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致腰痛 日本醫生:9成皆誤診★骨刺非刺 神經壓迫才致痛!脊椎錯位 恐致慢性病僵直性脊椎炎與薦腸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好發青壯年男性 易與跌打損傷混淆而延誤就醫★別輕忽!早晨起床下背痛~當心是得這病恐變「鐘樓怪人」★手術害癱 三總名醫遭起訴 腰椎植8鋼釘 二度動刀校正6根 檢認有過失 骨折後要狂補鈣片?錯誤觀念1次搞懂★職業傷害!孔鏘老師爆「全身是病」…無奈嘆:活在生死邊緣穿戴護腰前要先清楚腰痛原因!用錯反而會帶來傷害★★★★★★★★★★★

 

案例二:「脊椎塌陷壓迫神經必須開刀」 相信就虧大了!

  林老太太八十七歲目前與兒子住在台中市自强街,老家則是在雲林縣濁水溪畔的一處農村,由另一個兒子在那邊耕作,老太太個性勤勞是個閒不住的人,若回到老家農穡之事必定幫忙,子女勸她年事已高不要太操勞,總是不聽,約在八月底的某天,因為鏟地拋土感到腰椎非常痠痛,休息了幾天仍未見舒緩,家人趕緊帶她去就醫,但始終未見改善,也曾經做過雷射治療仍然無效,漸漸地感到腰部越來越痠,無法撑直,以致不耐久坐直想去躺着休息,雖然如此,但是柱着柺杖仍能自由走動。


     家人眼見如此為了徹底檢查治療,於是送她到台中市某大醫院往院治療,結果症狀不但沒有改善兩腳反而漸漸痿軟無力,終致無法下床走動,詢問主治醫師因何如此,則回答說是「脊椎塌陷壓迫到神經所致」,催促老太太趕緊開刀以免再惡化,並與家屬商討,準備為她動手術。

 

  十月十五日晚上,正好是林太太到醫院照顧老太太,她注意到同病房因心血管疾病住院的謝太太沒什麼家人來作伴,於是主動過去和她聊天,閒聊間謝太太問到老太太住院的因由,林太太概略把情形說了一遍,謝太太說十幾年前自已曾經患了坐骨神經痛無法工作(大樓清潔工),看了很多醫生都沒辦法,某醫院的醫生還很肯定的說,除了開刀別無他法,孩子們也勸她辭職。當她正為此猶豫時,幸好有某家銀行總經理的司機介紹她來本店治療,說總經理兩年前也是坐骨神經痛,朋友介紹來一趟就改善很多,二趟就好了。於是就利用假日叫兒子載她來,二趟就痊癒了,因此她還特地影印了本店的名片,早上去爬山時分發給有需要的人。今年八月她又患了五十肩,也是在本店治好的。


     不巧,謝太太隔天就要出院,身邊也沒帶本店的電話,於是留住家電話給林太太,並且告訴她若有需要可以電話聯絡。林太太和家屬商量之後,隔天就向謝太太要了本店的地址電話。

 

  十月十六日晚上,林先生來電問說:「我是朋友介紹的,請問我媽媽的脊椎塌陷壓迫到神經是否可以治療?」我當時楞了一下,心想怎麽會那麽嚴重,反問對方是否有摔?回答說:「沒有」。此時我內心想著,旣然脊椎沒外傷因素怎麼會塌陷?莫非又是西醫在「危言聳聽」,因為這類情形實在看多了,於是約定十八日上午過來。

 

  十八日上午,林先生夫婦和女婿載著老太太過來,車子停妥後林太太進店裡告訴我說:「我婆婆連下車都很困難怎麽辦?是否可以到車內看診。」我告訴她必需要進到店裡來,否則沒辦法檢查或治療。在不得不的情況下,但見他們三人前拉後推,好不容昜才把體態肥眫的老太太移到車外,連過往的路人都行〝注目禮〞,要進入店裡也是大費周章。此時我才發現老太太的双腳癱軟無力,不說是走路,連站立都很困難,必需由林先生和他的女婿各在一邊攙扶着慢慢地〝拖〞着進來。


  此時使我連想到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月亮歌后〞李佩青。除非像她那樣脊椎神經已經被損傷到,否則怎麽會那麽嚴重?旣然已經來了,當然得好好檢查個究竟。

 

  當他們進到店裡來,我先搬張櫈子讓她坐下,正準備要檢查後下腰時才發現她包著紙尿布並束著護腰帶。看到這種情形,心想若要檢查一定都得脫掉,但是要脫掉紙尿布確實很不方便,為了確定是否需要這樣做時,我先問她腰臀部位是否有痠痛,她回答說﹕「沒有」。並後背著手告訴我說腰椎二、三節的左外側「豎棘筋」部位很痠痛,經過仔細檢查發現在〝志室穴〞附近很痠。

 

