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腰痠」兼「背痛」是一種體力衰退的警訊

注意!「 腰痠」兼「背痛」是一種體力衰退的警訊

 

  記得小時候沒什麼休閒娛樂,除了聽收音機就是聽父執輩「話山話水,話虎腳腿」。閒聊之間往往有人因工作勞累而喊「腰痠背痛」時,總會被戲謔他「敗腎」。暗射他燕暱之私將出問題,對男人而言是很沒面子的事,所以印象中腰痠背痛總與敗腎 劃上等號,事實上腰痠背痛有時候確實是一種體力衰退的警訊,若置之不理慢性病將漸漸浮現出來。

現代人有不少的文明病,尤其是飽受腰痠背痛的困擾。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至少有60%-80%的人有過腰痠背痛的經驗,堪稱現代人的通病!尤其現代人過量的工作,壓力過大,精神緊繃、容易造成慢性腰痠背痛,嚴重的話會讓人坐立難安,甚至肌肉發炎
但是有9成病患不知道該看哪科,即曾有病患吃了止痛藥無效後,先去看復健科,復健無效又改看骨科、神經外科,若都無法解決,病患最後又改看中醫,推拿
按摩也只能短暫,有患者甚至吃止痛藥吃到胃出血、肝腎出問題就醫,誠然可悲

***-----------------------------------------------------------------------***
腰痠背痛肩頸痠痛是健康的警訊!
摘錄自:2019/02/17   網路新聞【早安健康/劉博仁(醫師、營養醫學專家)】因何三十多歲就腰痠背痛肩頸痠痛?你是否也有同樣困擾? 
三十五歲的蔡小姐育有兩個小孩,雖然年輕時她的體重多維持在五十五公斤左右,但是結婚生孩子後,體重就攀升到六十八公斤。每天, 為了照料孩子而煩惱,不知不覺養成了天天喝兩杯加糖拿鐵咖啡來提神,每隔二到三天,就會買甜食蛋糕或是炸雞來「犒賞」自己的習慣。而且,晚上經常都要東摸西摸到凌晨一點多才睡,也沒時間運動。 
近來她因為二側髖關節疼痛,且脖子一直有痠麻感,即使復健效果也有限。醫院檢查發現肝功能指數GPT長期上升在一百五十左右,腹部有時還會絞痛,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有嚴重脂肪肝,乳房也有一顆良性纖維腺瘤,另外還有嚴重口臭問題,讓她自尊心大受影響。 
最後經朋友介紹,她來到我的診間。在做了基礎生化檢查,加上功能醫學檢測後發現,蔡小姐的發炎蛋白hs-CRP 上升(一旦身體發炎或組織受損,CRP就會急速上升),紅血球的脂肪酸呈現Ω3比例過低,反式脂肪酸比例偏高情形,證明她的身體正處在發炎狀態。 
《發炎是神祕殺手》提到發炎,想必很多讀者都不會感到陌生。二○○四年二月號《時代》雜誌(TIME) 把「發炎」稱為「神祕殺手」(Secret killer),可見它對現代人健康的危害有多大。發炎原本是身體面對感染、異物侵入時,所展現出的紅、腫、熱、痛反應,會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身體裡的白血球,不論是巨噬細胞、B淋巴球、T淋巴球還是中性白血球,在面對影響身體健康的因素時,會藉由「發炎反應」來掃除入侵物,就像是直接放把火,把細菌、病毒給燒光一樣。因此,發炎嚴格說來是件好事,只不過,如果是長期慢性發炎的話,那可就麻煩了。 
慢性發炎,就如同全身都在放火,會造成器官、組織逐漸失去功能,導致各種嚴重疾病陸續發生,像是肝炎、肺炎、神經炎、腎臟炎、自體免疫疾病、關節炎、糖尿病、阿茲海默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這些疾病嚴格說來,都和慢性發炎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腰痠背痛」這句話可分「腰痠」和「背痛」二部份來說明「腰痠」又稱「下背痛」,通常指的是背部肋骨以下至臀部之間的疼痛,有時候症狀會延伸至下肢或成為坐骨神經痛。

        下背痛的成因很多,多數是物理傷害所導致的後遺證多數曾經有傷病史、例如挫傷或摔傷臀部工作姿勢不當過度使用腰力以致閃腰、慢性肌肉勞年久月深以致氣血阻滯也會成為你腰腿痠痛的禍源!

 通常在工作勞累時;病後身體虛弱;或是重複某一特定動作例如彎腰、久坐起身),就會覺得腰、臀部某〝固定位置〞有痠痛的感覺或是陰雨天也會發作。若是痠痛部位正好有神經通過,則必定會引發神經痛,往往牽引到膝蓋及大、小腿。

個人認為八成以上的坐骨神經痛絕大多數是來自於軟組織的疼痛(包括肌肉、肌腱與韌帶等)例如〝梨狀肌症候群〞;〝髂腰肌疼痛〞或是〝臀小肌疼痛〞所致,因為與脊椎無關所以不要輕易開刀以免來日後悔!

***-----------------------------------------------------------------------***
你彎腰有彎對嗎? 姿勢錯誤當心老年臥床
 摘錄自:2018/05/14 聯合新聞網【每日健康 林暐鈞/採訪報導】「年輕彎腰搬重物,姿勢錯誤等著老了臥病在床」對此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說,一般人我們認為前彎搬重物的支點都是在肚臍,事實上是在腹股溝底下的恥骨,當彎腰提1公斤物品時,腰椎就承受5公斤的重力,因此搬東西要先採蹲姿後再搬。他強調,彎腰時讓身體的骨架維持形不破體,以免肌肉被扭曲拉扯造成受傷。保持好外在姿勢,搭配內在結構骨盆保持平衡,避免閃到腰,老年過著長年躺床的生活。
鄭雲龍說,脊椎有兩個功能,一為穩定功能,二則是活動度功能,「舉例如手腕,利用一個肌肉的收、放來達到活動,但若要穩定,就需手腕兩邊肌肉都要用力。」所以不要讓屬於在短肌肉、長肌肉縮短,而背後拉長的情況,否則就會閃到腰。
彎腰時讓身體的骨架維持『形不破體』,以免肌肉被扭曲拉扯造成受傷。若用屈髖轉正面(形不破體)的方式搬重物,脊椎就會是穩定的。「可以想像自己是相撲選手的蹲姿,但不需蹲太低,而這個動作就是髖跟膝連動。」
一般人我們認為的前彎的支點都在肚臍,事實上,請糾正為『腹股溝』,正確來講是腹股溝底下的恥骨才是前彎的支點。為了避免受傷,一定要將骨盆跟腰合成一體,運動髖部時則是髖、膝要一起動。
★摘錄自:2019/01/08 自由時報【常彎腰搬電器 家電行老闆傷椎間盤】41歲家電行老闆長期搬電視或彎腰修電器,2年多前左大腿出現痠、麻、痛及灼熱感,需駝背開車,工作、作息甚至睡覺都不安穩,接受民俗療法整骨仍疼痛,經局部麻醉進行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過程10分多鐘,僅局部麻醉,術中可與醫護人員對談,隔天即可出院返家。
★摘錄自:2018/06/07  自由時報【10餘年日搬百公斤 32歲打拚哥 腰椎如8旬翁】住在新竹32歲的吳姓男子不喜歡讀書,高中休學進入職場,從17歲起就從事勞力工作,每天要搬運原料和模具,並且要久站操作機台,常徒手搬重物,累積達上百公斤。
5年前,正當他學成技術可出師,身體卻出狀况,他陸續出現腰痠背痛、腳麻症狀,四處求診做復健、吃藥都無法緩解,甚至痛到坐立難安,連睡覺也曾痛到醒來,每2至3天就打止痛針,他只好離職求醫,經人推薦到台中光田醫院求診。

