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署:四種顯影劑有致腎病變風險每年60萬人次做MRI 顯影劑有蓄積腦部風險★美研究:電腦斷層掃瞄可能提高致癌率★心臟斷層掃描做一次 輻射量是核災區食品的8萬倍★年照24次電腦斷層…為賺理賠★輻射致癌 心臟病患自求多福大量重覆放射線檢查造成身體器官無形損害★美醫師建議:少做非必要健檢★不必花大錢 中風在家密集復健效果一樣好★維他命5大可怕危害你不知道!恐增加肝腎負擔大錯!傷口擦優碘 殺菌、殺細胞癒合慢★紅、黃、紫藥水致癌致過敏,傷口消毒要用它!膠原蛋白回春?醫:吃的抹的都沒用發燒會燒壞腦?發燒一定要快退燒?錯★★關節退化 吃膠原蛋白無效★葡萄糖胺+軟骨素 對退化性關節炎沒有療效★連續10年做抹片 查不出子宮內膜癌★益生菌竟對人體也有壞處? 美研究:可能引起腦霧現象★免疫缺陷者服用益生菌 恐引發敗血症死亡★專家:天天洗澡不健康★腳底按摩竟然會猝死!醫師提醒3要點須注意★★★★★

 

有筋骨痠痛者,請點閱【文章分類】的〝拔膿系列〞及〝橘井泉香〞,諮詢電話(02)2679-3117   德輝居士
別花冤枉錢! 貴族健檢恐傷身(糾正錯誤觀念)
摘錄自:2010/04/07 華視新聞【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全台灣一年有七萬人死於癌症,平均每七分鐘就有一人罹癌,有醫院順勢推出了貴族健檢,要你做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甚至建議你照個4萬元的正子攝影,仔細檢查有沒有癌細胞,但投入抗癌工作四十年的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批評,一般人根本不需要高價健檢,還質疑不當使用,會讓人曝露在過度的幅射之下,對人體造成傷害。(這種的輻射的副作用,就是會造成致命性的癌症。所以本來沒有癌症的健康人,去做這種檢查以後就會出現像血癌、腦瘤之類的癌症。)
看看吳先生這龐大的體型,就知道他得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每年的健檢經驗都讓他印象深刻,一個健檢,吳先生做了切片、抽了血、照了胸腹超音波、拍了胸腹X光,加上腸鏡、胃鏡等等,一連串檢查做下來花了他2萬多元,最後只發現肝指數過高,其實要檢驗肝指數,只需要抽血、1千元。
吳先生也曾經做過所謂的貴族健檢,照個電腦斷層要7千,做個核磁共振1萬元,一套做下來花了4萬多,什麼也沒檢查出來,但是人平安就好,不過做了這麼多檢查,人真的平安嗎?一般人都以為健檢項目愈多愈好,但事實上,目前所有篩檢項目都有準確度的限制,套裝檢查項目愈多,產生誤差可能性就愈大,而且在健檢中心價格惡性競爭下,報告的可信度可能大打折扣,失去健康檢查的意義。若不時要花3、4萬元健檢,對於民眾來說,可能是一項不小的負擔,可每3年做一次。也未必項目涵蓋愈多、價格愈貴就是適合自己的需求,應該視個人情況選擇。
醫師建議,民眾每年可接受一次抽血、尿液、糞便等基本健檢,若有特定疾病家族史,例如心血管疾病、免疫疾病等,再進一步接受相關功能性健檢即可。
不同於一般檢查主要是揪出疾病。功能性健檢則以檢視器官、細胞狀態為主,像是發現腦部傳導物質異常疑是巴金森氏症的前兆,有利於在尚未轉成疾病時就設法改善,以免成為不可逆的疾病。
台中市1名36歲男性,因頭部外傷引發腦震盪、胸痛等症狀,一年跑遍7家醫院、做電腦斷層達24次,甚至在同一家醫院前後就做了6次。沒必要的電腦斷層,讓你曝露過多不必要幅射,沒必要的切片,提高感染風險,小心,貴族健檢,沒檢查出個什麼毛病,反而傷了身體。
***-----------------------------------------------------------------------***
★衛署:四種顯影劑有致腎病變風險
摘錄自:2007/05/25 網路新聞【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二十五日電】行政院衛生署今天指出,使用美格維斯造影注射液、得立顯注射劑、摩立顯及麥林可歐得麥造影劑時,醫師應審慎評估患者可能發生系統性腎臟纖維化病變的風險。
衛生署藥政處指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日前發布含有gadolinium成分顯影劑的藥品,應加註嚴重腎臟疾病患者、或肝臟移植前後曾有嚴重腎功能不全、或慢性肝病患者,使用含上述成分的磁振造影顯影劑時,可能會發生系統性腎臟纖維化病變。
藥政處指出,系統性腎臟纖維化病變會發生皮膚結締組織變厚,進而抑制行動能力,有可能導致骨折,目前對於發生原因及治療方法未明。
衛生署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資料庫顯示,截至目前為止,並未發現使用含此成分的四種顯影劑有發生相關腎病變的不良案件。
評論
   在西醫院中做體檢,時常是光是檢查就讓病人丟掉性命,實在是不值,上述的顯影劑所造成的後遺症絕對不僅僅是上面所述,它們還時常於二週後造成病人猝死,我記得我一位病人,去醫院做腎臟檢查,之後來看我時,我一望見他臉上的命門位置,出現正三角形的黑塊,當時我問他你最近做過什麼檢查嗎?他說他二天前去照過完片子做腎臟檢查,我當時就心想又是顯影劑在做祟,立刻開很熱的藥給他,想將之溶化出來,但是仍然為時已晚,一週後他跟他母親在一間餐廳吃飯時,去上廁所時,突然發生心臟病而猝死,真是不值。《美國佛州漢唐中醫 倪海廈醫師評論》
***-----------------------------------------------------------------------***
每年60萬人次做MRI 顯影劑有蓄積腦部風險
