅表示,明明法國人膽固醇攝取量高於世界平均,心肌梗塞發生率卻是世界倒數,光這點就說不過去,「基斯做的是一種不實科學,他去製造事實來確認自己的假設。」
而伍夫.拉文斯科夫博士提到,1972年在美國弗雷明翰這小鎮的一場實驗,更是發現驚人事實,居民血液裡的膽固醇降低1毫克,心血管疾病率增加11%!這項實驗,完全推翻基斯的說法。
「膽固醇本來就是人類生活所需,且沒有好壞之分!」心臟醫學專家米榭.羅熱里爾博士強調,膽固醇是維持內臟機能所需。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身體內的膽固醇,兩者都有其重要性——LDL是送營養進去,HDL則將廢物排出,結果HDL被視為「好的膽固醇」、LDL卻被視為壞的、大家巴不得他消失,「真是可笑的理論!」羅熱里爾說。
《糖商的陰謀:數據真相來打臉,醫師卻被大砍研究經費、慘遭冷凍》漏洞百出的偽科學,當然會被發現有問題,例如奇爾梅.麥考利經研究後認為半胱胺酸與心肌梗塞較有關,但當他道出「國王沒有穿衣服」的事實後,龐大壓力席捲而來。
「他們把我的實驗室改到滿是蜘蛛的地下室!」不只實驗室被迫移到不見白日的地底,研究經費也被抽掉,麻州醫院的主任都要他閉嘴。龐大的壓力讓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如果理論錯,就不會有人這麼在意。」
受害的不只麥考利,另一位權威曼博士也同樣被秘書告知「如果反對基斯博士理論,研究經費將被刪除」,之後這件事也真的發生了。
「他們是想轉移『糖』的焦點到『膽固醇』!」公共衛生研究員克莉絲汀.柯恩斯說,根據他的資料顯示,1960年代糖產業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研究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因為當時有越來越多證據指出,真正影響的關鍵不是膽固醇,而是糖。「他們當時推行2-2-6計畫,去找出所有糖對心血管疾病不好的報告,鉅細靡遺去找出漏洞,再一一反駁。」
不只如此,糖商還不斷妖魔化、污名化膽固醇。1977年,美國衛生研究院進行脂類臨床研究計畫LRC,針對 3800名超高膽固醇進行臨床試驗,結論得出低膽固醇飲食搭配藥物治療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他們用狹隘的觀點,像中年男性、紀律、可怕藥物讓疾病略降低,卻套用巨觀的所有人,無疑是很可笑。」醫學歷史學家傑瑞米.葛林點出這項研究問題。
《不需要吃膽固醇藥的人也在吃,搞到副作用樣樣來》紀錄片《膽固醇騙很大》不只揭露糖商策劃的騙局,同時也道出藥商的陰謀。據資料統計,一種抑制「壞的膽固醇(LDL)」的藥他汀,全球大約有2億人食用,所創造的商業產值,不可小覷。
目前在服用他汀的患者,真的都需要這種藥嗎?心臟科醫師麥卡爾.拉巴伍斯指出,自從2001年制定「膽固醇指南指導原則」後,被建議服用他汀的病患爆增為過往3倍,從1300萬變成3600萬,但這些人大部份都沒心臟病。
拉巴伍斯也調查當初制定該指南的14人小組,發現其中有9人都與藥廠有財務關係。
本來沒病的人,吃了他汀反而出問題。醫學教授貝雅翠絲.哥隆研究171名他汀服用者以後發現,有患者服藥後阿茲海默症症狀進展快速,「會不認得人,無法閱讀,然而就在他停藥後,一切竟然恢復正常,一天可以讀3份報紙!」其他還有肌肉無力、糖尿病等問題,只是這些副作用與老化症狀相近,不易被察覺。