此時我覺得很納悶,這部位會影響該側鼠蹊部及大腿內側痛,甚至腳麻。不至於會影嚮到双脚痿軟呀!當我再看到她的双腳有些浮腫,此時突然想起一事,我問林先生:「老太太是否很久沒有下床活動。」他說:「大約廿多天沒下過床。」這時候我很肯定的告訴他,双腳癱軟與此病無關,一個正常的人如果在床上躺一個禮拜也會腿軟,這是必然現象,何況是個八十多歲的老人,而且躺那麽久。莫非醫生把現象當症狀,還大放厥詞,未免太誇張了!可見現代醫生的話不能全信,否則被騙了幾十萬,你還說「謝謝!」【現代醫生的話真的不能全信,請参考 Youtube 新聞挖挖哇:坐骨神經痛(4/5)】


  於是我在病灶處,用拔膿術為她治療,接著為林太太治療右手麻痺,及林先生的腰痠(他的腰痠曾經在別處治療過,也是會拔膿出來但是無效,原因是沒找對病灶,可見經驗很重要!)總共花了二個多小時,老太太就坐在靠背椅上等那麽久而不覺得腰部不適(林太太告訴我說:未治療之前坐没多久就覺得腰很痠無法撑直。)要回去時由於腰部比較不那麽痠,所以也比進來時好多了。回去前我還特別叮嚀林先生夫婦,讓老太太扶著桌椅站著或坐,絕對避免躺著,双脚漸漸就會有力

 

  廿六日林先生來電詢問換膏藥的事,我順便問他近況如何,他說老太太的腳已經消腫了,而且双腳也比較有力,但是仍然需要攙扶著才能走,而他和太太的情況也都有改善。正巧他女婿有事要上台北,順道要過來拿藥。我告訴他繼續服藥會漸漸改善,老太太如果可以的話,仍要勤走動恢復才會快。

 

  十一月十日林先生再度來電,說老太太目前不需要攙扶,已經可以甪櫈子輔助自由走動,最主要的是他的腰已經不痠了。可見脊椎真的沒問題,幸好沒開刀,否則就虧大了!據個人四十年的實際經驗,坐骨神經痛九成以上與脊椎無關係,所以奉勸坐骨神經痛的患者不要輕易開刀,以免來日後悔莫及。

***-----------------------------------------------------------------------***
椎間盤突出致腰痛 日本醫生:9成皆誤診
摘錄自:2018/07/29 蘋果日報【編譯蔡文英 】據中央健保局官網,椎間盤突出或下背痛,近年來幾乎都是國人就醫疾病的前幾名。日本更估有逾100萬人受此疾所苦,可見椎間盤突出十分常見。但有日本治療腰痛的權威醫師語出驚人表示,就他了解,日本的椎間盤突出患者可能9成是誤診。
位於神奈川縣的片田整形外科(日本稱骨科為整形外科)院長片田重彥先前表示,他的患者中有不少人雖被診斷為椎間盤突出,但那並非腰痛的原因。 經他診斷,大多數患者都是薦髂(髂音同喀)關節異常,修正薦髂關節的話,就能治好長年的疼痛。薦髂關節是骨盆的薦骨和骼骨間的關節,當這裡出現小突起或發炎的話就會導致腰痛。片田醫師提醒慢性椎間盤突出患者,如果一直治不好的話,應懷疑會不會是薦髂關節等其他的問題。 
椎間盤突出主要療法是投藥,疼痛嚴重者,有時會採取神經阻斷注射。如果服藥都未改善,再考慮動手術。埼玉市清水整形外科診所院長清水伸一醫師表示,很多60歲左右椎間盤患者選擇開刀的決定下得太輕率。他說,退化性脊椎疾病已是不可忽略的健康問題之一,骨釘植入多半都是藉由2D影像輔助,對於病人解剖結構較難完整分析,尤其高位頸椎結構的變異性高,若植入骨釘時產生誤差偏移,就有可能造成神經、血管受傷而導致不可逆的影響,包括肢體癱瘓、呼吸衰竭或大小便失禁等憾事。 
50歲後椎間盤的機能變差,髓核壓迫神經的力量也變弱,因此,60歲後就不太容易產生很強疼痛。加上60歲不像4、50歲那麼辛苦工作,讓身體休息時間增加,吃止痛藥加休養的話,很可能自然就不痛了。有些開過刀的人,若沒從姿勢和生活習慣做改變的話,極可能復發,因此,清水醫師提醒,如果不是已出現身體麻痺症狀的患者,動手術前應該三思。
奧野醫師表示服用止痛藥效果通常不好,建議可進行15秒指壓法,做法簡單,只要在疼痛處的皮膚上按壓15秒就能達到效果,奧野醫師說先用大拇指在薦髂關節各處輕按,發現特別痛的地方(病),再以指壓15秒。但別太用力,只要按到手指甲變白的程度就可以,每處1天按2次,大約2周就可減輕疼痛。但奧野醫師提醒,萬一不見改善的話,還是要求助專科醫師。【版主按:連日本醫生都證實坐骨神經痛絕大多數與脊椎無關,不要任意開刀,而且主張外療法不建議吃止痛藥,個人認為就是熱處理,效果有限。】

 