摘錄自:2017/09/11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鄧桂芬╱即時報導】健保署統計,去年高達60萬人次做了磁振造影(MRI)檢查,耗費58億元,現傳出MRI普遍使用的gadolinium 類顯影劑,成分會蓄積於腦部。歐盟七月下旬發布警訊,並暫停銷售部分含線性結構 gadolinium 靜脈注射顯影劑。衛福部食藥署日前也發文,呼籲臨床使用此類成分顯影劑,必須審慎評估效益及風險。
歐盟人類用藥品委員會7月公告限縮線性結構gadolinium顯影劑用途,其中gadoxetic acid 與 gadobenic acid可繼續用於肝臟造影,gadopentetic acid 則僅能以關節內注射方式用於關節造影,其餘靜脈注射之線性結構 gadolinium 顯影劑則暫停銷售。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則指,目前無證據顯示該成分蓄積於腦部會造成傷害,但正繼續評估中,暫未限縮該類藥品使用。
我國食藥署共核發十張 gadolinium顯影劑藥品製劑許可證,歐盟暫停銷售的三款中,用於腦、脊髓與全身顯影的gadodiamide有五張,用於中樞神經、肝臟顯影的gadoversetamide 有一張,另一款gadopentetic acid則無。
食藥署建議,醫師於處方含 gadolinium 類顯影劑前,應謹慎評估病人使用該類藥品的臨床效益與風險,並提供必要資訊下使用;若需重複進行核磁造影時,應審慎評估重複使用含 gadolinium顯影劑必要性。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祁若鳳表示,通常國外出現藥品不良反應和通報,該署就會進行評估與風險溝通,提醒醫師和廠商注意。這次含線性結構 gadolinium的顯影劑,雖發現會累積於腦部,但目前各國均無報告對腦部有傷害,歐盟也僅在評估階段,建議暫停販售,還沒公告最後定論。
祁若鳳說,依照慣例,台灣也需啟動評估,目前正等醫師公會及廠商回函,評估科學證據及臨床使用需求。若臨床確實有需求,也無其他藥品替代,含線性結構 gadolinium的顯影劑就會在某些醫療條件下繼續使用;若有其他替代藥品取代,未來不排除停售藥品,降低風險。
***-----------------------------------------------------------------------***
美研究:電腦斷層掃瞄可能提高致癌率
摘錄自::2009/12/15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14日專電】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指出,2007年,全美民眾使用電腦斷層掃瞄達7200萬次,估計導致2萬9000例癌症,其中近1萬5000個癌症病例具有致命風險。
電腦斷層掃瞄可以提供清楚的圖像,有助於醫師掌握病情。不過,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Institute) 最新的研究卻提出警告,病患接受電腦斷層掃瞄時由於曝露於放射線之下,未來幾年可能因此發生成千上萬的癌症病例。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今天報導,國家癌症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指出,光是在2007年一年內,美國民眾使用電腦斷層掃瞄的次數高達7200萬次,估計導致2萬9000例癌症個案,其中將近1萬5000個癌症病例更具有致命的風險。
報導指出,除非美國醫學界能降低電腦斷層掃瞄的使用率,或者減少患者每次接受電腦斷層掃瞄時的放射線量,否則電腦斷層掃瞄所引發的致癌風險,每年在美國都會繼續發生。
國家癌症研究所這項研究將刊登於本週出刊的美國「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項研究發現,兒童、年輕人以及婦女接受電腦斷層掃瞄的風險最高,因為電腦斷層掃瞄而引發的癌症病例當中,有2/3就是發生在婦女身上。
***-----------------------------------------------------------------------***
心臟斷層掃描做一次 輻射量是核災區食品的8萬倍
摘錄自:2019/01/20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即時報導】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17年接受含輻射量的檢查如各類斷層掃描、X光攝影件數高達1600萬件,這些含輻射量的檢查雖能協助診斷疾病,卻有影響健康的隱憂。例如做一次心臟電腦斷層的輻射量,竟是吃下一公斤核災區食品(如香菇、蔬菜等)近8萬倍之多。專家呼籲「非必要的檢查不要做」,以免造成疾病風險。
健保署前年透過大數據揪出前20大檢查項目占全年健保總額一成,甚至有人四處逛醫院,一年做了20多次斷層掃描。該署去年推檢查影像資料雲端分享,盼能減少健保支出。健保署長李伯璋也呼籲民眾「尊重醫師安排,沒必要的檢查少做」,因為做一次電腦斷層或X光檢查,輻射量相當高,很可能對身體健康帶來傷害。
根據行政院原能會及衛福部食藥署「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汙染容許量標準」,以輻射量最高的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為例,做一次輻射量是16毫西弗,但日本核災區食品如香菇、魚貝類、蔬菜等,每公斤曾驗出輻射量中的碘約0.0002毫西弗,銫約0.0004毫西弗,也就是做一次心臟冠狀動脈斷層掃描,身體所接受的輻射量,相當於吃下1公斤核災區蔬菜碘輻射量近8萬倍!