他汀被廣泛運用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數並沒有下降,因為他汀而住用的人數卻激增。前文提及的心臟科醫師羅熱里爾表示,這現況或許可以證實服用他汀、降低膽固醇值,到底對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無效用。
那麼,引發心血管疾病的真凶到底是誰?羅熱里爾透過血管內攝影機鏡頭發現,真正影響因素或許是「血管的鈣化作用」,而引起鈣化作用的原因,可能包括糖尿病、腎功能、自然情況膽固醇變低等。
到底是膽固醇真的有害健康,還是這只是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恐慌?紀錄片《膽固醇騙很大》採訪多位醫師與研究員的說法,或許值得我們好好省思。
目前有越來越多去除膽固醇污名化的研究出現,但在此提醒,所有患者在療程進行期間,還是要謹遵醫生指示,不可擅自停藥,才是最保護自己身體的方法!責任編輯/謝孟穎【版主按:其實很多西藥都是藥商炒作出來的騙局,例如「維骨力」有很多中、老年人都在吃,孝順子女還從國外買回來孝敬父母,而且價錢不斐!如今健保局停止健保給付,因為吃了葡萄糖胺(維骨力)對骨鬆沒有幫助,以後醫院如果開「維骨力」患者得自費。】
***-----------------------------------------------------------------------***
★吃1顆藥 95%是〝賦形劑〞
摘錄自:2021/06/27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你知道吃一顆藥丸,多數成分是〝賦形劑〞?不少人對〝賦形劑〞很陌生。學者以心血管疾病患者常用的抗凝血劑為例,一顆0.22公克的藥丸裡,真正須要的主成分僅有0.005公克,其他95%都是賦形劑。
台大臨床藥學研究所教授沈麗娟表示,賦形劑的功能包括稀釋劑、黏合劑、潤滑劑、色素、矯味劑等,可以讓兒童藥水喝起來甜甜的,且有紅、紫等水果顏色,或是把藥品做成錠劑的形狀、控制藥錠的穩定度,不會一入口就崩解,影響在腸胃裡釋放時間等。
沈麗娟說,以抗凝血劑(Warfarin)為例,僅有0.005公克是帶有藥物療效的主成分,其他的95%都是賦形劑,大部分的藥物都是如此。
因此,常有相同藥物主成分的A、B兩種藥物,藥丸外觀看起來差不多,但患者卻可能對其中一種過敏,原因可能就是出自於對賦形劑過敏。例如乳糖是常見的一種賦形劑成分,但如果有乳糖不耐症的人,服藥之後就可能會拉肚子。
沈麗娟認為,不管是食品、藥品,都要從原料的源頭管理,否則驗成品不容易發現問題,食藥署除了要求廠商公告賦形劑的成分名、品名,更應該建立賦形劑的安全規格,以免類似胃藥添加工業級原料的事件再次發生。如果民眾服藥後出現紅疹等現象,一定要回診告知醫師。
******
藥品的「賦形劑」是啥?「藥」如何自保?
摘錄自:2016/012/13【李芸婷、朱顯光(醫改會研究員、副執行長)】
Q: 最近藥安事件連環爆,好幾百項藥品都因為藥品添加的賦形劑出包,而被下架,連常買的胃散都因為使用工業原料而中鏢,令我十分擔憂。到底甚麼是賦形劑?對我有何影響嗎?吃藥前如何自保?