        另一種是平時腰部沒什麼不適,彎腰做事例如洗衣服或拖地時腰部無力支撐,很容易痠,痠的位置是在腰椎的兩側大筋,必須挺身休息一會兒再繼續做,或是到處都覺得痠痛,但是按壓不到任何〝痠痛點〞,這樣的人經常工作結束後就覺得很累,一坐下來就不想動,這就是通俗所謂「筋路不好」所致,多數是中、老年人尤其是婦女,治療上除了外療法治其「標」;還得以吃藥體質治其「本」才是根本。   

***-----------------------------------------------------------------------***
部疼痛最常見的原臀部痛那裡有問題?恐梨狀肌症候群
摘錄自: 2013/03/20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1名女性上班族小莉最近下班回家後,總覺得全身肌肉繃得又僵又硬。有一次正在辦公桌前趕報告時,突然覺得一側臀部痛得坐都坐不住,連帶同側的腿和足部也麻麻的。骨科醫師提醒,臀部疼痛有年輕化趨勢,有徵兆別輕忽,有可能是四大疾病的警訊,尤其是坐骨神經痛與梨狀肌症候群,兩者容易混淆,甚至治療方法錯誤,恐延誤病情。
骨科醫師蔣建中表示,臀部疼痛有四大病因,包括:臀部肌肉拉傷、臀部挫傷、坐骨神經痛,以及梨狀肌症候群。許多人並不以為意,以為熱敷按摩,或推拿一下就會好,結果弄巧成拙,臀部疼痛不但未解除,反而還沿著臀部、大腿、小腿都感到痠麻,卻一直找不出原因。
《臀部肌肉拉傷》臀因是臀部肌肉拉傷,常發生在劇烈運動之後,例如棒球選手揮棒時,因臀部瞬間用力,導致臀部肌肉受傷,使得在揮棒時無法用盡全力,影響很大,嚴重需要開刀治療。
《臀部挫傷》臀部挫傷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意外,例如突然跌坐在地,或轉身時碰到尖銳桌腳,造成尾椎疼痛,在尾骨的地方有局部的壓痛、坐立難安,甚至嚴重會合併尾椎斷裂。
《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主要因外力、跌倒、老化、久坐、翹腳(二郎腿)等不良姿勢等,使得坐骨神經發炎導致,疼痛範圍從腰延伸到臀部與小腿,此症類似梨狀肌症候群,但是兩者仍然有差異。
坐骨神經痛的症狀通常腰也會痛、腰部活動下降,且腰部有明顯壓痛點。由於一般人缺乏運動,或是年輕人運動不當,例如背肌拉傷未好好休息與復健,會使肌肉失去支撐力量,以致壓力會轉移到脊椎而產生此症。還有勞動工作者未保持腰椎直立,因過度彎曲容易導致椎坐骨神經發炎,以及媽媽彎腰抱小孩因速度太快,小孩掙扎重心會轉移,因而容易受傷。
除了腰部疼痛,還會沿著臀部大腿、小腿,甚至足底足背發麻。一般復健3-6個月無效,或經痛點注射治療效果不佳,壓迫神經症狀惡化時,即可能需手術治療。
《梨狀肌症候群》梨狀肌位於臀部中層,本身為角椎狀肌肉,起點在第 2、3、4 薦椎前面,終點在股骨大轉子後側,將坐骨大孔分成梨狀肌上孔與梨狀肌下孔,當坐骨神經從臀部出來,向下進入腿部時,恰好是從梨狀肌的下方穿出來。當梨狀肌的肌肉發炎腫脹時,即會產生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發生原因與坐時椅子太低、太硬、久坐、翹腳(二郎腿)、壓迫到梨狀肌造成發炎有關。上班族女性、裝潢工、菜販等長時間蹲在地上的工作者好發。患有梨狀肌症候群腰不太疼痛,無明顯的腰部壓痛,腰部活動度影響小,患者不需要開刀,只要局部注射或復健即可緩解。

患有梨狀肌症候群腰不太疼痛,無明顯的腰部壓痛,腰部活動度影響小,患者不需要開刀,只要局部注射或復健即可緩解。(攝影/黃志文)
《醫師叮嚀》蔣建中醫師表示,如果臀部疼痛3至7天未改善,代表並非一般臀部拉傷,最好求助專業醫師診斷,找出正確病因並對症治療,避免隨意推拿,或尋求民俗療法,避免延誤治療。
***-----------------------------------------------------------------------***
椎間盤突出 逾9成不需手術
摘錄自: 201
4/10/01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椎間盤突出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患者常飽受痛楚。神經外科醫師林恩源表示,搬重物時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特別是在姿勢不良的狀態下更容易發生,這種情況還蠻常見,而且往往是一瞬間引起這種病症,病症發生後常有明顯下背痛,甚至產生下肢痠、麻、痛、無力等。
林醫師指出,人體脊椎是由七節頸椎、十二節胸椎,以及五節腰椎、薦椎、尾椎所組成,兩節脊椎骨之間就稱為椎間盤,為一種軟骨結構。椎間盤、脊椎骨能夠共同保護脊椎神經,椎間盤還可以提供脊椎骨一個緩衝的作用,同時也能讓脊椎骨有適當的活動。
不過,林醫師指出,如果人體脊椎受到姿勢不良、反覆創傷、運動傷害等外力所影響,很可能會造成核心膠質質變,甚至形變而擠壓到脊椎神經,最後就產生椎間盤疾患。此外,任何椎間盤都可能發生疾患,其中又以腰薦椎、頸椎之間最容易發生。
門診時常會讓病患做測試,像是進行直腿舉腿測試,患者要先在平面躺平,然後讓身體放輕鬆,負責檢查的人再直直舉起其中一腳,如果產生下背痛或疼痛延伸到下肢,這時候就可初步診斷為椎間盤疾患或凸出。
有些民眾會認為,治療這種疾患需要動手術,其實並不然,治療這種疾患完全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而定,通常九成以上腰椎椎間盤凸出患者不需要進行手術,只要充分休息一下、適時服用藥物、適當進行復健即可,只要少數病人才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版主按:這毛病就算開刀也容易復發,因為與脊椎無闗】

❀❀❀❀❀❀❀❀❀❀❀❀❀❀❀❀❀❀❀❀❀❀❀❀❀❀❀❀❀❀❀❀❀❀❀❀❀❀❀❀

  「背痛」明確的講是指「上背痛」,是背部肋骨以至肩頸部位的疼痛,在十二正經當中的足太陽膀胱經有個穴叫「膏肓」。它位於背上胸推第4到5椎之間,旁開脊中線3寸處。若過度反覆勞動,將引發局部肌肉群的慢性勞損。

★注意!「 腰痠」兼「背痛」是一種體力衰退的警訊

主要症狀是背部覺得痠痛、肩膀、頸部覺得痠緊,或頸部轉頭覺得緊,通俗稱之謂〝落枕〞,這種情形屬於輕症,很容易處理,只要晚上睡覺之前在膏肓處貼上本店的「賊仔膏」隔天早上就能改善,比推拿、按摩效果好。
       嚴重時不但頸部、背部很痠,連肩頸都很緊(但不是高血壓問題),頭向左右轉動時感覺很僵硬、或是經常〝落枕〞,手指會麻痺,尤其是打電腦或騎機車時最明顯,西醫稱為「頸臂症候群」,認為這是頸椎壓迫到神經所致。這些毛病,往往可在〝膏肓〞處摸到突起的〝筋結〞,約50塊錢銅板大小的痠痛點,按壓該處感覺痠在深層地方,不斷的往裡鑽。

