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蹊部不明痠痛 50歲婦人患髖關節退化下背痛20年 禍首竟是骶髂關節而非腰椎★趙建銘捲醫療糾紛 病患家屬控開脊椎被折磨到死★髖部痛、脊椎痛? 老是傻傻分不清★骨刺非刺 神經壓迫才致痛!★髖關節病變 並非老年人專利★逾8成盆骨錯位誤診為椎間盤突出★腰好痛! 原因竟然是這......★單腳莫名痠麻 小心生病了人工關節沒保養 險些磨穿骨盆調查:全金屬髖關節潛藏有毒金屬風險★人工關節反覆感染 險截肢臀部痛那裡有問題?恐梨狀肌症候群★★★★★★★★★★★★

 

案例十四:髖關節及左大腿外側的疼痛

到店裡來的患者都是因為骨刺、五十肩、久年舊傷、退化性關節炎、、、等症為主要,但有時候也會有一些例外的案例。大約在七、八年前,有位邵0蘭女士,當年五十四歲,住在大甲鎮臨江路,就因為左大腿的外側「風市穴」附近,約手掌大一片痠痛,外表不紅不腫,不似長癰瘡、丹毒之類,只是走路很痛,以致跛行。

 

她為了這毛病,在中部地區看了很多中、西醫及國術館,都沒有絲毫改善,所說的病名也不一而是,有的甚至不敢明說「會不會是骨癌之類」,因而勸她到大醫院徹底檢查,當然也檢查不出個所以然。最後是在與鄰居閒聊時聊及此事,鄰居才介紹她來本店看看。

 

於是約她兒子在休假日載她來本店,經檢查她的左大腿的外側,疼痛是在某一固定的位置上。我問她:「妳是否有印象,這位置以前有撞傷過嗎?」她想了想說:「有啦!十來歲時,曾經從樹上摔下來,這位置正好撞到樹根,瘀青一大片,跛行了好幾天,因此印象深刻。」這就是所謂「久年風傷」(傷拖延久了刮風下雨就會痠痛)。

這個名詞在四、五 十年代,跑江湖賣膏藥的郎中,或是國術館老一輩的師傅,經常掛在嘴邊的名詞,除非有師承,否則現代年輕一輩的國術師傅,不懂這個詞,更甭說瞭解詞意,連現今的骨科醫生也不可能知道。可見早年的跌打損傷,雖然數十年沒發作並非沒事了,那只是一種潛伏狀態,等待年老體衰或天候陰雨時才復發,所以都把它當作風濕症治療,認證不清當然無效。原本她以為要走二、三趟才會好,沒料到做完一次膿拔術(一個療程七天)就不痛了,真是出乎她的意外。

 

98年10月17日上午, 邵女士 再度由其兒子開車載來,這回是因為腰痠很嚴重,彎腰或是坐久一點突然起身都會痠痛,連該側鼠蹊部及大腿內側也會痛,甚至腳麻。並且告訴我說:「左大腿以前治療過的地方,最近又再痛起來了,只是沒以前那麼嚴重。」經檢查,右側腰部約在「志室穴」附近有一處痛點,這兒是腰痠的病原。

案例十四:髖關節及左大腿外側的疼痛

順便檢視左大腿外側有一長形不很明顯的痕跡,那就是以前治療過的位置,在這旁邊約一公分處,只有一處痛點,這就是她認為復發的原因所在,〈其實,只要經過拔膿術治過,再復發的機率幾乎是零,除非她沒依囑咐去做。〉其他兩側臀尖相對部位,也有以前挫傷所遺留的痛點。因為顧慮她身體不是很好,一次治太多會受不了,依照輕重緩急的程序,先為她治療腰部,來日再治療其他的部位。