       順便問林太太的手這幾天情况如何,她說:近二天又有些麻是何因故?我告訴他有二個可能性:
  一、因為元氣尚未復原加上這陣子天氣突然轉冷所以還會麻。
  二、主要的病原已醫好了,但是旁邊還有次要的病尚未治療,繼續服藥一段時間若仍然未改善,在發作時再過來檢查。最後他說,過幾天他女婿會載著親家上來治療腰痛。

 

  十一月十四日上午,林先生的女婿載其教界退休的父母上來治療腰膝的毛病。

 

補記: 十一月廿六日中午,林太太娘家的二位親戚上來治療坐骨神經痛和膝關節疼痛,並得知老太太柱着枴杖已能自由行動,不再需要他人侍候了。

根據最近醫學報導,腰部痠痛九成以上與脊椎無關,但西醫都說是脊椎病變,最終就是要開刀。個人四十多年的臨床幾乎都可用外療法根治,可見各種腰痛絕大多數與脊椎病變無關!

1707534282.jpg患者證實腰痛經本店治療,多年未復發!  

曾經來店接受治療的網友,在PTT上推薦本店,網址連結: https://moptt.tw/p/ChineseMed.M.1556345886.A.5E7

image

各種筋骨痠痛問題請點閱〝文章分類〞的【拔膿系列】及【橘井泉香】參考相關文章,或想詢問者,請來電(02)2679-3117 德輝居士。

 參考資料:

***-----------------------------------------------------------------------*** 
★骨刺非刺 神經壓迫才致痛!
摘錄自:2017/01/06 優活健康網【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骨刺,是骨頭的「宿命」,這麼說吧,與其把骨刺當是骨頭的「疾病」,不如將骨刺看作是;骨頭的「宿命」,骨刺,就是骨頭面對過高的「內力」,不得不作出的無奈選擇。
《骨頭承受不住「內力」 長出的新骨頭》還記得武俠片裡的橋段嗎?兩位武林高手雙手交疊,怒目相向,對手的內力突如排山倒海般湧向主角掌心,只見主角汗珠如豆,腦門出煙,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霎時,背後突然灌入三股各不相同,但一樣強勁的內力,原來是三位救星到了,如魚貫般將雙手搭上主角的背,把畢生的內力都給了他⋯⋯
骨刺不是刺?骨刺,就像這幾位救星般,是骨頭承受不住過高「內力」時,身體派來支援,在承受內力最高的地方,所長出的「新骨頭」,而骨刺新生主要的目的,就是藉由周邊新骨的增加,來分散因承受過高內力,而可能受損的「原住骨」負擔。
《骨刺本身不會痛》本質上,骨刺形成本身是無痛的,也就是:骨刺本身不會痛(不會有坐骨神經痛現象)。所以,「我腰痛很久了,醫師說我長骨刺。」聽起來,就會有點奇怪。奇怪的地方,並非患者沒長骨刺,我們絕對相信醫師的判讀,患者的X 光,應該是結結實實有長出骨刺的;但奇怪的地方是,因為骨刺本身不會痛,所以若是將X 光看到的骨刺,當作是腰痛的原因,那邏輯上就會有很大的討論空間。【版主按:旣然骨刺並非導至「坐骨神經痛」的主因。可見醫生經常會指著X 光片告訴患者說〝就是這根骨刺壓到神經〞,這肯定只是幌子是不可相信的。
《腰痛是因為長骨刺的「內力」過高》換句話說,除非骨刺壓迫到神經,不然一般我們在脊椎X 光中所看到的骨刺,很難被拿來當作腰痛的根源。難不成,解說的醫師講錯了嗎?當然沒講錯,只是講得簡捷了些。「腰痛,是因為長骨刺」這句話,其實是:腰痛,是因為導致長骨刺的那個「內力」過高,使得骨頭周邊的結締組織受損或發炎所產生的。【版主按:可見作者對「坐骨神經痛」的真正病因仍然不瞭解,中醫說:「不通則痛」由於氣血不足導至氣滯血瘀所致,這不是現代儀器能檢查的(本文摘自/攻疼新醫:筋骨疼痛專家Dr.Pain帶你找痛源、解痛根、脫離痛海/三采文化)
***-----------------------------------------------------------------------***
脊椎錯位 恐致慢性病
摘錄自:2016/09/17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脊柱,位於背部正中線上,由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1塊骶椎(由5塊骶癒合為1塊)、1塊尾椎(由4塊尾骨癒合為1塊)組成,它除了是「人體的大樑」,起到支撐、承重的作用,還是人體全身神經的高速通道,大腦和脊髓都是人體的中樞神經,其中,人體有31對脊神經支配著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
《大腦指令 通過脊椎才能傳全身》大腦(司令部)發出的所有指令,都必須首先通過脊椎,才能傳送到全身各部分,而發向大腦的任何資訊,最終也都需要彙集到脊椎之後才能上傳到大腦,所以如果脊椎這條通道出了問題,你的身體就像沒有了指揮官的散兵游勇,不聽使喚,而大腦也陷入光杆司令的尷尬境地。
脊椎骨是一個中空的管道,椎管內有脊髓、脊神經、植物神經、動靜脈等,人體每個部分的末梢神經,也都隨著骨骼而行,如果骨骼發生問題,尤其是脊柱發生錯位,使生理彎曲改變,該彎的地方不彎,該直的地方卻彎了,身體往往就容易陷入亞健康或慢性病的狀態。
《外邪或脊背損傷 影響臟腑功能》《黃帝內經》,在描述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時候,用了這樣的話:「(督脈)起於小腹,出於會陰,延脊柱內上行,經項入腦達頂。」、「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從這段話中不難理解,督脈和膀胱經這2條經脈都是與脊柱平行分佈的,按照中醫理論,脊柱就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通路,外邪或脊背損傷的刺激,可通過經絡的傳遞作用而影響臟腑功能,使其循行所過的組織器官功能失常,從而出現相對應的症狀。(本文摘自/養骨就能救命:骨骼決定一生健康/出色文化)
***-----------------------------------------------------------------------***
僵直性脊椎炎與薦腸關節炎
摘錄自:2019/01/25   三立新聞網 【文╱陳耘生 】當我們趴著,看到下背部繫腰帶的左右各有一個凹窩,那裡附近便是薦腸關節了,而薦腸關節就是脊椎骨最下方的薦椎和骨盆(腸骨)所形成的關節。薦腸關節是一個穩定度高但活動範圍小的關節,但我們走路、坐站、彎腰、翻身或開車踩剎車時,薦腸關節也要做適當的活動,來協助我們完成這些動作。薦腸關節會因發炎、退化、粘連、鬆動而造成疼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薦腸關節炎。 
 薦腸關節炎常見於中年婦女,特別是有懷孕及生產的經驗,這是因為生產時薦腸關節會因為荷爾蒙的作用而變得鬆弛。因此有些婦女患者形容薦腸關節炎的酸痛像生產時骨盆要張開的疼痛,且產後因薦腸關節鬆弛,容易造成日後的退化。 