毒物科專家、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姜至剛表示,「不做非必要的醫療檢查!」依國際標準,每人每年承受「游離輻射」量不應超過1毫西弗,除食品外,包括搭飛機、接手機、看電視等,都會讓人體接受到非必要游離輻射;但醫學上的檢驗檢查(如電腦斷層)被排除在非必要游離輻射外,因為有疾病時應該要做影像檢查,以利醫療判斷;而輻射對人體影響主要是高能輻射會讓DNA遺傳物質變異受損、造成突變等,也會造成血液腫瘤相關疾病風險,因此對於輻射暴露不可輕忽。
醫學影像檢查若是必要的,病人就不應擔心輻射暴露而不檢查,使得疾病惡化。姜至剛強調,「必要檢查要做,非必要的不要做,也盡量不要逛醫院做檢查」,以免身體接受過多輻射量。他認為,健保署推動影像資料分享值得肯定,不但可減少醫療資源浪費,更重要的是能減少民眾影像檢查過多,而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
年照24次電腦斷層…為賺理賠
摘錄自:2018/12/24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即時報導】去年健保署透過大數據,揪出一名卅多歲男性,因頭部外傷引發腦震盪、胸痛等,跑遍台中、台北七家醫院,光做電腦斷層就達廿四次,甚至有單一醫院就做六次。追查發現,患者原來是為了申請商業保險給付,健保署針對該男子進行追蹤及輔導,患者除要考慮輻射量對於健康影響外,也拜託醫院不要替單一病患重複做檢查。
衛福部健保署分析發現,高達三成九額度用於檢驗檢查,排名前五名的的檢驗檢查每年耗費健保預算三百多億,不過,統計卻有約二成民眾,做完檢查後卻不回診看報告,去年就用掉健保十七億五千萬元。
避免重複檢查,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近年推動雲端資訊查詢系統,讓檢驗檢查影像可透過雲端跨院分享,減少民眾「逛醫院、做檢驗」;十月起提示功能上線,醫師讀取健保卡時,提醒患者已於半年內做過同樣檢查。若未讀取先前影像報告,明年一月起不支付費用,藉此避免重複檢查的浪費。
***-----------------------------------------------------------------------***
輻射致癌 心臟病患自求多福
摘錄自:2011/02/08 中央社【記者張若霆多倫多7日專電】加拿大馬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研究發現,心臟病人從X光,掃瞄及核醫學接受的輻射愈多,愈易罹癌。馬吉爾大學流行病學家皮洛特(Louise Pilote)表示,研究人員對過去10年,8萬3000名魁北克省心臟病例研究分析後,得出上述結論。研究報告已刊載於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Journal)。
皮洛特指出,研究人員可以斷定,心臟病人罹癌率高低,絕對與暴露在輻射線下的次數有關。還須再研究,找出心臟病人可以接受累進輻射線的最高限度為何。皮洛特和助手做此項研究,是因為醫學界,特別是美國,使用X光,電腦斷層掃瞄,CT血管造影及核子醫學幾到爆炸的地步。皮洛特指出,美國一些購物商場內,都設有電腦斷層掃瞄設備。一般人不須經過醫師轉介,都可逕自接受全身電腦斷層掃瞄。
據研究,77%的心臟病人,在心臟病發作後1年內,接受過至少一次低劑量的電離輻射治療。在進一步追蹤後,發現1萬2000名病人罹癌,其中2/3罹患腹部癌症,骨盆癌,及胸腔癌。研究發現,每接受10毫希(milliSievert)低劑量的電離輻射,病後平均5年內罹癌的機率增加3%。此一罹癌率已將年齡,
性別因素考量在內。
***-----------------------------------------------------------------------***
大量重覆放射線檢查造成身體器官無形損害
 摘錄自:2010/10/18 網路新聞【記者戴聖峰/新竹報導】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骨科王子康主任表示,無論是古代或是近代醫學、骨科醫學都有其發展過程。骨科病變可從普通的外觀,以至各種攝影顯像技術,都 可幫助骨科疾病的診斷。自放射線(X光)發現以來,經不斷的改進,以X光技術為基礎的電腦掃描檢查已是日新月異,而加上磁力共振的技術應用,大大提高了骨 骼以外的軟組織病變之診斷正確性。對骨科醫療而言,X光斷層掃描、磁振造影等,已是不可或缺了。
台灣由於健保的普及, 民眾就醫之方便性在世 界上已是首屈一指,病患同一日為同一疾病,可以到兩所以上的醫院接受不同的診療。王子康主任指出,病患希望得到更多醫師的診療或意見是可以理解而正確的, 只是在重覆就醫的同時,卻未有建立起連同既有醫療資料如影像檢查、簡單醫療記錄等,一同攜帶就醫的觀念;往往造成重覆檢查、重覆問診、重覆開藥等醫療資源 浪費的現象。
王子康主任指出,雖然一直存在醫療資源重覆使用的問題,但民眾的身體健康卻是更應被關注。一般病患並不了解大量重覆的放射線檢查,對身體各器官的損害是無形的,總認為再檢查一次無傷大雅。
臨床上常見民眾因認為不同醫院所做檢查結果也許不一樣,或者不便往返於前一醫院,而執意要求再照一次X光,但卻忘了對身體的損害。
王子康主任特別提供民眾在尋求第二位、第三位醫師醫療意見時應注意以下三點之建議──1.應攜帶三個月內曾接受過之影像檢查(以光碟片記錄為佳);2.最近簡單之醫療記錄,如診斷書、醫療摘要等;3.前一位醫療機構醫師之連絡方法,以便醫師可直接聯絡。
王子康主任也提出「推行終身醫療影像光碟護照」的想法,換言之,把每次接受檢查後之影像存入光碟內,病患隨身攜帶就醫,應可解決重覆檢查的問題。另也建議醫療當局,可考慮利用雲端技術,將病患之影像記錄放入雲端,醫師可快速取得資料,杜絕重覆攝影危害身體的現象發生。
***-----------------------------------------------------------------------***
美醫師建議:少做非必要健檢
(法新社華盛頓4日電) 美國數個重要醫學協會今天呼籲,為降低成本,症狀輕微的患者應減少檢查,而癌症末期病患應改採消極性治療。
代表37萬4000名醫師的9個團體各列出「醫師和病患應該質疑的5件事」,這些建議發表在「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可在choosingwisely.org網站參考細節。
其中1項建議是,當病患的實體腫瘤已到末期、且先前治療沒有效果,患者不應再接受化療,因為研究顯示,癌症導向的治療可能無效,也無法延長生命。
因此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Clinical Oncology)呼籲,此刻病患需要的是「適當的安寧療護與支持性照護」。
另項建議則是,攝護腺癌與乳癌初期病患若看來擴散風險低,則應避免高科技掃描,因為這類檢查不僅昂貴,對病患也沒多少益處。
美國核子心臟病學協會 (The American Societyof Nuclear Cardiology)呼籲,內科醫師無論何時都應盡可能設法降低病患的輻射照射量,以及避免對低心臟衰竭風險的病患進行心臟掃描。
同樣的,美國醫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Physicians)也警告,對於沒有症狀或心臟疾病風險低的病患來說,測試心臟功能的心電圖無助病患的預後。
美國醫師學會表示,無論是下背痛病患、還是沒有出現痙攣或其他神經學症狀的昏迷病患,都無需接受電腦斷層(CT)或是磁振造影(MRI)檢查。
另一方面,沒有癥狀的病患無需常做結腸鏡檢查;小於21歲或非因癌症原因切除子宮的婦女,無需每年都做抹片檢查。