***-----------------------------------------------------------------------***
鼠蹊部不明痠痛 50歲婦人患髖關節退化
摘錄自:2014/05/06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施太太一直有鼠蹊部痠痛的問題,年初因為痛到無法上下樓梯因而就醫,才發現自己罹患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林口長庚醫院骨科張毓翰醫師表示,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4、50歲的中年婦女,常見症狀有鼠蹊部及大腿痠痛,嚴重甚至連走路都會痛,呼籲民眾,若發現自己有以上症狀,就可能有髖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問題,應盡早就醫。
張毓翰醫師表示,以女性而言,髖關節退化多半發生於4、50歲以上的婦女,大部分原因是先天性的髖關節發育不良導致,少數是因為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男性發生則多半是因愛喝酒,導致股骨頭發生缺血性壞死,因而造成髖關節退化問題。然而,因髖關節退化在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容易被當成一般扭傷或肌肉痠痛處理,所以很多患者確定就診時,大都已經出現厲害疼痛,甚至是長短腳的情況,提醒民眾不可不慎!
「該如何判斷自己是髖關節退化?」張毓翰醫師解釋,髖關節退化引起的症狀表現,除了靠近鼠蹊部位置會痠痛外,若症狀較嚴重,大腿外側及後側屁股都可能會痠痛,嚴重甚至走路、上下樓梯,騎腳踏車都會不舒服,簡單判斷標準如下:
1) 鼠蹊部及大腿有痠痛僵硬感,有些病患疼痛甚至會延展到臀部或大腿外側。
2) 走路、上下樓梯、騎腳踏車時會不舒服。
至於有些民眾疑問,同樣都是大腿痠痛,該如何判斷自己是膝關節退化還是髖關節退化?張毓翰醫師說明,兩種疼痛表現是不同的,髖關節退化除了大腿痠痛外,同時會有鼠蹊部及屁股後側痠痛的問題,治療會以給予輔助器的使用,以減少病患髖關節的負荷,並輔以藥物治療使疼痛減輕,嚴重可能要置換人工髖關節;而膝關節退化雖然同樣會有大腿痠痛問題,但上下樓梯會有膝關節無力感。目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方式依症狀做區分,初期以藥物治療或補充葡萄醣胺,到了中晚期則以玻尿酸注射潤滑磨損的關節,若情況嚴重,可能會進一步以手術的方式更換人工膝關節。 
髖關節退化的民眾該如何保養呢?張毓翰醫師指出,患者平時應維持適當體重,避免長時間蹲跪的動作,以免增加關節的負擔;除此之外,張毓翰醫師教大家做簡單的體操運動:維持半蹲姿勢,將力量集中在屁股靠近大腿處肌肉(類似蹲馬步的動作),此動作有助增加髖關節周圍肌肉與韌帶的強度(每次維持15至30秒,共做4到5次,早晚各兩次)。

 

在治療過程中,她說最近右背膏肓一帶常常覺得很痠,連手指都會麻。因此事後又在該處敷了一張「賊仔膏」,由於路途遙遠,所以又給一些「賊仔膏」帶回去換並吩咐她兒子,後天早上才揭掉,晚上洗澡後睡覺前才取一片「賊仔膏」敷在該處,如此二天一換。

 

11月1日腰痠已經好了,今天是來治療左大腿外側的痛點,我順便問她右背痠痛是否好些?她說:「回去的頭二天確實很好,手指也不麻了,但是後來效果就沒那麼好。」我覺得很奇怪,有效就是有效,怎麼會之前有效後頭又變成無效?事後檢視其背部,天呀!她兒子敷藥處,距痛點起碼差四公分左右,幾乎要貼到肩膀上,當然會沒效她還誤以為當場貼,和帶回去不一樣

 

類似情形經常遇到,可見要找到病點也不是那麼容易,必需有些技巧才行。回去之前從新再教他如何找病點,並再帶一些「賊仔膏」回去貼,但願下次有好結果。像她這樣全身多處痠痛的現象就是筋骨不好導致多年的舊傷復發所致,應當要吃〝養筋壯骨〞的藥丸改善體質才是根本之道。

 

以前我經常介紹患者買「賊仔膏」回去自己貼,方便又實惠,就因為患者不會用,所以現在除非有必要,否則不會再豉勵患者買回去自己貼,以免毀了自己的信用。

 

✿✿✿✿✿✿✿✿✿✿✿✿✿✿✿✿✿✿✿✿✿✿✿✿✿✿✿✿✿✿✿✿✿✿✿✿

★2015/09/13 補述:〔賊仔膏〕經過本人多方研究改良,目前敷藥隔天揭下來,〝病原〞會看到一塊好似瘀青的痕跡,這就是預防患者買「賊仔膏」回去自己貼時貼錯地方,過些日子痕跡自會消散。所以遠程的患者經過本人檢查敷藥之後,可以帶膏藥回家照著「瘀青的痕跡」敷藥,如此就不必擔心沒貼準位置;如果痠痛部位很明顯才買回去自己貼。

案例十四:髖關節及左大腿外側的疼痛

 

 

案例十四:髖關節及左大腿外側的疼痛各種筋骨痠痛問題請點閱〝文章分類〞的【拔膿系列】及【橘井泉香】參考相關文章,諮詢電話(02)2679-3117   德輝居士。

✿✿✿✿✿✿✿✿✿✿✿✿✿✿✿✿✿✿✿✿✿✿✿✿✿✿✿✿✿✿✿✿✿✿✿✿

參考資料:

***-----------------------------------------------------------------------***
下背痛20年 禍首竟是骶髂關節而非腰椎
摘錄自:2017/09/22 自由時報【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一名50歲的雲先生飽受下背痛困擾長達20年,無法久站、久坐和行走,期間試過各種治療均無效,多次求診都被診斷為類坐骨神經痛,原以為進行脊椎手術會好轉,沒想到做了脊椎手術後,感覺更痛,連坐都有問題,再就醫才發現,原來他罹患的是「骶(讀音同底)髂(讀音為ㄎㄚˋ)關節疼痛症候群」,疼痛是來自「骶髂關節」而非腰椎,接受骶髂關節融合術後才痊癒,盼20年才解決疼痛病灶。
台灣脊椎微創醫學會理事長王超然表示,「骶髂關節」又名薦髂關節、薦腸關節等,位於骶骨與左右髂骨的交界處,左右各一,以韌帶穩定住,是人體中最大關節。
王超然指出,骶髂關節疼痛好發在40至60歲中年族群,不少患者從年輕痛到中年,「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占下背痛成因約15%至30%,但症狀類似腰椎間盤問題、神經根受壓、脊椎面關節疼痛等。容易被誤判為脊椎問題,或是部分復健科、疼痛科醫師也可能判定為「梨狀肌症候群」。
國外統計,四成五腰椎手術失敗的原因為骶髂關節炎,王超然提醒,脊椎手術屬於大刀,在脊椎手術之前,一定要排除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的因素,否則腰椎手術完以後,骶髂關節炎更加嚴重,病人更痛。
王超然說明,「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主要是骶髂關節不穩定所致,可能為外傷造成,例如車禍、跌倒、滑倒,或是非外傷造成,例如懷孕,因為產道暢通、骨盆韌帶變得鬆軟,骶髂關節就可能鬆脫。其他像是長短腳、步姿異常、長時間激烈運動、脊柱側彎等,也會增加骶髂關節承受壓力的風險。
王超然建議,民眾若有下背痛症狀,保守治療3個月未見改善,或是出現愈來愈嚴重的跡象,最好儘速就醫檢查;如何及早發現骶髂關節異常、疼痛?王超然提供簡易辨識方法,只要做些拉開(Distraction)、大腿猛推(ThighTrust)、外展外旋(Faber)、扭轉(Gaenslen)與擠壓(Compression)等5項理學檢查動作,就可提高確診率。【版主按:可見筋骨痠痛目前昰無法用儀器檢查出來,否則因何會被誤診,而且被耽誤20年;旣然認知錯誤當然治療措施也是錯誤,脊椎手術自然也無效】
***-----------------------------------------------------------------------***
趙建銘捲醫療糾紛 病患家屬控開脊椎被折磨到死
摘錄自:2018/02/13  蘋果日報【王志弘、劉榮輝/台南報導】台南一名病患家屬昨透過《爆料公社》代為貼文指稱,要提醒大眾「台灣藥物濫用很嚴重,也不要太相信名醫,免得賠了一條命」。六十四歲父親前年十月至麻豆新樓醫院由趙建銘操刀進行脊椎手術,術後不適,再次動刀抽膿竟發現斷釘,一個月後背部紅疹癢,又回到麻新住院整整四十天仍不見好轉。病患自行到高雄義大醫院求診時,院方清創時發現螺絲鬆脫,「脊椎有如爛水溝」,父親最後在去年五月因菌血症併發敗血死亡,控「又不是什麼絕症,開個脊椎手術,一個身強體壯的人就這樣被折磨到死!」
趙建銘已不只一次捲入醫糾,2013年曾被病患家屬指控,為台北羅姓婦人進行脊椎融合手術,意外戳破其脊椎動脈造成大出血險喪命,衛生局當時稱病患並未投訴;另在2008年,趙建銘為8旬為陳姓老翁進行脊椎減壓手術,陳翁術後下肢癱瘓,但經衛生局調解全案不成立。
麻豆新樓醫院指出,本案件已經由衛生局協調,並已接受協調建議尋求藥害救濟,至於藥害發生原因尚待釐清。趙建銘醫師表示尊重院方說法,不便表示意見。
家屬貼文指稱,找「玻尿酸之神」前總統女婿趙建銘動刀,花了20多萬元,結果術後不佳再回頭找趙建銘動刀抽膿,發現脊椎釘子斷掉。趙很有擔當表示負責,願重新處理且讓家屬僅負擔健保費用,「當時根本覺得他是大善人,誰知道是全家人的惡夢」。
內文表示,動過兩次手術後,去年三月因腰椎起紅疹又住進麻新,院方認為是黴菌感染,治療近四十天未見效,患者失去信心自行出院。後來到高雄義大掛急診,病歷顯示疑似「SJS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造成全身潰爛,開刀清創有發現螺絲鬆脫,再次證明趙建銘第二次開刀還是失敗。
 死者女兒下午出面受訪說,「藥物真的很可怕!」她之所以要在社群發文爆料,主要是要呼籲民眾注意用藥安全,也不要太相信名醫,一旦發現自己身體有狀況,千萬不要傻傻地一直聽醫師的話,一直在原來醫院或診所接受治療,以免延誤救命黃金時間。