 薦腸關節炎最典型的症狀就是下背痛,且時好時壞,同時在薦腸關節的附近會有明顯的壓痛點。一些重覆動作或不良姿勢會壓迫到薦腸關節,患者常會抱怨沙發坐久了,會因為背痛而爬不起來,開車踩油門或踩剎車的時候就會感到一陣腰痠,睡覺時翻身會痛,走路走久也會痛,所謂「坐立難安」或是「輾轉反側」便是薦腸關節炎的最好寫照。 
 薦腸關節炎在下背痛的族群當中約佔20%至30%,而且很像坐骨神經痛一樣會抽痛到小腿後面,早期的薦腸關節炎X光大多是正常的,往往不容易被診斷出來。因此診斷薦腸關節炎還是要靠詳細的問診及臨床檢查來確定。 
 一旦確定是薦腸關節的問題所引起的下背痛,可以用口服消炎止痛藥及復健來治療酸痛。在復健方面可以用超音波或短波等深層熱療,加上電療來減輕疼痛;當薦腸關節急性發炎或嚴重疼痛時,可以局部注射類固醇來改善,但後續的復健治療仍然相當重要,這時候千萬不可以去推拿,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患者常被誤認為是坐骨神經痛或腰椎退化而去拉腰,但怎麼拉就是沒辦法改善。在運動方面,加強背腹肌、骨盆肌肉及大腿肌肉的力量,可以支撐穩定薦腸關節,而拉筋運動對於維持關節的活動度與柔軟度相當重要。薦腸關節炎的再發率很高,一定要矯正不良姿勢,避免久坐久站,減少長途開車,才能預防薦腸關節炎的復發。 
 若年輕男性出現單側或雙側薦腸關節炎,要注意是不是有僵直性脊椎炎的問題,而薦腸關節的感染及骨盆的腫瘤也會出現類似的疼痛症狀,這些都是醫師在診斷及治療上必須要小心的。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福全醫院復健科主任〉 
******
★別輕忽!早晨起床下背痛~當心是得這病恐變「鐘樓怪人」
摘錄自:2019/01/24   三立新聞網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早上起床老是覺得下背僵硬、持續超過半小時還未見改善、手指、腳後跟突然疼痛又紅又腫嗎?恐是僵直性脊椎炎徵兆,醫師表示,此疾病是一種慢性的脊椎發炎,大多發生在45歲以前,患者通常由薦腸關節開始發炎,若不及早治療,後來可能會演變成脊髓緊緊黏在一起,活動受到限制,連轉頭動作都成問題。
替該患者診治的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醫師盧俊吉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的脊椎發炎,大多發生在45歲以下的男性,疾病發生的原因與免疫系統異常或遺傳有關,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通常由薦腸關節開始發炎,普遍具有早晨睡醒後下背僵硬、手指頭及阿基里斯腱腳後跟部分出現不明原因疼痛、紅腫、和活動受到限制等症狀,尤其在早晨起床時下背疼痛與僵硬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少數侵犯到胸椎的患者,輕者胸口疼痛,重者可能會造成呼吸困難。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會合併眼睛虹膜炎、皮膚乾癬、及發炎性大腸性疾病等相關併發症
僵直性脊椎炎如果放著不管,之後脊髓關節會緊緊黏在一起,使得活動受到限制,如脖子不能轉動,要轉頭的話,得整個身體軀幹一起轉動,脊椎嚴重變形,導致外型如同「鐘樓怪人」般駝背甚劇。
如何及早發現?盧俊吉指出,早期僵直性脊椎炎能透過核磁共振成像(MRI)診斷,也是目前的國際上的主流方式,在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的研究顯示,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檢測早期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薦腸關節慢性發炎引發的骨髓水腫和結構損傷,而X光片僅能顯示結構損傷,尤其可以使用於亞洲患者的早期診斷,該院的研究指出,台灣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具有較少的骨髓水腫,該院運用常規X光片檢查及MRI來幫助正確並早期準確診斷僵直性脊椎炎病友的早期薦腸關節炎和結構變化。
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目標是維持骨骼的最大活動範圍,可分為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盧俊吉說明,藥物療法包括非類固醇之消炎藥及新型生物製劑,控制發炎及減輕疼痛,治療目標為讓患者回復正常工作及社交活動,非藥物療法如熱敷可以緩解發炎的症狀,也可使肌肉痙攣、脊椎僵硬得到改善,腰背部的運動可增加脊椎的活動度並強化腰背部的肌肉,防止脊椎僵直變形,游泳游泳皆可以增加肌力及關節的活動度,建議病友要定期來門診追蹤治療,未經醫師許可,不可任意停藥或減低劑量,如此病情可以得到控制。
***-----------------------------------------------------------------------***
★手術害癱 三總名醫遭起訴 腰椎植8鋼釘 二度動刀校正6根 檢認有過失
摘錄自:2019/09/04 蘋果日報【綜合報導】1名60多歲的彭姓男子,5年前因腰椎不舒服到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看診,並接受腦神經外科曾醫師建議做脊髓狹窄滑脫手術,在腰椎植入8根鋼釘,術後彭男仍覺不舒服,2度手術校正6根鋼釘位置,豈料這次術後彭男竟下半身癱瘓,他因此怒告醫師。台北地檢署昨依業務過失傷害罪起訴執刀曾醫師。