美國家庭醫師協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Physicians)表示,多數輕微至中度鼻竇感染會自行痊癒,因此除非症狀持續7天以上,醫師不應該開立抗生素。2012/04/05(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
不必花大錢 研究:中風在家密集復健效果一樣好
2011/02/12中央社(翻譯)【路透芝加哥11日電】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在家接受積極物理治療的中風病患,和利用昂貴高科技跑步機復健者相較,一年後行走能力一樣好。
  研究人員表示,且病患即使在中風或受傷後6個月才開始接受物理治療,仍可以改善他們的行走能力。這不同於之前認為只有在發病後前半年時間才能改善的假設。美國中風協會(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在洛杉磯舉辦的「國際中風大會」(InternationalStroke Conference)今天公布這項出人意料的新發現。
  前述研究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中風復健研究。國家神經疾病及中風研究院(NINDS)柯洛雪茲(Walter Koroshetz)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結果顯示,較貴的高科技治療不見得比在家接受密集肌力及平衡訓練好,但兩者效果都較次數較少的物理治療好。」這項研究是由NINDS資助。
***-----------------------------------------------------------------------***
維他命5大可怕危害你不知道!恐增加肝腎負擔
2014/11/09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近年來,隨著工作忙碌、生活型態及與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現在三餐在外的人越來越多,以致在營養攝取方面,無法達到均衡,因此,就有民眾開始習慣天天吃健康食品,希望能藉此來營養均衡,但事實上,像是民眾常常食用的維他命,在製作過程中都會添加一些化學物,雖然合法,但有些添加物在長期服用後,卻會對人體的健康產生影響,所以建議民眾應透過食用天然的蔬果來進行補充,以減少攝取健康食品為佳。
一般來說,健康食品主要是用來調整身體功能,並不能當作藥物使用,是一種介於食品與藥品間的東西,而在門診上,林口長庚毒物科醫師顏宗海表示,經常有病患帶著兒女們出國購買的健康食品來詢問,但其實是不建議民眾食用,因為第一它沒療效,第二是化學添加物多,第三則是輕易服用下沒有經過政府認證的健康食品,恐怕會有副作用,對於肝、腎功能差的民眾更是一大隱憂。
此外,醫師更以維他命作為舉例,主要維他命可分為天然攝取及人工合成,天然攝取指的就是從蔬果中所獲得到的營養素;人工合成則是藥廠經過合成後所製成的,而這種人工合成的維他命,有5種常見的化學添加物,若是攝取過多,對人體而言可是存在著許多隱憂。
1)人工色素/市面上大部分的維他命都會添加人工色素,使外觀看起來比較鮮豔,其目的就是要吸引他人注意,但醫師表示,人工色素黃色4號、5號、紅色6號、40號,與注意力不集中、過動有關,甚至也會影響智力發展。而這些人工色素除了會添加於維他命外,就連常吃蛋糕、巧克力、馬卡龍等裡也會添加。
2)光澤劑/很多維他命表面都是光滑的,主要是因為業者會在表面上包覆光澤劑,為的就是增加光澤,使它看起來更漂亮,吸引他人食用,但光澤劑主要的成分為蟲膠、石油蠟或合成石油蠟等,容易引起過敏反應、蕁麻疹等。
3)白色色素/為二氧化鈦,添加於維他命中,讓白色部分看起來較明顯。但曾有動物實驗指出,當牛吸入過量後,易導致肺部組織發炎反應,造成細胞傷害,甚至致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吸入二氧化鈦,視為人類可能致癌原因。
4)潤滑劑/為防止維他命沾黏在一起,常利用食品級的潤滑劑硬脂酸鎂添加於維他命、健康食品中,但硬脂酸鎂屬於化學物質,對於過敏體質的人而言,容易誘發過敏反應。
5)抗結塊劑/主要是避免食品、原料黏結在一起,常利用二氧化矽添加在食品中,而就早期的研究中發現,若是長期吸入二氧化矽,會引發矽肺症、肺癌。
除此之外,任何維生素、礦物質,都有一定的生理代謝機制,既然需要器官代謝,一旦過量,恐造成程度不一的傷害。維他命又可分為水溶性與脂溶性,水溶性維他命,包括C、B,若攝取過量較能隨著尿液排出,但若無法順利排出,累積後則會傷肝;脂溶性維他命,包括A、D、E、K等,若攝取過多,存在體內恐會引發神經毒性、傷肝、傷腎等風險。
顏宗海呼籲,千萬不要把健康食品當藥物食用,且切勿過量,以避免攝取過多造成反效果,例如:為了預防骨質疏鬆,攝取了許多鈣片,醫師建議中、老年人,一天的鈣為1200毫克,其中的600毫克,確實可以藉由鈣片吸收,但另外的600毫克,則應由每天的食物中攝取。鈣片不能多吃,如果每天吃過量(超過1000毫克)會引發高血鈣症,出現脫水、腎衰竭、便秘、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或者家長為了預防孩童近視,特地購買維他命A,但過量後卻可能造成視力爆增、神經病變及腎衰竭。除非像是嚴重營養不良、老年人、全靜脈營養患者等少數民眾需要額外補充,一般民眾僅需均衡飲食,其實是不太需要進行補充的。
***-----------------------------------------------------------------------***
大錯!傷口擦優碘 殺菌、殺細胞癒合慢
2014/08/05 TVBS【作者: 張允曦】不小心受傷了,很多人都會用優碘、雙氧水消毒保護傷口,但醫生說這其實是錯誤觀念,儘管這些東西能消毒殺菌,卻也破壞了身體的修補細胞,因為優碘容易讓血管收縮,抑制表皮細胞生長,拖慢了傷口癒合的速度,甚至還造成黑色素沉澱,正確的作法,其實只要把傷口用生理食鹽水清乾淨,並保持濕潤,包紮起來就好,靠自體免疫力讓傷口癒合。
雙氧水、優碘、藥膏跟食鹽水,這些都是家庭醫藥箱裡的常備藥物,但真的不小心擦傷、挫傷,你知道該怎麼用嗎?民眾:「通常都是說優碘比較有消毒的作用。」
(燒燙傷之處理相同)很多人以為,受傷要用優碘、雙氧水消毒,傷口才好得快,特別是雙氧水擦在傷口上冒出白泡泡,似乎感覺到細菌被殺光光,心裡很安心,其實上卻相反,優碘跟雙氧水反而會拖慢傷口癒合速度,現在醫院只在手術、打針前才用優碘殺菌。急性傷口,例如手術縫合的傷口、擦傷、刀傷等,如果使用優碘溶液消毒, 須再使用生理食鹽水將優碘溶液洗乾淨。
新光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舉緒:「碘酒或是雙氧水它能夠殺菌,但是它也會把我們的白血球,把我們的生長細胞也一起破壞掉,雖然它把細菌殺死了,但是細胞的癒合也變慢,傷口越慢癒合,疤痕就會越明顯,色素就會越沉著。」
處理傷口正確方法,第一步用生理食鹽水把傷口清潔乾淨,然後就擦上藥膏,再貼上紗布,傷口則要 維持乾淨濕潤,也跟一般以為乾淨又乾燥不同。新光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舉緒:「組織液裡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白血球、一些抗體,希望保持傷口有點微濕的環境,有利血管新生和細胞生長,讓傷口及早癒合,(皮膚)生長的速度會比較快。」以前受傷時,老一輩長者常會塗四環黴素或紅黴素藥膏,以預防細菌感染,但這行為實則不好,且又容易造成細菌的抗藥性,除非感染已發生,不然不要輕易使用抗生素。
要傷口好得漂亮,醫生也有妙招,擦防曬乳保養新生皮膚,就能避免黑色素沉澱,處理傷口的正確觀念,其實跟你我印象中的不一樣,下回不小心受傷,第一時間可別再拿著優碘猛擦了!