A:藥品的賦形劑,就如同食品的添加物,是指藥品主成分以外,其他添加於藥品中之色素、黏合劑、潤滑劑、矯味劑等原料,例如可以讓藥水喝起來甜甜的,或控制藥錠慢慢在腸胃釋放。
這些添加的賦形劑也會被吃下肚子,所以相同主成分的兩藥物,雖然療效差不多,但患者對其中一種過敏,可能就是賦形劑引起的。例如乳糖不耐症的人,就應該避免吃利用乳糖當賦形劑的藥品,以免拉肚子。美國也曾有 105 個兒童因服用磺胺藥死亡,主因是含有兒童不應食用之助溶劑(diethylene glycol)。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明定藥品包裝或說明書需標示所有的賦形劑,並建立添加物資料庫,但台灣直到 104 年 6 月 26 日才正式規定,規範已領有西藥許可證者(原料藥除外),應於 104 年 12 月 31 日前在藥品說明書刊載賦形劑,民眾也可直接上食藥署網站,或直接點選下方圖示查詢。
建議吃藥前先看清楚有哪些賦形劑,或去電食藥署查詢,並記錄對那些成分過敏,以保障用藥安全。如遇到更換其他廠牌藥品或賦形劑不同,懷疑出現不良反應或療效不一致時,民眾可主動通報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02-2396-0100),或上網進行「藥品療效不等通報」。
***--------------------------------------------------------------------------***
★「百憂解」退出台灣》精神科醫師嘆:一顆藥比糖果便宜..背後隱藏的危機
摘錄自:2019/03/20 信傳媒【陳稚華 綜合報導】健保署表示,百憂解是一種上市逾40年的老藥,該藥每顆20毫克自1995年3月健保開辦時的核定價格是新台幣49元,但隨著該藥不具有專利權,有其他學名藥陸續上市,去年核定的健保價格是2.08元,依照108年1月28日公告、4月1日實施的新藥價為1.96元。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指出,根據健保署統計,目前國內除禮來公司生產的百憂解之外,與它同成分的抗憂鬱劑共有14家生產學名藥,106年的健保醫令申報金額合計約3,325萬元,其中百憂解的市占率約24%,使用人數約1萬5千人。「即使原廠藥退出台灣市場,目前尚有其他與百憂解同成分、同劑型之藥品可供醫師處方。」
不過學名藥真的能取代原廠藥嗎?
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任張家銘,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百憂解對許多患者來說是第一線的用藥,以青少年憂鬱症來說更是。這幾年雖然有很多新的抗憂鬱劑,但機轉、效果都跟百憂解有些差異,所以他要退出市場,不管是醫師、藥師、病人,其實大家都蠻擔心的,昨天消息一出來已經好幾個病人來門診問我。」
張家銘指出,學名藥上市只要第一批跟原廠藥相同成分即可,後面的抽樣、把關並沒有跟原廠藥一樣的規格。「我們醫師還是比較喜歡用原廠藥,因為知道他的品質跟效率是對的!學名藥照理說應該要有類似的藥效,當然也鼓勵扶植本土藥廠,但就臨床經驗,學名藥的品質和成效未必跟原廠藥一樣,病患在用藥上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替換。健保署這樣做錢省下來、但品質反而會打折扣,因為學名藥跟原廠藥未必是一比一同等的。」
他更進一步舉例,有患者反映以前吃一顆原廠藥就能睡,現在改吃學名藥要吃2顆;以前頭痛吃一顆就不會頭痛、現在要吃2顆;降血壓藥也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原廠藥有在注意這件事,但學名藥廠似乎沒有跟進。政府注意到了價格,卻忽略了品質。」
開業精神科醫師、高雄樂群診所院長范樂群,接受《信傳媒》電訪時也提到,百憂解是一個指標性的藥物,對於治療憂鬱、焦慮、社交恐懼都有很好的效果,但健保砍藥價會造成許多後續問題。
「健保現在給百憂解的支付從2.8元降到1.96元,這種價錢很可怕!對照一下最近普拿疼漲價一成,速效膜衣錠一顆的價錢是17.5元,相當於百憂解9顆,如果以一個感冒的病人一天吃4顆藥,等於百憂解可以吃一個月;感冒藥吃3天,等於百憂解可以吃3個月了!但百憂解是治療憂鬱、自殺、焦慮跟社交恐懼等更嚴重的問題,這樣真的很荒謬。」
范樂群認為,原廠藥物之後不進來台灣,就會變成台廠藥惡性競爭,「那利潤從哪裡來?惡性競爭就會從原料的偷工減料來下手,原料、製程一偷工減料,品質就沒有了。」他舉例,像去年7月開始血壓藥頻出包,就是因用中國和印度的原料壓低成本,產生致癌問題。「你把藥價砍掉沒有一個合理的機制保障,等問題出現了才知道事情嚴重性,那時候誰負責?政府竟然用最低標準的價錢,來把好的原廠藥物趕出市場。」
范樂群表示,其實現在精神科用藥的武器很多,以百憂解來說,在對有強迫症、暴食症的患者上,會使他們的胃口得到控制;但有些憂鬱症患者因一些副作用,使用百憂解效果不一定好,反而會噁心嘔吐、不舒服。「不過我比較擔心的是,健保署未來每年藥價調10%,再調下去一顆不到一元,以後誰敢吃?外國藥廠未來也就不把台灣列為重要的市場,民眾的選擇變少、我們的醫療也會因此退步,這樣真的很可惜。」
百憂解撤出台灣市場,對病人健康會造成什麼影響?是否有因應之道解決健保「砍藥價」的背後隱憂?