***-----------------------------------------------------------------------***
26歲女轉頭好似機器人 醫:年輕人起床有「這症頭」要當心
摘錄自: 2021/10/27  CTWANT【記者:張雅淳 】26歲的年輕女性小如,4年前開始出現下背痛,早上起床背部異常疼痛,剛開始以為是搬重物扭到,吃完止痛藥有改善就不以為意。半年前脖子開始出現卡卡,頸椎也愈來愈僵硬,在路上碰到別人叫她名字,竟然無法轉頭回應,只能像個機器人一樣轉動全身,趕緊到醫院檢查,確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經過三個月生物製劑治療後,不但背痛感降低,也大幅改善脖子僵硬問題,讓她重新找回生活品質。
台東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奕帆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導致脊椎或薦腸關節發炎的疾病,嚴重會影響周邊關節或合併虹彩炎等疾病。目前盛行率約0.1%~0.4%,推估全台約有5~6萬名患者,好發族群為18-45歲年輕族群,男性患者是女性的3倍。
臨床上背痛可以分成「機械型背痛」和「發炎型背痛」。「機械型背痛」容易出現在運動或搬重物時造成的急性傷害,通常經過休息後就會逐漸恢復,而「發炎型背痛」則是愈休息會愈痛。當年輕族群在晨間起床時發現背部疼痛或僵硬,而且持續時間長達三個月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可能罹患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發炎,初期症狀在X光變化不明顯且疾病進程緩慢,從關節發炎到脊椎彎曲變形可能需要好幾年!」黃奕帆醫師指出,目前較新的臨床診斷方式會透過抽血檢查紅血球沈降速率(ESR)、C反應蛋白(CRP)發炎反應、「HLA-B27基因」及詢問家族病史等綜合評估,確認患者是否罹患「中軸型脊椎關節炎」。

 

       更甚者連呼吸都覺得胸悶、氣喘不上來甚至感覺痛到前胸對應點,很容昜被誤診為心臟疾病,可以說整個上半身都很不舒服,以致影響生活品質。如果此時只單純施以推拿、按摩,患者會因為短暫的鬆弛而感覺紓緩,但過不多久又會復發,因為真正造成疼痛的原因並非只有肌肉緊繃問題,還有其他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疼痛不會消失。

***-----------------------------------------------------------------------***
胸背疼痛誤診為心絞痛 原來是頸椎壓迫交感神經作祟
摘錄自: 2018/09/25   網路新聞【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新聞參考資料】四十八歲的黃姓婦女因為劇烈的上背疼痛,加上頭痛、頭暈、胸痛、噁心、嘔吐等症狀,緊急送醫急救,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轉送大醫院治療,都已經排定施行心導管手術,因為症狀減緩,逃過一劫。五年來飽受心絞痛之苦,最後看診骨科醫師,終於確診是頸椎6、7節的神經壓迫所引起,手術後終於重享幸福人生。
大林慈濟醫院簡瑞騰醫師強調,頸椎位居人體神經中樞,神經、血管分佈交錯密集,只要稍有不適,影響所及遍及全身,因此往往被誤診為其他疾病。例如這位黃姓婦人,因為壓迫到交感神經,所以出現類似心絞痛的症狀,民眾可以稍微區別,如果是頸椎病變所引起的症狀,比較不會有冒冷汗的情形,且胸痛會因前彎或後仰而加重;如果真的是心臟血管疾病,服用舌下含片會有改善,但若是頸椎病變所致的則沒有效果。
黃姓婦人在五年前就開始感到肩胛骨間的上背疼痛及頭痛,到診所求診,醫生都告訴她是神經痛或是落枕,吃點止痛藥就會改善,但還是反覆發作。二年多前感到右手酸麻,到醫院看診,醫師診斷是腕隧道症候群,幫她開了正中神經減壓手術,症狀幾乎沒有改善。之後也曾因心窩處悶痛診斷為胃食道逆流及上腹部疼痛診斷為胃潰瘍及膽結石,看過胃腸科,均無療效。
今年六月,黃女士突然感到上背劇烈疼痛,引起頭痛、眩暈、及左前胸劇痛,同時也有腹瀉、下腹部疼痛等症狀,經送急診,心電圖檢查後診斷是急性心肌梗塞,轉送大醫院緊急安排心導管手術,所幸後來症狀暫時緩解,且抽血報告不符,故沒有施作,但因仍疼痛難耐,醫院將她轉到腫瘤病房檢查、治療逾一個月,會診各科(疼痛科、神經內外科、腸胃科、婦產科、精神科),甚至做了上背部的皮下腫瘤切除術,但都沒有效果,她決定自行出院。
出院後,左前胸痛及頭痛症狀仍不時發作,常有輕生的念頭,只好求諸神明,擲茭杯指示她要到大林慈濟醫院求診,終於輾轉看診簡瑞騰醫師。簡醫師在脊椎病變方面有相當研究,當下即判斷她有可能是因為頸椎椎間盤病變壓迫到交感神經,才引起類似心絞痛的症狀,先給她施打交感神經阻斷劑的治療,注射後她的症狀果然獲得很大的緩解,但在接連施打二次後,效果無法持續很久,最後只好選擇手術治療,將退化突出的頸椎椎間盤切除,並做椎體間融合術。
手術後的第一天,黃婦就感到無比的輕鬆,上背痛及頭痛完全不見了,她興奮的說,這種感覺好像是由地獄來到了天堂。術後兩個禮拜的回診,黃婦夫妻特別帶來自產的文旦及感恩的盆花,說要慶祝自己的重生,也感謝簡醫師的再造之恩。 
簡醫師指出,典型的頸椎神經病變會壓迫到感覺或運動神經,造成上肢抽麻、酸痛、肌肉萎縮甚至步態不穩、四肢無力、大小便失禁等脊髓病變,診斷上較為明確。但頸椎病變也可能壓迫到鮮為人知的交感神經,症狀多樣且不典型,包括頭痛、眩暈、耳鳴、視力模糊、心悸胸悶、噁心嘔吐、記憶力減退、煩躁不安甚至憂鬱症,不但病患輾轉各科看診而延誤病情,一般醫師也極易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誤診。類似黃女士症狀的個案其實臨床上並不少見,簡醫師特別呼籲,若民眾患有心悸、胸悶、心率不整、高血壓、甚至類似心絞痛等心血管症狀,同時伴隨頭痛、眩暈、耳鳴等交感神經失調症狀時,應會診骨科
檢查是否有頸椎方面的毛病。【版主按:這麼嚴重案例確實較少遇到,本人只遇過兩例都是內、外兼治才痊癒,由這個案例可以看出,1.此疾若不是很有經驗的醫生很容昜誤診為其他的疾病。2.雖然手術後已有緩解,但可能會再復發,因為病原不在脊椎,這與坐骨神經痛的道理相同,當今醫界證實:坐骨神經痛的病原八、九成不在脊椎。】

       其實這是因為搬重物時,用力超過可承受的程度,導致背部肌肉群的嚴重損傷;或是局部肌肉群一再重複受傷,造成〝慢性勞損〞所致,當然也與身體生理機能衰退有關

大陸傷骨科中醫師王家祥的著作裡提到臟腑的疾病能反應(聚結)在相關的穴位上,因此也可透過穴位來治療疾病,「膏肓」可治療人體虛損之類疾病,可見「膏肓」的痠痛確實是體力衰退的警訊