 衛生局副局長林碧芬表示,不會針對個案說明案情,該案經醫事審議議委員會協調結果不成立。而當天代表趙建銘出席醫事審議委員會的趙建勳不願對委員會內容發言,但強調當天委員會有建議家屬可循藥害救濟處理,他也無法代表趙建銘做任何發言。
不願具名骨科醫師指出,開脊椎手術後出現皮膚與黏膜組織發炎反應的「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可能與病患基因及用藥成分有關,至於為何出現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真正原因,得從病患的個人病史、開刀手術與用藥紀錄加以判讀。
***-----------------------------------------------------------------------***
髖部痛、脊椎痛? 老是傻傻分不清
摘錄自:2017/02/14 網路新聞【綜合報導】一名68歲柯姓婦人因鼠膝部常無故疼痛,有時還痛到彎腰摔倒,柯姓婦人四處求醫,疼痛沒有改善,為了減輕疼痛,她自創「兩顆止痛藥配一瓶感冒糖漿療法」,服藥時間長達兩年多,次數多到連藥房老闆都建議婦人子女「不要再幫你媽媽買藥了」。 柯姓婦人去年底首次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但九個月來仍然疼痛到不能走路,經介紹轉到某大醫院就醫,由骨科部主任檢查後,發現人工髖關節的髖臼鬆動,必須再次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以免病情繼續惡化。
雖然是農曆七月,很多人不願意此時動手術,但婦人尊重醫師專業判斷,同意立即進行手術,過程十分順利,術後第二天婦人即可下床復健,第五天就出院,解除兩年多來的疼痛。
●一名45歲的姚先生參加慢跑活動,結束後隔天起床便發現下腰部跟左髖關節隱隱作痛,最初他以為是腰痛,找坊間國術館推拿,半年後,情況依舊沒有改善, 髖部疼痛感一直都在(腰部疼痛感不久後就消失了),連日常走路、開車都受影響。有一天早上睡醒,發現身體無法動彈,左側髖部非常疼痛,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大腿 內旋、外旋 時, 疼痛狀況更明顯!他驚覺不妙,趕緊到醫院骨科接受X光檢查,醫師診斷左髖關節骨壞死,並推測可能跟姚先生長期喝酒、潛水有關,建議他需置換人工髖關節。
一聽到要置換人工髖關節,姚先生嚇死了,堅持不換,想靠吃止痛藥解決。吃了兩個月的止痛藥,劑量愈吃愈多,但藥效只能維持幾小時,最後仍得柱著柺杖走路,而且一走起路來痛不欲生,寸步難行。從家裡走到菜市場,以前只需要3分鐘的路程,他柱著枴杖走了半小時才到家。
他最後實在受不了疼痛影響情緒、生活品質,接受了醫師的建議,置換人工髖關節,現在他除了不能搬重物、爬山、跑步、蹲下,其他行動並不受限,生活品質大幅改善。
醫師指出,鼠膝部出現疼痛,或是髖關節疼痛,通常是髖關節病變引起。在台灣最常見的原因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而造成壞死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俗稱美國仙丹的類固醇以及長期酗酒,因此建議生病切勿亂服成藥,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有些疾病需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尤其是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或因器官移植、腦壓太高等,長期服用類固醇導致脂肪代謝異常,引發骨病變。
依據國外及台大醫院的研究發現,酒精會影響造骨細胞的生長,不利於骨骼修復。研究還發現,酒精含量愈高,產生股骨頭部壞死的機率愈高,所以,喝高梁、伏特加、威士忌、米酒的人,比喝紅酒、啤酒的人容易發生骨壞死。
******
通常髖關節的疼痛先從鼠蹊部開始,然後延伸到大腿內側及前部,也可能向外沿著大腿外側的張闊筋膜肌傳到膝蓋。有些人因而會走路一跛一跛,或大腿外展有困難;有些人的疼痛會出現在臀部或大腿的外側,甚至會放射到大腿的下半部與膝關節。有些人只會抱怨膝關節痛,因而忽略了髖關節的病變。這種現象往往讓患者、醫師很頭痛,因為找不到原始疼痛點,醫師搞不清楚到底疼痛來自髖部、脊椎,還是兩者都有,治療就會很棘手。
在2月號〈美國骨科醫學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JAAOS)當中,有篇文章分析髖部痛、脊椎痛可能產生哪些症狀,為了讓醫師瞭解如何治療病痛,也討論哪些診斷方法、測試較可行。研究作者認為,患者就醫時,除了需要提供更多健康、病痛細節,也需要接受綜合性物理測試,較能幫助確診。