張家銘解釋,百憂解屬一般「選擇性的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藥物,本身能調節血清素的作用、改善情緒、不會增加食慾,相較於早期抗憂鬱症的藥物效果比較好、副作用也相對比較少,且藥效很穩定,「有些患者甚至可以2天吃一次,就能維持很多時候的穩定,所以還不少憂鬱症患者持續穩定地服用。」
藥師公會全聯會執行長沈采穎表示,砍藥價雖然看似讓健保維持住,但這麼做其實很危險,「某國外大型藥廠4、5年前就有想要退出台灣,健保這樣一砍,原廠藥、某些藥型很可能真的會退出台灣。」
那麼,有沒有什麼對應措施?
張家銘表示,「我覺得健保藥價降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降了,一顆藥竟然比糖果還便宜,而且還是救人的藥物。我們有會員表示,看能否跟藥廠反映只退出健保、而非退出台灣市場,民眾也許願意多花一點錢使用覺得比較放心的藥物。不過跨國藥廠許多政策都要總公司決定,現在我們也在努力溝通中。」
范樂群則認為,政府應該設一個條例來保障某些藥物的品質,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去思考、找專家學者一起來訂定,而非只用一個「市場自由競爭」的說法然後一直砍藥價。「人民的健康不是數據,1、2年後民眾健康出現問題了,這個責任要追究誰?我們醫師也會很害怕,這麼便宜的一顆藥,會做出什麼品質來?所以原廠藥就不玩了,那剩下的台廠藥更便宜,你敢吃嗎?」
百憂解退出台灣先開出了第一炮,後續健保砍藥價議題,待4月正式上路恐怕還有更多要解決及探討的問題。
***-----------------------------------------------------------------------***
★學名藥?原廠藥?差別到底在哪裡?
摘錄自:2019/03/21 Heho健康網【林以璿報導】《近日,幾家國際藥廠因為健保傳出遭健保砍藥價,成本利益不符,因而宣布退出台灣市場,也因此讓藥價話題再掀風波。不過,不少人應該被「原廠藥」、「學名藥」等搞得暈頭轉向,這兩者究竟有什麼差別,就讓HEHO君一篇文章告訴你。》
首先,因為攸關人類的生命健康,一顆新藥誕生的背後,需要非常漫長的研發過程,並經過大型臨床研究,證實這顆藥對於人體的有效性與安全性。2001、2004年「全球藥業年度最佳研發主管」得主-Dr. Frank Douglas就表示,一顆新藥的誕生往往需耗費10-15年,平均每9顆進入臨床試驗的藥物,僅1顆有機會成功上市。唯有擁有雄厚資金的大型藥廠,才能負擔如此高額、高風險的研發成本。
這種歷經十餘載、通過重重臨床考驗,成功上市的藥,就被稱為「專利藥」。專利藥通常享有20年專利期保護,擁有市場獨佔權,在專利期保護期間,就只有這家研發出來的廠商可以生產這種藥。
雖然單是生產藥的成本不會很高,但是廠商藥廠必需在專利期內回收藥品研發成本,所以專利期內的藥通常價格比較高,並不是所有人都負擔得起高額的藥價。
不過,好在當專利期一過,其他廠商也可以依照當初研發藥廠申請專利時提出的配方,發行有同樣療效的藥。這時候,這款由原廠商製作、但專利過期的藥就被稱為「原廠藥」(Brand drug)。而由其他合格藥廠以同樣成份與製程生產的藥品,就被稱為「學名藥」(Generic Drug)。
學名藥不像新藥,需要經過漫長的臨床試驗,它只需要通過2項測驗-藥物生體可用率(BA)及生體相等性(BE),以此來證明自己具備跟原廠藥一樣的效果。
《生體可用率(Bioavailability, BA):指藥品有效成分由製劑中吸收入全身血液循環或作用部位之速率(rate)與程度(extent)之指標。如係不具全身性吸收之藥品,則指以有效成分到達作用部位之速率與程度作評估之指標。