★注意!「 腰痠」兼「背痛」是一種體力衰退的警訊

***-----------------------------------------------------------------------***
反覆性落枕 中醫:可能是體虛
摘錄自:2014/03/25 中國時報【洪榮志╱台南報導】落枕是中醫常見的症狀之一,主要好發於青壯年,常見於冬、春兩季。一般發病輕者2至3天便可緩解自癒;嚴重者甚至持續超過1周或數周不癒。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顏志安認為,如果反覆性落枕就是體虛,建議服用中藥調整體質。
39歲江姓電腦工程師上班長時間使用電腦,下班還要幫忙家中生意,常低頭工作,導致因落枕而肩膀痠痛,只要一抬頭便感覺疼痛;左上臂肌肉也容易僵硬,有時左手從上臂一路麻到大拇指,平常睡覺喜歡側睡的他只要一不小心壓到左手,便會疼痛不已,因此無法好好入睡。
顏志安指出,落枕並非都在睡眠後發病,臨床上有不少患者身體氣血虛弱,抵抗外邪的能力不夠強,稍微勞累就感到頸部不適,又或血虛無法營養筋肉,肌肉長時間失於濡養也會加重落枕病情。此類患者經常反覆發作,日久不癒。顏志安認為,治療落枕除局部推拿手法外,還可搭配針灸,並加上熱敷即可有效緩解症狀。但如果反覆性落枕,建議依照中醫師的診斷服用中藥調整體質。

***-----------------------------------------------------------------------*** 
別再吃冰了!腰痠背痛竟與「膀胱經」有關
摘錄自:2018/05/03  TVBS【編輯 李育道 報導】常常感到腰痠背痛,卻怎麼按摩都沒有用嗎?專家表示,除了潛在的脊椎疾病問題外,更有可能是長期坐姿不當、缺乏運動,導致位於脊椎兩側的膀胱經絡阻塞、不通引起。
據《華人健康網》報導,專業足療保健師簡綉鈺表,導致腰痠背痛纏身的原因,多與下列兩部位出現問題有關。其一為脊椎問題,包括:脊椎長骨刺、椎間盤滑脫、突出等;其二,則是脊椎旁的筋腱,也就是膀胱經筋不通引起。
事實上,有很多人腰痠背痛的病灶並非來自脊椎病症,而是與膀胱經筋不通有關。以人體筋絡分布來看,膀胱經筋是由肩頸往下左右各兩條,分布在脊椎兩旁,且一直延伸到腳跟處。而長期壓力、缺乏適度運動、吃太多冰等不良習慣,都容易使膀胱經筋處於緊繃狀態,讓惱人的背部肌肉僵硬問題找上門。
此建議可以按摩腳底腳掌內側骨頭下,接近腳底部位肌肉裡的筋腱,常做伸展動作等,活絡筋骨。

 

       如果痠痛在「膏肓」之外的位置,時好時壞,尤其是感冒、勞累或陰雨天較明顯,痠痛都在固定的位置大都是跌打損傷局部瘀血阻塞,氣血不通所致。由於〝病灶〞所在的不同,隨著不同的動作而疼痛例如有一位患者〝病灶〞在脊椎「大椎穴」上,嚴重時,連張嘴都會痛;另一位患者〝病原〞在肩胛骨的外側接近腋下處(「天宗穴」附近),嚴重時,沒辦法移動機車;也有人〝病灶〞在第12胸椎處卻被誤認為胃病。

      經過四十多年的實際經驗,肯確的認定「膏肓」部位的痠痛,與體力衰退有關。體質好的治好了一輩子根治;體質差的經過治療,痠痛已經好了,但是經過一年半載仍會再度復發,但不像之前那麼痠痛。所以筋路不好的人平時更需要靠「養筋壯骨」藥物保養只要耐心吃藥,不但精神好,上背部不會痠,腰也不會,比較不會覺得累,同時可以改變體質,增強免役力預防慢性病復發。

❀❀❀❀❀❀❀❀❀❀❀❀❀❀❀❀❀❀❀❀❀❀❀❀❀❀❀❀❀❀❀❀❀❀❀❀❀❀❀❀

        上述各種筋肉痠痛若是輕症者,可用本店的「賊仔膏」敷,一般敷藥三、四次就見效;若是年久嚴重、或是已經影響到神經痠痛者,才用〝拔膿術〞治療,一次根治。「拔膿術」是類似〝刮痧〞沒有傷口;更沒有器具侵入,只要敷吊膏〝拔膿〞一星期就痊癒(年老體衰者恢復較慢,需二、三個星期才會痊癒),確實是最省時、省錢、簡單、安全、是根治各種筋骨痠痛最便捷的方法!

古籍云:「一針、二藥、三推拿、四食療」疾病若是經絡不順,氣滯血瘀,靠針灸、推拿、局部敷藥這些外療法或許可以治癒,但有些毛病非服藥就是無法治癒,舉個簡單的例子說,缺乏各種維他命的疾病,可以單靠外療法治癒?當然不可能;同理,中醫說:『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氣滯血瘀、氣血不足、皆能使人筋骨痠痛。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可用外療法;但氣血不足(不榮則痛)就得靠內服藥、以體質虛弱也得靠服藥才能根治。

  在臨床上,上述各種情況可以單獨存在,亦可相互并存。尤其是筋路不好的人往往〝腰痠〞與〝背痛〞會同時存在,也就是說這是一種體質虛弱的現象這種人比較容昜疲勞,平時較畏風冷,容昜抽筋,免役力變差所以慢性病容易反復發作,時好時壞筋骨容易損感覺到全身同時有數處在痠,甚至會到處竄痛;如果去按摩一下就得到紓緩次數多了就成,不去按摩就混身不適,甚「愈按愈大力」、「愈吃愈重鹹」導致肌肉纖維化

***--------------------------------------------------------------------***
過度按摩 恐導致肌肉纖維化
摘錄自:2015/10/12 康健雜誌【作者康健編輯部 | 康健雜誌】根據統計,八成以上的成年人曾有下背痛的經驗,健保資料庫顯示,國人每年花在治療痠痛等相關問題的平均醫療費用高達100億元,更不要說滿街林立的按摩養生館。民生承安診所復健科醫師陳易進也發現,臨床上慢性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患者愈來愈多,一半以上是30~50歲青壯年上班族,且就醫之前,幾乎都有定期按摩緩解痠痛的習慣。
按摩造成的輕微疼痛可以激發身體的止痛物質,達到暫時的舒緩效果,不過長期依賴和錯誤的按摩方式可能讓肌肉出現不可逆的纖維化反應,陳易進指出,肌肉是很有彈性的組織,按摩手法包括揉、捏、按、拍,都是機械性的刺激,如果用力過猛、刺激過久可能導致肌肉纖維化。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的肌肉彈性很好,有些人摸起來卻跟木板一樣硬,因為肌肉纖維化會形成結締組織,不但使肌肉僵硬,也會讓身體對疼痛的反應變得更敏感,所以身體動不動就痠痛。這時候,如果持續按摩,就需要更用力地按壓,才能穿透結締組織,達到下方肌肉層,以獲得舒緩效果,所以才會出現「愈按愈大力」、「愈吃愈重鹹」的按摩方式。
陳易進提醒,如果發現自己需要愈按愈大力才會舒服時,可能已經出現肌肉纖維化了,要馬上停止,也要提醒按摩師減輕按摩力道。「按摩是保健方法之一,是治標不治本,不能當做主要療法,」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亞洲物理治療聯盟理事長簡文仁一語道破。