彭男指控,2014年2月他因為脊髓不舒服到三總松山分院看診,同年3月接受脊髓狹窄滑脫手術治療,由曾任該科主任的曾醫師動刀,在他的腰椎間植入8根鋼釘,但術後彭男脊髓疼痛問題未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
彭男在曾醫師建議下又進行第2次手術,重新調整6根鋼釘的位置,豈料2次手術後,彭男的腰椎病痛不僅沒有改善,甚至出現「雙腳垂足、無力排尿」等狀況,等同下半身癱瘓。
彭男認為,術前醫師掛保證「這種手術成功率高達99.9%」,但術後他竟下肢癱瘓,他懷疑是醫師打的鋼釘位置失準,怒告醫師涉嫌業務過失傷害罪。
醫師辯稱,手術本來就有許多不確定性,會造成下半身癱瘓的原因也很多,術前已將所有術後可能都告訴彭男,已善盡告知義務,他還否認曾向彭男保證「手術成功率99.9%」。
北檢原採信醫師說法不起訴醫師,但彭男不服提再議,高檢署以調查不完備為由發回續行偵查,檢察官改依醫審會鑑定報告等資料,認為醫師當初植入8根鋼釘後又重新校正其中6根角度,顯然錯誤比例偏高,認為醫師有過失,依法起訴。
昨聯繫不上彭男,不知其回應;三總松山分院指,全案現已進入司法程序,當事人不便多做說明。
此案重新偵查期間,監委陳師孟曾在他的「尖尾週記」部落格,提及一件陳情案與此案相似度達百分百,陳認為全案問題是「醫生在術前告訴病人:『手術成功機率為99.9%』,若(鋼釘)位置不適當不代表有疏失,什麼情況才代表有疏失?」後來檢方的起訴理由,剛巧跟陳的見解不謀而合。
***-----------------------------------------------------------------------***
健康醫療網/天冷就痛?恐怕僵直性脊椎炎已經找上你
摘錄自:2019/01/25   三立新聞網 【田柏升/健康醫療網】冬日天氣冷颼颼,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來說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因為天冷肌肉緊繃,血液循環較慢,所以患者脊椎、關節的酸痛症狀容易加劇。
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光永主任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會影響脊椎的薦腸關節位置,如不治療,輕者可能會慢慢呈現駝背狀態,甚至無法面視正前方,也可能造成髖關節的破壞,導致需要置換人工髖關節,患者若輕忽消極治療可能會不良於行,重則恐造成一定程度的殘廢。
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到40歲成年人,男女比為3:1,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治療為主,不過有些病人在症狀緩解後擅自停藥;黃光永主任提醒患者,千萬別這樣做。他表示,出現疼痛症狀再吃藥的病人,可能未來關節變形的機會還是會比較大,因為非類固醇的消炎藥不只是止痛,更重要的是透過消炎來達到治療目的。
黃主任還指出,針對僵直性脊椎炎的生物製劑有很多種,比如一個禮拜施打兩針的,甚至也有更長時間的劑型,這方面的生物製劑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效果非常好。很多人因為疼痛,無法工作、學業無法兼顧,甚至家庭生活、睡眠品質都大受影響,但是在健保生物製劑的治療下,患者生活品質都有了大大的改善。
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需要積極復健、規律回診用藥等全方位整合照護,像是大林慈濟醫院就有專門個管師替病人追蹤病情與衛教,也整合了復健治療,讓行動不便的病人求診免疫風濕科時,無需再奔波於其他科別就能獲得良好的醫療。
台灣健保給付僵直性脊椎炎生物製劑邁入第十年,幫助了許多病患還原正常生活。醫師呼籲,下背疼痛超過3個月且有家族病史,就應及早到免疫風濕科就醫,越早開始治療,更可以避免日後駝背或病情惡化的風險。
***-----------------------------------------------------------------------***             
僵直性脊椎炎好發青壯年男性 易與跌打損傷混淆而延誤就醫
摘錄自:2019/01/31 華人健康網【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25歲的陳先生,近年來飽受關節痛所苦,自認是過度勞動造成,加上擔心吃藥有副作用,一直忍痛不願就醫。直到日前髖部出現劇烈疼痛,導致其行走困難,終在親友勸誡下就醫。經照射X光發現,髖關節已出現不可逆的沾黏,且血液中發炎指數嚴重超標,才驚覺已罹患「僵直性脊椎炎」!
到底什麼是僵直性脊椎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邱瑩明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係因人體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多好發於20〜40歲的青壯年,其中男性罹患機率是女性的3-4倍。
可偏偏僵直性脊椎炎病程進展緩慢,且初期症狀與一般跌打損傷、筋骨問題十分相似。再加上,國人普遍對疼痛忍受力高、經常諱疾忌醫;故臨床上也發現不少人會把僵直性脊椎炎前兆,誤認為是因扭傷、姿勢不良引起而看錯科,導致延誤治療的情況發生。
若民眾輕忽其嚴重性,未積極就醫而錯失黃金治療期。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下,除了會出現關節疼痛等不適,更可能增加脊椎、韌帶、關節等組織鈣化及沾黏變形的發生風險。甚至引起脊椎、髖關節骨折等骨關節病症發生,使患者失去行動能力、生活起居充滿障礙,為患者帶來終生的不便及心理陰影!