***-----------------------------------------------------------------------***
紅、黃、紫藥水致癌致過敏,傷口消毒要用它!
摘錄自:2017-12-06  每日頭條【由 科普中國 發表于健康】受傷了怎麼辦?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先在傷口上塗抹「有色藥水」消毒,比如紅藥水、紫藥水、黃藥水等。但有些人因為對每種藥水的實際效用半懂不懂,所以總會把傷口處塗成「人體彩繪」。那麼,給傷口消毒到底應該用什麼藥水呢?
1.紅藥水。紅藥水的學名是汞溴紅溶液,具有殺菌、消毒、防腐和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但其抑菌作用較弱,而且構成成分包括含汞的有機化合物,對人體有害,所以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
2.紫藥水。紫藥水又被稱為龍膽紫,是濃度為2%的甲紫溶液,該溶液有加快傷口結痂和癒合的作用,常用於淺表皮膚、黏膜感染等。但該溶液容易導致痂下傷口癒合不良,而且刺激性較大,不宜在創面較大的傷口上使用,還有可能引起皮膚癌,所以現在已經基本不在臨床上使用了。
3.黃藥水。黃藥水是一種局部抗菌藥,學名為呋喃西林溶液。它能干擾細菌的氧化酶系統,進而發揮抑菌或殺菌的作用,但該溶液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所以目前也較少用於皮膚消毒。
看到這裡,有的人心中一定滿是疑惑:「既然這些『有色藥水』不是致癌就是導致過敏,那麼給傷口消毒到底應該選擇哪些溶液呢?」
從顏色上來說,現在常用的消毒溶液一般為淡棕色,或者呈無色透明狀。淡棕色溶液是碘伏,具有廣譜殺菌(即能防治多種病害)的作用,可殺滅細菌繁殖體、真菌、原蟲和部分病毒。它可用於皮膚、黏膜消毒,也可處理燙傷、皮膚黴菌感染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對碘過敏的人不宜使用碘伏溶液。
★無色透明狀溶液的種類比較多,常見的有酒精,雙氧水和生理鹽水。
1.用於皮膚消毒的酒精濃度為75%,刺激性較強,一般只有在皮膚完整的情況下才建議使用。
2.雙氧水的學名是過氧化氫,用它擦拭創面會有灼燒感,一般用於清除傷口裡面的壞死組織,但雙氧水不能用於有新鮮肉芽狀組織的傷口,而且使用雙氧水後,一定要用生理鹽水將傷口沖洗乾淨。
3.生理鹽水是門診上最常用的消毒溶液,無毒無害無刺激,但生理鹽水本身並不能消滅細菌。那麼,生理鹽水如何發揮消毒作用呢?形象地來說,如果把傷口上的細菌想像成肥皂泡,那麼清理肥皂泡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棉球蘸取消毒液,然後擦拭傷口,這樣雖然能把肥皂泡擦裂,但肥皂泡的殘餘物仍然會留在傷口上;另一種是用生理鹽水沖洗肥皂泡,這樣能直接把肥皂泡從傷口上「趕出去」。當然,如果傷口被感染,那麼在用生理鹽水沖洗之後,還需要在傷口局部使用控制感染的敷料,這樣就更加安全了。
***-----------------------------------------------------------------------***
發燒會燒壞腦?發燒一定要快退燒?錯
2012/09/30.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有些長輩認為一旦發燒,一定要趕快退燒,退燒藥要吃到完全沒發燒,才算治癒。但這種想法是錯誤迷思。康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奕夫表示,臨床上多以38度以上才認為是發燒,使用退燒藥時,不需退到身體完全不發燒,只要體溫不超過攝氏三十八度即可。發燒是一種疾病警訊,是人體內的免疫系統與病原體抗戰時導致體內發熱,有強化免疫系統運作的效果。,所以發燒不盡然全是壞事,發燒可增加寶寶的免疫系統功能,如果用退燒藥硬壓,可能無法觀察到疾病症狀惡化,這反而容易造成延誤就醫。
至於發燒到底會不會「燒壞腦袋」,醫師表示,嬰幼兒的大腦與成人相同,都有可控制體溫的大腦中樞神經,可避免體溫無限上升,除非是病原體侵入大腦內,引發「腦膜炎」,才有可能損害大腦,造成大腦永久性的損害。多數的寶寶除了發燒,還有嘔吐、抽搐、躁動不安及前囟門膨出等現象,多好發在五歲以下的兒童。
陳奕夫醫師指出,小朋友比較容易因病毒感染發燒,成人發燒主要以呼吸道感染、腸胃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細菌感染為主。如果是因細菌感染而出現發燒,症狀往往也較為嚴重。
除了感染外,像腫瘤、自體免疫疾病、荷爾蒙失調等雖然所占比率較低,但也可能引起發燒症狀,當發燒溫度在攝氏三十七度半以攝氏三十八度以下,可以多休息、多喝水,觀察症狀起伏,當超過攝氏三十八度,且發燒時間達兩、三天以上,或燒了又退、退了又燒,甚至還出現疲倦、倦怠或呼吸道、腸胃道其他症狀,就得到醫院接受診斷、治療。
小朋友若發燒,可用溫水擦澡,不建議用酒精降溫。另外,部分年長者雖罹患感染症,卻不見得有發燒症狀,家人要多注意年長者身體狀況,發現異常,最好盡快帶年長者就醫。
***-------------------------------------------------------------------***
膠原蛋白回春?醫:吃的抹的都沒用
摘錄自:2011/01/17 東森新聞【健康中心/綜合報導】愛美的女性,可能會補充膠原蛋白,維持肌膚的緊緻彈性!但有英國科學家指出,膠原蛋白分子太大,根本沒辦法穿透皮膚被人體吸收,只會待在皮膚表面,換句話說,擦了等於白擦,就算用吃的,一樣會被胃液分解,醫生說真的想幫補充膠原蛋白,恐怕只能靠皮膚再生,或是靠醫療美容。
標榜含膠原蛋白喝下去,漂亮又美麗,讓女性朋友看了好心動,市面上好幾種膠原蛋白產品,不論是用喝的、泡的還是膠囊錠,或者是用擦的,都是號稱能讓皮膚緊緻抗老的秘密武器,只是真的有效嗎?對此皮膚科醫生說膠元蛋白分子太大,無法吸收到真皮層,說穿了擦了等於白擦,如果真的想幫皮膚補充膠元蛋白,恐怕還是靠醫學美容比較行的通。