生體相等性(Bioequivalence, BE):指二個藥劑相等品或藥劑替代品, 於適當研究設計下,以相同條件、相同莫耳劑量(molar dose)給與人體時,具有相同之生體可用率。》
因為少了漫長的臨床試驗,學名藥的生產成本比原廠藥少了非常多,可以用原廠藥1/10或甚至更低的價格販售,便宜的藥價也讓更多人可以負擔得起。
但是,學名藥就100%等於原廠藥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原廠藥的廠商在申請專利的時候,並不需要公布100%的配方內容,藥物的「賦形劑」(或是被稱為「添加物」)是不需要公佈的。
《賦形劑為藥物中附著於有效成分的天然或合成物質,主要在於提升藥物中有效成分的作用,或在藥物最終劑型中促進溶解、吸收以增強有效成分的發揮。賦形劑在藥物製作過程中,使用粉末或非黏性物質來處理有效成分,並能維持藥物於有效期限內不會在體外產生變性。》
這種不需要公佈在專利內容中的成份,卻往往是讓藥物發揮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這也就是學名藥≠原廠藥的原因。
有人會問,學名藥生產廠商的生產設備是否較差?答案是不會,目前國內生產學名藥廠商,皆已獲得GMP的認證,無論是在製程或是設備上都具相當高的水準。在安全性上,學名藥在上市前要經過衛生主管機關層層嚴格審核,其成分及作用原理皆與原廠藥相同,因此其安全性以及可能的風險也與原廠藥相同。
那麼,學名藥的療效與原廠藥的療效是一樣的嗎?依照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給出的答覆,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學名藥是其他合格藥廠,以同樣成份與製程生產已核准的藥品,且其在用途、劑型、安全性、療效、給藥途徑、品質、等各項特性上,皆可以與原廠藥完全相同,因此療效也會同樣有效。
這一個觀點顯然在醫界有不同的看法,有非常多聲音指出學名藥藥效不如原廠藥,在這裡也就不展開分析。
不過,由於每家學名藥廠對於藥品的要求不同,有些可能只做到了及格的60分,有些可能做到了80分,因此也無法一概而論,我們只能說,學名藥在法規上,都是合法、及格的藥品。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副主任姜紹青:「學名藥的問題其實蠻嚴重,現在醫療人員對於學名藥都沒信心的話,更不用說一般民眾。」醫生說,學名藥的主成分雖然跟原廠藥一樣,但裡頭的賦型劑,還有每家藥廠做出來的品質也不同,如果政府把關不嚴,藥效安全也會出問題。和信醫院採用藥物前必會比較藥品的「生產履歷」,學名藥和原廠藥的檢驗報告,雜質、純度價格一目了然,卻也發現同一款藥ph值不合標準還賣。
***--------------------------------------------------------------------------***
【♦】《一位西藥師的話》由於自己是學西藥出身,從大學到研究所,一直在西藥的領域裡打滾,正因為瞭解越徹底,越知道這些化學藥物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雖然目前還是從事新藥開發的研究工作,針對器官移植的病人,尋找更有效的抗排斥藥,來延長移植器官的功能,但是自己卻心知肚明,這只是浪費時間和金錢的工作,因為人體對外來器官會產生排斥,是上天創造人類時,所賦予人的天然防衛系統,讓人體藉由自身的免疫系統,去抵抗外在環境有害物質的侵襲,現在卻想用抗排斥藥,把人體的這種天然防護系統完全摧毀,雖然短時間內可以把移植的器官維持下來,一般經過五到十年,抗排斥藥的毒性還是會造成移植器官的衰竭,同時也容易引發像癌症,或是病毒、細菌感染等併發症的產生。所以如同倪老師所說的,任何東西〈包括器官〉還是原裝的最好,一經仿冒,就得終生服用抗排斥藥,然後伴隨著各種藥物併發症度日,那真是人生一大悲劇。希望藉由中醫藥的發揚光大,使器官移植的機率降到最低,讓天下的芸芸眾生都享有使用原裝產品的喜悅和幸福。