 

若是身上同時有數處〝病灶〞,患者求好心切,往往要求一次全部用「拔膿術」治療,我都勸他先從最不舒服的治療,其餘的用「賊仔膏」治療,如果接受「拔膿術」治療之後,第二天出膿時會覺得很累、昏昏欲睡;或比未治療之前更不舒服。這是體質不好所致,若一次治太多位置,這就犯了中醫所謂「虛虛之戒」,反而更損元氣。

 記得民國八十六、七年土城有位郭先生當時三十幾歲,從事園藝工作,經常腰痠又背痛,下班之後得先睡一會 才起來吃晚餐、洗澡,經中西醫多處治療無效,後來經其姊介紹到本店來。由於膏肓痠痛嚴重轉項僵硬,所以先治背痛並給予顧筋骨的藥丸一瓶治腰痠,不料服用後精神很好,腰痠現象也有改善,所以沒再用「拔膿術」治療腰部,這種情況就是氣血虛兼經絡阻滯所致的典型例子。於是很有耐心地吃了一年藥丸就不再腰痠背痛。十年來只有在工作較忙時,會再來拿二、三瓶藥丸回去保養

 

下圖說明王先生是位僑胞,患肩頸痠痛多年並且手麻,經朋友介紹專程回來治療,由於時間緊迫,右邊症狀較輕所以用<賊仔膏>治療;左邊症狀較嚴重,已經壓迫到神經以致手會麻,所以用<拔膿術>治療。並且拿一包〝養筋壯骨〞的藥丸囘去。

一星期後兩邊都有明顯改善,回僑居地前再來複察,順便買<賊仔膏>回去繼續敷藥,並拿一瓶藥丸。

★注意!「 腰痠」兼「背痛」是一種體力衰退的警訊

 

★注意!「 腰痠」兼「背痛」是一種體力衰退的警訊有筋骨痠痛者,請點閱〝文章分類〞的【拔膿系列】及【橘井泉香】參考相關文章,或想詢問者,請來電(02)2679-3117 德輝居士。

 下圖證實,本店所販售之〝顧筋骨藥丸〞經衛生局檢驗,未含任何西藥.

本店的顧筋路藥丸經衛生局化驗證實未含任何西藥。  

說明:
籃先生是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患退化性關節炎已很多年,經過中、西醫及民俗療法治療,皆未見改善,某日,經過本店門口,看到拔膿術的介紹海報,於是進來詢問相關事宜,經本人詳細說明之後,決定試試看。治療當中他告訴我,他還有經常腰痠背痛的毛病,問我是否有什麼藥可吃,得知他平常總是覺得很疲倦(非肝病所致的疲倦),於是介紹他服甪顧筋骨的藥丸,服甪十幾天之後覺得效果很好,是他從來未曾有的感覺,想再繼續服甪,卻擔心藥丸含有西藥,於是再到店裡來,把他的想法坦白告訴我,並且說他有個女兒在衛生局上班,問我是否能將藥丸拿去化驗?我說:「本店所販售的藥品完全合法,要不要化驗,悉聽尊便。」過了幾天,他又到店裡來,拿出檢驗報告給我看。並且說:「這下子我可以放心地吃了,要不要也影印一份放在這裡,讓其他的人也放心?」就這樣印了一份放在店裡。

❀❀❀❀❀❀❀❀❀❀❀❀❀❀❀❀❀❀❀❀❀❀❀❀❀❀❀❀❀❀❀❀❀❀❀❀❀❀❀❀

 

參考資料:

***-----------------------------------------------------------------------***
警!你身上5大危險三角區
摘錄自:2008-11-01  北方網【稿源: 39健康網 編輯: 李娜】NO2:引發頭痛的枕三角
危險地帶:枕三角是指枕骨下,包括頸後第一頸椎和第二頸椎的范圍。這裡有人體最復雜的關節:枕??第一頸椎??第二頸椎關節。頭部的左右旋轉、點頭、搖頭動作主要靠這些關節完成。正常頸椎向前微凸,神經動脈在中間穿行,這樣的弧度很容易增加頸椎的彈性,使得頭部震動減緩。
危險形成:如果長期保持不良姿勢,頸部的前凸就會逐漸變直,或轉為後凸,就會壓迫正常工作的神經、血管,不僅容易引發偏頭痛、腦中風等疾病,還會導致頸性心絞痛。
安全警示:避免高枕睡眠。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對頸椎的壓力,容易加速導致頸椎的病變;頸肩部要注意保暖,風寒之氣最容易傷害筋骨。如果頸部長期在空調環境中受到冷風吹拂,很容易發生強直和疼痛;此外,要經常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經常偏頭聳肩;同一個姿勢維持1小時之後,要注意放松一下肩頸部的肌肉,做些頭和上肢的前屈後伸、旋轉運動,以增強頸肩肌肉應對突然變化的能力。 
【版主按:所以按摩、推拿尤其是扭轉頸部時要特別小心!以免造成憾事。就有一名60歲男子,不堪頸肩痠痛,跑到養生館推拿整脊,不料師傅力道過猛,一扭椎間盤應聲破裂,下半身頓時動彈不得,癱瘓送醫。】