***-----------------------------------------------------------------------***
關節退化 吃膠原蛋白無效
摘錄自:2016/04/23 中華日報【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膝蓋退化、慢性發炎,患者常感到疼痛,嚴重必須更換人工關節。醫師表示,只要適當保養,消除體重減少負擔,避免過度爬上爬下,需要時使用膠原蛋白、玻尿酸或軟骨素等,可幫助緩解症狀,減少疼痛,提升生活品質。
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骨科主治醫師李炫昇指出,服用膠原蛋白通常無法改善或保護關節免於退化;但膠原蛋白可中和一些體內不正常抗體,所以有些與免疫異常有關的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服用後會自覺較舒服。但有關節炎症狀還是應尋求醫師診斷,以利判斷確切病因,再給予適當治療。
李炫昇說,  50歲以上有  5成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臨床上  60歲以上是關節炎好發族群,  75歲歲以上則超過  8成出現該病症。尤其是肥胖、關節受過傷如關節面骨折、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破裂、遺傳疾病、先天性關節發育異常、代謝性疾病,關節受到的壓力較大,更容易提早產生退化性關節炎。
李炫昇強調,關節中的軟骨本身並無血管,需藉運動獲得關節液的潤滑與滋養,所以適度運動對關節有益處。如果體重過重或已有退化性關節炎,建議以低衝擊運動為主。
***-----------------------------------------------------------------------***
葡萄糖胺+軟骨素 對退化性關節炎沒有療效
 摘錄自:2017/08/17   必PO TV【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高齡化社會來臨,很多銀髮族都會因為關節軟骨退化,進而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而要預防關節軟骨退化,平常的保養就很重要。至於目前坊間所販售的葡萄糖胺和軟骨素,是否能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消基會日前公布市售「葡萄糖胺」抽驗報告,結果發現,22件產品中有5件沒有標示含量;其中有4件標示出「軟骨素」含量,卻有2件與標示不符,1件未檢出。顯然有不少業者不老實,沒有據實標示,甚至還以假亂真,明明沒有軟骨素,竟然標示出軟骨素含量!
到底「葡萄糖胺」和「軟骨素」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是否有好處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外傷科主任王鍵元表示,市面上常見的葡萄糖胺有兩種型態,其一為硫酸類,其二是鹽酸類,而根據研究顯示,這兩種型態的葡萄糖胺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效果差不多。
王鍵元主任指出,美國醫學會已經由研究確認,葡萄糖胺是對退化性關節炎沒有療效,因此健保署在2015年已取消葡萄糖胺的健保給付,原則上葡萄糖胺只能當作健康食品。
王鍵元主任進一步指出,葡萄糖胺是義大利人發明,義大利人和國人一樣,也是有吃腦補腦、吃腎補腎的觀念,吃軟骨就能補軟骨,也才會有葡萄糖胺和軟骨素的產品研發;雖然吃這些產品沒有什麼療效,但是有心理療效,而吃這些產品對身體並不會有壞處。
所以,王鍵元主任說,不會建議病人吃葡萄糖胺和軟骨素的產品,但若是病人吃這些產品若是覺得有幫助就吃,若是覺得沒有用就不要繼續吃。
******
葡萄糖胺百百種 僅"藥品級"有療效
摘錄自:2018/07 /19台視新聞【醫藥新聞】許多食品打著「葡萄糖胺」的招牌,企圖矇混讓民眾誤以為是藥品,上當的人相當多;食藥署公告指出,只有硫酸鹽葡萄糖胺有療效(進畫面)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醫師提醒諮詢專家、規律運動以及選用的藥品級葡萄糖胺治療,避免白花錢成了冤大頭
***-------------------------------------------------------------------***
連續10年做抹片 查不出子宮內膜癌
摘錄自:2014/02/19 網路新聞【社會中心/綜合報導】定期做子宮抹片檢查,不代表一併篩檢了所有子宮癌症!台中市一名現年47歲的陳姓女子,從30歲起每年定期在生日前後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一直都很正常,去年三月發現下體分泌黃褐色與紅色相間的黏稠狀分泌物,且與老公行房後會出血,抹片檢查還是正常,不過抽血發現卵巢癌指數高出正常值五倍。後來她轉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行子宮腔斷層掃描,發現罹患3期末子宮頸腺癌,且已擴散到骨盆腔與主動脈的淋巴結。醫師立即切除腫瘤合併化療與電療,昨天陳小姐出席記者會,強調「抗癌成功,體內已經沒有癌細胞!」
開業婦產科醫師李茂盛表示,很多婦女誤以為只要子宮頸抹片篩檢沒問題,就不用做其他檢查,其實子宮內膜癌需要透過超音波或子宮內膜切片、子宮腔內視鏡等侵入性方法進一步確診,子宮頸抹片不能作為子宮內膜癌篩檢指標。