上述提到的陳先生,就是典型的案例!其就醫時除了主訴有髖關節疼痛問題,且經檢驗證實其脊椎、髖關節已沾黏不可逆外,同時也伴有行走困難、頸項僵硬難轉頭無法開車等病症;原先身高168公分左右的他,更因脊椎沾黏、疼痛而駝背,使身高縮水將近5公分之多,嚴重影響外觀與自信心。
因此,邱瑩明醫師提醒,民眾一旦出現下列疑似症狀時,就要當心可能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建議第一時間積極尋求風濕免疫科醫師協助診斷、釐清原因:
1.早上起床時,下背痛症狀特別明顯,且伴隨有肌肉僵硬的狀況。
2.疼痛部位多集中於下背部及臀部。
3.和一般痠痛適度休息即能緩解不同,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
4.上述症狀持續3個月未見改善。
邱瑩明醫師提到,雖然僵直性脊椎炎無法治癒,但隨著藥物的進步,僵直性脊椎炎可以像慢性病一樣長期穩定控制;只要患者按時服藥、定期監控,多能和病症和平共存!目前臨床上針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方式主要有3種,分別為復健運動治療、傳統口服藥物治療,以及生物製劑治療:
◆復健運動治療:主要目的在於維持患者關節活動力度,故伸展操、游泳等有利伸展肌肉、活動關節的運動,都是不錯的選項,適合併症處於初期階段進行。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關節已嚴重沾黏,在進行各式運動前最好先諮詢專業醫師與物理治療師建議,以避免運動過度反加速病情惡化。
◆傳統口服藥物治療:需長期按時服用才能達到消炎效果。一旦患者未遵從醫囑按時服藥,或於症狀緩解後即自行停藥,恐造成疾病無法有效控制。
◆生物製劑治療:能透過標靶定位的方式,精準找到體內發炎物質,直接抑制發炎反應產生。醫師在臨床治療中,會根據患者體質與狀況,給予生物製劑使用的建議。
《善用ASDAS量表掌握病情、提升照護品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邱瑩明醫師指出,臨床上醫師也會根據抽血測量發炎指數結果,輔以患者依照自身狀況填寫的ASDAS量表,來計算疾病活性度,以更精準掌握病情,提升醫療照護品質及效率。若發現ASDAS量表分數越高,就代表疾病活性度越高,建議積極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就以上述案例中的陳先生來說,持續施打生物製劑半年左右後,陳先生回診時自述其疼痛症狀獲得緩解、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
★骨折後要狂補鈣片?錯誤觀念1次搞懂
摘錄自:2018/10 /19  華人健康網【文/微笑藥師網提供】生活中,磕磕碰碰在所難免,有時甚至會出現骨折。有些人覺得,骨骼主要由鈣組成,骨折後補鈣是理所當然的事。但事貫上骨折後補鈣可是大有學問,胡亂補充不僅無益於骨折修復,更可能大大增加結石的風險,微笑本周想與大家談談骨折後補鈣的觀念。
在探討骨折後到底該不該補充鈣質呢?我們必須先好好了解骨折後,骨頭是怎麼修復的…
一、簡單認識骨折癒合的狀況
骨折癒合的過程分為3期:
1.血腫期:骨折初期,骨膜及血管隨骨折而破壞,血腫充滿骨折斷端組織。骨折後幾個小時內,血腫邊緣由膠原纖維構成網狀包圍圈,而逐漸凝固,在骨折端的骨外膜首先出現反應,1周後增生的骨外膜可顯示出與骨幹平行而緊密相連的骨樣組織。
2.骨痂形成期:骨折後1~2周後,骨外膜產生骨樣組織,之後骨內膜也產生骨樣組織,之後骨化形成「骨痂」,最後與骨折端的骨片相融合,通過骨化產生新骨。
3.塑形期:骨折後2~3個月開始,逐漸形成成熟骨組織。骨折線隨骨痂的骨性癒合而消失。骨痂中的骨小梁隨着肢體的運動和負重,適應力學的需要。骨小梁通過破骨細胞和成骨細胞的作用,逐漸調整而改變其排列方向,最後消除骨痂生成時所遺留下的多餘骨質。
二、正常鈣量攝取即可,均勻營養更重要
骨折後兩周內屬於急性期,骨折斷端會釋放出大量的游離鈣鹽,再加上肢體必須固定,增加了患肢廢用性脫鈣(所以急性期游離的骨質>合成的骨質量)。骨的早期再生主要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較好的發揮作用,盲目補鈣並不能起到好的作用。
建議等到兩周之後局部紅腫消退了,體內了鈣質逐漸開始形成骨痂,斷端癒合,此時方為補鈣的時機。倘若在急性期過度補充鈣質,反而有可能會使骨痂過度鈣化,不僅不會促進癒合,還可能會影響癒合,再加上大量補鈣,體內鈣量遠超人體的需求,如果喝水量又不夠情況下,則會大大增加形成腎結石的風險。
而在骨痂塑形階段,依每個人受傷狀況及個人身體因素,可能需要半年至2年骨頭以才癒合,此時鈣質補充量同「日常鈣質建議攝取量」(飲食+鈣製劑含鈣量達1000-1200毫克)即可符合骨頭修補的需求,切勿大量盲目的狂補充鈣製品。微笑建議,均衡攝取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才是最重要的。
三、如何正確選購鈣補充品
倘若本身日常飲食鈣質攝取不足,在骨折後骨痂塑形期需要補充鈣製劑,我們該如何選擇呢?
《Step 1、看清「鈣含量」》同樣標示500毫克的鈣補充品其鈣離子的含量,很多鈣補充品所標示的是「鈣化合物」而非「鈣離子」的劑量,鈣化合物會隨著分子量大小而含有不同比例的鈣離子。如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所含的鈣離子為40%,檸檬酸鈣(Calcium Citrate)則只有21%,胺基酸螯合鈣所含的鈣離子濃度大約為15~18%、乳酸鈣(Calcium lactate)所含鈣離子約13%,而葡萄糖酸鈣的鈣含量只有9%。舉例來說,標示檸檬酸鈣500毫克,實際含鈣離子只有105毫克;而標示碳酸鈣300毫克,實際則含鈣離子約120毫克。所以選購鈣補充品首當看清楚「鈣離子」含量多寡。