***-----------------------------------------------------------------------***
弓背彎腰負重 居服員搬出職業病
摘錄自:2019/06/28 自由時報【記者蔡
淑媛/台中報導】44歲的紀先生在養護中心擔任居服員近10年,長期揹負、攙扶臥床病患,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重複負重超過2200公斤,以致腰背如有針刺、火燒般疼痛且腳麻。
就醫後確診罹患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根壓迫,是典型的職業傷害,後來手術治療,並休息半年才改善。經學習正確負重姿勢後,重回工作崗位,避免復發。
台中榮總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朱為民指出,紀先生罹患的是「職業性椎間盤突出」。他長期以來一直是以「弓背彎腰」方式搬運病人,幫忙他們翻身、復健、洗澡,因過度彎腰,使得腰背不正常受力,脊椎從正常的S型變成C型,造成第5腰椎至第1薦椎的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根壓迫。
去年8月接受椎間盤切除術,並透過職醫科鑑定,確認職業傷害,取得工傷給付生活,經職能治療師復健及指導正確姿勢,才重新回到職場。
台中榮總復健科技術主任陳彥文指出,一般人抱病患移動常犯的錯誤是重心太高、離病患太遠、腰背彎曲,使得脊椎不正常受力。正確的姿勢必須身體重心放低、靠近患者,挺直腰背,雙手可抓對方褲襠,利用全身的力量抱起,才會省力、不傷脊椎;如果患者太重,則建議使用輔具,避免受傷。
陳彥文也建議居服員、搬運工或是常要負重的民眾可做「椎間盤復健運動」,自然站立與肩同寬,一手握拳放置下背處,另一手包覆拳頭,身體盡量向後仰,以不痛為原則,重複10次,早、中、晚各一回,或是每次負重後就做一回。
紀先生昨天說,近年長照實施較缺人,常加班工作12、13小時,一天要服務6、7名臥床病人,2年前開始下背痛、腰痛,合併左臀及左大腿麻與放射痛,接受復健治療,吃5、6顆止痛藥都沒效,有時連不動也劇痛,只好趕快放下工作,接受手術治療。
朱為民提醒民眾,如果出現下背痛,休息不會緩解;腰臀、大腿痠痛麻如針刺、火燒,可能已經椎間盤突出,並且出現壓迫神經的症狀,應及早就醫。
***-----------------------------------------------------------------------***
找到激痛點 疼痛遠離你
王小姐,34歲,三年前赴東南亞旅遊,返國後發現自己視力無法對焦,漸覺左眼裡面漲痛及外眼角疼痛。疼痛漸擴及後腦及後頸部。求診檢查結果:視力、視神經及相關解剖及功能均正常。但近三個月來頸部與眼球完全不能轉動,一轉即疼痛不堪,生活飽受困擾,每日以淚洗面,後來求診於疼痛控制門診後發現是為頸後肌肉群導致之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張老先生,85歲。嚴重左側下背及臀部疼痛,行動不便,苦不堪言,經診斷為脊柱狹窄症,並壓迫神經。同時患有高血壓、心絞痛、心臟衰竭、心率不整,糖尿病及腎衰竭。經醫師評估後風險太高不建議手術治療。近來更覺苦不堪言,曾幾度自暴自棄放棄治療,求診後改善其疼痛的問題,終於讓他恢復笑容。
榮新診所疼痛控制科主任醫師胡新實表示,依据統計,每個人一生之中都曾發生過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也稱為肌筋膜功能不良),若以人數來看,幾乎有80%的病患,在門診中是以疼痛為主訴來求診,其中超過80%的患者的疼痛是與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有關的。男、女性發生此病例之比例相當,可遍及所有年齡層,常發生在27歲至50歲左右之間,平均疼痛時間長達5-6年以上,苦不堪言,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哪些人容易罹患!?胡新實表示肌筋膜功能不良大多為不當姿勢所造成,如相同一部位肌肉被過度使用,或過度不被使用,皆可能產生肌筋膜功能不良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身體局部位置有疼痛情形,同時有肢體活動受限或是活動時使疼痛加劇。
長期使用電腦、重度使用3C族群、長時間打牌、長途開車、睡姿不當、彎腰、搬重物等等,長時間姿勢不良又缺乏運動者特別容易產生。
胡新實進一步指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發生的原因為肌肉過勞,發炎、受傷等,再加上誘發因子如維生素不足、代謝問題、器質性疾病或肌力使用不當後,在肌筋膜上生成激痛點,並使肌筋膜短縮,當該肌肉被伸展時活化了激痛點,就會產生疼痛。
激痛點在哪!?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胡新實說明,肌肉疼痛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原因,是「疼痛部位」與「激痛點」並不一定一樣,也就是異常激痛點,例如有些發生臉頰疼痛時,常以為引發疼痛的激痛點在頭部,但檢查後發現它的激痛點居然是在腿部。這類激痛點異常的問題需要找到引起疼痛的源頭才能改善,但因疼痛問題來源多並不易找到。
如何治療?胡新實指出,治療的目標是使肌肉內的激痛點去活化,恢復肌肉的功能,首先確認引起疼痛之激痛點在哪,並降低激痛點的敏感性,再藉由訓練來伸展該部位肌肉,並強化訓練該部位肌肉,這樣的目的是恢復肌肉的正常功能。
最後,胡新實強調,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預防重於治療,從生活形態開始調整,定期規律的運動,勿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均衡飲食保持愉快心情,若一旦懷疑有這方面的問題,應儘早尋求醫師的協助,以早日脫離疼痛的折磨,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發稿人】榮新診所疼痛控制科主任 胡新實
【發稿日】102年2月28日

版主按: 這裏所謂的〝激痛點〞就是本文所謂的〝病原〞,也就是氣血循環不良之處,所以引發疼痛。】

附錄:

***-----------------------------------------------------------------------***
推拿太用力 粉領族脊髓液外漏頭痛
摘錄自:2017/01/082016-12-4  台視新聞網【  醫藥新聞】推拿紓壓卻脊髓液外流。一名36歲的粉領族,推拿後出現劇烈頭痛,站著或坐著都痛,得要躺下才能稍稍舒緩,就醫檢查原來他的脊髓液已經滲漏,導致腦壓下降,住院治療一個禮拜才出院,之後還復發,前後住院三次才把頭痛症狀治好。醫師表示,頸椎附近有很多神經和韌帶,推拿不慎,還可能導致中風或癱瘓。 
不少人 肩頸痠痛,就會跑去 按摩或推拿舒壓,一名36歲的粉領族,兩周就會 推拿一次,最近卻突然覺得坐著或走路 頭部都會劇痛,就醫檢查發現,脊髓液 竟然外露,恐怕是不當按壓 所造成。這名患者 頸椎和胸椎 交接處,脊髓液 滲漏不少,部分還流到 肋膜腔,住院治療一週 才出院。醫師表示,脊髓液在腦袋中,用來維持大腦浮力、免於外力震盪,一旦外露 腦壓便會下降,腦部位置 輕微下垂,壓迫到腦神經,就會導致頭痛,也可能壓到視神經,造成複視或視力模糊等症狀。雖然推拿造成脊髓液外露,沒那麼常發生,不過醫師說,臨床上因為推拿,椎動脈缺血 引發中風,或是頸椎神經壓迫 造成癱瘓的狀況 不少見,建議民眾要推拿,最好到專業的 醫療院所,以免疏壓不成,造成更嚴重的病痛。
***-----------------------------------------------------------------------***
腰痠背痛的其他原因   長期腰酸背痛竟是結核菌作
 
2009.04.17 中國時報【 呂素麗/高雄報導】長期腰酸背痛嗎?當心結核病菌作怪!一名喜歡慢跑的卅歲男性民眾,腰酸背痛多月,導致雙腳無力,兩側腹部以下有痲痺的感覺,經核磁共振檢查,赫然發現結核桿菌侵犯脊椎骨,造成第七胸椎整個坍陷,形成脊髓損傷病變,經開刀、復健後,情況大為改善。 
 這名病患去年八月突然覺得腰酸背痛,原先不以為意,不料,症狀慢慢加重,他也做了不少檢查,但效果不大,疼痛始終無法根除;後來情況嚴重,經送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檢查,才查出是結核病菌惹的禍。 根據國外研究報告,結核桿菌侵犯脊椎骨有二分之一患者會造成神經性功能喪失,甚至可能導致脊髓損傷。高醫復健科主治醫師劉晉瑋說,這名病患開刀後轉到復健科,當時雙腳仍明顯無力,連躺下要坐起來都有困難,經三星期復健及功能性電刺激踩車訓練後,雙腳肌力已明顯好轉,目前已有能力獨自使用助行器行走,不需別人攙扶。 
 「功能性電刺激踩車系統」是高醫復健科針對脊髓損傷病友,與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合作研發,病患經由踩車訓練,雙腳肌力恢復效果不錯。

摘錄自:2016-05-22  優活健康網腰痛7個月 竟是肺外結核作祟】腰痛當退化,沒想到竟是肺外結核作怪!一名86歲的劉姓患者連續7個月感到腰、腿疼痛,沒想到求醫後得到的答案都是「身體機能退化」,近日到院求診後,發現原來患者多日來的腰腿疼痛,竟是因脊椎感染「肺外結核」所引起的。患者經清創手術、藥物治療與抗結核菌治療,腰、腿疼痛感消失,右腿也漸漸恢復行走能力。
豐原醫院骨科主任呂文憲表示,肺外結核常出現於長者身上,因早期抗戰生活環境不佳所造成,即便年輕時曾感染治療好,結核菌仍有可能潛伏在人體內,到年老時因體力虛弱而發作。「肺外結核」不具傳染力,結核菌感染症狀不明顯。
***-----------------------------------------------------------------------***
長期全身痠痛 恐患纖維肌痛症 全身疼痛公主病?纖維肌痛症易誤診