一般來說,如果是腹股溝疼痛,或患者穿鞋有困難、難以上下車,可能代表是髖部出問題;若出現背痛、臀部痛,或有刺痛感覺,多半是脊椎問題造成。但有些患者罹患較複雜「髖部-脊椎症候群」,同時有下背痛、髖部疼痛,且沒有明顯疼痛點,這就比較麻煩,像髖部關節炎就會增加下背壓力,導致下背痛。
文章作者美國紐約大學附設朗格尼關節疾病醫院骨科醫師阿富辛‧拉茲表示,在上述情況,由於症狀類似,或疼痛部位重疊,可能造成延誤診斷、延誤治療。
文章中建議,患者需要提供更多健康細節,並接受步態評估、髖部與背部移動範圍測試、姿勢評估、骨盆、下肢與脊椎排列評估、肌少症評估、過去外科手術疤痕評估、肢體長度差異評估等檢查。若要進一步確診,也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
拉茲醫師表示,診斷時,將重點同時放在脊椎、髖部,可以減少誤診機率,並幫助找到方法,舒緩疼痛症狀。
***-----------------------------------------------------------------------***
骨刺非刺 神經壓迫才致痛!
摘錄自:2017/01/06 優活健康網【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骨刺,是骨頭的「宿命」,這麼說吧,與其把骨刺當是骨頭的「疾病」,不如將骨刺看作是;骨頭的「宿命」,骨刺,就是骨頭面對過高的「內力」,不得不作出的無奈選擇。
《骨頭承受不住「內力」 長出的新骨頭》還記得武俠片裡的橋段嗎?兩位武林高手雙手交疊,怒目相向,對手的內力突如排山倒海般湧向主角掌心,只見主角汗珠如豆,腦門出煙,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霎時,背後突然灌入三股各不相同,但一樣強勁的內力,原來是三位救星到了,如魚貫般將雙手搭上主角的背,把畢生的內力都給了他⋯⋯
骨刺不是刺?骨刺,就像這幾位救星般,是骨頭承受不住過高「內力」時,身體派來支援,在承受內力最高的地方,所長出的「新骨頭」,而骨刺新生主要的目的,就是藉由周邊新骨的增加,來分散因承受過高內力,而可能受損的「原住骨」負擔。
《骨刺本身不會痛》本質上,骨刺形成本身是無痛的,也就是:骨刺本身不會痛(不會有坐骨神經痛現象)。所以,「我腰痛很久了,醫師說我長骨刺。」聽起來,就會有點奇怪。奇怪的地方,並非患者沒長骨刺,我們絕對相信醫師的判讀,患者的X 光,應該是結結實實有長出骨刺的;但奇怪的地方是,因為骨刺本身不會痛,所以若是將X 光看到的骨刺,當作是腰痛的原因,那邏輯上就會有很大的討論空間。【版主按:旣然骨刺並非導至「坐骨神經痛」的主因。可見醫生經常會指著X 光片告訴患者說〝就是這根骨刺壓到神經〞是不可靠的。
《腰痛是因為長骨刺的「內力」過高》換句話說,除非骨刺壓迫到神經,不然一般我們在脊椎X 光中所看到的骨刺,很難被拿來當作腰痛的根源。難不成,解說的醫師講錯了嗎?當然沒講錯,只是講得簡捷了些。「腰痛,是因為長骨刺」這句話,其實是:腰痛,是因為導致長骨刺的那個「內力」過高,使得骨頭周邊的結締組織受損或發炎所產生的。【版主按:可見作者對「坐骨神經痛」的真正病因仍然不瞭解,中醫說:「不通則痛」由於氣血不足導至氣滯血瘀所致,這不是現代儀器能檢查的(本文摘自/攻疼新醫:筋骨疼痛專家Dr.Pain帶你找痛源、解痛根、脫離痛海/三采文化)
***-----------------------------------------------------------------------***
髖關節病變 並非老年人專利
摘錄自:2016/11/12  自由時報【文/謝承樸】聽到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您的腦海中是不是會浮現行走困難、拄著柺杖的老人家畫面?其實,髖關節病變、髖關節炎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也可能會得。
◎案例一︰20歲的小美,國中時被診斷出罹患白血病,經歷多次化學治療後,病症已穩定。因走路疼痛就診,檢查後發現右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進行右側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案例二︰50歲的張小姐,罹患免疫疾病已有10年,長期在免疫風濕科門診追蹤,最近發現左側髖部疼痛,檢查後發現左側髖關節炎,進行左側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案例三︰40歲羅先生,從事業務工作,頻繁的應酬及喝酒,導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髖部疼痛影響行走,入院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髖關節位在大腿骨(股骨)與骨盆之間,由大腿骨(股骨)上方圓球形的股骨頭和骨盆上的髖臼組合而成,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也是人類站立、步行或日常活動最重要的關節。一旦髖關節發生病變,就會造成疼痛及行動不便,影響日常生活。