李茂盛說,上述個案因較早有性行為,30歲就開始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10年來檢查結果都正常,因此輕忽陰道異常出血的警訊,最後發覺不對勁就醫,已是子宮內膜癌3期。他提醒,子宮頸抹片篩檢是針對子宮頸癌,但子宮內膜癌等其他子宮體癌,必須靠超音波檢查才能發現。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指出,目前沒有實證證明任一篩檢工具對子宮內膜癌有效,多半透過早期的出血症狀發現。
子宮頸癌過去堪稱沒有症狀的癌症!因其腺癌位置位於子宮頸深處、不易查覺,且癌細胞侵襲性高、易轉移,發現時很多患者都已是第2、3期,治療效果較差,成為女性健康隱性殺手。對此,國內推動的子宮頸癌抹片篩檢成效顯著,可降低6成的子宮頸癌死亡率,因此醫師呼籲女性,應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台北榮總婦癌科主任屠乃方則表示,若子宮內膜癌細胞掉落陰道或子宮頸,也有可能透過子宮抹片被篩出,但此時病症通常已較嚴重,且子宮內膜癌患者藉由抹片篩檢出的比率並不高,約不到10%。
******
十年健檢都正常 男子仍患攝護腺癌
摘錄自:2014/03/14全國廣播【記者蔡依婷台中報導】預防攝護腺癌,很多人會透過定期健檢來保護自己,但臨床上卻發現,有少部分民眾無法透過目前已知的篩檢方式發現攝護腺癌,台中市就出現兩個案,健檢結果均正常,卻在治療其他疾病時,意外發現罹癌。
六十二歲的張先生,十年前在醫師的建議之下,每定期接受肛門指診及PSA檢側,以了解是否罹患攝護腺癌,檢查結果均正常,直到張先生為了攝護腺肥大頻尿、夜尿問題,接受尿道攝護腺切除手術打通受阻塞的尿道後,病理科醫師才在上百片切下的攝護腺組織碎片中,意外發現其中兩片組織含有極少量的癌細胞成份,確貢罹患攝護腺癌
***-----------------------------------------------------------------------***   
益生菌竟對人體也有壞處? 美研究:可能引起腦霧現象
摘錄自:2018/08/20   ETtoday【醫藥新聞】你有過在上一秒要叫出朋友名字,下一秒卻突然忘記他叫什麼嗎?這種現象叫做腦霧現象,腦霧為無法集中注意力、短期記憶差的情況,雖然還無法確認成因,但科學家發現,吃了益生菌的人可能會有此現象出現。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大學教授 Satish Rao最新研究找到30名患者,其中有22名服用益生菌,他們皆出現了腦霧及腹脹的症狀,進一步發現吃了益生菌的患者,小腸中細菌大量生長,血液的D-乳酸的含量也高於正常人的2~4倍。目前已知D-乳酸對腦細胞暫時有毒性,干擾認知、維和時間感。
我們現在知道益生菌有可以分解糖跟D-乳酸的功能,因此,若刻意食用乳酸菌來使腸胃中的益菌增加時,可能會造成D-乳酸含量高出正常值許多,進而造成大腦短暫的認知障礙,而D-乳酸中毒機率也會較高。當腦霧病患者停止服用益生菌並以服用抗生素治療以減少腸道菌群數量時,他們大腦的印象模糊現象就會消失。通常在小腸中製造的D-乳酸不多,但益生菌的使用似乎改變了這一點。大多患有大腦模糊的患者其小腸細菌會過度生長,導致產生令人不舒服的氣體,如氫氣和甲烷,這些都可以解釋腹脹。
******
破除益生菌迷思 醫良心建議:好菌自己養
摘錄自:2019/08 /03 自由時報【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7歲的賴小弟4歲開始出現氣喘及鼻過敏,服用市面上的益生菌,仍然經常發作,2年前喘咳不停到無法睡覺而就醫,家長抱怨怎麼有吃益生菌都沒效?醫師指出,部分益生菌對腸胃道急症有效,但像呼吸道疾病、皮膚過敏,改善效果不大。
台中醫院小兒科主任陳敏恭表示,市售益生菌是從發酵食材的好菌進行大量人工繁殖,補充到腸胃道可抑制腸胃道壞菌生長,增加腸胃道防禦機能,但不同菌種有不同功用,吃錯或多吃無用,後來賴小弟接受正規用藥治療,並且減少接觸過敏原,症狀大幅改善。
陳敏恭說,益生菌對於腸胃道疾病,可以改善急性腹瀉,像「羅伊氏乳酸桿菌」可治療嬰兒的腸絞痛及青春期後好發的腸躁症,效果良好;「雙叉乳酸桿菌特式菌」則可緩解便秘,在這1、2年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及醫學相關期刊研究都得到證實,不過當這些急性症狀改善後就應停用
至於呼吸道疾病的預防、治療,陳敏恭說,英國國家健保今年就公佈益生菌治療鼻過敏和氣喘,沒有療效,少數人有副作用,而其他兒科醫學會及相關實證醫學期刊也不建議益生菌用來預防感冒,或治療氣喘、過敏性鼻炎。
他並指出,對於異位性皮膚炎則是少數益生菌有效,有權威兒科醫學教科書及相關兒科醫學會建議鼠李糖乳桿菌可以緩解小兒異位性皮膚炎。
陳敏恭指出,市售益生菌對兒童疾病改善大多有待證實,建議可經醫師評估,是否要補充特別菌株的益生菌,但他也強調,好菌自己養,建議靠均衡飲食攝取,如蔬菜、水果、低糖優格,以及規律的運動、充足睡眠,增強免疫力,增加腸道好菌。
不過益生菌該怎麼吃才正確呢?醫師提醒,必須搭配40度以下溫冷水、不能和抗生素、咖啡、茶等一起食用,若吃了上述食物或藥品,應間隔1小時候再吃,否則可能會影響效用,等於白做工了。
***-----------------------------------------------------------------------***
免疫缺陷者服用益生菌 恐引發敗血症死亡
2014/12/07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常聽到吃「益生菌,保持腸道好乾淨」,但是根據報導,西班牙曾有3名存在嚴重免疫缺陷的患者,因接受益生菌製品用於治療腹瀉而死亡。其實,益生菌對人體有好有壞,營養師特別提醒,免疫缺陷,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使用益生菌時要特別留意有感染的風險,否則恐將引起敗血症及心內膜炎等疾病。
張湘寧營養師說,由於活的益生菌怕被胃酸破壞而失去其效能,因此最適合吃益生菌的時間為飯前及飯後1小時,或是空腹時候吃;倘若空腹超過4小時吃益生菌,恐發生腸胃不適。