摘錄自:2013/05/25(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被輕輕觸摸就痛到無法忍受、常常這痠那痛卻找不出原因?別以為只是無病呻吟公主病!可能罹患了纖維肌痛症卻診斷不出病因。據調查,9成纖維肌痛症患者曾誤認為其他骨骼、風濕免疫或情緒相關疾病,導致就診兩個科別以上,超過6成患者花費一年才能確診,更有超過兩成歷經3年才確定病因。
一位本身是小兒科醫師的40歲尤小姐,5年前突然出現一些痠痛症狀,原以為是姿勢不良,藉由瑜伽運動紓緩,後來疼痛感卻持續加劇,疼痛部位也越來越多,甚至痛到上下樓梯、走路等基本動作都舉步艱辛,接受一連串檢查結果卻都一切正常,歷經9位醫師4家醫院,才終於確診為纖維肌痛症。
台大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孫維仁教授指出,纖維肌痛症雖常被誤診,卻不罕見;台灣盛行率約2-4%,好發族群以30-40歲女性為主,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7倍,但小孩或青少年也可能發生。
怎樣的痛可能罹患纖維肌痛症?孫維仁解釋,初期會出現肩膀痠痛、身體疼痛、失眠等症狀,通常從身體上突發性單一疼痛開始,擴及全身,且非持續性,會不定時更換部位;他形容,就像得流感或熬夜一整夜後的全身痠痛,但這症狀卻持續超過3個月,或是在同樣強度的外力刺激下,一般人不會疼痛,患者卻無法忍受。因此如果出現3個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合併疲勞、失眠等兩大生理症狀,就必須就醫檢查是否患纖維肌痛症。
纖維肌痛症成因目前尚未確認,可能與基因、以前原有的創傷,及壓力等因素有關,使中樞神經敏感化,小小刺激就痛不堪言。孫維仁表示,雖藥物無法完全解除纖維肌痛症患者的疼痛,但可減輕疼痛指數,因此懷疑自己有類似症狀的民眾,仍必須儘快就醫檢查,確診後用藥配合良好的生活型態,許多患者在藥物治療1-2年後就可停藥並治癒。
目前國內對於纖維肌痛症已有統一的診斷標準。孫維仁醫師表示,患者若符合以下條件,建議盡快找「疼痛科」、「神經內科」、「復健科」與「風濕免疫科」進行診斷,再合服用健保給付藥物降低中樞神經對疼痛的敏感度,從根本改善生理不適。
1. 以肚臍為中心,將人體劃分為4個象限,若疼痛部位廣泛分佈於4象限且呈現對稱性。
2. 自原痛點開始計算,疼痛時間超過3個月。
3. 合併出現疲勞、失眠等2大生理症狀。

******
纖維肌痛 寢食難安  全身11至18個壓痛點 碰不得
摘錄自:2009/03/04  蘋果日報【記者:梁德倫】肌肉及關節如無故疼痛、僵硬,痛到頭暈、昏厥,有可能是患上纖維肌痛症。有麻醉及痛症專科醫生指出,患者身上會有多達11至18個壓痛點,分佈後枕、頸部、前胸、上背部、肩膊及手臂等,只要輕力按下該些部位就會劇痛難當。 
麻醉及痛症治療專科醫生陳年娜說,一名39歲的女秘書,在一年前離婚獨自養育8歲大女兒,半年前開始頸、肩等劇痛難當,慢慢其他身體部位如腰、背也同樣出現疼痛。痛症嚴重影響她的日常生活,洗碗以至舉起手用花灑洗澡也「痛到飆眼水」,甚至「坐唔得耐、瞓又瞓唔到」。
該名女士曾多次求醫始終未能找出正確病因,消炎止痛藥甚至針灸也無效,令她情緒受困,不但辭去工作,更服過量安眠藥企圖自殺。幸最終確診為「纖維肌痛症」( Fibromyalgia),以止痛藥及抗抑鬱藥物雙管齊下治療其痛症及情緒問題,並定期接受物理治療,其疼痛得以慢慢減輕。
陳年娜表示,纖維肌痛症的成因仍未明,醫學界估計與遺傳基因有關,小部份病人或由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脊椎關節病變等引起,約2%人口患病。雖然任何年齡人士也有患病風險,但50至60歲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七倍。患者也容易同時有其他疾病,例如四成會患上抑鬱症,七成會有腸胃過敏。
此病的主要症狀是肌肉及關節疼痛及僵硬、頭暈、失眠、惡心、手腳麻痹及刺痛。美國風濕病學會定下斷症其中一個定義,是患者身上會有多達11至18個壓痛點,即輕力按下該些部位就會感到劇痛。該些壓痛點分佈在後枕、頸部、前胸、上背部、肩膊、手臂、下背部、大腿側和膝蓋等位置,並左右對稱。陳年娜指,上述的女病人就有14個壓痛點出現疼痛。
她解釋,患者可能因病影響腦神經傳遞痛楚訊號,故較常人更易感到痛楚,出現輕微觸碰也會劇痛。患者檢查時不會看到肌肉有病變徵狀,「但會感覺好似好入面痛出嚟咁」。建議若市民發現自己持續三個月以上出現上述病徵,應盡快求醫以控制痛楚程度,改善生活質素。
話你知:常被誤診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纖維肌痛症患者經常被誤以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後者是軟組織風濕症的一種,成因包括肌肉過勞、發炎受損等,與纖維肌痛症不同的是,按下患處時附近整個區域都會感到劇痛,而纖維肌痛症主要在壓痛點出現痛楚,疼痛會持續,但肌筋膜症候群則是按下時才感到痛楚,不觸及患處則痛楚不會出現。
纖維肌痛症成因未明;但肌筋膜症患者主要因長期姿態不正確及肌肉過勞所致。前者主要處方止痛藥,後者則以消炎及止痛藥物、物理治療等。