髖關節退化族群有兩大類,除了眾所皆知的老年人外,年輕族群也會有髖關節退化的問題;年輕人的髖關節退化多半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導致,男女比例為4:1,好發年齡為30至50歲。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指的是,股骨頭血液供應受阻造成股骨頭壞死,原因包含長期使用類固醇、過量飲酒或是外傷造成的股骨斷端移位性骨折等。
臨床上常見的治療包括保守療法及手術治療,保守療法為服用止痛劑、控制體重,減少髖關節負擔及物理治療;手術治療則為減壓術、人工關節置換術(含半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及全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若您是長期需服用類固醇或有酗酒習慣,建議應請專業醫師評估,並且要戒酒;如果出現髖部(大腿)僵硬疼痛、行走困難等症狀時,應儘早就醫,接受詳細檢查,並與醫師討論後,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避免病情惡化。(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部長)
***-----------------------------------------------------------------------*** 
逾8成盆骨錯位誤診為椎間盤突出
摘錄自: 2015/11/24  TOPick【香港經濟日報】一項臨床觀察顯示,約8成6的坐骨神經痛病例發病原因為「骶髂關節錯位」,即所謂「盆骨錯位」,只有約百分之7的病例屬「腰椎間盤脫出症」。
浸大中醫藥學院於2008年至今年分析了248名就坐骨神經痛應診的病人,結果發現,當中的214人因「骶髂關節錯位」而導致坐骨神經痛;有18人因「腰椎間盤脫出症」引致坐骨神經痛;另有9人同時出現以上兩項症狀。
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孫鋒解釋,骶髂關節一旦錯位,會導致下肢不等長,進而影響連接骶髂、髖、膝及足踝的運動鏈上各關節受力不平衡,同時維持骨盆穩定的三十多組肌肉及韌帶會因此而失去平衡,對行走其間的坐骨神經形成牽拉或拉壓,以致病人坐骨神經痛,而疼痛部位由腰骶部伸延至臀部,情況嚴重的病人甚至會出現足部麻痺。孫建議,市民日常應盡量避免搬太多重物,及進行一些強化肌肉的運動。
***-----------------------------------------------------------------------***
腰好痛! 原因竟然是這......
摘錄自:2017/10/24 健康醫療網【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腰痛不是病,也不一定是脊椎問題!一名何小姐在早餐店工作多年,工作長期需要站立,沒想到前陣子腰痛到大腿側邊也開始痛,進一步到羅東博愛醫院診治,結果發現是肌肉退化引起。
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江俊廷醫師表示,宜蘭地區因腰痛看疼痛門診的民眾大部分以老年人居多,其中又以女性佔多數,薦髂關節的疼痛會出現腰痛、不耐久站等症狀,發生原因都是因為肌肉退化。
因應宜蘭地區老化問題嚴重,羅東博愛醫院去年起設立疼痛門診,利用影像學檢查、診斷性注射來幫助病人評估治療方式與疼痛的原因,透過詳細的病理檢查找出病人痛點,加以治療。
江俊廷醫師表示,目前有疼痛問題的人並不少,民眾若身體有痛長達3個月時間,建議可以到疼痛門診就診,切勿輕忽疼痛的嚴重性,平時也應加強肌肉訓練,預防肌肉老化,目前也與團隊設計一款薦髂關節操,歡迎大家一起來訓練。
***-----------------------------------------------------------------------***
單腳莫名痠麻 小心生病了
摘錄自:2017/11/17 聯合新聞網【資料來源╱王宗道醫師】78歲的櫻花爺爺退休後喜歡散步、爬山,但近來很長一段時間,走路時感到單側腳痠,從小腿、大腿到臀部都如此。他原以為是以前跌倒影響坐骨神經,但手術後依然未見仍未改善,腳部越來越不舒服,活動力越來越差。