益生菌可改變腸道細菌叢生態,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使排便順暢,此外,可以幫助乳製品消化吸收,減緩乳糖不耐症造成的腹瀉。所謂乳糖不耐症是指人體內不產生分解乳糖的乳糖酶,其主要症狀為攝入大量乳糖後產生腹瀉,以及腹脹症狀。張湘寧營養師進一步說,益生菌有助於消化,可縮短食物停留在腸道的時間並促進食物分解,對於有腸躁症者,有緩解輕度便祕和腹瀉的症狀。
然而,過度依賴使用益生菌,恐將使病菌具有抗藥性,在未來治療上會出現困難。張湘寧強調,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嬰幼兒、早產兒、孕婦、極度虛弱者、癌症病患,在使用益生菌時要特別留意感染的風險,益生菌很可能留在血液中,進而引起敗血症、心內膜炎等疾病,不得不慎。
***-----------------------------------------------------------------------***
專家:天天洗澡不健康
摘錄自:2016-06-16  每日頭條【 由 娛樂達人陳孝志 發表于健康】你天天洗澡嗎?是不是認為這樣才衛生乾淨?但現在有傳染病專家卻要推翻這觀念,告訴你天天洗澡其實不健康,反而會洗走健康油脂及益菌,讓細菌入侵體內。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護士學院傳染病專家拉爾森(Elaine Larson)表示,人們其實每周洗澡一至兩次即可,我們一直認為洗澡是為了衛生或清潔,但從細菌學角度而言,洗澡太多反而引起更多問題。她更補充,除非你經常去健身房,身體有汗臭味,需要洗澡去除異味。其實站在保護遠離疾病的立場來說,經常洗手就已足夠。
因為不斷洗澡可能洗走健康油脂及益菌,讓細菌入侵體內,而皮膚更可能受到損傷。說到底,不會有人因為不洗澡而引發生命危險,反倒是每年有將近兩萬人因洗澡而導致死亡。因為上了年紀以後,只要不像年輕時那樣出汗,皮膚就不會分泌油脂。另外皮膚科助理教授米切爾(Brandon Mitchell)也建議每天洗澡的人,重點在清洗臀部、腹股溝及腋下這些會產生強烈異味的部位,身體其他部位不需要太徹底清潔。
***-----------------------------------------------------------------------***
★腳底按摩竟然會猝死!醫師提醒3要點須注意
摘錄自:2022-12-19 周刊王CTWANT【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按摩有許多的好處,可以舒緩痠痛、不適,還能促進血液循環,然而卻有人在按摩途中猝死,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新北一位53歲陳姓男子到按摩店做腳底按摩竟然猝死,嚇壞店內服務人員。
原本想要藉由按摩放鬆、犒賞自己,沒想到竟發生不幸的意外,許多民眾就開始擔心,按摩潛藏著什麼樣的風險?該注意些什麼?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以按摩嗎?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表示,可以,但有三個重點要特別注意,包括「位置」、「力道與深度」、「按摩前的不良行為」。
按摩別亂按! 尤其頸部「這位置」很危險
根據報導指出,陳姓男子會腳底按摩猝死,可能是因休克身亡。陳冠群醫師表示,休克分為很多種,有心因性休克、神經性休克、低血容積休克,而按摩引起的突發性意外,有些時候是因為神經性休克造成的,事實上周邊神經的刺激有可能會影響心臟,像腳底有許多神經系統,按摩可能會造成神經過度刺激,影響控制心臟節律的神經系統,導致心跳停止,或是使神經傳導異常,影響心臟的血液輸出。
除了腳底外,陳冠群醫師也特別提醒,位在頸部喉頭兩側的「頸動脈竇」也會影響心跳節律,頸動脈竇是血管匯流的地方,這個區域神經分布也相當密集,可以直接控制心臟的跳動,過度按壓可能會造成心跳停止,過去臨床上就曾遇過這樣的案例,因此醫師建議,按摩的時候最好盡量不要去按摩頸部。
按摩痛才有效? 醫師提醒小心按太用力會出事
此外,按摩的力道、深度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有些人會認為按摩會痛很正常,而且要痛才有效,因此按得越痛越好,陳冠群醫師就指出,疼痛如果太過劇烈,原本就有可能會使人暈厥,而且不論按摩的部位,只要周邊神經刺激過強就會影響心臟跳動,嚴重就有可能造成暈厥或神經性休克,此外,如果按摩力道太大,也有可能造成骨折,使周邊血管受到間接影響,這部分骨質疏鬆的年長者要特別注意。
而按摩如果按的太深也有可能會導致憾事發生,陳冠群醫師表示,有時候按摩師傅按得太深,血管內有斑塊,就有可能導致斑塊破裂、剝離,並隨著血流到腦部造成急性腦中風,而年紀比較大的長者,血管多少都會有些老化或是硬化,經不起這樣的揉搓,就有可能產生動脈剝離,這都是曾經發生過的。
陳冠群醫師就分享到,有病人去按摩,突然產生胸痛而且半邊身體無力,送到急診檢查,發現他主動脈的地方因為按摩力道過大剝離,而且裂痕從頸部的血管一路裂到心臟血管,後來緊急做手術才把病人搶救回來。
按摩前小心這些事 心臟病患者也可以按摩
按摩過程中有許多該注意的地方,而按摩前也有一些事情是民眾要特別注意的,陳冠群醫師表示,身體裡面本身水分不夠、血液不夠,會造成所謂的「低血容積休克」,如果一整天都沒有喝水,身體產生脫水的狀況,在按摩的過程中就有可能會產生休克。
而且陳冠群醫師也提到,按摩前如果有飲酒,酒精會造成血管擴張,血流減少,此時心臟跳動又因按摩的周邊神經刺激受到影響,可能就會造成比較嚴重的意外發生。
不過,民眾也不需要對按摩有太多的恐懼、擔心,按摩還是有許多的好處,陳冠群醫師也表示,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只要注意按摩的力道、深度,避開比較危險的區域,以及按摩前的一些不良行為,事實上是可以按摩的,不需要太過緊張或害怕。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