***----------------------------------------------------------------------- ***
持續性下背痛加紅眼睛 可能罹患這些病
摘錄自:2017/10/17  自由時報【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30歲出頭的半導體工程師小趙,平日工作壓力大,休閒時喜歡打籃球,月前小趙覺得下背疼痛,以為是打球拉傷,但後來情況持續,每天早上起床時下背都疼痛不已,連眼睛也跟著又紅又痛,小趙至台北慈濟醫院就診,風濕免疫科醫師劉津秀檢查並會診眼科後,診斷小趙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合併「虹彩炎」,短期局部使用類固醇眼藥,及規則口服非類固醇消炎鎮痛藥與免疫調節劑後,下背痛和眼睛紅痛緩解,醫師也提醒小趙,要有耐心面對這個慢性疾病。
劉津秀說,「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是一種侵犯中軸脊椎關節的慢性發炎性疾病,是免疫系統異常所造成的慢性發炎,因脊椎慢性發炎、疼痛,造成脊椎的活動度減少,甚至產生贅骨,最終使脊椎鈣化粘黏的病症,根據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調查統計,全台灣目前大約有7萬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盛行率約為0.1%到0.4%,好發於20至40歲的年輕男性,發病的男女比例約為 3:1。
「僵直性脊椎炎」的主要症狀是下背疼痛,常與運動傷害混淆,而延誤就醫。劉津秀醫師特別提醒,若下背疼痛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以上,且疼痛的情況在早晨較明顯,晨僵超過30分鐘,透過運動會得到暫時性的緩解,就得小心有可能就是「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還有一個特殊的關節外症狀「虹彩炎」,病人會出現眼睛紅、痛、視力模糊的狀況。
劉津秀說,僵直性脊椎炎病程是慢性、反反覆覆的,充分配合治療及追蹤是最根本的因應方式,醫師會依症狀及嚴重程度,給予包括藥物或非藥物的物理治療。
劉津秀建議平日運動與保養須注意的事項如下,有助於減緩僵直性脊椎炎,包括每週至少3次,每次至少20到30分鐘溫和、有氧、循序漸進的運動,睡前做柔軟及伸展脊椎的運動,以減緩背痛不適,主動的物理治療(如運動),優於被動的物理治療(如按摩、超音波、熱療),睡眠時,枕頭宜低,床板不宜太軟,避免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不動(如久坐),戒菸,
有助於減緩僵直性脊椎炎。
***-----------------------------------------------------------------------***
腰痠背痛久治不癒 小心腫瘤上身
 摘錄自: 2012/01/19 中央社【綜合報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醫師表示,1名67歲的陳姓病患連續3個月因為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容易疲倦及不明原因的腰痠背痛,「像骨頭裡有千萬隻螞蟻在鑽」被送往中興院區急診室,到院時連護士替他換床單、檢查時輕輕碰觸,都會大聲喊痛,差點被認為是「裝病」,經過X光攝影檢查,發現是腎臟惡性腫瘤轉移至全身多處骨骼,才導致「錐心刺骨」的疼痛,最後發現是腎臟癌轉移全身骨頭,1個月後辭世,提醒民眾注意。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郭忠和表示惡性腫瘤引起的腰痠背痛與一般的腰痠背痛最大的不同是這種疼痛不會因為休息而緩解,甚至連止痛藥都無法有效抑制疼痛,是難以忍耐的。他表示,由於腎臟癌早期不易有症狀,不易發現,通常診斷出來都已是末期,建議民眾每年做全身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摘錄自:2013/01/26 網路新聞【綜合報導】一名三、四十歲的女清潔工長期有腰痠背痛困擾,原以為是工作過量而不以為意,但後來脊髓痛到無法上班,就醫檢查,竟發現自己長期罹患乳癌而不自知,檢查已是乳癌末期,癌細胞轉移至骨頭。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郭安妮醫師表示,臨床上曾遇到女性患者出現腰痠背痛、腳麻等症狀,看了骨科,卻怎麼樣都好不了,後來到婦產科接受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子宮肌瘤壓迫到骨盆腔神經造成這些症狀,手術移除子宮肌瘤後,腰痠背痛、腳麻等症狀便逐漸消失。
成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明陽指出,50歲陳姓婦女去年出現下背痛症狀,經過1個月的復健及藥物治療,卻逐漸惡化,走沒幾步路就下肢酸麻無力,最後到成醫就診,發現陳姓婦女不僅脊椎退化,更有肺癌合併多處轉移。
另一名65歲的蔡姓男子,去年也出現下背痛合併大腿兩側後方酸痛,更有小便不順暢、尿失禁及便祕,成大醫院檢查,蔡姓男子脊椎有腫瘤,目前等候開刀治療。一位二十五歲左右女性因腰痛不以為意,結果出現血尿發現竟罹患腎細胞癌。
李明陽表示,6至8成的國人,一生中都會發生下背痛,超過9成的下背痛,肇因於姿勢不良、使力不當、背部肌肉或韌帶拉傷,經過藥物治療、復健及臥床休息後,都能痊癒。不過,下背痛若是久痛不癒,就得小心注意。李明陽說,脊椎退化、椎間盤突出都有可能,最嚴重的是出現腫瘤;一旦下背痛無法靠復健及藥物減緩症狀時,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查出病因,而不是持續做保守治療。

***-----------------------------------------------------------------------***
腰痛退散!關鍵在強化這條韌帶
摘錄自:2017/08/15  蘋果日報【廣編特輯】一名50歲的雲先生20年來無法久站、久坐和行走,多次求診被診斷為類坐骨神經痛,原以為進行脊椎手術會好轉,沒想到症狀毫無改善,臀部疼痛加劇,再就醫才發現疼痛是來自「骶髂關節」而非腰椎,接受骶髂關節融合術後才痊癒,盼20年才解決疼痛病灶。骶髂關節位於脊椎與骨盆交接處,屬於垂直型關節,以韌帶穩定住,是人體中最大關節。
無論是重覆性、或猛然過度地彎腰及扭腰,都容易引發腰痛,因此像是空服員、賣場補貨工作人員、快遞送貨員、搬運工作者、家庭主婦等,以及羽球和高爾夫球等運動愛好者,都是復健科常見的腰痛一族,這些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髂腰韌帶受到損傷。治療關鍵並非消炎止痛,而在於確實修復並強化髂腰韌帶,如此一來,除了揮別疼痛,更增強了腰部自我保護力,減少復發。
菁英診所復健科陳相宏醫師指出,髂腰韌帶是一條非常深層且相當重要的韌帶,不僅協助穩定軀幹,還掌管髖關節的運作,以維持行走時步態的平衡。以腰部活動而言,髂腰韌帶的關鍵任務在於穩定第四、五節腰椎及骨盆,而第四、五節腰椎正是人體軀幹活動時應力的集中點,因此無論當腰部屈、伸和側彎時,髂腰韌帶皆首當其衝地承受張力或扭力。
陳相宏醫師進一步說明,倘若經常彎腰、過度負重、扭力過大、使力不當、久坐且姿勢不良、遭受強大外力撞擊、甚至缺乏運動和腹背肌力不足等,都會增加髂腰韌帶局部損傷的機會,使得髂腰韌帶成為腰痛最常見的病根之一。
談到症狀,陳醫師分析,髂腰韌帶若受到損傷,患者在進行腰部屈曲、伸展和側彎、旋轉時會感到疼痛且活動受限,搬重物時更容易引發單側劇痛。此外,由於髂腰韌帶附近有第五節腰椎神經通過,可能因髂腰韌帶發炎而受到壓迫,進而引發腰薦隧道壓迫症候群(Lumbosacral tunnel syndrome),疼痛於是也會轉移到患側臀部、大腿後側或外側等處,很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的轉移痛。
為了做出正確診斷,陳醫師強調,髂腰韌帶受傷後的疼痛位置和第四、五節腰椎椎間盤突出及薦髂關節疼痛等位置類似,必須先進行鑑別診斷。若評估為髂腰韌帶的問題,由於該韌帶位置深層,透過壓痛點來尋找疼痛根源往往有失精確,應藉由超音波檢查來揪出髂腰韌帶損傷處,並施予診斷性麻醉,亦即將麻藥施打在該病灶,若患者所有疼痛症狀消失,即可確診。
傳統治療多使用類固醇和非類固醇消炎藥,雖然短時間可收止痛之效,但長期看來,反而影響軟組織修復,不僅加重慢性疼痛,甚至造成功能方面問題。陳醫師認為,近年來最理想的治療方式為增生療法,可針對軟組織進行精準治療,作法為在超音波導引之下,將藥劑(如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高濃度葡萄糖水等)直接注射至髂腰韌帶病灶,以啟動增生機制、促進組織修復,進而強化韌帶、消除疼痛。
髂腰韌帶雖然是一條強而有力的韌帶,但因扮演著軀幹活動的樞紐角色,也是腰部最容易受傷的韌帶,於是成為大部份腰傷的問題所在。陳醫師提醒,除了及早就醫確診,並藉由增生療法來修復與強化髂腰韌帶,避免過度勞動與長時間固定坐姿不動、注意維持工作與家務勞動時的正確姿勢、勤加運動以強化腹肌與背肌,都是減少腰痛再度上身的必要作法。
【版主按:可見腰痠痛、坐骨神經痛與脊椎骨刺無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