經轉診,櫻花爺爺至心臟血管科檢查,驚訝發現腹主動脈左邊的髂動脈堵塞,堵塞程度高達七至八成,更塞住兩條心臟血管,所幸及早發現接受治療。原來,櫻花爺爺罹患了「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解釋,「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是指雙腳動脈如骼動脈、股動脈、膕動脈等血管狹窄、釀成阻塞。由於影響供血與供氧量不足,行走運動時,血管狹窄的腿部部位容易出現不適,如腳痠、麻木、蒼白、冰冷等。若阻塞嚴重,即使休息睡覺雙腳仍會疼痛,肢體還可能因缺氧壞死,需要截肢。
***-----------------------------------------------------------------------***
人工關節沒保養 險些磨穿骨盆
62歲的林姓婦人置換髖關節十餘年,從未回診追蹤,直至疼痛難以行走才就醫,發現是人工關節凹陷,快磨穿骨盆所致,在手術清除金屬碎屑,重建「骨本」,並置換新關節後,已恢復正常。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骨科醫師陳信彰說,婦人髖關節疼痛已多次就醫,都被告知手術不易,僅以止痛藥治療,日前到診間求診時,已出現走路困難及長短腳現象。
婦人自述,去年右髖關節隱隱作痛,且發現右腳愈來愈短,才想到十幾年前曾接受右髖人工關節置換術,但因術後恢復良好,與之前的生活無異,從未注意及回診追蹤。
陳信彰說,X光檢查後發現,婦人的人工關節已經陷進,並且快磨穿骨盆,導致關節活動受限、右腳變短,加上患者長期忍痛,塑膠墊片磨損、金屬碎屑到處流竄,溶蝕骨頭;在清除金屬碎屑重建骨本後,重新置入人工關節,經休養已恢復,目前只需定期追蹤。
陳信彰提醒,人工關節術後要配合醫師的要求做復健。即使恢復良好,也要固定回診,千萬不可忍痛或心存僥倖。因為及早治療,很容易處理;若輕忽導致磨損、金屬碎屑四處流竄,不僅會激發人體的免疫反應,也會造成骨質流失,嚴重的話,關節鬆脫並陷入骨盆。2011/08/10 自由時報
***-----------------------------------------------------------------------***
調查:全金屬髖關節潛藏有毒金屬風險
摘錄自:2012/02/29新頭殼【陳之馨/綜合報導】英國廣播公司(BBC)與英國醫學期刊(BMJ)合作調查指出,植入金屬髖關節的病患必須承擔暴露於有毒金屬的風險。英國「藥品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MHRA)則建議移植者終身需定期檢查。據該機構估計,在6萬5000名植入金屬髖關節的病患中,約有4萬9000名為高風險群。
調查報告指出,其有毒金屬的風險來自「金屬對金屬」介面的髖關節,在金屬摩擦後可能讓鈷離子和鉻離子滲入體內,而實驗已證實前者與心肌症相關,後者則為潛在致癌物。醫學期刊則指出,離子在經尿液排出前,會滲透到淋巴結、脾、肝與腎等器官。
報告指出,在1975年便已有研究顯示植入鈷鉻製品的風險,當年已有醫師發現金屬釋出的離子會與周邊組織起反應。報告也將目標指向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的子公司「戴浦骨科公司」(DePuy Orthopaedics),表示即使該公司警覺這個問題卻仍持續銷售金屬髖關節。
MHRA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已植入全金屬髖關節的病人應定期檢查血液中的金屬離子濃度,若濃度上升、出現不良症狀,則需進一步接受核磁共振(MRI)掃描。在病患反映健康與手術問題後,MHRA將發布新的人工髖關節臨床準則。
據台灣嬌生了解,這項全金屬人工髖關節原本在英國市占率第一,全球回收後,台灣市面還其他廠牌的全金屬人工髖關節,醫療人員應注意產品安全訊息。
***-----------------------------------------------------------------------***
人工關節反覆感染 險截肢
摘錄自:2010-07-20 自由電子報【記者謝鳳秋/中縣報導】44歲的鄭先生差點因人工關節反覆感染,變成慢性骨髓炎而截肢,骨科醫師先替他拿掉原有的人工關節,放入做成藥珠狀的填充物治療,檢查還有感染,又繼續二次清創,前後花了2年半的時間,讓鄭先生保住骨頭及左腿。
鄭先生15年前因車禍左腿髖關節骨折而換上人工關節,3年前人工關節使用年限到了,換上加長型人工關節,卻不幸感染骨髓炎,多次清創又反覆發作感染,使他無法行走及工作,全家的生計落在鄭太太身上,醫師研判是清創清不乾淨要截肢,鄭先生四處求診希望保住左腿。