至於之前吵的沸沸揚揚的鈣質吸收率的問題,除了胺基酸螫合鈣(80%)與檸檬酸鈣(35%)吸收度較高之外,其它的鈣製劑吸收度差不多落於25-29%之間。吸收率高達80%的胺基酸螫合鈣,雖然吸收率高,但其所含鈣離子百分子僅15-18%,若同樣以500毫克的碳酸鈣與胺基酸螫合鈣,其實際吸收的鈣離子為54與72毫克。考慮到經濟效益與保健功效之實質意義的平衡下,有需要花費高額購買僅宣稱其高吸收率的產品,仍是個問題。
《Step 2、吃胃藥、易脹氣便祕者避開碳酸鈣》碳酸鈣需要胃酸的作用,才能分解出離子鈣。所以針對胃酸分泌不足或常期使用胃酸抑制劑或胃藥者,建議選用非碳酸根的鈣製劑。由於碳酸根,很容易與許多離子產生沉澱,故比較容易產生便祕現象。另一方面,碳酸鈣因為碳酸的關係,容易在酸性環境下產生二氧化碳,所以有些人服用鈣片以後,會覺得胃脹脹的、打嗝或是脹氣,這些都是因為碳酸的關係,所以有些時候也會建議飯後服用,或改用非碳酸根的鈣製劑。
《Step 3、單次劑量別超過500毫克》人體對鈣質的單次吸收高峰約在500毫克,超過500毫克以上,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力會下降,因此不要一次吃大於500毫克劑量的鈣片(主要因素為腸道面積有限,小腸本身對鈣質的吸收也有一定的飽和度,所以大於500毫克的劑量時,吸收飽和了,當然吸收度會開始下降,但不代表大於500毫克以上的劑量就不會吸收了喔)。
鈣質的每日建議攝取劑量,成人約為每日1000毫克,上限值為2500毫克(飲食攝取+補充劑攝取量)。攝取過多的鈣質,會讓腸道蠕動變慢,另一方面也會使大腸吸收更多的水分,容易導致便祕的現象。所以除了碳酸鈣易便祕外,過量的攝取其它鈣制劑,也會有便祕的風險喔。
***-----------------------------------------------------------------------***
★職業傷害!孔鏘老師爆「全身是病」…無奈嘆:活在生死邊緣
摘錄自:2019/05/10  三立新聞網 【記者李依純/台北報導】60歲的樂手老師孔鏘日前上年代《聚焦2.0》自爆滿身疾病,尤其因為年輕時拚事業,經常扛著25公斤重的電子琴到處跑,一天最高紀錄是7、8場,雖然荷包滿滿,但也拚出一身病。孔鏘患有嚴重高低肩、脊椎側彎以及隨時會「斷氣」的睡眠呼吸中止症,讓他形容自己活在「生死邊緣」。
孔鏘在《聚焦2.0》節目中接受醫師診斷,在亞當式前彎測試中,傾斜角度超過5度,有高度風險患有脊椎側彎,孔鏘自嘲「:不用測就知道非常嚴重。」他說自己入行超過30年,年輕時經常背著25公斤重的電子琴跑天下,以至於現在高低肩超過3公分,被朋友笑說是「側著走路」。
孔鏘也說平時不管走路或坐著,大腿外側都會抽痛,因為愛面子不好意思撐拐杖,只能拿雨傘硬撐著走路,讓他大呼根本是職災,主持人高文音對孔鏘的敬業態度表示讚嘆,更說「謝謝你為台灣音樂史的付出」,孔鏘故作嚴肅地說:「那這職災要全民買單。」引起現場一片笑聲。
***-----------------------------------------------------------------------***
★穿戴護腰前要先清楚腰痛原因!用錯反而會帶來傷害
摘錄自:2019/07/07 元氣網【聯合報 記者陳斯穎╱報導】每天清晨或傍晚,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年長者在公園運動,有的阿公、阿嬤因為腰痛,身上長期穿著護腰,但醫師提醒,護腰的確可以緩解疼痛,但用錯反而會帶來傷害,穿戴護腰前首先要搞清楚腰痛的原因。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找主任賴宇亮表示,並不是每種腰痛都需要穿護腰,只有因為急性肌肉拉傷、椎間盤突出、嚴重的脊柱側彎,或是剛動完相關手術等的狀況下才需要使用護腰。
護腰主要的功能是「協助腰部肌肉支撐脊椎」,可以幫助腰背有受傷或剛手術完的患者,減輕腰部肌肉與脊椎關節的壓力,且在不影響受傷處,限制身體活動角度,進而達到緩解痠痛的效果。
賴宇亮說,目前市面上有非常多種護腰,大致分為軟式與硬式,軟式護腰適用於急性背痛,像是肌肉拉傷的疼痛緩解;硬式護腰固定效果較佳,多用於控制脊椎骨折,脊椎手術術後保護等。民眾可以到醫療器材行按照醫師的建議購買,以免買到不適合的,戴了反而沒效果。另外,也提醒民眾,使用護腰時必須將護腰的腰背帶綁緊,才有效果。
不過,賴宇亮也說,通常他會建議手術完的患者使用護腰約3個月就好,平常在家中或比較安全的環境下,如晚上睡覺時,可視情況不使用護腰。
為什麼會告訴民眾在安全環境下盡量不戴護腰?主要是因為戴了護腰後,腹肌與背肌就會產生依賴。不少民眾因為害怕不用護腰,腰就會痛,幾乎一整天都戴著,長期下來離不開護腰,反而會讓腰背肌群萎縮、無力,就像有些人腳骨折打石膏,石膏拆掉後一開始會覺得腳沒力,就是因為腳太久沒使用,肌肉萎縮了。
賴宇亮表示,長期使用護腰導致腰背肌群萎縮無力,拿掉護腰後就更容易感覺腰背部痠痛,誤以為腰痛還沒好就繼續穿,形成惡性循環。平常容易閃到腰的人,例如一年就閃到2、3次,或是下肢有麻或刺痛的症狀,都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造成,這時就可到醫院檢查,別等到腰痛嚴重才就醫。
【版主按:根本之道還是找有實力的中醫治療】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