***-----------------------------------------------------------------------***
【♦】 《一位加護病房護士的話》 幾年前我是加護病房的護士,一天24小時裡面,時時刻刻盯著病人的,就是我們。除了我們之外,我認為,沒有人有資格說他比我們更明白,到底在西方醫學的處置之下,病人立即呈現的反應是什麼。那些做實驗的天才科學家,跟每天看病人5秒上下的醫生,他們觀察的是數據跟片子而已,病人本身到底是變得更好還是更壞,是生還是死,對他們來說似乎是兩回事,但對我們來說卻有很大的衝擊。因為所有這些不當的治療、過度的檢查,產生的不良後果,收拾殘局的,是我們護理人員。
在加護病房裡,我們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血糖機爆表(數據超過500就會不顯示數字),血壓爆表,抽血指數爆表……等。但是似乎西醫世界的人,腦子都有水,從來都沒想過一些很基本的問題。例如:我當時一直覺得奇怪,這些病人被我們查到血糖爆表,又不是我們看到數據的那一秒它才爆表,一定是不知道爆多久了才被我們查到,那在數據出來之前,病人擺明就好好的在我們面前,並沒見到病人發生書上的DKA(糖尿病酮酸中毒)或HHNK(高血糖高滲透非酮酸性昏迷),反而是開始打胰島素之後,漸漸的意識越來越差,電解質更不平衡,最後心臟衰竭而死。所以如果說血糖高對心臟不好,電解質不平衡會死人,那應該爆表的時候就該死了啊,那時就最高了還不死,而明明在我們加護病房的病人,就沒一個是在他一生中血糖最高的時候死掉的,死亡診斷的死因,寫的明明是心肺衰竭,為什麼西醫要讓外界有「人會死於糖尿病」這樣不完全正確的印象,然後非得嚴格控制血糖不可,相信可以從各國藥廠不斷加碼投資台灣得到解答。
還有說什麼「高血壓會中風」,會說這類話的人絕對沒在加護病房工作過,不然就是腦子還有水,我們這裡低血壓中風的病人一堆,而且常常未必高血壓中風的就是Hemorrhagic(出血性),低血壓中風的就是Ischemic(缺血性)。再說如果這句話是對的,那血壓越高不就越應該中風,偏偏我們經常測量到,病人血壓在高於200的時候,好端端坐在哪裡,話說回來,難道他是血壓機出現200的那一秒才200的嗎,都不知道200幾年了。而吃藥控制在比以往低了之後,卻還是照發中風。像這樣的矛盾是每天都可以看到,但仍然抑制不了醫屍們古道熱腸的銷售技巧,以及衝刺業績王的決心。
「高膽固醇會引發中風跟心臟病」這句話想必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如果這句話還從加護病房的工作人員口裡說出,想必這人腦子已經長蛆了。基本上心臟病或中風進來我們病房的病人,根本膽固醇就沒有多高,甚至大多數還低於正常。因為台灣醫學真發達,病人們早就嗑降膽固醇的藥嗑到一個不行,而且早餐在「發願」之後,都只嗑燕麥片加脫脂牛奶,中晚餐如果看到肥肉和蛋黃好像看到鬼一樣,總之想盡辦法要把那幾個數字弄的不成人樣才開心。結果還不是發病進來加護病房,最後被弄的不成人樣的抬出去。至於Lipitor銷售攀升的速度,仍絲毫不遜於台灣政府的舉債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