去年1月鄭先生傷口流膿,到台中慈濟醫院就診,骨科主任陳世豪說,鄭先生的人工髖關節反覆感染變成慢性骨髓炎,一旦感染細菌,就會長期寄生在骨頭上。
若抵抗力下降,骨頭會紅、腫、熱、痛,在急性期可用抗生素控制,一旦變成慢性骨髓炎就很難清創乾淨,唯一的辦法是清除蝕掉的死骨後再重建。
X光及電腦斷層顯示,鄭先生的髖臼骨頭只剩下薄薄一層、股骨頭也已缺損,沒有多少骨本可用,陳世豪醫師先拿掉鄭先生原有的人工關節,放入做成藥珠狀的填充物,複診檢查還有感染,又繼續清創,再塑作填充藥的暫時人工關節,經骨頭掃描確定沒有感染,才重建新的人工髖關節。
鄭先生說,歷經多次手術,本不敢奢求再站起來,現在終於可以走路了,實在很感謝醫師的細心及耐心。
陳世豪表示,人工關節會感染與施作技術及每個環節嚴謹度有關,手術過後3個月到半年持續疼痛沒有改善,就有問題,最好去另外請別的醫師評估,術後只要不痛,一年檢查一次即可。
◎人工髖關節術後3個月內應注意姿勢:
●膝蓋高度不可高過手術後患肢,應使角度小於90度。
●坐時的膝蓋高度保持在髖關節以下,不可將身體向前傾。
●蹲下時,屈曲沒開刀的那邊,患肢伸直在後。
●腿伸直平坐時,兩手向後撐住,千萬不要讓身體向前傾。
●開刀後6周可恢復性生活,唯髖關節不可屈曲大於90度。
***-----------------------------------------------------------------------***
臀部痛那裡有問題?恐梨狀肌症候群
摘錄自: 2013/03/20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1名女性上班族小莉最近下班回家後,總覺得全身肌肉繃得又僵又硬。有一次正在辦公桌前趕報告時,突然覺得一側臀部痛得坐都坐不住,連帶同側的腿和足部也麻麻的。骨科醫師提醒,臀部疼痛有年輕化趨勢,有徵兆別輕忽,有可能是四大疾病的警訊,尤其是坐骨神經痛與梨狀肌症候群,兩者容易混淆,甚至治療方法錯誤,恐延誤病情。
骨科醫師蔣建中表示,臀部疼痛有四大病因,包括:臀部肌肉拉傷、臀部挫傷、坐骨神經痛,以及梨狀肌症候群。許多人並不以為意,以為熱敷按摩,或推拿一下就會好,結果弄巧成拙,臀部疼痛不但未解除,反而還沿著臀部、大腿、小腿都感到痠麻,卻一直找不出原因。
《臀部肌肉拉傷》臀部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臀部肌肉拉傷,常發生在劇烈運動之後,例如棒球選手揮棒時,因臀部瞬間用力,導致臀部肌肉受傷,使得在揮棒時無法用盡全力,影響很大,嚴重需要開刀治療。
《臀部挫傷》臀部挫傷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意外,例如突然跌坐在地,或轉身時碰到尖銳桌腳,造成尾椎疼痛,在尾骨的地方有局部的壓痛、坐立難安,甚至嚴重會合併尾椎斷裂。
《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主要因外力、跌倒、老化、久坐、翹腳(二郎腿)等不良姿勢等,使得坐骨神經發炎導致,疼痛範圍從腰延伸到臀部與小腿,此症類似梨狀肌症候群,但是兩者仍然有差異。
坐骨神經痛的症狀通常腰也會痛、腰部活動下降,且腰部有明顯壓痛點。由於一般人缺乏運動,或是年輕人運動不當,例如背肌拉傷未好好休息與復健,會使肌肉失去支撐力量,以致壓力會轉移到脊椎而產生此症。還有勞動工作者未保持腰椎直立,因過度彎曲容易導致椎坐骨神經發炎,以及媽媽彎腰抱小孩因速度太快,小孩掙扎重心會轉移,因而容易受傷。
除了腰部疼痛,還會沿著臀部大腿、小腿,甚至足底足背發麻。一般復健3-6個月無效,或經痛點注射治療效果不佳,壓迫神經症狀惡化時,即可能需手術治療。
《梨狀肌症候群》梨狀肌位於臀部中層,本身為角椎狀肌肉,起點在第 2、3、4 薦椎前面,終點在股骨大轉子後側,將坐骨大孔分成梨狀肌上孔與梨狀肌下孔,當坐骨神經從臀部出來,向下進入腿部時,恰好是從梨狀肌的下方穿出來。當梨狀肌的肌肉發炎腫脹時,即會產生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發生原因與坐時椅子太低、太硬、久坐、翹腳(二郎腿)、壓迫到梨狀肌造成發炎有關。上班族女性、裝潢工、菜販等長時間蹲在地上的工作者好發。患有梨狀肌症候群腰不太疼痛,無明顯的腰部壓痛,腰部活動度影響小,患者不需要開刀,只要局部注射或復健即可緩解。
蔣建中醫師表示,如果臀部疼痛3至7天未改善,代表並非一般臀部拉傷,最好求助專業醫師診斷,找出正確病因並對症治療,避免隨意推拿,或尋求民俗療法,避免延誤治療。

 

患有梨狀肌症候群腰不太疼痛,無明顯的腰部壓痛,腰部活動度影響小,患者不需要開刀,只要局部注射或復健即可緩解。(攝影/黃志文)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上仙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